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8:35: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闻宣传培训感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节目评析活动,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人员进一步优化宣传管理、建立和完善宣传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感悟。节目评析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讨论自办节目中的创新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评析,新闻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在宣传改革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探索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宣传管理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创新创优栏目节目,多出精品力作”成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公信力和节目的可听性、可视性,进而提升广播电视宣传的舆论引导水平。
加强教育培训,既是“走转改”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根据我区新闻采编队伍的现状,结合“走转改”活动要求,我们与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密切合作,组织开展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突出重点,体现内容的针对性。从新时期新闻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坚持以“干什么、学什么”为原则,着重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委托中国记协等组织编写了十三门学科知识教材,并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比如专业技能方面,我们针对目前新闻从业者中有相当比例的非新闻专业学科背景的情况,聘请专家学者讲解消息、通讯、评论等常用新闻体裁的写作特点、方法与采访知识;职业道德方面,我们聘请学界和业界具有突出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的专家学者,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规范的系列讲座。
二是创新形式,务求效果的最大化。鉴于我区地域辽阔、人员集中成本较大的实际,我们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学员自学教材、网络远程授课(辅导)、交流学习等办法,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做到所教即所需、所学即能用。同时,注重加强培训教育的互动性,定期安排集中讨论,并设立网络专用邮箱,组织专家学者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果,进一步调动了新闻工作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以考促学,提高人员的参与度。为了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我们采取以考促学的办法,在每个阶段的全员培训结束后,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理论素养的考试、专业技能的考察、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对综合成绩达到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合格标准以上的人员,颁发《新闻采编综合素质考核证书》,并作为评选先进和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通过行之有效的促学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对新闻采编人员学习培训的全覆盖。
二、创新活动方式,做到“走”得深入
通过一年来的活动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走转改”是一体的,只有“走”得深入,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创作推出更多文风清新的新闻作品。所以,我们始终坚持以“真下”促“真转”带“真改”。
一是坚持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同志带头走基层,了解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情况,现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督促推动工作落实。各级新闻媒体负责同志坚持常下勤下,通过蹲点、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抓“活鱼”、“鲜鱼”和“大鱼”,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当好排头兵、先行者。
二是坚持把打造精品贯穿始终。全区各级各类媒体都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题专栏,集中连续刊播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涌现出一批品牌栏目和新闻精品。比如内蒙古日报开设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做到了每天见栏目、天天有报道;内蒙古电台在重点新闻节目中推出“倾听第一线·广播记者走基层”栏目;各盟市所属媒体也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题专栏。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媒体共开设近200个专题专栏,刊播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9000多篇,为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把服务群众贯穿始终。能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走转改”活动的试金石。活动中,我区各级各类媒体加大民生问题报道分量,推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达到了记者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比如去年我区马铃薯遭遇严重滞销,区直媒体走基层的记者首先报道并予以持续关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马铃薯卖难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完善工作机制,做到“转”得到位
制度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是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有效保障。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特别注重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探索完善“走转改”活动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基层蹲点机制。全区各级各类媒体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累计建立固定的活动基地和联系点1780个,并依托基层联系点,组织开展蹲点调研、定点帮扶、双向互动等特色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学校军营等各行各业,了解民生民情,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群众,采写出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
二是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我们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各新闻单位考核之中,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估评奖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工作安排、收入分配、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各级各媒体也普遍建立了采编人员下基层档案,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好新闻推荐进行挂钩,调动了广大新闻工作者投身基层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讲评引导机制。我们注重发挥新闻阅评的引导作用,《新闻出版阅评》开设“走转改”阅评专栏,从各媒体的栏目设置、报道内容等多个方面加大阅评力度,在表扬好栏目好作品的同时,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定期开展阶段性总结,评估各新闻单位开展活动情况,发现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各地各新闻单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四、狠抓整改落实,做到“改”得有效
查找问题、改进工作,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根本目的。活动中,我们对照“走转改”精神要求,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认真查找问题,抓好整改提高,确保“走转改”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一是解决突出问题。各新闻单位将前一阶段征求到的意见和分析检查中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归类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方案,开展集中治理,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同时,我们还要求各级媒体普遍建立“走转改”公开承诺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派出督导组,赴各地各单位督促检查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基层群众的反映,听取走基层同志的意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促使“走转改”活动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工作。同时,注重总结来自基层、生动鲜活的新创造新经验,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扩大“走转改”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开展群众测评。我们坚持“开门”办活动,要求各新闻单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既让群众看到“走转改”的实际效果,也让新闻工作者作风在群众的检验中得到锤炼。比如《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举办“读者节”,专门征求基层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对新闻宣传的意见建议。一些媒体开设“读者来信”专栏或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刊播和征询群众对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以及对“走转改”报道的意见和建议,均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系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相关链接:
带着真诚走基层
通过走进基层、感悟实践,使新闻工作者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水平,这是“走转改”活动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胸怀理想,渡生以真诚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众生也无力,怀揣理想的她认为,真诚是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三载春秋,她先后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97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等十余次培训,完成80学时课程教学、思政类论文六篇,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考取国家三级职业指导师证书,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中国矿业大学第四届、第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自我要求的力量助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己立立人,为学生摆渡青春的同时摆渡自己。"今天是我参加工作的第937天,在这937天的每一天里,我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渡学生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就在前几日准备十佳辅导员答辩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为师者自我完善方能育生使人明善。"眼前的她一脸明朗微笑,像窗外的冬日阳光般温暖。"真心待学生,真情暖学生"是她的工作理念,为鼓励学生三走,去年冬天她坚持每天带领一个专业学生围绕学校慢跑一圈;为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专业分流后经过几次调研、座谈,她按照专业重新进行宿舍分配;为做好学生人生导师,她工作再忙也要与学生谈话,对重点关注对象、新发展党员等需要持续关注或者重点引导的学生,更是经常谈话引导,深度谈话学生超过300人。
二、坚持信仰,育生使明善
构筑“思想、经济,品牌”高地
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必须要站在世界的高点,要用世界的眼光,要用世界的语言同境外受众交流、沟通;客观地展示中国的形象,展示镇江的形象,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镇江外宣工作精心构筑了“思想、经济、品牌”三大高地。
构筑思想高地。2004年镇江市加大了对外宣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面向全市有效地建立了新闻联系人制度和对外新闻联系工作网络,举办了辖区及相关部门领导、新闻联系人业务报告会,和新闻联系人培训办工作进展十分有效,减少宣传味,将事实优势变成舆论优势。
构筑经济外宣高地。经济外宣是当前外宣工作的重点。2004年镇江市经济外宣在年初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部署,确定重点经济选题。镇江市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本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上海、深圳、东莞、西安等地举办了招商引资活动。在此期间,借助外力,借助媒体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对镇江市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报道,使广大来宾能够身临其境地感悟镇江,认识镇江,了解镇江。
镇江市在举办2004中国镇江金秋经贸洽谈会的过程中,先后开展的“聚焦镇江”、“感动镇江”、“境内外媒体看镇江”、“镇江与世界同步”、“大江放歌”、“十二频道走进我家”等系列宣传文艺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构筑品牌高地。打造品牌是镇江外宣工作一直所追求的目标。2004年镇江市进一步完善了“领导谈外宣”和“电视宣传周”这两个品牌,还在电视外直片创作和重点选题对外报道方面又作了新的尝试。
2004年7月,在镇江召开的江苏省电视外宣现场观摩会,镇江市在电视外宣创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得省领导的肯定。镇江市电视外宣创作的节目数量和质量一直位于江苏省的前列,节目在在凤凰卫视欧洲台、美洲台,美国斯科拉黄河台、熊猫台等海外电视台播出,有稳定的收视率,培养了一批关心镇江发展的电视观众群体。8月,中央外宣办组织中央人权研究会二十多名成员专程来镇江市调研,他们对镇江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做法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评价,对镇江市这些突出的选题通过中央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有的选题还写成了调研报告。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在镇江市生活了十八年,围绕如何将她打造成外宣品牌,镇江市做了大量策划和活动。2004年镇江市与美国赛珍珠国际研究会组织共同举办了中国镇江赛珍珠文化系列活动,开通了赛珍珠研究会网站;拍摄了《寻找赛珍珠》电视专题片;举办了《赛珍珠在镇江》电视专题片首映式,并制作了该片光碟;印制了《赛珍珠在镇江纪念邮册》并举行了首发式;举办了《赛珍珠专题书画展》。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提高了镇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扩大了镇江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台办”三块主阵地的作用
外宣工作要构建大外宣格局,首先要发挥好外事、侨务、台办等方面主力军的作用。2004年是镇江市与日本津市结成友好城市二十周年和镇江市与美国坦佩市结成友好城市十五周年,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针对友城的宣传。在此基础上,镇江市还组团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作进一步的交流。
镇江市著名书画家、原镇江市国画院院长丁观加在德国曼海姆市和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举办了《中国江南水乡下观加彩墨画展》。德国主流媒体称道:“来自远方中国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丁观加先生为我们带来的非常精彩的水墨画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东方艺术的魅力,而且为两市的结好也起了纽带作用。”
对侨宣传,是镇江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2004年镇江先后接待了十来批海外客人,借他们的口去宣传镇江,海外华人、华侨回镇江家乡投资建设的数量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世界华文媒体采访团来镇江市采访,对外报道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海外掀起了一股新的“镇江热”。
对台宣传,镇江市同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一是对出访团组要求在台做好宣传镇江的工作,寓宣传镇江于经济工作之中;二是有计划邀请台湾友好媒体来镇江采访,由他们来宣传镇江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利用镇江市是台资高地的优势,努力做好身边台湾投资者的工作,用政策去引导他们,用感情去感化他们,用活生生的事实去打动他们,说服他们。
挖掘“媒体合作、网络宣传、资源优势”等方面的潜能
在全球传播时代,信息无疑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谁掌握了信息传播和信息传播载体,谁就能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谁就能在宣传地位上,抢夺并占领住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媒体搞好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和本土等资源优势是明智之举,聪明之举。
镇江市与媒体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镇江市在开展“聚焦镇江”和“沿江开发系列宣传活动”中,先后邀请了数十批境内外媒体记者来镇江采访。中美联合电视摄制组、亚洲电视、香港凤凰卫视、香港明报等媒体对镇江市经济、服务业等方面的报道在境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通过他们的报道,其他媒体也纷纷来电来函寻访,竞相报道。通过媒体的宣传,不仅为镇江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浓烈的舆论氛围,而且为境内外投资者来镇江创业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渠道。实践告诉我们,借助媒体做对外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与媒体结成友好关系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多种形式,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增强了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加了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和决心
(一)拓展训练方面:四天的拓展训练,利用看似简单又不易操作的游戏,锻炼了自己、团结了队伍、凝聚了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要有解决和面对的信心和决心,团队要有纪律性,要有执行力,每个人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责任感,听从指挥,加强沟通、协作,增加凝聚力,要有创新意识,个人要服从团队,团队要服从大局,发扬奉献精神,游戏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神奇,但通过亲身经历失败后获得成功的喜悦,经过教练的讲解,原本不起眼的小游戏在各位同学的心中折射出绚丽多姿的思想火花,我也感悟到许许多多有理有力的人生哲理,给了我许多观念上的启迪,也教会了我利用这些哲理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这种经历也是一种人生的阅历,也是对自己思想境界和传统观念的一次提高和更新。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二)业务学习方面:通过集中学习,我对交通业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端正了工作态度,在政治理论、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更好的岗位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交通法律法规、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全生产、公文写作、新闻宣传、信息化、公交发展、物流等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加深入了解了交通业务的基本知识,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影片的观看,自己深刻认识到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做到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纪律,守住“三条底线”,做到“三慎”“三防”,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使自己理清思路,坚定了信念,对我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基层锻炼方面:实践锻炼期间,我始终坚持“踏实学习业务,认真实践锻炼”的原则,自觉遵守中心的各项制度,按时到岗,虚心请教。认真学习考核办的各项规章制度,查看有关的资料,熟悉检测中心的车辆检测、驾校管理、从业资格证培训管理方面等业务,认真参与考核办的日常检查等工作,通过驻站基层岗位的锻炼,使自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才干,收获了友谊,锻炼了意志。
二、要继续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立足岗位,学以致用,持之以恒,结合本职工作,坚定工作信心。
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医院文化的作用构成了发展的内部力量。医院院报的宗旨是弘扬医院文化、宣传医学科学、构建和谐医患、促进医院发展。随着医药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信息载体和媒体形式互动发展,使得医院文化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性。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综合型医院比较有知名性的院报不断涌现,影响力日益提高,成为引领医院文化的新军。因此,发挥好医院院报信息传播价值的同时,创新院报的传播方式成为院报编辑者的工作重点,也是其思考的一项新课题。本文以《浙一院报》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创新实践和体会,分析院报改进和创新的方式,做粗浅的探讨,并努力为医院院报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1 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医院文化品质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教授亲手创建于1947年11月1日,系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是浙江省医疗、教学、科研、健康保健指导中心,也是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代表国内领先医学水平的现代化、研究型的大型公立医院。近十余年来,医院实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医疗机构和技术创新转化应用的国家级基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卓越的医疗品质促进人类健康”的医院使命和“严谨求实”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浙大一院深厚底蕴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基因和元素,贯穿医院整个历程,文化血脉一直延续,内涵日臻丰富。
《浙一院报》自1998年创刊以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很好地成为了上情下达的沟通渠道和舆论宣传阵地,亦是医院与患者、医院与职工沟通的重要桥梁,它不仅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宣传喉舌作用,为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培育人文精神、激发员工干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关系的改善,也增强了医院职工的凝聚力,更架起了医院通向社会的桥梁,成为医院重要的文化建设窗口,发挥了信息传递、医院名片、职工视窗、院际桥梁、文化载体等诸多功能。
2 突出医院特点,创新特色栏目,打造医院文化品牌
目前,《浙一院报》为四开四版,全年12 期。各版面主要内容为: 一版为医院要闻,集中报道医院各项重要活动;二版为医教研,主要刊载院内综合新闻、医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及专家名医介绍等内容; 三版为特色专刊,集中报道特色专科介绍,医疗质量、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运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保健知识; 四版为文艺副刊,主要刊载职工工作与生活中的体验、感悟、随想、书画摄影等作品。长期以来,《浙一院报》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正确定位、坚持新闻规律,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政治性、知识性、可读性”有机相融,潜移默化地感染员工,推动医院文化事业发展进步。
内容是报纸的灵魂与生命,创新是报纸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浙一院报》结合医院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增强可读性。同时,积极配合医院重大活动,不定期出专版专刊。各个版面从新闻角度能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版面从专业角度做得更精致、更赏心悦目。《浙一院报》上刊登的医疗、科研、教学、精神文明建设等众多新闻稿,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医技知名度,而且增强了医院的社会美誉度。
2.1 建设精品专刊栏目,积淀医院文化
为配合医院各阶段的工作,院报先后刊出了“我爱我的祖国”、“红旗飘扬、中流砥柱——建党90周年特刊”、“那些医院里被改变的细节——我院通过最新版JCI 国际认证”、“一切为了祖国的花朵——我院儿科正式开业”等特刊,影响广泛而深远。
2006年在全国医院报刊二届二次年会上,郭成兵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医院报刊“优秀编辑”,王雪芬、朱志俊、邵浙新被评为“优秀记者”,浙一院报栏目《医海大家谈》荣获第三届全国医院报刊“好栏目”,浙一院报第143期第一版荣获第三届全国医院报刊“好版面”,邵浙新、郭成兵《五年前肝昏迷受移植,至今日名扬国际赛场》荣获第三届全国医院报刊“好新闻”,马英《捐献滴滴热血,爱心洒满人间》荣获第三届全国医院报刊“好图片”,王其玲《母亲毅然割肝救女,爱心捐助如潮涌动》荣获第三届全国医院报刊“好标题”。
在建院65周年之际,院报又开辟专栏“征文选登——讲述65年故事”,全院职工抒发医院的人文情怀,文笔细腻流畅,感情真挚,生动活泼,以小见大,讲述了个人成长中的坎坷和波澜,更有医院发展中的创造与辉煌,让医院发展历程中一些生动感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晰地再现在职工面前,充分展示我院6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未来美好的发展蓝图,为医院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历史深厚的底蕴继续在医院传承光大,延绵不绝。
2.2 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延伸医院品牌
积淀而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医院院报,亦是医院的无形文化资产,更是医院对外辐射、对外交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通过院报,能够把医院品牌做出特色,让品牌展示形象,用文化品位提升软实力。与此同时,医院的主要运营活动是为患者服务的,院报不仅仅是职工的报纸,更是广大患者的报纸。在各个时段,医院的新技术、新疗法的医疗新闻,在院报上得以及时报道;医院的院士、知名专家、教授诊治病人的感人事迹、特色和专长,在院报上得到全景式的展示; 便民惠民、优质服务等亮点新闻,通过院报得以赢得社会赞誉。
我院诸多学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已形成明显的优势,围绕这些优势学科开展学科介绍、专题论坛,不仅是为了宣传医院优势学科,更是为了引导患者正确就医。例如,开辟《杏林采风》栏目,及时报道和挖掘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科研和教学的新动态,管理上的新亮点,刊载的“我院施行的省内首例双肺移植病友喜庆周岁”、“Perfexion 伽玛刀在头部疾病中的应用”、“我院胃肠外科为百岁老人成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等专科技术介绍,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和声誉。另外,专门开设《医海大家谈》栏目,每期策划一个专题,让专家们将平时从医的切实感受介绍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权威的健康指引,专门介绍某一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知识,不仅读者喜欢,而且新闻媒体频繁转载,拉近了医院和患者的距离,从而使医院良好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2.3 专刊副刊凸显个性特色,营造医院良好文化氛围
医院自身功能的特殊性,使得人文精神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浙一院报》定期开展选题,出版专刊,介绍医院专题性的活动和重大事件。《大显身手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就曾获得省卫生厅办公室、健康报浙江记者站和浙江省卫生记者协会联合颁发的好新闻通讯类奖。此外,医院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病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全院职工中开展了“满意服务标兵”的评选活动,院报为此每年专版介绍了十位“满意服务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职工的行为意识,激发着职工的潜能,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队精神。
《浙一院报》的文艺副刊,始终立足于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用优秀作品引导广大读者,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凸现医院所处的江南地区特点,营造医院良好的文化氛围。副刊突出了江南地区的特色,采写编发了许多饱含杭嘉湖地区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稿件,从而使这张报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此外,《浙一院报》的文艺副刊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浙一人的健康情趣,培养一支自己的写作队伍。鼓励人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传播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从精神陶冶、引导广大职工,营造浓烈的企业文化。文艺副刊上刊发大量患者与医生、医生与医院的心里话,常常是篇幅不大,但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此外,还有许多小散文、小诗歌,或是歌颂医患之间的友情,或是讲讲自己为人处世的人生旅途的心得,不仅宣传了党对医疗事业的方针政策,沟通了医患关系,传播了医学科学知识,扩大了浙大一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写作人才队伍,使许多拿惯了手术刀、听诊器、体温表、注射器的医务工作者,拿起了笔,敲打起了键盘,在新闻文化领域来证明自己,展现自己。
3 医院院报未来发展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立足医院的发展特征,形成院报对医院发展和医院文化建设的良好传播价值,需要医院院报工作者有更为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做好院报的未来发展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从受众心理角度做好院报传播
作为医院文化的承载者,院报要想获得更好传播效果,需要从院报受众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形成院报满足受众心理的重要发展特征。
作为医院文化的组成部分,医院员工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院报对医院员工的心理把握上,需要立足医院的发展现状,以不断提升员工对医院的认识素养和医院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在院报的文化宣传上,要能够以员工利益为目标,形成对医院文化的引导作用。例如一些员工的先进事迹、员工对医院发展的倡议、丰富员工医院文化活动等等,这都需要成为院报传播的内容。同时,院报在满足员工对报纸传播的心理需求时,还应该考虑报纸的接近性,在对员工文化的报道中,内容一定要真实、贴切,院报要真正走入员工中,形成院报和员工的“三贴近”,将医院文化的内涵真正输入给员工。
3.2 发动员工参与院报宣传的积极性
院报在职能上是医院发展的宣传阵地,但从院报的传播角度考虑,其传播主题应该是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院报工作者只是作为组织者在履行职责。因此,为了形成良好的办报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院报的投稿,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员工参与院报传播的积极性,院报工作者要通过一些渠道、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支通讯员队伍,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形成对员工写作投稿的促进作用。
在《浙一院报》发展历程中,通过建立通讯员队伍,聚集对院报的关注度,进而带动其他有写作、摄影特长的员工积极参与投稿活动。院内建立通讯员网络,负责院报稿件的来源。院办有两位专职人员负责每期院报的选题策划、排版编辑和文字校对工作。每月定期向院内部、上级主管单位及兄弟医院、来院患者发放。院报创办以来,通过全院职工的参与和努力,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同时,在内部开展员工参与院报投稿的评奖活动,定期举办座谈会、内刊意见征集会、主题征稿会等;年终对一些优秀的通讯员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发广大员工的写作热情。此外,为提高员工的写稿水平,浙大一院积极利用资源,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编辑为通讯员定期培训。
3.3 扩大院报的传播渠道
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转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石油、冶金行业基础,开展了学生能力培养、教育训练、职业发展及市场拓展的实证教育实践,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1 全面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做好人才培养的导向工作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是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各种职业可迁移、可携带、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个人潜质、性格以及后天教育发展及实践中检验完善、不断固化成熟的基本能力,其水平能力认证即为CVCC认证(China Vocational Competence Certification Center),是教育部职业培训认证中心组织的,通过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培养,通过了技能考试而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
(1)国外先进经验。我国的CVCC培养和认证是学习英国、美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在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较早推行效果明显,它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需求和良好的人才结构体系,能提升学生生活、学习和职场就业效率和工作质量,克服企业矛盾,减少社会成本(见图1a,从顶部到底部依次是高级研究型、管理型及高职技术型人才比例)。
(2)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它是职业能力结构最深层次的行为表现,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展示和发展了所学知识和所长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如图1所示:
图 1 的两种图形分别用冰山结构和同心圆结构展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及不同能力的关系。(a)图把职业核心能力放在最低层,意味着其基础、支柱和承载地位,是“水下”隐性的,而水面显露易视的冰山一角是特定能力。(b)图则说明职业核心能力处于中心位置,从圆的范围看,职业核心能力的数量种类最少但影响大。
(3)政策引导及发展变化。1998年,我国把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推出了包括人际交流、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八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2012年提出“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实践能力强化要求。随后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术及应用型的大学教育进一步扩大,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适应职场新岗位的学习、沟通和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职场情景。
2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因学校、行业或地域不同形成办学的特色,我校十年来走过了以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综合能力三种能力培养为主到思政实践、科学与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三大模块12个项目的素质教育发展历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此背景下确定了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行政管理、教师等岗位的市场导向的能力引向,强化了公务员培训教育中心、素质教育中心、ADOBE数字中心等对人才培养的特色作用。
(1)“三全”育人理念引领教育。“三全育人”是指大学生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培育体系,大学期间全学生过程、全体机关、后勤等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课内外等多方位的全员育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学生,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创新自我的育人理念,在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环境中成长。
(2)课程引导及教学渗透方面。我校汉文专业培养听取企业、行业、专业专家及校友的意见,邀请中石油、中石化、中钢协及新闻机构等相关部门共同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探讨了现代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才需求、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议题,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相关课程(或实训)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对接,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的习惯;通过“社会交际综合实训”课程教育进行交流表达、职业沟通、信息管理等能力培养;鼓励参加办公自动化、C语言等科目考试;开展了人物形象展示、情景对话、“精彩一课”自主学习,拓展了礼仪实践、播音主持、班院刊编辑、助理岗实训等“行为引导”社会实习,探索了模拟招聘、团队公关项目设计等“问题解决”方式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育人效果。
(3)自学引导及适应能力培养。大学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计划,但因学生成长背景、个人爱好、职业取向存在差异。我校在学生入学后就启动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已的兴趣、爱好、性格、职业能力倾向,初步了解职业取向,设计生涯规划书。二年级起认知环境,分年级有侧重点地开展专业、行业、素质及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校正和发展个人职业规划。我校汉文2011级80名学生中,最后选修了五个方向第二专业27人,32名学生准备考研或考公务员,专业技能考证通过率近300%,一些同学还在会计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方面都较大突破,就业质量很好。
(4)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听、说、写等沟通交谈、礼仪是基本要求,但较好的书面表达、演讲、谈判更是汉文学生的严格要求,军训时我们开展了“我的家乡”、“军训感悟”等小组训练活动,后期的读报训练及新闻解说、一周时事谈、身边的榜样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都成为学生职业训练的平台。寒暑假带薪实习、“三下乡”、社会调研又培养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完成了从“愿意讲”到“能够讲”及毕业前“善于讲”三段式转变。学生自办班刊、院刊,全程编辑、播放新闻稿,甚至还拉来维忠科技、中国银行沙区支行的活动赞助等都培养了学生能力。
(5)组织管理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是在工作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重点开展了团队精神与文化、合作艺术、冲突与处理、团队培育与领导、激励及绩效等内容培养,我们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两种方式,创造机会让他们尝试当好管理者,善于和懂得当领导者。在汉文2011级我们试行了年度干部任期更换制,让每位同学都有为同学服务、组织策划及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优秀学生推选到学院、校任职,大二时75%班干部及院干事担当了学院、学校团学组织各部门主要干部,优秀干部中25%学生发展成为了党员。80%以上同学通过老乡会、文艺创作小组、班院刊编辑部、英语情景剧小组、人物形象与设计表演展示、天体礼仪队、友好寝室建设等非正式组织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管理精神。
(6)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培养适应社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校内培育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依然存在。学校每年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加带薪实习、社会调研、“三下乡”、志愿服务、助学助教助研等活动,鼓励筹办各种晚会、文体项目比赛、科技文化交流、郊游及跨校区联谊活动。我校学生曾自发到莲花湖开展了一次野炊,从方案设计、组队出行、材料购买烹制及晚会展示等无不展示了同学们的人际交往、沟通协作、危机处理的能力。
总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及CVCC认证工作是一项目前大学生教育及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克服经费上的投入不足,在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系统课程教学上师资不够,专业技能培养特色不明显等困难。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影响到学生终身的职业发展机遇和就业前景,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和校企全员育人的时代呼唤,随着时间变迁,其教育理念和应用效果将定会被学生、学校和社会接纳。
参考文献
[1] 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55-58.
[2] 丁辉,姚庆文.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教育研究,2010(4):13-14.
二是要熟悉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知识和行业政策,熟练掌握岗位业务技能,夯实自己的业务功底,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一知半解。
三是要善于充分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处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针对本职工作的具体实际,大胆尝试创新的工作方法,切实做到胜不骄、败不妥,为职工起到一个好的表率作用。
四是要学会冷静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对问题分析缜密、判断正确而且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充分了解办公室人员的个性和特长,合理的进行职责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本部门人员的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五是要把握计划性、主动性和超前性,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镇定指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
六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又要学会换位思考,凡事身先士卒,讲团结、讲奉献,当廉政、勤政的表率。
(一)身为办公室主任,要坚持创新,逐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永葆进步的持久动力。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要想做好办公室工作,首先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从基本的建章立制、到工作的思维理念、再到对外的服务方式方法都要积极的寻找创新的途径,拓宽视野面,既要想领导之所想,又要有超前思考,想领导之未想,从浅层次的被动工作中向深层次的主动干事、想事、谋事转变。更要紧扣领导的思路、想法、指示等找准切入点加以细化和完善,力争提供可选择的方案让领导决策。既要贴近收费站的生活和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以此来增强战斗力,又要在形式上由统一集中向灵活多样转变,还要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下做到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更要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身为办公室主任,要及时的发现站内的各种存在的问题,全力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务必要做到心思细腻,观察力敏锐,思考问题要全面,使办公室的各项工作流程做到心中有数,从星级收费站创建、贯标认证、青年文明号等各种创建活动,到食堂管理、设施维修维护、库房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再到活动会议安排、安全生产、新闻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等等。同时还要能常琢磨、勤思考,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的进行沟通和解决,力求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办公室的进一步发展。
(三)身为办公室主任,要学会创新思维,拓展思路,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要做到活动和会议协调组织好,设施损坏要及时协调维修好,新闻报道工作要积极协调宣传好,安全生产要时刻协调关注好,公务接待工作要协调安排好等等。既要对内尽责,又要对外展示收费站良好形象,内外兼修,相互结合,全力做好收费站“大管家”的职责。
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个决定或一个否定等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收费站的形象,所以有责任担当、有长远意识是岗位所在的“必需品”。身为一个部门的主管,在后勤管理中出现问题时要勇于履行自身职责,敢挑重担,在出现部门间矛盾时要勤于协调化解,在部门人员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沟通协调。要在工作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的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岗位责任。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工作,能及时的发现错误,虚心接受,做到有错必改,敢于承认错误,接受处罚,不推卸责任。
办公室主任好比收费站里的“总管家”,一个站所有人员的吃、穿、住、用、行全都要考虑周全,因此要学会担当,学会尽职履责,学会为站领导分忧解难。身为办公室主任,既是站领导的“谋士”,又要是站职工的“排头兵”,更是收费站对外的“明信片”。就此而言,我觉得身为办公室主任,要做到面对上级领导不卑不亢、大方自然;责任面前不退不推、勇挑重担;荣誉面前不喜不傲、虚心纳谏,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工作的各种状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身为一名办公室主任以及党支委成员,在负责办公室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和党支部工作不是互不影响、没有关联的个体,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好伙伴”。“好伙伴”要想共同提高,就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党支部建设为主线,以办公室建设为重点,以社会实践为促进点,真抓实干,在工作中倡导文化建设理念,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在活动中加强办公室人员的组织力和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全体党员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的提升。此外,要积极协助站领导开展帮助困难职工、帮助困难司乘、帮助故障车辆等便民利民活动,并在站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社会帮扶等外联活动。
收费站的日常工作,琐碎杂乱,在认真做好制度建设、职工思想建设及教育培训、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考核考评、稽查管理、宣传报道等各项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要积极的协助站领导做好“耳朵”的工作,要善于倾听职工的心声,积极将职工的意愿阐述给领导,并认
真及时的反馈领导的意见,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协调工作。(一)做好职工切实关心的民生问题。把好食堂采购和卫生关,实施采购过程多人监督,在菜谱上多征询职工意见,重点抓好食堂的卫生工作等,让职工吃的放心、吃得满意;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为职工营造一个整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改善收费站各项工作和生活设施,让职工工作着清新,生活着舒心;认真做好办公物品等库房管理工作,及时采购、定期盘点,为收费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积极开垦闲置土地,建设好站区的小菜园,让职工吃上最新鲜的蔬菜;积极的反映职工切实关心的各种民生问题等。
(二)关爱职工健康。要真正的站在为职工办实事、谋福祉的角度去组织和开展各项活动,要从关爱职工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定期组织职工开展例如:收听健康讲座、召开座谈会等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管理处组织的健康体检,认真落实女职工关于产检假、产假、节育假等生育方面的各项规定,落实各种考勤制度等,并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关注职工的健康安全。
一、园务管理:
成绩:2010.3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0.5获全国百佳特色示范幼儿园、2010.5获**区通讯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6月——2010年6月园长参加**市名校长培养工程,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学习期间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年4月**、**被推荐参评**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被评为区通讯工作先进个人。**被评为区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园务管理关注“人文关怀”,对教工从思想、生活上实行人文关怀。
1.发挥党、工、妇、团各组织的作用,以及教代会督促民主管理的作用,幼儿园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实验幼儿园章程》。幼儿园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3月,举办“爱妈妈诗歌朗诵会”,4月举办实验幼儿园家园亲子运动会,5月幼儿园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举办“放飞梦想、快乐六一、共创和谐”庆祝“六一”家园系列活动。6月,开展了“童歌童诗润童心,中华经典歌曲大演唱”活动,
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对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为女教师人人上安康保险。
2.搭建园长、保教、后勤主任学习、培训交流平台,每月为教职工或家长培训讲座一次。组织教师参加普法考试,2010年3月30日——4月10日园长代表**市教育局对四、五星级幼儿园进行了复查验收。
3加强对保育员、炊事员的培训考核,举办保育员基本功技术比武。努力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幼儿食品卫生工作、安全工作、档案工作、通讯报导工作。
4.幼儿园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制定安全隐患的解决措施,强化消防和地震演练,确保师幼人身、财产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园舍安全。无安全责任事故
5.新闻宣传工作。5月31日晚8点**教育电视台播放实验幼儿园欢庆六一活动。2010-6-1**广播电台校园2010-6-1**日报第二版**记者撰写的“国际象棋大师的摇篮”——记全国百佳特色幼儿园**区实验幼儿园。2010年6月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名校长论坛刊登**“幼儿园国际象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二、教育科研与教学质量
成绩:参加区保教能手比赛1名,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教2次,接待杨家峪红星幼儿园开放活动1次。接待**市师范学院公开教学3节。
2010年6月,幼儿园教学主任**老师、**老师、郝晓燕老师对全园小中大班进行了
2010年3月教学主任**老师随**市教科研指导组到古交下乡教学。
2010年6月2日,实验幼儿园**老师、**老师、郝晓燕老师接待**市师范学院实习生公开语言教学2节,英语教学1节。
2010年4月24日,我园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分别观摩了中班和小班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内容相同的绕口令《数数歌》活动,
2010年5月,我园教师开展音乐、计算教学轮教活动。骨干教师下乡支教活动,
三、师资队伍:
成绩:2010.2评全国教科研实验工作者3名,2010.4评区劳模1名,2010.5评市骨干教师1名,2010.5推荐市教科研先进个人3名,推荐市骨干教师2名。推荐区优秀教师1名.
1.在教师中开展五个一活动:“读一本教育名著,写出读书随笔;上一节公开课,写出教后反思;整理一个教育故事,写出案例评析;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写出教育论文;研究一位名师授课,写出成长感悟”通过评价,不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每月一次的园本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1次),提升教师业务层次和教学水平。周集中培训2课时以上,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2.5%,技能合格率100%
**参加区卫生保健培训,每人350元,**参加区防疫站伙管员培训,每人400元,事务**参加财政局培训,每人300元,骨干教师**、崔君参加省教材教法培训,每人150元,**参加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程培训,每人300元,幼儿园继续教育培训,每人65元,**参加锅炉工培训每人450元。**代表幼儿园参加了**市文明和谐单位培训2次。
四、安全与德育
1.幼儿园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制定安全隐患的解决措施,确保师幼人身、财产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园舍安全。无安全责任事故
加强卫生保健管理制度,在园幼儿全部办理卫生保健手册,幼册相符
幼儿园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初见成效。2010年3—6月,幼儿园联系区街道办事处,区执法五中队,区派出所、**社区四家联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清理胡同乱摆乱放的三轮车,6月29日胡同口安装了大门,确保师生安全出行。
领导关怀,温暖人心。2010年1月19日,区教育局**副局长告诉一个好消息,冯区长来电说城建委同意为实验幼儿园改大门。特别是2010年2月2日正月初八区政府冯区长带领城建委一行三人还有区教育局领导王局长、刘局长再次来园实地查看,现场办公,2010年2月13日,区教育局**副局长、基建科**科长、**一行三人来园分别从三个地方进行实地查看,提出方案,选择最有利的开门途径,接着幼儿园马上起草实施方案报告基建科。2010年3月2日区教育局程副局长一行10余人来园检查安全。2010年3月30日,“百校兴学”工程来园测房子,2010年4月13日,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等一行10余人来园视察消防设施,2010年4月22日区规划局中队长一行2人来园实地查看,再次选择幼儿园开门的可行性方案。
2.加强德育工程创建,完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系列活动。
20103年月5日上午,实验幼儿园一支小小志愿者队伍在**晚报周末志愿者服务队的带领下,走进**教场巷社区,给爷爷奶奶们送上节日祝福。集体演唱了《不再麻烦好妈妈》,《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园先后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讲座4次、举办校园家长开放日1次,邀请家长参加家园亲子运动会、放飞梦想迎六一家园文艺成果展示会,周末早操时间特色汇报反馈,向家长发放幼儿半日活动观察记录表,学期致家长的一封信。“六一”与各共建单位实现联动,扩大本园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园还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开展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6月,实验幼儿园接待杨家峪红星幼儿园教师公开教学10节。
五、办学条件与财务管理
2010年幼儿园配备电脑2台,无线话筒2个,录音机3台。
2010年幼儿园为老师们订阅了《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当代幼教》《上海托幼》《学前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启蒙》《幼教博览》《家庭医生》《烹调知识》《幼教园地》《幼儿教师参考》《中国现代教育》<幼儿教学研究》《中国教工》18种杂志等。还为老师们购买了《教育的智慧》《教师的十项修炼》《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智慧阅读系列丛书—时文选粹》等。
六、特色与创新
一、结合区情确立目标
多层面多角度提高双语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是自治区基础教育的根基,也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障和核心任务。首次在全区举办的双语说课大赛其目的就是通过选拔优秀作品,验证应用“优质资源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设施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我区双语教育与信息化发展的深度融合。首届双语说课大赛是对继续举办大赛这项常态工作的有益尝试,是对大赛标准化、规范化的探索和实践。
二、高效可控的实施方法
(一)多方合作明确宗旨
首届双语说课大赛涉及面广,环节多,是义务教育阶段全语种、全学科的教育类大赛,涵盖了双语、民语言和汉语类的、汉哈、汉蒙、汉柯、汉锡、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汉语10个语种,140个学科组。需要指导方、组织方、参与方、评审方的共同合作,来实现合理有序的组织、细致严谨的执行。这就必须做到大赛宗旨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素养的宗旨,贯穿大赛始终,致力为全区双语教师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舞台。
(二)评审选拔严挑精选
为了真正选拔出立意新颖、理念到位、创意优秀、结构完整、表现突出的说课作品,组织不同层级的专家库成员形成“四级网络评审”(校级、县市级、地州级、自治区级)按照同一时间、同一标准完成评审与推送工作,将本区域内的小循环做到尽善尽美,为下一区域的大循环提供优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增加通过网络平台晒课,验证说课作品受认可度这一环节,由县市教育机构组织本地区教师通过网络观摩参赛作品,由观摩者根据观课印象给予自主评价,如:好评可以采用“献花”这样富有时代气息与亲和力的点赞方式,通过获得的鲜花数量可较为直观地监测到说课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为客观评价说课质量提供了来自一线教师的视角和真实感受。
(三)规范大赛组织程序
1.筹备环节研究细节。为了大赛的顺利进行,通过新疆远程教育网对全区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远程培训,同时,开通大赛汉语与民语热线及400客服电话、建立说课大赛教师QQ交流群、说课大赛管理员QQ交流群,为参赛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指导和服务,在大赛平台共享操作手册、管理员操作手册、评分标准,方便参赛教师和管理人员下载、学习。
2.跟进阶段延伸延展。为了保证参与面与获益面,大赛组织方将关注的触角延伸到全疆有网络的每所学校。通过电话、大赛QQ群解答、指导有参赛意愿的各民族教师,帮助他们了解参赛步骤、参赛内容、大赛平台上传流程及参赛作品的格式。
本次大赛延展到各个学段、各个语种、各个学科,根据上报作品的语种、学科比例,有意识地敦促地州组委会增加覆盖面,有倾向性辅导、选送小语种、小学科作品。
3.展示交流阶段精美呈现
参加首届义务教育阶段双语说课大赛现场展示活动的教师是从大赛获奖教师中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师,为减轻教师对演播室的陌生感,发挥真实常态下的教学水准,大赛从灯光布景到课件把关、从视频音频到画面呈现、从上台下台到专家点评、从设备调试到最佳站位、从机位导播到现场观摩、从主持互动到直播保障、从地州交互到新闻宣传,精心细致筹备、反复彩排,致力参加展示的教学在现场完美呈现、绽放光彩。
(四)理念展示导向引领
通过组织引导,选手们将自己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感悟,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的经验,都融入到了条理清晰、风格鲜明的说课中,展示了自身的素质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观摩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五)互动交流,碰撞提升
在说课大赛的现场展示环节,通过专家现场点评、远程互动点评、一线教师现场观摩,将线上交流转为线下反思、将人网对话转为人人对话、将虚拟想象转为直面碰撞,实现了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再度碰撞与提升。高密度高质量的说课案例更是丰富了观摩者的教学底蕴,拓宽了视野,也将影响其教学行为的改变。
三、大赛取得成效
(一)说课促教师能力提升、专业成长
教师通过说思路、说设想、说意图、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说难点、说教法、说学生、说手段等方面,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也是教师自我反思、改进教学的最佳方式。
(二)说课促课堂无限精致
说课大赛促使学科教师从选课、备课阶段就深入钻研、挖掘教材,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科书,从主题的提炼、教学资源的开发到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力求做到精炼、精致、合理、有效,实现教学的最大收益。
(三)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本次说课大赛共建立汉语、民语、双语三个语种140个学科的优质资源近2000余条,通过新疆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区教师下载、使用。
(四)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
从说课大赛报名开始之日起,信息技术就贯彻在教师整个参赛过程中,网络报名、作品上传、视频采集、课件制作、网络晒课、查询结果都是基于网络来实现。可以说,不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无法参与说课大赛的,而且参与说课大赛也是对信息技术能力的主动提升。
(五)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
双语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汉语教育,而是通过汉语教育增强少数民族教师、学生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认同感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凝聚力,自觉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四、经验及建议
(一)注重细节全面到位
大赛在筹备阶段,不仅要考虑到参赛作品选拔标准的制定,还要考虑到评审团队选拔专家的组建标准,要具体考量所选专家的从教经历、教研经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避免所选专家缺乏代表性和说服力,流于形式而难以服众,降低评判质量。
(二)作品评议结果应及时公布、反馈
大赛要对每位参赛教师的作品负责,帮助选手及时掌握评优动态和评审结果,在大赛中可增加各层级量化排名,公布大赛评审专家指导意见和评审结论。一方面,对大赛提供公共监督,增加大赛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参赛教师、学校及本区域的荣誉感,促使更多教师参加类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