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6 08:3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环境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环境概念

篇1

1.2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该表共90个问题,包含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描述家庭社会和环境的10个因子,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是、否”评分制:回答“是”评1分、回答“否”评2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家庭环境评分结果比较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他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见表2。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和谐评分结果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刻板性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自我的灵活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见表3。

2.3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见表4。

3讨论

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不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家庭角色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变化。本文结果显示,在FES-CV量表评分中,留守儿童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他9个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表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较差。这与洪恬和范兴华等报道结果相一致。提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佳,应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谓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意识中的自我概念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或不一致的状态。

篇2

1 引言

创造力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原因。目前,学者对创造力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的,比如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和动机过程、创造性的人格,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创造力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个体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环境方面[1]。其中,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最开始接触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国内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2 客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客观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环境[2],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观的家庭环境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这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经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的。师保国、申继亮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创造力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且还会通过智力对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3]。但是另一项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造性倾向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对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高智商青少年的父亲比高创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从事于学术或者是教育的职业,而母亲更多的是家庭主妇;两组类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会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6]。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经历,认知刺激的缺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2.2 家庭结构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 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模式) ,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7]。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往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对于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发散思维测验,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测验得分上来看,独生子女最多,头生胎儿次之,末生胎儿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儿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创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儿童比只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异可以调节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受到年龄差距和性别差异的影响[10]。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头生胎儿和异性的弟妹之间的年龄越接近的话,那么就会更具有创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对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年龄间隔会导致更高的创造力;年龄间隔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年龄之间相互作用[11]。这样看来,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以后的研究种这几个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仍然是心理学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主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96-01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之一,与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同为近代欧洲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她宣传个性自由,强调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和自觉的精神,“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①,培养具有完备健康人格的青年。1907年在罗马开办“儿童之家”(Casa Dai Bambini),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环境育人②思想及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新教育运动和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环境育人思想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她认为教育本身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生物目的,即培育个体的自然成长;其二是社会目的,即锻炼儿童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的能力。这两个根本目的的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理想的教育,而理想的教育应该在“有准备的环境”(Prepared Environment)中去开发儿童的潜在能量,使其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蒙台梭利首次提出“有准备的环境”的概念,这与我们目前常用的“构造环境”的概念大体一致,同属于社会环境范畴之一。因为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是“构造环境”,是人化的自然,这对于感官(或称感觉)发达而思维相对较弱的儿童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儿童对周围的环境的模仿能力极强,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模仿,为此,教育者必须提供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美观舒适的生活设备,实用安全的教学教具,构成一个真实,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环境,让儿童有机会独立、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学校环境育人思想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潜力应以一种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任何压抑这种冲动的教育方式都是必须摒弃的。她猛烈抨击传统教育中用惩罚和奖励逼迫和诱惑儿童屈从的做法,认为这是学校长久以来形成的看似光鲜,实则极为失败的教育方式之一。而真正科学的教育的根本原则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其按其本性去表现自己。在“儿童之家”中,蒙台梭利鼓励儿童自由活动,她认为只有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科学的训练,才能令儿童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而学校正应是为儿童创造这种条件的育人环境处所。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儿童学会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希望达成的“作业”,而后逐步修正和改进自己,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完成一种质的提升。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一样,都受到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思想的影响,她竭力反对学校对儿童的身心的束缚,主张以儿童为主体,强调顺其自然和儿童的自我教育,“老师必须去引导孩子,但不能让孩子感到老师无处不在”,应“随时准备提供孩子所需的帮助,但永远不要成为孩子及其实践之间的障碍”。当然,她在关注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同时,过于重视学校环境的客观作用,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完全忽视教师说理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未免有“环境决定论”之嫌。

三、家庭环境育人思想

蒙台梭利的家庭环境育人思想受到柏格森(Henri Bergson)和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等人的影响,她提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彼此密切联系的特点:其一是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成长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成长的“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是在后天环境中成长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其二是心理具有吸收力。她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对外界环境感知的特殊的鉴别能力,即“吸收心理”(Absorbent Mind),儿童可以从与环境互动和情感联系获取印象和文化,不断发现和塑造自己;其三是发展具有敏感期。她将儿童的敏感期分为感觉敏感期(0~5岁)、秩序敏感期(1~4岁)、语言敏感期(2个月~8岁)、动作敏感期(0~6岁)四个层次,并逐一论述了其不同的特点;其四是发展具有阶段性。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均有其特定的身心特点,第一阶段(0~6岁)、第二阶段(6~12岁)、第三阶段(12~18岁)。更重要的是,儿童上述心理发展的全部时期,家庭作为第一维度的教育环境一直贯穿其中,所以,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她主张“教育应始于诞生”,遗传、家庭环境、教育等因素必须统一起来,而父母就是儿童的决不可替代的启蒙者。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在儿童的感官和心理上发生作用,因而,家庭教育必须改变单纯关注孩子的生活所需的观念,更多的关注“改善孩子健康状况和拯救孩子生命这一积极探索的精神……加强孩子的思想生活,并使其从中获益”。因为思想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类的生活。

篇4

(一)高期望重智力,忽视心理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教育观念的因素,一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过分追求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重视学前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他们让孩子过早学习数学、认字等文化知识,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给孩子报各种兴趣辅导班,学前儿童失去了本该有的美好童年。这样,过高的期望造成了过高的压力,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了情绪、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二)行为导向错误,忽视积极品质。学前期是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最直接的影响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导向和暗示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行为导向和暗示,对儿童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良的行为导向和暗示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很多家庭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忽视学前儿童积极的品质,消极评价使学前儿童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正确性,甚至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导向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忽视积极品质而助长消极品质,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三)教养方式不合理,忽视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等。目前,父母经常对子女采取溺爱和专制的教养方式,或者听从儿童安排,一味迁就儿童,这样助长了儿童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特点,或者家长以长辈身份命令儿童,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儿童缺乏自主性,而且以严厉的方式对待儿童,这种不尊重儿童的教养方式,给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消极的家庭氛围,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儿童内心产生压力和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且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等不良品质,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思潮,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主张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要内容大概分为以下三个方向:1.积极的情绪领域。积极的情绪强调主观层面上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幸福、乐观、快乐、希望、满足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是“拓展-构建”理论,“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思想,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而消极情绪的作用则相反”。总之,人要以积极的情绪面对问题,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人们长远的发展。2.积极的人格领域。积极的人格主要指个人层面的积极方面和积极品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并主张要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力和发展能力。总之,积极的人格有利于预防消极品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领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有密切的关系,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都影响着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指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1.重视心理因素,培养积极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让个体思维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灵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积极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发展。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既要重视儿童智力发展,也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给予适当的期望,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家长应调节好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影响儿童,并以积极的态度理解和对待儿童的消极情绪,帮助儿童正确表达和发泄消极情绪,增加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家长也要创造情境和机会满足儿童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认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2.重视积极品质,客观评价儿童。积极心理学主张以欣赏性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重视人的积极品质方面,这也有利于预防消极品质的出现。因此,家长要重视儿童的积极品质,客观评价儿童。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除了发现问题,更要相信儿童的能力,挖掘儿童的优势,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和表扬他们。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考虑每个儿童的需要、性格、能力、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客观评价儿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最后,家长要创造条件使儿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塑造积极的人格。3.转变教养方式,创设积极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是除幼儿园外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组织系统。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其情绪和人格。因此,家长应该为儿童创设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首先,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和理解儿童,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迁就和溺爱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相互关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多向儿童传递积极的情绪,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儿童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愉快。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家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给儿童创造一个民主、接纳、温暖、和谐、愉悦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三、小结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心理发展更不要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解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上,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因素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创设积极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7

阅读是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对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重要意义,是学生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大学生学习与成才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因为阅读习惯及行为的养成是从学生们幼儿时期就应该打下坚实基础,而家庭是学生们能够接触书籍、了解阅读的起点,因而家庭教育是学生们阅读行为养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是学校、朋友以及老师都不能代替的。中央教育研究所的一项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帮助学生们养成阅读习惯都有意义重大,尤其是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更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促进因素。

而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江苏省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所在家庭环境的调查分析来进一步探究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相关影响,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的父母更好的确立家庭在大学生教育成长中的重要位置,积极参与到大学何时能们的阅读教学之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与氛围,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1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家长们都会更愿意将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完全托付给学校,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单纯的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这就造成了家庭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脱节。但是实际上,家庭才是学生们学习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相处的时间最长,而且耳濡目染都是家庭环境的细节和行为表现,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因为阅读是需要环境作为支撑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养成较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因此研究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意义重大。

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具体影响情况,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调查了解江苏省大学生阅读习惯以及行为的具体现状;

(2)调查了解大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对于其阅读行为养成的主要影响方式;

(3)通过研究分析,认识到家庭环境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大学生家庭阅读环境的合理性建议。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江苏省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300名江苏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初步了解大学生阅读的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300名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问卷调查与实际访谈,主要从认识态度、指导方法、支持以及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去具体研究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养成的影响。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是在深入了解大学生阅读行为以及家庭环境相关概念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有效的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来对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

4研究结果分析

4.1大学生阅读行为现状分析

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中仅有2265%的大学生具有相对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42.52%的大学生整体阅读行为表现一般,并不具备主动的阅读习惯,只是被动的完成学校要求的阅读作业,对于阅读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兴趣,也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热情。其中还有32.83%的大学生阅读行为表现较差,没有丝毫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习惯,甚至可以说极度讨厌阅读,不仅不会自发的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修养,而且学校所要求的阅读任务和阅读要求也很少有完成的时候,整体阅读状态较差。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整体的阅读行为表现并不理想,没有体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高度和状态。

4.2对大学生家庭环境的调查研究

基于江苏省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实际现状,我们进一步对大学生家庭环境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依据Williamson(2007)关于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成长影响的研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们学习与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认识态度、指导方法、支持以及参与程度。因而本次研究也主要恼馑母龇矫嬲箍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

4.2.1认识态度

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家庭中能够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养成重要性的比例仅为35.01%,其中22.45%的家庭认为家庭环境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孩子们阅读智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作用相对显著;而12.56%的家庭表示大学生从孩童到成才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受到影响最深的就是家庭环境,因而大学生是否会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与家庭的重视程度和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至关重要。但是具有这一意识的家庭从整体来看,还是较小的一部分比例,其中有9.64%的家庭认为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关系一般,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其中认为家庭环境并不重要的家庭一共占比5535%,这部分家庭认为学生们阅读行为的养成和良好学习习惯都是来自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督导,家庭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在对于学生们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

4.2.2指导方法

如图3所示,通过对学生家庭的调查研究以及对于学生本人的实际访谈我们了解到,能够持续的对子女进行阅读指导,并为子女提供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行为引导的家庭在所有被调查家庭中仅占到1652%;而其中有33.67%的家庭父母只是偶尔会辅导子女学习,纠正子女错误的阅读行为,督促并帮助孩子们养成正确的阅读与学习习惯,但是并不经常,这部分家庭父母的重心还是以自己的工作为主,投入到孩子们阅读学习中的精力毕竟有限;49.81%的家庭其父母对于子女从来没有阅读方面的教育辅导和方法指导,父母都是依赖于学校的教学来完成学生们的阅读学习任务,而没有为学生们提供浓厚的家庭阅读文化氛围,更没有对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进行督导和帮助。

4.2.3外支持

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各自的家庭对于其孩子阅读的支持表现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阅读支持,即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阅读与学习书籍,这部分家庭占比3252%,这也是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学习土壤;而经常带孩子们参加读书文化活动的家庭占比22.36%,这也是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但是能够经常给予孩子们阅读与学习上鼓励和支持的家庭只占比16.75%;通过自己的阅读行为为孩子们做出阅读表率的家庭占比9.85%,所占比例都相对不高;甚至还有45.62%的家庭并没有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对于孩子们支持,这样缺乏了家庭环境支持的大学生在其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就会更加困难,对于其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4.2.4参与程度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家庭对于学生们阅读的实际参与程度整体较低,只有25.65%的大学生家庭对于学生们阅读行为有着较高的参与度;3203%的家庭参与程度一般;而其中42.32%的家庭都没有显著参与。而缺少了家庭的实际行动支持和阅读参与,大学生的阅读肯定会缺少方向和帮助,从而不

可能形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5结论

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确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尤其是认识态度、指导方法、支持以及参与程度四个

方面都影响着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认识态度能够

帮助家庭正视对于子女阅读的教学培养,形成家庭阅读教育浓厚的氛围;家庭正确的指导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家庭环境中的支持更能帮助大学生从小就培养阅读的兴趣,积极参与阅读文化活动,这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家庭的参与程度更是实现

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以及阅读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尤其重视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意义,从而更为有效的利用家庭环境去帮助大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升蔚.大学生“微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6.

[2]师衍辉.大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篇6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新晨

篇7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着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44-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和类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显现。因此,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成为了目前初中教育中重要的工作任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笔者依据教育理论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提出了教育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很多,分别阐述了“问题学生”的概念。杨文凤(2009)、张成(2010)等学者对问题学生的界定相似,他们认为,“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并且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倪高武(2006)研究认为,“问题学生主要是指品德行为偏常、上课捣乱、逃学旷课、不做作业等,或是与成年人的要求产生冲突(如非正常交往、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等),对学习无兴趣、无目的、态度恶劣、懒惰,甚至经常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其中,有的人对正面教育持较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

虽然国内对“问题学生”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会发现研究的共同点,即所谓的初中“问题学生”是指:在外界不良环境因素作用和刺激下,某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有别于正常学生,轻者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重者则品行不端,危害家庭、学校和社会。

二、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

初中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过渡的不稳定时期,往往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家庭环境因素

极端家庭环境极易造成问题学生的出现。所谓极端家庭环境是指:有一类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生活富裕,由于父母及亲属过分溺爱,学生滋生许多生活恶习,对学习的态度也是漫不经心;有一类家庭非常贫困,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学生往往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心里时刻存在不安定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再有一类是暴力、单亲、留守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最大,学生或是被虐待,或是被漠视,或是被讥讽,往往会形成性格孤僻、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学生。无论以上哪类家庭环境,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都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学生,本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因素是形成问题学生的最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一方面,有些家长对学生教育漠不关心,无视责任,把教育重担完全交给学校,教师的压力每日俱增,还经常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导致部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安全为重,以少出不良舆论为重,在教学上对问题学生疏于管理、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成为了学校获得各项荣誉、资助和争取生源的重要手段,一些具有专长的学生往往被忽略,如果成绩不理想,无形中被划分到了差生队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问题学生。

3.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生活,同时网络不良信息的散布,不断侵袭着纯洁的校园,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在“金钱至上”、“读书无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错误舆论的诱导下形成了问题学生。

三、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

1.“平等、宽容”的转化方法

每一个初中学生都应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问题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应建立广泛的、平等的交流平台。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66-02

心理学家的创始人阿德勒既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强调人格的独特性,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种独特的组合。我们所说的健康的人格表现为活泼开朗、做事有自信心、有坚持性、积极参与活动、愿意与同伴交往、富有同情心等等。儿童的这种开朗乐观、机智豁达的良好性格需要从小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以及习惯。当然了这主要是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谈论。

一、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将来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1.为了使孩子能茁壮成长,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必须的。家庭环境首先应该是安静的,旁边不要有熙熙攘攘的车站码头,人声鼎沸的菜场闹市,也不要有机器轰鸣的工厂作坊。耳听目晓的“孟母三迁”这故事说明了古人深深懂得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如今大中城市高校区的房价高也就是这个原因,说明了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2.在家庭环境中应给孩子设计一方独立的空间,有自己的一个小天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如果孩子老是和父母睡在一起,自己连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都没有,会使孩子形成一种严重的依赖性,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己是父母的附属品的心理,这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的塑造都是不利的。国外的家长们在即将做父母时就会给孩子布置好自己的房间,出生后就让他们独立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

3.在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宽松的人际关系,有事大家商量,有矛盾放到桌面上来解决。关系到孩子的事,也要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有些事不妨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霸道而专制的家庭会让孩子生活在紧张而惧怕的气氛中,这不但会扼杀孩子的童真和天性,也会极大的扼杀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家庭中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与邻里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往往易使儿童形成善良、懂礼貌、态度诚恳、积极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4.父母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终生。比如,父母爱好摄影,孩子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很可能也喜欢玩相机、照相;父亲喜欢下棋,孩子也大多爱棋;母亲喜欢打扮,孩子往往爱漂亮。但是如果家长兴趣低下,喜欢打麻将、玩扑克、赌博这些不良的爱好,那么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兴趣爱好熏陶下,还能有良好的人格吗?父母的兴趣影响孩子兴趣的名人事例很多,像“孔子爱礼乐,教孔鲤学诗习礼”;“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由于父亲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从小也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等。很多“书香门第”“医学世家”都是在父母的熏陶下浸染成的。

二、儿童的社会化环境的启蒙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陶行知说,“处处是教育”。孩子们除了家庭和学校外,还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是一本百科全书,整个社会环境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无形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幼儿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社会,在社会化教育中,要让幼儿学到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社会化教育的主要目的。

1.现在的孩子对外界的新鲜事物特别的敏感,成熟的特别的早。大家都在感叹,以前那些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越来越少,很多孩子口中哼着流行歌曲,说着不知从那里听到的流行术语,认为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很糟糕。但我不这样认为。我个人认为,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个性发展是好的,我们现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幼儿年龄小,情绪容易激动,易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以我们要重视激发幼儿的情感。比如: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可以进行随机教育,让他们要爱护公物、不随地吐痰、保护环境。多带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比如:捡拾垃圾时,让幼儿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引导他们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篇10

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内化问题指的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外化问题指的是攻击、盗窃等违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一种教养风格,也是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养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和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的管教严厉,要求事事服从,这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溺爱型父母由于过于宠爱子女,对儿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久而久之,儿童逐渐产生自私、任性的不良心理。而忽视型父母一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在孩子的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要求也很少做出反应,更谈不上指导孩子,往往任其自由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也表现出较多的敌意和攻击。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2.家庭环境

在影响儿童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中,家庭环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家庭条件、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等都对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和睦的家庭相比,经常有暴力冲突的家庭中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要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及家庭条件差的儿童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条件好的儿童相比,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经常吵架的父母容易使儿童处于紧张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除此之外,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行为表现。

三、教育建议

1.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但又不失权威的形象。对待孩子要做到尊重、信任,对孩子出现的不成熟的行为应进行限制,并用理性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应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父母疼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应学会放手,不要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父母应教导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果幼儿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积压久了而不发泄会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应让幼儿学会将内心的不愉快告诉家长、老师或同伴,或通过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等进行合理的宣泄。

2.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注重亲子关系的发展,培养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履行教养责任。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爷爷奶奶,自己却没有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父爱、母爱的缺乏对孩子不良性的形成都会造成深远影响。

因此,父母应抽时间多陪孩子,培养亲子情感,履行教养责任。此外,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可以多些体贴和耐心。

幼儿时期是个体体格发育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个体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家长除了要了解幼儿身心和行为发展的规律,还要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并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