时间:2024-03-11 14:45: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教育的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们应改革原有的常识教育,融入现代科技内容,从幼儿身边的科学教育开始,引导幼儿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考和操作,经历科学发现过程,并在探索、发现、操作、制作中体会到科学知识的运用及技术的实际作用,使幼儿更深刻更直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深远作用,使幼儿从小就在思想深处打下科学意识的烙印,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将来科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实际简要谈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途径。
一、集体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幼儿实际
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学活动究竟要教孩子学习什么,获得什么,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制定符合幼儿实际的教学目标,如小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给小动物喂饼干》,目标是让幼儿能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并进行给小动物喂饼干的游戏。孩子们一开始很兴奋,游戏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很快有几个孩子只顾自己玩别的了,因为这三种形状幼儿在课前早就熟悉,游戏没有难度,幼儿很快失去兴趣。所以,制定目标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2.教学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歌唱教学总是坐在教室里,老师唱幼儿跟唱,一遍一遍的重复学习,幼儿没兴趣,老师也教得累,因此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某教师进行歌曲教学《春天好》,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草地上,请幼儿感受阳光的温暖,找找蝴蝶,摸摸小草,并且教师嘴巴里哼唱《春天好》这首歌,10分钟里教师一直带领幼儿观察周围,没有要求幼儿学唱歌曲。回到活动室,教师用钢琴边弹边唱《春天好》,幼儿跟唱。随后教师请幼儿来扮演歌曲里面的角色,很快大部分幼儿学会了歌曲。这位老师利用幼儿的无意识记忆,在游玩中轻松让幼儿学会这首歌曲,教学形式的创新对有效教学有重要作用。
二、区角游戏活动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3.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
三、生活活动
1.幼儿一日生活课程化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幼儿的生活活动即是课程。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保持敏感,抓住可供利用的教育时机,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价值,使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2.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45-01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它是一门有着高度独立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关于人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观点问题”,因此要尤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科学精神做武装,“以科学规范和方法去认识、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清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征,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出相应的科学化途径。
思想政治科学化特征表现为:第一,认知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它所揭示的道理和社会矛盾都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并以宣传真理、发现真理的魅力感召人心,凝聚力量,指导人们进行科学性的认知活动。
第二,实践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将政治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人们才能够解决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问题,而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真理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在实践中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智力支持性。科学的管理决策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资料和思想政治保障,同时还可以调节思想舆论和人际关系环境,以保证管理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决策的智力支持性,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同样可以带来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教育必修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课程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坚定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面貌和方向。
第五,知识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在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基本理论之外,还综合了心理性、行为学、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理论,从而成为一门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认识科学化
教育事业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事业,担负着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职责。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每一个人都要从思想上进行变革,高举思想的伟大旗帜,树立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给人明确指明前进的方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的一脉发展和继承,因此,“坚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我们要从根本上做到思想认识科学化。
(二)教育理念科学化
理念的科学化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灵魂所在。要正确认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时代需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的待遇,确立育人无价和科学指导的教育理念,以学促思,以思导行,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人的行为与认知的科学武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方法科学化
科学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体系,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际效果。在新的形势下,要根据新情况和新任务对二者进行不断完善,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从思想入手筑牢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并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规范,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思想运动,提高公民爱国主义的思想觉悟,以高昂的主人翁姿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为实现高尚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职业价值观、促进自身和谐全面发展、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 高职学校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职业能力;注重发展个人,忽视了奉献社会;忽视就业价值观教育。
2.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处于转型时期,学生的就业观中不合理的地方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1)社会方面。在就业观的养成过程中,高职学校学生在目标定位方面存在偏差,主要是培养目标和自身职业目标,这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转变结果。然而,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很快适应并且接受社会上的这个转变。
(2)学校方面。有相当部分的高职校,现在用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传统的,这样学生知识层面就会匮乏、技能单一、短时间内不能很快适应社会;高职校为了抢生源,不断新增专业吸引家长的眼球,而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观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就业指导内容不难;就业观教育专业人士和队伍欠缺。
(3)个人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心里往往存在挫败和自卑感,认为上高职学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的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还有的经常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这样久而久之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和压抑的心理,精神压力相当大。但在社会、家庭压力和自己不甘心的心理矛盾下,青年人争强好胜往往在就业时通过反向心理表现出来。学生为了找寻心理平衡点,维护自尊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求职就业时,经常眼高手低,我们从就业单位反馈信息发现,高职毕业生经常来回比较职业待遇,跳槽频繁;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意做,不肯吃苦,眼高手低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家庭方面。家长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价值观等,对子女的科学就业观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因此家庭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影响是最早、最频繁、最直观的,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
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引导途径
高职学校开展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正确的择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强化个人职业能力,笔者对高职校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引导途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3.1 强化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已被列入高职学校日常工作的范畴,在校期间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课堂教学来进行,通过组织校园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各种求职的疑惑,指明职业方向的发展,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准确地自我定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并从中评价学生。比如像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开学一到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对学生讲我们专业毕业时学生要拿到几个资格证书,这些资格证书相关的科目具体在哪几个学期学,也就是在具体学期都有具体目标,中间去企业实习要了解企业的所需,准确定位毕业以后能去哪些单位就业等,这无形中给学生布置了一张职业生涯规划书。
第二,做好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精神,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准确职业定位。因此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多开展全员参与的职业道德活动。高职院校应多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引导他们的情感和意志,使他们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有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上暂时不很优秀,但其态度很端正,品质、职业素养都很优秀,这样的学生也会被社会企业所接纳。像我校晨会课学生学习弟子规,学校并进行知识竞赛等活动,推进了弟子规的学习,学生不仅会背了,并会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这也是职业道德培养的一个活动。
3.2 营造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一,在高职学校中要积极宣传正向的职业价值观,表彰优秀学生典型,并将正确的就业观思路传达给更多学生,从而感染更多学生。第二,积极宣传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优秀典型,为毕业生提供国家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这样让在校学生感受到优秀榜样的智慧与经验,从而更多学生才能勇敢地去尝试创业。第三,优秀的中小企业家的业绩也要广泛宣传,中小型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被树立,让学生对中小型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信心,鼓励更多的学生到中小型企业就业。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是良好道德品质及高尚的情操的培养,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增强面向社会、敢于挑战的自信心,搭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生成才的第二课堂。当然活动的形式不能单一,要丰富多彩,比如像就业论坛、讲座、模拟招聘、就业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单位实习等形式都可以,这些活动能够对学生就业观有所提高,让学生尊重知识和人才,要摒弃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风气,使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对于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好感,他们往往以极其善良的童心对待自然界有生命、无生命的所有事物。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科学教学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在科学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还应更多地侧重于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教学中,要在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同时,较好地完成渗透环境教育的任务,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唤醒、激发和弘扬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天性。这种唤醒、激发和弘扬,必须在学生积极的、强烈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实现。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现组成大自然的许多事物,如动植物、水、空气、岩石、土壤、天气、四季变化……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自然物体的外形、构造及自然现象的变化,欣赏它们的美;指导他们亲自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制作叶画、石头画、泥塑,动手创造美。
例如教师讲述“生态平衡”相关主题时,可以出示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味这些照片的意境,从而有效的渗透“人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要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价值观念。教师有责任着力营造这样的教育氛围,通过审美化的手段渗透环境教育,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赏析,使学生萌生保护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不受破坏的责任感,与学生一道陶醉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使学生在主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油然而生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意识与愿望。科学学科中丰富多彩的自界世界的教学内容,洋溢着自然之美的光彩,也为科学教学过程引入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条件。
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增加环境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的普遍存在,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会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污染物存在。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因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因而结合环境污染实际,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始终注意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环境问题的结合,结合教材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如:(1)为什么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2)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3)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4)为什么城市要淘汰助动车,提倡电动车?(5)为什么废干电池要回收?等等这些当今热点环境问题的探讨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考虑结合现实环境问题施教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能较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科学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如,近年来内蒙古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在教学中可就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设计争议性问题,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敏锐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谁做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决策?他们为什么要作这些决策?是依据什么来制定的?有没有考虑长远后果?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或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而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多种解答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以积极的态度,以容纳、鼓励、欣赏的方式使学生对某一环境问题或现象持有自己态度与想法,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教材第四册“电与磁”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一方面核能可以说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核电站与核能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受到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核事故便是前车之鉴。学生看问题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然而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却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四、利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技能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决定了科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科学实验操作,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分析、构思、设计环保装置,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乃至生活中预防、减少直至消除环境污染的分析、判断,设计、实施等基本技能,让学生从接受环境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在科学实验课教学对学生环保技能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规范实验操作
科学实验总是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不仅是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安全、培养实事求是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教育的需要,科学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操作规程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环保问题,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通过环保意识的提高来自觉遵守实验规则和操作规程。如制取气体时,对多余的有害气的处理方法,如何嗅气体气味,药品的正确取用,实验中废液、废渣的处理,仪器清洗等,在规范这些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环保技能。
2.控制反应物用量
学生做实验时,经常不按要求的量取用药品,错误地认为“用药越多,现象越明显”。而实验教学中用药过多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和现象,还可能造成对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强调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这样既能节省药品,又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开发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80年代由美国几所大学首先发起的化学实验改革,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药品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携等优点。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由于剂量小,完成实验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实验更加直观、明显、安全,极大减少了燃、爆、毒、腐蚀等危险性,同时,也将实验废弃物的污染微量化,有效的防止环境污染。
一、问题的提出
1.刚入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一线教师,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四种类型培养模式,包括初中三年中专、初中五年大专、高中三年大专,高中四年本科。这些学生入学时就存在自然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见下表。
2.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前教学专业的学校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开设了一些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关的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概论》。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这些课程的课堂上都不听,有的呼呼大睡,有的玩手机,有的做其他的作业。通过走访学前教育系任课教师,担任和科学类课程相关的老师普遍幸福感低下,上课没有人听。
3.临毕业存在的问题
在第五届亚太地区传媒与科技和社会发展论坛上,中华女子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令人震惊:在受访的484名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中,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仅为2.3%和3.2%。
对于高中三年大专和高中四年本科学前教育系的学生来说,临毕业时,其仍然存在严重的科学知识误区。例如:不知道“纳米”是什么;认为光速比声速快;认为电子比原子小。通过私下访谈,大部分本科大四和专科大三学生对毕业后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有胆怯感与畏惧感。本科大四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科学领域教学的,通常选择其他领域的教育主题。对于基础更薄弱的初中生情况更糟。可见目前这些“准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难以承担幼儿科学教育之重任。
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出身原因
高中生大部分是文科生,高中时就是因为文科优于理科才会选择学文科,初中生情况更严重。在决定报考学前教育时,就是想逃避学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之类“难学”的课程,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不用学这些课程。因此,学生进校以后对于理科课程的“有用性”存在疑问。另外,只有弹、唱、跳、画等艺术类课程内容的印象深植于学生心中,更促使他们淡化自然科学理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学制原因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专业采用的是“3+2”的学制,即首先高中毕业通过三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然后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教育专业,进行两年的学习与教学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方能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这样学制下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是社会所需要的“T”型人才。“―”表明幼儿教师不仅具有社会文化基础知识,更具有物理、化学、生物 、天文、科技等方面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可见国外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是靠前三年的课程学习积累。目前我国培养模式与国外不同,学前教育专业从高中招收的大部分是文科生,进入大学后进行三年的专科或者四年的本科学习。在此学习期间,这些准幼儿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因为他们的时间更多地花在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艺术技能、各幼儿领域教学法等方面,也就是前面所说的“T”型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3.课程原因
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来说,本来就以枯燥、难学、无用等名词出现,如果还采用过去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务必使学生越来越对科学课提起不了学习的内驱力。目前学校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大部分还是采用这种模式,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三、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上面分析的主客观原因,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呢?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
1.有意识地自主学习科学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习科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内在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状态。同时科学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是在幼儿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学习兴趣的启蒙教育。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缺乏科学学习兴趣的老师能激发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需要多方力量的协调和配合。一是学生群体内部寻找管理员利用自媒体手段,在QQ群、微信群里建立各种科学兴趣活动小组,和科学有关的趣味文章及幼儿学习科学知识重要性之类的文章。二是教师群体内部寻找教坛新星把课堂教学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消除学生对科学类知识学习的传统印象。三是校方经常邀请校内外科学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开设科普讲座,团委积极举办科技文化节,学前教育系进行科技竞赛等。这样通过三方努力科学兴趣的培养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2.积极地自主学习科学
要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科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科学探究能力,主动科学探究能力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即“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及“艺术性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探究本能的满足需要在科学领域落实和实现。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进行科学探究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所以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幼儿教师必须教会幼儿面对问题时要学会问为什么,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教会幼儿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一起同样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探究素养”。科学知识懂得再多,没有探究品质和能力,幼儿教师也是不能胜任幼儿科学教育重任的。“探究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一是校方把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实验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以便学生观察、学习;二是教师增加科学学习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在各级各类实验室进行,如果有些无法实现也可运用多媒体进行;三是校方可以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同时做好科学类实训室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8-03-15.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现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领域屡犯错误,提出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等错误观点,究其原因,亚里士多德用的是观察的方法,所以他只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物理学的发展正是基于突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和经验方法的局限,以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为指导而走上真正的科学道路上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还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众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要求他们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如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让学生懂得蕴含其中的“控制变量法”、“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法”、“近似处理法”、“等效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中众多重大的但限于中学实验条件而不能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现或模拟,让他们从中体验和领会科学方法。
二、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精密定量的科学。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质点、点电荷、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时,要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方法”这一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在讲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热功当量等的时候,要向学生渗透“等效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普通、最简洁的方法;在讲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简谐振动规律、电磁振荡等时,要向学生渗透“对称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深刻、最能体现科学美的方法;在讲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瞬时功率等时,向学生渗透“极限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具数学化、又最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方法等。
三、以物理学史为线索,让学生从知识的来龙去脉中体会科学方法
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展现了科学发现的历程,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和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等方法。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如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向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教育。如教师在讲玻尔原子模型时,可向学生讲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开始人们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可分电子被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可分汤姆生提出原子“枣羔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原子“枣羔模型”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原子“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矛盾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让学生从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曲折历程中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接受新实验考验修改或否定原假说提出新理论再经实验验证或接受新实验考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一个结论的得出需要几代科学家几个世纪的曲折探索,而掌握它却只需一节课几十分钟的时间。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对物理学史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四、以实践为渠道,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从实践中来,最终又指导实践。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技能,只有通过实际运用和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方法,并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确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某种科学方法,并从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就让学生用“立杆测影法”求楼高;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后,就让学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粗测楼高,使他们学会运用和掌握间接测量长度的科学方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教思想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就业导向的职教理念向纵深发展,创业导向理念逐步显现,开展以培养创业素质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商科创业与创业教育目标
1.商科创业
从经营的角度看,商科创业体现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方式的新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理念、手段、经营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创业者将具备商业性的创业意识付诸行动,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是创业者对市场机会追踪和捕获的管理方式,它以商业机会和利润为驱动,强调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以及经营管理团队协作等经营技巧。[1]
商科学生创业不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企业,他们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策划,改进管理手段,进行营销推广等活动来展现自己创新的商业意识和商业行为,从而创造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管理方式等,这些改进和创新,是中职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也是创业行为的表现。
2.中职商科学校创业教育目标
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1%(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且成功率低。由此推测,中职学生创业的比例也不会高,形成对开展中职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质疑。
其实,中职商科创业教育不要把创办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创新的素质,即创业素质。创业素质由创业意识与动机、创业者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构成,是学生产生创“新”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中职商校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2]
二、中职商科学校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位分析
1.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本质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者柯林・博尔明确了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他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中职商科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系统的一个专门类别,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2.中职教育发展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市场机会如何出现,如何被发现和捕捉,如何被创业者开发和利用,使之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职商科学校的商科属性与创业活动的商业属性高度吻合,使创业素质成为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
就学生终身发展而言,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丰富了中职商科教育的内涵,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就业目标,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展创业活动,实现职业生涯高层次发展。
3.中职学生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首先,学生因其年龄因素、资金原因、知识技能等原因,难以实现创业目标。但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的培养,增加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积累,可为其打下良好的创业基础;其次,中职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易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最佳时期;再次,中职生具备较强的尝试精神,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业素质的有利条件;最后,商科创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跨越“习得性无助”障碍,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素质。
4.社会发展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业教育丰富了就业导向的内涵。因此,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让中职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中职商科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实现途径
1.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动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的缺点,他们对创业的认识朴素而朦胧,比较感性。如果没有创业动机的驱使,难以转化为理性的创业意识,更难以转化为创业行为。所以,创业素质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创业典型案例宣讲,增强创业教育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不断的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的动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拓展训练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心理活动和创业心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创业的自信心和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创业培训,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还需开展专门的创业知识培训,围绕创业项目策划与运营管理,资金来源和使用计划,以及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计划等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和完善基本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活动基本规律,制定可行性高的创业计划书,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提升创业素质。[3]
开展创业知识培训最直接的做法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广的SYB创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涵盖了创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通过培训,让学生选定创业项目,拟定创业计划书,自主经营,将学生置身于创办企业的真实过程,丰富创业知识和技能。
4.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技能
商科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园或跳蚤市场,为学生经营实体店提供条件,还可以结合商科特点,指导学生依托互联网经营网店,甚至将两者结合,同时开展线上线下(O2O)经营活动。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践证明,创业实践能很好地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创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中职商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才能使创业教育充满生机,使中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9-02
国务院颁布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这就从人的培养角度,真正把幼儿园和中小学纳入一个素质教育系统[1]。《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2]。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便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即幼儿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早期智力的启蒙与开发,还包括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品德的培养与性格的陶冶。它要求我们把教育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等的全方位更新。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又称生物科学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3]。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是幼儿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源泉。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泛滥成灾的选秀活动充斥,几乎社会上的一切都在商业化运作[4],孩子们生活和思维空间也日益狭小,他(她)们被家长牵着穿梭于一个个补习班、技能速成班之间,很少有机会、有时间去看自然界中的蜗牛蠕行、蜘蛛捕食、种子萌发、麻雀吃虫。幼儿阶段是对新事物、新现象、新知识感到新奇的阶段,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想知道,特别是一些自然现象。例如:“为什么有的植物有花,有的植物看不到花,为什么小鸟是从蛋里孵出来的,而我们人则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为什么我是男孩(女孩)”等等。因此幼儿园、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领悟生命科学现象与知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将幼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下面讨论一下幼儿获取生命科学知识体验的途径。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具有特殊的学习和发展敏感性,对周围的一切具有浓厚的兴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5-6]。由于受经费、管理、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幼儿园不愿将孩子们带到野外去。家人可以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诸如:玩沙土,堆小山、筑城堡、植树、养小猫小狗等,幼儿亲眼见到小动物在自己的照料下成长,他们在体会劳动愉悦的同时,还能同小动物建立起亲善的情感。日常生活中,路上的小草、蝴蝶、蜘蛛,雨后的蚯蚓、蜗牛、西瓜虫等都是幼儿的探索对象,家长要耐心的等待、引导,而不是以“脏了衣服”、“耽误时间”等理由打击他(她)们的探索热情。另外家长也要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了解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些生物学知识。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不耐烦,甚至呵斥孩子,要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进步,体会收获知识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初步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幼儿园是幼儿系统的获取知识、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幼儿园有义务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现象,获取生命科学知识[7],这方面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制作生命科学类录像、PPT课件、FLASH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向幼儿展示。多媒体资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整地展示一系列事件,比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用“一颗花生种在土里—发芽—施肥—浇水—芽长成植株—植株长高、枝叶变多—开花—结果—一筐花生”这样的一系列图片做成连续的场景,再配以画外音,让幼儿对植物的生长成熟过程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再让他们举些植物、动物生长、成熟的例子,引导幼儿将已有的生命科学知识系统化。
第二种:设立基于幼儿英语、绘画、故事和影视等经验的生物乐园。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探索未知,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请幼儿观看(课堂看或课后看)电影《举起手来》,说说里面出现了哪些植物?哪些动物?玉米属于植物的什么部位?公鸡、母鸡、小鸡的关系?鸡与蝗虫的关系?学学青蛙、鸡、驴、猪等动物的叫声等。一些中、英文故事、诗词等也是展现生物学知识的素材,也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来描述自己对某种生物的认识,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的自然观。
第三种:在幼儿园开辟专门的土地,创设供幼儿边操作、边观察的生物角。设在室内的生物角可以种植大蒜、黄豆、绿萝、君子兰、养鱼等;室外的生物角可以种植青菜、西红柿、石榴树、玉米、喇叭花等植物。引导幼儿自己挖土、播种、浇水、观察、记录等,发现植物生长的秘密,获得直接经验。比如可以设计小实验:在一根木棍的两端和中间绑上三颗蚕豆,泡在水中(每天换水),然后让孩子们猜想,全泡在水中的蚕豆、泡了一半的蚕豆和没泡在水中的蚕豆,谁会发芽,谁先发芽,为什么?也可以再设置一个从不换水的蚕豆作为对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孩子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了解到蚕豆发芽的基本条件和一些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鼓励幼儿介绍和讨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帮助幼儿提升在实验中获得的相关经验,使其体会到科学活动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更大的探究热情。生物角虽然运作成本低,却是幼儿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一个窗口,可以让幼儿获得最直观的生物知识体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感和生活的态度。
第四种:设计模仿生物行为的小游戏。模仿游戏是幼儿成长必需的游戏,因为它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培养创造力。比如:小鸡、小鸭、小猫、兔子、大象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物,先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它们的特点:小鸡的嘴是尖尖的;小鸭的嘴是扁扁的,走路时左右摇摆;小猫有胡须,走路轻;兔子有两只长耳朵,蹦跳着走;大象有长鼻子,走路慢悠悠。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来模仿这些动物的走路姿势。还可以模仿大猩猩、蛇、袋鼠、乌龟等。模仿游戏轻松有趣,孩子会非常愿意玩。模仿游戏不仅有助于孩子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也促使幼儿更加注意观察小动物,喜爱小动物,促进孩子对生物的认识。
第五种: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教他(她)们认识田野中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教他(她)们欣赏大自然中的秀美风景。比如:春天漫天飞舞的毛茸茸的柳絮和雪花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促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不断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观念。如前所述,到了野外,幼儿多教师少,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疯跑疯玩,教师管理不过来,教学局面难以控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六种:邀请生命科学专业的教师、大学生去朋友们讲生物学故事和科普知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觉得有点棘手的问题,如:孩子从哪里来,为什么我是男(女)孩,动物的冬眠等等,可以请有爱心、有耐心的专业人士深入浅出的回答这些问题。比如针对“宝宝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设计故事时可以将母亲的子宫比作宝宝出生前的房子,卵子比作蛋,比作蝌蚪,胎儿在子宫里可以看东西、听声音、分辨味道、打呵欠、伸懒腰、吮吸手指、伸手、踢腿等动作[8]。启示幼儿:“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专业人士对幼儿各式各样的提问更能自如应对,还可以因势利导拓展其它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幼儿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家长应该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还能增强幼儿的体魄,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幼儿获取生命科学知识体验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游戏、生物角、亲近大自然)会比看书、看图、看录像等方式更吸引小朋友,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略胜一筹;请专业人士解答小朋友们在生物学方面的困惑会比非专业人士更能自如应对,因势利导。但不管哪种途径,在获取生命科学知识体验的过程中,都应遵循尊重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他人只需加以合理有效地引导,帮助幼儿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效的早期生物学体验为幼儿积累大量感性认识成果,使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生物学体验活动,幼儿不断接触新问题,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能促进他们了解自然、社会、自我,促进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武惠 融生命科学于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王萍 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刘乃华 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许艳 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个案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5.唐敬芬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生命科学教育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6.佟月华 培养儿童早期科学体验[J]. 济南大学学报,1992, 1:81-85.
1. 结合社会实践,以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土建专业课教学中,为了确定社会需求对路的教育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查了我市新建和原有的一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调查中不仅了解了当地的资源、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人才需求的情况,更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建筑业迅猛发展的繁荣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居住条件变得更好,很多农民都住上了暖气楼。这些事实,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可爱的家乡,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建设家乡、投身经济建设的雄心壮志。同时,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施工单位合作,广泛地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生。
2 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对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如,教师在施工课教学中就如何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生产操作安全,明确提出劳动纪律观念、强调用材的节约观念。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教育,使学生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二、寓意于“境”,在“境”中陶冶
在土建专业技术教育中,注重优化育人环境,是加强德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德育实践表明,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内部一系列矛盾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向着正确方向转化的过程。每个受教育者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的好与劣,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必然有很大影响。在新生入学初期,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学生。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专业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职业高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的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以,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有机地渗透进来。如,介绍一下建筑的发展史,古今中外的一些宏伟建筑,开展行业史教育。建筑行业有着漫长、充满曲折的发展史。年轻一代对此不够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因而,要通过系统的回顾使人们了解过去,不仅要了解中国建筑行业的过去,还要了解世界建筑业的过去。中华民族的建筑行业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技艺高超,为中国和世界建筑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他们品格高尚,其乐业、敬业的道德风范为众人称颂。这些事迹要让青年一代了解、学习并效法。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中的德育观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另外,在专业课的教育中,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选择。土建专业有“脏”、“累”、“难”三大特点,有些学生不想学,也不爱学,这就要向他们讲清本专业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帮助他们把个人理想、前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组织参观各个建筑公司的厂容、厂貌,领略那里领导、职工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要选择布局合理的实践基地,以工地老工人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以境育人,以情育人。
“两课”教育要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构建“两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内校外社会实践空间组织实地参观、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等,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是促进“两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1.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两课”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然也应坚持这一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新问题,实际在不断变化,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所针对的问题在不断变化,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高校“两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才能把握实际,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合点,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归根到底必须围绕增进“两课”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这一中心。改革如果脱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无论教学方法怎样先进,教学手段怎样现代化,都会将理论教育变成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术,都会窒息理论课的现实生命力。因此,“两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保持“两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在内容上的重复;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地详讲、略讲、不讲,让学生自学等。否则,理论离现实越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减。
2.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它是学生走向社会,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但由于目前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来源等还很困难,在人力、物力上都会受到限制,教师不可能搞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意义,可比较的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如建立农村社会调查基地,既要选择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比较富裕的乡村,又要选择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相对贫困的乡村;同样,建立企业社会调查基地,既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大中型企业,又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小企业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辨别能力,使他们能更加认清国情,使他们对“两课”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1)建立“两课”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去参观访问,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或社会现象分析报告,记入学生成绩。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以就近、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典型教育意义突出。便于短期操作,便于与课堂内容及时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且方便教师组织、指导,便于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也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不会打乱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如果难以组织大批学生统一安排社会实践,可以在各班中选调部分学生代表,分期分批进行,他们要负责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系统地向全体同学作汇报。另外,还可以配以图像等方式,增强实地感。如果影响到其他课程的进行,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需确定一个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独立操作的,需要学校和学院的配合。如果组织大批学生下去,人数多、规模大,时间安排比较难,还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老师,需要和其他学院进行协调,另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经费。如果利用正常上课时间下去,可能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需要教务处协调。
(2)在校内开展诗朗诵、教学录像、演讲赛、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撰写学科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参观展览就地取材,随时可以操作,只要有相关的展览就可实施。放映录像、电影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用,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材料的典型性等特点,而且对“两课”而言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撰写学科论文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深入程度的考核手段,不需要经费投入,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少,可以边学习边思考,逐步积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学生一周时间专心于论文的撰写,以保证论文质量。参观展览、购买影像资料需要学校提供经费等的支持。演讲赛、讨论和知识竞赛,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开展的次数不可能很多,因此学生数量越多,相对而言参与的人数就越少,效果越不明显。
(3)结合假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任课教师可与院学生工作处、团委配合布置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可由学生根据实际自行拟定调查题目,于放假前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开学后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递交小论文,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报告会。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两课”的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实效,方便易行,能解决目前学生多,难以组织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难题,是比较经济一种的实践教学方式,且符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模式需要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成绩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因为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要在新学期开学以后才能出成绩,和教务处的成绩管理要求脱节。如果能有学校支持,教师可以在期末把试卷成绩和平时其他方面的成绩先上报学院教学秘书,待开学后一个月之内把成绩综合,上报教务处成绩管理部门。这是这种社会实践操作起来难度最大的地方。
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是实践教学的终极追求,是主导实践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没有相应的方法要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志则把工作方法比喻成“桥”或“船”。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拼船就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都说明,方法是人们为解决一定任务而采取的工具、手段或操作的总和,而教学方法则是人们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工具和途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方法的运用,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别,完成同一项任务,能够运用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在诸多方法中,有的可能达事半功倍之效,有的可能达事倍功半之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引导人们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会延缓或阻碍教学任务的实现完成。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使学生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
4.改革考试方法
“两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所关注的最终目标是:理论是否能真正运用于实践,能否真正解决实践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理解、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试方法应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命题不能过死,单纯记忆性的题目要少,理解说明的题目要少。为了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要保持“活”的特色,题型就要灵活多样。如简答、填空、辨析、改错、简述、判断、说明、立论、驳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变换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创新“两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丰富理论,使理论因实践的丰富而五彩缤纷,从而强化对“两课”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