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大数据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1 15:58: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税大数据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税大数据分析

篇1

2016年上半年,区审计局财税审计科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审计项目,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财税科2016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财税审计科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积极参加局党支部“两学一做”活动,树立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做到了廉洁自律。

为了更大发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财政审计大格局背景下的作用,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一是科学立项,确定预算执行审计单位。参考区人大会议关注的议题和热点问题,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审计进行综合分析,为人大加强预算监督提供审计依据。本次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象包括:组织2015年度区本级预算的区财政局,以及区民政局、区经济促进局、清水河街道办事、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创新局等5个部门预算执行单位。二是集中力量,形成工作核心。抓住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重点,重点关注财政支出绩效、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情况、存量资金盘活,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中央八项规定等系列规定精神的落实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等。三是加大审计力度,创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方式和方法。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四是提高审计挖掘分析的深度。进一步加大审计分析和核查的深度,按照财政资金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将深度和广度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宏观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为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财税审计科积极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并确定谁主审、谁负责的办法,由承担审计项目的主审人员,负责整改落实工作,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2015年财税审计科完成了5个审计项目,截止目前已有3个审计项目全部整改完毕,2个审计项目还有部分问题正在整改,对暂时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审计组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篇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创业型企业涌现,对会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财会行业的应用,以及电子发票的发行,以往贴发票、做报表等每名会计都要干的基础活儿将由人工智能取代,那些处于最基层的普通会计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当然,这也为会计人员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一部分与时俱进的从业者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业务中脱离出来,通过学习和充电后,从事财务管理分析和辅助决策工作。就目前而言,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领域。

闪猫CEO杨振对记者说,“面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礼,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抱变化,主动创新。”

闪猫是一家在财税领域做深度垂直服务的提供商,迄今为止,已为5000余家创业型企业与创业投资孵化机构提供了工商财税服务。这些企业与机构包括创新工场、聚美优品、车库咖啡、创业邦、青松、将门、神策数据、翠湖科技园、中关村生命园等等。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财税服务企业

“有人说:人工智能来了,整个世界会为之改变。但从目前来看,还为时过早。”杨振强调,“在中国,人工智能的拥簇者仅仅是一群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而在财税服务行业,应用新技术决心最大的恐怕就是闪猫了。这是由闪猫的自营服务属性决定的。”

在企业财税服务领域,有数十万家机构在分食这一市场。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工商财税机构。这类机构采用线下服务,一般而言,员工少,业务不透明,规模也不大。除此之外,也有几家企业提供互联网服务,这些企业有做平台和做自营两种类型。平台型企业主要以搭平台为主,本身不提供财税业务。自营型企业提供深度垂直的财税服务内容,直接面向企业用户。闪猫就是其中的代表。

就自营型财税服务企业而言,用户体验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用户体验又从哪里来呢?技术驱动是一条重要路径,这也是杨振从业多年的经验之谈。

八年以前,杨振创办了第一家财税服务公司――五牛创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线下工商财税业务。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果断决定与合伙人研发互联网财税服务系统,于是北京闪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闪猫1.0系统上线,汇聚了数千家创业型企业和创业投资孵化机构。杨振团队也从传统的财税服务提供者转型升级为“互联网+财税服务”提供商。一年以前,为了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杨振团队又成功研发了闪猫2.0系统,并于几个月前正式上线,新版本对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做了改进,客户反馈还不错。

杨振对记者强调,“迄今为止,我可以很骄傲地宣称,闪猫有两项硬指标,令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第一个指标是,在闪猫注册的企业用户中,有28%的企业顺利拿到了融资。第二个指标是,闪猫已帮助数百家企业从诞生冲刺到B轮后,其中的一些企业还成长为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除此之外,闪猫客户复购率保持在95%以上,这在业内也是遥遥领先的。因为闪猫不单纯地以客户数量增加为主要目标,而是把提升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为后者提供高品质的工商财税服务内容。

总而言之,用户体验是闪猫存在的起点和初心。

如今,闪猫为了这一初心,再一次身处行业前沿,融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财税服务转型升级。

可以说,杨振的观点与猎豹移动CEO傅盛不谋而合,那就是“互联网上一代是认知红利,下一代就是AI。”

打造“人工智能+财税服务”重量级应用

任何一个技术红利都要与应用相结合。

这是杨振与管理团队的共同认知:“闪猫之所以能迎合潮流,实现一次次转型升级,与闪猫内部的可持续战略是分不开的。”

早在2016年9月,闪猫团队就已着手研发闪猫2.0服务系统,历时几个月,于2017年上半年上线。在财税服务领域,闪猫2.0贡献了三项创新性成果。首先,新的版本将服务精准到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细节,来解决工商、财税等创业难题。其次,新的版本更加强调交易与流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用户可以随时查看业务进度和账务明细,随时下载公司账目及财务报表。再次,新的版本推出“二对一服务”模式,两个专员同时服务一个客户,从而提升服务品质。

而所有创新内容都是由大数据技术做支撑的。

“闪猫从一年前开始,由技术总监带领团队提升企业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充分地践行大数据战略。因为我们相信,人工智能革命是以数据作为驱动的。”杨振强调。

未来,闪猫要用数据说话,结合人工智能,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篇3

信息化管理使得传统财政监督“边缘化”。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财政管理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原有各专业部门系统间存在的标准不一、关联复杂和流程过长等问题将被“看板式”的及时反应所取代(如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间信息壁垒将被逐渐打破,财政监督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视角优势也就会被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公共财政业务不断拓展又导致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既是财政管理、监督的对象,又是优化管理的重要信息源,以样本式抽查为主的监督模式显然已难以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比如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全覆盖的推进,社保基金信息量越来越大,既包含积年累月的基金征缴管理信息,还包含日积月累的基金偿付信息,传统管理模式和以样本抽查为主的监督模式已不堪重负。传统的财政监督模式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信息化管理使得公共预算资金风险点及其分布发生转移。财政管理业务的纵深发展使得公共预算资金管理所面临的风险的关联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复杂,危害程度也随之加大。以管理信息系统支撑的业务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又改变了传统风险点的表现与分布,传统监管手段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急剧扩张。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原多环节多部门的管理风险几乎都聚集到了招投标、政府采购环节和集中支付环节等。再如社保基金规模、险种与覆盖人群的增加导致重复参保、骗保和精算失衡等风险。财政管理与监督面临严峻挑战,公共预算决策更需要对公共行政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分布作“全景式”的俯瞰。

(二)信息化大数据为财政管理与监督带来的机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有限的力量从繁重的样本抽查与现场检查中解放出来;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及风险评估模型,着眼于全局系统,通过信息系统提高财政管理的即时性、精准性;通过对管理与监督成果资源积累形成的数据的分类统计、汇总分析与归纳提炼,实现对管理与监督成果的解读、共享与再利用,及时反馈、跟踪,在监管纠偏的同时向预决算管理反馈咨询建议。同时,还可以利用持续性管理与监督信息,为后期预决算管理形成一整套风险识别、决策和考核的量化标准。所有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扩大工作纵深效能。比如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中,就可以依据信息系统的全面数据分析,不仅可以规避样本式抽查的繁重工作量,还可以发现系统性的安全性问题和合规性问题,更能通过对人均住院次数、人均住院费用、单病种医疗费用乃至地区性、行业性疾病发病率、药品价格、同病种处方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费用报销政策甚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支撑。全面与可持续性监督管理成为可能。全面与可持续性监督管理更能实现对决策的执行纠偏,并为后期决策提供持续性的管理知识积累。财政管理与监督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信息不对称。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为财政管理与监督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开放的信息源,这使大数据的产生与应用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将使得财政监督可以常态化开展对机构和业务的持续监测、风险评估、专项分析、跟踪问效,动态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风险变化态势等整体情况,通过全面、持续的监控不断积累监督与管理信息知识经验,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全面、深入、持续”的有效覆盖,并以此达到对各风险环节及其随环境变化情况的持续关注与快速反应,及时优化管理流程。

二、大数据信息化条件下财政管理与监督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是财政管理相关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库建设滞后。财政管理与监督涉及到公共财政覆盖的各行各业,这些领域的信息数据采集不够详尽完善,宏观管理层面所需的数据库建设尚未提上日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当前公共行政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金财”系统以及财政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公共行政业务与“金财”系统的有机衔接,以及各业务系统的相接与信息共享。

(二)数据“碎片化”难以整合,使得财政管理与监督面临广泛的信息孤岛效应。

一是技术原因使得数据信息整合难。因早期开发水平与层次的千差万别,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在我国电子政府系统中表现比较突出,不仅诸如金财、金保等信息系统内部的兼容性差,各系统间的兼容与沟通共享也不畅。二是安全原因导致信息共享与数据整合困难。政府电子信息系统涉及到国家安全隐患远远大于社会主体。在未建立后台备份共享数据的情况下,安全隐患制约了监督数据的整合。比如,出于系统安全和私人信息保护考虑,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财政监督、税务稽查等与银行系统的完全兼容与对接。

(三)财政监督管理面对大数据信息化变化准备不足。

一是大数据信息化条件下的财政监督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尚未真正成型。当前财政监督管理对持续性监测与评估的考量不足,忽略了持续性监测职能的设立与发挥,无法支持财政监督信息化的运行构想;风险评估与排查等信息化技术仅作为辅助手段,在整体性的工作规划中未能规范运用,从而造成财政监督时序性逻辑断裂;信息技术只运用于点和局部,尚未形成一个全面、严密、整合、高效的管控信息化管理模式等。二是财政监督软硬件建设滞后。当前的信息化财政监督不论硬件设备还是功能软件的开发应用,都难以高效率地完成对各项繁杂业务、海量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的读取、传输、检索和核对,难以支持高频度的大数据分析。三是财政监督业务与信息化业务的综合性人才短缺。财政监督部门缺少业务与技术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政管理监督信息化和增值服务推进工作的基础。财政监督信息化急需熟悉业务又具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与前瞻性理论探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数据背景下加强财政管理与监督流程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财政管理与监督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再造

1.全面实现公共预决算管理流程信息化。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既要有政策制度层面的改革,也要有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层面的革新。当前,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方兴未艾,大数据时代悄然降临。应首先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预决算管理,推进数据标准统一、充分收集信息、实现信息系统整合,“融会贯通”所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内嵌于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以提高预决算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2.解决信息碎片化、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实现全景式信息管理与应用。要做到信息产生、获取、应用等信息流程与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有机融合,一是打通不同业务部门间、不同管理流程环节上的信息壁垒,二是打通预算管理对象,即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等外部环节的高效能综合数据库接入(包括软件、权限),解决信息在部门和行业间、地区和政府间的碎片化,消除信息壁垒与不对称,实现全景式、持续性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构建强大的预决算管理数据仓库与知识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的整合、挖掘和传导,从风险、业务等各个视角对信息进行开发、筛选和加工,使整个预决算信息流结构清晰、粒度细化、动态更新地展现出来,做到调用顺畅,更敏锐、准确捕捉预算决策执行中的隐患,前瞻性地预判系统性风险,为财政预决算管理和监督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提高预决算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3.消除财政管理与监督信息共享的壁垒。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国家统一规范的信息制度体系以及独立的社会经济综合信息资料库,关联信息共享困难。不仅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要实现信息共享,还要实现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共享,必要时还需要企业、税务、银行等的相互衔接与融通。这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呼吁建立相应的信息建设与共享机制,并逐步着手建立国家宏观层面的独立数据库,将各系统的数据备份到独立的数据库中,满足国家治理的信息需求。

(二)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1.强化财政监督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首先,搭建开放、整合的预决算管理与财政监督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建立监督审计信息云,构建结构化数据库和非结构化信息库,打破业务系统之间的隔离墙,紧跟业务发展,不断扩充数据信息资源,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充分共享和灵活检索,实现对预决算管理与财政监督管理活动全流程、全方位覆盖,为预决算管理与财政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数据信息、计算能力和软件应用等高度共享的云审计服务。其次,在数据平台基础上,打造财政监督专属的自动化持续监测平台、智能化数据分析平台,为实现持续性监督、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核心功能提供技术工具和系统支持。

2.以信息化技术创新财政监督方法与理念,增强财政监督的增值服务能力,真正实现绩效性管理与监督。对公共预算管理流程内部,强调财政监督监控对决策执行全流程的参与,强化财政监督对各项业务“友好性”,以业务思路为出发点重构财政监督业务流程,突出财政监督的同步性、时效性和协同性。财政监督人员可以借助财政监督信息系统与内外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随时查询业务数据,开展线上分析,随时掌握风险动态,同时将大量监督知识积累纳入财政监督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从数据信息出发的审计分析技术体系,利用聚类、关联、群集等分析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其本来特征和内在联系,获取审计线索、发现线索疑点,准确定位风险,快速形成财政监督思路,促进财政监督由事后查处与事中控制并重,逐渐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转变。

篇4

关键词:科技发展;税务管理;数据管理

0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削减了税务部门的经费预算,使税务部门在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可支配资源不断减少。这也促使税务机关必须思考如何在提升工作绩效的同时,降低税收征收成本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新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将成为税务部门应对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麦肯锡咨询公司通过大量分析研究发现,锐意改革的税务部门领导都深刻理解“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他们正围绕当前科技主要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投放资源。目前科技发展有四大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正呈喷薄式增长;二是在大数据时代,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的使用日渐广泛;三是电子货币逐步取代现金,电子支付方式日益普及;四是数字化使能技术(digitalenablement)不断应用于各种业务之中。与此相应,科技发展的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方面。

1移动互联网呈喷薄式增长

1.1利用移动设备加强与纳税人联系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亿人拥有移动通讯设备,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2013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詹姆斯•马尼卡等人在其合著的《颠覆性技术: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先进技术》一书中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到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销量增长了六倍多,而且年轻一代纳税人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几近全部的互联网交流。税务部门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以低廉的成本接收纳税人的信息和反馈意见,为纳税人提供自助服务以及向纳税人提供税款催报催缴提醒等服务。因此,手机沟通方式极易适合移动通讯设备使用者,尤其是年轻纳税人群体的需求。在新兴市场国家中,移动互联网有助于税务部门与未被纳入税收征管系统的纳税人加强联系与沟通。税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变沟通和交流模式,从利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进行传统互联网交流,转向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移动互联网交流。多年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创新型税务部门已经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例如,瑞典税务部门给大部分自然人纳税人发送预先填制好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纳税人可通过手机回拨或回复短信对申报表内容进行确认。又如,爱沙尼亚税务局为纳税人提供了一系列移动服务,其中手机支付税款服务特别受纳税人欢迎。伊莱•伯科威茨和布莱斯•沃伦在《爱沙尼亚是怎么变成电沙尼亚的?》一书中,对爱沙尼亚税务部门的这些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美国联邦税务局开发了应用程序IRS2Go,纳税人在移动设备中安装这一程序后,可以查询其纳税申报的状态,查阅纳税小贴士,还可链接到联邦税务局推特新闻网页面,查看税收新闻资讯。2014年申报季,查询联邦税务局官方网站“我的退税”模块相关信息的纳税人,半数以上是通过登陆移动客户端来完成操作的。

1.2开发美观、方便的手机界面官方网站

目前,绝大部分税务部门官方网站是基于传统互联网模式开发的,这些网站功能完善、设计精美、界面友好,但是当客户用智能手机登录时,很多网站的界面无法自动转换为美观、方便的手机界面。因此,政府部门必须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服务水平,以适应移动终端使用者的需求。1.3智能手机的税款支付移动设备使用者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发送信息和提醒等简单服务的范畴,已扩展到支付功能。2012年6月,麦肯锡公司的《手机支付发展的路线图》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的手机支付总额较2011年将翻一番;预计到2015年,该项支付总额将比2012年增长9倍。在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业已经开始推出全套手机银行服务。美国的阿肯色州和堪萨斯州等具有开拓意识的州,已允许使用手机支付财产税。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也将手机支付作为拓展业务的有效途径。以肯尼亚为例,该国已有将近90%的人使用移动服务商Safaricom开发的移动货币(M-Pesa)手机支付平台。平台是一个功能丰富的虚拟银行,允许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和转账等。

2日渐广泛的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方兴未艾,并将在未来持续影响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各个行业。目前,全球各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生成的数据量每20个月翻一番,而数据存储成本持续下降。私人机构和政府部门都期待更好地利用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为重大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大数据时代对于税务部门的影响不言而喻。税务部门开展业务工作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撑,并利用这些数据来评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风险等级,从而将有限的资源投向具有高、中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避免对低风险纳税人不必要的干扰。绝大多数国家的税务部门非常重视数据分析技术,特别是有的国家的税务部门已经利用最前沿的数据分析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一些国家的税务部门利用集群技术在大数据样本中分辨出具有类似行为特征的集群,以有效识别具有税收欺诈行为的群体。集群技术作为最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之一,正帮助税务部门有效遏制退税欺诈蔓延。在税款征收方面,部分国家的税务部门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对纳税人风险特征进行分类管理,综合考虑纳税人的个体特征(包括行业、地理位置和纳税遵从历史)、应缴税款特征(如税款大小、来源和时间长短)以及其它标准,针对不同群体的纳税人实施相应的征管策略,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澳大利亚税务局在《2012—2013财政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澳大利亚税务局正在积极尝试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提高税务管理质效。该局通过对100多万份中小企业报送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经营活动报告表》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确定了各行业利润率等关键指标的风险控制的基准值,以帮助澳大利亚税务部门迅速识别出异常申报纳税人,例如少申报应税收入的餐馆或者加油站。该项创新举措实施一年以来,澳大利亚税务部门已识别出3万多家异常申报企业。该局在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后,有17%的企业在申报表中进行了纳税调增,调整后申报的应税所得户均增长了68%。总之,大数据分析技术促使了税务部门增加税收收入,并帮助其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地识别税法高遵从度的纳税人,减轻不必要的遵从负担。

3电子支付方式日益普及

当今世界,电子货币正逐步取代现金,电子支付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的支付方式。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全球支付行为的研究表明,2012年到2017年全球范围内人均金融交易额预期将增长33%,即从671美元增长到894美元,其中现金支付方式的比重将大幅下降,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重下降将尤为明显。有人把未来将出现的以电子货币支付为主的社会经济模式,称为无现金社会模式。电子支付相对现金支付而言,具有交易成本低、终端用户风险小以及交易过程易于追踪等优势,因而被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央银行及各类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大力倡导。金融机构、税务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电子支付手段广泛应用,从最初的电汇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使用智能手机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近场通讯(NFC)方式支付,减少了收付双方对现金的需求。对于税务部门而言,电子支付方式的不断普及,不仅有助于实时追踪纳税人税基轨迹,还有助于分析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目前,一些国家通过给予纳税人税收优惠的手段,鼓励纳税人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例如,韩国为使用信用卡消费的纳税人提供税收减免优惠,全年信用卡消费额占年收入比重高于25%的纳税人可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充分利用电子支付方式的优势,自2011年起,美国通过立法明确要求银行和电子支付服务商,向联邦税务局报告所有通过借记卡、信用卡以及贝宝(PayPal)等第三方支付平成的交易。这从立法角度保证了应税收入足额申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OECD的《关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税务管理的比较信息报告(2013版)》显示,在开展对比研究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将电子支付方式作为主要税款缴纳方式。显然,全球的税务部门在电子支付方式缴税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数字化使能技术不断应用于业务流程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终端产品的价格与计算能力往往呈反方向发展,同时信息存储的成本也在大幅下降,这客观上促使数字化使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流程。例如,1975年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售价为500万美元;40年后的今天,一台苹果手机售价仅为400美元。尽管后者价格不足前者的万分之一,但其计算能力反而远超前者。许多大企业已经从数字化使能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中获利。这些大企业将数字化使能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将各供应链纳入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并采用即时库存(just-in-time)等新型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和费用。

4.1利于税务部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

数字化使能技术不断应用于业务流程,也为税务部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税务部门的业务流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使能技术,将主要带来以下两点变化:一是从大量使用纸质表格向使用电子申报方式转变。例如,2013年申报季,美国约83%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采用了电子申报方式报送,这也说明联邦税务局在推广电子申报方面成效卓著。二是使用全数字化自动填报。一些国家的税务部门已经将从第三方获取的纳税人收入和消费数据,用于帮助纳税人预填纳税申报表。例如,OECD的《关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税务管理的比较信息报告(2013版)》显示,2011年有7个国家的税务部门为其国内大多数纳税人预填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新加坡税务局2012—2013年度报告》指出:2012年新加坡税务局通过直接从雇主处取得雇员的工资薪金等收入信息,为超过100万名自然人纳税人预填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所入库税收占该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58%。

4.2利于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数字化使能技术有利于各国税务部门优化税收征管流程。例如,未来税务部门可以考虑整合内外部数字化平台,选取部分税务案件,集中开展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这将有助于节省税收征纳成本,尽早让纳税人获得税款缴纳的确定性。

4.3利于加强与外部沟通和第三方信息共享

长期以来,许多私营机构都通过获取和利用外部数据来提升工作绩效。例如,企业通过对第三方数据和系统的整合和利用,来提高经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也会通过加强信息传递,来提高信息对称度。税务部门应该借鉴私营机构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和第三方信息共享。例如,税务部门的征管软件系统设有既定的检测程序,当纳税人填写申报表时,如果出现身份信息前后不一致或相关信息不完整等情形,则该份申报表将难以通过征管软件系统的验证。这样一来,既推延了纳税人的报税时间,给其带来不便,又增加了税务部门的服务成本。如果我们能在税务部门与第三方税务软件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实时数字化联系,即通过与第三方税务软件供应商进行数字化整合比对,在纳税人填写纳税申报表的过程中,对填报的错误信息给予及时的预警提示,必将大大减少验证通不过的次数和征纳双方的后续工作量,进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与工作绩效。例如,美国曾力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征管数据实时更新的目标。2012年1月,联邦税务局纳税人账户数据引擎正式投入使用,数据更新周期由40多年沿袭的每周更新缩短为每日更新,打破了联邦税务局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税务部门将资源合理地投入到新技术的应用中,并使其与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有机融合,将促进税收工作的开展。同时,税务部门应当妥善处理科技创新带来的伴生问题,例如保障网络安全、保护纳税人隐私等。

[参考文献]

[1]秦劲松.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我国科技税收政策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克里斯蒂安娜•麦克法兰,迈克尔•帕加诺,余英.美国城市财政状况2014年调查报告[J].地方财政研究,2015(4).

[3]梅春国,丘永政,唐炜,等.税收竞争是当代税收鼓励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4(2).

[4]方瑞德.德国的财税管理体制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财税,1994(3).

[5]张青,魏涛.促进我国税收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18).

篇5

1大数据的概念

此处的大数据是在多元化背景下,来源于各个庞大数据组并且具备相当真实性的数据,企业在经营以及管理中,会不断产生数据信息,通常是在社交网络以及电商网站中产生的,也有些是顾客的访问数据,涉及诸多的数据来源。但是这些数据并不是涉及顾客关系的常态化数据。[1]从技术的层面上看,大数据与先进的云计算是有关系的,大数据不能使用单独的计算机来实现充分的数据处理,而是需要借助加固分布的计算框架,要进行的是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挖掘。在大数据的挖掘中,分布式云计算会产生基础的内容,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是非常流行的词汇。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

(1)结合多样化数据。经营管理涉及诸多的数据信息。如今经济在快速发展,导致大数据成为诸多企业要面临的问题。[2]企业需要借助现代化以及传统两种技术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处理,需要在广泛的网络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并且电商在迅速发展中出现大量的数据,也是需要进行收集的。同步对各类信息开展广泛的收集,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突破。多数的企业在数据库处理方面,仅仅是对结构信息有所要求,但是内部的一些非结构信息则无法在经营管理中实现充分的利用,没有将数据整理到位。另外是一些半结构数据,也是在经营管理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也缺乏有效的处理。(2)对数据实时分析。经济在迅猛发展,从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不断转变,自身经营管理的数据处理任务迅速增加,对经营管理的状况进行判断,要借助及时采集到的各类信息。在这种局面下经营管理需要做到各类信息的及时处理。任务量是非常大的,对数据处理的质量以及效率都提出新的要求。[3]企业需要依据及时性原则,对数据展开及时的处理,这对经营管理的影响是直接的。(3)根据数据进行决策。企业各类的经营管理决策受到各类数据的严重影响,这对数据处理的速度以及质量都是有非常高的要求。数据分析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可以让决策准确性有所提升,防止数据模糊造成的决策错误。同时一些企业在业务拓展中对数据的处理有所不足,对数据仅仅是盲目汇总,忽视了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只有对数据展开充分深入的分析和处理,才能让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对数据进行准确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决策,让企业实现健康发展。[4](4)关注数据安全问题。大数据使经营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化,但是也带来诸多的数据安全的隐患,因为数据是要经过网络进行传递的,在数据的存储以及传输过程中,很多的数据风险是存在的,一旦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被窃取或者是篡改,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就会是非常严重的。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模

(1)运营和决策以数据为基础.面对如今的时代背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加强信息的整合以及体系的建设,要形成企业业务往来以及数据分析,都是在真实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在大数据时代下,经营管理不仅仅是在内部数据的基础上,也是要借助系统性平台,让数据管理更加具备质量和效率。企业需要尽量提升社会网络以及企业之间的连接,在不同的平台上实现对数据的整合,从而对企业管理的各类数据内容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完成后续的信息数据分析。企业要加强数据搜索力度以及强度,并在企业声誉上对多种营销的对策进行制定,然后在数据分析的前提下,为企业经营奠定基础。(2)培养数据管理人才。知识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大数据下,企业需要在激烈市场中提升竞争力,要从内部人才的角度入手,对内部人才的素质以及知识提出要求。为了让数据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实现全面的提升,完善数据处理人员的数据敏感性以及反应能力,要在数据业务方面具备极强的分析能力,企业要对人才加强储备,并定期对相关人员展开能力的培训,然后建立数据考核的制度,促进人才分析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3)企业网络需要合理科学建设。为了实现数据分析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需要建立全面化的网络,为数据建立系统化的存储平台,将内部数据链条化,并加强供应商以及相关下属工作的资料的分析。企业网络需要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并重视企业的网络建设以及网络服务。

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1)大数据推动企业变革。大数据下企业发展是在不断产生变化的,企业改变本身资本的结构,原本是资本计量以及转移需求比较大,需要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有了新的转机。数据成为另外的一种产业以及资本,以往的经营管理仅仅是将数据作为参考信息,但是现代化的发展中,数据信息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甚至是一种资本,是企业的新资产,为经营管理的进步以及客户需求提供更多的价值以及信息。(2)大数据企业决策变革。以往经营管理需要诸多的人力物力,整合各类资源的情况下,对事件的因果进行合理地推算,为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提出意见。如今经营管理有更加先进的技术以及平台,可以对广泛的数据进行整合,充分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在原本的管理基础上,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发展。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掌握数据先进性,对数据展开合理的管理以及利用,让企业上升到更高的层面。(3)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大数据的信息管理以及运作模式,都是管理资源的一部分,在大数据下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改变管理的模式,对内部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对企业资源展开更加充分的利用,避免各类资源的浪费以及损耗。网络上有诸多的负面信息以及无效信息,真正对经营管理有着利用价值的,是少部分的数据,这需要的是技术上的提升,也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更强的素质和能力。

5结论

总之,大数据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迎合时代的趋势以及技术的优势,促进经营管理模式的改进,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渊,林慧龙.基于“互联网+”的草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草都易牧连锁超市为例[J].草业科学,2018,35(4):933-939.

篇6

与此同时,内蒙古、河南、广东等省、自治区扩大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今年4月,金税三期工程第一阶段工作进入验收期。

金税工程是我国国家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之一,它的实施提高了纳税服务的水平和税收征收率,规范了税收执法,加强了税源的专业化管理。金税工程从1994年到2001年先后经历了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在2001年之后近10年的时间,一直是三期工程的筹备期,正式启动建设的时间是在2010年的4月。

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王浩处长表示,在总结前两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金税三期无论从需求调研,顶层设计,项目规划以及措施保证,都是事无巨细,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各行业先进的信息科技管理理念,以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力保投资的价值最大化。王浩举了个例子,金税三期的工程管理办法有7个,项目管理规范有9个,而工程管理指南达到了20个,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王浩看来,金税三期的成功是必然的。

根据最新数据,近十年来,我国纳税人的数量增长123%,到2013底在3500万户左右;我国税收收入增长了近500%,达到2013年的11万亿元。而近十年来,全国税务系统的队伍的人数维持在75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人均管护130个纳税人。

上面的数据传达出两个重要的信号:第一,税收涉及千家万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第二,有限的征管力量与日益重要的税收职能、日益扩大的纳税人群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何做好税收工作,显然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场不容忽视和严峻的挑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信息采集与利用,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根本之道。

总体来说,金税三期的目标是统一全国征管数据标准,统一国税局、地税局征管应用系统,实现全国征管数据的两级集中,进而为统一全国税务系统的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支撑。而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 三项基础设施、四大业务系统、七类数据库以及四大保障体系。三项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平台、硬件平台和系统软件平台;四大业务系统是指税收征管执法应用系统、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外部信息交换应用系统、税务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管理应用系统,基本涵盖了所有税收业务;七类数据库包括法人涉税数据库、自然人涉税数据库、发票信息数据库、税务机构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库、税务风险管理数据库和税收法规数据库;而四大保障体系是指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安全体系、运维体系和灾备体系。

金税三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或者说关键词:集中统一和与时俱进,而这两点也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统一主要体现在统一全国征管数据标准和口径,集中管理全国征管数据和应用,统一国税和地税征管应用的系统版本,统一规范纳税服务系统,统一网络发票系统。涉税数据“大集中”是整个金税三期工程的核心,将彻底改变过去依附于传统行政管理架构的“金字塔”形的涉税数据配置结构,而形成某种“倒金字塔”形的结构形态。通过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全国税收业务统一、税务行政管理规范、强化税收执法权和管理权的监督制约,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发展;同时建立全国集中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的涉税数据库,涉税信息在各部门、各涉税环节可以顺畅流转、多次复用,并能够实现各数据间的交叉审核和流程监控。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统一集中的税收征管业务平台、纳税服务平台、数据分析利用与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和行政管理平台,实现各级管理人员对全国税务信息的实时查询和监控、分析,为决策分析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数据源,为各级税务机关税收决策提供依据。

篇7

一、引言

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公共机构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的模式和方法随着外部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审计部门根据信息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启动了“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人类信息化进程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并且大数据已经在互联网等行业得到运用。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我国审计机关积极组织实施“金审工程”三期工程,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开始着力部署国家审计全面覆盖的相关工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共享的能力,进而提高审计决策质量,在关注被审计单位业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抵御和预防功能,是国家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

二、大数据理念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的是海量、高速增长和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需要用全新的思维理念,采用全新的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资产进行分析,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的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随机样本向全体数据的转变,精确性分析向相关性分析的转变,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的转变。

(一)随机样本转变为全体数据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传统的审计模式下之所以使用样本数据,是因为对全体数据进行分析存在较高的成本费用。因此只能依靠对样本数据进行审计,来推断被审计单位整体的情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带来了全新的技术,降低了处理全体数据的成本费用,为实现全体数据审计提供了可能。例如MySQL和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可以处理全部结构型数据,Hadoop可以用来处理非结构性数据,通过大数据采集工具,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采集到过去没法收集到的信息。在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支持下,从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高效快速地掌握审计对象的整体状况、内在联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模式必将有助于国家审计的发展。

(二)精确性分析转变为相关性分析

大数据拓展了审计机关的数据来源,使得国家审计工作可以利用的数据更加丰富。之前,国家审计机关拥有的相关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一方面来自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积累,另一方面来自从被审计部门获取的资料。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盘活历史积累数据,同时获取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外部资料,例如可以通过金融系统获取被审计单位资金往来状况,也可以依靠统计部门获取被审计单位所在的行业数据等。广泛的数据来源,使数据越来越具有混杂性,给传统的挖掘数据因果关系的精确性分析带来了困难,使国家审计开始关注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利用分布式处理、云计算等技术将不同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在控制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下,提取与审计对象相关的特征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海量数据,根据模型判断被审计对象相关业务的合理性。传统的关注因果关系的精确性分析是信息匮乏时代的产物,主要面对的是“小数据”,这就要求减少错误,保证质量,确保收集到的数据绝对精确。相关性分析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通过Hadoop等技术进行相关性分析,适当地降低在微观角度上对精确度的要求,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审计对象,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从根本上防范潜在的风险。

(三)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转变

随着金审一二期工程的完成,基本完成了AO和OA应用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一二期工程下国家审计侧重发挥“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免疫系统的发挥更多的是依靠事后审计的模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大数据背景下的金审三期工程更多的是在前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管理等,注重发挥抵御和预防功能,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必须由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转变,以尽早地发现问题和风险,做好抵御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治理功能。另外,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相关机构的受托责任的履行进行评价和监督,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对象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国家审计机关为了更好地履行这种控制职责,必须掌握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从技术角度来看,金审一二期工程已经初步完成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并且成功尝试了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大数据时代为国家审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不断拓展联网审计范围,促进了跨部门、跨行业联网审计。例如审计部门可以借助XBRL、Web Service、ETL等获取审计对象及时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及时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性审计。

三、大数据理念为国家审计带来的机遇

(一)大数据有助于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

大数据为扩大审计范围,实现国家审计全面覆盖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扩大国家审计的广度范围。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工作是对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扩大了审计数据的来源,从不同角度和高度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状况进行联合审计;审计抽样由过去样本数据过渡到了全体数据,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审计,实现了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从内部和外部实现了审计对象数据信息的广度覆盖。国家审计的广度覆盖还体现在被审计对象的扩大,早期的财政性审计不断地向外拓展,审计机关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将国家审计拓展到反对腐败、生态资源审计等领域。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国家审计从时间范围实现全覆盖。联网审计的进一步运用,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终端获得有关审计对象的实时信息,实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进行实时监测,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进行常态化信息化跟踪审计,从时间上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覆盖。大数据为国家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国家审计发展迎来了好时机。

(二)大数据有助于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功能

金审三期工程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抵御和预防功能,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因此金审工程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抵御和预防功能体现在对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识别,并及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传统审计模式下,由于技术有限,不能搜集到全面的相关数据,对问题和风险的发现往往是在问题大量出现后,根据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导致传统的国家审计很难实现抵御和预防功能。大数据的到来,使国家审计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广泛的数据来源,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这个数据平台包括整体经济形势、行业数据、社会行为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早发现审计对象存在的异常变动数据,并进行实时跟踪。同时,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国家审计从时间上对审计对象实现全面覆盖,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对审计对象进行趋势分析,最终实现抵御和预防的功能。

(三)大数据有助于提升国家审计工作效率

大数据给国家审计带来了全新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支持,有助于降低审计工作的负担,提升工作效率。传统的依靠样本数据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这种精确性分析降低了工作效率。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全体样本数据利用关联原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特征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审计线索,在降低了审计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另外,随着国家审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数据技术将不断的发展,在联网审计的基础上,必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升国家审计工作的审计效率。

四、大数据时代下审计机关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国家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的时代特征,要求国家审计人员必须加快转变审计思维方式,抓住机遇推动国家审计工作的变革。大数据给国家审计带来了一个海量混杂的数据集,通过利用关联原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审计线索,分析潜在问题和风险,基于海量数据支持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发现被淹没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和细节信息,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意见。同时放弃传统模式下的精确性,站在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传统的审计方式、手段和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转变,使国家审计真正实现抵御和预防的功能。

(二)建立统一共享的数据平台

要想实现国家审计的全覆盖、预防功能以及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就需要建立依靠由政府主导、审计部门主推、相关部门参与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国家审计部门全面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的后台支持。数据是大数据平台的源泉,因此要构建大数据平台首先要做好数据的采集与积累,这就要求审计部门自身要做好审计数据的积累,充分利用几十年审计工作的原始数据,同时还要求审计分支机构对审计业务数据报送制度化,强化中央和地方的数据共享。其次要实现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加强与金融、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实现与这些部门的数据共享,条件成熟时可以实现所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最终建立国家数据中心。最后还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联网审计,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建立信息系统的连接,实现平台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更新。在建立统一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两个困难是技术问题和“信息孤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技术研发,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要求,同时要转变思维、推动组织变革以加强协作,推动信息共享。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审计数据传递,与财税金融等系统的信息共享,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网,最终实现统一共享平台上各部门的联动,推动海量复杂的业务数据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跨年度的大型数据共享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对相关业务数据信息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

(三)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在进行国家审计分析时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同时,大数据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强化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因此,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掌握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是前提,除此之外还要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例如学会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汇总,利用Hadoop进行数据挖掘等。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积极与国家审计人员队伍成员、与被审计单位各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要跳出传统的账本审计,积极投入到大型数据库当中去,挖掘数据价值。只有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大数据,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五、结论

大数据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和思维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技术和思维角度对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预防功能,更好的参与到国家治理工作中来。J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中译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吴承虎.大数据思维在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审计,2014,(10)

3.严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初步探讨[J].审计月刊,2014,(3).

4.李厚喜.推动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路与建议[J].审计月刊,2014,(2).

5.周宪.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大变革[J].科技信息,2013,(26).

篇8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也决定了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财会类专业综合性较强,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教学重形式、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时间三年,除半年的实习时间外,在校时间大多是两年半。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思想,大大压缩了实践课时,虽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有专业的实训室,但由于课时压缩,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二)实践教学综合性不强

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是按照各科单独开设的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相对独立难以进行业务交往,且实践教学大都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涉及的实践内容往往以制造业某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主,这使得企业中一些重要的实际经济业务和环节难以真正模拟,不能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培养。

(三)实践教学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全套的实践教学方案、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学生实践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师的印象,主观性较强,又因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安排比较集中、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四)实践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师往往是由青年教师担任的,而青年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理论扎实但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对一些不常见的问题甚至会指导错误,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做到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指导。

二、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对接“1+X”证书制度,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职教20条”,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本文简称“1+X”证书制度),希望通过促进“1”和“X”的有效衔接,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缩小和就业岗位所需专业技能水平间的差距。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以往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现在需要对接“1+X”证书制度,对接行业、企业、岗位最新动态,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立实践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1+X”证书名单中财会类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有:智能财税、智能审计、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数字化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数字化管理会计、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银行网点业务处理、智能估值数据采集与应用、业财税融合成本管控和业财税融合大数据投融资分析等,承担这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机构都是有着丰富的职业培训经验和雄厚的培训师资,他们能捕捉到业内最新动态,能借助各种仿真实训系统帮助学生进行岗位工作模拟训练,比如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就包含票天下、财天下、金税师、政务仿真、供应链系统等,在进行会计职业基础、财务会计、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及会计技能综合实训时,就可以对接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立实践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智能财税平台从事财务相关工作,能熟练准确地完成发票处理、记账凭证等工作,以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种纳税申报等工作。

(二)聚焦“职业人”培养,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财会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要完成相关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多,学生需要学习相关法律、经济、税务、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审计、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毕业以后面临的岗位有可能是管理会计岗位、出纳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税务会计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务数据分析岗位等,这些岗位需要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也导致我们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这种专业的综合性。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师资缺乏,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多偏向于会计基本技能,比如票据的处理、会计凭证的制作、纳税申报、财务报表制作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这些技能只能满足基本岗位要求,并不深入,并且难以适应财务岗位上的新变化,比如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财会类专业的专业名称变化比较大,比如会计专业更换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审计专业更换为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更换为财富管理专业等,专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市场的新需求,为了保证学生走上社会能顺利就业,就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职业人”,那么我们在重构实践教学内容时,就要对接行业、企业中出现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市场、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三)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要求较高,除了财会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外,学生还需要掌握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具备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素质,具有财务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务报表或其他财务报告的撰写能力等。学生通过一系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财会专业会有基本的认知,但是如何将专业认知转化为职业的体验,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专业问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更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去内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用友、金蝶、ERP沙盘、VBSE综合实训等仿真软件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法为主,教师实训任务,学生通过实训软件来一步步操作,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最终学生通过实操熟悉了整个财务工作流程,会计专业技能也得到了训练,但是这种只借助实训软件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因此,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间的合作,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典型岗位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薄弱点,调整实践教学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强化激励导向功能,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考核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查漏补缺,全面提升自我。教学考核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教师下一阶段教学行为调整的依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多倾向于结果型考核,考核标准一般是根据财会类相关知识与技能模块的要求确立,比如会计凭证的编制与制定、资金往来结算、出纳实务、纳税申报、票据处理、财务报表制作等,每个模块都会有确定的要求,考核点大多是可量化的,并且学生在实训软件上进行实操,系统会有自动计分的功能。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很直观地体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但是无法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诚实守信的态度等。因此,我们应该从职业素质的提升、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三个维度来制定详细可行的评价标准,并且不同的专业技能模块采用独立的考核评价标准,每个模块的考核评价标准要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评价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结果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用增值性评价的思维去评价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鼓励引导,少批评打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学生评价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导师”师资体系

财会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则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人员,决定着实践教学的高度。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角色,特别是很多年轻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大多时候是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搬到高职课堂上,但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高职教育更具实践性和职业性,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操技能,教师自己要熟悉工作岗位流程,要能切实指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同时,要使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和工作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企业岗位工作经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希望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了解相关岗位工作流程,能将企业中的新标准、新方法、新技艺、新要求等带入课堂教学。对一个企业而言,财务工作要求较高,专业性很强且带有一定的私密性,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很难接触到核心的财务工作,挂职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要想真正解决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就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引进一批企业财务人员,作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导师。

(六)政行企校融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场地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开展,对高职院校而言,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校内实训基地一般是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建设,所采用的设备和实训条件符合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一般用来开展日常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训导或者承担部分社会服务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因为建设与维护成本较高,一般使用周期较长,更新较慢,而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很快,企业所采用的设备、技术、方法、标准、软件等更新快,所以仅仅依靠校内实训的设备和条件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有一种“学校学的和工作中要用的不吻合”的感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的挑战,很多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目前,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多以实训机房为主,通过一系列实训仿真软件或系统来进行实践教学,造价较高,如果软件系统不经常更新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对财会专业来说,还需要加强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则可以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去进行。

结语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三教”改革成为所有职教人关注的重点,因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而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引人深思,如何构建完善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也已成为讨论的焦点。整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践教学师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去思考,当然,这些并没有包含实践教学的全部,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究,比如实践教学教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张颖哲.探究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20(17):185.

[2]邓明然,余毅.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160–161.

[3]钱瑜.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01):136–137.

[4]万广伟.浅论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17.

[5]李颖.高职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考——基于财会类专业[J].广东蚕业,2018(10):42–43.

篇9

IBM第六代企业级X架构中国首发

本报讯 1月16日,IBM在北京正式推出适用于System x和PureSystems服务器的第六代企业级X架构。该架构针对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工作负载而优化,能够显著提高x86系统的性能及经济性,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对于内存需求较大的应用来说,X6能够提供3倍的可扩展内存容量,以支持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新一代X6架构首次采用eXFlash 内存通道存储,并采用模块化、可扩展的设计,是业界首个能够支持多代CPU的x86架构,帮助客户把基于云的交付模式扩展到关键业务领域。新型X6架构目前支持的服务器包括System x3850 X6 四路系统、System x3950 X6 八路系统,以及 IBM Flex System x880 可扩展计算节点。

佳能激光打印机结缘太平洋咖啡 打造智能商务空间

本报讯 1月9日,佳能激光打印机携手太平洋咖啡,正式宣布开展深度跨界合作,双方将共同在华北、华南、华东和华西的20家商务人群密集的太平洋咖啡核心门店内,通过佳能5S彩色智能激光打印机的入驻,为商务人士打造“智能商务空间”。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商务影像方案部高级总经理江原大成表示,此次佳能激光打印机同太平洋咖啡的合作,基于双方都希望通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来为商务人士带来更加轻松,方便的办公氛围。

华为、思博伦完成新型组网测试

本报讯 近日,华为联合思博伦通信共同完成了华为CloudEngine 12816(CE12816)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基于TRILL协议的组网规模测试,以及基于TRILL转发的整机Full Mesh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loudEngine 12816交换机对TRILL标准的支持,以及业界领先的高速转发性能。

Acronis全面呵护中小企业安全

本报讯 Acronis 公司近日宣布,其Acronis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11.5版将针对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所有环境和平台的全面保护。鉴于当前数以万计的关键业务应用程序均依赖于活动目录进行身份验证和用户授权,其新增的微软活动目录支持,确保了中小企业的IT基础设施的安全。

首款百度云ROM通话平板亮相

篇10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大数据数据类型多、体量大,价值密度低,数据处理速度快。在互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持下,大数据技术相对于现有其他技术具有“廉价、迅速、优化”的特点。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产生出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即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规律和模式,运用大数据的关键并不在于数据量的巨大,而在于如何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在“大智移云”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背景下,迅速从海量互联网数据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是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适应市场变化。企业管理会计主要职能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以及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注重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及行为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更全面的、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有利于企业挖掘商机取得竞争优势。不过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基于内部统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处理数据的效率和效果上,达不到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

(二)人工智能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在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对会计行业而言,人工智能快速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避免了人为失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目前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运用更多的是财务会计的核算方面,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就是核算与监督,当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工作量由人工智能替代以后,企业会计工作的中心更加向管理会计倾斜。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下,管理会计要为企业科学制定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等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更高管理效益,管理会计人员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能够对经营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传统管理会计运用的数据处理手段很难满足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会计质量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核算和报销环节目前已经广泛应用,这种广泛应用让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工智能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需要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和效果,使管理会计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及时的指导。

(三)“互联网+”给传统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被全程、自动、实时收集成为可能,“互联网+会计”实践上就是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的交互运行,即目前热门的业财融合,通过对业务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与转换,形成会计数据库,实时、精准与高效的融合业务层、资金层和数据层。资金流信息是按会计记账规则自动下沉到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收集自动完成所有的会计处理,财务完全融入业务,是业财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此趋势下,构建企业“业务管控平台”将财务会计融入管理会计是会计应对信息技术挑战的大的方向策略。优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之能够达到业财合一甚至业财税合一,完成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是移动“互联网+”对管理会计提出的新要求。

(四)云计算给传统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云计算是一种包含了虚拟化技术动态可扩展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靠性的全新的网络应用技术,通过云计算,可以在几秒种完成数以万计的数据处理,同时相对成本低廉,性价比高。云计算在会计领域的使用,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应用程序。对企业而言,云平台的应用可以低价获得海量信息,通过云计算,企业可以不必购买价格高昂的处理器就能取得有价值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成本,同时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云计算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会计获取信息的效率和效果,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使用,提升了管理会计在管理流程优化、经营规划,预测与长短期经营决策方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会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中的运用提高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可替代性

财务机器人在会计行业的运用已成趋势,智能财务、智能财税的发展如火如荼,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有两个突出的优势:1.减少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人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财务机器人软件通过编订程序或者模板,将发票扫描后进行业务归类然后自动生成凭证。随着电子发票越来越普及,甚至可以达到一键生成凭证,无需扫描工作,主要的数据对接完全由电脑完成。

(二)财务会计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内部需求

财务会计工作要根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准则针对各行各业企业制定,就单个企业而言缺乏针对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财务会计核算数据并不能直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三)财务会计信息在部门间沟通不顺畅

第一,会计主体是企业,财务会计主体是企业整体,没有分层,不能满足企业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第二,财务部门人员依据准则要求核算得出财务会计信息,其他没有财务基础部门人员,可能很难准确解读和充分利用财务信息。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智移云”的逐步应用,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基于历史成本法的核算与监督,关注过去时态,缺乏对未来的合理预测功能,同时对不同部门的绩效评估效果不明显,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有限,不足以帮助企业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管理会计工作侧重点是企业内部管理“内部会计”,工作时效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的算“活账”的“经营型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协助管理者完成企业经营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活动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账”与“外账”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大领域,两者最终目标一致:确保企业资源收益最大化。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互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做好信息共享,两者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就能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实现交叉融合,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例如,针对企业现金流动问题,财务会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监督企业的现金流量,形成财务会计报告,为管理部门履行投资决策职责提供了必要的、重大的信息;在成本核算阶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科学合理选取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核算方法,更好的满足企业管理和发展需要。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发展情况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共享性有限

财务会计需要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负责,工作依据是公认的会计原则,工作过程上有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是公开信息、定量资料,对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较高,有统一规定的载体。管理会计所依据的会计假设和原则不具有权威性,仅有指导性,工作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信息运用上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因为涉及未来的信息,不要求过于精确,也不需要向社会公开发表,没有统一规定的载体。这些原则、工作过程、信息规范要求的差异致使部分财务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发展有所影响。

(二)会计人员素质无法有效协调

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都有较高要求,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融合,对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传统的财务工作设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设立,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融合实践中要重新设定岗位人员配置。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总体职业表现参差不齐,会基础简单核算的人员过剩,而擅长管理会计、能参与管理决策的人员稀缺,会计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协调。

(三)财务系统模式尚未充分适应“大智移云”发展

在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与技术的双重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系统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不少企业引入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建立运用“大智移云”技术的财务系统平台,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系统运行模式结合度不够,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运用的工作实践来看,容易发生财务数据互享后,一方对另一方工作的过度依赖,现行财务系统模式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并未完全发挥双方各自最大管理能效,未能达到成本上的一加一小于二和效果上的一加一大于二。

五、“大智移云”背景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

(一)充分利用“大智移云”技术,提高信息共享性

1.业财融合,注重原始数据信息管理。会计工作的数据信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业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一致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收益最大化,尽管二者目标一致,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服务对象不同,信息来源也不完全相同,在数据采集方式和信息汇总形式上差别较大,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融合那么首先要统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原始数据的来源。业财融合,通过业务数据下沉取得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与财务信息,业务层、资金层与数据层的融合可以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提供统一的原始数据来源,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2.树立大会计理念,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业财深度融合趋势下,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三流合一,企业需要有将财务会计融入管理会计,将会计工作同步业务进行的大会计理念。构建企业“信息化业务管控平台”,原始业务数据输入经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识别、计算、分类、汇总,生成会计信息输出,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业、财、管深度融合,提高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3.充分利用“大智移云”技术。目前“大智移云”技术已经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资金流信息按会计记账规则自动下沉到数据库,在财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财务信息数据库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传输、共享及储存,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人工核算错误,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工作的效率效果。人工智能平台技术的运用,将数据采集工作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提高了原始数据的及时性、充分性与准确性。“大智移云”技术的应用,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4.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性。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目录,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库与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财务机器人、智能财税等人工智能减少数据收集和凭证编制的工作量。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提升数据的共享性,利用“大智移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对接,加大数据共享性,可降低企业信息收集整理成本,提高管理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转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基本的财务会计已经饱和,而高级的财务人才和管理会计人员呈现紧缺,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业财融合是会计发展大趋势,也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的融合要求。“懂”业务、“会”技术成为时代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要达到“懂”业务,要求能够通过会计的学习:掌握业务、掌握业务流程、掌握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掌握企业的资金运动;要达到“会”技术,要求通过相关技术的学习掌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大智移云”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教与学的重心要从会计本身的技术处理转向对业务及其资金运动的把控,就目前而言在开设“Excel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安排财务专业学习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数据挖掘与开发技术等技术课程。2.会计人员自主提升综合能力。首先,要转变思维。传统的会计的重心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业财融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会计的重心是业务,要树立业务导向的思维。传统的财务会计基本工作很多都由财务机器人代劳,从埋头核算与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的财务人员要有业务导向思维,向管理人员的思维转变,对接管理会计的思维体系。其次,要拓展业务能力。对传统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关注的重心从会计本身的技术转变到业务、业务流程和业务的资金运动处理上来。管理会计本就是内部经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作为业务人员的经济业务活动的指导。对传统管理会计人员来说,管理会计报告的财务数据很多基于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知识要扎实,在“大智移云”背景下,目前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管理会计不能只拘泥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要关注企业战略、产业链等,同时也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情况等方面,形成比较全面的战略管理体系。在管理会计与财务有机融合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有业务基础,能够搭建合理的企业战略体系,有助于企业在产业转型阶段取得竞争优势。最后,要提升信息化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应用已经日趋成熟,数据处理系统的运用可以高效的处理会计信息核算,相对于人工核算也避免了人为错误,提高了核算准确率,大量的节约了时间和减少了劳动力耗费。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备及时性,有用是数据需要及时的处理,为管理决策所用,所以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要熟悉相关数据处理系统,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规程,有效利用系统快速完成数据分析,为企业发展把握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