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4 16:46: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产业化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产业化经济

篇1

加强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内容有着必要的了解,正确地看待其对农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寻找出合理的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相关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扩大农业产业化影响范围,也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更多要求。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对各地区农村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及发展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对农业产业化予以了更多的重视,主要在于:(1)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优化各种农业资源配置;(2)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有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各种发展要求;(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持现代农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水平,为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同时,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资源整合效果,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良好性。

二、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快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在:(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三农”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是国家战略部署的工作重点,而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将会拓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思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优化既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强化其创新意识,为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达到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2)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将会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提高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效率的同时增强产品质量可靠性,促使农村经济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农业产业格局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主动参加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3)在农业产业化影响下,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的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定性2.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各种专业性指导,使其生产计划实施更有针对性,逐渐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在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下,将会使农业与其它产业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地结合,让更多的专业性强、竞争水平良好的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链的形式带领农民参加各种生产活动,间接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农村生产效率将会逐渐提高,以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指导农业开展生产活动,逐渐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3)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各种农业自然灾害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降低了农业生产各种风险的发生率,为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有利于提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实现农村经济与市场体制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性,间接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形成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将会与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间接地促进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各种途径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化生产,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充分地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概况,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性。同时,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当地特色的各种农产品,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结合相关农业资源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2.提高创新生产技术利用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作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逐渐地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因此,需要注重创新生产计划的合理使用,像精加工技术、降低能耗技术等,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保持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性,促使各种创新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保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同时,需要指导农民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份额。3.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现代农业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实际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快传统生产理念的转变,实现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构建,逐渐增加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地考虑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确保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实现农业产业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有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性的同时满足农民的各种农业生产需求,增强和谐社会的发展稳定性。因此,未来农业发展中应重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06).

[2]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3,(03).

[3]薛永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0).

篇2

关键词:

经济法;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农”问题的提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越来越广泛。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实现了走出农村,打破了完全人力劳动的束缚,以国内外市场为支撑导向,不仅使用科学化、专业化的仪器进行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的管理还采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从而使农业形成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效益所得,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一些农业产业化应用设施并不完善,并且随着相关经济法的颁布,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相应的保护。经济法视野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蔑视法律,不按规则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了拥有更大的利益,钻经济法的空子,进行违规的农业产业化操作等,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士通过对当前经济法颁布以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更好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兴起的标志,是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实现富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所出现的劳动力匮乏,农产品积压等各种难题。在经济逐步发展的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即使现在颁布了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经济法,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专业分工不明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因为现在我国提倡新农村城市化建设,所以,这也就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专业分工的模式。即使相关的经济法已经颁布,但是,也并没有从内部改观农业产业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经济法注重外在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认可和保护,但是农业产业化内部的矛盾却不断激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内部仍然有一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改变工农差别的错误观念,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工不明确,存在专业歧视行为思想,本身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构来说,任务比较多,需要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工作流程也比较繁杂,如果在专业分工不明确这一个问题上出现差错,那么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业链条就会瓦解,农业产业化的成果就会与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业市场产生生产上的矛盾,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阻碍。同时,在经济法颁布之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产业化得到了保护,内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随之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因为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所以,整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产量低,质量差,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了瓶颈。所以,经济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内部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多,经济法只是优化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对于内部的问题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了阻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分布不均,专业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相关专业人士根据现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的问题,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完善。

2.贫困农村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伟大中国梦的畅想和提出,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使农业机构的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是我国的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甚至可以说我国只有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才能够发展农产品贸易市场营销,带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根据自己的优势传统农业在广大的市场收取较大的效益。经济法的颁布也使大部分农民都认可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在一些较贫困更应该需要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而越来越不积极。这些较贫困的农村的农民只进行短期内收益高的小资产业进行发展,甚至完全抛弃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停滞不然,质量低,效益低的现状。这也说明了经济法的普及率在一些较贫困的农村并不是很普及,经济法的普及措施需要大力改善,如果较贫困农村不进一步了解相关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那么农民就不会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的收入就会持续降低,农业效益就会大幅度减少。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农业大市场的发展规律了,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创新高,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步入正轨,相关人士和部门应该加大经济法的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普及率,使农民都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经济法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1.让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具体实施。

经济法中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的原则设定以及相关经济处理方式都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的。众所周知,在经济法没有颁布之前,我国的一些银行组织存在对农业的贷款歧视行为。同时,对于农业的资金供给不足。但是,经济法颁布之后,我国提倡加大农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也提倡农业合作发展,这都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具体实施。经济法颁布之后,由于农业发展资金的大力度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高科技设备大量引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更加专业的劳动力分工,能进行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高水平操作项目的完成,一些庞大的农业产业机构出现,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个体经营逐步转化为集中化经营。有了经济法做保障,发展资金能够准确到位,由以前得农业发展分散转化到农业发展专业化集中的地步,将农业发展进行统一的一条龙式经营。这样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我国的农业市场需求接轨之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就会大幅度进步。并且,经济法是依照全球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所制定的,从而也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施应该以整个世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大参考,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法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地方保护的特点,针对各地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以及资金需求的不同,设定的一些法律是不同的。这促使了农业成为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可操作和可实施性。农业产业化在当前我国创建中国梦的大好前提下,在经济法保障的前提下,在农产品销量提高的情况下,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所以,经济法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得到具体实施。

2.进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性高。

随着经济法的颁布,我国更加完善了农业贸易市场制度,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市场准确接应,满足我国的农业社会需求。从而达到了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就带动了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因为经济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活动中的一些买卖等保障法律,所以,这使农民有了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内部的专业分工也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分工。同时,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对于按照规则进行农业产业化作业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经济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符合规定的操作的处理法律措施,这也就严格要求了相关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操作的规范性,使相关专业人员的农业产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进行相关的有效操作。这也就促使了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要开始增高,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过程中的不符合经济法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改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合法化,使农业产业化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高,使农业产业化相关人员的各种遵法意识增强。从而正确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经济法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措施

1.遵循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政策。

因为“三农”问题的提出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还是需要国家适度的干预,才能保证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而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需要国家指派专门的高素质农业研究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只有国家适度干预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法,促进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逐步适应全球的农业市场需求,使农业产业化的结果最大效益化。我国的农业市场是由我们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针对农业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及时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调整建议,这是有利的。

2.完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

经济法颁布之后,这也就规定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要根据经济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从事农业产业化管理的人员才会积极准确的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业的完成,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正常运行。首先,要从接收农业产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进行评判,杜绝专业水平低的人员通过一切不合法措施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合法的招收高水平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员,才能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逐步进入正轨,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操作监督制度。相关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不要放松对操作人员的原则性监督。只有监督力度增大,农业产业化操作人员的自觉性才会提高,一切按照经济法进行操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合法进行。最后,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农业产业化负责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才会在根本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各大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全面。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经济法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的一条龙式经营发展提供资金基础和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农村的公共资金增加,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背景,也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进行先前的探索和后续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同时,为了更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梦的构建,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经济法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发展。

作者:陈杰 单位:九江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毅,易向红.新余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02).

[2]方向新.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企业家天地.2007(03)

篇3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篇4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于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尤显重要。我国加入WTO,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使我国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自主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其目的就是加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在新形势下,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竞争力是相当薄弱的,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农业深层次矛盾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现实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新型的国际农业市场形势要求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量的7%,供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1997年以后,中国是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顺差在50亿美元左右[2]。在加入WTO之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困难增加。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3],这就要求我国农业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提高非均衡农业竞争力。

2.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实行产业化。我国工业化速度加快,所需求的工人数量不断加大,导致许多地区的原农业人员进入城市。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导致了大量的农田荒芜,致使农地的使用效率低下,这对于土地本来就稀少的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这就需要国家对现有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农业的基础投入。而目前我国产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基础,对农业进行产业化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以提高农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追求产业间平衡协调发展。

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自身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的科研发展水平有限以及农业在现代商业化金融体系中融资能力较差等内在缺陷。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弥补市场的内在缺陷。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形式,肩负了重要的使命,这也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曾有学者这样写道,“经济法是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经济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干预经济。”[4]虽然这一表述并不是很全面,但也足见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经济这一特性。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滞后,这就更需要国家进行政策性的扶持。

1.从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支持。高王凌在《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指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多方面地插手管理,在中国决非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是一个近代现象。在几千年前,政府即曾全面地控制着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当然其表现形式与现代条件之下有所不同),我把它称为古代的‘大政府时代’。即使是在干预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仍持有一种统筹的意识,看似未插手,却又似是而非,有质而无形,无居而不在。”[5]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田地的赋税以及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就对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法律保护作出了规定,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某些国家直到目前对于农业一直都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包括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等。

篇5

1农业经济增长的概述

我们常说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农业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一是增加农业积累,二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经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如优良品种选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建设等计划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实现脱贫攻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之下,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快。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使一部分以粮食为主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精品水果、换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受土地流转影响,规模化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的耕地比较分散,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农村多数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受政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2.2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每个领域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面临就业形势的压力,招录的基层农业服务员都没有限制专业,一部分人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和专业类别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局面,致使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山区农业,部分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产业路,机耕道少,路网难配套,机械耕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市场,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发展农业经济相当困难。

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产业规模化。把当地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即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势,也可实行农户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利用,统一生产标准,抱团拓展市场,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实行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入股分红”发展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可按照“3115”模式分配,即:30%分配给农户,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风险金、50%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所占利益可再分配给农户)。这样既能发展农业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空壳村,多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精心培育良种,在农村已经种植精品水果、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定和建好良种繁育基地,采取引进和自育的方法,增多繁育品种和提高繁育品种质量。二是要建好基地,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建好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三是办好龙头企业,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办好龙头企业,着重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出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延长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好规划,、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坚持标准,使农业市场建设按计划、分步骤、郜标准地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和形成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整体系;其次要在各类市场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高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加大市场经济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农民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民对推动的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加公司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五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更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二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四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及市场管理,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

篇6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应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与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联合、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走过从80年代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技术而适当得到回报开始,继而从事产品经营,到最后开发自己的产品、直接创办科技产业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举,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识密集、高技术产业已引导行业进步的潮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虽无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但依然也有众多的科技产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产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技术上有优势,掩盖了市场能力的不足;二是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竞争对象相对较少;三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实际也是国家科研投资的后续效应。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二是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于是就会出现既不象企业,又不象研究机构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应面向龙头企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靠科技力量,内延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强化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结合

产业化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就是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加强对农民和农民联合体(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并通过初级网络的开拓连接国内外市场。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预测,逐步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

三、强化社会化服务与信息的结合

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加,综合性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实践来看,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信息纽带作用,总结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调整充实、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信息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四、强化产业结构与创新的结合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农业产业化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从农业经济整体看,要优化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要改变目前乡镇企业与农业脱节的状况,加大农业关联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连续,为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而服务。这也是改变乡镇企业低水平重复、产品积压、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农业内部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样、优质的非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从中选择和培育有资源优势、规模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强化产业化经营与人才的结合版权所有

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供销社和基地作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联合,形成贸工一体化,进而发展为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企业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经营,使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的经营部门、产品、生产环节互补,使产业间、主体间互促互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

然而,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最缺乏的是技术和专业人才,科技企业中最缺乏的是市场开拓和管理人才,二者的结合使得农业产业化在人才的培训上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通过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科学家、跨世纪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以及一大批精通业务的科研推广、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及有远见、善管理、懂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此外,要着重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为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强化产业化建设与开放的结合

篇7

1 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 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篇8

一、建园区、育龙头。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年。努力打造龙头企业的对接平台。重点规划了等五个工业园区,每个园区内都专门规划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其中工业园区占地15.6平方公里,辽北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工业园区。中固工业园区是去年新规划建设的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于年月日正式开始动工,经过70多天的艰苦工作,园区各项工程于月末全部按期完成。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铺设下水管线5500延长米,新修黑色路面4公里,装置路灯114盏,架设电力和通讯线路3000米,修复景观大堤1500米,新砌石笼坝4道,栽植绿化风景树1.6万株,实现了园区美化、亮化、绿化。当年就引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开原市有限公司和禽业有限公司等两个超亿元项目,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的目标。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还突出抓好了龙头的引进和培育,依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原则,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倾斜,使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企业迅速生长、不时壮大。年我市共新上投资额超2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6个,总投资35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2亿元。其中集团投资建设的燃料乙醇项目总投资21亿元,投资额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规模的壮大,进一步拉长了市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肉禽、牧业为龙头的肉鸡链条,以鸭业、禽业为龙头的鸭鹅链条、以为龙头的生猪链条,以乳业、乳业为龙头的奶制品加工链条等10大农业产业化链条。

二、建基地、兴产业。

连片开发建基地”思路,依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优先扶持了绿色水稻、良种繁育、蔬菜、苗木花卉、烟叶、水果、生猪、肉禽、肉牛、乳制品等重点产业。形成了以为主的绿色稻米基地,以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以靠山为主的苗木花卉基地,以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为主的蔬菜基地,以八棵树、为主的烟叶基地等6大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7%规模基地的联合带动下,市农业正逐步实现由“激进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年,市绿色水稻面积达到12万亩,蔬菜面积达到24万亩,优质水果面积达到18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到6万亩,烟叶面积达到2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41万头,猪饲养量达到111万头,禽饲养量达到2910万只。村外畜牧小区达到80个,养殖专业乡镇15个,养殖专业村48个,养殖专业户5000多户。形成了靠山等一批特色产业专业乡镇。

三、拓市场、活流通。

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建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产品商品率不时提高。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外地批发市场。重点对老城蔬菜批发市场、种子销售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八树树黄牛市场、古城堡黄牛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管理,完善设施,提高了市场的交易能力。二是开拓外埠市场。先后组织我市的等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农产品展览会、第二届国际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类展会,进一步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的猪肉制品、鸡肉制品绿色无公害大米、的蔬菜制品及靠山的花卉苗木、草莓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在等大中城市及等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三是积极培育中介组织。依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发组织相结合,放手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狠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植和扶持了一批购销实体、种植能手和专业大户。目前,全市已发

其中获得资格证书的经纪人达200多人,展绿色稻米协会、草莓协会、蔬菜协会、苗木花卉协会、水果协会、蛋鸡养殖协会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达20多个。农民经纪人3000多人。有效地增强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建标准、树品牌。

篇9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1、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

第一,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组织载体。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的带头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多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带动专业化的生产。其二,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习惯缺乏,缺乏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也导致农户的协调组织化程度低。其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其四,农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义转让农户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与土地间有人身依附关系。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初具规模,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仍然较少,首先在组织运营中,这些企业不够成熟,无法与农户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作业。这些合作组织无法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其次,这些组织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农户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最后,农村中复杂的产权关系也给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农村中,农户与政府之间产权不清,农户土地常常被乡镇政府随意征用。而在下,农户的产权出现凝固化,这样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无意的阻碍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

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就是无序而混乱的市场秩序,这种局面也客观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这种竞争只是“表面激烈”的恶性竞争,无论任何竞争者都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生产经营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发挥集群效应,很多农户处于亏损状态。其一,农业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农户与农户的产品之间缺乏差异性,难以形成特色,只会形成无序的价格战。另其二,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退出成本让很多经销者即使在市场颓势中也坚持低效运转,浪费了市场资源也失去更多的机会。其三,政府存在农业产业市场过度干预的问题,农户往往在经营中束手手脚,经营效率低下。

3、农业产业化缺乏金融体系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让农村的金融活动蠢蠢欲动,但是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对农村金融处于打压和限制的阶段,农村金融在中国尚是一个新兴概念,这阻碍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能提供的支持资金少之又少,在我国偏重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及资金也都持续流向发达的城镇,农村严重“营养不足”。第二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表面上存在,但却并不规范,农村信用社难以维系住这一金融体系,民间借贷又处在法律盲区,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这种无序的贷款状态。

4、农业生产合同模式存在缺陷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合同模式的不健全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农业产业化中,农业合同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合同中规定的利益分配不够公平,无法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发展。传统农业中的小农户与正规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分散的农户面对企业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农业产业化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市场风云变幻,市场行情可能随时变化,面对各种无法预估和预防的风险,农民群体往往难以应对。在很多合同中,这种风险的承担方往往都是农户。最后,由于在农业产业化的合同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往往存在互相投机的现象,一些企业或者农户会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公然违约,这样不利于维护农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探析

1、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农业受自然环境气候影响较大,且农作物一般都具有固定的生产期限,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投资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特点。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生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发展农业是维持国际稳定、经济健康、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通过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市场经济中的形式公平转变为是指公平。这也正是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法的立法目的为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引导经济生活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2、有利于规范农业产业化中的市场主体建设

要规范农业主体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法的建设。目前,农村的产权划分够明晰,农户的各项权利除了需要确权外,也需要更加明确的划分和立法保障。比如,农业生活中的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都需要在农业产业化之前理清,否则,一旦与产业化相结合,将会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经营。近年来,《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都为我国农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农业市场环境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农业产业化市场中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农业秩序,以此来杜绝农业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中就有先例,美国曾出台垄断法案来明确抑制农业垄断行为,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行为。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必不可缺的制度保证。而经济法则可为实现农业市场的有序化提供健康的法制环境。

三、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

要克服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首先应该加强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组织、团体都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法都鼓励农业社团、组织的建设,但是乡村政府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物质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民间组织法,完善农业组织的建设等权利。其次,在维护农业权益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各项权益的划分,比如说对于农民在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应该出台相关的确权法规,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划分土地的各项权益归属,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积极性,让农村能够依靠投入土地就能获得生活保障、赚取资金。

2、健全农业市场交易秩序的经济法保障

有市场交易的地方就难免出现市场垄断行为,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干预,来杜绝和限制不公平交易、市场欺诈等行为,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笔者建议,要健全农业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法保障体系,其一,应该通过法律规范经营行为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合理。明确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合理的指导价,来引导市场有序进行。其二,应该对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单位实行准入机制,确保市场主体符合规定的条件。其三,应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相关认证立法,既限制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又把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让农产品无论是在产前还是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梳理品牌意识和企业信誉理念。其四,完善政府补贴制度,一些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政府可以为其提供补贴,以合理的低价来赢得市场。

3、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经济法保障

我国农业合作社建立与运行的实践,暴露出其法制建设上有如下缺陷:首先,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农村合作社成立的主体资格问题。其次,缺乏相应的农民权益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机制。再次,缺乏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如运行、分配、合并与分立、解散与清算等制度。此外,还缺乏完善的农业合作社财务监督审计制度,以保障组织的财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最后,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农业合作社运作扶持制度。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运作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一合作组织的建立,让然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经济法规的保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其一,让农业合作社的主体资格明晰化。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合作组织成立的主体资格进行实质性的规定,这容易造成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混乱,有必要明确规定农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要求,以保证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纯洁性。其二,建立法律救济机制,在农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纠纷,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则容易造成农业产业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加强法规宣传,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及时对这类事情进行调解。其三,完善农业合作社组织的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效能分配,如何解散或者成立,这些在我国法律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要建立财产审计和监督机制,保障农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

作者:龚睿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仁富.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N].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14-01

青口镇是赣榆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明星乡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明星镇、江苏省百家名镇、连云港市第一镇,行政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现有19个行政村、42个社区,人口19.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286人。2011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59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810元。

一、农业经济现状

1.高效农业成规模

近年来,青口镇坚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工业园区开发的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高标准建设农业园区,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齐、效益调高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首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铺设了朱稽河北堤路,打通了朱稽河至青口河南堤、殷宋线与青沙线、青沙线与青班线之间的道路,实施河塘疏浚工程,完善排灌设施,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高效农业走上规模化打下了基础。然后以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万亩优质稻麦基地为突破口,着力发展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设施栽培基地和产业带。在原有高效农业面积4600亩,设施农业5000余亩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二沟、贺岗等新青沙线沿线的15个村重点打造万亩优质稻麦基地,同时围绕申城农业生态园进行西进北扩,投资1500万元新建设施蔬菜大棚1550亩,建成自动卷帘日光温室120座,无支架大棚200座,兴建千亩连片生态蔬菜种植基地。2012年又重点打造了二沟村2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创意农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农业总体发展水平。

2.特色养殖上水平

为促进特色养殖上水平,青口镇大力推行“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协会)”模式,在继贺岗村、大沟南村生猪养殖、野猪养殖规模的基础上,把碱滩村、太平村,西河村纳入畜禽养殖基地范围,大力发展特种皮毛动物养殖、肉鸡、蛋鸡养殖,镇蛋鸡养殖合作社和生猪养殖合作社相继成立,为养殖户提供育苗、防疫、销售一条龙服务。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太平、碱滩、大沟、陈沟、贺岗等村发挥传统畜禽养殖优势,抱团发展,规模、水平不断提档升级,其中大沟南村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年出栏5000头的野猪养殖场,效益比普通生猪提高5倍;贺岗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建成占地200亩、年出栏生猪5万头的生猪基地。全镇现已建成养殖小区18个,蛋鸡存栏量上升至32万只,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大户300多户,出售皮张40万张,全年实现畜牧业收入11890万元,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3.海洋经济大发展

青口镇地处海州湾畔,拥有7.5公里海岸线,滩涂面积达5万亩,浅海域面积16.5万亩,目前已开发5万亩鱼、虾、蟹、贝养殖基地和5万亩紫菜养殖基地,90余家水产品育苗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产品育苗基地,享有“育苗之乡”的美称。近两年随着青口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高涂围海等项目的实施,将为青口镇海洋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当前实施的青口蓝湾现代渔业园一期工程上半年投产,将形成3000亩综合养殖区、1700亩微循环养殖区、1000亩海珍品育苗区、500亩高位养殖区和500亩海洋人工牧场等五个高效养殖区,年可创产值2.6亿元,拉动海洋经济开发区人均增收2300元。

4.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全镇目前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已发展至16个,种植、养殖专业户已达2800户,从业人员近2万多人。通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名优品牌,农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其中富裕食品有限公司已跻身全省14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申城生态蔬菜基地,万泰野猪肉、永和合作社的辣椒、“绿泉”牌梭子蟹等6个品种分别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地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积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培植了一大批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营销能力强的蔬菜合作社和协会。利用农产品流通协会,积极培育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促进产供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2.科技含量不高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等,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4.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落后

目前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搜集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手段落后,通讯工具仅仅是电话、手机而已。销售渠道不宽,多为过去建立的客户群体,缺乏开拓意识。与此同时,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受自身条件限制,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全面、持续的市场信息。“信息入乡”工程进村入户到企工作任务艰巨。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三是加大农业科研课题的工作力度。充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