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想政治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4 16:46:16

思想政治观念

篇1

树立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结合改制企业的实际,重新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格局,突出“一岗双责”,要求行政干部学会做思想工作,党群干部必须懂得经济生产。在组织上交叉任职,在具体工作中交叉管理,营造抓管理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为管理服务氛围,发挥思想工作的辐射功能和群体优势。企业改制后,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发生了位移,缺乏个人抱负和理想。因此,要积极引导职工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荣辱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有针对性的引导职工调整心态,按照生产经营的需要,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坚持重心下移,重在实干、务求实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下现场、进班组、到岗位,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引导职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把教育者得意图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使职工的个人行为目标和方式与企业大局相一致,使职工真正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篇2

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历史经验决定的。在新时期,虽然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没有变,各级党组织坚持不懈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没有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没有变,越是经济发展,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绷紧这条“生命线”。

三、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观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最大的政治。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既是政治工作鲜明的党性要求,也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就要着力解决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就要讲求效益,以最小的工作时间投入,最低的物力、财力消耗,实现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物质产出。

四、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又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随时捕捉、及时引导人的思想变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于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和帮助人。树立人本观念,关键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处以公心,祛除私欲,听民声、察民情、连民心,多为群众做“雪中送炭”的事,少为自己做“锦上添花”的事,把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作为判断是非、决定好坏的最高标准。

五、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求真务实的观念

篇3

关键词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生命线

强化“生命线”的观念,就是要能够深入地宣传、教育和学习,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生命线”这一观念,认识、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想法、劲头、结果就不一样。我党建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生命线”观念,不断深化对“生命线”观念的理解,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那么,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强化“生命线”观念呢?

第一,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看强化“生命线”观念的必要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坚信无疑,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思想工作坚定不移。从我党的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对自己的优势看得比较清楚,“生命线”的观念也比较明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创新、开放增强活力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不是我们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还有没有威力?有些同志对这些总是回答得不那么清楚、不那么坚定、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篇4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指诸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要素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部分”。一方面同一系统中的不同要素之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这些要素又要被统一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从这一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观。在这一系统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前沿理论开始可能只是一两个知识点的变化,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就会出现新知识点与原有理论知识系统的矛盾、冲突与整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一定要关注前沿知识与传统体系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新知识与传统知识杂糅,而是要把新的理念贯穿到原有体系的要素之中,从而达到新与旧的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实践系统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实然”世界和“应然”世界的统一,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基本建构,即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是否得当,教育机制、原则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教育环境的是否优化,教育过程的是否合规律性,教育评价的是否合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实践中的“人的缺席”,纠缠于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化必须是实践上的系统化。在建构此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相互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注人的心理的表层结构(包括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中层结构(包括主流的思想观念和特定的亚文化观念等)和深层结构(包括人世与出世、理智与直觉、历史与伦理等的精神本质的自由与规范)三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倡导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介质均“在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要素的增加或减少,要考虑到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结合点与结合面,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观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人与社会生态、人与人的生态、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过程和状态的统一体。戴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互动观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互动,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学科内部的生态互动是促进学科完善的有利方式,学科间的生态互动是学科创新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态的互动,必须要有以下意识:在学科内部,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内容与方法的互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是直线型关系,而现在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建立内容与方法的立体关系;其次要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的环境系统或主体实践系统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互动的结果,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外部的环境能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效果,关键在于主体对环境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接受和应用实践,使知、情、信、意、行等诸要素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冲突到相互适应。再次,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互动观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当然在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首要地位,坚持学科间的共存共生、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文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观正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观的缺失,具体表现在:过于强调学生的公共性价值,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性价值;过于强调学生的客体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成长;过于强调学生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的自由性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态化,必须树立人文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文观应包括以下要义:第一,要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指向终极关怀。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协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二,尊重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维度之一。”学生是具有生命主体性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自在性和自为性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观、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三,培养人的个性,实施人性化的素质教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反映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成了个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要予以理解和接纳,再次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格特征。第四,要注重人的心理疏导,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多发事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另外,学校也要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氛围

的环境,比如:开设适量的人文课程、开展丰富的人文实践活动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谐观

和谐是社会的理想状态。指特定系统内和系统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子系统均能良好生存和良性发展的状态,是“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它体现在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和谐不仅包括系统内的良好状态,还包括向系统外部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谐观是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良好状态和良性发展的设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实践要素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互相关系的和谐。然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方面:“一是能动性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和谐。二是非能动性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目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情境之间的不和谐。三是能动性要素与非能动性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之间的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和谐,必须在实践中协调各要素的关系。在学科内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独立的二级学科,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相比,发展明显不平衡,要么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而忽视教育,要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缺乏理论支撑,要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点的发展,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这属于学科内部的不和谐;而在学科外部,尤其与理工科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海洋里的一叶小舟,难以与自然科学的社会效益和当前创造的巨大价值相抗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事业,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播种机”,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的关系,唱响和谐之音。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进,共创和谐世界。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保证人不断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有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健康的自我、健康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发掘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执行力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就是相对于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活动,绿化、美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建设等,统称为校园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从文化态势上看,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化形态,是具有育人情景的地理环境和设施,如新颖别致甬道设计、个性化的校园标语、奇特的喷绘灯箱都能够深深吸引你的眼球,给人产生一种代表学校特色的心灵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校园活动,体现出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整体风貌,这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确实,校园的物质文化,时刻告诫警示着所有师生立言亦要立德,立德重于立言,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同时学校形成高雅健康、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会使学校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2铸造校园精神,培育学校文化的灵魂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中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展示着学校的文化,每一项规章、制度、措施、决定,都包含着学校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学校文化无所不在。学校制度文化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也促进着学校精神文化的推进,学校精神文化所蕴涵的师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活动形式逐步内化到教师学生言行之中。只有所有成员对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认真呵护,维护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才能达到学校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而提升学校制度文化的执行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3以人为本,引导师生观念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发展和道德心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为前提、以交流为方法、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学校里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分享信息、人人平等的氛围,鼓励各种自发、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让师生用一种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这样有利于师生将个人的需求逐步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趋于一致,让师生在交流的氛围里得到提升。在这种交流学习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在思想政治课老师的适当引导之下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正确的政治方向,客观看待社会

不断完善自我,确保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其能客观地看待社会。对于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正确的理论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对理论的展开论述是充实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正确的理论知识点和理论论断的基础上,对理论展开论述,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期末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在收入、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有的学生提出了有的农村农民收入仍然不高,农村有的地方赌博成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等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利用农家乐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网络销售农产品的渠道、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观点都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理论后对国家、社会及农村发展这些社会实际的关心和思考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5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针对当代中学学生普遍应用互联网的特点,积极组织师生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对于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组织讨论,这样比一般的班会和面对面谈心收到不可取代的效果。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软件,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网络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更新,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更新。也就是说,学校发展是第一要务,优质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利用好网络优势,就一定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方法上的创新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篇6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试问,中学生都不关心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关心祖国未来的发展,一味的只顾眼前,自私自利,祖国的未来还会美好吗?

一、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要提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转变其错误的学习观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对其各种思想问题要耐心热情地给予“疏导”,把种种不良的倾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或不同见解,要敢于实事求是地给予回答,不要回避,更不要抑制,不要扳着面孔只讲“大道理”,那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遇到学生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信服”,从而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

二、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1、思想政治课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思想实际,要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这样,既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乏味,又扩大学生视野,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改变观念,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当然,“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地寓知识性于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之中,使学生喜听爱学,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讲课时融会贯通,感情投入,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作为政治教师除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外,还必须提高道德素养。用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1、“目的是行为人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高尚的目的,纯洁的动机,才能唤起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有偏见,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才能在中学生心目中有所提高。这就要求从社会的各种舆论导向,从学校、教师到家长,都应对政治理论和人的政治思想因素持正确态度,让社会上的一切毒瘤无法感染中学生的思想净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学生真正把政治课当成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当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和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必修课。

篇7

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062-01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经济寻求新发展,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努力,青年职工是企业生产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主动,谁就掌握了未来。如何创新开展企业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人们,特别是青年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青年员工思想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取灌输或说教的方法,感觉沉闷、呆板,缺乏生动、形象,已经不能成为青年工作的主要模式,因此应抛弃思想教育中一些空乏的东西,力促新形势下青年思想建设有效提高。

一是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本着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拓展思路,探索创新。比如当前应着重采取“以法引思”的形式,重点做好源头的工作。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努力提高青年职工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展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方法创新。

(1)变听为说。

通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如果要让人学得好,最好的办法不是讲给他听,而是安排他讲。讲一遍比听三遍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2)自我教育为主。

通过自我辨别是非美丑,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觉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

(3)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作为工作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中去。

(4)心系青年疾苦,用关爱凝聚人心。

从青年的实际出发,从青年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和青年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好。用心体察青年的疾苦,真情帮助他们,解决其后顾之忧,增进同他们的感情,就一定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就一定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篇8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而言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关心个人对合法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自觉遵纪守法。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确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一是要向群众讲清利益关系,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二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引导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满足精神要求,创造幸福生活。

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个人对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的绝对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为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为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认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内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社会性功能,忽视甚至贬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只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功能,并且必然地受到人们的冷遇。

事实上,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与个人更有其内在的高度统一性,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第一次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的共同体”,国家和社会化的利益实质上也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使二者高度地统一起来。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2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创新

首先,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的三维结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人是共体和个体的统一,人的发展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工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总是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而忽视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这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项注入,影响和压抑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内在需要而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育对象的自我选择是必然的,这也正是其主体性存在的证明。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说到底,就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受教育者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者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受教育者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才会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丰富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正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主体性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必需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维受教育者主体观。

篇9

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自主参与课堂,大胆回答,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那么,怎样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需要具备三点:

1.1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位聪明的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教育理念,没有坏学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没有笨学生,只有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学生。学生要在课堂上得到快乐,老师得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娄兆波这个淘气学生是我所任教的九 年级6班的一名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随便说话,做鬼脸,或者搞一些恶作剧,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他却以此为荣。为此耽误了不少课堂时间,老师们一提起他都感到头疼,总是狠狠批评他一顿,导致他与老师出现抵触情绪。“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我告诫自己必须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的一切过失。我注意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表达能力强,为人热情,因此就借助这些优点,寻找机会对他多加表扬,没想到他竟然脸红了。自那以后,慢慢地他逐渐改掉了那些缺点,把成绩赶了上来。事后他对我说,从来没有老师表扬过他,总当他是“差生”,因此他就破罐子破摔了。我的表扬使他振作了起来,他才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有许多的优点,并不比别人差。

1.2 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上用各种语言动作来营造一种氛围,或者巧用一句名言,一则寓言故事,一段名人轶事,不仅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并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产生喜爱、满意和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教师的情感注入。

2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那种“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三步曲”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培养被忽视或者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散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老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时政热点“关注民生问题”时,我问“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就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有的说“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的说“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等等,说法不一。教师在旁稍加点拨,全部肯定这些观点,合而为一,思路便清晰了。

3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政、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因此,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以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讲《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怎样孝敬父母,为让学生知行统一,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落实到行动,并要求家长一周后把他们的表现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这样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生活经验。

篇10

国有企业思政治思想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和员工、甚至少数领导干部对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一是片面强调企业效益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设立党工团组织是摆花架,企业要的只是经济效益,职工要的只是物质利益。他们不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风尚在维系企业各种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缺乏企业形象是企业产品形象、经营服务形象、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因素组成的这一深刻认识,使得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下滑,影响企业效益的增幅。

(二)组织机构及管理力量较薄弱。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呈逐步被削弱的趋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较差。目前很多的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往往取决于企业领导个人的意识和情绪,更多直接地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常常陷入“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效果”的被动局面,有的企业领导干部认为组织、宣传、工会等党群工作是非经营性工作,而且增加不必要的内耗,并且影响和制约日常生产经营工作。

(三)政工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政工岗位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比,欠缺良好的专业背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对政工人员再教育不足 。有的政工干部虽然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工作创新力度不大,工作底气不足。

二、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国企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迫切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贯彻依法治企的方针,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法制教育;必须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新型的企业人才队伍。

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发展趋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突出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解疑释惑,引导他们正视差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人本意识”。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二)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企业党组织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加强企业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基层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政工干部的选拔、培训及思想建设等各方面都要加强。首先,对政工干部的选拔一定要把好关口,只有政治素养坚定、学历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的干部才能胜任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再者,要立足现实,创新教育内容, 在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要完善政工干部的激励机制,

(三)制定计划、加强培训

要制定好培训计划,抓好干部岗位培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一是要树立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感和事业心,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二是要有计划地开办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的或专业性的轮训班,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策水平;三是正确选拔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建立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党、团、工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四是当组织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开展工作,帮助指导它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工作经验。

(四)落实人员、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选配高素质兼职人员,建立“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要注意挑选素质好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书记或副书记,充实政工队伍力量,同时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二是引进优秀专职政工人才,增强政工队伍的核心力量。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尖端人才”,提高全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三是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推进政工队伍建设。要选择与政工相关专业或热爱政工工作的人才,加强政工人才与其他人才的岗位交流。

(五)深入基层、加强思想沟通。

(1)要顺畅沟通渠道,力倡交流氛围。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网站,设置员工论坛或者企业信息交流平台,让员工有倾吐心声和发表意见和建议的空间,企业政工干部和领导要经常与员工直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