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链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8 18:35: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区域产业链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区域产业链分析

篇1

自彩电步入平板时代后,全球彩电产业就进入了以面板为基础竞争要素的竞争方式中,谁掌握了面板技术或面板资源,谁就能掌控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板资源的控制权决定着彩电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然而,随着3D电视的兴起,原有的彩电产业链被迅速拉长,以面板资源为关键环节的竞争正在让位于3D全产业链的竞争。因为3D电视不仅仅是一个接收终端,更是覆盖3D内容制作、传输、存储以及外接设备的全方位产业链。业内人士认为,3D电视的普及意味着当前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切换。

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已通过行业内外整合,快速构建覆盖全环节的产业链,而这种产业架构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旦建立优势将长久获益。这一优势将在3D电视的产业整体切换中得到全面释放。以索尼为例,该企业先后成功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米高梅公司,这样索尼就在全行业内率先掌握了内容制作的主导权。索尼已经宣布与探索传播和IMAX公司在美国合资建立首个专门的3D电视网,具备了3D节目内容传输的控制权。同时,索尼在蓝光3D影片、蓝光3D播放机以及游戏等方面都将推出3D内容。这样,索尼就形成了一个覆盖3D内容制作、节目传输、内容接收终端以及外接设备的清晰的全产业链战略架构。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企业在彩电产业发展上实施的是“三步走”战略:首先通过实施LED普及战略,完成对传统平板电视的替代,这是第一步;然后通过基于LED的3D电视,颠覆现有的终端显示方式,为后期的战略实施“铺路”;最后,通过实施全产业链的3D替代,重建全球彩电业的新竞争秩序。对中国彩电业来讲,如何在跟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构建出索尼式的全产业链架构,是今后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D立体电视加速中国彩电业变革

伴随着伦敦奥运会的到来,加之部分赛事实行3D转播,彩电市场会刮起一股3D旋风。毫无疑问,3D电视将为彩电业带来结构性变化,引发从接收终端到节目传输、设备存储,再到节目制作的整条产业链变革。

如今,日韩彩电企业已经快速进入了3D赛道,在技术标准、内容运营等所有领域展开了圈地运动,中国彩电业在3D时代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当前主导彩电产业发展的有两条主线:一是显示技术的升级,比如由传统显像管技术到平板显示技术,由平面显示到立体显示;二是播放内容的开放性,随着互联网接入电视,消费者收看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互联网与3D是推动电视发展的双引擎,互联网的接入放大了电视节目库,而3D则改变了内容的显示方式,颠覆了原有的产业形态,3D电视的普及意味着当前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切换。

随着3D电视的兴起,单纯的硬件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包括技术标准、软件设计、内容制作等在内的“软实力”间的较量。全球彩电企业关于3D的竞争,绝不仅局限在电视终端上,而是聚焦在整个后台体系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成为企业获得未来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显然,日本和韩国的彩电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战略布局,如图1。

在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全球彩电产业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标准等高级要素成为竞争主体,其它要素则成为依附性的生产要素,这真真正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现在,3D电视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彩电企业的主战场,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决定制定3D影像有关标准,并准备在全世界普及,这实际上是为日本3D显示硬件及软件的发展铺路,通过设定标准让其产品在全球畅通无阻,同时也通过建立标准门槛将其他企业挡在外面。

未来彩电业必将进入以节目内容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电视硬件只能是长长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电视的网络化也只是提供了输送电视内容的通路,关键还在于输送什么内容。在内容控制方面,日本和韩国企业已经在悄悄布局3D内容制造和运营,通过对3D内容的推广,加速显示硬件和传输设备的升级。

在日资彩电企业大力推进3D产业的同时,韩国企业也在3D电视市场的内容和自身实力建设上紧随其后。三星电子与美国的国际动画片公司梦工厂达成合作关系,之后组建了负责制作3D内容和海外宣传的专业队伍,短时间内将大量确保3D 内容供应。LG电子也同韩国国内的卫星广播企业sky life 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3D内容产业。

其实,在3D产业链中,美国的角色更不容忽视,日本和韩国虽然是彩电大国,但美国是节目大国,尤其是好莱坞。3D的普及必须要有内容的配套,内容实为推动3D电视普及的核心,所以日韩这两个电视大国都不约而同地与节目大国美国的一些企业走到了一起。就像电影《阿凡达》一样,美国可以在全世界推广3D影视作品,既启蒙了全球消费者对3D的认识,又加速了显示、传输设备的升级换代,如图2。

在全球3D产业布局中,反观中国的彩电企业,还仅是将3D作为一项电视附加功能,既没有技术标准的保障,也没有内容运营的支撑。为了应对3D浪潮的到来,不仅国家要对相关3D产业进行引导,彩电企业自己也要制定3D显示相关标准,并通过标准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起来,同时还要从技术研发、运营模式上进行变革,构建覆盖内容、传输、接收终端以及外接设备的全方位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彩电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格局。

3D立体电视市场趋势

未来全球3D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

(1)全球3D产业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体上仍将处于发展初期。

(2)欧美主导内容市场,东亚主导终端市场的产业格局更趋显性。

(3)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将成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产业标准为主导的产业话语权争夺进一步加剧。

(5)3D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由个人消费领域拓展到公众行业应用领域。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位商 经济增长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雏形。石油化工、煤、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发展状况良好,现已构成了陕西产业格局的主体。

陕西产业集群与其经济增长关联分析

(一)区位商系数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的状况,说明某种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区域化水平。区位商是一个地区某种产业产值(劳动力)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劳动力)占全国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i区域j部门的区位商LQij计算公式为(李悦,2007):

LQij=(Lij/Li)/(Ni/N)=(i区域j部门产出水平÷区域总产出水平)/(全国j部门产出水平÷全国总产出水平)其中:Lij指i区j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人、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Li指i区所有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Ni指全国j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N指全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当LQ>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LQ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当LQ

(二) 陕西产业集群形成的量化分析

运用区位商系数对陕西省制造业中38个行业集聚度进行测量。包括工业总产值区位商系数、工业增加值区位商系数、就业人数区位商系数、主营业务区位商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区位商系数(见表1)。

通过上面区位商系数,可以得出陕西目前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一是医药制造业:主要是指化学药品、中医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等行业。陕西地区医药制造企业生产涉及化学原料与制剂制造、中药材加工与中成药制造、医疗用品与器械制造、生物制品和保健品制造等。其中,吗丁啉、西比灵、息斯敏、达克宁、利君沙、脑心通等系列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发展势头强劲;二是能源矿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衍生出的下游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陕西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气化煤。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陕北石油探明储量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三是装备制造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陕西大部分装备工业都布局在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90%的企业,包括西飞、西电、陕汽、西安航天发动机、陕鼓、庆安、法士特等大型骨干企业正在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农产品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等。目前陕西省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已经形成了以银桥集团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果业加工,以陕西中鲁果汁有限公司、陕西安得利果汁有限公司、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公司等浓缩汁加工企业为龙头,正在形成产业集群。

(三)模型建构与分析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能源矿产业、农产品行业、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

设Y为GDP,X1为能源矿产业总产值,X2为农产品行业总产值,X3为医药制业总产值,X4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见表2)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张晓桐,2006):

Y=0.524X1+15.204X2+6.483X3+0.580X4

(6.01)(10.26)(3.63)

(1.20)

R2=0.997,R2=0.997,DW=1.20,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4未通过T检验,剔除X4后,再次对数据进行回归;

Y=0.578X1+16.01X2+7.92X3

(7.64) (11.97)(5.84)

R2=0.9964,R2=0.9960,DW=1.30,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1,X2,X3通过了T检验。DW的临界值为1.66,DW

Log(Y)=6.133+0.296Log(X1)+ 0.314Log(X2)+0.145Log(X3)

(11.83) (5.03)

(3.65) (3.05)

R2=0.987,R2=0.985,DW=1.66,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1,X2,X3通过了T检验。自相关现象克服。

通过模型分析,能源矿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296%;农产品行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314%;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145%。能源矿产,农产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增长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它们分别与陕西总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关系,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之下,农产品制造业最显著,能源矿产业其次,医药制造业相对较弱 。

计量分析表明,能源矿产,农产品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应该挖掘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发挥能源矿产,农产品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装备制造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于装备制造业集群存在许多问题:陕西装备制造业整体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主要以低端为主,制造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大,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装备制造业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显著,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从全国范围来论证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对GDP增长贡献率较高,陕西产业规划部门应该出台大量政策和措施培育和扶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结合陕西地区目前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集群促进陕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应采取措施:

(一)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依托杨森、利君、步长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加快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依托延长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加强产业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和靠拢;加强勘探开发、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快能化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和建设,发展高端特色产品

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

(四)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开发

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加强对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和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制造链条,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产业集群的量化识别,以及对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显示出陕西装备制造,农业,医药和能源矿产四大产业在拉动陕西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述四大产业集群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陕西应该进一步加大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其快速发展,并制定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壮大产业规模,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C].陕西省工交办,2008.9

3.王圣学.陕西产业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数据库 2006

4.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C],2009-3

5.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陕西县域经济更快发展[C].陕西省发改委 2008

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流动导致了资源在地区和行业间的流动和分配,因此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企业和产业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数量。金融资源的流动使得各地区企业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地区企业的集聚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链的发展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利率水平并非完全由市场形成,资本规避风险和减少交易成本的需求导致了其向产业链发展更为发达的地区流动,因此产业链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在获得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相互决定关系导致各地区发展差距被不断的放大,因此,在区域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文献综述

金融及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企业和产业发展发展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个全面考察金融在经济中作用的是巴杰特,他发现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大型工业项目融通所需要的资本而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希克斯就此问题进一步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真正引发工业革命的是金融系统的创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通过向需要资本的大型项目融资,金融创新使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并贡献于经济增长。熊彼特(1912) 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然而,也有人质疑金融能否刺激增长,而罗宾逊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交易会产生新的摩擦,这些摩擦刺激了经济对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也因经济中的需要而产生,也就是“实业引导金融”,但金融对经济增长却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帕特里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在此之后,人们将金融-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称为“帕特里克之谜”。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大量研究文献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引入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交易中的实际因素,更好的解释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金融与产业链发展之间的理论分析

资本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资本的供给决定了一个地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金融资源地区间的分配差异将导致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由于金融资源供给的不足,企业获得资金难度大、使用资金成本较高,因此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比,资本配置比例偏低,由于存在边际生产力递减的问题,在同一行业的企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差异将导致要素边际产量的差异,使得要素获得的收益不一致,因此引起资本之外的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结果导致了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融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融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高额交易成本和交易活动的减少。地区产业发展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随着社会分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企业都只能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各企业的生产、销售数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各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资金供给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的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准确的企业信息。由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产业链具有外部经济的特点,能够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产业链越发达,对单个企业融资的成本就越低,金融机构就越愿意与之交易。

在以直接融资为主、资金能够跨地区流动、利率非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和金融之间这种捆绑式的发展路径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银行不能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弥补融资过程中增加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将资金从交易成高和风险高的地区向交易成本低、风险低的地区转移,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因为这将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减少交易成本、降低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金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金融化水平就越高,经济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就越突出,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发展也主导了企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与分布。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可能成为引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融资风险而产生了融资过程中的优势,因此资金和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金融通过对企业和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反之,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又吸引资金的流入,从而扩大了地区产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

三、我国的现状及分析

1.金融资源的流动将企业产业链发展的差距放大

中国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且近年来这种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随着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在吸收金融资源向该地区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产业链发达的地区通过吸收大量金融资源的流入使得该地区企业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资源配置,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占领市场,同时金融资源充足的地区可以利用富余的金融资源来不断扩展产业链的上下级,由此金融资源的流动导致产业链在区域之间的转移。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区存贷款无论在绝对数额还是在相对数额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为20%,则存贷比小于0.8的地区都存在资金外流的问题,存贷比大于0.8的地区存在资金流入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都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金外流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人口的流动,因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的收入最终会流向自己户口所在地,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地区由于金融资源绝对额非常大,导致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相对较低。

经济落后、产业链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也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这种资金的外流进一步导致了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滞后。产业链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存在资金净流入的现象,这种资金的流入同时引发了其它资源向该地区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产业发展与融资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融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企业更多的依赖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经济的增长,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方式的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因此经济的增长将引起融资结构的变化,股权融资方式巨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企业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相比对企业具有更高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在企业规模、公司治理、主营业务是否单一、企业的成长性、信息披露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产业发达的地区,由于专业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企业容易通过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和较快的发展速度,而在产业分工落后的地区,有限的市场需求、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给的限制都严重束缚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难以达到发行股票融资的条件。从上市公司数量上来看,落后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远远低于经济和产业发达地区数量。

四、政策及建议

金融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导致了企业经济和产业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要减少目前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必须在金融机制和政策上做适当的调整以便促进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根据目前金融体制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一下解决措施:

1.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区域资金流动机制不健全即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资金渠道是区域资金流动机制的重要部分。因此,要从健全资金流动渠道入手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目的。

要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 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融资和配置货币资源的能力, 为本地区引入更多的资金, 以促进资金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减少由于大银行资金跨地区转移所导致的各地区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经营地区的限制,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因此应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吸收资金方面还非常缺乏竞争力,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政府给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促进融资方式的变化,改变目前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

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方式中的比例,政府对于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的方式应该给以政策上的支持。首先是机制方面,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中西部企业上市融资,将具有地区主导性、支柱性的企业推荐上市;二是要积极推进西部金融债券发行和流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发行规模,同时加快西部重点企业债券上市的步伐。

3.发挥地区产业链发展在融资过程的优势,促进产业链金融的发展。

产业链金融是指资金供给方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链金融通过将产业链连为一体,可以减少资金供给的风险,因此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ose,Lopez,Cracia.and Cristina,Aybra,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e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Business Economies,2000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泛娱乐;发展趋势

2011年腾讯提出打造以明星IP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这个陌生的概念在腾讯实践三年之后的2014年,被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的行业报告收录并重点提及,而今年,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时,泛娱乐遇到了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与机会,被业界公认为2015年互联网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泛娱乐”是指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户喜爱的事物。“互联网+”基础之上将形成万物相连的互动社会生态圈,这种高度无间断互动的特性正契合了娱乐产业的发展需求,泛娱乐产业作为一种粉丝经济新形态,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形态,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迎来蓬勃发展。

一、“互联网+”是泛娱乐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一)“互联网+”的政策性优势催生了泛娱乐产业的萌芽

“互联网+”是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被政府列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大方向的一项举国政策,政府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策的春风随即带来了互联网企业跨界各行业,传统行业主动嫁接或融入互联网的趋势。

泛娱乐产业的萌芽虽然是在四年之前,腾讯提出要打造明星IP为主的泛娱乐产业,但其真正大面积发芽是在此次政策性的引导之后,3月两会刚过,互联网企业的巨头阿里巴巴立即宣布推出新业务阿里巴巴文学,加上其先后投资的光线传媒、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声盟、华数传媒、阿里影视和优酷土豆,欲打造涵盖电影、电视、游戏、音乐、文学、教育、电商为一体的家庭数字娱乐生态。阿里巴巴的转型并不是这次政策红利下唯一的例子,但阿里涉入文学,打通文化产业上游的内容生产这个环节的做法堪称其步入泛娱乐产业布局的开端。

同时,泛娱乐的始祖腾讯,因其在互联网娱乐业无可撼动的庞大用户优势、多年游戏方面的经验与娱乐基因,也趁着政策东风提出要在腾讯游戏的基础上,推出腾讯动漫、腾讯文学、“腾讯电影+”,共建四大实体业务平台。而除了BAr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一些传统媒体如芒果传媒以及中型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开始向泛娱乐产业领域延伸。

(二)“互联网+”的特性使其成为泛娱乐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互联网+”是基于传统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涌现的互联网新形态,即万物互联网时代。不管是物质还是虚拟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而交织在一起,因而“互联网+”呈现出比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的高度连接、互动,而感知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参与度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边界的不断销蚀也是其鲜明特征。

泛娱乐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其文化产业特性及其产品性质决定了生产者要更多地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甚至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通也很重要, “互联网+”的特性能让这些交流便利很多,消费者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粉丝经济的本质使得泛娱乐产业对于粉丝的黏性与互动程度要求高,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很大程度模糊了生活与娱乐的界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将进一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随需”的娱乐要求,使泛娱乐产业蓬勃发展。

另外“互联网+”能实现泛娱乐产业同——IP价值开发的效率以及内容生产效率,要实现某个明星IP的一站式多线开发,可以由某个平台如腾讯文学统领,让这部明星IP的图书出版、动漫画、电影、页游手游、舞台剧、周边商品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商手中同时开工、协调运作。

一 “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发展新业态

(一)跨界或大融合,泛娱乐产业地盘新格局

腾讯从社交领域拓展到文学影视,百度从搜索引擎延伸到百度文学,并整合纵横中文网、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网络文学品牌,阿里巴巴从电商巨头推出阿里巴巴文学,并重金打造阿里影视,这些互联网公司因为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跨界到娱乐或者是与娱乐产业的公司融合,面对泛娱乐产业,互联网公司不再是“搅局者”的角色,而是整个文化产业的地盘强势分割者与引导者。正如华夏电影常务副总黄群飞所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已在风口,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六大传媒帝国。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界企业接触并渗入娱乐产业,以粉丝经济拉动投资效益也逐渐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新模式之一,集丰富信息流、资金流于一身使现代互联网企业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用户信息数据,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为他们在娱乐产业的地盘攻城略地抢得先机。

泛娱乐产业曾经的掌舵者——传统媒体的觉醒与自救也是“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的一大看点,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首,提出要在风口上做有温度、感知用户需求的全媒体广播,把粉丝需求放在第一位,人性化而个陛化的广播内容对于连接和聚集粉丝情感具有以往笼统的内容所达不到的效果;浙报传媒集团也提出要全力扩大互联网用户规模,加速拓展数字娱乐和智慧服务平台。

(二)打造全价值链,泛娱乐产业发展新生态

程武说, “对互动娱乐而言,泛娱乐就是互联网,泛娱乐代表着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多领域的连接与共生。”可见,对于泛娱乐产业来说,自由连接,共融共生,形成网状价值链生态圈是泛娱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横向看泛娱乐产业链,本是基于游戏而生发,往前溯源便有了文学与动漫,往后延伸出现了电视、电影,而文学与动漫处于上游,是原生的创意性的,电视、电影是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属于衍生的、下游的,上游产业的开发对于用户与粉丝的聚集以及忠诚度的培养无可替代,而电影、电视的进一步开发能让IP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并反过来影响产业链前端的动漫与游戏等环节,上下游共生,打通产业链,使每一个环节上每一个产业都不再孤立发展,打造“同一明星IP,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创新业态”,所以横向产业链的完整是决定整个泛娱乐产业兴衰的关键。

而纵向发展泛娱乐产业链则更多在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泛娱乐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与传播,衍生品的制作、推广与营销,为横向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宣传造势,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顺利进行并尽量使各环节产品的价值增值,从产业功能的分工角度来看,这些涉及技术集成、策划以及市场营销的环节,能有效推动各个环节的链接。

以IP为核心,全平台、全价值链的全线开发与利用,让每一个环节无缝连接并互动共融,形成一条长效的互动娱乐生态链,是未来泛娱乐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拥抱大时代,BAT率先布局泛娱乐产业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拥抱“互联网+”大时代的来临,率先布局泛娱乐产业战略,是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娱乐产业领域跑马圈地的最佳证明,也是泛娱乐产业成为新时代极具发展潜力的显现。BAT在互联网领域发展多年,聚集的大规模用户、数据以及庞大流量,技术优势以及资金等,再加上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布局,似乎足以让他们在以粉丝经济为关键的泛娱乐产业时代赢得一片天地。

作为泛娱乐战略的布道师,腾讯集团副总裁规划了腾讯泛娱乐的路线图,在动漫、文学、影视等领域建构垂直生态;搭建跨领域生态体系;搭建所有人包括主创者、用户共创的生态体系。这是一幅以三条主线同时并进的路线图,囊括了泛娱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这样的细节,因此腾讯的布局是一种全局性的架构,意欲占一方领地而引领风向的做法。

百度不甘示弱,迅速成立百度文学,并宣布打造泛娱乐化产业链,同时整合旗下贴吧、书城、百度音乐、百度影音等各种资源,以求对原创网络文学进行推广、版权授权,并拿下原创作品改编成影视、游戏后的推广与运营全程。

而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巨头,把文化中国变成阿里影视,并在世界读书日推出阿里巴巴文学,结合之前投资的一系列音乐、游戏以及影视平台,阿里巴巴摇身一变成为了家庭数字娱乐内容生态圈的第一个打造者。

继BAT的风头之后,蓝港、华夏影视、奥飞动漫等科技、媒体以及游戏等企业纷纷涌入泛娱乐产业,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谁主宰泛娱乐产业的领地并不仅仅只看布局,更要看行动。

三、“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发展判断与思考

移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 “互联网+”的到来,很多产业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娱乐产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泛娱乐产业,这既是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是娱乐产业将成为娱乐帝国的演变。泛娱乐产业的这种趋势不仅能刺激内容创意市场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吞噬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达到一种无边界的互动共创的状态。

泛娱乐产业的核心是明星IP的创造与经营,在这个优质内容愈发稀缺的年代,注重明星IP是内容为王,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表现,这意味着文化创意产品经过多年的无秩序市场将慢慢走上正轨,内容生产者也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可以期待未来内容市场的繁荣发展。

泛娱乐产业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又是一种依赖粉丝黏度支撑的经济,产业内的企业都是扮演内容生产者的角色,所以粉丝的爱好,用户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制胜重要因子。 “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万物相连以及无间断互动,让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的生产,让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入无边界共创的状态,同时粉丝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的反馈信息,也可以让产品的生产与推广能抓准消费者的消费点,使每个产品都能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对泛娱乐产业未来看好的同时,也应该冷静思考互联网市场的风险、无序与杂糅,内容产品的鱼龙混杂,创意不被重视又常被模仿的现状等等,而以BAT牵头引领泛娱乐产业的发展,是否会造成文化产业市场的单一或者明星IP的盲目开发,都需要泛娱乐产业业内的企业能跟着大时代的风,且行且探索。

参与文献

①泛娱乐[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32110.htm

②刑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管理,2009(2)

③腾讯游戏,腾讯互娱关于“泛娱乐”的那些事[EB/OL].凤凰网,2015-3-28

篇5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32 —02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日本核泄露危机,世界各国都对核电的发展更谨慎,从而对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追求都大加强,这无疑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伴随着这一两年硅等原材料的大幅瀑跌及各国对光伏政策的从严,光伏企业可谓是正处于严冬。我国光伏企业大量靠出口,更加重了我国的光伏企业的困境。

对中国各地区的光伏产业来讲,可谓"海外市场不稳定,国内市场不确定",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方面也在短期内难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各大豪强企业在规模、技术、资本等竞争力势均力敌的形势下,唯有依靠控制或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得以维持或提高经营利润。在当前全球光伏市场风云突变的局面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各省市地区加强光伏供应链条上的各企业的合作,在当前全球光伏市场风云突变的局面下,科学进行光伏产业供应链整合,成为各省市地区提升光伏产业自身竞争力,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突破方向。

一、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在国外良好的政策的趋动下,中国的光伏产业经历了一段很好的发展时期,带动了中国大量的光伏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已成为光伏生产应用大国。但随着今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和对中国光伏组件的限制,以及各国对光伏补贴政策的调整。我国大量光伏企业在国外市场都处于低迷的状态,造成我国多晶硅产能过剩,小企业无法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光伏企业洗牌在即,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中国在中下游的优势强于上游。竞争日趋激烈,光伏产业面临整合,由于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趋势加快,规模较小的企业将被购并或倒闭,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将面临过度供给所带来的毛利压力。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光伏企业产业链面临局部调整。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等五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随着业内厂商对上游利润的逐渐摊薄预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中下游。上游厂商和风险投资将会加大诸如太阳能电池片与应用系统等中下游环节的资本投入,产业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二、 中国光伏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2]

我国光伏企业已成为国际新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全球光伏产品的主要生产国。目前国内已形成包括多晶硅制造、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以及系统应用的产业链,并表成以此为核心的完整供应链。

过去几年光伏市场过度扩张,整个光伏产业格局呈倒置漏斗形状,光伏产业链上游企业较少且扩张速度较慢,原料供应成产业发展瓶颈。产业链上游为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企业。下游企业扩张较快,原料供应不足导致短期产能过剩。原料价格上涨、供应不稳定是国内光伏企业所必须共同面对的困难。因此,对光伏产业供应链进行管理是各地区发展光伏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供应链战略联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各地区提升竞争力分析[3]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何加强供应链通过供应链战略联盟提升各地区光伏产业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巨大的投入,因此需要恰当的评价指标和合适的评价方法以检验实施供应链战略联盟以后,各地区光伏产业竞争力是否得到提升。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但至今,国内外还没有公认较完善的对各地区光伏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于各地区实施供应链战略联盟以后光伏产业竞争力变化的评价研究尤为不足。本文设计了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光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各地区光伏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一)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光伏产业竞争力变化综合评价

供应链中实施战略联盟会对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产生影响,特别是光伏核心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核心企业及整个链条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光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

决定一个产业是否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分析:一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二是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主要以国外需求为主)。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四是光伏供应链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除了上述四种因素外机会和政府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特别对是光伏企业来说,由于受各国政府政策的驱动,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设计了包含上述5个方面的光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三)供应链战略联盟对光伏产业竞争力促进作用评价[5]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供应链战略联盟对光伏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具体的评价过程如下:(1)确定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建立权重集。设定Yi对Y的权重分别为ω1,ω2,ω3,ω4,ω5。

篇6

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相关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由于各个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及数量上比例不尽相同,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很大不同。从而把包含产业的构成及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在关系的外显化特征成为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是由江浙沪三省市中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宁波、绍兴、湖州、舟山、温州、嘉兴等16个城市所组成。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给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长三角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长三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该地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中深入研究就业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最大程度的匹配,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我国经济领头羊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方法最早由费雪(A. Fisher)提出,接下来由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和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对其进行普及和应用,并逐渐地推动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为各国所认可。从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方面来说,产业结构有协调型与失衡型两大类型。前者是指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合理,投入与产出较为均衡,没有某个产业发生严重的过剩的现象,反之则相反,这方面可以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第一和第二部类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更为明确的解释。产业之间是相互补充与协调的,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资源上的相互流动现象。当一种产业资源流入到另一产业中去时,而流入的数量恰好是另一产业所需要的,那么二者就是相互匹配的,否则就不是。另外,从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可以看出,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是不合理的,是失衡的。

产业结构演进方面,经济学家霍夫曼将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三大类型。他通过采用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相关数据进行实际验证后认为,消费品工业在制造业中居于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在6:1-4:1;资本品工业增长率方面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霍夫曼比例为3.2:1-1.6:1;第三阶段是资本品的增长速度与规模均超过了消费品,霍夫曼比例为1.5:1-0.6:1。参考以上标准,我国目前处于第三阶段,并将从工业化阶段向重工业化进行过渡。但在这一演进的过程中,还将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产业结构将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过渡。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现实水平、比较竞争优势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会进行不一样的阶段演进,并且在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特点也会不一样。但综合来说,这均是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度化的趋势。

劳动力方面,其就业结构状况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劳动力素质、技能、人力资本存量状况决定了配置比例及规模,并由于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和关键性,从而体现了就业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产业就业结构,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这两方面来说,它们都受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资源供给情况、上层建筑和市场中消费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学者们在研究产业发展与演进规律时也在探索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布与变迁规律。

结合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基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克拉克对若干国家的研究,其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渐进流向第三产业。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将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不断增加。劳动力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同时在市场潜在的同等付出获得同等报酬激励机制下,被解放的劳动力通过在不同产业间流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在宏观上达到均衡。沿着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思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表征产业结构变迁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就业两个指标出发,通过整理近60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此前配第-克拉克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内产值方面,农业部门的产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工业部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就业方面,农业部门的就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工业部门的就业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仅是略微有上升。这说明,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相比较产业结构转变步伐,就业结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刘易斯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后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即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成为隐性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发展将逐渐吸纳这部分劳动力,直到工业部门扩大到将这部分隐性过剩劳动力全部吸收的节点,称为刘易斯拐点。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把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了隐性过剩失业人口的缘由及归宿,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后来的学者如钱纳里、赛尔奎因等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就业结构较之于产值结构存在滞后性,进一步论证了刘易斯拐点的合理性。

自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重要性在我国日益凸显时,国内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钱永坤、宋学锋、董靖等人对整体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雍红月、李松林等对具体三次产业增长与就业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同时对此做类似研究的还有魏作磊、江小涓、李辉等。在计量方面,蒲艳萍等人通过构建多因素计量模型来做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的是16市叠加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数据,同时综合采用前述定量研究方法,以从不同角度研究数据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长三角地区目前的产业与就业的发展进程,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出台提供参考与借鉴。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及历年长三角16市城市统计年鉴、城市年鉴、劳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由于浙江省内此前统计指标的限制,浙江省劳动力产业就业分布可查询数据截止到2002年,为此,本文通过采用指数平滑等方法拟合出1998-2001这3年的浙江省7市劳动力就业机构数据。并分别用G1、G2、G3表示长三角16市的GDP产业分布,用L1、L2、L3 表示劳动力产业分布。具体如表1所示。

(二)平稳性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长期动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而后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和协整研究。考虑到数据变量的典型性,同时ADF检验是最常用的方法,本文故采用此方法进行检验。原理如下,通过在回归方程式里面加入因变量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残差的高阶序列的相关性。检验方程设为:

其中,εt 为随机误差项,服从独立同分布,μ 、ν 、 、τ 为参数。

模型有三种变换形式:

(1)

(2)

(3)

分别用于不同情形下有无表征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问题,原假设H=0:r=0;即存在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本文通过采用Eviews6.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得到的平稳性结果表明:总产出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数据是平稳的,总产值含有时间趋势项,而第三产业在产出的平稳性方面不含有时间趋势项;劳动力就业方面,劳动力总量上含有时间趋势项,二阶差分表现出平稳的特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均在趋势项上呈现平稳的特征,但第三产业在二阶差分后呈现平稳特征,同时不含有时间趋势项。

由此可见,第一、二产业的产值及劳动力分布情况均为对应的非同阶平稳序列,相互之间不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因果关系检验。而总体产出和劳动力就业满足同阶平稳序列要求,及第三产业产出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也满足未含时间趋势项的同阶平稳,也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验证GDP与L、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劳动力分布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格兰杰检验方法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分别对滞后1期、2期、3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2期、3期条件下,劳动力产业分布变化是国内总产出变化的原因,而滞后1期是互为原因。这说明,劳动力产业分布调整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在第2年、第3年表现得明显;在滞后1期、3期情况下,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是第三产业产出变动原因,而滞后2期并无明显变化。

产业结构与就业分布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于统计数据客观的不足,前面平稳性分析、格兰杰检验未全面地反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两者之间分布的关系,因此接下来,本文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从另一角度揭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文中主要采用以下变量:产业结构系数(X0)、总就业人数(X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X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X3)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X4),其中产业结构系数定义为:(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设产业结构系数X0为参考序列,即因变量,X1、X2、X3和X4分别为自变量序列,关联性是指曲线相互之间几何性质的差别,即将曲线间的差值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寸。令消除量纲后的第一个序列为{X0(t)},另一序列表示为{X1(t)} ,即:

用i 表示同一时刻两者之间的差值,即:,则:

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分辨系数,为了防止max 取值过大而使得计算结果失效,取值介于0-1之间,本文取值=0.5,综合计算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

为了方便比较,现将各个时刻的参考值用简化的处理方式计算出综合关联效应指数: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得出,R1>R3>R4>R2。从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具有更高的贡献,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达到0.66,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基于平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滞后两期即较长的一段磨合效应后能大幅度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发生的大幅度变化,尤其是2000年以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农业主导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过渡;在对区域总产出的贡献方面,第二、三产业的贡献度大幅度领先于第一产业,而劳动力分布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滞留在了第一产业内,这也反映出劳动力产业分布不均匀影响劳动力发展收入水平,反过来也影响第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就发展阶段性来说,当前第二产业仍然是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递增的最大动力所在。

(二)建议

重点发展优势工业,努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动技术创新,稳定经济发展重心;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大第一产业人口的转移力度,促使农业走现代化、产业化道路,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本;大力探索发展服务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劳动力转移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在第二、三产业间转移中发挥优势作用,努力形成产业间要素流动与互动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吴瑾.四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9(4)

2.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0,27(8)

3.谢兰云,曲永义.我国区域R&D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

4.曾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湖北社会科学,2008(3)

5.蒲艳萍.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统计与决策,2008(7)

6.郑超愚.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结构与效率.金融研究,2008(11)

7.李玉凤,高长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4)

8.靖学青.经济增长、结构变动与区域差异—长三角地区实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

9.韩汉君,黄复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12)

10.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经济研究,2006(3)

11.胡华杰.中国产业关联效果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5(6)

12.雍红月,李松林.内蒙古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2)

篇7

一、前言

2015年3月5日,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4日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推动了“互联网+”战略与各领域相互融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以柳州市地方特色食品螺蛳粉为例,对柳州市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其他地区螺蛳粉相关资料,了解螺蛳粉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结合“互联网+”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成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潜力,为地区特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现状

1.螺蛳粉产业国内发展初具规模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螺蛳粉迅速走红,柳州螺蛳粉在全国的门店迅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全国的螺蛳粉门店有5000家,全国一年的营业额达5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5万余人。近几年,螺蛳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门店的销售额增长迅速,其中作为柳州市“螺蛳粉进京项目形象店的“螺师傅柳州螺蛳粉”门店”,自2011年开张以来,生意火爆。截至2016年,“螺师傅柳州螺蛳粉”品牌店已在长沙、广州、深圳建成,其连锁规模已达15家,每家店年均收入约400百万元。

2.螺蛳粉企业积极拓宽国内外市场

目前,柳州螺蛳粉品牌企业已在北京繁华地带开设螺蛳粉门店20余家,并先后进驻上海、广州等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甚至打入国外市场,进驻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门店数量增长迅速。如柳州市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体验店于2017年3月18日在在美国纽约法拉盛美食广场、纽约布鲁克林的Sunset Park相继开业,吸引很多当地华人前来品尝,颇受欢迎。同时,生产螺蛳粉的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把作为柳州市名片的螺蛳粉向全球推广,拓宽螺蛳粉行销之路;2016年柳州螺蛳粉企业在广交会上签约额达2000 万元,第 94 届成都全国糖酒交易会、第十一届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参展的柳州螺蛳粉企业又收获了 2300 多万元的订单;其中,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多个地区的近20个商家与柳州市螺蛳粉企业有合作意向。

3.“互联网+”促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预包装快速发展

消费者对于螺蛳粉的青睐,为螺蛳粉预包装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市场。据统计,螺蛳粉生产厂家从2014年底的1家发展到2017年的76家;截至2016年底,螺蛳粉预包装的品牌已有300余个。网店数量从2015年的1500多家发展到2016年5000多家;网店日销售量从6万多袋增加到20多万袋;与此同时,螺蛳粉预包装市场迅速壮大,其中2015年销售额为5亿多元,2016年销售额已增长至15多亿元。(见表1)

4.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于2016年1月26日在洛维工业园区揭牌开园,柳州螺蛳粉产业开启新的里程,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截止2017年3月,已有10家企业入驻产业园,总投资额将达1.8亿元,其中超过5000万2家,超过1000万4家,超过500万1家,超过100万3家,重点培育示范性龙头企业4家。产业园的建立,能实现产业资源共享,形成集聚化效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便于集中监管,对螺蛳粉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5.“互网+”为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提供网络平台,开拓网上市场

自实施 “互联网+”战略以来,当地政府以“互联网+螺蛳粉”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电商柳州”的项目。柳州螺蛳粉通过京东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特色中国、聚划算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与这些平台项目亲密互动,赢得广大网名的喜爱,成为“网红美食”。2015年,柳州先后推动阿里巴巴带、淘宝・柳州特色馆、京东・柳州特产馆、苏宁・柳州特色馆的建设, 60余家螺蛳粉企业入驻产业带,200余家企业入驻三个特色馆,初步形成螺蛳粉产业“网上集聚区”。“一带三馆”的建立,拓宽了螺蛳粉的网上市场,提高了螺蛳粉的知名度,据统计,2014年柳州邮政快递出港量为200多万件,而2015年达到1600多万件,其中,80%的出港快递是螺蛳粉。

三、广西柳州螺蛳粉在“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互联网+螺蛳粉”发展模式过于单一

在“互联网+”战略的助推下,线上预包装螺蛳粉销售火爆。然而,只有生产螺蛳粉预包装和少数经济雄厚的螺蛳粉企业参与线上销售;部分螺蛳粉企业仍忽视预包装螺蛳粉的火爆市场,只专注于发展传统的堂食门店销售模式,发展模式单一。同时,参与线上销售的企业局限于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合作,而忽略了其他成本更加低廉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柳州螺蛳粉借助“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螺蛳粉预包装产业,而这个新产业的“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2.“互联网+螺蛳粉”产业基础设施短板的瓶颈作用日渐显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设施的硬件及软件的建设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速度、流量资费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升级,中国互联网平均下载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硬件设施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互联网+螺蛳粉”信息的传播;二是缺乏互联网大数据开放、分享的政策与机制,大数据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是互联网软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生产、研究和应用企业间各自为战,不能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

3.门店螺蛳粉价格参差不齐,网上销售出现无序竞争现象

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人们互联网搜索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可以轻松地通过反复对比了解到价格的最低点。通过调查,截止2017年1月,螺蛳粉预包装网络售价每袋6-10元,相较于2015年螺蛳粉预包装网络售价每袋10-13元,售价低于正常定价水平,严重危害到螺蛳粉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螺蛳粉门店已经开遍全国各地,但价格却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临近广西的省市螺蛳粉价格与广西相近,在7元左右。例如,云南昆明、湖南湘潭螺蛳粉价格在7元左右,湖北武汉螺蛳粉的价格在8元左右;沿海地区与北方地区,价格稍高,在10-30元不等。例如,海南、杭州、螺蛳粉价格在15-20元不等,西安螺蛳粉价格在13-20元不等,石家庄螺蛳粉价格在20元左右,北京螺蛳粉价格在15-30不等,大连螺蛳粉价格在17元左右。(见表2)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螺蛳粉已然成为网络销售平台的热销产品,但销售价格却得不到合理的监管,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相互拼价,甚至亏本销售,严重影响了螺蛳粉产业的有序发展。截止2017年1月6日,柳州市商务委员会通过对淘宝网柳州螺蛳粉销量和价格监测,结果显示,销售中价格在10元以下的占网上螺蛳粉销售品牌的72%,价格在8元以下的占网上螺蛳粉销售品牌的54%。

4.线上龙头企业少,品牌意识薄弱

通过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柳州获得许可生产的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将近70家,其中龙头企业只有广西味之坊餐饮投资管理公司、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广西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少。其次,交易双方更注重商品的价格,数量等,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意识淡薄。一个产业如果缺乏品牌,那么它的附加值就低,销售也会受到阻碍,同时也会影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市场竞争力。

5.网络销售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2016年5月柳州市强制实施《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对螺蛳粉的用料、生产过程和包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螺蛳粉企业各自为营,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生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行业乱象。但是,部分商家仍存侥幸心理,为节约成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忽视卫生问题,生产环境、设备简陋,造成产品菌落总数超标。如2016年9月广西食药监管局的第57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广西海瑞奇隆购物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标称广西美哆哆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的怀螺香螺蛳粉,菌落总数(粉块)检出值为71000CFU/g,超过标准规定67000CFU/g;菌落总数(粉块和调料)检出值为180000CFU/g,超过标准规定150000CFU/g。

四、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柳州螺蛳粉产业,不仅要加强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的合作,还要拓宽其他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第一,要借助合适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相应的广告;第二,要利用互联网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忠诚度,从而赢得潜在的消费者。[ ]如,螺蛳粉先生被誉为“北京最好吃的螺蛳粉”,不仅开了淘宝店,还注册了微博公众号,将微博作为宣传店铺的载体,并在微博上积极与消费者互动。螺蛳粉先生创造了13天销售1万碗的奇迹,其中80%的顾客都是从微博上了解到并购买的。

2.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互联网+螺蛳粉”新经济增长点发展

我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和积极的“互联网+”配套政策,各个领域面临着融合升级的机遇,要让“互联网+螺蛳粉”成为新的引擎引领地区经济增长,就应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始着手。以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兼顾市场各方的实际需求,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与标准,以点带面,改善网络进入市场“最后100米”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扩大“互联网+螺蛳粉”在市场中的影响,为“互联网+螺蛳粉”行业在推广、宣传、销售、售后多个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

3.合理运用价格策略

企业在进行网络销售时,可以运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也不能为了销量而盲目压低产品的价格。(一)企业可以通过更换先进生产设备,进行科学化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建立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企业为一体的螺蛳粉产业园,这既能扩大螺蛳粉产业的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又能有效减少生产成本的支出;(二)企业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渠道的售价后,再制定合理的线上销售价格,采取成本定价法和心理定价法相结合的技巧,可以在市场调研同类企业商品售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成本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不但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赢得一个较好的市场口碑,还起到了推广宣传作用。

4.打造螺蛳粉品牌营销模式

针对螺蛳粉实体店销售,柳州市政府提出 “百城千店工程”扶持政策,支持螺蛳粉相关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为企业品牌连锁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政策扶持,从而提高柳州螺蛳粉品牌的竞争力。

针对螺蛳粉预包装线上销售,企业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品牌营销,互联网上交易双方不是面对面的,交易建立在买家对卖家信任的基础上,企业要想让消费者信赖,企业可以通过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完善物流运输等方面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保证产品质量,如果企业销售质量不好的商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企业的负面信息也将会快速的传播,最终导致企业严重亏损;二是诚信经营,企业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弄虚作假,虚假信息,诚信合法经营,从而获得良好的信誉;三是完善物流的配送,物流的配送是否完善严重影响到网络商家经营的持续发展,企业应该设立物流的监测跟踪系统,可以让消费者方便上网查询商品的配送情况,保障商品配送的透明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配置自己的物流系统。

5.加强行业食品安全的监管

加强螺蛳粉行业食品安全的监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监管部门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透明监管,定期、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大风刮过了无痕”的一次性监管现象。二是搭建互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食品药品信息资源数据库、行政监督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将企业、监管部门、群众三者联合起来,推动食药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全民监管。三是加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向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让企业经营者明白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徐争荣. “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 互联网天地, 2015(5):5-9.

[2]谷鹏来. 以全新的营销面对全新的竞争[J]. 企业家天地, 2006(9):186-187.

篇8

其中,航空装备方面,国家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卫星及应用装备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海洋工程装备将重点鼓励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别是当前技术较成熟、市场需求量大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将围绕高速、重载、快捷三个方向,研发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篇9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 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篇10

在全球竞争亦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只有以战略的眼光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效益。传统的成本分析框架不能全面分析企业的成本行为,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现代竞争的要求,将价值链的思想和战略成本管理相结合,从战略高度探求成本动因,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成本的持续降低。

一、战略成本管理与价值链理论

(一)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概括为:以战略的思想对企业竞争地位、竞争优势进行的成本管理,其核心是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然后制定与该战略定位相一致的战略成本规划,运用价值链分析或成本动因分析法探求成本动因,对战略成本实施控制与管理,最后对战略成本业绩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战略。以下为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图:

战略定位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包括企业竞争者的情况以及企业的自身条件。企业要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其内外部的环境,战略定位的方法主要是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的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在战略定位基础上,运用价值链及成本动因分析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实施高效的成本管理。

(二)价值链理论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价值链的竞争力综合体现在低成本上。价值链是一个公司从设计、生产、推销、交货到维护其产品的过程。每种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料投入至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就是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形成和增值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战略价值链分析主要解析和评价企业内、外部的相关活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强成本竞争力,是整个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其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及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由企业内部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策划、分配和售后服务等构成。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价值链中的单项价值活动及单项价值活动所对应的成本和收益;其次寻找影响每个价值链环节的成本动因并进行协调性评估;最后改善价值链。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区别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通过消除或减少非增值作业活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目的。

除了关注自身价值链,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还要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进行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指对整个行业从源头到结点,即最初原材料投入到把最终产品送到顾客手中所经过的无数有价值的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改善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买方及购销渠道价值链之间的联系,使得行业价值链上所有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行业整体优势。

对于行业中存在的竞争者需要进行价值链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调查、模拟测算等方法获取竞争对手的信息,以更明确企业的竞争形势,去粗取精,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处于优胜地位。

二、案例分析――格兰仕的成本领先战略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是一家定位于“百年企业、世界品牌”的家电企业,研发和生产微波炉、空调、冰箱、电磁炉等产品。其前身是一家生产羽绒制品的厂家,1993年开始投产微波炉,短短几年间成为世界微波炉行业的龙头企业。1995~2000年,格兰仕的价格战为自己赢得了约70%的市场份额。21世纪以来,格兰仕在微波炉产业稳步升级,空调和小家电领域也遥遥领先。截至2009年,格兰仕已连续15年蝉联了中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目前格兰仕在中国总部拥有13家子公司,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60多家销售分公司和营销中心,在香港、韩国首尔、北美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

纵观格兰仕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源于成本领先战略。格兰仕集团自成立以来,便采取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成本规划与分析,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格兰仕的战略定位

格兰仕成本优势领先战略的确定依赖于对竞争对手的评估,并且确定了将企业产品由中低端转向高端的战略变化,这得益于公司对总体形势的准确把握。制定成本领先战略的基础是SWOT分析,其通过调查分析得到企业的优劣势及机遇与威胁,并以此开展成本计划和控制。图2为格兰仕的SWOT分析图:

通过SWOT分析,公司制定了发展战略:继续将自身定位于全球大工业化产业链中的“制造者”,发挥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基础上,做大、做强、做深、做透产品环节,产出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确保产品总成本领先;另一方面,主动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格兰仕战略成本规划

格兰仕的成本控制理念是:固定成本最小化、变动成本固定化;在公司内推行“成本管理”:采购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消耗成本、能源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和工资成本。在实现成本降低的同时开始大幅度降价,占取市场销售额,规模经济效应和利润随之而来,格兰仕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格兰仕价值链分析

内部价值链分析。格兰仕在内部成本控制上,每年针对竞争形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总的成本控制目标,并把它层层分解到各个生产线和各个价值链环节。格兰仕尽量减少企业内部不增值作业,不断加强对各项消耗、能源等成本的控制,例如人工成本,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其生产部门之间定期实行技术交流,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管理部门之间也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部作业,降低无效成本。

行业价值链分析。格兰仕在全球的战略联盟共有200家,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中与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供应商的战略联盟超过了10年,在此过程中,宝钢为了配合格兰仕新产品的需求,不断开发新材料,且在改进包装、运输和仓储质量方面双方联手不断改进,使得格兰仕公司大大降低了库存水平、资金占用成本、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在销售方面,格兰仕选择区域制,即在每个省发展数个信誉良好的区域总,再由他们将货发往销售终端,并建立强大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使顾客在咨询、购买、维修时都非常方便。由于公司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时,提出商家经营“零库存”、“零风险”,厂商之间的分工和良好合作大大节约了公司的销售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使得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得以顺利开展。

三、格兰仕战略成本管理完善建议

在战略成本实施与控制过程中,格兰仕将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及自身的技术研发上,力求通过物美价廉的原料购买和相对低成本的新技术来降低总成本,但格兰仕的价值链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尚未贯穿于战略成本规划与成本实施、控制的全过程,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优化价值链,增强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中重要的分析工具,它贯穿于企业内部外部作业中。企业要将战略成本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结合起来,利用价值链分析提供的成本信息寻找不增值作业和单元价值链之间衔接不畅的环节,剔除不增值的业务流程,提高价值链上作业的价值增值程度,获取高效收益。同时力求将价值链分析贯穿于战略成本规划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格兰仕把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利润控制在最低,以低成本方式在短期内获得了市场占有率,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无可挑剔的质量等才是企业真正需要追求的实质。

(二)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

格兰仕公司每年都会针对竞争形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总的利润目标,进而提出总成本下降的目标,并把它分解到作业链的每条线、每个环节中去。但格兰仕公司因为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的信息量大,其成本信息系统反应不够及时。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要求企业及时对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进行整理,以便与企业各价值链活动相匹配,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

(三)拓宽销售渠道

格兰仕从成立就定位在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专注于低成本制造,却忽视了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区域制虽然能够节约成本,但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自身的销售人员很少。格兰仕没有给自己建立有效的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仅靠价格优势很容易被竞争者破解,所以格兰仕应该在区域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销售网络,从长远的角度为自身打造品牌形象。

四、总结

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分析,针对价值链上每个作业环节进行成本控制探讨,拓宽了成本管理的范围。文章基于价值链视角,认为企业应以内部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寻找企业成本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雯丽.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其优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

[2]刘秀清.企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6).

[3]宋新宇.AF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