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18:3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早上,我准时收看了湖北体育生活频道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个节目令我印象深刻。
你们知道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心。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节目吧!
我们先来看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我们要有孝心,我们要孝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恍然大悟,学习固然重要,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你我他,将快乐装进口袋。
其实现在的我都莫以为然的接受了长辈那无限的爱,却忘记了自己因有的职责——感恩他人,早已把感恩从心灵深处挤走,把那无限的爱视为理所应当,当看了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知道我错了,我在希望别人给予时,没有动自己的感恩之心,就像于丹老师说的故事一样“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她的妈妈手受伤了,拿给她看,她一手推开了妈妈,说;别打扰我看电视!”就这一个我们以为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伤害了我们最爱的妈妈,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温柔得吹吹妈妈的伤口,问一问还疼不疼?其实这样的小动作还有很多,都发人深思。我们也曾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都是为了谁?在所有人心里都是严父慈母,我也不例外。妈妈总是顺着我的性子,那代表性的唠叨也尾随其后,当我难过时会安慰我,当我失败时会鼓励我,当我受伤妈妈比我更痛苦;爸爸不会跟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但那严厉的神情中流露出爱,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我被一个男生欺负了许多次,爸爸忍无可忍,星期五爸爸找到他和他的家长处理了这件事。以前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我,甚至还发过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之极。我想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生了我,抚养了我,呵护了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我还有感谢教育过我的人,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你我他,路漫漫,要经历的还有很多,先学会感恩再说。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1
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后,我不禁思考,感恩,到底是什么呢?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别人给予的恩惠。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是进步与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基。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亲朋、同学、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都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的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到:“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能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所以,尽管苦难不能忘记,罪恶必须得到惩罚,但我们也的确应常怀感激之心并努力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人。
花儿,你要感谢小草,是它愿做你的陪衬品,衬托了你的五彩缤纷,小草,你要感谢大树,是它愿做你的替代品,为你遮挡了洪水侵袭。大树,你要感谢大地,是它愿做你的滋养品,给了你肥沃的土壤,能让你在这片黄土地上点缀自己的色彩。
早上,国旗下讲话的老师向同学们述说感恩的知识。人们帮你,你要感恩,花儿为你绽放甜美的笑容,你要感恩;新鲜的水果为你解渴,你要感恩。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你才会更受尊重。
感恩,一个熟悉的字眼却又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给了我家庭的温馨;我感谢老师,教育我辅导我,给了我渊博的知识;我感谢周围的每一个人,给了我人间的真情、友情和亲情。
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们心间,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人们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人们滋润;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清泉,给人们期待。俗话说得好:“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有的人甚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报恩的。我赞成他的观点,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一出世父母就有恩于我们,我们要懂得以德报德,以恩报恩,让恩情融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温暖,让世界多一份爱,恩情满天下!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要成为那冷酷无情的动物,感恩是人类的传美德,让我们把这美德代代相传,让世界充满爱!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2
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看了一德老师讲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这首《感恩的心》。我觉得要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遇到事情,抱怨少一点,感恩多一点!
因为有爸爸妈妈,才有了我的存在,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心里就多了一份爱和牵挂。妈妈以前对我说,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里的一切,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虽然每一天要穿梭于人群中为生活奔波,虽然每一天要早出晚归,晚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家里走,但是一想到家里有她疼爱的宝贝,她都不会觉得累。爸妈永远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在这种爱的世界里,没有贫富,没有钱权,没有名与利。带着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向温暖的港湾。今晚,妈妈在我给他们打电话之前打给了我,听到我的声音,只说了句“想你了!”语气中有的是欣喜却夹着浓浓的忧伤。听到这简单的四个字,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伤痛,往日妈妈的关怀和充满疼惜的眼神历历在目。这时候的眼泪似乎也不那么争气了,悄悄的从眼眶里溜了出来。突然想起了梁继璋的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能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所以趁此刻还有时间,都请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妈给了我生长的机会,而老师就像是阳光和雨露,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师总是默默无闻地耕作,不求回报,只想着他们播种的种子有一天能绽放美丽的花朵,开心的迎着阳光快乐成长。因此我们也不要吝啬那一份对恩师的爱和感恩。
感谢爸妈给了我生命,感谢老师带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感谢社会能够让我体验生活的快乐和辛酸!如果每个人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世界将变得更加完美,请让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满爱,有阳光的地方就存在感恩的心!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3
因为有爱所以有期望;因为有爱所以有温暖;因为有爱所以有动力。看完《感恩教育》,我懂得了要感恩并且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爱是最简单的爱,是一种人性化的爱,但又是最深的爱,最伟大的爱。
苏格拉底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坠落为禽兽,而人的品德也必然提高。百善孝为先“孝”字一向铭记在我心,于丹觉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也许每人的意识里都有孝,但都没有被释放吧!论语里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孝心不在大小不分远近。
回想,每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是鼓励着我,让我不要气馁,给予我信心,使我努力前进;
回想,每当天气变凉时,父母亲为了让我添上一件衣服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感冒难受,耽误学习;
回想,每当我想看电视时,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我的学业,成绩下降;
为什么此刻有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有好多自我中心的孩子,会觉得给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都是亏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很骄纵的小男孩,他认为别人的一切都是就应惯纵他的,他只要好好学习他就就应是自我中心,所以他每一天呢,都会因为不如意乱发好多脾气,有一天他爸爸把他带到后院的篱笆傍边对他说:“每一天都发脾气不好,这样吧你算一下发一次脾气就定一个钉子,看看你一天要发多少次脾气。一天下来他看到篱笆上密密麻麻的钉子。
父母亲唠叨的一切事情,无不是那颗爱女之心的体现,而我却辜负了那颗爱女之心。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孝敬父母吧!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一个家,是父母让我体会到了人间有情。
这次观看我也学会了要心存感恩。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老师,是老师教会我知识。感恩大自然,是大自然让我有了这么好的生存环境。感恩让我拥有东西的一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4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感动之余,也提升了自己的修养。
节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自信?首先,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棵大树陪着小孩长大,奉献了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小孩实现了愿望,慢慢地,小孩变老了,他该走的地方也走过了,该看的世界也看遍了,他终于知道了要留下来好好陪陪大树,从这个寓言中,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多么的重要啊!父母就像是故事中的大树一样,无私奉献,所以,我们也要更加孝顺父母,报答父母。为此,于丹老师还把两位成功人士说的例子举出来,赖东进叔叔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田世国叔叔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他们说的只是短短两句话,可这两句话却包含了他和父母之间无限深厚的爱。
最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讲了自强自立,自信,于丹老师说::“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有悟性的人,他对这个世界上知识的转化会变成生命的智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是不太情愿,找各种借口、理由来应付,想到这儿,我不禁感到一阵内疚,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会听你们的话,好好地孝顺你们。”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我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更加优秀的好学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
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潜力,使人叹为观止。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明白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就应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
我们不仅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忙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个性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不会惹您生气了。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应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深刻的。亲子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懂得感恩的人,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规划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有问题,行为势必出现偏差。在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受家长参差不齐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观念。第一,“鸡妈妈”式的家庭教育观念。我国大多数家长恨不得把孩子该做的事情全部包办代办,不懂得放手,也不愿意放手。认为家长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意识,更不会去感恩。再者,家长终究会老,孩子终究要长大,他终究要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没有起码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怎么能立足于社会?第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智育第一”“学习好,什么都好”的极端价值取向,片面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塑造,结果等到孩子冷漠对待父母的付出,没有丝毫感恩之情时,家长们才追悔莫及、难受万分。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拒当“鸡妈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还一定要有“施恩图报”的意识,不要让孩子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并能衷心感激你的努力与付出。教育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大家各自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对已进入中小学的孩子来讲,学习成绩确实很重要,但是,家长绝对不要一味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良好品格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品格和感恩意识恰恰是孩子最终能够立足社会、踏实工作、认真生活的前提。
(二)家长要营造感恩氛围,培育家庭感恩文化
首先,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感激自己的父母做起,让孩子在学习和效仿中,感恩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能做到定期问候、看望父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庆祝;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经常带他们外出散心;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能主动感恩父母。那么,孩子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家长要尊师重教,让孩子形成感恩老师的意识和行为。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他的老师,更不要和孩子一起诋毁老师。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和付出,哪怕对老师有些做法并不认同,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当学校举行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时,家长尽量积极响应,努力配合,支持孩子的感恩行为。家长也可以在节日时,提示孩子向自己的老师表达问候和感恩。
再次,家长要对他人心存感恩,启发孩子时常对他人心存感恩。那些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人,对我们表达过善意的人,都是需要感恩的对象。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时,一定要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可以是一句“谢谢”,也可以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其他表现。总之,我们做了就有意义,表达了就有价值。可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家长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自身素质对孩子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的感恩教育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创建感恩文化墙、树立感恩榜样、倡导师生感恩行为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三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其次,中小学应该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和序列,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举行感恩主题班会、组织感恩主题演讲、开展感恩辩论赛等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领,使学生了解感恩,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愿意实施感恩。让感恩的种子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次,中小学校应该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地球日、环境日等各种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情感,并进行积极实践和体验。在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学生会逐步懂得感恩,愿意感恩,主动感恩。因为对学生来说,感恩实践与我们传授的感恩理论相比更有效,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最后,中小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自然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普遍的理念,作为老师,应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态度,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行为的响应,对保护环境、环保出行等理念的认同,都对于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行为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社会的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同样对中小学的感恩意R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整体优化,社区环境的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的纯化,对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应该优化社会大环境,从制度建设到物质环境创设,再到精神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处处引领感恩,时时体现感恩,人人懂得感恩的氛围。推动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不断推动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诸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社会感恩教育设施的建设,感恩文化环境的创设,感恩制度的建立,感恩行为的宣传和褒奖,都是需要逐步规划和实施的方面。
其次,净化社区环境,给青少年提供感恩的平台、活动和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意义重大。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在这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提供感恩教育的平台,多组织感恩教育的活动,如组织社区植树、社区旧衣物捐赠、照顾社区老年人、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情感和行为。
最后,优化媒体和网络环境,也是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资讯非常发达,信息获取非常便捷,信息渠道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这些资讯和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难以估量。国家和政府要引导媒体关注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营造网络和媒体感恩文化,宣传报道感恩典型,积极倡导感恩行为,引领青少年健康向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总之,感恩是持久的行为,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发挥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杜文婷.儿童感恩教育――基于家庭情境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9(1):61-63.
[2]钟铧.施恩图报:内涵、依据与策略――家庭感恩教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9(7):181-185.
[3]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其当代感恩教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1):194-196.
[4]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与阶段策略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教育。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感恩教育的缺失
阅读解析相关文献以及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不顾及他人感受。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背景之下,导致我国独生子女急剧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掌中宝,导致青少年独立自主性不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制度,导致教育目标偏离教育本质,呈现出功利化的一面,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智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德育”,?е虏糠盅?生人格不健全。加之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前的实际严重脱节,形式主义严重。为考试,一味进行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3)自我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学生,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还未形成,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感恩教育的有关内容。(4)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中学生不可避免过早“触网”。然而,由于辨别力和自制力的缺乏,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淡化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许多不良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B入到中学校园,功利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侵蚀,使中学生丧失了对生命、生活的感恩。
三、“三生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2008年秋季,云南省率先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具有国际教育领域改革的前瞻性视野,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1、“三生教育”的内涵
即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2、三生教育
(1)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敬畏生命,进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基本生存技能,加强自身生存意志,掌握生存规律,提升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生活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生活观,用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素质或者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明显,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而“三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生命成长、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2)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发展创新,也在总体上和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3)教育人本论思想。这一思想尊重、关注、体谅与信任每一个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潜能,个性,从而尽可能把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主体。“三生教育”也正是要帮助个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实现生命价值、学会科学生存、创造幸福生活。
四、“三生教育”是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1、从内容上看,“三生教育”包含着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如诚信教育、绿色环保、感恩教育等等新内容。
2、从实施方式上看,“三生教育”依靠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靠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依靠教学渠道有德育课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乃至渗透到教育各个方面。
3、从效果上看,“三生教育”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育方式丰富灵活,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得到深化,从而使感恩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生教育”让“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得到最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五、 针对目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全面推行三生教育
1、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将“三生教育”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不仅走入教材、进到课堂,还深入学生内心。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德育中刻板单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更有实效地促进中学生德育的提高,进而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2、在社会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经常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之中,去了解、感受、认识现实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创新进取的热情,进而造就了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在家庭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现在的孩子,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父母不懂得感恩的人,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知道感恩了。因此,在品德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唤回孩子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孩子通过体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起码的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看待问题不会偏激;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想事情不会只顾自己;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处事;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起点,是道德良性发展的剂。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亲密,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为孩子做出表率
老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做出榜样。一句“谢谢”,一个微笑,都会为学生种下感恩的种子。课堂上要教育他们,懂得他人的付出与帮助,并回报以感恩和付出。父母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平时多与孩子交流这方面的事情。做父母的,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用家长关爱他人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2.让学生懂得付出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付出,没有责任感。现在很多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把阳面的卧室让给孩子住,这种溺爱,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极为不利,最终将使孩子不懂得感恩,会认为家长的一切付出是应该的。教师应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长忙的时候,帮他们做些家务;在父母累的时候,为他们捶捶背;在家里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懂得付出,了解付出的不易。这样,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化态度为行动
孩子受到家长表率作用的感染,懂得付出的不易以后,重要的是把这种态度转化为行动。一个小举动,比如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爱”。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孩子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种实际做法。布置感恩作业,让每天要孩子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4.让孩子学会怜悯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怜悯之心,不知道体贴亲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教育学生经常注意社会上那些流浪的、丧失劳动力的或是残疾的人们。让孩子了解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尽力帮助那些因生病或因灾难而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们,有条件的话,要带领他们深入这些人的家庭,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在经济上或用自己的劳动来帮助他们。这样做孩子对自己舒适的生活也会是另一种体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怜爱他们,培养孩子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甚至这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5.及时鼓励孩子感恩的行为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教育孩子,获得了别人的帮助,要报以真诚的微笑,说声谢谢!同时,也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积极的帮助别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中体验快乐。孩子的感恩不仅仅局限在对父母、师长、朋友的感激上,它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情感。当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意识,因为,有爱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作为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教育孩子知足惜福,心存感恩,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
参考文献:
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的道德素质,因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感恩,拥有了责任意识,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才会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积极向上地生活。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多元化地发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许多同学甚至变得越来越麻木,把家长的关爱和养育视为理所当然,对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对同学之间的情谊熟视无睹,对社会的救助冷艳旁观,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对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呢?下面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从教材出发,让学生明白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奇感。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本出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理解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感恩意识呢?感恩意识就是要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不是天经地义就给你的。所谓的“恩”,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大自然给的恩赐、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祖国的培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父母对自身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互助及付出,这些都是不含任何功利的,这些都是“恩”。那么什么是责任意识呢?责任意识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可以自觉地、认真地做好。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每个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作为子女要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作为教室学生要值日的责任意识等。由此可以看出,感恩与责任意识,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方面来说,都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因此,教师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为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打下基础。
二、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悟感恩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已经是很好的,他们拥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拥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许多孩子是不曾拥有这些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环境不是那么好的孩子的生活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珍惜父母付出的一切。并且可以根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辛苦,同时让学生回忆父母都曾为自己做过什么事,并且在放学回家后把课堂上的发言复述给爸爸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例如生活中不惹父母生气等。这样不仅可以开动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感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感恩的人不只有父母,还有那些无私给你帮助的人,有你的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他们为你不求回报的付出的时候,你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且要学会像他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三、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心和感恩的心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责任心,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上将会寸步难行。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未来遇到的困难,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只有学生拥有责任心,学会担当,在以后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才会无所畏惧。小学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责任意识。但是学生可能不太清楚什么行为是有责任意识的,什么行为是没有责任意识的,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作弊被抓之后逃避责任的、和同学打架等,这些行为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都是不被提倡的,给学生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在结合这些事例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告诫学生,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自己犯下的错误要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因为,勇敢地承担责任比胆怯地逃避责任更能体现自己的担当。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是有责任的,是人都会犯错,在犯错之后一定要学会自己去担当。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地树立责任意识,并且逐渐地学会自己去担当。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感恩他人,有责任心地去做事情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帮助的同时学会去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不逃避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有责任心地去生活。因此,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加大对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受资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不让每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而辍学”也逐渐成为许多高校资助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然而部分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与国家和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和历史使命不相符合,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感恩教育的科学内涵
感恩即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它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同时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原因分析
感恩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提供指导,还要充分了解它的现状,方可提出实践依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感恩的涵义出发,从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实践层次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感恩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认知层次
大学生感恩认知可以从学生对知恩、识恩以及报恩必要性的认知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多数(95.6%)学生认为感恩的重要性,93%的大学生有过感恩经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大多数学生对他人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也能意识到感恩的必要性。
大学生知恩途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得,分别是生活体验、家庭教育和老师传授,生活体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需要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共同发挥作用。
(二)情感层次
感恩情感是人们在获得感恩后所产生的复杂情感的主观体验,大学生尚未完全走入社会,其感恩的情感体验主要来源于与父母不加掩饰的情感交流,了解大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恩意识最能真实反映大学生感恩状况和情感层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自觉化为感恩之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自我意识强烈,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不但对父母不懂感恩,反而对父母的关爱当作是一种干涉和束缚,存在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三)实践层次
感恩实践是将感恩的情感主动转化为具体的报恩行为,并上升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甘于奉献的习惯。家庭方面,我们通过“对是否清楚父母生日”和“在父母生日时是否表达过祝福”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知道父母的生日,但也不难发现,尽管高达86.3%的大学生至少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但却只有一半不到的大学生每年都会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生日祝福。这说明大学生虽然对父母有感恩之情,也认为应该感恩,但在实践中感恩父母的行为却不是很主动,没有完全将对父母的感恩认识和情感上升为具体感恩行动。
大学里可以参与感恩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每年的迎接新生工作,很多同学都会积极参与,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自私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也不会自觉地去践行感恩的行为与活动,不懂得主动去回报他人或主动帮助关心别人。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实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教育的缺乏,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大多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状态,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已散见于各种学生社团中,但缺乏统一协调和针对性指导。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衡,父母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子女缺乏自立精神,过多注重孩子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高校的教育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强调科学教育,忽视了内在的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脱节。四是社会感恩氛围的淡化,主要表现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价值观念的负面冲击,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趋于功利化,进而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加上网络虚拟世界的消极影响,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转移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和趋势,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建立知、情、行“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1.引导学生知恩情、识恩情
哲学认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情况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认知恩情是感恩的前提和基础,普及和推广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深刻地了解“恩”、体会“恩”,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感恩思想,通过对我国传统美德的深刻理解,把感恩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去,对过联系实际、事实讲述、资料查阅、影片教育等多种途径,深挖学生感恩心灵,督促学生对生活中所受的恩惠进行感知和回报。
2.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感恩思想的传递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要做到以事实说明,以情感动人,陶冶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应当围绕感恩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山区儿童上学和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等,教导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和报恩,生活中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此来强化学生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感恩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它是学生恩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从而学会理解、尊重和感恩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二)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是通过自主参与感恩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高校感恩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认同感恩的内涵和重要性,并能将这种主观认识付诸到生活实践中,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创新自我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道德培养的第一导师,感恩要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逐步培养小孩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子女要正确施爱,引导他们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感恩教育既应有对历史的传承,也要体现新时代的创新,它要有区别于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其新的伦理内涵,新的首先准绳和新的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将感恩教育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学校学工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经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感恩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领航者和引路人,以高尚的感恩品质去给大学生传递以正能量。
4.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社会环境
大学生也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也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影响,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相处、互相帮扶、互相关爱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上要倡导形成互相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此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弘扬感恩文化,歌颂感恩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
(三)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特辑是人文学科课程,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还应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事迹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大学生思想首先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教师要积极渗透感恩,多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关怀、社会的帮助、集体的温暖、父母的无私等,进而懂得知恩、识恩、施恩,陶冶学生的感恩情怀。
2.积极开展专题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专题教育是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大力弘扬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感恩教育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感恩教育载体,充分利用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也可以通过“感恩”为主题的小品、话题、演讲比赛等来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恩惠,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调动他们丰富的感恩情怀。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铸就学生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要真正渗入学生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母亲节前后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以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70-03
中国感恩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现代意义上的感恩意识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受人的意识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感恩意识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它也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专利,我们必须要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对中小学生而言,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培养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扩展到对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感恩之心。
一、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1.感恩父母观念浅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就深切的道出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然而,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含辛茹苦的事例屡见不鲜。报载:长春一家机构对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学生从来不与父母沟通,19%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辛苦。济南市某区教育局也曾选择了几所小学进行调查,发现“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90%,而对父母能够感激和回报的只有30%”。调查中,多数孩子对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已经“见怪不怪”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他们把父母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稍有不满还会大动干戈,感恩意识可谓浅薄。
2.感恩老师意识缺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如今的中小学生却非常令老师头疼,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不但不服从老师管教,还随意地顶撞、谩骂、侮辱老师,当众对老师动手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懂感恩,不懂得老师的辛勤付出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才,更不懂老师的教育批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长。
3.感恩社会物质权衡。受当前社会盛行的“实用主义”影响,部分中小学生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追求“即时满足”,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不愿意为社会多做贡献,一切以“利”为先。即使做出“感恩”或“施恩”的行为,也仅针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或事而实施,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感恩。
二、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失衡。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因此,当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首先应从家庭方面寻找原因。
(1)错误的教养方式。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过分的关爱与照料助长了他们的依赖与自私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溺爱也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感恩的情愫。
(2)失衡的教育重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造成许多家长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好大学,家长累死,难死也心甘,认为孩子成绩好便“一好遮百丑”,从而忽视了对其进行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3)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许多父母由于自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感恩教育培养,再加上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身就缺乏感恩之心,更不可能意识到要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调查显示:在周末,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小学生不足三分之一,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小学生愿意做家务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方面的意识和方式有所欠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而未落实到实践中。
2.学校感恩教育缺位。
(1)感恩教育的淡化。长久以来,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主要还是以分数,升学率为尺度。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德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尴尬境地。结果,学校教育不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应付考试、升学一时有用的东西。这种传统的重知识而轻情感的教育模式造成中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不断加大,这也是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2)感恩教育形式化。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感恩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为了应付任务或搞宣传而开设活动,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
3.社会感恩氛围淡薄。
(1)功利主义横行。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取向;再加上科技至上和技术第一的观念使社会中物的原则代替了人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法则让位于物质对等交换法则。在这种法则的影响下,施恩成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投资;人们都斤斤计较于施恩的回报,一旦“投资”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就会认为受人恩惠者忘恩负义。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也就成为必然。
2.社会舆论宣传。社会传媒手段很多,有报纸、杂志、影视、广播等,但涉及感恩主题的报道却很少。因此,置身于这种氛围下的中小学生势必会缺乏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