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8 16:00: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

篇1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并探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揭示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充分的课前准备一是指专业教师对所授课程内容的充分研究与教学设计,也即是教师的充分备课,这也是最重要的课前准备;二是指教学文件的准备。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教师走上讲台才会胸有成竹,从容镇静。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关于职业有这样一句话“最幸福的,是对于自己职业有兴味的人”。

二、课中即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换句话说即是市场营销专业各科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控制能力,简称控课能力,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那么专业教师如何能比较自如地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语言首先要清晰、表达能力强。例如,第一学期给一年级的新生解释“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营销”,讲解应通俗易懂,要让学生易于理解,“要杜绝语言含糊、有歧义或不明确,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给学生的指导,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需要进一步澄清”。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语调要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有时需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带点幽默感,给学生以听觉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应展现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艺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副作品的展示。

(2)合理分配时间。教师要对课堂90分钟进行合理分配,以保证达到教学目标。如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用了多少时间”?学生讨论和回答用了多少时间?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用了多少时间?……这样久而久之,能使教师有序而自如地掌控课堂教学进程。

(3)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沟通技巧。首先,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这样才能与他们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然地运用言语表情、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给学生以信号和暗示,能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自如的沟通与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与活力。

(4)多样化的教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选择与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或专题或模块,应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多样化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营销》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法、现场观摩法、实训法等;《公共关系》课程可采用讲授法、案例法、现场训练法、讨论法、模拟法、策划竞赛法、实地观摩法等;《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可采用情景设置法、案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等;《消费心理学》课程则可采用心理揣测法、分解法、案例讨论法、举证法、演示法与图解法等等。

此外,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5)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例如,《商务礼仪》这门课程的教学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做”合一,最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如何自我介绍、如何正确使用西餐餐具、如何正确打领带、女士如何坐姿才显得优雅而不失礼仪……”几乎每一主题,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既要动口动脑,又要动手动脚,而教师大部分时间只是发挥指导者、示范者的角色,让学生尽可能地操练。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与合作。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三、课后的反思与提炼及学习成果的巩固

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回顾、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学理论的改造,是用自己的心灵与智慧,去观察、描述、解释、感悟、体验”。课后教师应反思这两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最大化、最优化;反思学生从我的课堂中学到了什么;这两节课是否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成功……同时,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作业,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作业。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就某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调查,并让他们分组写出调查分析总结报告;《消费心理学》课程中的“消费流行”专题,可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并完成PPT的制作与演讲;《公共关系》课程中“公关危机”这一专题,有关案例的收集与选择也可交由学生来完成等等。市场营销专业许多其它专业课程也都可这样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教师课后的及时总结、反思与提炼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及时巩固,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还巩固了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成果,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篇3

无容置疑,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泛珠三角”经济圈建设浪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而实用型人才除了是技能型的,还需要是高情商型的。根据在对一些企业进行调查:“大学生最欠缺什么”时,大多企业认为:是EQ(情商)。

因此,为了解大学生情商及其情商教育情况,笔者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座谈,展开大规模情商调查,包括对情商总体水平、不同性别情商差异、本科专科情商差异、不同专业情商差异、不同年龄情商差异等调查,通过对资料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更深层次地发现问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情商教学方面,从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现状出发,基于情商教育存在问题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情商教学是情商教育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的思路,并进一步探讨情商教学的原则、教学设计与策略等,对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一、大学生情商及其情商教育现状

(一)高职高专学生情商水平总体不高

按照测试评价标准:120分以上属于高情商,80-120分属于中情商,80分以下属于低情商,从梧州学院05级专科生共371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商平均得分为98.38分,刚刚达到中等情商水平,标准差为43.80,标准差系数为44.52%。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高低少,中间大,符合正态分布。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情商整体水平不高,急待提高;高情商水平的学生只占25.34%,情况不容乐观。

(二)高职高专情商教育的现状

情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按照具有高情商水平的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但从总体看,情商教育在高等院校仍处于“四无”状态:1.无目标。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大多沿用了传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没有把情商教育列为专门教育目标。2.无计划。高校大多没有把情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很少就情商教育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研讨。3.无教材。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是坚持正面理论灌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部分内容虽与情商教育相关,但教育教学并未明确、直接地与情商教育相联系。4.无方法。由于缺乏专门研讨,情商教育即使在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上也处于若有若无、可有可无状态,全凭教师个人的理解及教学处理来进行。

二、构筑高职高专高情商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高情商人才培养模型

(二)高情商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包含高情商水平在内的专业培养目标。在研究中发现,即使是同科别但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商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有差异,有些专业因为培养目标(如市场营销)包括了情商方面的素质要求,所以为达到培养目标,该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互长,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情商水平。建议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重视情商素质的要求,着重培养大学生具有高情商的意识与能力。

2.围绕新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谋划,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保证。教学计划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原则;符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符合凸现“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原则,围绕新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是情商教学的前提条件。

3.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按照高情商水平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一是确立“情商”的课程地位,把“情商”做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这是一门创造性课程,可由相关部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专门的教材编写团队,编写一本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二是通过在现有的课程中增加情商培养的内容,这是再造性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是实施情商教学的关键。

4.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情商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功课几十个学时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是覆盖了课堂内外和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学习。除了课堂教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情商素质是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情感交流是情商发展的沃土,通过展开演讲,交游等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形成良好舆论氛围,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5.实践教学与情商教学相结合。情商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和一般规律的认识上,而是注重学以致用。高职高专强调实践教学,这跟情商教学是没有冲突的,实践教学与情商教学互相促进,情商素质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反过来社会实践活动又有利于学生情商素质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与情商教学的结合,是情商教学的提高。

三、高职高专高情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实践

1.搜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情商水平的基础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可靠的依据。05管理专业的同学承担了整个调查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情商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对05、06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增加《情商教育》系列讲座;在讲授《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增加了情商教育的内容,制作了《感悟五分钟,快乐齐分享》教学软件。学生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感到很新鲜,学习兴趣极高。

3.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进行了课程改革。编写了综合实验课的大纲、教案与案例,设计综合实验课在03市场营销专业和02工商管理专业中试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评价

1.情绪商数: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情绪商数进行测定,前后对比进行评价。对04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测评,发现在毕业时情商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4

一、引言

研讨式教学,即Seminar讨论班,是在一位老师主持下,一门课程的学生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先前准备的研究报告或学习心得,全班同学对报告及指定内容深入讨论交流,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接受智力激发、获得思想启迪、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小班研讨教学组织形式。1737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了哲学Seminar,首次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大学课堂。到1910 年,大学一半以上的预算直接用于Seminar。

而这项在国外被广泛应用,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虽然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但一直收效甚微。基于此,本文引用消费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MOA模型,从“动机-机会-能力”三环节对学生参与研讨的过程进行分析,并以参加某高校《领导学》研讨式教学课程的学生所填写的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研讨式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的效果及学生“动机-机会-能力”三因素对效果的影响作用。

二、研讨教学中学生效用分析——基于MOA模型

(一)MOA模型的引入

研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从单源信息传递变为多源信息传递。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要且唯一的信息方,学生基本处于信息受让方;而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或必要时简短的提问、引导者,主要的信息权在全体学生手中,学生同时作为主导性多源性信息传递者和信息受让者存在。我们引入MOA模型对学生参与研讨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其基本推理如下:MOA模型即“动机-机会-能力”模型(MacInnis, et al., 1991)作为一种成熟的、整合的分析工具,在消费者信息处理及反馈行为方面有着极强的适用性和简洁性。而在研讨教学中,学生本质上也等同于信息消费者,其参与性就是反馈情况。其中,反馈的动机,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研讨,我们更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反馈动机;反馈的机会,是有哪些渠道可供学生备选以进行反馈,渠道的通畅性、多样性及可转换性影响着反馈的效果;反馈的能力,是学生是否具备准确表达观点的空专业知识和沟通技能等。下面,我们就从“动机-机会-能力”三方面详细剖析学生参与研讨教学的过程及效用。

(二)学生参与研讨教学的MOA分析

1.动机

(1)考核压力

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研讨式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研讨参与性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阐述问题、辩论的能力,甚至这种能力是否带动了其他同学的能力提高,即考核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互动性。因此,研讨式课程的考核过程基本是与教学过程同步的,即学生参与研讨的表现基本就决定了其成绩。

(2)对讨论对象本身的兴趣

如果任课教师对讨论对象选择一个比较有趣或有新意的切入点来展开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此,高校需要选择具备开放式、延展式、发展性特征的课程作为研讨教学课程。课堂研讨的时间和内容要根据专业课程的授课阶段和内容来进行选择,尽可能选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性的研讨题目。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将讨论对象以新颖多样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发表意见和辩论。

(3)受周边同学的启发或迫于周边压力

学生参与研讨的动机也有可能来自周边同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其中,主动式影响是指周边同学的积极参与引导其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动式影响是指由于周边同学都有过发言的经历,自己不参与的行为被明显孤立出来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4)对研讨式教学的认同和理解

在我国,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引入这种教育方式。不少教生对研讨教学的形式、真谛还缺乏了解,对其效果也不甚认同。这种认同感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机会

学生仅有参与研讨的动机还不够,参与研讨的机会是否充分多样和便利也会影响研讨的效果。这里的机会主要指学生参与研讨的渠道,具体包括:

(1)参与渠道的多样性

如果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渠道参与研讨,这无疑会加大其参与积极性。例如普通的发言、PPT展示、小品表演、团队辩论等等。渠道的多样性既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提前准备布置,也受学生准备充分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团队展示的研讨方式是否能顺利展开也关乎课堂上的整体氛围,教师的调动和调控。

(2)参与渠道的通畅性

以上介绍的各种沟通渠道能否顺利通畅的进行,也会影响研讨效果。包括辩论组织是否活跃、PPT展示是否便利、小品等团队展示活动是否氛围融洽、配合默契等。影响参与渠道通畅性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准备和其他学生的反馈等。

(3)参与渠道的可转换性

学生在参与研讨时,极有可能由于紧张等因素而导致沟通交流不顺畅,这时教师需要辅助学生在参与渠道之间进行转换。

3.能力

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参与渠道,准确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要受到自身知识储备和表达沟通技巧的限制。此外,周边同学的表现也会影响该能力。例如,周边同学的顺畅参与过程会间接培育其他人的参与能力,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也会使这一能力有所提升。

三、研讨教学效果实证检验

我们以参加某高校《领导学》研讨课程学习的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学习期末填写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对研讨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同时选取了相同任课教师开设的《领导学》普通课程学习的30名学生为对照组。

(一)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假设1:研讨教学的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普通教学方式。

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分别设计了“您对该课程的初步了解程度”、“该课程是否有助于你对此类问题兴趣的提高”、“该课程是否有助于你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该课程是否有助于你体会问题、感悟力的提高”及“你在此门课程中投入的精力”几道问题,备选答案分别为“一点没有”、“一点点”、“还可以”、“较多”“非常大”几类,并在问卷统计中分别赋值0-4,并分组加总,通过T检验观察两组是否显著存在差异。

假设2:研讨教学的效果要受到学生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参与能力的影响。

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分别设计了针对学生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和参与能力检测的若干问题,对备选答案同样分别赋值加总,分别作为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和参与能力的替代指标。

(二)实证结果

1.T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效果均值要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方差齐性(sig.=0.954>0.05),两组样本均值有显著差异(sig.=0.040

2.相关性检验结果

Y=1.884+0.281X1+0.317X2-0.308X3

(2.052*)(3.617***)(-1.05)

其中,Y表示研讨教学效果指标,X1为学生参与动机指标, X2为学生参与机会指标,X3为学生参与能力指标。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研讨的动机和机会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但学生的能力并不起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及实证结果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国的研讨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拓宽其参与渠道是提高研讨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

首先,教师必须对该门课程进行全面深人细致和透彻的掌握, 要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同时要积极进行与该学科相关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 了解和熟悉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让研讨内容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拓宽学生的参与方式,借助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最后,通过课前的任务布置、资料提供,课上的气氛调节、课后的归纳总结等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沟通表述能力的锻炼培养。

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研讨式教学的新型课程组织方案研究——以《领导科学》为例(YY11005)

参考文献:

[1] 李现平. 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2012,01:23-26.

[2]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5

温馨提示:参考范文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可根据需要任意编辑,文本内容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感谢您的阅读下载!

大二是该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的时候了;之前一直对短期支教这样一种方式心存疑虑,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们究竟该给予他们多少,才能合适而恰当地给予那些孩子希望而不是虚幻的奢望与幻想。所以我决定参加这次“四叶草”社会实践队,远赴甘南,去帮助那里的孩子,也去求证一些东西。

第一周我们在博拉小学进行支教、家访和调研,为小朋友设计了英语、演讲、卫生、信息技术等课程,与小朋友一起玩野外寻宝、分享快乐、趣味运动会等等。之后我们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开展了学习、文化、联谊方面的交流以及关于西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前景的调研。我还负责团队的财务,包括预算、收支、做财务表等。

这期间,我收获了无数的友谊与感动;同时,经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结识一群完全不同的人,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

本以为支教是一种帮助,一种给予;后来发现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收获的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

本来的希望是梦想我们的到来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这并不容易,现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支教发展成一个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事业,甚至希望我们的力量能够影响到国家,实施更行之有效的利于西部发展的政策。

我们的后续活动还在继续;我也还在继续求证。但是我现在相信,至少,我们能带给山里的孩子们一个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也许这一代不能走出大山,但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总有一天能与大环境融为一体。

一个月的暑期实践过得很快,自己慢慢地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这项工作,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老板也夸奖我适应性很强,工作能力也错,以后要是暑期还想实践就到我这来。那时离开时还真有点舍不得呢。一个月的辛苦也是有回报的,拿到我的工资时,真的很欣慰,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钱可以领,也不是终于结束了打工的苦日子,而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和回报,自己的实践也有了收获,回想一下自己真的觉得很值,自己在这个月里学的东西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在工作结束后,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1、要善于沟通,像和同事之间等

2、要有耐心和热情:在工作的时候要经常微笑

3、要勤劳:有时候一些细微的东西可以让老板更赏识你,也比较容易受提拔,比如我很空闲的时候就打扫打扫办公室,整理整理文件,帮帮老板的忙。老板就夸奖过我勤劳,有付出就真的有回报的。

当然有总结就说明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不够主动做事,有时候老板说了才知道做,老板不说就没有这个意识去做;社会经验比较缺乏,经常会做一些错事,得罪那梨园些生意人,有时也会得罪老板;刚开始也不大会和人交流,所以那时总是觉得自己很受委屈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我的比较辛酸的历史,不过这些也都是我宝贵的经验,它们都将成为我以后参加工作和社会实践的教训,我要力争在我以后暑期实践以及今后就业的时候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回到家时爸爸妈妈也说我真的变了好多,变得懂事多了,孝顺多了,脾气也变好多了。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也不会再浪费钱了。

从校园走出来的那一刻,我们便肩负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责任和重担,这是我们这个年龄该有的一样东西。

篇6

《经济法》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懂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经济法》的学习,提高自己在现代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作为经管专业的学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是基本素质。在专业学习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是掌握《经济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渠道。相对于枯燥的法条、繁琐的法律理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开展《经济法》的教学工作,无疑是每一位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需要探索的。作为一门专业课,《经济法》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要求高等特点,再加上经济法的知识记忆点繁多、法律法规繁杂等情况,使得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经济法在高职院校中面向的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没有法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所收获,这是教学中不得不进行思考的问题。[1]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区分授课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大多不进行专业区分、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也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改变侧重点。很多教师更是用同一个教案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经济法的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必学的包括基础理论、企业主体法、合同法等;选学的内容可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区分,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税法、证券法等。

2.片面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忽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名词、对象和理论的讲解非常重视,而往往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学生对于经济法基础理论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现象的出现,并直接导致了课堂讲授的乏味性。经济法具有相对稳定和抽象的特点,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只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基础。[2]与此同时,过于片面的重视经济法法律条文的讲述和解释,淡化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在真正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时候不能熟练将理论知识为我所用,直接影响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延滞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3.教师片面强调讲授,教授方法单一,应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偏重于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不出来,又加上理论知识和条文占很大比例,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被迫进行学习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对没有法理基础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3]同时,由于非专业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偏少,会加大高分低能学生出现的可能性。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工具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等器官,使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变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故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4.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

单纯讲述理论基础及法律条文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引用大量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法律条文,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基础上,我们还应创新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担任各项角色参与其中,锻炼学生对各项法律条文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组织专题讲座、图片展览、法院旁听、教学录像、律师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经济法律就在身边,增加他们想多了解法律知识的想法,使经济法律条文的应用更加形象化。比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利用中央及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和媒体组织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去现场领略、加强了解,将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共享,感悟经济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4]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头脑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挑选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案例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经济法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思维、修炼法律素养的舞台。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教学,增强他们自身与专业课的关联性,更有利于增加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爱好,也更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5.重视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

在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通常是老师上课时匆匆而来、下了课匆匆而去,一学期下来老师和学生都不能互相认识,更不要谈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习成绩往往只是靠最后的期末笔试考试来决定。这一情况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死记硬背老师的讲课内容,根本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课堂的教和课外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下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先布置和下一章节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带着问题找答案,把对经济法学习的时间延伸至课堂之外,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有助于对经济法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6.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考核、考试方法侧重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用笔试的方式,试题的内容往往是由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题型组成。这种落后的考察和考核方式,使得很大一部分考生为了学分而学习,成为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经济法在很多的高校里是考查课,致使许多任课教师认为既然是考查课就可以应付了事,写篇相关论文或者布置一点主观题就可以结课完成任务。但是,考核也是检测一个学生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类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并把快乐元素和现代化元素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被动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觉、自愿的需求性学习,切实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经济法》势必成为高职生喜欢学习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桂宗,王祥修.关于法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3(10).

[2]李曙光.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N].光明日报,2003-7-4.

篇7

一、自组织理论释义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对“自组织”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和突变论(CalastropheTheory)。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处在非线性区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因涨落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宏观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协同学理论进一步指出:使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协同现象。协同学理论深入地研究了这种协同现象的形成机制及作用模式。突变论则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突变论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

二、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与涨落性四个方面的新特征。广告学人才培养也具有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开放性要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这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广告学的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融合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艺术学、营销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将学科置于一个相对开放和谐的系统背景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要到实践中检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务运作能力,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市场运作技能和经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转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实现教学与社会市场的衔接和转化,使其具有开放性。

非线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内部形成的非线性关系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师生与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四种关系。[1]广告学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学教并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总是按预设内容操纵课堂,不能沿袭别人的理论来应对本地市场。广告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切知识都必须结合市场创造性的运用。课程的特殊性也决定“师生与教学媒体”的非线性关系更多要求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形象再现广告,更能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非线性关系更多强调的是多媒体设计的非线性,教学的内容可以随时选择、转换,而不是固定的流程设计。

协同性是上述相关效应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核心机制。在学习者系统之间,善于合作的个体将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自组织、自生长。广告专业的教学重视个体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设计科学的合乎教学要求的目标任务和分组策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学生能适应广告公司的小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涨落性是指系统一定要有适当的外界扰动或涨落才能导致有序,使系统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并最终形成耗散结构。广告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应用于社会。广告理论要想能准确应用首先必须把握市场,针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缺少对市场的感悟力,理论知识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出鞘的宝刀。因此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保证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找到理论转化成知识的渠道。当外界对初入业界的大学生不满并提出更实际的应用要求时,压力促使他们消化市场做出应对,这样形成了新的系统平衡耗散结构。

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培养创造性人才。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能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开放性的系统之所以能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性系统能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系统理论认为:熵值越小,表明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或越有序。因此,要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系统才能与外界更好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开放性的教学思想。思想的开放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的最大阻力就来源于传统的思维定势。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比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跟进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教学过程灵活多变,不要按预设过程实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老师不仅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交给方法,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将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2.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知识讯息万变的时代,教学内容不能过于陈旧,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要注重吸收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将学术前沿和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我们专业在2009年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将网络营销、创业学等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内容纳入了课程体系,还增设了引入业界广告人士参与课程教学的方式,让实战经验丰富的广告界人士讲课和讲座,使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得以更好的衔接。

3.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体,代之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课程设置有实践环节,如市场调查、广告策划、摄影摄像等课程,以2∶1的比例设置理论和实践课。而技能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超过三分之一。教师团队也是一种开放性的配置。除高校专业教师外,还从校外邀请专家和广告业界的企业家来担任教学和开设讲座。学生的学了在课堂上,还在实验室、广告公司等学习实践。实践教学模块的设置也与传统方式不一样,以前很多专业的实践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放任自由。而我们的实践环节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实习类,只带领学生参观和聆听,初步接触,有一个感性认知后明确学习的方向,培养专业的好感和热情;第二阶段则到相应的实习基地上岗培训,由广告公司负责带领;第三阶段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闯,学会应聘技巧和培养自己独立运作的能力。其次是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本专业课程要求都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设计也要求具有开放性:视听、网络、专题网站等使单一的纸质文字教材,变为图文声并茂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库的配备使教师随时整合、充实原有教学资源。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由耳听手记、被动接受为主,变为自主学习、协作探究。#p#分页标题#e#

(二)激发学生系统内部协同性学习。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不是由于外部的强制,而是通过自己内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动态过程”[2]。协同性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协同性学习的关键是自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协同现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协同学习是一种小组学习方式,强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发扬团队精神都具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刚开始学习什么是策划的新概念和策划的原理和策略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一概念或原理的了解与认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知之甚少。但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并组织小组或团队的协作学习,最终使全班学生都达到对这一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在团队的协作学习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人际沟通的意识加强。

(三)非线性的教学改革。所谓非线性系统,指的是不具备均匀性或叠加性的系统。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强调部分的设计,教师按预设流程教学,因此不利于学生对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前所述,非线性的教学体现在四个方面,因此,教学要用整体观念设计,方能全面体现非线性。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传统的大学教学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往往被忽视,教学设计多围绕如何教来展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如果将教师的“教”淡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片面的。因此,只有将教与学并重才能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

师生与教学内容的非线性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这两方面的非线性关系实际上要通过“‘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设计、实施才能贯彻落实”,“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因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3]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有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策略强调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要求教师掌握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安排好知识的层次性和顺序,比如教《广告策划》以前,学生必须学习完市场调查、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这些相关的理论融汇。在学《广告创意》以前,必须掌握相关的设计原理和设计软件,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理解和运用。微观策略则强调一节课内的的某个知识点或主题的教学组织,比如概念、特征、原理等,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概念教学用讲述法,特征的教学用讨论法,原理的归纳用案例分析法。“师生与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大学教学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多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媒体教学,不少教师按照课件的顺序一页页地讲述内容,教学过程已经是固定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只有将信息、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多向互动,形成人机交互、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上灵活多变,课件的设计必须是非线性的、超链接方式的使用,可以让内容根据学生反应而取舍和进行,课堂的程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交错。网络课程或者论坛、虚拟实验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探究或实验,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

(四)发挥“涨落性的”杠杆作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即耗散结构)的过程,是对某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的意义建构过程。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涨落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三个方面。

篇8

1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观念的改革

广泛进行教育思想改革讨论,强化教学改革的意识。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营销教研室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为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引导大家关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未来市场营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强化发展观念、适应观念、特色观念和营销观念。

以培养善于创新、长于实践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课程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授课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施市场营销创新。

2明确改革目标并制订有效的教学措施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向相关领域拓展的市场营销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努力贯彻“理论足够为度,着重培养应用能力”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根据营销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学手段、方法要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选择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教材、教学资料。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教改成果,使教学内容与形式能与时俱进,真正体现新时期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2.1制订培养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调整。核心课程依次开设:销售职业基础、消费心理学、商品经营、市场营销、谈判与推销、广告原理与实务、市场营销策划、网上经营实务、综合营销实务。

2.2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对有重叠内容,或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同时,我们密切和企业联系,及时了解当前相关教学内容及实践内容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建立起一个更先进的、适用的、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下一步我们将分岗位、分解工作程序进行课程设计,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3编写高水平的教学大纲。对专业的主干课程,以长期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主体组成一个编写大纲小组,整合集体力量编写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大纲的制定,要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特点,恰当地定位该门课程的目的、任务与要求,较好地处理它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详略得当。

2.4编写特色教材。编写了具有教学改革特色、应用性较强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系列教材。教材内容强调整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出职业特色。同时,在编写时,要强调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逐步建立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库。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收集、整理有关课程涉及的单、证、表、案例、工具书、参考书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以及教学软件、教学光盘、录像带、录音带等,积累一定的教学资料。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近几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和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3.1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证实,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本人在以下方式的教学都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1案例式教学。在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案例要有事物发展的过程描述,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在营销课程的教授中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标。笔者深感此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好处――学生爱听、勤思考、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实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教研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案例库。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工具,事先教师准备好案例,以文本形式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教学方法。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生活,学生才容易理解。

二是组织学生自己实地调查。调研性案例是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而进行实地调研所得的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本人一般在讲授营销环境分析和市场调查时采用,教学效果很好。

3.1.2以学生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团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团队体验式学习就是营造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逼真的环境中, 通过身临其境般的亲身经历,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论知识来达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深化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整个体验学习的过程由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团队共同努力合作完成。

这种方法教师担当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市场营销团队体验式教学由团队体验式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这四个环节来实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习团队明确学习任务或项目及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团队如何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与改进方案指导。整个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合适的问题、情景、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感悟营销之道。最后教师对自己指导团队体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结合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并分析原因。学生学习团队也要给自己团队打分,给出得分的理由,对于做得差的方面需要认真剖析原因。师生还应共同评价学习成果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基于市场需求的学生团队体验式营销教学的成功实施,将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真实感悟营销,体验营销,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营销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工作责任感得以形成,为更好地融入营销实战打下坚实基础,应当成为今后市场营销教学的新模式。

3.1.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直接地体验,了解社会供给与需求情况。现以调查报告课题为例,简介实践教学法如下。调查报告写作是市场营销课程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实践从设置问卷、调查、分析、撰写成文的整个市场调查过程。具体以学生使用手机情况为主题,亲自深入校园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针对调查结果利用市场营销知识进行简单分析,最后写成调查报告。学生的实际调查分析能力因此得到有效锻炼。大致分为五个步骤:布置任务、设置问卷、调查实践、分析探讨和教师总结。

通过学生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了市场调查的工作特点,使之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注重仪容仪表的得体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胆量等均得到锻炼。

3.1.4情景模拟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展与发展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在采取“情景模拟式教学”时,首先是设计模拟教学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开始实施。例如运用小组学习法、角色模拟法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学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组,每个小组4―6人,分别扮演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研发经理等角色进行模拟演练。模拟买卖双方的谈判过程等。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3.2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自我学习、沟通协调能力。目前,我院配备了比较完善的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发课程网站与网络资源库,逐步开展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考虑一些网上的课程论坛、实时答疑等。将教师的主要职能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另一方面是模拟营销实验软件的引进。在计算机模拟营销实验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成立公司,模拟一个公司的运作,分别扮演总经理、市场营销经理、生产经理、供应经理和物流经理等角色,小组成员必须全力以赴,通力合作去参与市场竞争,根据模拟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做出科学决策,以谋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3.3改革考试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法是由教学培养目标来决定的。市场营销课程的考试要体现“以能为本”的培养目标,考评要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因此,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策划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

4开展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市场营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保证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经过反复论证分析,按照“内外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起点高、定位准、具有前瞻性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4.1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多年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树立起与能力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建立了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商务技能实训室等六个实训室。能完成公司日常办公管理、模拟招聘、营销策划、商务谈判、办公设备和数码相机使用与管理等实训项目。

还有收银技能实训室、两电子商务实训室、校内超市实训(市场营销专业轮岗实习)、物流实训室等以营销实训公司的任务为中心,形成细化的课程实训单体,任务驱动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展开,逐步形成独特的市场营销实务教学模式。

4.2市场营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企业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主要与南宁市的一些企业签定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定期到青岛啤酒、南化集团、利客隆超市、海螺集团、皇氏乳业等企业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 “订单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培训学生考取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篇9

一、闽剧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

闽剧,也称“福州戏”,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闻名海内外。历史上,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用福州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 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与福州地区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初具雏形。清末,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渗透,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的“闽剧”。 [1]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大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闽剧梅兰芳”郑奕奏及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益闻书局就曾出版了许多闽剧名家名剧的唱片。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创作、改编出许多批优秀剧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闽剧《炼印》拍成戏曲艺术片,引起了全国强烈反响。八九十年代,诞生了一批题材新、格调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如《洪武鞭候》、《林则徐充军》、《贬官记》等。目前,福州共有闽剧团127个。现存传统剧目有1300余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较有影响的为:《钗头凤》、《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以及现代戏《海上渔歌》等。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福建省闽剧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艺术价值

闽剧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一是它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闽剧作为民间传统艺术,题材内容丰富,集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等于其中[2],并借助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加以诠释,地方特色鲜明,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传递乡音、乡情、乡恋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体。二是传承闽文化特别是福州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在闽剧中能清晰地看到福州人民的名人与英雄崇拜意识、清官崇拜意识、忠厚仁义思想与爱国情结、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知命乐天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等[3],传承发展这些地域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推动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具有戏曲发展史研究价值。在四百多年的风雨传承中,从明朝万历年间的民间小戏班,发展到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不断的交融碰撞中,从方言小调,发展成为多声腔成熟剧种,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二、闽剧的尴尬发展现状

在400多年的风雨传承中,闽剧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它来自民间,娱民育人,为民所爱。既是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也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人们借助它来表达情感,诠释生活,传承做人,书写历史,已融入到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福州人民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时至今日,和很多民间传统艺术的命运一样,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以及艺术文化商品化和影视艺术崛起等的影响,日渐走到濒危状态,前景堪忧。

(一)编剧人才缺乏,剧目内容陈旧单一

剧本乃一剧之本,同时,没有优秀的创作人才,也就没有优秀的作品乃至整个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福州闽剧创作曾一度出现人才济济、佳作迭出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当时的福州闽剧创作界拥有一批年富力强、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剧作家,这些剧作家们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艺术的体认,写出了众多颇具水准、颇有影响的剧作,如《林则徐充军》、《彩云归》等优秀作品就是当时创作的。审视当下福州闽剧创作队伍,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年的创作团体中一部分已退休多年,一部分正要退休,现只剩寥寥几个中青年编剧和业余剧作者。这些仅剩的剧作者们的知识结构、创作心态和文化视野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升华。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闽剧重技艺轻理论,不利用推动整个剧种向纵深发展。传统优秀剧目流失严重,创作思想缺乏创新,固步自封,反映内容陈旧,当前上演的剧本多为提纲式的简单剧目,情节松散,人物形象浮浅,有骨而无肉,味同嚼蜡,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缺少大师级领军人才,影响力不足

所谓大师级领军人才,他(她)应是剧种的一种代表和象征,他(她)的存在体现剧种的一种精神和灵魂,他(她)影响着剧种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推进着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尽管当今闽剧界有中国演员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陈乃春先生(他也是福州闽剧界至今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演员)等的知名专家,但是还没有出现一个在福建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的大师级领军人才。由于大师级领军人才的缺少,一定程度上造成闽剧艺术在全国戏曲舞台上难以形成独特的魅力,难以产生耀眼的光芒,难以持续地吸引各方观众的欣赏目光,这也成为影响着闽剧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观众青黄不接,市场日趋萎缩

语言是戏曲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不同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福州方言是闽剧的基础语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福州方言在普通话和外语的双重夹击下,发展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很多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都不会讲福州方言,或只会听不会说,于是闽剧渐渐地就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土壤”。同时,由于闽剧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许多演出机构经营困难,越演越亏,演出场次锐减,闽剧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界。以前,大人看闽剧,一般都会带着小孩一起去看,这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对闽剧的兴趣与爱好。而现在,城市里很多闽剧老观众都不知道上哪里看闽剧了,渐渐的越没的看就越没习惯看,更不用说影响下一代一起喜欢闽剧了。曾经的台上演员们悲欢离合,台下男女老少如痴如醉的情形,已是过往云烟,观众人数锐减,“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闽剧离青年一代越来越远,有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闽剧为何物了。

(四)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机

闽剧是一个需要从娃娃抓起的艺术,传统的闽剧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拜师学艺,一招一式间,讲究形神兼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青人择业的取向日趋多元化。由于闽剧的形象宣传没有得到提升,于是许多青年一代认为闽剧是“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不愿从事戏曲表演,家长对孩子学戏也普遍存在着前途担忧。近几年闽剧专业的招生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学生人数少,生源素质偏低。同时,闽剧市场的开发能力落后,经营入不敷出,办公设施陈旧,排练经费紧张,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环境简陋,演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造成人心惶惶,许多优秀尖子演员离开了舞台,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创作人员放弃了闽剧创作。另一方面,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民间老艺人观念保守,深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只传戏不传本,学徒学不到闽剧的精髓,半桶水出师,在舞台上成了“模仿秀”。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培育其载体,即传承人。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随着老艺人的老去,拥有技艺的消失,留给后人是永久的遗憾。闽剧传承后继无人,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又一难题。

三、实现闽剧传承与发展的政策措施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宣传和保护工作,福州市政府也已把闽剧的保护工作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去,并加大了扶持发展力度,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闽剧的巨大艺术价值,这让我们看到希望。闽剧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群策群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改革促发展,推动闽剧事业繁荣复兴。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传承与发展闽剧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一是要培育肥沃的发展土壤。福州方言孕育了闽剧的根基,祭祀等民俗方化滋养了闽剧的空间。传承和发展闽剧首先要保护好闽剧所赖以生存的语言与民俗文化等“生物链”资源,让闽剧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茁壮成长。二是要建立“闽剧艺术数据库”。要对闽剧剧目作一次系统地普查、统计,要对尚还健在的闽剧老艺人所传唱的曲目进行录音、录像等收集整理,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介质存储,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闽剧艺术数据库”,以实现对闽剧的原貌保存。三是要完善扶持政策。要把闽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优先安排指标。鼓励社会力量资助闽剧艺术事业,将纳税人对闽剧表演团体及剧(节)目创作、演出捐赠的,按有关税收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四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设立发展闽剧专项经费,鼓励各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排练和演出能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创剧(节)目。五是要积极支持闽剧开展对外艺术交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借鉴吸收其它剧种的传承与保护的经验做法。六是要加大本土闽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拓宽人才培养面,将闽剧等民间传统艺术人才一并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弥补过去仅对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重点培养的不足。要建立完善由政府、单位、社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演艺机构等联合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对有志从事闽剧事业的人才在学费、生活等方面予以补助。

(二)统筹兼顾,打造一大批的专兼职结合的剧作家群体

强大的剧作家群体是闽剧事业做大做强的有生力量。一是要发挥老剧作家的余热和作用。要多关心、体贴老剧作家们,努力解决他们生活、创作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继续安心、全心、真心地进行戏剧创作,为闽剧创作事业作出新贡献。二是要为在职剧作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不仅要从精神上鼓舞、激励他们对闽剧创作事业的执著追求,肯定他们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而且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入生活和再教育提高,以丰富他们的创作素材和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准,还要及时奖励他们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三是要发现和培养青年创作人才。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发现、培养有潜力、有热情、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剧作者,对于这些青年剧作者,要让他们有机会得到学习深造,以提高他们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知识结构,升华他们编剧技巧。要让他们深入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提高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境界。

(三)解放思想,在市场中实现闽剧艺术的价值

广阔的市场是闽剧艺术的大熔炉,也是闽剧继续发展的动力。一是要科学定位市场。要在遵循市场法则基础上,运用消费心理学等原理,通过研究消费者对艺术消费的心理取向,从闽剧是一门可以使人在视觉、听觉多方面获得极大审美满足的综合性高雅艺术,是一门可以从中疏解压力、畅心怡情的艺术,是一门可以标榜个人文化身份的艺术出发,做好市场定位判断。二是要整合培养消费群体。闽剧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中的高雅的一分子,要对戏曲票友、学生、高级商务人士、普通观众等不同消费群体进行明确细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三是要做好宣传推介。要让营销班子积极地介入从闽剧的剧目打造到销售全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媒介推广,既实现提升经济效益的要求,又实现提升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终极目标。四是要与城市营销相结合。要让闽剧艺术与文化经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推广相结合,创造丰富的平台以展示福州地方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开拓创新,让闽剧走进城乡的各个角落

广大人民是闽剧艺术的创造者和消费者,让闽剧艺术深入民心是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持续推进“闽剧进校园工程”。要将传承闽剧与学校的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闽剧相关课程、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有关闽剧表演团体到学校展演等途径,传授、普及有关闽剧的历史、发展、表演、鉴赏的基础知识,让闽剧的传承回归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让广大学生在熏陶中,提升对闽剧认知和鉴赏水平。二是要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要重新审视闽剧创作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重新审视闽剧创作与观众审美心理的距离,对原先艺术元素,进行再提炼、再加工、再创造,创造出反映当下潮流、符合时代脉膊的优秀作品。三是要建立立体式的宣传网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媒体力量,特别是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信息化工具,精心策划,持续推进,不断提升闽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借助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机会,结合旅游景点的开发,开辟闽剧演出场所,提升闽剧文化的辐射力。

总之, 传承与发展闽剧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共同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勇挑重担,解放思想,大力作为,实现闽剧艺术的新一轮繁荣复兴。

参考文献

[1]福建戏曲研究所.福建戏史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60.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 福建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2月,113.

[3]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205.

Discusse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n Opera

【Abstract】Min Opera, has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meaning,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wealth of Fujian, Fuzhou dialect of the living fossil, the passing of accent, nostalgia is an important art media, a higher artistic valu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of entertainment, Min Opera arts increasingly marginalized, the outlook is not optimistic. In the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prosperity Min Opera arts renaiss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