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数字化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2 16:2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的数字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的数字化

篇1

在资本、互联网企业热火朝天地布局在线教育领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候,一直在教育出版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却在自己曾经擅长的领域少有发声,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传统教育出版社之所以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裹足不前,主要还是对教育数字化的前景(或者说“钱景”)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着如下的自身特点:①高度的组织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在学校、课堂内部,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在线学习;②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无论教育数字化形式上多么绚烂,但对学生来说,与课堂学习和考试一样,都很痛苦;③终端消费者(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力,主要是被动接受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选择,而学校和家长对不能够立竿见影提升考试成绩的数字资源没有多大兴趣。

我国基础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进行教育数字化成本非常高,首先产品本身质量不但要高,更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需求,因此内容建设和平台搭建的费用高昂,而且营销上也必须要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整体营销,沟通和营销成本很高,利润相对微薄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很难支撑。目前在内容、平台、硬件等领域占有市场先机的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传统教育出版社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充分认识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位置

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已经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所处的落后态势,也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数字化根本不是讨论“做不做”,而是要深入研讨“如何做”的问题,但是在投身教育数字化大潮的进程中,教育出版社一定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与分析。

教育出版社进行教育数字化的劣势主要表现在:①观念上严重滞后,总以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纸质教育图书将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新兴的教育数字化缺乏足够认知和重视;②缺乏互联网思维,普遍缺乏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尊重和了解,缺乏基于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精准营销;③缺乏资金、机制和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内容制作、平台建设、销售推广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而传统教育出版社无论是现有储备还是吸引力等都存在很大缺陷。

但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优势:①作为我国教育出版行业的主力军,传统教育出版社比新进的互联网企业更加熟悉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这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②无论数字出版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呈现方式如何新颖,对于用户来说,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的最大优势;③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就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等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在了解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建设了畅通的线下销售渠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这些线下销售渠道依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④传统教育出版社积累了庞大的纸质图书用户群,这些用户资源是未来数字资源的最好入口,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

明确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路径

明确了自身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出版社必须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采取适合自己的道路,包括产品研发、技术实现、营销推广和实施步骤等各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

传统教育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传统教育出版社内容优势的最大部分就是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教材和教辅内容,既包括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的课程标准教材,也包括围绕这些教材编写、经过教育部门审定上目的配套同步类核心教辅,更外延至其他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如二类教材等),这些资源经过了各级教育部门的严格审定,在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继续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竞争优势,挖掘这些内容的内在价值,做好这些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无论是衍生新的产品,还是进行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都离不开这些核心内容的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32字数字出版方针中就重点强调了“核心稳健”,其实就是强调人教社核心的中小学教材资源,人教社的数字资源建设要围绕着核心产品开发。

2.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技术环节包括了平台搭建、内容建设和具体产品开发等诸多环节,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技术环节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要更多地寻求外部技术合作,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集合的模式。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满足基本需求的技术就如当年的印刷和排版技术一样,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熟练“工种”,已经不是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出版社大可不必在此领域纠结过多,可以多多采取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的模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呈现方式的构思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众多的技术公司可以将出版社的需求完美实现。金星教育集团2015年新版的《教材全解》图书增加了教师微课和实验演示环节,增加内容的呈现方式其实就是小视频,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解决,关键是增加哪些微课,在实验中给学生演示哪些内容,因此,工作重点显然还是在核心内容的建设方面。在平台建设中也是如此,随着国家政策和财力的大力支持,众多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已经初具规模,极度缺乏内容,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部门的平台建设标准和进展,和教育部门多多沟通合作,争取以优质内容介入区域化教育平台的建设。

3.充分重视线下渠道的销售推广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用户资源,这些用户资源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也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书店系统。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集中管理程度还非常高的情况下,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必须和教育管理及教研部门进行有机结合,数字产品必须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进入学校和课堂,因此在数字产品的推广进程中,教育出版社在高度重视线上推送方式的同时,必须对系统营销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巨量的纸质图书的学生用户更是宝贵的“入口”资源,在营销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纸质图书的入口优势,将现阶段仍旧占有优势的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有机结合,为线下图书用户提供更多的线上增值服务,以追求增强用户粘度,同时也可以将线下用户引流到线上,实现线下线上共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两年前已经开始在纸质图书铺设二维码和点读信息,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同时很多用户也会在使用线上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出版社的其他数字资源,成为出版社数字资源的潜在用户。

4.步骤上坚持以增值服务为切入点,循序渐进

篇2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篇3

>>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数字化阅读与社区教育创新的探索 “关联时代”的数字化阅读 漫步云端的数字化阅读 论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利弊 数字化阅读下的书目推荐方法 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思考 数字化阅读下网络文学的发展 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深度分析数字化阅读的影响与将来 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 数字化阅读将革谁的命? 数字化出版与阅读的个性化 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新路 “数字化校园”推动教育创新 数字化阅读在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模式 数字化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探讨 以数字化阅读的三大优势推动全民阅读 “数字化阅读”视阈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论 数字化的眼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iv=-1

朱咫渝,史雯. 2011.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 现代情报(2):28.

李慧勤,李波. 2015. i-阅读实验室 互联网时代推动全民阅读的创举[N]. 中国电大报,11-10(02).

谢复玉,李波. 2015. 社区居民阅读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7):45.

王云飞. 2009 .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基于长春市现状的分析[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赵珏. 2015. 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工作[J]. 镇江高专学报(4):13

篇4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储存和共享成本下降,同时可大大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被现代教育手段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手机APP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利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幻灯片、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呈现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储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受教育者,因此中职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习高中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和化学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技能。因此,良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中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校企共建为主要途径,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体制是我国中职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有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很多。在巨大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政策激励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28个;教育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司开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将46所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除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项目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虽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受到了省、市、校等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或者说必须在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相互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有国家层面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个人和企业单位层面的。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水平不高,而且资源内容重复率较高,各层次开发主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目的不一致等问题。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的共享问题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在缺乏共享机制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发或有组织地低水平重复开发PPT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相比,标准性较强,个性化较弱,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更强。对学生而言,尽管网络已非常普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集成和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三,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普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不同,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教学资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或者省市级、国家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访问率较低,造成教学资源闲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限,对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第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需求。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是高校教师根据教科书转化的,理论性太强,甚至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以理论考试为目的,致使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由上述可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前景是好的,驱动力也是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制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完善。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宣传和政府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也会不断提高,共享机制也会不断成熟。

三、关于校企共建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思考

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对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职业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和学校可以选择以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为平台,共同学习研究《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共同研究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制建设。

(二)共建课程体系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组建专门团队深入到企业当中,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调研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调研结论,按照技能需求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修订以课程体系为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确立课程体系。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兼顾中高职衔接和校本课程特点,确立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标准。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应该以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判断依据,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企业工程课题,争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避免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现象。学校应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开设的课程和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适合学生,满足企业需求。课程三维目标应该坚持以岗位需要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专业素质为目标,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

企业工程师不仅要参与到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上也要给予指导。企业可定期安排工程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指导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最终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培养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参考文献:

[1]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4-16.

篇5

时下在社会舆论和资本圈都炙手可热的教育话题,非在线教育莫属。在K12领域,已经有诸多在线教育产品开始了群雄逐鹿;高等教育领域内,也有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高频使用的产品。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社等专业社亦参与了在线教育平台的运作,开始探索发展之路。

教育资源数字化 优势与短板并存

教育出版社做教育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内容。内容,是包括在线教育产品在内的所有数字化产品得以开发、运营并实现盈利的基石。

(一)四大优势

优势一: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便是教育出版社做教育产品数字化的动力来源。对教育出版社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出版社不能原地踏步,死守传统纸质教材出版。

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方投入、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三项在经费投入方面的落实意见。这意味着教育出版社在今后开展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只要项目优秀,便能够得到来自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

优势二:自有版权的内容资源

以纸版教材的标准化、精准化内容为核心,出版社便可设计出各种适用的立体而多维的数字化资源产品。通过纸版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新形态的教材产品既能发挥出纸质教材体系完整的特色,又能呈现出多样化及个性化的数字产品的特点,形成相互支撑的知识与教学体系,提高教材服务教学的能力。

优势三:庞大的作者资源

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中积累的不只有内容,还有庞大的作者资源。这些来自各学科领域的作者,多数为高校的优秀教师,而教师的人脉资源是出版社在开发数字产品及开展在线培训业务时最为宝贵的资源。

优势四:渠道优势

教材出版社借助纸质教材的发行网络,能够将营销网络覆盖到全国各地的院校和经销商,这为数字化产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院校,将成为数字化产品营销中的重要资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化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升级过程中,教育出版社除了是内容提供商外,还承担着服务商的角色。如何为每个院校、每个专业,甚至每个课程订制符合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均需要出版社利用院校资源,深入学校、课堂,进行个性化服务。

(二)两大短板

短板一:技术和专业人才不足

对从事内容生产的教育出版社而言,即便较早地参与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对比互联网公司、技术提供商仍有很大不足。特别是在新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上,没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出版社很难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层面的缺陷,说到底也是由于专业人才储备的不足。和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传统出版社在吸引人才方面普遍缺乏竞争力,难以招揽到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原有人才队伍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和学习实现对出版社数字出版业务产生跨越式推动。

短板二:短期难以盈利

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是销售产品和服务。就产品来说,对比巨额的投入,单一的数字教材和数字资源对出版社来说短期内很难获得收益;而服务,目前仍主打纸质教材的增值服务。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盈利模式仍然并不成熟,读者为教学内容消费的习惯仍没有形成,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市场仍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期与成熟期。

优质资源+最新技术 布局四大产品

发挥自身优势,用外部力量以补足短板,是教育出版社参与资源数字化生产与运营时采用的运作思路。资本、技术、人才的全面引入,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引进来”“招进来”,还面临出版社在体制机制以及企业制度上的全面改革,以及思想意识上对数字出版、互联网思维的透彻理解。

做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出版社需要有技术人才,更需要有懂内容的技术人才。由出版社发起成立的独立数字出版公司能够更好地调配懂内容和懂技术的人才,利用好在纸质教材出版中所积累的资源,发挥自身在内容领域的特长。

而出版社在寻找“外援”时,如果仅简单地将技术外包,而忽略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是不够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表现内容、如何做精细化产品、如何为产品提供延伸服务等等问题,都是需要出版社来策划的内容。优秀的数字化教育产品既搭载有最新、最适合产品表现的技术,又将出版社的优质内容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纵观本次新华智库1937监测的24家出版社,涉及的高等教育重点数字资源共计46个。由于各家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战略路径、资源分布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出版社的数字资源在呈现形式上,边界较为模糊,内容有所交叉。既有针对某本教材开发的电子教材、有配套纸质教材的教学资源库,也有时下较为热门的在线教育平台,更有包含数字教材、教育资源库、技术解决方案的综合平台等等。

根据数字资源的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用途将它们主要细分为六类,分别为:①在线教育平台,是出版社聚集自身优势,并且联合知名讲师,开发在线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型产品。②数字教材,既包括纸质教材数字化,即将出版社原有的教材进行数字化呈现,不仅包括单一的纸质转电子,还有教材多媒体开发;又包括出版社彻底脱离纸质教材,全新出版的纯数字教材。③教学资源平台,这是配套于纸质教材的教学资源库或教学平台的搭建,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综合解决方案。④教育资源数据库,是出版社依托数字化教材而产生的专业数据库,具有强大知识发现、语义分析、内容重组等功能。⑤技术平台,出版社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利用新技术完成从出版到发行的升级。⑥综合服务平台,在大型出版社的战略规划中,全方位的综合平台必不可少,其中既有数字资源,也有教学资源库,还有在线教育等等,以此构建智慧综合服务型平台,形成多层次的内容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

1.大学社聚焦优势学科,重点布局在线教育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给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内容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只有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有机融合发展,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企业的出版社,才能够真正赢得未来。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阶段,在线教育平台虽不如K12、职业教育、语言教育等阶段教育火热,但随着用户对于在线教育形式的接受度越发提升,以及在线教育产品的愈发增多,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必提话题,利用在线教育,我们可以让教学更生动、让学习更有效、让成长更全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社纷纷以此契机,借助教材切入在线教育领域,如表2所示,近年来各出版社成功推出的在线教育产品更是标志着出版社在主动应对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数字出版的道路上与学校优势学科合作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 数字教材建设受关注,呈现多媒体融合趋势

纵观表1,紧随在线教育平台之后的是数字教材,占比为19.57%。这与目前数字教材的建设情况相符合。数字教材这一概念被提及多年,随着近年来各相关部门的日趋重视,数字化已成为各出版社企业战略中必不可少之项,近年来出现不少精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纸质化转电子化,升级为更多样式,呈现出多媒体融合的趋势。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的“M+Book移动学习平台”别具特色,M+Book即Mobile Multi-MediaBook,是一种新型的出版形态,通过图像识别与增强现实技术将纸质出版物与移动终端中的多媒体素材有机融合,使学生实现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传统纸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创新型出版物类型。该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四项技术让读者可对图书内容进行立体化的阅读。技术一,全能阅读器,不仅可以阅读图文和影音,也可读取带有材质、灯光、动画、物理属性的原生三维格式并实现交互。技术二,兼容技术,Flas在Android和iOS系统兼容技术。技术三,双重防盗版技术,除了对数字资源采取DRM保护,M+还在数字资源采取DRM保护,M+还在纸质书上采用了“一书一码,扫后即毁”的保护机制。技术四,图像识别与AR技术,基于ISLI编码规则,自动研发图像识别算法并完成图像识别模块,打造出适合出版界的轻量化三位引擎。

3.重视用户需求,服务平台成出版社新关注方向

随着互联网思维愈发深入人心,寻找用户需求、做好服务等理念也越来越被出版社所接纳,在拥有了大量的专家、院校、教师和读者资源后,出版社也在摸索如何用好资源,如何让用户满意,在本次统计中服务平台的产品数量颇多,充分体现了出版社对于服务平台建设的高关注度。清华大学出版社较为重视服务平台建设,本次新华智库监测的48个产品中有2个服务平台产品入选。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清华大学出版社参与控股了兆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教学平台的开发和教学资源的制作,创新研发了集数字内容和资源库的采集、出版、数字化互动教学和三维仿真训练为一体的智慧出版教学平台。2014年更是推出了书问平台,成为出版业领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平台,走的是一种“互联网(搜索)+图书信息”模式,以此来逐步搭建服务型云平台。

篇6

0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家以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增长趋势。在当下信息数字化为主流的社会发展趋势背景下,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已然成为艺术界不可避免的一次重大的颠覆性改革。本文主要针对载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高师美术课程教育体系的影响作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从而能够为高师美术教育做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贡献。

1 科学技术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高师美术教育体系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科技信息数字化艺术是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性成果,是电子计算机发展并由此派生出来的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图像学,其全新的高师美术课程内容的教育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体系的建立将对传统教育方式挑战。[1]科技信息数字化艺术也应运而生,此现象对我国各大高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意义。

(1)科技信息数字化给高师美术教育体系带来改变的契机。

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师美术教育带来极其重要的深远性影响意义。在信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给传统的美术教育体系带来跨越性的变革,由原来的书本、画板、画笔之间的组合,改变为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网络化教育模式,此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深刻的改变了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由此看来,各高校重视美术信息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美术教育体系中,必须要面临的教育改革模式。同时在教师美术教学过程中,也可运用计算机各信息间的快速转换,轻而易举的绘制出优秀的美术拼图作品。在此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2)科技信息数字化给高师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一领域的改革、创新,使高校美术教师不再抱着画笔画板与教案来回奔波,只需要会使用现代多媒体产品就可以完美的实现教学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之一――互联网,其联通全球的特点使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艺术大师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上,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教学资源。[2]当今很多国家、地区的艺术博物馆都有属于自己的开放性网络平台,各高校美术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很容易就能了解到世界艺术的整体性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时效性具有正确的把握水准,同时在根本上根除了美术教学模式落后的时代弊端。

2 科学技术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正确认识高师美术教育在当下科技信息数字时代背景中的教学优势。

古老、传统的绘画方式和所用工具都能基本相同,都是通过画笔以及颜料,遵循一定的绘画流程,在画板上进行美术作品临摹或创作。这样的绘画方式,很容易受到环境,颜料成分以及画笔型号的影响,不仅在作者绘画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破坏,并且此创作作品难以进行长久的保存。与传统绘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绘画,传统的绘画工具让位于键盘、鼠标,作品的展示也由画布变成了电脑显示器,通过绘画软件,我们用数字化图形来展现创意与设计。[3]利用计算机绘制出来的作品,可以进行长久的保存,作者在绘制过程中完全不用考虑颜料污染、画笔型号不对等问题,计算机绘制出的作品不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渠道进行作品展示,还可以通过拷贝、复印等方法进行作品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及效果。

(2)合理地运用信息数字化科学技术来提高美术研究、学习者的自身美术素养。

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正确性合理运用,能够使学生摆脱同一幅作品进行反复临摹练习的过程,把类似于颜料调色等耗时费力的事情交给电脑去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画面的构建以及造型技巧的锻炼上,在数字化绘画技巧也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软件功能的强大使我们可以较为容易的处理以前只有大师才可能完成的复杂技法,这种与大师对话的感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重走大师的道上增加其艺术素养。[4]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数字化的美术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了各高校的美术教育率。

(3)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共存的高师美术教学模式。

数字化绘画技术并不是对传统绘画的颠覆,相反,它是对传统绘画不足之处的有效补充,为高校美术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我们可以将时间与精力放到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美术灵感及艺术素养的提高上来,通过二者的有机配合,更为有效地提高高校美术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素养。[5]计算机高效率的绘画技术,在美术作品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工具,在利用此工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甚至放弃对传统绘画技术的运用和继承,传统的绘画技术它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绘制出来的作品,更能够接近于人的生活,更加真实、自然。

(4)加强高校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强化以及提升。

数字化时代,美术教育从表态走向动态,这给了高校美术教师更广阔的发挥自己教学才能的机会,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创作设想动态的全景式的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更为真实地感受一个优秀的美术工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灵感变成画布上的或是屏幕上的那令人叫绝的作品的,这种教学效果无疑会让学生深深铭记。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前提,也保证教学成果的硬性条件。[6]

3 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一定要跟随信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进程,其现代高科技的科学产品,对高师美术教育体系不仅带来了空前的改革、创新,同时为人类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美术人才,为人类艺术的提升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成.设计教育的数字化生存――美术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02).

[2] 李果.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美术教育的变革[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11(4).

[3] 刘晓慧.高师本科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J].华南师范大学,2013(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9-02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引领的在线学习风靡全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我国急需“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我国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知识社会的有力工具,更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现阶段,已有许多高校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公开,供学习者免费学习,国内已有知名的学习平台如“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聚集了海量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实践中只有少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与运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校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整合和内容共享方面,开放标准与协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实现内容性资源、技术性工具之间的交流与互用,以及解决各种版权法律问题的基础。随着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共识,现有资源标准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共享的情况下,作为资源组织架构的首要核心组成部分,共享标准与协议的制定应纳入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重点中来。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协议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献是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撰写的两篇文章《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及《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1][2]文中介绍了美国一些较成熟的行业标准,欧洲正在进行的几个标准化研究项目,以及若干国际组织的标准化行动,并结合我国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的标准需求。2001年,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一年是国内关于数字化资源标准研究的起点。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多以对国外教育资源技术标准的介绍为主,围绕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标准。在已经制定的教育资源规范与标准中,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受到最多关注,元数据标准也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MS LRM),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IEEE LOM),都柏林协议(Dublin Core)、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ADL SCORM),研究方法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例如《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化比较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3][4][5]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资源规范与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结构体系、元素繁简、描述能力、扩展规则、互操作性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对几类数据标准的比较维度各不相同,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呈现出对几类教育元数据标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制定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提供借鉴。

自2004年起,我国建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该体系涉及教育管理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以及本地化/行业化规范。与教育资源相关的标准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为核心,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性建立起相应的子规范,有《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简单课程编排规范(CELTS-8)》,《内容包装规范CELTS-9》,《测试互操作规范(CELTS-10)》等。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在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平台与元数据标准是影响开放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自2010年开始很多研究的重点转向讨论国际标准在平台的应用上,基于某一特定的国际资源标准如何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将资源的标准与支撑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连接起来,例如《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贺志强等,2010),《基于SCORM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2011),《基于LOM标准的个性化网络课程推荐方法研究与实现》(2012)等。[6][7][8]随着教育资源的标准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或领域,在建立元数据标准时都采用都柏林协议(DC标准)或者SCORM标准作为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开放信息系统中也都有过尝试和应用。

随着技术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SCORM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例如只能对资源进行静态的描述,不能跟踪学习过程等,已有的这些协议很大程度上都难以实现互操作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协议的操作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因而国内对教育资源的标准研究也逐步加深,姜晓旭等(2012)介绍了“教育资源标准化”的概念模型,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分类编码,给出两种不同的分类编码方式;二是属性标识,将资源的各个属性整合为元数据实例表。余平博士等(2014)最新发表的两篇论文,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可重用性、可自由获取性、开放共享性以及可互操作性的特点,基于国际知名的资源信息标准模型提出了一种扩展的信息模型,该模型分为物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清晰地描述了8种不同粒度的内容形态,基本涵盖了各种不同结构形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资源。

综上,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的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比较研究逐渐转向深层次的元数据共享模型建构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教育资源元数据的互操作性的研究,对未来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3.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发展的挑战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障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操作障碍。一些标准试图处理更多的领域,这些标准中有部分成功,但还是没有得到标准化并广泛运用,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互操作性。例如W3C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WCAG 2.0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很有用,但是在互操作方面存在障碍,特别是当学习者在不同地域进行学习时,商业化的内容需要遵守不同的标准协议或者版权规定,且不同的标准或版权规定只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有很大障碍。

第二,管理障碍。有一些e-learning 互操作规范和标准,由许多机构或联盟在推动,处于发展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缺乏一致的方法允许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和参与。在标准建设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方或已有协议之间的分歧,例如网页资源、多媒体资源或者文件资源,都包含有不同类型的标准,在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过程中都会被考虑到,但是这些标准归属于不同公司,这些公司有自利去改变一些许可来控制使用。如何协调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面临的挑战。在授权和执行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例如要求遵循HTML的标准,但是如果不遵从会怎么样。此外,还有一些疑问,建立了标准以后,会不会影响到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者的积极性,或者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呢?

第三,经济障碍。当前经济方面的障碍是许多非教育领域专用的规范化标准在逐步标准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式的标准大多由公共资金项目资助,由学术研究者和大型供应商开发,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正式的标准有完整的商业模式,销售标准文件限制了一些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采用。封闭的会员制和付费的访问大大约束了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使用,同时,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创造衍生品的能力,缺乏市场的占有性。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对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研究,更多关注资源内容性标准的研究,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占据大量篇幅,对开源的平台和工具性标准与协议研究不足。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许多标准组织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过程、共识和开放性的原则。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一致的方法以允许不同群体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有效沟通、协作。未来对建设统一数字化的资源标准建议如下:

(1)注重标准与协议的互操作性。

全世界有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标准机构,围绕共同学习目标和动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机构之间,还应该包括国家之间,才能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广泛共享。多方位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资源归属权的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协调多方利益,推动不同平台对资源的互操作性。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关注资源的底层设计,增加资源的透明性,促进资源的广泛共享。在元数据的设计方面,可以选择分层与树状结合的层次结构,控制对资源描述修饰词的数量,尽量选择XML或者RDF作为编码语言,设定具体的拓展规则,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借鉴OAI-PMH协议中通过元数据收割这种模式实现在web平台上不同组织或者系统的互操作。

(2)注重资源内容性标准及内容分类。

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内容,依据标准开展内容性建设是实现开放性的主要途径。内容分类是影响内容开放共享的因素之一,目前这方面还缺乏使用的、统一的分类方式。对于海量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分类,才能为建立相应的标准提供明确的依据。当数字资源的类型较多时,可以考虑使用几种元数据标准描述资源,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中间构件,使得不同媒体类型、不同粒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单一知识点、微课程、完整课程)更加系统化。为了支持教育技术创新,有必要对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围绕开放教育资源不同的开放层次和等级,建设不同的开放等级标准。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可以分为概念性标准和执行性标准,概念性标准是提供理论的解决方案,包含对标准规范的具体说明,对于执行标准,可以借鉴并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建设不同等级的标准。在资源标准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此外,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建设,在学习者之间的一些涉及互操作性的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毕竟,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而理论上的互通性和友好性都远不如来自学习者的评定真实而又有价值,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3)提高标准化过程的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提高认识,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并理解开放标准的各个部分。找出解决专利、所有权、许可问题的方法,使得不同的组织能够采纳、批准、配置或者在已有的技术规范基础上创建衍生品。提高整个制度的透明度,通过更有效的传播增加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理解不同领域标准的建设初衷,管理冲突预期,增加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借鉴非正式文化和轻量级的流程规范社区,为应用提高支持,通过早期实施和评估提高质量规范和标准。提供财政支持,使规范文件免费提供和,这样他们可以被纳入应用程序和适应满足新的需求。确保完成所有标准文件和更新持续识别并供人参考。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J].开放教育研究.2001,(04):12-16.

[2]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73-78.

[3]曹树金,马利霞.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5-9.

[4]何明熊,李兆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J].科技创业.2006(11):190-191.

[5]郑雯译,吴开华,赵阳.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07-111.

篇8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017-02

1 教育出版数字化模式发展

1.1 电子书包模式

电子书包是教育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组合产品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包括具备读写功能的笔记本或者平板点到的电子书包外形,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容资源库,还有通过数字资源对学生展开管理、实现家庭和学校交流的网络平台。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化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在新加坡学生的电子化教材教辅和互联网连接可以实现全世界区域下学生的互动学习,这是全球性书包的外在表现的一种。教育出版数字化的发展是以电子书包作为终端模式的一种技术手段,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出现由科技公司或者电信运营商作为主导的试点学校,出版社虽然提供核心内容却并不占据主体地位,所以说出版商在其主要产业中也会因为技术落后而屈居次要地位。

1.2 网络平台模式

教育出版数字化要从资源数字化发展入手,建设数字化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强化并完善网络和跨媒体平台的有效结合的出版。在这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建立了 “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这个平台有包括电子教材、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等内容在内的立体化教学包。通过纸质书本的购买可以获得学习卡,凭借此卡登陆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网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网络教学品太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系统,能够强化基本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教师和家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适当替代实体教学机构,现在有很多出版社都有这种平台的构建。教育出版商可以通过这类平台的建立,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突破。

1.3 移动教材模式

移动教材是教材教辅等教育资源在移动阅读器上的应用,主要有电子屏电子阅读器、平板、手机和教育电子产品这几种,作为移动阅读器这主要的三类产品,电子屏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和教育电子产品都在教育出版数字化的过程中担负了很重要的只能。比如一些品牌的学习机和出版社和教育资源单位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同步,实现其教育网络授权。一般情况下教材内容上没有生产阅读器,其产业链上涉及的结构有很多,不容易整理融合,但这样的形式主要通过电子书分校模式得以实现。比如国外的kindle和iPad等主流阅读器和教材出版商的成功合作,就是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1.4 开放式教材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开放式教材是说网络出版平台向作者开放权限,允许其随时提交、编辑、更新教材内容,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源,通过出售电子版教材或相关学习资料等实现网站盈利。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免费的开放式教材平台就是平世界知识库,FWK是提供免费在线阅读和出售包装内容的网站。学生可以在课文边上注释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中的电子教材定制平台进行教材修改使用。FWK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模式可以保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控制性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因为开放式教材模式降低了教材出版的要求,其编审制度要求也比较宽松,还有就是电子教材本身也有很大的缺陷,版权信息不清晰、内容来源不准确、权威性不够,适用年级不合理,文字写作水平不高、图像和图片的质量差,内容琐碎繁杂、不易记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开放式教材模式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有很多需要发展的方面。

1.5 多元化经营模式

现在出版商方面一般面向的都是学校市场,对企业学习、国外教育、辅导学习、自学教育和行业出版方面都比较忽视。出版商可以依照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选择对这些领域的涉及,发展新的教育出版的收益形式。

2 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

2.1 编码设计师

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需要强化编辑的科技能力和数字技术水平,出版社要吸收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同时要向已有的编辑提供数字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相应的技术实现数字教辅的深入培养。

2.2 娱乐架构师

多媒体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出版物也开始有音乐、文字和图片等多样内容融合出现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要将教育和娱乐相结合进行,保证受众在愉快的感受中接收新的知识内容,所以今后教辅编辑要重视对其娱乐精神和素质的培养。

2.3 客户支持服务

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客户支持服务一般说的是学习社区中的在线咨询和内容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专门设置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服务于网络平台,可以随时回答客户所提疑问,保证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内容管理员要保证对网站内容的实时更新,随时传输新的知识内容,第一事件删除影响整体内容的垃圾信息。

2.4 保护数字版权

目前国内数字出版环境比较复杂,担保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得复制盗版的数量不断滋生,一般教育内容图书的内容都不是原创,同质化和盗版现象异常明显,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随着数字化内容的不断发展,保护数字版权的任务就更为艰巨,要通过这部分人群确定盗版网站,重视对盗版内容的彻查力度和手段。

2.5 数字版权贸易

出版数字化环境下,版权引进和输出同样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想要实现数字化教育出版的顺利发展,就要重视并关注数字版权方面的问题,保证教育出版数字化在正确的环境下实现整体发展。版权贸易方面的人才是能够站在大的环境分析当前的局势,借鉴并分析国外先进的数字化教育经验,强化我国的数字版权贸易保护层次,为我国同领域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6 高级管理人才

新环境下的出版社还要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接受新环境下的企业改革制度,确定并开展一系列的吸引并稳定人才的制度,吸收并培养一些在数字出版管理方面具有丰厚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可以整合强化各种社会和网络资源,引导行业实现工作创新和产品创新。

3 结论

教育是各种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关键领域,对整个社会的整体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所有行业的基础发展领域,教育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相应的教育出版也就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重视强化自身的品质和资源水平。同时要从完善个体数字化发展水平入手,强化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促进其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平台,张家港全民终身学习网的用户已经达到了26万人,但是跟庞大的注册人数相比,网站平均日访客量只有200人左右,平均访问时间不满半个小时,与网站的建设初衷并不相符.网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达到了3000多个,涉及社交、生活、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相对于社会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网站的学习资源还是相对有限,学习的方式大多以学生观看视频为主,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2.社区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张家港市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已经形成并顺利运行,但是全市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才刚刚开始,2013年南丰镇社区教育资料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包括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公众服务平台”和“智惠南丰在线”网站的顺利运行为其他镇(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实践证明,依靠一个网站承担全市的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市、镇(区)、社区(村)各级网络资源节点,形成社区教育综合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体系的实现,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的统筹规划、管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需要对各镇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需要镇社区的相关信息机构和其他信息机构之间的通力协作.

二、构建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1.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内涵和理论构架

数字时代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的方式,学习资源的生产、存储和传递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以传统教育资源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教育信息资源的主体,将传统的教育资源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资源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信息类型丰富、时效性强等特点,更利于信息的保存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是指将教育信息资源集中存放在存储设备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平台用户提供信息的导航与检索、教学资源的参考与获取、在线交流和咨询等服务,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从浩瀚的资源中获取所需资源.与传统的教育资源服务相比,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服务更加快捷、准确和丰富.

2.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从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用户群体分析,张家港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25万,大致可以分为学生、在职人员、下岗转岗人员和老年人群.学生群体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大致可以分为学龄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这类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往往是以学校和社区联合教育为主.目前,张家港部分社区针对小学生开设了免费的课后辅导班,专门聘请优秀的退休教师为小学生辅导课后作业,为部分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学生群体需要学量的文化知识,书籍的阅读量也是非常大的.在职人员和下岗、转岗人员是整个社区的主要人员,其中对下岗、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是整个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群体更加关注保健、养生和休闲等相关的信息,这类人员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目前,张家港市通过联合办学、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空中老年教育课堂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的需求.

3.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3.1建立分布式网络资源服务体系结构

对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用户群体的分析发现,社区教育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量巨大,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交互学习响应迅速,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依靠某个机构、学校都是无法承担的.因此,建立分布式的资源存储网络服务体系(图1)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改变当前的单点生产集中储存资源的模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多节点分布式存储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单位的、不同计算机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网络开放系统,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建设终身教育资源中心,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

3.2整合可利用数字教育资源

张家港广播电视大学网站资源种类繁多,提供了几千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涵盖了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识等教育内容,适应学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的需求;张家港图书馆购买了大量的电子图书与电子刊物,如超星图书、中国知网、方正电子图书,还建立了一批与当地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库,如地方文献、名人长廊和古籍保护资料等;各镇也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提供了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资源.因此,可将全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作为社区教育网站的补充内容.在整合可利用数字资源时,各单位之间应积极配合、分工明确,形成社会与教育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在横向上相互联合,纵向上交流沟通,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4.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

有效的组合和管理才能发挥资源的全部价值.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的服务体系应该紧紧围绕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活动,提供包括师资配给、技术支持、资源维护更新、教学设施维护等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始终把社区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保证他们得到便利、有益和舒适的教育资源,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而促进对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一个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在充分共享的基础上,还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4.1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

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内容涵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社会公益、文化生活等方面,实现统一的学习、管理、积分考评,将学员积分与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挂钩,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构建、定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

4.2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资源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服务方面,要重视资源内容的选择,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保证内容的多元性和适用性;要重视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的数字教育资源有机也结合,更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要重视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有利于保护特色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扬.

4.3提供高效的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大力建设远程接待中心,实现与镇(区)、社区(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互通,打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远程接待中心主要提供在线学习指导、报名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有效促进社区教育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可以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及时改正.

三、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展望

2012年张家港市财政对社区教育投入首次突破千万元,继续搭建以市、镇社区教育为主阵地的公民素质教育平台.为我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实施时,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多元化的需求与学习资源不匹配的矛盾

张家港市全民终身学习网投入运行后,网站注册人数与网站平均日访客量的数据对比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学习资源与学员实际需求脱节.在构建教育资源的时候需要分析用户需求,有计划有针对地建设教育学习资源.

2.解决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习惯的矛盾

传统的学习以面授为主,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让社区群众无从适应,社区要及时普及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观念和习惯,鼓励支持社区群众参与.

3.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建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应遵循服务向导、开放、交互等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分类、存储、维护和更新的技术.

4.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培训保障体系

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保障社区教育经费,并定期对社区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

篇10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