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6:4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量的资源。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和最强有力的基本支持领域,它研究目的就是寻找提高海洋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制定梅洋政策和法规,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可持续发展经济,包括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经济、海洋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海洋市场经济和海洋经济管理。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海水波浪能、潮汐能,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它从宁波的发展史出发,论述宁波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宁波港口发展史
宁波港是浙东交通枢纽。公元752年宁波港正式开埠,设市舶司,1842年的《》时,宁波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53年成立宁波港务分局,1955年建立了三统权,1978年北仑港投入建设。2003年,全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有23个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有277.2万标准箱,是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二、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宁波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2005年宁波全市近岸海域5个监控区域全为劣四类海水,超标指标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水质均营养型。目前宁波市受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约8252平方公里。
赤潮的频繁发生,一是因为一些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有污染影响的工程项目难以遏制,人类活动的频繁,向海洋输送大量有机污染物引起海洋环境恶化;二是海洋自身生态系统趋于退化,宁波海域于2004年5月13日在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随后又从5月27日起,象山港横山码头栖风码头区域发生大范围赤潮,厚度达2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2005年记录赤潮3起,主要发生区域集中在象山港和大目洋海域,累计面积1618平方公里,主要优势种为红色中缢虫和长崎裸甲藻。
(二)海洋经济结构体系欠佳
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市已进人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发展阶段不适应,而且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科技水平等方面,也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大部分的海洋产业属于行业部门管理,缺乏整体性的内外部协调,宏观管理能力弱。同时海洋科技水平还较落后,新高科技投入发展尚不足够,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发。海洋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深加工产品不多。现代海洋产业结构由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作业四大支柱产业构成,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业为主体。宁波市的支柱性海洋产业由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作业组成。这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宁波市部门海洋经济总产出的85%,其中海洋旅游业所占比重高达47.81%,而临海港口业的比重仅7.72%。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在世界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34.2%,第三产业占50.0%,三者的比例约为0.3:0.7:1.0。宁波市2003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的总产出构成为5.37:81.74:12.90,第二次产业占据绝对优势,从总产和增加值而言,宁波市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结构。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业,在海洋经济总产值中份额大大下降。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在海洋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宁波港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时期。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是偏粗放型、低层次的。这是因为宁波的优势产业海洋经济的发展偏离了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区域。
三 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科教兴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宁波港产业的调整是:一产优化、二产提高,三产突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以海洋和港口运输业为龙头,临港工业为主导,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海洋化工、海洋制药业等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形成各类海洋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产业要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宁波港的第一产业海洋水产业所占比率依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密集,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在该产业,宁波应扩大销售人群,面向全球。这就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海洋产业:集中建设一批现代化科技化的出口型养殖基地、外向型加工基地、冰鲜鱼出口基地和远洋渔业基地,生产多样化健康化的海洋生物产品,例如褐藻胶甘露醇等藻类的深加工产品,并使之走向国际市场。要大力开发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冷海水和盐水微冻保鲜盒冷冻冰块制造工艺,做到水产品加工的综合化、多样化和高值化,做好特色产业品牌的保护和宣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第二产业注重发展和革新。宁波港第二产业比较薄弱,遵循现代海洋产业开发的“高科技、新产业、大市场”的思路,实施创新传统产业和开拓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海洋制药业、生化、机械、加工、电力等商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海水利用业,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建立海水利用的主管部门,结合海水淡化技术,合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这对解决宁波水资源危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例如宁波港传统的优势产业:船舶建造业,要依照现代造船模式,改进工艺,广泛运用信息数字技术,从而缩短造船的周期。
第三产业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新兴行业。对于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应当大力发展诸如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在海滨旅游业上,应因地制宜,以生态、健康、人文为主题,利用大桥景观、海洋涂滩、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特色吸引观光游客。在旅游上,要注重“古老文
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传统的旅游点如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观音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新兴的有大跨度悬索桥舟山跨海大桥、水产城等。在价格上应遵循“中档为主,高中档兼顾”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扩大消费人群。
为实现海洋产结构的优化,宁波要推进“科技兴海”,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硬件上政府要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全面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项目为重点,以建立海洋科技园区和完善中介组织为主要载体。软件上要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和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内加快海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涉海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一批海洋科技开发人才和中高级科技应用人才;对外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
(二)加强海洋管理,注重生态坏境建设
政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回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海洋坏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推行污染排放许可证、总量控制、限期治理和排污收费等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一、引言
目前,海洋作为蓝色的国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意义说起,浅析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二、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将山东半岛与浙江海洋纳入我国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的海洋经济迈向了新的起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洋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海洋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资源、海洋水产品、海洋水淡化、围海等活动,缓解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作业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所以海洋将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海洋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左右,其大部分运输是靠海洋,海洋是我国对外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所以开发与利用海洋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需求。
3.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实力提升的象征
维护海洋是我们的权益,开发与利用海洋不仅发展了我国的经济,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保护国土的完整、人民的安全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雨量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工业化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周边居民非法无序地对海洋进行开发,使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过渡地非法捕捞也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鱼种濒临灭亡。这种缺乏高科技与高层次的破坏性开发破坏了沿海经济的平衡,也影响了我国未来整体资源的再利用。
2.沿海产业结构相同
我国近几年虽然对海洋管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各个沿海区域也加以整治与规划,但是还是产业结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渔业养殖、宾馆服务、海洋运输三大产业上。另外在海水养殖中,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规模不大,这样不但增加了经营的风险,还会形成“遍地开花,一片红”的产销失衡。
3.海洋技术转换成果有待于提高
前面我们说过,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非法捕捞得不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单一重复这些情况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海洋技术成果转换率低,海洋科研技术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在国防建设领域居世界前列,但是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上还有待于加强。再有现在是市场经济,海洋的科研技术应该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目前这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制约着我国海洋业的快速发展。
四、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抓好海洋区域的空间布局
针对海洋的特色资源,我国首先要抓好海洋区域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的统筹安排。从陆海空一体化的角度安排海洋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成港城互补的经济中心,打造出特色的临海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并且加快海洋产业与临海空间的区域整合。这样可以形成后期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海洋产业结构。
2.妥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应该说我国目前开发与保护一直是矛盾着的两个概念,其实开发与保护应该说是互补的,适当开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有效保护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我们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最佳时间与地点,避免盲目的非法捕捞,定期地观察与监督以及保护,并且对海洋进行污染的单位与个人要严格处置,绝没有商量。一定做到集中、治理、监督、开发、利用相统一。
3.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这里的保护是在强大的监督力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以整治海洋污染为重点,提高预警与全程监测的装备,尤其是对海洋区域周边的重大污染源如化工企业、重要的入海口要及时加以监测与查处,对污染企业一定要集中治理,以此切断污染源的源头。其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依法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推行目标责任制,号召沿海区域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责任到人。
4.依靠科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振兴海洋产业才能振兴海洋经济。振兴海洋产业要靠科技,不能只靠传统工艺来发展海洋业。因为目前的海洋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域,所以我们只有加强海洋科技的投入,才能在资源以及产品的深加工上获得领先地位,最终整体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如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水利用、海洋探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总之要开展新的发展途径,提高我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利用率。
五、结语
总之,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海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同时在各国已经兴起了深度开发海洋以及联合开发海洋经济的氛围。我国已全面着手开发与利用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并且世界率先发起依海而发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海洋的丰富资源已经逐步替代陆地资源枯萎的局面,所以我国一定要赶超世界潮流,在发展科技开发、合理保护海洋的前提下,捍卫我国海洋领土的完整。
海洋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宝库,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不仅是包括海洋水域范围及其范围内的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资源,还包括海域内所蕴藏的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而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也是海洋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给我国的海洋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海洋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构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新兴产业亟待发展的局面。
一、海洋产业的类型
传统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捕捞业、盐业和海洋航运业方面。
海洋水产业和捕捞业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近年来维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我国海洋生物种类多样,而且我国的捕鱼业发展较快,渔业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海水养殖发展迅速,在海洋产业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但第一产业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占比有所下降,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海洋经济的第二产业多指海洋盐业、油气产业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海洋油气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虽然起步较晚,但油气产量逐年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海洋产业中新兴的海洋滨海旅游业和远洋航运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能源的利用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居于海洋产业经济的首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海旅游也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餐饮服务、海水养殖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生物医药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提高了海水养殖和渔业的附加值。风能和潮汐能是可再生新能源,对它们的利用还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海洋运输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近海港口的吞吐量逐年稳步增长,新的现代化集装箱及散货深水港口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使得其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不断趋于国际化的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海洋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二、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同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使得海洋资源面临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近海旅游业的发展尽管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区域内人们丰厚的经济回报,但对海域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的捕捞和近岸开发使得海洋生物资源面临日益匮乏的不利局面,这些都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限制,并引导渔民利用高科技进行产业转型,开展深水养殖和水产品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深加工等,给海洋产业经济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近海排放物严重超标,入海的污染物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域内海水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海洋的净化能力出现超负荷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利于海洋生态h境的健康发展。
海洋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的发展虽然日趋合理,但仍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政策的支撑,但真正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我国近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海洋产业的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各个滨海经济区中海洋渔业、旅游业的产值都很高,但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海洋产业的经济结构还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三、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展望
面对海洋产业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调控力度,制定适合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应用高科技的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同时发掘传统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海洋产业的结构逐渐走向合理化,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孙福明,蒋蕴琪.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3).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事实,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涵义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据勘察的海洋资源及开发条件信息,对其未来海洋资源进行工业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在计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总价值(未来贴现价值)-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分析
此处主要评估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水产、港址、海洋石油、海盐、滨海景观、滩涂等。以下采用收益还原法对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经济价值
2.1.1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价可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渔业资源价值;A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纯收益;R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理论上需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但实际计算时,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范围在3.3%~20%之间,年均增长9.8%。取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为3.3%~20%之间,平均为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为5.55%~22.25%之间,平均为11.05%。
据测算,我国近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567万t(其中黄渤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03×10t,东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279×104 t,南海北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80×104-190×104 t)。2006年我国海水水产品产量2887.68万t,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445.64万t,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708.1亿元。因此,经计算得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合理年纯收益近似为1190.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采用当年海洋渔业的年增加值,其中计算时采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计算)。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总价值范围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价值为10773.76亿元。
2.1.2 港址资源价值
港址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和未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港址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资源价值;A表示港口运营的年纯收益;R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收入;C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港址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还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842.1亿元,则可近似为港址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国港址资源价值为35526.25亿元。
2.1.3 海洋石油资源价值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价值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评估。市场价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Q表示资源储量;r表示资源回收率(%)。
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3239.91万t,实现增加值668.9亿元,单位海洋石油开采量价值为2064.56元/t。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t,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t。假设回收率为30%,采用市场价值评估,则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为152364.5亿元。
2.1.4 海盐资源价值
海盐资源价值评估,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假设海盐生产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税费、劳动者报酬等)后的年纯收益和还原利率不变,海盐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盐资源价值,A表示海盐生产的年纯收益,R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国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1%~17.4%之间,平均为3.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1.15%~19.65%之间,平均为6.23%。
2006年,我国海盐产量3100.89万t,海洋盐业增加值44亿元,则近似确定海洋盐业职员开发的年纯收益为44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我国沿海海盐资源价值为223.92亿元~3826.09亿元,平均价值为706.26亿元。
2.1.5 滨海旅游资源价值
滨海景观资源价值评估采用或然价值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果参照法。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2619.6亿
元,则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为2619.6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其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计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计算。2000年~2008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在0.2%~34.2%之间,平均为14.06%。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2.45%~36.45%之间,平均为16.31%。根据收益还原法计算,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价值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价值为16061.31亿元。
2.2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根据陈新明,我国在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专属区,目前控制了4.2亿t干结核量,11175.52万t锰,406.4万t铜,514.42万t镍,98.49万t钴的资源量,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开采周期20年的深海产业。初步测算,投资该规模的产业总资本14亿~19亿美元,回收期7~12年,可获利润40亿~50亿美元。
根据测算,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亿~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3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海洋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渔业损失、风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等。
3.1 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次数仍然较多,损失较大。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境部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7年,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损失为2.43~10.8亿元,平均为5.6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4~42.7亿元,平均为31.86亿元(见表1)。根据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总计为493.69亿元~769.37亿元,平均为288.33亿元。
3.2 海洋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风暴潮灾害和赤潮对海洋经济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沿海风暴潮主要造成沿海养殖业、港口设施等方面损失,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损失。我国2000~2007年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损失(见表2)。2000~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平均为133.23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灾害造成损失的现值为598.79亿元~2400.54亿元,平均为1205.7亿元。
4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737.16亿元~320335.57亿元,平均为214150.1亿元,见表3。
5 结论
1 海上钻井发展及现状
1.1 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方面的发展历程
正规的海上石油工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图1显示了海洋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深水海域的钻井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的几年内深水的定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水深超过200m的井就称为深水井;1998年“深水”的界限从200m扩展到300m,第十七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将深海水域石油勘探开发以水深分为:400m以下水域为常规水深作业,水深400~1500m为深水作业,大于1500m则称为超深水作业;而现在大部分人已将500m作为“深水”的界限。
1.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世界拥有量变化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以来,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图2显示了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世界拥有量变化趋势。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1986年世界油价暴跌5成,海洋石油勘探一蹶不振,持续了很长时间,新建的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几乎没有。由于出售流失和改装(钻井平台改装为采油平台),其数量逐年减少。1996年为567座,其中自升式平台357座,半潜式平台132座,钻井船63座,坐底式平台15座。此后逐渐走出低谷,至2010年,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西非、北海、拉丁美洲、中东等海域,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5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280座,钻井船(包括驳船)130艘,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
2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状况
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1建造技术比较成熟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钻井设备立足海上的基础。从1970年至今,国内共建造移动式钻采平台53座,已经退役7座,在用46座。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设计、制造和实际应用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海洋钻井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与陆上钻井装备类似,但在配置、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陆上钻井装备要求更苛刻。国内在电驱动钻机、钻井泵及井控设备等研制方面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宝石机械、南阳二机厂等设备配套厂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钻井设备制造经验,其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况的需要。
2.3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进入新阶段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随着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部分。向深水区域推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需求,另外,随着钻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能够在许多恶劣条件下开展深水钻井。虽然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的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走向深海奠定了基础。
3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3.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自存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 500~3 500 m,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3.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①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②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 a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型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③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④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3安全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4学科多,技术复杂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只有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能有效解决海洋石油开发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动式平台的泊位、浮动状态的海上钻井、完井、油气水分离处理、废水排放和海上油气的储存、输送等一系列难题。
4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研发热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至今仅有20多年历史,但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海洋油气开发的水深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4.1自升式平台载荷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发展特点和趋势是:采用高强度钢以提高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提高平台排水量与平台自重比和提高平台工作水深与平台自重比率;增大甲板的可变载荷,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采用悬臂式钻井和先进的桩腿升降设备、钻井设备和发电设备。
4.2多功能半潜式平台集成能力增强
具有钻井、修井能力和适应多海底井和卫星井的采油需要,具有宽阔的甲板空间,平台上具有油、气、水生产处理装置以及相应的立管系统、动力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生产控制中心等。
4.3新型技术FPSO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海上油田的开发愈来愈多地采用FPSO装置,该装置主要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FPSO在甲板上密布了各种生产设备和管路,并与井口平台的管线连接,设有特殊的系泊系统、火炬塔等复杂设备,整船技术复杂,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它除了具有很强的抗风浪能力、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外,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并可以将采集的油气进行油水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外输等功能,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
4.4更大提升能力和钻深能力的钻机将得到研发和使用
由于钻井工作向深水推移,有的需在海底以下5000~6000m或更深的地层打钻,有的为了节约钻采平台的建造安装费用,需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钻采,将其半径从通常的3000m扩大至4000~5000m,乃至更远,还有的需提升大直径钻杆(168·3mm)、深水大型隔水管和大型深孔管等,因此发展更大提升能力的海洋石油钻机将成为发展趋势。
即使在渔业开发领域,一些非洲国家的渔业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以阿尔及利亚为例,阿尔及利亚海岸线约1 280 km,海洋面积近9.5万km2,渔业资源丰富,但其中仅有2万km2的渔业资源得到初步利用,渔民作业多集中在500 m以内海域,远洋区域未获有效开发。
面对丰富的海洋资源,非洲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却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科特迪瓦基础设施部部长阿奇表示,非洲发展海洋经济急需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一旦港口建成,就会引来贸易和物流。但是资金来源问题困扰着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洲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塞舌尔财政、贸易和投资部部长拉波赫特表示,塞舌尔渔业资源丰富,每年有3 000艘外国渔船到塞舌尔周边海域捕鱼,年金枪鱼捕捞量达300 t,塞舌尔却无力自主开发。非洲的海洋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渔业资源正因倾倒有毒废物和过量捕捞而迅速萎缩。
着眼于海洋经济的潜力和巨大影响力,非洲国家陆续推出了自身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据毛里求斯副总统莫妮克・奥桑・贝勒波介绍,毛里求斯2012-2015年期间的发展计划中突出了海洋经济的重要地位,把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点,并力求在未来10年发展成为海洋强国。贝勒波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国家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将再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开发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海洋经济,将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南非内阁大臣杰夫・拉德贝在南非国民大会上表示:“我们的海洋存在巨大的未被开发的经济潜力。”据预计,到2033年,南非海洋经济将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1 770亿兰特(约合163亿美元),而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540亿兰特(约合50亿美元)。到2033年,海洋经济将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
摩洛哥政府则制定了Halieutis计划以发展和提高其渔业竞争力,其目标包括使水产养殖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大力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和推动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发展等。
海洋经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变革,非洲国家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强化了区域间、国际间的海洋领域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海洋领域的开发利用。
塞舌尔和欧盟近期签署了一项渔业合作战略协议,加强双方在渔业资源监控、防止非法捕鱼领域的合作。
据佛得角外交部部长透露,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等西非7国计划今年9月向联合国提交申请,将大陆架由目前的200海里延伸到350海里。上述7国为此成立了专门联络小组,并得到了挪威方面的技术支持。
一、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 29个产业,它们是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经济将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海洋主要产业发展进行关联度分析,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将前12类海洋产业全部纳入分析中,其中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合并为一个产业,即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二、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设有m个时间序列,即:
……,t=1,2,…,N
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m个序列代表 m个因素。
另设时间序列:
,t=1,2,…,N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而上述 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原始数据变换。各因素的量纲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采用均值化变换,即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
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序列记为{X(t)},子序列记为{Xi(t)},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ρ 称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计算关联度。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度以这两个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计算,即:
第四步,排关联序。将 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着大小顺序排列,组成关联序,记为{X},直接反映各个子序列对于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三、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各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海洋年鉴和文献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关联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从结果看,11 个海洋产业与海洋总产值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洋水产、沿海造船、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与海洋水利、海上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药物、海洋盐业和海滨砂矿。
(二)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 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步骤进行关联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国海洋三次产业之比 单位:亿元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关联序:X3 >X1 >X2
从分析结果看,海洋产业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第一位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
从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海洋三产之比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产之比却变为14.0 :42.0 :4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 14.0%,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7.2%上升为 42.0% 。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虽然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仍然大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来看,根据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若按照与海洋总产值关联度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滨海旅游第三、 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气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药物第九。这说明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依然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受海洋灾害影响仍然较大。
(二)应对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力度
要从调整这些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增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根据我国沿海各地区的特点积极扶持,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沿海旅游业要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行海陆结合,在海岸地带和岛屿上建立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针对海洋油气产业,重视对老油田的技术改造,加快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上游产品,开拓下游产品,提高海洋石油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积极培育未来海洋产业
海洋未来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积极支持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实施产品带动战略,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开发技术先进、效益高、出口创汇能力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支柱产品,培育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以三亚为例,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是热带海洋气候和海滨生活方式,南海、岛礁、热带、生态正是三亚海洋文化的特色。如果说地中海曾经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南海也就是亚洲现代文明与和平崛起的发祥地。因为南海与地中海不同,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国家。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更加交融。因此,南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是文化体系的高度开放,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因其开放性、丰富性和神秘性的特点,南海海洋文化体系不仅富有魅力,而且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发展海洋文化,应如三亚海洋文化论坛所提出的,首先,开拓创新,深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本区域海洋文化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培育海洋文化人才,创新海洋文化成果,丰富海洋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海滨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