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8 18:35: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业链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产业链发展现状

篇1

一、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绍

獐子岛成立于1958年,于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是一个以水产养殖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海上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主要包括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水产贸易、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五大行业,其中母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业与水产加工业,子公司则主要从事余下下游水产贸易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獐子岛的内部资产及业绩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差异及特征主要包括:

(一)集团内部财务上集权化

1.母公司占有绝大部分资产

根据集团公司2013年报显示,集团共有资产53.16亿,母公司资产总计51.39亿,母公司占有着集团超过95%以上的资产,子公司的资产不足整体的5%。同时,母公司流动资产34.37亿,合并报表34.99亿,母公司占比98.2%;非流动资产母公司17.03亿,合并报表18.16亿,母公司占比93.78%。

而这些资产中,货币资金总数的74.56%、存货总额的85.15%、固定资产的71.41%以及无形资产71.08%,都是母公司所拥有,只在建工程是只有0.34%在母公司。由此可以知道,母公司掌控着集团的主要资产。

2.母公司是集团债权融资的主要平台

同时由2013年年报显示,集团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分别为15.33亿、3.36亿元,母公司分别占比87.98%、89.25%,说明母公司是集团债权融资的主要平台。

因此,可以看出母公司对子公司在财务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母公司对其实行的是集权化的管理。

(二)集团的利润来源母公司,子公司亏损严重,母子公司呈现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2013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26.3亿,母公司为15.07亿元,母公司所创营业收入仅为集团的57.51%,而营业利润母公司却是1.6亿,反而是合并报表营业利润8080万的近2倍。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原因有两个:母子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在合并报表中被抵消掉;或者是子公司存在亏损。

对母子公司的关联交易分析发现,母子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中,造成母公司利润增加而合并报表时抵消的只有180万左右,说明子公司确实存在着亏损情况。

营业收入来源行业分析(单位:万元)

从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行业分析,可以知道母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业,同时对水产加工也有一定的涉足;而子公司则是从事水产加工、水产贸易、交通运输以及餐饮服务等母公司的行业下游,母子公司呈现产业链的布局。

二、案例分析

渔业产业向产业链的模式发展,能够通过整合资源,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以节约交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减小自然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养殖风险。然而,从上面獐子岛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其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虽然母公司获利情况良好,但子公司的亏损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整体的利润水平及集团产业链战略的效果。

(一)财务上的集权化管理有利于对渔业产业链下游的子公司的控制,但却限制了子公司的发展

只有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子公司拥有很好的控制权,才能很好地实行产业链的战略。而对子公司进行财务上集权化管理是企业有效控制子公司的先决条件,只有在财务上形成制约,才能使得集团整体产业链的战略发展模式有效而合理地进行下去,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

然而,从上面獐子岛的对子公司财务上的绝对集权,几乎控制了所有的资产与资金中,可以发现,子公司的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以至于在公司要求进行产业链发展时,子公司在财务上事事都受制于母公司,不够灵活。子公司的经营效果不佳,出现亏损,也不乏有财务集权的原因存在。

(二)产业链较短、产业链质量不高,影响了产业链模式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

可以看出獐子岛的产业链只包括了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水产贸易、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这几个行业,水产养殖业所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绝大部分。可见其还是以产业链的中基础的水产养殖业为主,下游行业带来的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不大。

水产品的加工能够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将初级产品竞争转化为产业体系的竞争,提高企业水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它还能调节水产品的供求,缓解大量水产品鲜销难、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但獐子岛水产品加工的比重与份额还很低,离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由此可见,我国渔业企业产业链,在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中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的水产品的产业链中还只包括低级地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其他衍生产业也没有进行很好地开发。未来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人员意识提升,渔业产业结构还能够向着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集约化的方面转化。

三、结论

本文从财务角度出发对獐子岛的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公司财务上的高度集权化、产业链较短而不全是造成了下游子公司盈利能力不佳,集团整体产业链的战略发展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近些年中国动漫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动漫人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和研究。关于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从动漫理论方面,侧重于动漫产业在动漫创意、语言、美学、色彩、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主要从动漫产业链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是对动漫产业发展的产业体制和营销环境进行剖析。本片论文是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中国动漫产业进行研究,在这里主要是从第二个方面来综述目前关于中国动漫产业的文献。

目前,关于动漫产业的探讨较多集中在其运营模式和创意策划,以及动画市场、动画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而对于中国动漫整体产业链的开发与挖掘则不多见。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重新崛起进行深入探索,对其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作出较为深刻的分析与批评,,对中国动漫产业作出客观的、必要的价值定位和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上一个可能性确定,对动漫产业化与其制作、出版、营销等问题进行认真、广泛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中国动漫产业正确、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和研究心得,是我进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在动漫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上,李秋香,李麦产的文章《传统文化创造性采借与中国动漫创新性发展》以及刘俊生的《论中国动漫民族话资源的利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第一,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在中国动漫在创作过程中,创意不足与雷同问题上。动漫作品缺乏创新设计思路,所有的故事,如果从一部动画片可以看到,那从另一步动画片里也可以看到,不断的墨守成规,没有突破,没有新颖的东西,长久以往,造成了恶心循环。

第二,没有表现出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比如,在美国的动漫在故事中无一例外的宣扬着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式梦想;日本的动漫中则是永不言败的大和精神。而我们的动漫中就是恰恰缺少了这种核心的价值观,这种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的动漫。即使画面做的再精美,没有核心的价值观,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毫无生气。

从产业链角度对动漫产业进行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国内学者在借鉴美日动漫产业链和总结国内动漫产业链的基础上,也给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张黎明的硕士论文《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研究》对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与国外动漫作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解决建议。从政策角度分析观念体制问题,从产业链角度提出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并从技术和运营角度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以弥补先行研究的不足。

在权威著作方面有浙江传媒学院陈少波老师编著的《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一书。此书将探索的重点聚焦在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相关联的诸如产业定位分析、产业历史和现状描述、产业链打造、产业环境培育、产业品牌经营等方面。注重于实践性,所论均是从产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当下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所要破解的难题,理论与案例的分析结合恰当。

二、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关于动漫产业的探讨较多集中在其运营模式和创意策划,以及动画市场、动画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对局部的发展和而对于中国动漫整体产业链的开发与挖掘则不多见。

在中国动漫产业的两个研究方向上,两极化倾向有些明显,但也有学者已经开始着手,将两者进行结合,以取得更加具有实际价值的理论成果。另外,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对日美模式“山寨化”模仿,而自己创新的理论极少,对于动漫产业现状是总结多于创新,适应于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并且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极少出现。未来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给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给出独创的、新颖的、务实的理论。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重新崛起进行深入探索,对其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作出较为深刻的分析与批评,,对中国动漫产业作出客观的、必要的价值定位和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上一个可能性确定,对动漫产业化与其制作、出版、营销等问题进行认真、广泛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中国动漫产业正确、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和研究心得,是我进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第三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91

[2]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3

[3]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30

[4]岳馥旸.浅谈我国动漫产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1)

[5]孙宁,杨君顺.中国原创动漫产业思考[J].电影评价,2009,(01)

[6]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组主编.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J].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8(12)

[7]顾绣敏.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09)

[8]齐宝强,陈鸿,杨宏伟.对计算机应用中动漫人才的思考[J].才智,2009,(19)

[9]邓智平.广东动漫产业发展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8,(02)

[10]阮梦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9,(02)

[11]隋杨洋,毛佳.动漫产业:全球格局与中国发展[J].南方论从,2006,(02)

[12]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1)

篇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半导体工艺设备和ICCAD设备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到了80年代,工艺设备生产能力相当强大,而且费用也十分昂贵,从而与设计环节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产业;到了90年代,测试也成为独立产业分离出去。

IC产业最近一次分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在进行中,这就是IC设计产业中的系统设计和IP设计的分工,形成了Chipless设计方式。它对IC产业的影响将不亚于80年代Fabless(芯片设计)与Foundry(芯片制造)的分工。

IP核(知识产权核)是指用于产品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者可编辑逻辑器件(FPGA)的逻辑块或数据块。将一些在数字电路中常用但比较复杂的功能块,如FIR滤波器,SDRAM控制器和PCI接口等设计成可修改参数的模块,让其他用户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模块,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工程师的负担,避免重复劳动。随着CPLD/FPGA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复杂,使用IP核是一个发展趋势。目前自主开发和经营II核的主要公司有ARM、Amphion、De Soc、MIPS Techoloes和Rambus等。以ARM公司为例,1985年ARM公司设计开发出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ISC处理器IP模块,1990年首次将其IP专利权转让给Apple公司。目前全球共有IBM、TI、Philips、NEC和Sony等多家公司采用其IP核开发自己的产品。

我国对IP产业非常重视,2002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集成电路IP核标准工作组(IPCG)”,负责制定我国的IP核技术标准,后来又成立了“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和“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SSIPEX)”,为IP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2004年8月,由CSIP筹建的国家IP核库建成,并开始正式向IC/SOC设计商、制造商提供服务。2005年8月,“中国硅知识产权产业联盟”(简称中国IP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联盟由CSIP、中芯国际、中星微电子、神州龙芯、苏州国芯、大唐微电子、智芯科技和海信等多家单位发起。首批加盟的企事业单位有51家,包括国内各地IC设计企业、科研机构、国内外硅知识产权(IP核)提供商、世界著名EDA工具提供商以及IC制造企业。

下游发展现状

嵌入式应用系统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信息家电产品年需求量几亿台,每一类数字化家电产品都有千万台市场需求量,工业控制用嵌入式系统有上百万台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统需求量几百万台,同时出口的嵌入式应用产品特别是通信设备逐步增长,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中国嵌入式计算机创造了数千亿元的效益,国内外的市场为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嵌入式应用系统已在国防、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等领域普及应用,深入到企业、军队、办公室、实验室以及个人家庭等各种场所。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上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家庭通用、企业通用领域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物业,安防、电信、商业,金融、交通和媒体出版等应用领域。另外,在工业、军事和医疗等领域,嵌入式应用也开始逐渐增多。嵌入式软件产业链发展现状

篇4

2015年10月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大胆预言,“未来互联网将消失。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将会让位于物联网,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联网。一个高度个人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世界将会到来。”应该说,物联网发展的巨大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共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一、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为了对实体物品或外部环境的全面感知,物联网通常需要多种传感器分工协作,来完成复杂、多样、动态的“小数据”搜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物联网通过分布式计算、预测性算法来实现对实时大数据的智能处理、应用。

3.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

物联网涉及的行业、领域太宽泛,技术应用和商业产品非常广泛。物联网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

1.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感知端设备的高智能化与嵌入式系统息息相关,设备的高精密化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纳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撑。部分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2.物联网服务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其中物联网网络服务又可细分为机器对机器通信服务、行业专网通信服务以及其它网络通信服务,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又可细分为基础软件服务、中间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智能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又可分为行业服务、公共服务和支撑。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互联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开始的关键时刻。物联网现正处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汇点上。从工业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进入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生产阶段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从信息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在迎接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我国物联网已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物联网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中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从全球看,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是转变商业模式。第二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诸第三是触发生产力的跃迁。第四是变革生产关系。未来几年,物联网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使物联网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新技术的突破将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我国国务院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在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许许多多的新兴产业。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下,将带领我们进入生产协同、消费共享的全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2-02

2009年6月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连云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次危机中,一定要找准产业定位。而新能源正是适合连云港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连云港要借此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当前形势,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一、新能源的定义

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于“新能源”的定义比较含混,范围不够清晰,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观点趋向过于狭义化。本文中认为这个“新”不仅区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形态,而且区别于旧式的只强调转换端效率,不注重能源需求侧的综合利用效率;只强调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代价的旧的传统能源利用思维模式。

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转换系统加大,中间损失增加,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大电网和超高压输电为供电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频发等问题,脆弱的电网成为和敌对势力要挟的把柄。再则,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系统能源,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和利用形态,建立多源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创造多维的能源交易机制来解决人类文明的动力问题,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 “广义新能源”。

二、国际能源产业情况展望

1.全球能源的消费量将持续增长。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

2.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3.新能源在各种能源消费量比重中逐步增大。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新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从世界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常规能源。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

三、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着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落后,大型设备制造能力薄弱。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鼓励生产和消费新能源。国家政策和规划要求,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来加快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的服务体系,加快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2.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在低端的锁定情况表现非常严重。一方面,高端一旦出现一些好企业,跨国公司就可能进行收购、并合,以此来保持其在中国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难度很大,集群升级更加困难重重。

3.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在中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中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中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能源和资源边界的约束下,新能源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孕育着重大投资机会。

四、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江苏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连云港市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法》,连云港市结合自然地理等条件,以及全市跨越发展战略定位,不断加大新能源建设力度。截至目前,核电装机212MW,占比达到62.8%,生物质发电与利用、太阳能制热和发电、风能发电等其他新能源利用占2%。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正逐渐壮大,但除去核电,其他能源形势总体规模仍偏小,尚未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

(一)新能源建设情况

1.核能发电。国家在“九五”开始建设田湾核电站,按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目前1号、2号机组2007年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田湾核电站将最终建设8台1000MW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同时,连云港市还加紧建建抽水蓄能调峰电厂的有关研究,并积极向上级申报,力争与核电二期工程同步实施、配套建设。

2.风力发电。目前,连云港市陆上风电场规划两处,南区灌西盐场――燕尾港一线沿海滩涂及湿地,一期10万千瓦项目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已由华电集团和中能联合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工建设;北区赣榆县一线海堤外侧区域,可建规模10万千瓦。目前,测风工作已完毕,正在编制项目可研报告,争取“十一五”末开工建设。

海上风电场规划在赣榆县秦山岛附近水深-5米~-15米区域建设50万KW海上风电场,在灌云县开山岛附近水深-5米~-15米区域建设50万KW海上风电场,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正在两处区域开展前期测风工作。

3.生物质能利用。目前,连云港市已有多处生物质能利用项目。在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4个县各建有一处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规模114MW,年可利用秸秆类农田废弃物约90万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一处垃圾焚烧热电项目,装机规模18MW,建成后可日处理垃圾900吨。此外连云港市还在争取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4.太阳能利用。连云港市太阳能光热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已形成较好的技术与产业基础。目前已有太阳雨、苏阳、响亮、利民、昊升、天马、三金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36家,品牌60多个,年产量近150万平方米,总产值约15亿元。连云港市的光热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五、壮大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的对策

1.抢抓机遇,摸准最新产业政策。连云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连云港已成为江苏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开发战略的主要承担者,国内外市场要素合理衔接的战略要点,在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中央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在减排温室气体问题上的大国责任,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消息表明,关于新能源扶持计划的政策和声音近期密集出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近期也表示,拟定中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力度将比现有政策“大得多”,且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将尤其受到鼓励,该振兴计划可望于近期完成草案制订。

2.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连云港要借此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当前形势,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机遇,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所以,连云港市要在温总理对本市的战略定位基础上,将新能源产业与民生需要、港口建设、工业布局等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新能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要对新能源的关联产业做好深入的研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不断引进新能源设备制造、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拓展产业空间,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强化政策引导,针对新能源生产、新能源设备制造及配套材料等,建立投资、价格、税收、补贴、加速折旧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促进现有新能源类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能源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加强与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不断延伸、完善和壮大新能源产业链;出台有关专门的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民间企业集团加盟新能源生产和建设,加快引进新能源基地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抓紧做好有关人才储备,为形成新能源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连云港市要壮大新能源产业,必须吃准国家产业政策,抓住新一轮产业调整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法》、《连云港市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6

关键词:物联网 现状 对策 路径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相对,但不同于互联网,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用于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的用户端基于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李一等,2010)。

2009年8月,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即传感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8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了负增长,而物联网被看作是重振经济增长的利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我国扭转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物联网发展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幕(侯赞慧等,2010)。

清华大学教授李星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是人和人之间的通讯,物联网包括人和机器的通讯,机器和机器的通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解释说:“物联网时代的冰箱、彩电等家电产品,都可以用手机控制。例如在家电上安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进行操控”。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3G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物联网时代,3G将促进物联网有效发挥无缝通信的巨大威力。相辅相成的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传输。这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物联网是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因为物联网突出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可通信、可寻址、可控制,并且未来任何物体都可实现上网,移动互联网将随处可见。与此同时,物物通信还会包涵大量数据业务,而未来4G的高带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物联网会对数据业务有较大需求,也许会成为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寄希望于物联网是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一)美国“智慧的地球”

2008年年底,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二)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将各种物品如书籍、汽车等连接到网络中,确保欧洲在构建新型的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认为,此项行动计划将会帮助欧洲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获益,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的数据保护问题。

(三)日本“i-Japan计划”

2009年8月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四)中国“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据工信部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在这个全新产业未来发展中,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尽管如此,今后仍需加大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要极力避免当初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在轨道交通里,警察牵条警犬来闻嗅,这是一种有形的防范;但如果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危化品等险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水平。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及路径分析

(一)完善政府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本文认为应该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专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注重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专项投入,积极推进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各种物联网专项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核心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

(三)加大产业联盟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产业标准,就可能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紧紧抓住标准的制定和采用的契机,尽快建立以现有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政府的统筹协调为依托,联合运营商、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等联盟建设,实现从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

(四)搭建推广平台,推动技术应用和市场化发展

通过承办高级别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打造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搭建相关技术和产品供需交流机制,增进政府各部门与相关物联网企业的信息对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推进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国内RFID产业仍然以低频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产业化难题尚待破解;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算法革命来支撑。要想在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必需要统筹组织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优势力量,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在掌控物联网核心技术获取先发优势上下功夫。

(六)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国外物联网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提升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物联网产业前景诱人,但是相关核心技术还有待攻关,大量应用还需时日,目前不能操之过急。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配套扶持措施,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进行相关核心技术攻关和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价值工程,2010(8)

2.邵威,李莉.感知中国―我国物联网发展路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侯赞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10(2)

4.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电信科学,2010(4)

5.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问题的初析.中国科技信息,2010(5)

6.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江南论坛,2009(11)

7.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8.兰建平.关于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杭州科技,2010(1)

9.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10.汤一平,陈宗年.如何形成物联网产业链的思考.杭州科技,2010(1)

11.吴承治.物联网―打造未来经济的引擎.现代传输,2009(6)

12.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中国信息界,2010(5)

13.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运营商物联网发展建议.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篇7

全球纺机企业最重视的纺机展

尽管当前市场不太景气,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纺织行业总体情况还不错,因此,这次纺机展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和冲击。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今年展会的展出面积与往届展会基本持平,预计展出面积接近17万平方米,来自全球的1600余家参展企业届时将展出最新展品。虽然本届展会的展出规模增幅小于往届展会,但并没有改变本届展会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机械展和全球纺机企业最重视的盛会的事实。

2016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将在全新的展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此次展会将会启用该展馆的6个馆,分别是H1~H3三个单层馆;H4.1~H6.1三个双层馆的一层展馆。其中,1、2馆主要展出纺纱、化纤、非织造布设备;3号馆是织造设备馆;4号馆为针织馆;5号馆展出印染、服装、仪器仪表;6号馆为染整设备展馆。

展品

篇8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93-2

1 花卉产业概况

1.1 产业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卉产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港城的花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10年6月,我市苗木花卉面积达20.8万亩,其中花卉4.04万亩;花农80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两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62人,花木经纪人600余人;花卉企业159个,其中大型企业46个,龙头企业17个;花卉市场19个,花店193个;花卉行业协会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个,花木品牌7个。初步形成了以东海双店、岗埠农场为代表的鲜切花基地,以灌南现代农业园区、振兴集团为代表的高档盆花生产科研基地,以灌云东王集、赣榆城西为代表的观花类花木基地。主要品种有:非洲菊、百合、郁金香、马蹄莲、玫瑰等;高档盆花的主要品种有:蝴蝶兰、凤梨、红掌、杜鹃、大花惠兰、仙客来等。

1.2 发展优势

1.2.1 区位条件 连云港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东临黄海,西连徐州市,南接淮安市,北与山东接壤,是海陆和南北两个过渡带交叉的中心点,北接渤海湾经济圈,南依长三角经济辐射区,是我国最早的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上海和青岛之间最大的港口。

1.2.2 土壤条件 连云港市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平原、山丘、水面、滩涂俱备,土地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质较为肥沃,尤其含钾量高,适宜各类花卉的生长。全市共有耕地面积570多万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尚有13.2万亩土地亟待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较大,适宜发展花卉的空间较大。

1.2.3 气候条件 连云港市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温13.2-14.0℃,常年无霜期为206-223天,年降水量910-980mm,年降水集中在6-9月。在森林植被分布上既有南方树种生长,同时也有北方树种生长。连云港市冬暖夏凉,适宜发展鲜切花,特别是种植郁金香、百合等球根花卉。

2 存在问题

2.1 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与一些云南、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鲜切花的生产单位都是单个的花农,只有极少数的花农有10个以上大棚,大部分只有2-5个大棚。目前还没有大型的花卉企业生产鲜切花,普遍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小而粗”,抗风险能力低。

2.2 花农的种养、管理水平不高

花农在花卉选种、茬口安排、花期调控、施肥、病虫害防治、温室的保温和增温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很难与销售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经济效益难得保障。

2.3 资金匮乏和投融资渠道不宽

花卉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多数经营业主的自筹资金有限,加上融资渠道狭窄,导致其后续发展资金匮乏,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影响扩大再生产。

2.4 市场流通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花卉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运作的几个乡镇批发市场规模太小,销售渠道也不通畅,主要依靠经纪人或合作社,不能保证花农丰产就能丰收。尤其是新花农,由于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新种植户多出现种花赔本。

3 发展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

结合当地花卉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适合连云港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连云港市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促进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广泛推行互换、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有效地促进土地向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加强财政支持,强化信贷扶持,切实减轻税费负担,规范税费征管,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手段管理,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充分尊重经营者的自,放手让其发展。

3.2 完善金融体系

政府要建立健全财政补偿农村金融机制,对支农贷款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建立专项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贷款项目的配套机制,安排一些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花卉产业项目贷款贴息和资金配套,降低单独由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支持的项目风险;组建集投资、担保、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花卉产业投资公司,有效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资金,为全市花卉产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3 提高科技含量

搭建以市农科院、林技站、振兴集团为基础,联合相关科研院院校、龙头企业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为主,多种创新方式相结合的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努力提升花卉生产的品味和档次。加强育苗、栽培、采后加工、保鲜、运输等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合作,加快我市优势鲜切花郁金香种球、蝴蝶兰组培苗的繁育。

3.4 注重人才培育

探索建立连云港花卉人才培训中心,负责培养全市的花卉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整合教育资源,为花卉企业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科技、管理、经营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人才。对于企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大力加强农村花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花卉培训内容纳入农村基础培训计划,在培训经费方面给予补助,加强对企业和花农的培训,实施县乡村花卉实用人才工程和花农教育培训工程。

3.5 创建花卉品牌

要使连云港的花卉产品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营销势在必行。首先,引进适用优良品种和开发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进行花卉企业的重组和聚集,提高花卉产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全面提升花卉生产质量。其次,按照国家花卉产品等级标准的要求,对进入市场的花卉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建立花卉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把住行业的入市门槛,树立市场的信誉。第三,加强连云港花卉品牌对外宣传,形成区域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以蝴蝶兰为主的高档盆花品牌,球根花卉为主的鲜切花品牌。

3.6 发展产业化多种经营模式

成立由花卉生产、科研、加工、储运、销售和相关企业及花农自愿加入的市级花卉产业联合会,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且在市政府授权范围内承担政府扶持和引导连云港花卉产业发展的职责,推动全市花卉产业生产企业的分工与合作,实现花卉企业的优化组合,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积极培育花卉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花农走向联合,增强规避风险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3.7 培育产业化花卉产业集群

一个完整的包括产供销各环节及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的产业集群将是连云港花卉竞争力的来源。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建设花卉产业集群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把新的投资政策所关注的焦点转向“推动产业联系”。连云港的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可依托市内各花卉产业园区作为基础,通过做大做强振兴集团的花卉专业种植园区,以及在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建设区域性现代花卉农业示范园区,以龙头园区带动区域基地,建设示范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形成连云港花卉产业集群优势。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07-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s marine industry

WANG Ai-xiang1, BAI Yuan-yu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Dalian is an important port city in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Marine industry in Dalia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regions and its weaken competitive in the traditional superior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of Dalian’s 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marine fishery, marine shipping industry,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coastal tourism industry, the potential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Dalian can be effectively put to good use as long as i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ts marine industry, formulate sound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marine industry;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marine leading industry

一、引言

大B市地处辽东半岛南侧,南邻黄海与渤海,北依东三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重要连接点。全市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可管辖海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1],约占辽宁省管辖海域面积的80%[2]。其岛屿众多,气候宜人,海洋产业种类齐全。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是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6.9%。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为环渤海地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73.7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2.5%,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4.6%[3]。发展大连市海洋经济,对振兴东北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孙才志等对环渤海地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认为大连市在资源禀赋基础及社会结构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生态环境基础及科技智力基础方面发展不足[4]。覃雄合等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度,认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度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是制约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乔翔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在经济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自然价值补偿、海洋经济增殖方面存在压力,并提出了对策思考[6]。郑德凤等建立了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设立了海洋生态压力指数,从海洋生态压力方面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7]。李飞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主要有海洋产业基础坚实、外部环境推动、国家政策支持等[8]。

狄乾斌等通过对大连市1998―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认为各类海洋产业产值按比重大小排前5位的为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9]。宋欣茹对大连市港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7.3:17.5:55.2演化成为2009年的26.0:19.7:54.3[10]。林原认为,大连市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高技术船舶业、海洋风能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高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11]。包特力根白乙论述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历史,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鼎盛发展阶段、多元格局发展阶段和陆海经济互动阶段,并分析了1998―2010年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型,并向“倒三角型”结构优化[12]。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四个海洋主导产业对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二、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平稳上升

大连市渔业资源丰富,渔港众多。海水养殖、海水捕捞产业在环渤海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大连市渔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08―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为15.1%,渔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3.8%。2014年大连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93.1亿元,占大连海洋经济总值的32.3%,占辽宁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6.7%,较2013年增加6.6%,渔业产值442.1亿元,较2013年增加6.5%(见图1)。2014年水产品产量237.5万吨,占辽宁省水产品总量的46%,海洋捕捞产量77.7万吨,其中近海捕捞66.4万

(二)滨海旅游业区域特色凸显

大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有170多个岛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大连市滨海旅游特色显著,东部以金石滩、老虎滩海洋公园、黄金海岸等海岸沿途观光为特色,西部以海岸海水浴场、温泉等休闲度假为特色,西南以旅顺抗战历史纪念为特色,东南以长海各大海岛旅游为特色。2015年,大连市旅游经济收入1008.7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总收入的27.1%,较2014年增长12.8%;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游客人数98.5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2%,创外汇收入5.1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1%;接待国内游客682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2亿元,较2014年增长13.2%[14]。“十三五”期间,大连市逐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坚持“1+3”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产品,将其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核心产品,形成“海岛-海岸-海港”的滨海旅游结构。2016年,大连市与丹东市依托丹大快铁,联手打造“北黄海旅游新干线”,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三)港口运输业出现波动

大连市港口资源丰富,有港口30多个,是中国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东北地区连接国内外的最大出海口。虽然大连市港口吞吐量每年在增加,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见图2)。2015年,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5亿吨,占辽宁省全省的39.6%,较2014年下降2%;外贸吞吐量1.3亿吨,较2014年增加3.9%;集装箱吞吐量944.9万标箱,占辽宁省全省的51.4%,较2014年下降6.7%。2015年,大连市拥有海运航线111条,其中外贸航线86条,内贸航线25条;开通航线188条,覆盖13个国家,109个国内外城市,与2014年基本持平。

(四)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大连市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制造基地,造船历史逾百年,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2014年大连船舶重工集F有限公司位居大连市出口100强企业第2。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连湾、旅顺以及长兴岛三大造船基地集群效应初步凸显。2014年,大连市船舶拥有量26713艘,总吨位42万总吨,功率79.8万千瓦;投资民用钢制船舶产量107.8万载重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85.5亿元,金属船舶制造15.63亿元,船用配套装备制造45.5亿元,船舶改造与拆除8.2亿元,娱乐船与运动船制造16.2亿元;船舶出口18亿美元,机动船出口265艘,较2013年增加3.1%,净船重量766.7万吨位,较2013年增加2.6%,总功率114.9万千瓦,较2013年增加2.6%[15]。

三、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减弱,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是大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大连市传统海洋产业不断受到挤压。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船舶工业为例。滨海旅游业方面,厦门市以打造高端旅游产品诸如邮轮、游艇为特色,不断扩大旅游市场;青岛市以独特历史、人文为特色,消费市场庞大。除此之外,三亚、烟台、威海、天津等城市的滨海旅游业都各有特色,发展迅速。由于滨海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大连市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受到国内同类城市竞争的挑战。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海洋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急剧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由于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导致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再次,环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海水养殖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船舶工业方面,2014年,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和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位居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前4,加之世界造船业市场订单的持续下降,大连市船舶工业传统优势逐渐减弱[16]。青岛市、上海市拥有发达的海洋科技资源,众多的涉海科研机构,涉海科研投入全国领先,青岛市已形成高新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三大海洋产业基地[17],为青岛市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大连市虽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相比青岛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上海市远超大连。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基地,具备了打造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市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大连市拥有我国较为发达的海洋科技支撑,海工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市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二)海洋主导产业资源依赖严重,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压力

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海洋产业比重来看,2007年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比重为33:30:27:9[9],大连市四大海洋主导产业占据主要产业比重超过99%。由此看出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近些年虽然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还是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很低,l育迟缓。“十三五”时期,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港口运输市场被分割,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长期以来,大连市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港口运输是大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随着周边营口港与丹东港的发展,尤其是营口港的港口货物吞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的迅猛发展,对大连港的挤压效应不断增大,大连港的腹地箱底资源被分割,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影响到了大连市港口运输业的稳定发展;大连港的主要经济腹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经济不景气,市场规模小,出口能力有限,对大连港的助推作用明显减弱。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国内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大连市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致使大连市滨海旅游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大连市虽被誉为“北方明珠”,定位于“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上海等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不完善外,在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对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等方面均相对落后。

(五)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竞争不断增强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海洋科技、海洋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美国制定了《世纪海洋蓝图》,日本制定了《海洋基本计划》《第二期海洋基本计划》等[18],确立本国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项目的获批及落实,增强了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

从大连市与青岛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连市的总体经济状况都好于青岛市,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也优于青岛市。但是近些年,大连市和青岛市的差距逐渐拉开。在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青岛市已经反超大连市,2016年青岛市成为全国第12个万亿城市,大连市仅为815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青岛市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电子家电产业),工业名牌产品也远多于大连市。2. 青岛市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包括整个山东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列。3. 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城阳区、即墨市的快速崛起,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青岛开发区与大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消除。

(六)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大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2014年大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150.3万吨,仅次于上海;直排入海27086.4万吨,居全国首位[16]。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大连市在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不足,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大连市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地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入海,不少海域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每年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依托黄、渤海地区,大连市海域面积较大,深水岸线长近3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养殖空间大。大连市东部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适宜推广海洋牧场,实现渔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大连市依托丰富的海岛资源,借鉴国内外海洋牧场成功经验,发挥獐子岛、长海海洋牧场示范作用。在近浅海养殖基础上,离岸深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另外,大连市拥有众多天然优良港湾,适宜海洋生物资源生长,可以引进适宜大连水域的国外海水养殖新品种,如鲍鱼、刺参等。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大连市船舶工业制造基础深厚,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产业发展环境优越。近些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市场不容乐观,面临产能过剩困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十三五”时期大连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今后,大连市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要注意向腹地纵向延伸,加强跨地区产业合作,搞好地域技术协作,加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核心配件,依托沈阳、鞍山等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以新型集装箱船、大型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型海工装备为主,共同建立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将大连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工装备基地。

大连市在沙滩浴场、近海、海岛、城区旅游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潜在竞争力很强。目前,全市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根据2016年中科院公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大连排第4位。今后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应以度假旅游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项目,制止无规划盲目式的旅游开发。开发新的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缓解淡旺季旅游反差。加强游轮、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底、海上观光项目,涉海体育,邮轮、游艇旅游。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事业投资,打好旅顺历史文化牌、口岸优势牌。完善剧院、主题公园、广场、特色美食、教堂、主题旅店、星级酒店、会展、节庆旅游设施建设,办好国内、国际主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大连市岛屿众多,沿岸潮汐能充足,滩涂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累,资本条件充裕。另外,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连市起步较早,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大连市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食品加工业与海洋药物产业、港口物流、海洋风能等领域。大连市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完善大连长山群岛、长兴岛以及黄海海域的海洋产业布局,尽快形成新的海洋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五、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一)做好海洋产业发展划,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一要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从产值比重看,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市的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要支撑。在巩固提升传统海洋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涉海金融保险、涉海法律服务、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信息服务等。二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努力寻找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寻求海洋制造业的新突破。三要努力拓展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离岸深水养殖,壮大海洋食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等,努力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发展海洋产业应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低碳为主要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提高用海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发展,促进全市海洋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过渡。

(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

大连经济一直是一种典型的“腹地经济”模式,作为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大连经济与东北地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任何时候大连市都要重视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重视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应努力加强跨地区经济合作。大连市是一个港口贸易城市,开放程度比较高,有百年以上的开放历史,同时大连市经济也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模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要进一步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深化对外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环黄渤海蓝色经济带”,加快推进大连湾、大小窑湾、金州湾、普兰店湾四大海湾海洋经济圈发展,依托现有的城市产业基础,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临港产业集群等,尽快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内港口竞争,大连市港口转型升级应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大连市港口竞争力,提高港口产业的经济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三省、华北地区的经济严重下滑,而深圳、杭州、重庆乃至青岛等城市经济表现不俗,主要原因是上述城市较早实现了产业转型尤其是服务业转型,特别注重超前进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逐步打造出了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努力,大连市正在形成以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集群,并依托口岸经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海洋+”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建设大连市蓝色优势产业集群。

(四)注重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连市应十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一、二、三产业。应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稀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科学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海岛资源、滩涂资源;加强海域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海水质量检测体系、污染物入海排放量达标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海洋环境监管方面的地方法律;扩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范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海洋生态受益补偿力度,完善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合理开发海岛资源,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明确管理主体,防止管理重叠以及管理盲区,避免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建设;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良好服务,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

(五)夯实海洋科技基础,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海洋科研院校。但与青岛、天津和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大连市应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等的研发单位,努力提升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为此,大连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对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产业的补贴力度。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搭建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狄乾斌,王小娟,刘东元.金融危机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9):91-95.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5):863-870.

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6-03-16)[2017-02-10].http:///gongbao/nrjingji/nr2015/.

孙才志,杨羽E,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覃雄合,孙才志,王泽宇.代谢循环视角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J].资源科学,2014(12):2647-2656.

乔翔.大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1(7):76-79.

郑德凤,臧正,苏琳.大连市海洋生态压力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94-98.

李飞.统筹资源突出特色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J].大B干部学刊,2012(3):47-49.

狄乾斌,王小娟.大连市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0):887-891.

宋欣茹.大连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112-116.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辽宁经济,2012(1):79-8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5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015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3-25)[2017-03-1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11193.

2015大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农产品品质容易受温度、湿度、气体等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需要在流通领域中对其采取冷藏储存、冷藏运输等低温保障措施。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农业较大省份,除了要将自身的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以外,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每年还要承接来自东盟各国的大量农产品进口。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成为广西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1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1)农产品资源丰富,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广西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近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721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比上年增幅14.3%。其中,水果1 094.41万吨,增产8.3%,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肉类387.77万吨,增产4.5%,水产品275.09万吨,增产5.1%。特色农产品丰富,水果品种非常多,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柑橙、板栗等名优果鲜享有盛名,尤其香蕉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条件,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冷藏条件尤其欠缺,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湘桂、黔桂、枝柳、云桂、南广、等铁路干线和国道、省道线纵横交错。2010年铁路通车营运里程达3 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 500多公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如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截止2010年底,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37个,年成交额约21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7个和增长85%。

2 广西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

(1)广西将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水果集散中心带来的机遇。东盟各国是热带水果之乡,盛产山竹、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中国盛产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两国水果是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据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水果总量(包括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635.8万吨,其中东盟占67%,进出口水果总金额62.3亿美元,其中东盟占51%。通过广西进出口的水果贸易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出口东盟国家的水果量达100万吨以上,2011年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为水果流通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物流服务。

(2)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流通渠道,保障北方冬季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将广西、云南列入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将重点支持广西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信息服务平台等四项建设。试点的运行,将推动广西冬季瓜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给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将带动达2 000亿左右的投资,冷链物流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3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广西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蔬菜水果冷链物流覆盖达95%以上,肉禽冷链物流覆盖达10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覆盖率仅分别为5%、15%、23%,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巨大,仅果蔬一类就达1 000亿元以上,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广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水果蔬菜尤甚,腐烂变质平均数为35%,广西2010年蔬菜产量2 433万吨,水果产量1 094.4万吨,如按1元/千克的损失计算,新鲜果蔬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达100多亿元。

(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我国库容量9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冷藏库吨位为0.006吨/人,与美国相差33倍,人均冷藏车数量0.2辆/万人,与美国相差40倍。即便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好的北京地区(冷藏库42万吨,冷藏运输汽车约2 700辆)同美国相比也分别相差10倍和5.7倍。广西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万吨级以上容量的冷库仅有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肉联厂、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中小型冷库,总库容有限。大部分冷库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多层土建冷库,技术含量低,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已经陈旧老化,从体制与适用范围上分属于肉类、水产、果蔬企业,企业自运营冷库的效益不高。

(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由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组织化程度高。如在日本,主要通过农协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储运、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广西的农产品物流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个体批发商及个体摊贩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广西物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专门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尤其是能独立开展预冷、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更少,大部分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由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从业企业良莠不齐,企业间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也限制了行业发展。

(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与一般物流人才不同,冷链物流人员不仅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食品科学等冷链技术知识。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目前,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2010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50多所院校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在广西高校中,大部分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专业,也没有开设冷链物流课程,冷链物流人才及其匮乏。

4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要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外,发达国家把农产品产后储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用于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的投入远远高于产前的投入,已形成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过去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低,对农产品的保鲜、安全等要求不高,冷链物流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到目前为止,广西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一个关于冷库、冷藏车、冷藏容量等方面的统计数字,相关的政策扶持就更谈不上了。当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西应借助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本地实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对重要的项目给予引导和扶持,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营造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升温。从广西来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造和发展:一是改造传统冷藏设施,将传统冷藏库功能由现在的“仓储型”转换为“冷链物流配送型”,商品储存和库温设置逐步趋向多品种、宽温带和低温化;仓储方式逐步趋向货架式、托盘化,以满足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二是依托现有的物流基地发展新的冷链物流设施。可结合广西规划的全区物流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湾经济区、桂中、桂东、桂西四大物流区域,南宁一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六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梧州、玉林、百色、贵港、贺州、河池、来宾七个专业性物流中心,打造一、二、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例如,依托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正在建设13万吨冷藏、冷冻库,构建集仓储、配送、运输、加工、商贸、信息服务为一体,海、陆、铁多式联运的冷冻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冷冻物流基地。

(3)加强冷链技术研究。大多农产品为易腐食品,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整个环节都处在低温控制范围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大致经过预冷、冷冻冷藏加工、冷冻冷藏运输、冷冻冷藏销售四个环节,其中涉及到预冷环节的空气预冷、真空预冷、水预冷技术;仓储环节的冷藏库设计技术和制冷技术;运输环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等等。与国外相比,这些技术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是采用土法保温方法,原因是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食品企业物流成本达产品销售额的50%~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只有20%。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4)培育发展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市场的巨大需求量为冷链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生产商、经销商自营冷链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优势、业务优势和成本优势。作为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南菜北运”试点基地的广西,大量农产品需要外运,可到目前,广西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因此,广西应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成一批高效益、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中,一是针对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明确的政策优惠,例如在企业税收、冷库建设征地、冷链车辆管理审批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二是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协调冷链物流个环节;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四是推动冷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冷链物流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5)促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物流建设一样,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依赖物流信息网络。广西应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鼓励开发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交易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健全虚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冷链运作流程,包括包装、运输、储存、分拣、配送以及批发、零售每个环节进全程追踪、追溯管理。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信息技术,提高广西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

(6)引进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引导广西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冷链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冷链物流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与管理工作性质的培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链物流从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体系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