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16:46: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会行业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19- 02
1 公路养护行业财会深入队伍建设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公路建设等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也促使公路养护行业在公路建设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就公路养护行业自身而言,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到行业的运营当中,不少组织部门都将公路养护作为获取巨大利益的途径,从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在公路养护行业内部,财会工作对于降低组织领导腐败、减少豆腐渣工程出现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因此,提升公路养护行业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提升财会工作水平势在必行,这对于公路养护行业的资金管理及资金运用的有效性而言,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国公路养护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制度都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公路养护行业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深入学习会计知识,扩展组织的经营业务,正确指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公路养护行业财会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尽管公路养护行业财会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财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提升。
首先,财会人员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目前在我国公路养护行业的财会制度当中,财会人员的委派制仍是主要的员工任免方式。即公路管理部门直接向养护行业派遣财会职工,并对这些职工进行统一的人事管理。尽管委派制度对于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升会计工作的高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却也容易出现会计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不均衡状况,而委派的财会人员通常对公路养护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工作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矛盾突出,委派的财会人员也容易被孤立。
其次,公路养护行业财会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公路养护行业对于财会人员工作的激励制度方面仍不是很完善,存在着对于财会岗位的说明不明确,导致财会人员工作指标缺乏可衡量性的状况。由于财会激励制度存在漏洞,不少从业人员也会运用不合规的方式骗取领导的信任,尽管在工作上比较懈怠,但获得较为可观的报酬等。另外,在对财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环节上,也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状况,使得培训难以促使公路养护行业财会水平的总体提升。培训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也缺少与公路养护行业工作情况的融合,因此培训效果也难以体现[1]。
最后,公路养护行业财会工作者未能很好地掌握财会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当前公路养护行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财会人员很少能够掌握财会信息化工具的运用方法。
3 提升公路养护行业财会人员素质的对策
面对上述公路养护行业财会人员素质水平的不足,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这些不足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财会工作的效用。
第一,加强公路养护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有效性建设。针对财会人员道德水平的建设,公路养护行业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会计人员诚信培养活动,从而引导财会人员对自身工作形成有效的认识,忠于职守,在公路养护行业内部形成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并不断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状况,而这种诚信环境的形成也能够进一步影响财会人员的工作,恪守财会职业道德。
第二,公路养护行业应从多方面入手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财务会计人员在提升自身会计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保障自身业务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为公路养护行业高效率工作运转提供足够的帮助[2]。
第三,对公路养护行业财会工作及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尤其是对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必要的强化。总体而言,组织的任何日常经营活动都与能否开展有效的内控工作有着极大的联系,尤其对于财会工作而言,其重要性更为明显。在具体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中,应聚焦于这一工作的动态性与连接性,因此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要将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各项内容融合到制度当中。就公路养护行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与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相融合,从而达到提升控制力度的目的。
最后,公路养护行业工作人员也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多方向转变。包括从单一型的财会知识获取转变为综合知识的获取,从理论化的学习转变为与实践水平相融合的学习,从对简单会计工具的运用向技术型会计工具运用转变,从隔离式的工作状态向融合式工作状态转变,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益。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技术含量低、资本匮乏和企业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在财会税收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并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中小企业财会税收管理的意义。第一,财会税收管理有助于国家税收制度的完善,对于中小企业财会税收中出现的避税、逃税问题,国家税收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制度以及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财会税收有助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财会税收管理是以企业对自身经营管理清晰了解为基础的,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清晰的反映,也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所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也应以财会税收为基础,因此,加强企业的财会税收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筹资、投资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财会税收管理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防止企业因税务问题而遭受经济损失。财会税收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税务风险,以及“税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中小企业财会税收现状
2.1中小企业并未充分重视财会税收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并无专门的财会税收管理人员,对于税务问题的规划管理也仅仅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有效的财会税收管理。而且,很多企业对于财会税收重要性的认识层次也较低,对于企业税务筹划缺乏战略性的、整体的、长远的考虑,在进行税务筹划和管理时,仅仅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阶段出发,只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安排购销活动、选择会计方法和选择经营规模等问题进行规划,却很少涉及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衔接段以及企业设立之前等阶段的规划[1]。
2.2忽视财会税务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并非全部的财会税收管理都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旦税务管理出现漏洞,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笔者通过对财会税收失败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导致企业财会税收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小企业财会税收信息不真实、企业税务管理人员主观判断不合理、财会税收管理造成的投资失败、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认识差异、企业税务管理意识较弱等等[2]。
2.3 中小企业财会税收管理不专业。企业财会税收管理与会计、税收等多方面知识都存在直接联系,同时涉及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科学。现阶段,这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一专多能”的税务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所以,中小企业现有的财会税务管理制度通常经不起稽查和推敲,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经常被税务管理部门,因而不仅需要补缴少缴的税款,还需要缴纳罚款或滞纳金[3]。
3、中小企业财会税收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强化中小企业财会税收意识和风险规避意识
首先,树立明确的税务管理目标。中小企业通常缺乏明确的财会税务管理目标,仅仅着眼于近期经济利益,而选择不交税或是少缴税,而这种行为实际上会对其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从长期发展需要和战略目标出发,制定长期的税务管理目标,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奠定良好的会计核算基础。若中小企业财会税收制度不完整、不健全,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若以失真的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企业财会税收管理,则会增强企业的税务风险。最后,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各个中小企业应熟悉税务征管的具体要求和特征,系统学习国家相关的税务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为企业财会税收管理的合理性、规范性与合法性提供保证[4]。
3.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快税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制定实施促进税务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税务师法》、《税务法》,从而明确规定出税务的法律责任、义务、权利、范围、宗旨和性质等,将业务监督、后续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执业范围、资格认定和资格考试等内容纳入税务管理体系之中,从而为税务市场的良好、健康运行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加大对于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为现有的税务和会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从而提高其执业能力[5]。
4总结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受到资金筹集能力、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水平滞后、经济规模较小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从财会税收方面入手,建立和实施规范、合理的财会税收制度,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楚悦.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6):106--107
[2]金永龙.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集解决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14):45--46
就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主要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双能型会计人才,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在有效的在校时间内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这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能够胜任社会岗位,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然而在实际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显然没有将教学要求真正的做到位。很多高职院校名义上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往往会将会计的理论知识课程缩短时间,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看起来是在进行会计行业新人才的培养,殊不知,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根本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扎实。但是由于大大缩短了理论课程的时间,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好,就着急的将学生拉到实践教学中,结果就是理论知识半个懂,实践能力空把式,这种重形式,不重质量财会专业教学现状最终导致毕业的学生空有一张毕业证书,其实还是无法融入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这种财会专业教学现状不禁让人担心。
二、分析面向教学目标的财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杂乱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当前来说,基本上不同高职院校对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呈现出杂乱的人才培养现象。可以说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上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就具备不同的财会专业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就各个高职院校来说,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具备自身的特色,这种杂乱的人才培养缺乏比较规范的统一。
(二)随性开设的会计课程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财会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建设较多财会专业,存在着追求利益的想法,认为开设的财会专业多了,就能招到更多的学生进而利益也会更加丰厚。因而一部分高职院校不管有没有具备培养学生财会技能的能力,只管申办较多的财会课程,至于学生学成什么样,学校也不会过多问津,同时由于财会师资力量的薄弱,这些高职院校往往会根据教师的多少随性的开设会计课程。
(三)无序的会计课程结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结构上还存在松散无序的现象,在会计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往往由学校领导的主观思想定夺,如果学校师资力量充足,校领导根据不同财会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结构的安排,会开设较多的会计课程,会计课程结构也就相对紧密丰富一些,如果师资力量较单薄,就会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师,进行课程结构设计,这种无序的会计课程结构往往会严重影响学生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形式化的会计教学评价
所谓的会计教学评价就是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探求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而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财会教学评价中却重形式,将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任务去做,显然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实际作用,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依照不变的教学内容行使着重复无新意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可想而知。
三、探析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计划
所谓的科学合理的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计划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设置财会项目课程,也就是以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项目课程指的是完成具有实际使用价值产品生产任务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将会计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规定具体的任务时间,学生在此期间内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完成任务。其次,要进行会计课程的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着手,根据每年的就业行情和会计专业具体涉及到的社会岗位分析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实际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着手,来进行对会计课程的设计。
(二)突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
我国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虽然很明确的要求了理论结合实践,但是就目前财会专业教学现状来说,所谓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本身的作用,学校重实践形式,轻实践质量的现状使得突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成为了空头支票,真正的实践教学具体应该在进行理论课程讲解中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把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再结合实践操作来反复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理解,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会计理论还具备了对应理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相脱离的问题。
(三)搭建新型财会师生关系桥梁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中,由于对授课教师厌烦而缺勤,旷课的学生占有20%的比例,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影响了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搭建起新型的财会师生关系桥梁至关重要。所谓财会新型师生关系就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变上完课即走,念课本、零沟通的课堂教学现状,能够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将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真正的将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
(四)培养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会工作的人才,而是具备相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注重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财务人员是企业中直接接触经济核心的人员,一旦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影响就不单单是财务人员个人,而是整个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因而对未来从事财务工作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把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案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专业从业者。
1.课程安排缺少合理性
多数中职院校都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的现状,其中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较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令其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兼具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但是,多数学校都没有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难以和社会及经济协同发展。在课程中其财会规章制度与经营管理等相关制度没有和社会发展同步更新,甚至部分课程教科书没有具体调查财会岗位,将有些不熟悉的内容列入课程中,令学生不能正确掌握知识体系以及理论知识等。此外,部分院校的课程侧重于选取理论性分析或是财会制度,导致学生在就业中才知晓财会工作岗位的规章制度,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法规及制度。
2.落后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落后源于中职院校缺少较高质量的师资团队。部分教师在长时间的传统教学熏陶之下,将记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继续使用高中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教师也是长时间从事理论性工作,和现阶段财会工作相脱节,故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另外,一些教师经常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高效学习的主动性及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性思考。该教学现状还和硬件设施存在直接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财会教学的质量、效果等。
3.较差的就业前景
由于中职教育财会专业至今无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标准,学生要想被社会所认可,就需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而学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各中小企业主要以私营为主,通常运用家人、亲戚等进行经营,彰显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因而,学生应该对就业有准确的定位,自身归属于哪种层次、领域,中职学生和高校学生相比,具有较低的专业水平以及较低的英语能力。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以及采用的教学措施,应满足适用准则,从而使学生适应各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对中职教育财会教学提出的解决措施以及展望
1.强化专业考核标准
在财会教学实践性考核中,更要重视对操作技能的实践考核,该行业具有快、准等显著特征,因而在实践性教学中,需结合定性、定量等原则。在静态、动态结合中,对实践考核实施现场性评估,通过观察与模拟和口试及笔试等实践,提高对实践操作者的技能要求,此评价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准确性。此外,还要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态度、遵守纪律情况等同步展开评价。
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集中分布在各中小企业、大企业中基层的部分岗位中,这就要求财会课程在内容上设置或安排实用性课程,删减一些繁琐部分以及较低使用价值的内容,进而补充其岗位所需的实践内容。加强提升财会工作技能的训练力度,通过开展具有扩展性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择业范围、社会实践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拓展。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单方面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导致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实验场地、设备和教师、实践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影响到会计教学质量。
(二)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⑴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目前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大多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很少;⑵忽视与电算化教学的结合,电算化与手工实验相互脱节,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⑶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完成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一整套过程,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手工操作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却显得不足。
(三)会计实验教材不够完善。表现在内容狭窄陈旧,不具有超前性,跟不上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更缺乏会计网络模拟的素材;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实验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业务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虽然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匮乏,一部分老教师对网络在会计领域的运用知之不多,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在许多高校会计院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科院校由于会计专业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在建设中避免了某些传统的弊病,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在工科院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及建立实验室,需要认清现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体现特色。
二、工科院校财会专业实验室教学建设思路
(一)借鉴工科院校实验室管理经验
实验室是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开设有各类工程技术专业,涉及机械、自动化、计算机、化工、纺织等不同领域,并普遍拥有与各类专业配套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经国家和院校多年不断的投资与建设,加上各类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辛勤工作,不仅拥有开展实验教学所需的完善的设备硬件系统,而且拥有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还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验技能的实验教学师资,这些都为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科院校财会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借鉴上述经验,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实验师资队伍、实验教学体系等软硬件建设问题。
(二)重视工科院校财会专业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科院校对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就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取得资金、场地、设备方面容易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作为学校整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展。因此,财会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要重视、研究这个优势,充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使财会专业实验室在硬件基础建设上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三)工科院校财会专业实验室的规划要与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相适应
工科院校财会专业以应用型教育为特色的要求,体现在实验体系上,可将培养学生能力分为初级实验、中级实验、高级实验层次;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财会基础业务实验、财务业务综合实验、财会业务研究和创新实验层次;将实验教学模式分为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学生自主型。上述各层各类实验优化整合,形成了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见下图)。
依据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在财会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就要突出考虑整个实验室的逻辑架构层次,各层次之间的有机衔接,财会信息的流通渠道和有效利用等问题,还要考虑综合性、设计性等板块实验项目开展的各种条件,同时还要满足创新性、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仿真性等要求,以此为该实验体系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保证财会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财会专业实验室建设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国内外财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许多技术成为财会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在工科院校中,计算机、信息、数学传统专业拥有雄厚的专业基础与实验资源。因此,在财会专业实验室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基础和优势的。财会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使财会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得到网络化整合与智能化运作,而且可实现实验内容综合化、实验手段现代化,从而全面提高财会专业实验室的综合水平。
按照依托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思想,财会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改革传统的“手工实验室+电算实验室”的传统财会实验室体系架构,搭建以“财会信息系统实验室”为核心,以“财会基础业务实验室”为基础,以“财会业务集合仿真实验室”为纽带的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硬件平台,然后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相应软件,实现实验室内部“实验信息流”、“财会知识流”与“人员流(教师与学生)”的有序流动和财会实验资源共享(见上图),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为开展财会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与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财会专业实验室硬件平台的具体功能可简述如下:
1.“财会基础业务实验室”主要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传统的手工模拟实验的效果与质量。还可以进行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等。
2.“财会业务集合仿真实验室”突出环境仿真、业务仿真的特点。仿照现代公司财务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引入公司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
3.“财会信息系统实验室”为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视野已从传统的产业财务向资本财务拓展的状态,满足培养资本运作管理型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可与国内资本市场连接,将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的实时交易数据引入财会专业实验室,使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真实性、综合性的特点,初步实现利用实验室研究资本运作、财务分析、财务监督控制的功能。
(五)财会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财会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44-02
目前,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一套专业化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具有创新性,力求培养出具有多元化、复合化、多层次的财会人才。但是,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本文简析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论述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从完善培养模式,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中职生的财会专业素养等三个方面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选择一名有经验的会计师(师傅)对受训者(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也称为“学徒”)讲授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使学生对财会工作有初步了解,然后由“师傅”向学徒示范财会工作的每一个步骤,让学徒学习和观摩,最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掌握全部工作过程,并由“师傅”现场指导和纠正,直到“学徒”全部掌握财会工作技能。
二、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 政府职能的缺失
目前,政府职能的缺失是影响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中职学校所开展的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并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在具体的政策落实环节依然存在一些误差。在政策的实施评估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的权威的专门监督部门,而且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估,对于中职学校情况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了解很少。同时,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或者校级教育评估部门主要对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招生情况比较关心,对于企业真正缺少什么样的财会人才却较为忽视。这些政府职能的缺失,会使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处于盲目或者自发的状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固性,而且难以提升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2. 经费投入不足
从微观角度来看,个别地方对于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少,而且经费的来源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如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就会使得中职学校的经费总支出下降,从而导致许多中职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学徒制”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双师型”的特点,如果经费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会使中职学校的教学师资力量出现薄弱现象,削弱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在课程研究开发和教学质量方面有大的提高。在校企的合作方面,还会使目前的教学硬软件无法与教学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极大地影响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财会职业素养。此外,当学生参加企业的定岗培训时,部分企业又会担心学生犯错误而不愿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失去了意义。
3. 校企合作层次较浅
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较浅,这已经成为了目前困扰我国中职类院校主要的障碍之一。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深度,部分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期间只是进行最简单的技能操作,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综合素质等层面考查的比较少。同时,校企合作方式上过于单一,一些中职学校在进行财会课程实践活动时,通常只是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一些简单的会计操作技能,依据企业的财会人才订单培养财会职位需要的专业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形式有待提高,部分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实效性,而且由于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各自的利益问题,也没有达到信息真正的无缝对接。同时从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形式来看,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缺乏主动性,无法从院校的实际发展方面进行考虑。中职学校本身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并且这些优势对于财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些企业并没有看到这些优势,这对于中职学校财会专业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是非常不利的。
三、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
1. 完善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应与企业共同致力于完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两方之间的合作,做好财会人才的培训工作。从国外优秀的校企合作的案例中可以得知,形成行业组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成熟的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许多欧洲国家,行I协会在院校与企业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德国的行业协会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有利的信息平台,将本国的企业信息、学校人才信息、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定期统计和科学分析,然后针对学校、企业、社会的真实需求进行财会人才的培养和无缝对接,并将整合的信息统一发送到平台上,从而使企业和学校都能够及时得到自己想要的行业信息,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因此,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也应该坚持在政府规定的行业规范的指导下,增强自身的实力竞争优势,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业优势。只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够促进企业与院校之间财会人才的高效率、高质量的输出。
2. 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政府要将中职教育纳入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当中,适当增加对于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定期更新和维护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到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实训培养当中,从而在促进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中职生的财会专业素养
中职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创新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中职生的财会专业素养,让中职生建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了解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学习财会理论知识,学习与财会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增强自身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财务预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财务决策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培养高素质财会人才,必须重视完善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财会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财务预算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现如今国际交易频繁发生,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还是税务咨询等岗位对具有英语背景的财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不断输出就业人才的砥柱力量,肩负着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基于自身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随着国际市场开放,就业市场对财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地英语使用能力。民办高校面对这一就业市场变化,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财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结合了英语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应该重视财会英语课程教学,其中包括财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分类、教材选择、师资水平以及成果体现。对此,笔者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部分理论知识探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
一、ESP理论概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包括了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巧策略分析阶段以及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我们日常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所教授的“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领域又可分为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以及ESS(社会科学英语)。本文所讨论的财会英语即是经贸英语,它需要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
现如今,民办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未受到相应重视,导致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兴趣,导致不能把所学专业英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财会英语师资匮乏,教师学习背景单一:民办高校教学力量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在某些情况下兼职师资多于专职师资。在师资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聘请具有财会知识背景和英语教学能力双重学习背景的合格教师成为民办高校师资聘请的难题。教学内容不分类,教材使用无针对性:民办高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知识构成、就业岗位需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致使教学内容尚未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大部分专业学生所学财会英语课程内容一致,人才培养无差异性。教学成果不理想,教学过程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利用财会英语知识提高就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利用已学财会英语知识进行正确的论文摘要翻译。
三、ESP理论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涉及到若干问题,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财会英语课程设置、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以及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探讨ESP理论应用。
1、财会英语课程设置
财会英语课程设置应注意两点,分别是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
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一般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于高年级阶段,目的在于学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民办高校财会英语课程自然也遵守这一设置特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自有学生学习水平及所学知识深度,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必要时调整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授课比例,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会计英语课程。
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公共英语是财会英语的基础,财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根据李春兰于2008年发表文章《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一文中所述,首先,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仍然属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其次,固然财会英语有很多专业术语, 它的基本词汇都是普通英语所具有的;最后,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法和句法, 所使用的语法构造与普通英语所使用的是一致的。据李春兰文章统计,在一本财会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 80- 90%;财会英语中约有 80%的专业词来源于基本词汇[2]。在此分析基础上,民办高校应加强公共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在财会英语授课过程中融合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例如,财会英语中多出现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教师应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结合公共英语语法知识,明确句中结构成分,抓住关键词语,从分析公共英语的简单句入手,从而分析语句意义。
2、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
ESP课程具体内容的制定在于对目的语的真实使用情况(Target Language Use)的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任务内容,因此,ESP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而行业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岗位就业需求。由于财会行业需求及就业岗位不同,财会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未来就业方向亦有不同,可能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类、财务管理类、审计、税务咨询类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民办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贴合度较高的财会英语课程。例如,从事会计核算岗位的学生开设的财会英语课程应贴合企业会计实务,教师应着重讲解企业从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建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整个财务流程,其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增加英文模拟训练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操练。
3、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指出了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可作为学习的指出;其三,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4]。财会英语教材的选择是财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需要和具体分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它需要结合授课对象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校趋向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旨在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财会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学习难度大、生词较多,如果民办高校直接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会削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在此,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或会计专业人员编写发行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这不仅较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复习,达到财会英语学习从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4、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163)认为,ESP教学并不侧重于专业教学而是属于语言教学,ESP教师应该是由语言教师发展而来。宁天舒认为,ESP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属于语言课程,ESP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而我国目前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ESP教师队伍不稳定[5]。实际上,民办高校由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师资团队不稳定,师资背景无法保障。同样地,民办高校也面临缺乏能够有机结合财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合格老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得不选择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财会英语授课任务。不论是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只能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理解语篇内容,从而进行课程翻译。而英语老师欠缺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直面释义,无法扩展专业知识,形成知识关联性与完整性,甚至造成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语法语句分析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或培养外语教师考取国际会计执业证书,例如ACCA、AICPA、CMA等。
5、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
根据Widdowson提出的“目标定位”需求,即学生想从课程中获取什么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6]。民办高校应该以反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财会英语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或者成果,而不是仅仅授课结束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毕业论文摘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论文摘要,阶段学习成果体现。据笔者统计陕西地区某民办高校2013年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发现,80%的学生英文摘要采取机器翻译,句中多出现无主语,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的现象。论文作为大学生阶段学习成果体现,英文摘要可以被看作学生财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现,不能在现阶段学习的汇报中体现财会英语学习成果,应该引起民办高校及财会英语教师的深思。
就业岗位需求,面试环节的加分项。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毕业生需要体现出自身的就业价值,拥有熟练地英语表达能力无疑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水平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平台。对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会计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引导,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添加授课内容,例如,论文摘要翻译、专业英语面试模拟训练等。
四、结论
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需要迎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引导学生财会英语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财会英语课程,使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财会英语学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成果,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注 释】
[1] 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2] 李春兰.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8.3.30.
[3]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一直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由于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得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的主要培养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造成很大竞争威胁。本课题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地方高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现状
据统计2007年湖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相对于2006年的86.3%,这一数据是令人鼓舞的,但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以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例,2007年会计人才被列为十大急需人才之一,很多部属高校的财会类毕业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就业,工作环境和薪酬也较理想,但各个地方高校内部统计数据显示其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正在缓慢下降,2005年就业率几乎是100%,2006年为92.6%,2007年为83.4%。这反映出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总体上升,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为此,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地方高校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研究。
二、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夹心层”地位
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是处于一种“夹心层”的位置,有好的工作职位,他们处于劣势,竞争不过部属院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一般的职位他们又比不过一些高职生,这样一来他们的就业机会少,就业面也窄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属院校软件硬件的条件相对于地方高校要好许多,学生受到各种锻炼的机会比较多。知名院校经常会与企业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联系,借此可以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工作的内涵、职责分工,这样在学习中也就有的放矢,同时也因为是名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认可,相同的岗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是竞争不过部属院校高才生的;二是和一些高职生相比,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又显得有些不足,高职院校是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学核心,其教学过程中安排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突出,学生往往一毕业就可以上岗,而且对薪酬的要求也不高,较受中小企业钟意青睐。地方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够熟练,也就变成了大家常说的“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的状况,这样在应聘中就显得非常被动和尴尬。
三、提高就业率方法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提升有效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这种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和人数需求,学校应积极按市场需求来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逐步趋于一致。
1.加强财务决策类课程设置
企业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期望不再是简单的会做账就可以了,还要有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财务决策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建立在对账务流程全面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进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就要在原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专业课程,如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实务、税收实务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这些课程通常安排在三、四年级,在学生学完了会计类的基础专业课以后开展。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维持一定的弹性,不应该是许多年固定不变僵化的,它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而有所调整。
2.专业不宜过分细化,保持大专业方向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是严格按专业来制定的,为了区分各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也就有所不同,如会计专业就会开设银行会计、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课程,而财务专业开设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理财等专业课程。笔者通过对同一年级两个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如果从就业的角度来讲,学生们更希望能将专业打通,课程设置上不要区分的过细。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可以考虑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本科的一至三年级两个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对两个专业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在四年级学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完成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对财务与会计专业区别对待,从选修课上区分专业特点。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往往都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如果应聘对象是应届生,他们更多的倾向于招录高职生,因为高职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本科教育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四年的教学环节中只有一个毕业实习环节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单位参加实际锻炼,时间很短,往往只有一个月,而且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恰好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月,其效果不是很理想。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课时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增设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模拟实验等环节。以财会类学生为例,通过实践环节,既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账,也要学会查账、审账、通过报表分析能做出合理的预测,让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比高职生更胜一筹;第二,指导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来进行实习,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会主动地利用寒暑假来打工,但多数选择的都是一些促销类的工作,虽然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对感知社会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专业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联系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最好是能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让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际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超前意识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果在内容上能有所超前,也许可以避免大学四年时间而造成的部分知识体系的落后。以财会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会计的核算将逐步与国际要求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只涉及我国的会计准则还应增设国际会计准则、核算等内容的讲解,这样学科体系才能逐步更新并与时展保持一致。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是成功就业的一半。为避免出现盲目求职,低效率求职的现象,在学生开始参加各种招聘会之前,学校相关机构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应聘辅导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地评估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需求,突出竞争力优势,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确定方向。在学生求职期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校方应既当“导师”和“红娘”又做助理和参谋,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对未来失去信心。
(三)从学生入学起就帮助其确立就业方向并不断调整
就业是毕业生人生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学生转变为工作者也是不一样的。要求校方从学生进校时就开始设计,并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初都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成为一名会计,这是他们对会计专业的最初认识,但是在学习了会计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以后,逐步认识到会计工作是非常繁琐和辛苦的,而且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也了解到基层会计人员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许多都是一些职校毕业生在岗。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比较迷茫,既不愿意和一些职校生竞争一般会计岗位,高级别岗位又竞争不过研究生,不知道以后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因此在学生进校之初,学校就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介绍,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对以后的就业有个初步的设想。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多找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比如财会类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估价师之类的课程,也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学位,这样他们毕业后就可以选择层次更高的职位。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让地方高校的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在应聘中跳出“夹心层”的不利状况,在学生的培养中可以进行有特色的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现在市场上房地产、营销、环保、咨询等行业比较热门,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特点,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营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时间,存货的计量不能只是按计划成本来核算更应该按市价来估算,其应收款项金额会比较大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地方高校的财会类学生既有会计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身处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计录经济业务,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
结束语:
提高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水平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核心,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学校内部来说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从社会环境来说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多种方式就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混凝土行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有的企业未设财会部门的稽核岗位,有的即使设置了但不规范,形同虚设;二是对外分包工程的结算无详细的结算控制程序,结算随意性大;三是租赁设备、采购材料无合同,特别是合同中材料单价不明确,对材料没有质量要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职责不分、越权行事、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从而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都反映出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财务管理制度有些流于形式。目前企业管理层重生产经营,轻内部管理的现象时有存在,有些负责人甚至把财务管理看成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如财务付款方面手续不健全,未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合同规定无工程预付款,实际却因各种原因支付一定的预付款;合同的签订、执行及付款手续的办理全部由一人完成等。
3、内部审计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我们知道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财务管理的再控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工作质量,.以及领导对审计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导致合理的建议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审计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影响了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4、混凝土行业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比较淡薄。一是施工企业的支柱在于工程项目,多数项目与公司签订经济承包制,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主体,他往往考虑节约运行成本,不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配置财会人员;权力过于集中,以承包为由,逃避、忽视内部会计控制。
二是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使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对施工企业,由于工程项目的临时性、流动性,不论会计人员配置在公司还是在项目部,都会增加会计信息传递的层次和途径,造成财会信息传递的困难,使公司管理层、决策层缺乏会计系统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加不良决策机会。
5、混凝土行业存在财会人员的层次低、素质差的现象。施工企业的传统观念,任人唯亲,特别是一些项目部,往往不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配置财会人员,从关系亲密、所谓可靠上选用而不管人员是否其各相应的财会资格和素质。
二、建立混凝土行业现代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方面都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2、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完整而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堵塞漏洞,防止舞弊,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杜绝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为此在混凝土行业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纠正决策失误,堵塞管理漏洞,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混凝土行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1、 建立新型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发展到今天,也要与时俱进,不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要把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又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为此施工企业不能实行公司经理一人统一负责制,必须为各施工项目分派项目部经理,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经营成果直接负责。公司经理对项目具体的经营情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其会计资料及报送的报表资料,其资料的真实可信性也要求建立以会计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
2、 用《会计法》来保障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法》的第六章规定了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但对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的相关责任和处罚力度还是不够的。为此单位负责人要想办法使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3、用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来推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只有各级财政、税务等部门认真履行《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子的相关责任,继续深入开展《会计法》执行检查,加强外部监督,就能够遏制弱化单位财务管理行为事项的发生,对不认真建立和实施财务管理的单位加人处罚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企业违法行为的追究机制。
4、 对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只有通过对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进行《会计法》、《内部财会控制规范》等有关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置必要的机构和配置较为充分的资源,使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30-01
高校财会部门是对高校综合管理过程中的财务进行预算、全面执行国家相关制度规范、进行财务核对的清算的重要部门。近些年来,高等教育行业迅猛发展,高等院校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升高,越显突出,财务人员的业务量也在逐渐增加,而在这种充满诱惑的外界环境下,使得很多的高效财会工作人员无法抵抗压力和诱惑的吸引,违反原则,不能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正常的工作,最终造成做出很多触及法律的事情,害人害己。
现阶段,很多的研究人员都在针对这方面的工作做以研究,对于如何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做各方面的探讨,以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制约,但是这些研究提出的相关策略旺旺仅是停留在道德的基本层面,无法对这类现象的本质产生任何的影响,其实若想要从根本进行治理,依然需要制度的支撑。然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存在太多的外界影响因素,紧靠单一的制度也是不行的,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想要从根本治理这种现状,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治理和规划。
一、定期教育制度
(一)理想教育。
根据职业发展的相关阶段分析可知,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某一时期对于财会人员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财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看待工作的心态等等影响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工作伊始阶段,这一时期工作人员处于职业生涯的适应时期,这一阶段新工作的人员主要的工作便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学校的工作环境进行深度的熟悉,学会学校中的为人处事方式,使得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工作的环境中,与同事和谐融洽的相处,调整已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找到自己的价值区的阶段;随之进入到的是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按照年龄段进行划分,这一时期正是由青年期向中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很强专业技能,并且能够通过工作的反馈情况对自我实力进行检验,从而逐渐开始担任更多的工作,从中寻求能够晋升的适宜机会。最后当进入到职业成熟阶段后,每个工作人员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并日渐成熟,这将是在学校工作过程中承担重要工作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经济需求较大的一段时期。很多的财会相关工作人员在这一时期容易对工作出现懈怠,工作热情也会明显的下降,很多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便开始出现。所以这一时期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最先便是理想教育,使财会人员认识到不能够仅仅因为眼前的小利益和困难,放弃自己的理想,走上歧途,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做人信念,努力奋斗,不可懈怠。
(二)思想教育。
高尚的职业品质和素养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慢慢进行培养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思想教育。我们知道,思想可以影响甚至会决定行动,换而言之即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会直接引导其作出相应的行为,漫长的工作时期,若一个高校彩会部门工作人员仅仅依靠上学时期保留下来的思想教育水平来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很明显是行不通的,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每一个财会人员都要定期进行思想教育,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包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从而以一个职业的成功者角度对生活、工作、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再次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最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为未来的工作态度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警示教育。
合理运用警示教育的方式,用正在服刑人员的亲身经历进行现身说法,适当教育,利用犯罪服役人员亲自反省自身的经历带来的教训和感悟,分析从堕落到最终犯罪的整个心理以及思想上的变化,以及失去自由的伤痛等进行实际的展现;组织高校财会人员进行对监狱或看守所的参观活动,让他们通过观看和体验服刑人员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等,对自身的条件和行为进行对比和反思,明白平安与自由的重要性,感悟自己的幸福。通过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实际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在真实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反思自身,从而保持头脑的清醒,认真严谨的做事,不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养。
二、定期交流制度
(1)业务交流。在进行业务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下两点内容:1.重视定期进行业务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平日负责不同类型的业务财会工作人员之间、会计与出纳之间或者其他财会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定期交流。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定期交流会出现短期内对自身业务的生疏的现象,但是定期交流可以降低违纪形成的出现频率,改变长时期内工作人员固定业务和垄断业务的现状,这也会为选拔综合性管理人才提供了考察与选拔的环境及途径。2.重视定期校际之间进行交流,让这部分人员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各自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程度,最终使得财会人员均在制度的规范下认真工作。
(2)岗位之间进行交流。这部门交流实际上是指定期内让财会工作人员进行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换与调整,从而能够拓宽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并且交换业务的过程中,工作环境也会随之改变,继而调整工作的态度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增进自身的满意度。
(3)系列交流。由于财会工作人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专业性,使得其相应的工作变动比较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那么学校在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工作或者制度上的安排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实际的情况,尽量的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学历以及技能,并能够按照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个人意愿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定期培训制度
对于定期培训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对财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要以知识的更新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为基准的相关教育,全面的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通过对其进行业务的培养和训练,使其能够对自身的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做以深入的了解,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榜样,提升职业满意度,增强工作的信心以及工作的能力。
四、专项审计制度
现阶段校内的审计工作可以划分为多种,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财务工作进行的审计,所以在实际的运营中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审计工作制度,规范这部分工作的基本内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若想规范高校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和素养,就要从多个角度相互融合进行培养,多关注其思想和生活以及工作等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的提高帮助,使其能够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