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36: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经济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和消费环节,经济类犯罪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结构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旧的体制尚未被取代之前,新的经济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和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抓住时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特点
(一)主观故意性
在经济类犯罪当中,犯罪分子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形态。其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金钱和私欲而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而且在经济类犯罪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犯罪主体具有身份特定性,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贪图钱财,最终走上不归路。
(二)技术性
经济类犯罪案件当中,犯罪分子的行为大多侵犯的是国家、企业或者个人的财产利益,并未对被害者进行人身方面的损害。而且在犯罪的过程中,往往利用高科技为犯罪行为提供便利。比如犯罪分子作案的交通工具、手段、和方法,大多甚至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现。从而加大犯罪侦查的成本和时间。
(三)团队性
由于经济类犯罪的复杂性,大多数的犯罪分子为了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往往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作案。走私罪就是团队协作的一种典型经济犯罪。
三、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济主体能够通过合法的行为获取最大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允许下的自由竞争能够谋取到的巨大经济利益却容易导致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因此,市场经济对于经济类犯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导致市场经济主体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市场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的经营权,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能力才能成为企业法人。而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于经济的独立性,使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弱化,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萌发犯罪意图,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助长了犯罪意图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生产商品并不是满足消费者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是在买卖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导致许多人趋之若鹜,为了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不惜铤而走险、采用非法的手段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从而构成犯罪。比如走私犯罪、犯罪、信用卡诈骗罪等,都是由于犯罪分子在市场经济营利性的驱动下,萌生了犯罪的意图。
(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导致犯罪分子不法行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其允许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的自由当中展开公平竞争。竞争促使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不断的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时刻威胁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根本,一旦在竞争中处于弱势,便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一些企业就在竞争当中,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不法行为的产生。
四、预防和控制经济类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由于社会舆论对于公民的行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要通过报纸、电视、讲座和活动宣传的方式,在思想上进行宣传教育,向群众普及国家打击经济犯罪的决心和举措,以及预防经济类犯罪的常识,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鼓励公民举报经济类犯罪案件线索,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相结合,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通过强化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最终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减少经济类犯罪的发生。
(二)不断完善经济立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当前,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层出不穷,使得市场经济受到很大的波动。因此,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把握经济类犯罪分子的心理,努力调整立法规范,争取让犯罪分子五可乘之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法律层面上,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
(三)强化司法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侦查水平
经济类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得执法机关必须培养一批能够严厉打击经济类犯罪案件的队伍。因此,必须重视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对其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强化法学专业素质。专业的执法司法队伍的建设将对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深层上解决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
(四)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由于现代经济类犯罪大多依托高科技进行犯罪,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调查取证和侦查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执法机关要主动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主动适应新形势。在案件侦查和取证阶段,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获取犯罪信息和线索,积极探索打击经济犯罪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对经济类犯罪案件的严厉打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时期,既存在经济类犯罪案件的经济基础,也存在诱发经济犯罪案件的思想因素。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经济犯罪的客观条件,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发生,依据市场经济和经济犯罪的共生性原则,充分认识到严厉打击经济类犯罪案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经济犯罪知识的教育宣传,强化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减少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从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扬春洗,高格.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克昌.经济犯罪新论破环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研究[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朱兴有魏赛娟新型经济犯罪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阶段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言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可能是吃不饱,现在是吃饱了,却冒着中毒的风险。”当然了我们说这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读,却是将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披露的淋漓尽致。
从染色馒头,用石蜡翻新过的陈米饭、到由各种农药和催长素喂大的青菜、各种催熟和膨大的水果,鱼龙混杂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为什么在媒体报道后,食品安全事故仍频有发生,甚至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呢?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企业利润仍是最基本的原则。商品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现阶段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则暴露了食品行业的一些市场主体一味追求利益,将商品的质量和诚信放在一边。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的大量出现。当然问题并不在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原则上,而是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方式上,通过各种不正常手段来达到利益最大化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有些生产经营者职业道德缺失。经过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明胶事件等一连串食品安全危机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急剧下滑,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食品行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必备的职业道德。欺诈失信,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投机商,这也许会在短期内发些不义之财,但是终究会有受到惩处的那一天。始终如一坚持诚信经营可能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只有具备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才能把生意做成“百年老店”。
(三)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太大,而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行政部门齐抓不管,每一项工作,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共同管理现象。这就造成比较好管的,或有一定好处的,大家都抢者管。而责任大,问题多的,难管理的,彼此相互推诿,没有主要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由此暴露出了食品监管部门众多,职能交叉现象惊人。
(四)立法滞后导致违法成本低廉。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通常都是生产者或经营者故意违法导致。而且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成本低,因此给违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面对违法生产或违法经营带来的丰厚的利益,他们选择铤而走险,于是导致了食品安全事故 “前仆后继”现象的出现。虽然媒体频频曝光,但人们还是存有侥幸心理,一次次地挑战人们的心里承受能力。
以上几点共同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正确途径。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法治建设
(一)道德建设
从前文列举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就该是道德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都必须是能够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和承受市场风险的。这就要求他们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负完全责任,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承担道义上的后果。否则,他们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现在人们都比较相信品牌的力量,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凡是在经营中坚持诚信为本、注重产品质量、遵守职业道德的商家和企业最终都能做强做大。而那些只注重短期效益,凡是利字当头、违背诚信经营的商家最终定会有翻船的一天。
现如今,对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人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种观点无异于因噎废食、本末倒置。市场经济本身的竞争机制和逐利原则可能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淡化,这是市场经济的负效应。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初进入市场经济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只能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得以更好的解决。
因此,对偏离了的道德价值观,如钱本位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从每一个市场主体自身出发,坚持诚信为本,追求长远效益,以重拾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及对整个社会的信任。
(二)法治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道德建设外,法治建设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经济环境。使得市场主体不必担心政策的不稳定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可以使人们根据市场规律进行长期决策,稳定市场秩序。法治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
2、法治建设有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由于法治的强制规定性,用严厉的惩罚作为违背诚信经济的代价,会给各市场主体以警示作用。通过完善食品安全立法,严格执法来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法治是基础而道德建设则是根本。我们要在加强法治的基础上,注重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只有将法治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才能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傅利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化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主席曾提出:“只有在法律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各项事业才能取得理想的全新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背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小背景下,不断调整完善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对早期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但由于国内外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还是显现出了诸多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突出,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法律残缺。经济利润是经济机构追寻的主要目标,很多领导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经济利益上,而很少能够顾及到管理体制的制定问题。法律制度上的缺失必将造成资金非法运作,出现资金浪费、不明流失等等,这些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2.利益失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法律管理失效的重要表现。而在企业进行利益划分的过程中,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现象,个人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导致的利益划分严重失衡,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3.资金失调。建筑、贸易等是当前经济事业的重点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项事业的资金调控并没有完全结合,综合经营模式还没有达到理想状况。若市场经济出现异常变动,则会导致经济一时无法正常协调运行。
4.观念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很多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但仍然存在相当部分企业不能跟着现代市场走,依旧保留着传统的经济观念,对于企业风险、经济价值、成本预算等实用的理念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经济法促进经济效益增收
经济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中的重要来源,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制定科学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法”对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经济效益增收。经济法律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经济法律涉及到了各种经济行业的规章准则,管辖范围十分广泛。经济法律体系为社会经济增长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
2.优化体制改革。经济是一个国家长久生存的物质保证,而法律则是整个经济行业改革的重要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只有在经济法律的指引下才能对内部经济实施改革调整,确保了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有助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3.提高国际地位。除了国内积极重视经济法律体系完善外,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也将经济法律建设作为日常事务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动经济发律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而言,完善法律体系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为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维护经济秩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为我国构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蓝图提供了帮助。但在现代化工程中,必须要国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法律政策,这样就能为现代社会经济提供律法保证,让市场经济能在法律准则下健康发展。
三、完善经济法律体系的策略
经济立法工作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国家及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立法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利用现有的管理资源,充分发挥出经济立法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完善市场法律体系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1.加强日常监督。在进行经济立法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监督计划,促使经济立法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实际化”道路,以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积极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立法机关在制定新的法律政策时,应该做好企业调查情况,在弄清实际情况下编制法律条例。
2.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革新使其运用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扩大,其运用领域也逐渐深入到了我国的立法工作中。在经济立法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积极法律编制的工作效率,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立法工作失误,确保法律体系的科学性。
3.转变管理策略。管理只是一种方式,而制定管理法律策略才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立法机关应该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营情况来及时更新经济立法策略,对于内部资金的收支实行严格的控制,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多有利条件。
4.制定法律目标。经济立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完善调整法律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法律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法律的价值,提高法律的管理效果,真正构建出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理想的模式发展。
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保证,我们在制定市场经济发展策略时必须要把完善法律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相信,只有在法律的保证下,我国经济才会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翁佳霞.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经济法律问题.经济问题.2009.20(1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作者简介:马国滨,黑龙江省对外经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山卉,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
至2011年中国已经入世十年,入世之初,中国政府从全局出发对入世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妥协,即准许其他世贸组织成员方在中国入世后十五年内不承认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入世十年间已有新西兰、新加坡、巴西和马来西亚等近百个国家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欧盟等国家却迟迟未对此进行认可。
一、经济问题的政治化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遗留问题,反映了深层的意识形态问题。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冷战结束后,对东欧、苏联以及中国等国家的贸易歧视问题却延续了下来,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由此产生。
在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不予承认,要采用“替代国”制度,用“第三国”来考核中国是否存在倾销等行为,然而这是一把“有弹性的尺子”,对中国、东欧和古巴等国家来说存在严重不公平。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的选取上,美国多是采用如印度、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等劳动力成本明显高于我国的国家来计算我国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使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还有美国一国一税制度对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区别对待,还将中国所有同类生产商视为一个整体;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市场经济地位国家通常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而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过错推定”原则。种种不公平的做法和歧视归根溯源都是美国同中国在某些政治问题上存在分歧或美国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从而阻碍和影响中美间的贸易发展。
同样出于这种政治性原因,美国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给予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但这些国家市场化程度远不如中国,而作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却没有得到这一应有的地位,从中可见一斑。事实上,中国市场化程度正在逐步地提高,早在2002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引国,这不但证明了中国的投资环境稳定性和优越性以及引资政策的有效性,也从中表明各国投资商对中国投资环境和政策的认可和信任。
二、隐性的贸易保护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水利工程供的水也是一种资源,就是水资源。它的价格如何确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水利经济和经营管理工作中一直研究的问题。现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水利行业的特点
1.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从水利本身的实际情况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被大家所共识、它不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发展防洪保安全的任务,而且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和电力,还有养殖、航运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部门服务的,它的建设应是超前的。
2.水利工程供水的特点
水利工程供水,是由所修建的工程设施,通过蓄、引、提将水送给用水户。水利工程供的水是花费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通过交换的方式,将水卖给用水户,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已逐步被大家所认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的交换范围受到限制,它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到处都可以交换。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它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原材料的生产,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而形成的。在我国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产水量的多少和来水时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受天气的影响,年际间变化很大。你想多蓄水,天然不来水就蓄不到水;不想多蓄水,来水多了就要弃掉,造成水资源流失。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水价的制定
1.制定水利工程供水水价
国务院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水费办法》)中提出的核订水费标准的原则,目前仍然适用。即“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情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水利既然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服务的,当然这种服务应是有偿的。它的产品是水利工程供的水,是不可替代的垄断产品,它的价格制定,应像电力、城市自来水、天燃气等那样,由国家制定。
2.对不同用水部门应制定不同的水价
水利工程供的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各个部门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水价时,也应分别制定。
(1)供农业用水水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且农产品价格也比较低。当时修建水利工程时农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对农业用水的水价应按不完全成本收费,比较合理。
目前,我们国家工业还不太发达,是一个农业国,农业用水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经济力量。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国家投资,小型工程是国家补助资金农民出工修建的。工程建成后农民受益了,用水就应交水费,水管单位通过收水费。维持工程的简单再生产。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利润很低,供农业用水按不完全成本收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若水价比较高(成本加利润),农民一算帐,用水灌溉所增加的收入还不够所交水费的,农民就不用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对工业用水所定水价,应成本加利润。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水,它的价格制定,应按商品定价的基本理论制定,即P=C+V+M,成本加利润。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工业生产用的生产资料,水利又是基础产业,它的价格制定应从整体考虑。成本部分可根据单位产品的消耗计算出来,利润部分应按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或投资利润率计算比较合适。
另外,还要考虑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其资金利润率还可高于社会平均值,利用价格这个经济杠杆,促使节约用水。
利用贷款或集资修建的供水工程,在制定水价时,就不一定用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盈利部分。而应根据贷款或集资的条件(如利率、宽限期、偿还年限等),通过分析计算求出所需的资金利润率,计算出水价。
(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对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第一种:水库供水给自来水厂,然后由自来水厂经过加工处理后,再售给居民,供这种用水户,在定水源水的水价时,要和自来水通盘考虑,两者利润要一致。否则利润大多都被自来水公司拿去,形成社会分配不公,影响供水的积极性。
第二种:水库供水由水源一直供到居民家中,制定水价时,要分别考虑。
①自有资金建的供水系统工程,所定的水价要和该城市自来水公司定的价格一致。
②水管单位利用贷款建的工程,其定价原则和方法应和前面讲的供工业用水一样。工程未建之前,进行评估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将水价算出,向当地政府或用水户讲清,最好订下供用水合同,明确水价。
三、水利工程供水要制定浮动价格
上面谈到的几类用水水价的制定方法和原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要考虑的。由于水利工程供水随机性比较大,来水量的多少,是受气候影响。有时来水量大于所需的供水量,受工程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蓄起来,需要弃水。这时的水价就要下浮,使用水户尽量利用自己的设施,将水蓄起来,免得将水弃掉。当来量很少时,可供的水量远小于所需水量,此时的水价就要上浮,利用价格杠杆限制用水、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城市公交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它不仅维系着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的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公交行业,历年来一直属于“政策性亏损”行业,公交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内部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公交企业改革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的公交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经济问题是城市公交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公交企业市场化进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对指导公交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公交企业的特性
(1)公益性。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任务是:以营运为中心,组织和经营城市公共交通业务,努力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的乘车条件。因此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城市公交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公交企业承担了政府在城市客运中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城市公交企业是一个公益性企业,公益性是它的根本特性。公交企业必须首先保障社会效益,不能以盈利最大化为企业的目标。
(2)市场性。作为一个营运组织,城市公交企业也有一般企业经营的特点。但由于公交企业具有特殊性,因此企业实际上进行的并非真正的市场竞争,而是非完全的市场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要求企业不能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要在必须优先保证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寻求经济性,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必须牺牲经济效益。
(3)垄断性。从城市的总体政府管理角度出发,不可能允许许多的企业进入到公交客运中去,因此就造成了城市公交客运线路面向服务对象具有一定垄断性。这种垄断性主要体现在当政府管理部门批准了某一家公交企业经营管理某一条客运线路时,就不可能再批准其他企业去运营完全同一条线路。
2、我国公交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的公交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都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公交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综合发展。
(1)为促进公交的优先发展就必须有大量的投入,但受公共产品特性的约束,这种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票价收入加以弥补,其中所形成的亏损,必须由政府买单。但是目前,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对城市公共交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片面强调推向市场,给予公交企业的补贴较少,很多企业入不敷出,负担较重。
(2)很多公交企业经营资金不足,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失调,车辆设施、设备老化,企业更新改造任务艰巨,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3)公交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跟不上时代经济的发展,公交员工工作辛苦报酬低,已严重阻碍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多数企业社会负担重,富余人员多,历史包袱沉重。
(4)城市公交价格与成本严重背离,公交票价严重违背市场原则,企业资金和发展后劲不足,使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下经营,企业经营困难。
3、提高公交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交通规制体制。作为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实现“三种职能”,即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公交企业所有者职能和公交企业经营者职能的分离,政府部门要一方面强化自身的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保证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公交市场结构,促进合理有序竞争,通过实施公交线路的特许专营制度,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改革当前的公交价格规制体制,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核定公共交通票价,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交价格管理的法律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公交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对基础设施的配制、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2)健全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公交企业要强化固定资金管理,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和决策,应监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损,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正确核定固定资金需要量;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资金调控中心,核定流动资金需要量,加强流动资金的预算管理,明确资金责任,加强物资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坚持事前控制,及时调整库存结构,合理使用资金;在加强资金控制和审核的同时,财务部门要尽量减少企业资金的滞留,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使每笔闲置资金都能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减员增效,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强化管理。要一方面以降低管理成本为中心,根据精干、高效、协调,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合理设置企业党政机构及人员。选择以精官简政为切入点,实行竞争上岗、择优上岗,裁减臃肿和不必要的职能部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效精干的职能机构。同时,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推行员工持股,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励员工高效工作,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运营成本。要通过采取经济、技术等方法,降低公共交通的运营成本,提高车辆利用率。政府可以鼓励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如实施无人售票制电子收费、运行智能运调系统实现公交区域调度、研究试用天然气动力系统、在公交车辆上普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等等。
4、结语
城市公交企业进入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公交企业通过进行市场化改革,在保证公益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性,对于公交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综合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进行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在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身份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契约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个人对追求自身合理利益的正确性缺乏认知。正是由于缺失对此的正确认识,进而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时缺乏平等、公正等基本的社会契约意识。并由此产生了权利寻租,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等一系列不和谐甚至阻碍经济改革与经济进步的社会问题。产生个人对自我合理利益不正确认知这个核心问题的关键之一,是个人主义精神的缺乏,尤其是个人主义精神中的自主精神,即对自我负责,自我奋斗,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精神的缺乏。
在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要求也产生了转变。 而个人主义精神,没有能跟上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的精神与社会的精神产生了错位。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角色社会,除了少数靠科举而跨越了社会身份层级的举子,绝大部分个人的奋斗限定于特殊的角色范围、地理范围内。而个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独立而为人的自主的精神、开创精神。然而这些特征反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缺乏个人主义精神的表现。而自主精神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带来两个后果:
其一,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由于原来身份社会中个人的“角色价值”的消失而导致个人的价值观虚无化。传统的儒家忠孝文化价值观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而解体,新的社会关系产生过程中又并没有对其进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解构和重新构建,导致其中的价值观在个人身上的烙印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个人主义精神价内容产生了激烈冲突而不再为世人所信奉。而中国社会由古至今并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强有力的宗教价值传统,世人也无法从宗教中找到自身的价值目标,无法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像清教徒那样上升到荣耀上的的高度,少了人与神的契约,于是只能将个人的价值感寄托于实用主义,寄托于对物质财富的获取,拜金主义横行。这一点已有许多学者关注,并对解决之路进行了艰苦而卓越的探索。
其二,市场经济的来临,使得在经济生活中人人平等。然而个人在获得公平竞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承担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代价。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契约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为基本关系,没有契约精神的市场经济是乱象丛生经济,是失去了真正灵魂而只有市场外壳的半死的经济,表面的繁荣本质下是内部的失衡,公正平等与普遍信任是无法在一个失衡的缺乏灵魂的经济体中成长的。而对个人利益追求的合理认识又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精神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价值是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而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则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自我的奋斗与努力,与之相伴生的自主精神。正是这种自主精神使得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不得不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公正与平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进而产生了对什么自身合理价值的正确认识,而契约精神的核心,就包含在其中了。这在欧洲的社会是团体格局传统,“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如果个人缺乏对自我奋斗的信心,在自由竞争下无法通过平等公正的方法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是对自身合理利益的重新界定,而是首先产生的想法是对传统身份社会的竞争方式的诉求,将通过契约社会无法达到的利益改变为寄希望从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关系,熟人关系进行“等靠要”甚至暴力手段的破格获取,在经济上表现为通过行贿受贿挪用公款等的权利寻租的行为,或者暴力违法,暴力抗法等违法行为来取得自己的利益。由于中国的传统身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差序格局,对合理利益无法正确的认识,蔑视基本的普遍契约精神,自己损害的不是熟人和家人的利益就没有道德与良心上的谴责,而当这些非法的手段仍旧也不能取得自己的利益时,就陷入了消极的生活状态,贫困问题无法根治的原因也由此而生。所以无论是权利的寻租还是暴力的违法还是贫困的难以根除,这些看上去并不相关的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其根源相通的,即个人主义精神中的自主精神的缺乏而产生的。
要解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对自身利益的合理化追求问题,最重要的是自主精神的弘扬:是自己为自己负责,而非他人为自己负责。是通过自己奋斗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通过他人来破格获取自我的价值。这样,自主精神的确立,通过一系列的后续作用,解决了市场经济中几个最根本的问题,其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弘扬。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 )
注释:
:《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二、持续推进监管转型,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适应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首发上市
抓好改革方案出台前4家在审企业的上市推进工作,力争6家辅导备案企业年内上报IPO申请材料。积极推动辅导备案企业和后备企业尽快完成规范工作,做好对接新的股票发行制度的准备。支持非上市公众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拓宽融资渠道。
(二)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加快推进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切实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支持上市公司用好并购重组再融资平台,大力整合优质资源,促进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全省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做好对接。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私募平台市场等场外市场发展,积极协助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设立机构间私募平台,支持股权众筹融资在我省试点。贯彻执行证监会《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引导支持省内中小微企业,紧抓债券市场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债券融资。
(三)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发展
支持3家法人机构采取IPO、发行证券公司债、短融、回购等方式增资扩股。支持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专业人士在江西发起设立或参股证券期货机构。积极争取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小微证券公司试点。支持证券期货公司开展业务创新,丰富产品结构与业务条线,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2家证券公司开展互联网金融试点和公募基金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务。
(四)提高证券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引导和支持2家证券公司开展柜台市场、私募市场等场外市场业务,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股权文化宣传与普及,积极参与江西资本市场发展。加强期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抚州设立鸡蛋期货交割库,支持南昌设立铝期货交割库,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加大服务实体企业力度,支持实体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支持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特色的期货公司来赣设立分支机构,优化期货经营机构网点分布,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网络。
经济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认为物质产品是社会的真正财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不生产物质财富的非生产性劳动是服务于生产性劳动的。资本主义初期、即市场经济初期的重农学派认为,作为实体经济的农业部门才是真正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会使物质财富本身增加,即使用价值的增加。而在其它部门,例如加工业、服务业,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各种物质因素重新组合,组合成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或使用价值形态,但并没有使物质本身增加,并没有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同样认为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当英国古典学派的先驱威廉·配第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时候,指的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亚当·斯密更是区分了不同性质的劳动,认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他举例说:“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随生随灭”。与此相反,“家仆的劳动,却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佣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古典经济学把财富的内容扩展到了制造业,但不包括服务业。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篇研究的是实体经济。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这里所讲的使用价值是作为物质产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由这样的前提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其它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总产品的概念是与实体经济相关联的概念,具体指一个生产周期内两大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被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部门,即在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一年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余下的那部分价值,亦即当年创造的新价值,可分为V+M两个部分。其中作为V的部分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为自己的消费创造的价值,作为M的部分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要在社会所需要的非生产部门重新分配的。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都是对实体经济运行的探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遵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十分重视实体经济,不仅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由实体经济出发,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都向实体经济倾斜,包括从事实体经济的产业工人的工资都要高于服务行业人员的工资。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的现代服务业的出现,人们对实体经济的内容有了更符合经济实践和时代要求的认识。现在我们所讲的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农业、制造业,而且还包括现代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取决于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等。
当前的国际经济对比更能说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此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就是因为美国经济过度虚拟化,且缺少有效的监管,以至成了雾里看花式的赌博。德国在此次危机中所以表现良好,是因为德国人一直致力于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十分发达,德国银行一直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对于过度虚拟的金融衍生品不感兴趣。我国对危机中所以有积极地应对,也是因为我国经济的着力点依然在实体经济。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也曾经被一些人看好,但还没有来得及发展,就由美国次贷危机给了我们一次免费午餐,我们幸运地中止了发展金融衍生品的积极性。
二、用实体经济的创新引领经济的真正发展
真正的经济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对社会有物质财富贡献的经济发展。真正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创新,诞生了一批新的产业和新的企业,引领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并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真正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甚至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不是靠“膨大剂”吹大的经济增长。
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到1840年,发生在英国。这次工业革命的划时代的、有代表性的产品是蒸汽机,以及工场生产的棉织品、铁器以及陶瓷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40到1950年,领导这次工业革命的有美国,英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通信和交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出现了电报和铁路,接着又出现了电话、汽车、飞机等。生产越来越多地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动力,公司制度得到了广泛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美国、日本和欧洲领导,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经济或知识性工作的兴起,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新兴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等等。纵观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引领了经济一个长的周期的发展,没有三次工业革命所催生的新的产业,就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经济的真正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界性经济增长,则来自于IT产业和网络经济。世界经济这一轮经济周期所以迟迟难以走出低谷,尽管原因很多,但没有新的产业兴奋点无疑是主要原因。当务之急是通过创新催生新的产业,而不是再一次使用膨大剂。
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于创新和变革
客观地讲,虽然实体经济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在应对世界性的相对危机时较为主动,但我们实体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实体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的阶段,有相当创新内容的阶段,有世界驰名品牌的阶段,那么我国大部分产业仍然处于第一阶段,最多只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与美国、德国、日本甚至韩国等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发展阶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层次。
在当前不仅提升实体经济的档次需要创新,走出危机,寻求新的产业兴奋点也需要创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并非不重视创新,而是创新还是停留在号召的层面,创新依然迟迟难以发生。我们应当研究的是创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为现实。
1、创新来自于体制,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的机器
创新不同于发明,创新必须成为行之有效的产业。创新首先是一种体制的激励。尽管在其它经济类型中也有惊人的发明,但只有市场经济才把创新变成了一种常态。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对企业是生死攸关的。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生产者总是想获得超额利润,这来自于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外在压力,是一场形同于“军备竞赛”的竞争。对竞赛胜利者的奖励就是超额利润,而失败者则往往被淘汰出局。
市场经济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或企业家。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天职就是创新。企业家所以成为市场经济下创新的主体,原因在于他们要首当其冲地承担市场的压力。当然,他们也存在着征服的意志和事业成功的快乐。企业家通常具有冒险精神,创新者的思维通常表现为与传统的不一致,甚至是“异端”,我们应当培育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
二、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个经济社会不断高速运转,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依旧较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必须要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这样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能够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运转。所以,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实行按需分配,社会物质资源相对贫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较低,难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程度上的改善。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思想文化品位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居民都有很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符合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较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增强我国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实力,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三、深化市场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经济理念不健全
理念是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重要思想,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严重影响,虽然这种模式对我国度过艰难的经济建设时期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却产生了长期性的不利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理念却很不完善,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理念,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的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旧占据主体性,使得国有企业难以依据市场变化来指导自身的发展。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强调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使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度却难以有效加深。因此,缺乏健全的市场经济理念是现阶段深化市场经济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2.政府职能未能有效转变
政府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干预力度一直较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市场的作用,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仅起到辅的作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衷严重相左。十以来不断强调我国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使其重点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辅的作用,将权力放归于市场。但是,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难度也就不断增加,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对缓慢,对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3.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障,否则就会出现恶性竞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将会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最终导致市场经济改革的失败。现阶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得各种扰乱市场经济发展秩序的行为不断产生和进一步拓展。食品安全、企业伦理、恶性竞争等问题不断显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造成的,市场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消除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诸多因素,不断促进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将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四、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对策建议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首先,要深刻反思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深刻总结经验,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和行为。其次,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探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全新的思路和模式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特色市场经济之路。最后,要不断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进行修正,辅助企业依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现实情况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积极实现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以此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
2.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是十以来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转变政府职能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转。其次,要减小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进行自由竞争,自负盈亏,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展开竞争。最后,要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在促进市场经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相关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得以深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存在的法律空缺进行研究,弥补原有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完善市场经济相关法规。其次,要转变执法理念,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的有效性,以保证市场经济模式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最后,要对执法人员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执法的过程中能够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增强执法的有效性,保证市场经济改革能够在法律的庇佑下顺利进行。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障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
4.加强对市场经济人才的培养
人才代表着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因此,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重视对先进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经济人才的培育力度,增强其实践能力,使其充分掌握市场经济相关理论,做好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指导企业依据市场变化进行生产和经营。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先进的市场经济人才,鼓励企业进行专项的培养,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端经济人才参与到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来,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贡献自身的力量,以此来强化我国市场的改革。只有全面重视人才的培养,才是我国市场经济得以实现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