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4:45: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性课程。大多数的学校和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选择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即使开设了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劳动技术课也就形同虚设。
2.劳动实践基地已经被占用和荒废
在 80年代—90年代建立起来的劳动课实践基地,由于现在劳动课不能正常开设,大多数原来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被改做他用,只有少数被转为综合实践基地,如学校农场,校办小工厂等劳动教育基地,大多数已经转卖或被社会占用,劳动课的开设失去了条件和可能性。现在许多学校因没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不能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
3.新型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劳动教师教育的条件
现在新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是按照新的研究型学习的要求建设的,许多综合实践基地不适应劳动技术课教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新的设施,没有与劳动技术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好对接,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参观、绘画、摄影等,没有以劳动为内容的实践内容,达不到劳动实践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被削弱和冷落,导致了中小学劳动技能的下降和劳动观念的薄弱。据对学生劳动技能情况的调查,现在60%以上城区的中学生分不清庄稼的类型;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和叠衣服;有的学生连烧开水都不会,更不用说一般的劳动技能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劳动锻炼,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爱惜粮食,浪费饭菜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家里,许多学生不愿意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不愿意做值日,劳动观念的淡薄等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降。劳动技术课的冷落和停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
二、 新课程条件下劳动技术应该加强
1.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要加强规划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淡薄,许多学生不知道劳动的作用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和食品的现象十分普遍。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不单是培养劳动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增强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城区的中学生,一直生活在城区,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加强劳动技术课教育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开设去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就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划,真正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劳动技术教育。在开设好与新课程配套的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时间和内容。
2.综合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要有劳动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的设施,通过增加部分相关设备、设施,在保证综合实践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保证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很好地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要不断完善劳动技术教育条件,达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层次化是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生活化的最好体现。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潜能的目的。因此,我们制定教育目标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社会。
1、基本生活劳动技术要求人人达到。
基本劳动技术指一些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的生活必须掌握的劳动技术,要求人人达到。教育学生从小学会洗脸、洗头、洗澡、穿衣、梳头、刷牙等等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管是谁,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还得人人具备。不至于上了大学,连鸡蛋要剥壳吃也不知道!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何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2、特色劳动技术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
特色劳动技术指一般生活劳动技术以外的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技能。诸如缝纫、烹饪、陶艺、园艺、木工、竹编、机械维修等等特色劳动技术,不必给学生定出整齐划一的标准。社会需要的不是同一模子铸成的,统一规格的人才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有特长的人才;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不可能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合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分别对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想学习的内容和想达到的层次。这样无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劳动技术教育质量的全面丰收。
二、劳动技术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
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劳动技能的形成,绝不是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实践出真知,劳动技术教育尤其如此。没有劳动实践的劳动技术教育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算真正的劳动技术教育。那种光说不练的方法是教育不出有能力的学生的。所以,劳动技术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势在必行。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
通常的教学总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教,学生坐在下面学。这种形式不利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技术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老站在讲台前,不妨走到学生的后面去,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同玩,同做,同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学做合一。课桌也应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协作。
2、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社会。
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最好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社会。比如:端午包、煮粽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借用食堂,让学生围在食堂的大桌台周围,边学边包;陶艺教育课可带学生到一片空旷的田野,挖泥,摔泥,揉泥,捏泥,"现炒现卖";带学生上山拾柴,下海捡贝,能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学工,学农,学军,学商,能学的内容都可以学。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务劳动建卡立制。
学校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而家庭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制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分散在一个学期里。每生一卡,按周编制,每周规定一两项劳动内容,学生再自行选择一项,家长负责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写执行情况,每周反馈一次。把家务劳动情况与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结合起来,鼓励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培养体贴孝敬父母,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4、玩玩、做做、学学,切实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小学生天生爱玩,如果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游戏法: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例如"猜一猜,我在干什么?"游戏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一名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一猜,学生或梳头,或系鞋带……个个兴致盎然。
比赛法: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段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段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由于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因此收效甚高。
表演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按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这样,准备、表演多次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
一、变革的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当中,“社会转型”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在这里,“社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的、分化型社会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正从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型有波及面广、延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点,在转型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都受到震撼和冲击,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期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其行为和思想观念也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社会的高度分化和异质化。比如经济结构中单纯的国有、集体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独资多元化经济主体并存的格局。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中主要存在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在转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和融合,出现了农民身份的工人和农民身份的干部等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阶层(私营业主、中产阶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这必然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区域(东西部、内陆与边缘)经济发展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将是一个农业经济方式、工业经济方式和知识经济方式并存的局面,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令人注目的变化,致使大量的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这种转型的复杂性。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许多人们料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领域,两者有着不同的目的、参与者、方法和手段。与普通教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横向的专业门类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的结构的变化,又决定着职业教育纵向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建立以提高生产率和灵活性的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为此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状况是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的。这几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一再减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经济滑坡造成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迅速扩展的高中教育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高需求,家庭无力支付学费等,都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学习内容和目标过于具体和狭隘,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时间、课程编排、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与现实社会、与受教育者的生活脱节的缺点,授课时间太长,不必要的内容过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现象严重,毕业生在培训的深度和适应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引起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满。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服务于非常明确的目的——与人们为谋生而从事或可能从事的职业明显相关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学习某种技能,不能很好地推动其增加收入和实现平等,不能很好地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应对。尤其是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而我国从发展中国家向成熟的工业经济实体过渡的主要障碍是严重缺乏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在消除这个障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对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
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社会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新技术正渗透到社会每一个工业部门,包括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使得技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要求劳动者有更高层次的首创精神和更经常地进修学习,所以终身教育应运而生。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根据这个观点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绝不是终结性的教育,一招鲜吃遍天、一门专业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据研究,从传授的教育内容的适用期来看,职业教育只能用五年甚至更少的时间。所以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构建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职教改革的关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强调的:必须把技术和职业教育看作是一个终生过程,是全民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的思路是:
1.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国家负责将数量众多的由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进修机构进行分析和综合,制定出在全国统一的,数量少、覆盖性强且更加灵活的职业进修法规条例,在原来《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对职业继续教育进行立法,在经费上、机制上保障那些未受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已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还想继续接受培训和进修的人都能受到职业进修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除了正式的公共教育机构以外,社会要提供无数的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举行多种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多媒体网络和远距离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需要的专业课程和大众教育),使各种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一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并且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之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终身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4.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贯穿到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学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据此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而且在普通教育课程教学中都要体现出鼓励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测查职业意向、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二)职业生涯的流动性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导致了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各种人员的流动,职业的变迁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里,让一个人为某一特定行业作好准备是不够的,他们现在必须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数次的工作变换。一个人在劳动市场中的流动能力,将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迁移能力,那种一劳永逸的职教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如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呢?这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体力上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人有健康的身体,不容易疲劳,能适应频繁的出差,克服旅途的疲劳以致时差的不适,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二是心理上的,包括能适应反差极大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对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有认同感甚至有融入、接受的意愿;三是能力上的,包括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跨职业的能力,如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思维技能,以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生掌握这一系列能力就可以成为富有创造性和可再培训的工人,他们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时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职业迁移创造条件。例如,职业技术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能力,这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向企业和用人单位介绍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将要获得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典型的职业领域予以详细的说明,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透明度。还要加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计划一部分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要想了解和评估学生的才能和职业意向,帮助他们探索各种职业机会,制订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有效地同他人建立关系并顺利地进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提供咨询是必不可少的。
(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只由教育管理部门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一办学模式过于封闭,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与现实社会保持沟通。单一的办学主体无力承担过重的办学负担,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不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在发挥国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我们国家在行业办学方面(行业开办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有多年的历史,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当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学校也存在办学质量的问题,是需要改革的。国家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时,宜采取“辅干预”的原则,这种干预突出表现在:国家应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基础,以保证企业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地位。应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沟通的桥梁,增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通过强化职业实践来提高其实际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应该减轻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立法规定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与未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对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位,在财政税收方面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灵活,更适应实际生产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部负担是不可能的,以往的情况也证明是不可行的,应该本着“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经费,形成一个国家预算、企业雇主投资、学员缴费、自愿捐款、自筹资金等多元筹资格局。
(四)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和途径的多样化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在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水平、身体与生理发育等方面不尽相同,其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内容的理解、对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在进一步学习的发展潜力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考试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千人一面”的大一统的方式,而应该在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多样性应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趋势。
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着政策和途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布局不一样,对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就不一样,国家在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人力支撑。
第二,对一些群体,包括残疾人(身残、智残)、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等采取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措施,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对那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确有困难的青少年,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即可。
第三,要重视“职业精英”教育,对那些在职业实践中具有较高悟性的学生,实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行家”、“里手”,具有“绝活”的职业人才。如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择需要更多精湛技能的培训项目,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第四,对发展较为全面的学生,即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及职业技能的掌握都比较好的青少年,则采取更高层次的促进措施,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给他们增加提高性的培训内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证书考试,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五)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现代性
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要求,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更具现代性,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应原则、能力培养原则和职业发展原则,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在迅速增长的就业领域里开发新的专业。目前,国际公认的在下述领域将产生许多新兴职业,它们是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远距离通讯、数据处理等;与环境有关的工业领域,如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如休闲、旅游、体育、健康与老年护理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上述领域的要求,设置和开发新的专业,如与信息与通讯领域有关的电工、信息与通讯系统商务员、专业电子信息处理员、电子信息处理商务员等。对上述专业安排学习内容时,可采用渗透式模块结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技术、数据处理和企业经济三个方面内容的集成,应占职业中学三年学习时间的一半,适用于上述四个专业。剩下的时间则在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施职业专业教育,突出其专业特点,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促进理论向实践转换,构建跨专业思维,培养跨职业能力。
第二,要加速现有专业的现代化。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的四个“导向”:用户(用人机构)导向、过程(经营和生产过程)导向、服务(售后成套服务)导向、项目导向(非批量与个性化)。教学培训的四种内容:技术(创新及高技术)内容、商务内容、信息(计算机)内容、通讯(网络)内容。教学过程的四种联系: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职业体系与学科体系、整体性计划与过程性观察、职业活动的综合性与职业领域的专业性。要据此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现代化,更具有时代性。如建筑行业,从劳动形式来看,由于建筑机械与建工仪表的使用增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的要求增强,相应的体力劳动却逐步减少、脑力劳动增加,要求劳动者的判断力以及责任心更强,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对原有的建筑专业进行充实调整。
(六)课程方案的开放性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生产与服务的结合,生产管理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结构转变,这就淡化了管理阶层的作用,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管理者,能够独立地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精湛的职业本领以外,劳动者还应具有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有的本领,如善于与人打交道、联想思维、团队精神、责任心等“软能力”或称关键能力。因此,专业内容的传授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进行设计的核心目标。同时由于结构性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随时跟踪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不断变化,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而设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时应
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特征除了使课程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企业开放的体系外,还包括吸收其他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优点。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充分地反映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文军,朱士群.社会化、社会整合与转型期社会稳定〔J〕.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8):82.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中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继续前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经济成长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史上最穷的“世界老二”让人倍感尴尬。面对内外交织的各种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职业技术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棘手问题扮演着关键角色。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中国即使已经取得了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必须在劳动力职业技能方面确立比较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需要契合国民较高的期望值与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撑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计划指令式”办学模式的轻盈转型,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巧实力”,完成国家设置的特定教育目标,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全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不遗余力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应对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挑战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变化无常、捉摸不定和不可预知的状态,不能够确认运动轨迹,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难以用一定之规去捕捉和约束,造成人们认识上困惑不已,实践中不知所措。
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把不确定性分为四类:
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在经济管理领域里,客观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从表面上看,客观不确定性似乎是或然的、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实践表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主观不确定性。是指对于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难以预见。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除了每个人遗传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别外,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性格气质、生活习俗、决策偏好乃至对事物做判断时的心情和天气,都是产生主观不确定性的诱因。
过程不确定性。是指在执行、推进的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便客观环境和任务是确定的、既定的、可预见和可控的,主体的指令和决策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信息时滞或不可抗力,联结主体与客体、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博弈不确定性。是指在对局、博弈和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它表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只考虑自身,还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者的动态,要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提前加以反应。
从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等前三种不确定性与博弈不确定性无法等量齐观,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差不多都是一次性的、单向的、静态的、单层次的、自身的、可控的、小概率的、信息充足的、部分可相互抵消的、有统计规律的,化解不确定性的时间也是相对从容的。然而,博弈不确定性涉及的却是多次、双向(甚至网状)、动态、多层次、多方、多因素、不可控、非小概率、信息不足,非但不能相互抵消,反而互为因果且不断强化,无统计规律可寻,无先前经验可借鉴,化解起来常有时间压力。
不确定性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还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无论是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还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都意味着稳定性、精确性、可预测性已日益被变革性、模糊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代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急促的“不确定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时候,又不得不体验经济成长带来的烦恼,一切都似乎来无影去无踪,让无限期待的愿景充满了悬念。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再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关系。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商品生产和服务以及社会生活的较高成本伴随着不断增加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强化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可预见性。为此,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先机,劳动力就要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个体需要具备更加宽泛的职业胜任能力。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给职业技术教育空前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治理的风险
劳动力就业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似乎要失业、职业资格失去其价值并被废弃、遭遇劳动力市场排斥以及就业渠道萎缩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的机会,就业人员需要经常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不确定性之间做出取舍,由于个体并不能够保证所做出的选择在劳动力市场里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因此,做出良好选择通常是困难的而且极具风险性。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选择行为的短期性
未来关键经济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人们难以做出自信的预测,造成个体、企业和组织行为选择时限的短期性。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行为策划的时限缩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职业技能开发的公共政策以及个体和公共机构的决策必须基于有限知识尽可能在短期内做出,个体只能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在短期内开发职业技能,为此,必须调整就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缩短持续时间,以便降低风险。
(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首先,需求波动导致更大程度的就业不安全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更加难以描述和预测;其次,伴随着传统集体性工作组织的日渐式微,企业员工个体主动创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工作方式的采纳必然产生新的工作组织形态,在这样的工作组织中开展职业技能开发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之间的磨合,使个体在就业时产生所需职业胜任能力的不确定性;第三,新近投放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增加了高龄和边缘化在职员工的不安全感,前者只具有最起码的职业资格并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来确认个体需要接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维系自身工作岗位的安全性,而后者虽然享有绝大多数企业的长期就业保障,但两者的互动增加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四)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职业技能开发的复杂性和工作岗位轮廓界定的模糊性
随着工作组织的转型,涌现出许多与传统的工作岗位轮廓迥异、轮廓特征难以描述的新型工作岗位,产生了并不完全适合用传统方式来界定的职业资格,传统工作岗位的特征和分类越发难以反映职业活动的现实状况,而且不确定性劳动合同对招工、就业指导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个体和企业难以预测未来就业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雏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政策制订者以及利益攸关者难以认清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五)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
不断变化的就业类型、不断扩大的劳动力市场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业已存在的一致性规范支撑关系遭受到新的基于职业胜任能力获取途径的挑战,要维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能与就业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异常艰难,即使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正式纽带,但其开端职业技术教育(IVE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需要重新分析工作岗位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需求关系,解构传统职业技能,用专门的“活动”元素来建构职业胜任能力,开发企业管理实践的新型工具,更加关注职业行为所需要的横向认知能力。
(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径更加复杂,需要重新调整开端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当前,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获取路径遭受质疑,而向职业胜任能力导向路径转换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又充斥了不确定性:首先,人们尚不能够清晰区分开端和开端后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相互切换、重新调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以便个体的整个人生都从中受益;其次,人们并不知晓如何才能给予个体更大的优先发展权,基于自身先天禀赋与所预测的职业技能差距,在任意时间挑选特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自主开发和确认职业胜任能力,把失业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和就业回报率的最大化。
(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供给的难度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集中展现,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必然也是变化不定的,以便满足不同社会化伙伴以及各种利益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需要。由于它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式千差万别,导致课程研发供给更加困难,需要综合考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以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学习结构之间的联接等复杂因素,让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体现终身学习的精神本质。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整个社会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迫使现代经济需要市场、组织和企业拥有相当的灵活性,企业、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投资者和国家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制订当前难以预测的经济发展计划,这对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开发过程更加复杂,个体和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以及就业途径的获得充满了风险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变得扑朔迷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开发劳动力市场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恒定因素,成为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需求和供给不可回避的要素。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成为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础性驱动力量。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职场、岗位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之间的不匹配度,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找寻自身发展的逻辑原点,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加强与就业的关系,增进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纽带,消除职业技术教育到就业过程的转换障碍,提高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压力的能力,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等多方面的需求。
其次,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内生性驱动力量。劳动力跨国、跨地区、跨界流动是开放型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期”,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大规模流动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也导致劳动力在世界范围跨国、跨界纵横驰骋,不断增强的劳动力流动性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具灵活性、兼容性和参与性,逐步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更加有效的结构化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各国各地区各行业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和对接机制,实现跨时空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第三,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也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撑力量。科技创新、尤其是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化扩散在给现代生产和现代服务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现代企业组织变革以及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极化”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数字工具等新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和再培训的需求,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宜的职业资格体系,在更加宽泛的领域对职业胜任能力、职业知识更新以及职业技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诠释。
第四,生产实践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活水源头。实践出真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生产实践的常态,人们惯常的行为模式经常遭遇到职场环境不确定性的侵扰,而开展持续性的学习是员工在不确定性的职场里应对变换情境的不二法则。为此,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传授自我导向的学习方法,努力增强员工职场在职学习的能力,提供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聚焦在技术性知识的获取上,还要扩展到新型价值、新颖行为密码等“软性”技能的获得以及对过去知识经验的重新模块组合,增进就业,提高个体的经济社会地位,拓展公民意识和行为模式等教育价值,掌握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职业技能。
三、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高度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开发对于拥有较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无处不在的技术革新步伐以及先进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的变迁,导致整个世界对职业技术教育高度关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普及中学阶段教育之后已经开始拓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在普及全民义务教育、中学阶段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表明: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上投资巨大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获得的利益也最大,那些生产了最多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体也是最有效率的现代经济体。为此,中国必须奋起直追,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一)强化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随着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加剧,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复杂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上。职业胜任能力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获取职业资格之间的桥梁,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础,是特定职业领域正式学习的结果,满足特定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胜任能力的价值体现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它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内核”,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灵魂”。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从过去主要关注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获取转到今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上来,把个体职业胜任能力的强化置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加快落实终身学习战略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适宜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长期需求的不可预见性。终身学习倡导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坚持学习,强调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的补偿作用,通过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等路径获取必要的职业技能。为此,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增强主要由供给与需求策略之间的不匹配所产生的吸引力,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有效性。
(三)不断增长个体才干
在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个人具有自身建构职业开发路径的“才干”、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治理的个性化策略异常重要。为此,个体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劳动力市场,接受适宜的职业技术教育,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确保安全、稳定的就业;其次,个体要延伸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积极参加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拥有更高学历和就业资质等职业资格的保障水平,确保个体拥有较为宽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实现就业资本的最大化,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三,个体要变换职业培训类型,改变行为模式,选择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现灵活就业和自我就业,规避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教”与“学”之间技术创新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全力开发先进的教育技术,重视开发职业胜任能力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文件,加速远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发网络在线工具,分享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灵活选择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勾画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增强网络学习的实践技能,实现个性化路径学习,满足终身成长和人格塑造的个体需求,显著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奖励基金,提升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普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长久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
一、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制约,都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就要靠职业技术教育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职业教育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正式启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可持续教育属于每一个人,它涵指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可持续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纽带和桥梁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离不开足够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普及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然而,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力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等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同时存在。只有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满足不同经济和产业结构及劳动方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职业技术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从生产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来看,未来中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面对如此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建构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失业,此外,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本出路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各种就业门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岗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转岗、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扩大就业机会、提高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的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适应不了先进技能劳动的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在接受农村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农村转移进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技术教育是迅速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在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建设的关键,也是难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速度,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掌握从事机械化生产的技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是促进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发展农业、改造农村、富裕农民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一直是政府倡导、社会关注、教育界参与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15-05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1],备受各国重视,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特别关注。长期以来,UNESCO通过一系列行动建议、标准规范、国际会议、合作网络以及公共出版物等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走向合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
2016年,随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战略的关注点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其于2009年制定的《支持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2010―2015年)》(Strategy for Support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 in 2010-2015)将焦点集中在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政策建议,从概念上澄清技术发展并促进信息交流,通告全球职业技术教育争论点[3]。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UNESCO于2015年制定了后续的战略计划《UNESCO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战略(2016―2021年)》(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简称《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旨在重新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一个更为全球化世界中的角色,包括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扩大全民终身学习机会[4]。
一、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背景分析
(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国际经济格局也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体系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导致就业增长率变低、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和就业形势脆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影响。这一情形在一定程度表明了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的匹配失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对新的专业技能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的专业和技能的需求预测变得日益困难。如何调整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增强多样化和灵活性,以便培养出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是摆在当今全球教育界面前的问题。
(二) 终身教育思想的驱动
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它是在对成人教育不断反思中完善起来的[5]。20世纪6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在联合国的倡导下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终身教育要求从最初的学校教育开始,且在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努力培养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终身教育打破了教育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加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间的联系,开辟了各种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式,为人们一生的不间断学习提供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UNESCO通过各种行动推动和加强终身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如1999年UNESCO在韩国召开的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会议指出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其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6]。2006年NESCO-UNEVOC 与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协会(IVETA)在俄罗斯莫斯科组织召开了题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会议[2]。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针对青年,同时也对任职的或失业的成年人开放。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专注于初始和持续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来扩大全民的终身学习机会始终是UNSCO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议题。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趋势的推动
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破坏了社会融合,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5]。仅仅依靠技术革新、政治调控或经济手段都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各个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优质的教育和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我们建设性和创造性地解决现阶段的全球问题并迎接将来的全球挑战,创造可持续和有弹性的社会[7]。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中强调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中[4]。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成为UNESCO的重要议},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思想被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不能限定为经济发展或工作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和培训,它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其各个阶段中,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等。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动下,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15年8月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成果文件,文件中的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以及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8],更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如何在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是UNESCO-UNEVOC制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战略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对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差距的反思
职业技术教育对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教育和培训来促进人们就业,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生产率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有产生预期结果。如职业技术教育对个人、企业、政府所做的回报远没有达到预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仍然低于普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4]。职业技术教育的潜在价值和它的实际表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最大可能发挥出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二、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体系分析
在上述背景下,201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召开了此次会议。来自57个国家的165名成员就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新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未来五年职业技术教育框架的构建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总结性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战略(2016―2021年)》。
(一)制定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的制定者,UNESCO对自身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战略中角色的正确定位是保障该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由于独天得厚的优势,UNSCO在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加强各国各地区间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推动学术交流和争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设定议程。UNESCO在各国间和国际上的领导力和召集力使其能够召开职业技术教育会议,特别是国际层面的会议,以此提升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认可,引领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计划的制定。
二是建立UNESCO网络,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卓越实践经验的共享。具体表现如促进更大的产业合作和企业参与,推进义务教育后续培训(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Training)的开展和质量的提升,建立跨国间对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格认证;收集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探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输出来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
(二)目标和指导原则
该战略的目标是在提升就业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其他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如品格教育、发展动机、积极的价值观以及拥有明智的判断力。职业技术教育旨在通过提供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个体和社会(A More Balanced Individual and Society)。
围绕此目标,该战略制定了四项指导原则: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会来帮助人提升职业技能和获得资格认证,从而得到体面工作;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应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缩小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差距;推动终身教育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强具体职业技能和其他技能的培养。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领域
围绕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问题,该战略总结了六项职业技术教育关键领域。
1.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数量,同时推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为女性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二是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得到提升,这需要保证更多的学习者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覆盖各个年龄段,为需要的人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2.把握经济环境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首先,收集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包括职业技能需求、职业发展趋势,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匹配度,帮助职业技术教育明确优先发展项目。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以此确保项目的有效运作。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只有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得到有效发展。第三,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适切性,通过了解劳动者的个人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培训项目。
3.注重相关利益者的参与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各相关利益者的合作,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之间的衔接,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三方,即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及企业。一方面,作为政策引领者,政府应制定政策提升各方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认可和重视;同时,作为信息服务者, 政府建立有效网络,以供各方共享和交流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和实践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其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
4.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这是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输入和产出之间平衡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包括标准设置、基准测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选拔和专业发展、机构的管理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健全国家职业标准,设置职业认证框架,包括职业培训项目的审核和认证、培训后的个人资格认证。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通识教育、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和公民素质(包含环保意识),相关必需技能,如表达和写作能力[4]。第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一个明确职责和权限、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第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估,在有效评估的基础上改进和提升项目的实施质量。
5.严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关
教师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个体层面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是提供高质量、有效、适切教学的保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整个体系来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的提升能够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整体发展,如教师参与项目的管理、提供有效合理的政策建议、发挥卓越的领导力等[4]。为保障教师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师资的初始和继续教育与培训,需要提升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职业实际技能的发展。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质量,还需要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选拔标准和建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
6.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内部建设,建立各种水平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不同背景、不同条件设置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整体的一部分,还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外部普通教育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大众化高等教育对职业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技术教育向着更高层次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变得更为联系密切。而且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也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特点分析
(一)《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顺势而生,契合当下教育发展要求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教育理念和实践也随之不断调整以适应发展要求,2009年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已经很难再用来指导全球职业技术教育的推进;特别是2015年全民教育(EFA)运动告一段落,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教育2030愿景的诞生等教育界重大活动与变革,不可能不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不再只单纯地关注技术,还重视与品格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的关联性,避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断裂性,这种整体性认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进步,为获取体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可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教育的广度;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就业,但不再只单纯地关注当下就业,而是在终身发展理念下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也应贯穿一个人发展全过程,可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延伸了教育的长度;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但也不排斥与学术教育的关联性,强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度。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在逐渐凸显“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这是契合当下教育发展要求而做出的科学合理的转变,相信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二)《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全方位指导,但尊重每个国家的国情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坚持“可持续、绿色、公平”的理念,聚焦“入学、教育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治理、私人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及资金”等问题。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方面关注学生数量增长和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效率问题;教育质量涉及保障机制、教师招聘与发展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等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治理关注供需平衡问题;私人部门参与涉及商业案例和工厂参与,为毕业生能够获取体面的工作奠定基础;职教机构再次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效果与劳动力市场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多样化途径筹措资金,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效益。上述问题覆盖面广,可以说涉及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强调,每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为此,非盟制定了《非洲大陆职业技术与培训战略》[9],南非制定了《2016年度职业院校行动方案》等,这些大洲级或者国家级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分别根据各自情况从愿景、任务、范式转变、以及治理和财政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指导本区域或本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回避的重要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宣讲的宏大理念过多,但有些切中要害不够;归结了存在的问题,但却并未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不可否认,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也不可能通过一项战略的制定就能得到明确的解答,但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总是顺应大的教育趋势而不断消蚀自身的特色,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不见得十分有利。《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讨论了“职业教育悖论”――职业技术教育富有潜能但却从未见到激发出来的效果,导致职业技术教育长期沦为教育体系的“穷亲戚”,不断地遭到边缘化,甚至连其自身拥有的价值也被低估。面对这种长期存在的困境,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教育质量和市场接轨问题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备受诟病,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招不到,毕业生掌握的技术用不到,亦或职业技术人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提出要加强师资建设和能力建设,但并未从源头上考察职业技术人才质量问题。生源是质量的保障,全球许多国家都是被筛选下来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他们首先缺乏自信,同时也缺乏社会的信任,再加上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深造受阻,社会声望自然不高。其实,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悖论还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问题,都源于人们的理念和认识,教科文组织需要倡导和引导大众发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学习职业技术,培养既掌握普通知识又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方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4-06-25].http://.cn/zgks/2014-06-25/151042
5370.shtml.
[2]李玉静,陈衍.为了可持续发展与工作世界的教育:UNESCO职教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2(6):26-45.
[3]UNESCO.UNESCO’s TVET Strategy(2010-2015).[EB/OL].[2016-04-21].http:///new/en/education/themes/education-building-blocks/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tvet/strategy/.
[4]UNESCO.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EB/OL].[2016-06-27].http:///images/002
4/002439/243932e.pdf.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72.
[6]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7):47-50.
[7]UNESCO.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6-06-25].http:///themes/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8]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6-06-27].http:///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69/L.85&refer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研究》是渝中区教委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渝中区中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校对在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如何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其动脑设计、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的特征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我国1981年4月首次提出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三十多年
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总体上讲,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与“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劳动技术课变成了单纯的劳动课,课堂教学呈现出简单的对工具使用的反复训练,对操作程序的简单重复,对作品的简单模仿等现象。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深层次价值追求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课程定位上要与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1.开展教学反思,树立创造教育的理念
劳技教育课程价值追求是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实现的。要在劳技课堂实施创造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教育理念,掌握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观点认为,创造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高不可攀。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创造创新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任何人都具有这一潜能,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得到发展。教师要保护和肯定学生这些思维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破除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并发现、展开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挖掘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传统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权威思想,无形中压制了学生的独创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倡导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要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引导每个学生亲历探究制作劳技作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劳技作品设计制作的探究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5.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
我校的劳技课程包括生活、艺术、科技三大类,三十余门课程。要在劳技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造教育,整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需要对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疏理,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如何下手的问题。
(1)科学安排“设计”环节。
(2)合理运用“认知重演”。
(3)聚焦剖析优秀作品。
(4)开展“小创意”比赛。
6.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
学校对劳技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劳技成绩的评价,切忌只重结果。要避免单纯从作品制作是否精美,学生技能操作是否熟练来评价一堂课和一个学生。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学生操作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作品创意成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习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01-09.
中国的教育体制备受诟病,随着高等学历毕业人数的增长却没有出现人才的饱和,许多需要技术人才的部门出现了极为罕见的用人荒,于是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看似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貌似矛盾的人才现象凸显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处境,或者说表露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在社会的多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各有各的特点,本文拟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农村背景下加以观察和研究。
一、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描述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可以有效消除贫困的、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帮助社会人终身学习并进入某一就业领域或者某种职业的以培养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手段。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如何转移农村社会劳动力,帮助他们实现小康,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虽然都充当着重要的建设者角色,但所从事的却是技术含量低、条件艰苦而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劳动者不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缺少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使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职校进行学习,以具备更高的素养。
现阶段,农村经济逐年增长,许多农民企业办得有声有色,甚至逐渐出现了家族化、集团化的规模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对于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从而加重了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这里是从数据统计上得到的结果,如果详加分析,还必须认识到这个数字是培训机构纸面上的功绩,落实到实处则会大打折扣,再考虑到取得的实际效果,真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显然非常少。究其原因,这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五成,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才刚刚11.7%。文化水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对于职业培训的看法,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培训、学习。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农村的教育背景中,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没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农民不仅自己没有主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习惯,也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在他们的观念里总以上普通学校为正途,视职业技术学校为末路,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国民素质培训方式。在即将展开的高考改革中,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的学术型教育做了明确的分离,这有助于人们用客观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存在某些缺陷,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急功近利,对于能够短期发生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多,而不能很快见到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少,且课程设计变得浮躁而功利,课程内容距离农村的需求远。此外,教学方式上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对能力培养欠缺,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以农村企业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为重点,不仅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农村科技技术培训,还要俯下身来问农民所需,抓住农民的需要,真正把他们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的手中。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职业技术培训,更要要眼光放得开、放得远。一方面,向外输送劳动力,使他们掌握热门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准备,和当地企业结成联盟,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此外,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农民和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出规划,为他们构建更广阔的平台。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承担主要的培养功能,走精专的道路,使更多的人得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最终改变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