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6:2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工程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开始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实施生态水利工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形成完善建设系统,缺乏有效设计措施。因此,在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选址、布局、施工等进行全面分析,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层层分析及深入控制,实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程设计与实施。
1 生态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在当前的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地质活动改变等,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该工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及地质两方面影响内容的转变上。
1.1 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明显提升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对各项生态资源进行重视,加强资源开发及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尤其是在水资源方面,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组织建设及设计效果,降低工程对水资源及水资源周围生物活动的影响,从根本上提升了生态和谐发展的速度,降低了人类行为对生态文明的损伤。除上述资源外,生态水利工程还可以降低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强区域环境的稳定性,减少可能出现的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提升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建设和谐生态环境。
1.2 生态水利工程对地质活动的影响
在传统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并没有对施工内容进行合理控制,没有对施工操作进行合理选取,造成地质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堤坝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未对周围水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水面压力上升,导致地壳压力骤然上升,加大了地震、岩崩的风险。生态水利工程将地质活动趋势作为建设基础,对地质环境进行全方位分析,秉承地质保护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地质活动的制约。常见的生态水利工程保护理念主要包括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理念、因地制宜理念等。在上述施工的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将建设操作对地质的影响与经济价值放在同等的水平,从本质上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地质活动的破坏。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2.1 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设计原则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加强对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的保护与控制,提升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物种自我选择,能够对自身系统环境、系统组成进行合理调节,达到自我恢复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设计人员要依照生态系统自我恢复指标,依照生态系统发展方向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减少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资源配比的影响。要依照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因地制宜,在环境中寻求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设计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自身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全面分析,依照生态学原理及工程学原理,对工程安全质量及工程经济性进行控制,保证两者兼得。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河流状况进行分析,对河流特征、河流环境差异、河流周围地质进行数据收集,要依照河流地貌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横断面进行明确,降低河流动态变化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河流的性质进行保护,以河流稳定性为前提,降低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该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投入最小经济效益最大原则,对各个方案进行对比,建立合理生态监测、评估系统,降低生态对工程造成的损害。
2.3 保持和恢复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之间空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相关资料表明: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操作,其工程环境规模较大,非常容易造成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变化。在上述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生态环境及生态群落的多样性恢复内容进行全面控制,要严格依照河流地貌、生物成分、资源构成等对河流空间异质性进行保持和恢复,提升主体设计质量。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操作
3.1 加强水文过程分析及计算
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依托生态水文学及工程水文学,对上述两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把握,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完善设计控制基础。设计人员要依据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状况及环境空间资源状况、规律等对生态目标进行建设,形成以资源控制及优化为目标的水文分析体系。此外,在水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对生态水文学中的湖水资源、空隙时间、湿地状况、补水操作等水文指标进行分析,对灌溉期与非灌溉期、灌溉空隙时间与非灌溉空隙时间等进行控制,提升水文指标强化质量,减少可能出现的生态水利工程安全问题。
3.2 识别工程设计与敏感提升
识别工程可以有效改善生态水利工程中生态指标的分析准确性,确保生态水利工程与生态建设和谐一致。在识别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依照工程直接与间接影响目标,对生态环境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形成完善生态控制指标。设计人员要依照生态敏感点与生态工程建设之间的影响状况及关系,对识别价值进行合理设置,依照工程安全性及经济性原则要求,对识别进行的等级划分,完成识别评价。
3.3 反馈系统监督、控制系统设计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系统设计主要是依照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的反馈建设。在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成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分析,依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及生态系统动态转变,建设动态反馈调节主线。要依照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效果、结构动态变化量对生态水利工程内容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实现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反馈调节质量和效果,确保深入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3.4 要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注意将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建设体系。设计人员要充分吸收环境发展理论及技术与工程发展理论与技术,对操作设计中的水量、水质进行科学配置,提升水利工程安全性和生态效果。设计人员要对生态水利工程环保指标进行全方位提升,对生态水利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因素、污染操作及时进行监督和控制,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尤其是在水污染控制方面,设计人员要对生态水利工程可能出现的水污染控制进行预防,建立完善预防控制体系,进行日常监督,确保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提升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效益。
4 总结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并不乐观,主体生态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依照生态环境要求及生态环境需求,对生态水利工程中的资源配置、资源控制、污染控制等进行提升,已经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主要方向,对我国生态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与气候问题,如沙尘暴、水体污染、全球变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让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1]。水利工程作为合理分配水资源并保障人们正常用水的民生项目,在防洪救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不仅有助于减少水资源浪费,也可以降低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水利设计中需要做好与生态相关的评估工作,并合理引入生态理念,进而达成水利工程科学发展的目标。
1 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设计中的的特点与意义
1.1 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1)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项目。在水利设计中不仅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分析,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能够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经济性的特点。水利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利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制定带动经济的科学方案,例如可以适当开发旅游业等。而引入生态理念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有效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以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带动作用;
(3)自然性的特点。生态理念的主要特点就是自然性,即尊重基本的自然规律[2]。水利工程建设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而水利施工势必会影响周围环境。因此在水利设计时需要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因素,将对自然环境的损伤控制在可再生范围内,进而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1.2 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设计中的意义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需求,而水利工程在防火救灾以及发电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利工程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用水、用电需求,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该充分了解施工场所的生态环境来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情况。而若水利工程影响到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仅会让这个地区出现环境恶化,也制约了水利工程各项功能的发挥。水利工程要想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就需要在设计阶段引入生态理念。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此外,水利工程的设计将生态理念作为指标,并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有助于维护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促进水利设施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设计中的具体策略
2.1 河道改造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河道改造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部分,在水利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该部分的重视,并且分析河道改造对整体工程的功能影响。同时设计人员也应该结合生态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河道改造方案,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整体功能的同时维持河道的安全运行。在进行河道改造过程中,也需要分析河道两岸的植被、水量疏浚等因素,依据生态平衡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改造工作。生态理念的应用不仅可以让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也可以拉动当地的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以建造优质的民生工程。
2.2 发挥水文工作的理论支持作用
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也可以发挥水文工作的理论支持作用。水利工程中水文工作的开展可以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并为水利设计提供参考。而各类水文资料能够促进生态理念的应用,并在水利施工中全面贯彻这些理念。因此,水利设计者应该与水文部门密切配合,而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该做好水利设计与水文勘察两方面的协调工作。随着我国各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让水文设施与技术不断得到完善[3]。水利工程中应该及时引入了多种全新的技术与设备,保障采集资料的科学性,进而更好促进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2.3 建设堤岸过程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水利工程中堤岸的建设作为关键项目,在该过程中引入生态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在建设堤岸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设计与施工理念,并结合与经济相关的指标,构建完善的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估体系,重点对建设堤岸过程中的经济性与生态特性进行评估,保障两者的协调发展。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规范,避免出现以破坏生态平衡来提高经济指标的行为。此外,在建设堤岸前期设计者应该全面分析施工区域周围的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相应的生态指标,以保障堤岸建设的经济性与稳固性。
2.4 提升水利设计者的整体素质
水利设计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要想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入水利设计中,首先就需要提升水利设计者的整体素质。这就是说,水利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水利设计者自身素质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并制定科学的水利设计人员培训计划,并增强培训力度。同时多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工作,进而促进水利人员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而水利设计者也需要加强学习,将生态理念合理应用于设计方案中,以保障水利工程中生态保护工作的切实落实。
3 结语
水利设计工作与水利工程的后期运营有直接关系,而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在水利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增强生态保护的理念,结合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设计中的的特点来制定水利设计方案,以促进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56
城市化进程加速,作为社会经济支撑的主要部分,对大众生活水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水利工程的防洪建设分为河堤修筑、河道疏通、护坡工程。其中护坡工程作为基础核心部分,具有作业量大、操作难度高、重要价值高的特点,对水利整体工程建设的功能实现、完整性具有明显影响,对工程实际运营稳定性、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加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护坡处理,提高其核心地位建设,对生态发展、经济效益等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生态护坡的概述
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大众对生态环保的价值的重新认识,长远角度出发,加强河道护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现代化生产、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部分。水利项目中,从护坡建设角度出发,对施工材料、工艺方法、结构体系等均需要进行全面合理的研究控制管理,单一石材施工已经逐渐转变为绿色植被、土木材料结合的形式,工程结构具有丰富化、功能化、美观化的控制水平,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共同稳步增长。国内生态护坡建设的理论基础强,但是实际经验尚不够丰富,需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工程的经验参考,为此,加强生态护坡理论知识的研究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2 生态护坡的施工特点
2.1 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的区别
现代化生态护坡一般是建立在传统护坡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前者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框架结构。与传统生态护坡的结构不同,生态护坡更加偏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处理,具有开放创新、协调控制的特点,更加注重对水环境、路地环境及其生物链的保护。生态护坡的施工材料从传统的单一石材逐步发展为天然材料、环保材料,降低了资源的浪费耗损,如植被草、灌木群等,提高了环境控制的和谐性,同时具有后期维护较为便捷的特点,整体施工成本较传统护坡大幅度降低。
2.2 生态护坡与河道净化
现代生态护坡施工中,从河道净化、控制污染角度出发进行处理,国内现代化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引起水污染、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污染残留、化学破坏等状况较为严重,对当地生态体系的破淖饔媒锨浚经济损失过于严重。现代化生态护坡主要从控制污染、净化河流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地势等进行设计施工,全面实现了生态护坡的合理建设。
2.3 生态护坡与社会发展
生态护坡可充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优化具有积极影响。从社会稳定性角度出发,生态护坡具有防洪、净化的功能,实际功能作用较为关键。在生态护坡的设计施工中,为了避免环境破坏,所用的施工材料一般需要具有环保性、避免结构破坏的特点,可充分起到净化河流的目的,同时一般以可吸收污染物的材料优先使用,对社会长期发展的积极影响较为重要。
3 国内常用的生态护坡建设方法
3.1 单纯植被护坡理论分析
一般根系发达对植物的固水、固土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人员针对护坡功能需求,对生态护坡的合理建设进行了理论研究,一般采取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施工效果较好。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借助相应的播种技术进行种植,待植物成长至稳定期后可起到护坡作用能。施工方法一般以喷播技术操作,这种技术是指施工方事先将经过特殊处理的植被种子与水混合,然后一起喷洒在需要播种的坡面上。这种技术与人工移植法以及草皮卷法相比,播种速度快、施工效率高,同时这种技术还不会受到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可以做到全天候施工。
3.2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技术分析
这种护坡方式又分为土工材料网垫固土种植和土工单元固土种植。这种护坡方式的原理就是利用土工材料对植被进行一定的固定,从而增加植被抵抗雨水冲刷能力。土工网垫固土种植的具体操作是:将砂土和植被种子放入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中,由于这些网垫存在合适的空间,因此植被可以在网垫空间内生根发芽,并且透过网垫将根扎入坡面土壤中。这样网垫、植被以及土壤就能够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植被的稳定力和抗冲刷能力。土木单元固土种植的具体操作是:施工方事先将聚乙烯材料拼接成蜂
窝结构的大单元,然后在每一个小单元内填草,最后将整个单元铺设在河道坡面上,从而达到坡面的防护效果。
3.3 植被护坡与混凝土施工结合方法分析
该法操作中,先进行多孔混凝土的配置,浇筑后在混凝土上方进行表层土的处理,并在表层土上方再进行植被种植。一定时间后,植被种子生根发芽,穿过混凝土空隙可进入坡面,保证植被、混凝土与坡面充分融合,实现了二者结合的目的,具有抵抗冲刷的目的,同时具有提高边坡稳固性,增加其保护功能的效果。
3.4 三维网护坡技术分析
该技术将土工合成材料与植物根系结合,在坡面实现了自身防护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效果。三维网护技术借助多层聚合网状物质处理,可增加边坡的稳定性,网包中包括植草、根系发达的植物,可充分借助茎叶植被实现对雨水的抵抗作用。三维植被网从结构功能上分为抗拉纤维层和固土网包两个部分,根据上下边坡不同的物理特征,选用其抗拉能力、抗剪能力和固土能力的不同的层网使用,通常是薄层应用于下边坡,厚层应用于上边坡。
3.5 厚层基材喷薄技术分析
厚层基材喷射法一般是在坡面M行操作处理,在表面涂层进行喷涂处理一种类似土壤结构的材料,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模仿,实现良好的水分、养分供应,便于对植物基层的有效控制。包括粘结剂、纤维、材料的处理控制,对应厚层基材喷射方法较为多样丰富。总体上讲,从实际工程应用看,该生态护坡技术方法已可应用于坡度
4 生态护坡的施工要点
4.1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实效性分析
作为现代水利工程项目的重点部分,生态护坡技术的重要价值较高,其防洪功能、生态效果需要先进行防洪等主导功能的全面落实,其生态恢复需要建立在该主要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坚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地势条件等进行处理,保证实现因地制宜的控制管理目标,切实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管理控制,避免生态护坡成为名存实亡的项目工程,充分加强整体实际功能的全面落实。
4.2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价值分析
水利工程具有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护坡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抵抗风化、避免侵蚀的特点,加强坡体建设的稳固性建设。为此,生态护坡建设中需要加强性能提升、创新价值的实现,增强对应工程主体的抗冲刷能力、抗侵蚀风化能力,充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强水利工程中护坡工程的工艺研发、技术研发、设计优化,对该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低耗性、经济性具有积极影响。
4.3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合理性分析
防洪水利工程的堤基坡体的土质岩体抗冲刷性能落差较大,地质工况通常较为复杂多变,并且水利工程生态护坡的特征是恢复河流天然属性,施工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前期勘察处理。加强对施工方案的对比分析,设计整改操作,尽量选取天然材料进行施工,如草皮、石材、灌木等,加强对护坡建设的合理性、可执行性的控制管理。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经济建设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混凝土硬化、重复建设导致的不利后果。
5 生态护坡建设的注意事项及发展前景
生态护坡施工中,需要从河堤安全、防洪功能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生态护坡建设控制。需要注重下述五点问题:(1)生态护坡需要保证河堤安全、防洪功能,加强对护坡主次层次的分析,保证对应功效的全面落实是基础控制要点。此外,施工单位需要根据现场条件、边坡地理位置等进行实际效果的模拟分析,保证预期目标的充分实现;(2)生态护坡建立的可行性分析,对于部分灾害多发、气候多变的项目,需要加强进行生态护坡的理论分析,保证其切实可行是十分必要的处理控制措施,盲目生态护坡工作将会导致后期防护效果的无法落实,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3)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分析,生态护坡工作起步晚,对应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一定体系,加强施工操作中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保证新技术、新材料的全面落实,实现护坡技术的科学化、经济化、环保化控制目标具有重大意义;(4)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及相关机构需要大力支持对应生态护坡工程的开发,促进新型护坡技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传统护坡技术;(5)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工程施工、美观造型、经济成本等综合分析,保证护坡施工满足国家对应能源模式建设,加强城市水污染排放的科学治理,避免能耗过大、污染过高引起的负面状况。
生态护坡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一般需要根据当地原有护坡基础进行处理,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维护控制管理,对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更加重视,结合工程项目的当地勘察资料合理结合了护坡技术的应用,建设效果较好,可充分实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避免生态破坏导致的环境危害。现阶段,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关注要点,为此加强对绿色环保理论的全面落实,加强堤坝保护的功能实现是水利防洪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属于治水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古代都江堰、大运河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水效果,对国家水利防洪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加强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的工艺优化,对水利科技的全面实现、自主产权研发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是提高护坡工程处理能力的关键步骤。加强国内水利工程行业业内学者积极开发自主产权的护坡工艺、护坡材料等对该工程的稳定落实、经济控制等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6 结语
综上分析,生态护坡处理控制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控制要点,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功能落实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提高生态护坡的合理施工是提高防洪功能落实,加强生态环保理念强化的重大举措,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对生态护坡技术的重要价值、常用技术方法、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生态护坡技术在国内的长期发展水平。生态护坡技术的处理控制中,需要充分落实合理性、科学性、可执行性的控制,此外,成本控制、能耗控制也是护坡施工的注意要点,对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生态护坡建设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2,(23).
[2] 矫峰梅,苏洁.就防洪工程中生态护坡的几点认识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总之,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它的建设具有时展的必然性。近年来,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是不一致的。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符。
1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在产生的初始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灌溉、防洪和发电等,为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建设角度来讲,水利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改善;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讲,水利工程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河流自身的多样性、连续性等特点遭到破坏,河流的水深、水温、流速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节能和环保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发展,并将对河流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遵循自然规律,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完善。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和防止旱涝灾害发生。但是,相关部门过度关注上述方面,忽略了自然生态平衡的动态化特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通过其自身的自我调节实现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要维持河流的多样性,就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调研和评估,对河流生物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将其纳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考虑范畴。在完成这一部分工作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高河流周围土地的利用率,注重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优化,尽可能地减少河流两岸的占地面积,并对河流流段水平流量的数据库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结构,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另外,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河道破坏的自我恢复也是十分有利的。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1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当前,虽然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水利工程设计类型,但是,无论哪一种水利工程,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都要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这是水利工程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仔细评价河流总体水质,并对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此外,还需要了解河道的走势和水流所携带泥沙的搬运、堆积状况。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信息资料,才可以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才可以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且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界的生物是具有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一个循环系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较多,那么生物的种类也必然很多,这一地区的生物食物链也就更加复杂多样。从这一层面来讲,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就需要掌握河流近期和未来的水文状况,并全面了解本地区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的具体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生态影响评估,联合相关专家对设计方案作最后的评估和预测,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方案设计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3.3河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过去传统的水利工程相比,现阶段的水利工程除了要考虑最基本的要素外,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河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人为作用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对河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有自然作用在经过了长期的选择之后所形成的河流生态圈才具备这一功能。基于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不能片面地夸大人为作用,要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大自然的生态状况以及生物圈。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从整体上把握景观尺度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水利工程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都是在河流流域开展的。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景观的尺度,并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此外,还要依据水文系统合理地设计景观,不能单单从一个角度去分析,而要从生态环境的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4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利工程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河流特点、地形特点和水文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从整体上把握,遵循相关原则,确保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价值。
作者:霍华山 单位:酒泉市三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灿.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J].工业C建筑,2015(21):43.
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已经慢慢地倾向于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更多地关注水利工程的水域生态问题,并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将水利工程与环境立法、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产业相结合,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除了对经济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人们也观察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流动性、多样性以及连续性特点,改变了水域的水文规律、水深、水温、流速以及河流的水流边界等,这些改变都会严重影响到河流的生态系统。对此,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除了要考虑其经济效益以外,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需求,有效地结合二者,使水利工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符合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生态型的水利工程
目前,水利工程的基础学科是水文学和工程学两大类,所设计以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水文系统,对于存在的未来风险以及生态系统的现状往往容易忽略。对此,很多的企业为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更好地发展,有效地将水利工程学与生态系统相结合,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来完善和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从而使一种新水利工程出现,也就是生态型水利工程。生态型水利工程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
三、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原则
(一)水利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由于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属于综合性很强的水利工程,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灌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供水等需求,同时还具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对此,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必须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符合工程学和水文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等特点,严格按照要求来设计水利工程设施,并将其规范,使其能够承受干旱、冰冻、洪水、风暴以及侵蚀等自然力的荷载。同时根据河流的具体地貌特征进行横纵断面的设计,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河流的冲刷、侵蚀以及沙泥的运输等特点,按照河流的变化趋向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生态型水泥工程的耐久性。
认真分析水利工程中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按照获取最大效益,降低风险最小的设计原则。由于在水利工程中,往往存在很多潜在性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所以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可以将方案进行类比,择优选择,并做好工程项目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充分利用河流的生态系统的规律,促进水利工程的生态发展。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设计原则
在生态系统中,所呈现的可持续主要通过其自组织功能才得以表现的,而物种的自然选择则是通过自组织的机理来进行的,简而言之,就是在生态系统中与之较为友好的物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受来自自然选择的考验,并找到适合的环境和相关的能源。
在水利工程生态设计上运用这个自组织原理的时候,由于传统的水利工程与生态型水利工程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像大坝这些较大的人工建筑物的设计是一项确定性的工程项目,所有关于建筑的资料和信息都是在人员掌控之中,并最终按照人们的预期目标进行设计。而生态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则属于一种指导性的工程设计,当然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辅设计,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设计功能,对于物种进行自由的选择,构建一个合理的结构,从而实现生态型水利工程的设计。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控制自然河流,而生态型的水利工程设计则是在设计的时候,放弃对自然界的控制,树立一个全新的设计观念,要学会善于利用自然界,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宝贵财富,使设计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相同河流的,每条河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在进行生态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条河流的自身特点、美学价值以及自然属性,制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在自设计理论中,其适用性主要还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根据生态系统中的水质、土壤、水量以及地貌等因子,同时还要考虑生物的密度、种类以及生产力等因素来进行自设计。充分利用自设计的理论知识和乡土种,在采用外来物种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避免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河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如果一个地方的空间异质性较高的话,则说明该地可以制造很多的小生境,使很多的物种能够共存。相反,如果这个非生物环境比较单调的话,势必会造成物种的下降,从而导致生物物种的比例、密度以及性质等都会出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目前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建设中,由于人员活动较多,很容易导致河流的渠道化和不连续性,造成河流的生态环境变得单一化,退化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型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和恢复该地的生物种类的多样化,而不是简单的进行植被种植或者是引进一些其他物种。对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其河流空间异质性的提高工作,符合当地河流的地貌原理,为生物物种的恢复提供一个条件。
(四)水利工程的整体性和景观尺度
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河流的生态恢复进行管理和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具有大景观尺度和长期性。在大尺度景观上进行的河流修复工作,其效率要比在小尺度景观上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时其成功率也相对地较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是从其功能和结构上出发的,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掌握,制定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方案。在水利工程中其景观尺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时间尺度,一个是空间尺度,由于水域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系统,比如生物系统、水文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河流水域生态系统,而水利工程的设计必定会给这个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在工程实行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水域特点,构建一个开放系统,增强水利工程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联系,加强流域之间的交流,提高其修复活动,并协调好其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工作,必须要将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进行有效地结合,根据工程周围的环境以及河流特点进行全面的规范和设计,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方案和经验,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生态水利工程,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林.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2,(9)
生态技术与建筑装饰看起来是两个毫无关系的事情,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新型施工技术层出不穷,生态技术也是其中的一种,在高层建筑装饰工程中应用这一项技术,不仅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等理念相符合,能够减少装修污染,也有利于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装饰装修工程一直以来都是房屋建筑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好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能够恰当的彰显房屋的魅力,吸引用户的注意,提升用户满意度,而且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实际上也是建筑文化风貌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地区,建筑装饰装修的风格也大不相同。下面,笔者将分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一种新型技术,即生态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并剖析其在应的重要作用。
1生态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概述
生态技术看似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毫无关联的,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发展和进步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是当前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重点话题。房屋建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装饰装修技术,不能有效的节约资源,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经过长时间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如果能够将生态技术与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相结合,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于是这种新兴技术就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装饰装修工程中。这种新兴技术,注重与建筑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来开展装修,注重平衡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欢迎。
2生态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特点
2.1具有节能和环保的特点
生态技术在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装饰装修工程技术而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注重节能和环保。因为,工作人员在运用生态技术进行施工的时候,往往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保护自然环境上。在应用这项技术的时候,工作人员会更多的考虑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节能和环保是当前时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也与生态技术的理念息息相关。所以,笔者认为生态技术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具有节能和环保的特点。
2.2具有安全与健康的特点
在运用传统的装饰装修技术进行房屋建筑装饰和装修的时候,具有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不太注重安全和健康的问题,比如说,在使用油漆和一些房屋内墙需要用到的涂料时,有的原料中含有大量的甲醛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散发出带有污染和危害的气体,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危及人们的健康,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但是,在使用生态技术进行装饰装饰房屋建筑的时候,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众所周知,生态技术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到环保的问题,所用到的材料必然也是以绿色环保材料为主,这样的话,装饰装修工程中所使用的材质,以绿色材料为主,也能更好的维护用户的安全和健康。
2.3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生态技术是科技时代的产物,但是人们在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应用生态技术,并不意味着工作人员所有的工程开展都能够完美的运用这项技术,而是要学会将科学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学会吸收传统技术的优点,将其与现代装饰装修技术相结合,做好生态技术的创新工作,丰富生态技术的内涵,这样才能使生态技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开展高层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
3生态技术在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进行工程设计
在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应用生态技术,并非是盲目的,而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生态技术的作用,做好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促进我国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应用好生态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就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环境进行设计。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地区,环境和生态情况大不相同,装饰装修工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说,在我国的福建地区,土楼建筑十分的著名,而土楼建筑与普通的建筑在装饰装修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不同;而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由于天气较为寒冷,人们在设计房屋的时候,可能会较大考虑到保暖问题,那么在进行装饰装修的时候可能也是一样的道理,也可能会较多的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应用生态技术进行高层建筑装饰装修的时候,技术设计人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进行工程设计,尽可能根据当地环境实际情况来应用生态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生态技术的优势,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3.2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设计
所谓的生态技术在施工应用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就是环保,注重对资源的再利用,而在我国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笔者曾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发现近些年来,我国用在建筑上的耗能,大概占所有能耗的30%,这样巨大的能耗,如果仅仅依靠不可再生资源来维持其基本运转是极为困难的,这也是对资源的极度浪费,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生态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就需要解决好能耗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生态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体现出生态技术的价值。比如说,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运用在建筑的室内设施中,而在高层建筑中,实施房屋屋顶灌溉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雨水等天然资源。在进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充分的将可再生资源引入到建筑设计中,为生态技术的应用保驾护航。
3.3科学地改良与设计建筑实施
工作人员在应用生态技术开展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时候,除了需要考虑根据地域环境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以外,还需要对相应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改良,以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生态技术,满足用户的需要。而在科学的改良与设计建筑设施的时候,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学习和借鉴传统的装饰装修技术之上进行考虑,尽管传统装修技术相较于生态技术而言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可能不如生态技术那么先进,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装饰装修技术,之所以能够长期屹立于建筑装饰装修界,自然也有其过人之处,工作人员在应用生态技术的同时也要理性的看待传统的装饰装修技术,寻找这些技术存在的优点,并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在生态技术之上。比如说,传统的玻璃墙可以被双层玻璃所取代,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能耗,另一方面也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和通风效果更加的明显,但是这种取代也要因人、因环境而异。因为有些用户可能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取代,所以说,需要技术设计人员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3.4房屋居住的舒适性
在要求的材料中包括隔声降噪材料以及可调节自然采光面积的产品等。例如:通过对废旧的塑料轮胎再利用,作为楼板的弹性层,可有效提高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可气喷覆施工的吸声材料具有环保、无二次污染以及和隔热保温的特点;低噪声的建筑排水管道、抽水马桶等产品也将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对这些新产品的大量需求,将成为建筑装饰材料的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建筑装饰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巨大动力。
4结语
总之,生态技术在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当然,目前生态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施工人员愿意钻研,并积极的解决好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然能够应用好生态技术,更好的促进高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新的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生态水利工程认为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进行满足,还需要保护好水生态系统,使得健康环保和持续性发展的水利工程得以建立。虽然当今社会科学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但是大家也明白了,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能够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水利工程将重点放在了假设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上,但却没能很好的注意到河流生态系统自身也具备规律性和特殊需求的特点,这样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退化,既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还会对后世子孙的发展造成危害。在以后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用切实的重视起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着眼于全球,对生态水利工程、河流生态建设及河流环境立法进行考量,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的防污染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及综合水资源管理都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一、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原则及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在不断的开展,同时基础设施也逐渐得以完善,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建设,近现代以来,这样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量的得以运用,造成了很多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河流的栖息地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许多生活在河流中的鱼类不得不离开河流寻找其他合适的生活场所。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其前提是必须要做到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护,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所以,大家必须要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水利工程兴建的目的,绝非是破坏。要想实现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体的措施是在生态水利工程开展之前对生物群落动态和环境进行监测,事前生态系统监测一般情况下可借助下面两种方法得以进行:其一是对生态变量的最优值进行监测,其二是对生态变量的最低值进行监测。以得出的这两个生态变量值为基础,在二者间形成一个关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后包络图。然后,将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用于生态水利工程中,不断反复循环的进行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的操作流程,以保证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这是一种以监测为基础的反馈调整式的生态水利工程的总体方案设计,首先是对工程的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再是评估工程以及周边环境影响变量,接着针对水利建设带给生物植被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最后,针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整。依据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能够从根源着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周边生态环境受到的生态水利建设工程的破坏。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引进鸟类、鱼和其他物种或是在岸边进行人工植被的种植。促使河流异构性形式的提高,在最大程度上使其与自然河流地貌学原则相符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保证才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所在。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努力追求这一点,力图切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这是对崇尚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哲学的建筑理念的反映,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互相牵制、作用的关系,这也是当今社会和谐共存发展理念的贴切反映。要在对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性做到切实遵循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设计,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自然设计和组织功能以及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生态工程设计主要是发挥辅的加工作用,以尽量实现促进人力与自然力相互和谐得以实现的水利工程设计。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设计师要对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是流域的水质水文、土壤、地貌特征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及其密度等的生态价值。同时,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如何防止外来物种的引入,以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的建造不是为了对环境进行改造,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工作人员切不可本着用“人类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树立新工程”的概念。人们要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其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进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做到尊重,因地制宜,以保护为前提对其实现生态开发。
三、景观开发的整体性原则
首先,大家应当知道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含了生物系统,一般水文系统和人工系统工程设施。
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一般的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相结合,最终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水域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必须重视水栖息地的环境波动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河流淤积的变化和运动将引起侵蚀的运动,这些运动将对生态水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进行对水利工程的景观开发时,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只着眼于目前的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是,要注重景观开发的整体性。
在开发生态水利工程时重视整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为:(1)注重流域特点。由于河流不断流动,在不同的时间内河流的流量和水位等水温特点都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对生物的迁徙和群居都造成了不同的改变。(2)要注重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区域和生存环境的变迁。(3)要准备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进行长期监测、评估、调整的工作。因为环境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骤变的,而是循环渐进的。向蝴蝶效应般在时间上需要漫长等待,而对整体环境带来的变化又有可能是大家所无法想象的。因此,要基于以上整体原则进行水利生态工程景观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前提。
四、结语
由于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难免会加重环境负担,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大家只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水利河道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到生态水利。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
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水利工程自身存在缺陷;因为建设水利工程无法避免的将改变原河流的流向,而原河流流向的改变又必然将会破坏生态系统。
第二个方面,人类未能按着自然界的规律行事,缺乏自我约束。一些人往往只顾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一旦这种索取超出了水资源环境实际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第三个方面,因为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对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容易忽视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第四个方面,监管不到位,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往往由于管理制度或者监管不到位,导致问题的加剧,解决起来变得非常的麻烦。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平衡的要求与发展下,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生态水利的道路,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升高、动植物消亡、江河水污染等等。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频繁发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我们都非常的明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各行业、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3.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3.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建设项目必须遵循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在满足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防洪等基本需求外,还必须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经济性原则也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显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生境空间异质越高的地区,其能够容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亦然。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水陆两相与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谈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
4.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4.1加强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视,注重生态效益
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由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与自组织这个自然界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不存在两条一样的河流,即使对同一河流在不同的区域其特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必须因地制宜,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考察,充分的尊重该河流在该区域的美学价值与自然属性,最终形成最好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方案。另外,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使得水利工程既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人们生活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4.2做好水利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加强施工区域的保护
对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环保的标准。在该指标体系当中对相关监测人员与单位的职责应该做明确的规定,这样出现当出现问题就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5.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关注生态是人们思想认识升华的必然结果。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突出不仅降低了工程的效益,同时使得人和自然的和谐遭受到了破坏。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我们原有治水思路,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就随之产生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能有效的将生态化建设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能有效的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作为现代的水利工作者,其核心工作是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就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将传统的工程水利变为生态水利,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0(125):157-158.
[2]张学文,马恒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工程技术,2009(17):100-101.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