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4:59: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注残疾事业,关注特殊群体,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普遍提高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师资、观念等影响,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但阻碍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容易导致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1.心理问题的根源是生理缺陷
听力的丧失使聋人利用听觉交往的渠道受阻,限制了其对外界的感知范围和质量,从而使其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缺乏完整性。生理缺陷导致聋生语言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聋生在认知能力、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很多聋生不能与人正常沟通,自觉低人一等、矮人一截,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有时面对来自外界的伤害,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理智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某些条件下便采取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呈现为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甚至挑衅攻击他人等特征。
2.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根源
个别聋哑儿童的父母本身也是残疾人,部分孩子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有些家庭的父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存在,致使聋哑儿童与人难以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有的家长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过多地溺爱孩子和过分地保护孩子,事事都经家长大包大揽,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摧残了聋哑儿童的心理,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累累伤痕。这些现象会对听觉障碍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且走向学校教育的对立面。
3.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各地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还很匮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等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当前特教学校教育管理中,从确保听障学生的安全出发,制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制度,从时空上限制了聋哑学生的社会交往。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聋人,这就限制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聋哑学生退缩、怯懦等不良心态。
⒋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还缺乏必要的认同,人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不够。聋人自身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独特性,以及聋人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与众不同。他们的心理敏感度更强,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各方面的伤害。面对伤害,一部分学生表现为自卑、胆怯,另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对抗情绪,而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培训班等形式,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家长看一些特殊教育方面的刊物,向家长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让家长观看一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故事等,让家长消除“残疾孩子无用论”的思想。
2.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教育氛围
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听障少年由于交往少,一方面渴望交往,另一方面又不懂如何交往。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听障少年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让他们不再封闭自己,去合常人之群,真诚待人。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残联和卫生部门共同协作,制定和实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服务主体,对社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以医疗康复、知识普及、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服务计划。服务形式为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的“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三、服务对象。
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
四、工作步骤。
㈠、准备阶段。(1月------3月)
1、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了解和掌握全区残疾人康复基本信息,为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2、通过二个试点镇工作情况的分析,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制定工作目标、措施和方法。
㈡、实施阶段。(4月------11月)
1、组织培训,明确工作任务。
组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好的社区医生和志愿者队伍,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使他们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及服务的要求。
2、签订协议,提供康复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康复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形式等,医生和志愿者要按照协议要求进行服务,做好服务记录。
3、制订标准,加强督促检查。
根据康复服务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区卫生和残联等部门按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生和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进行检查,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能正常、有序、稳步地开展。
㈢、总结阶段。(12月)
对实施“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服务的内容、标准、措施和做法。
五、时间节点。
1、__*年1月起__*、__*镇开展试点工作。
2、__*年3月--4月听取各方面对试点工作的意见,研究起草工作方案。
3、__*年4月召开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会议,通报试点镇情况,讨论确定工作计划。
4、__*年6月份召开专题会议,在全区推开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5、__*年12月份进行工作总结。
六、工作要求。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要在__*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区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1、区残联、区卫生部门要加强协作,精心指导。一要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区实际,研究起草“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各类工作用表、评估验收标准。二要发挥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工作的指导和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要求区对镇、镇对村进行层层培训。经过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技术稳定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服务。
2、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经济实用、覆盖面广的康复服务。
签约前基层残联要对残疾人家庭进行一次入户康复需求调查,摸清残疾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征求是否需要康复服务。
具体实施中残联、卫生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凡居住在本行政区域的所有残疾人,包括三瘫一截病人、精神病人及重残人员;二定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落实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指导;三定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方式,方便残疾人;四定服务时间,按照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五定服务人员,每个康复对象指定医生负责。
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因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生理残疾造成了残疾学生能力的局部丧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生理上的残疾还可能影响残疾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智力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辨别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等现象。残疾青少年特别是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残疾学生直面现实,应对未来,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残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对特教师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教师资的培训纳入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特教专业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前来讲学。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采取党校学习、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此外,要关心特教师资的工作和生活,稳定特教师资队伍。做到在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民办教师转正、评优等方面,对特教教师予以倾斜。
总之,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特殊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残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创新,残疾学生德育工作必然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3]马慎毅,缪满英.聋人高等教育对上海残疾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类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八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意见》(〔2009〕4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第三部分第11条明确指出:“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可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对于他们将来全面融入社会,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聋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据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呢?
一、加强法制教育
有研究指出:由于聋学生存在听力、语言障碍,他们理解接受信息有一定难度,识别、分析与判断是非有一定局限性,易于模仿但选择性差,不太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加强聋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必需的。
1.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法制教育
根据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笔者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努力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教育贴近聋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法制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他们乐于接受。
2.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法制教育
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笔者要求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自觉遵纪守法,将来走向社会,自觉主动地依法办事,主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强化维权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允许做的,什么行为是必须做的,什么行为是不准做的,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懂得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3.注重有效教学,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对聋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演示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交流;组织学生到法院观看开庭审判青少年犯罪现场,并交流其体会;集中专题讲述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详细介绍国家如何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提供福利以及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笔者结合聋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教育效果比较好。
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材介绍了一个案例,该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该案例的主要内容为:朴亮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备受家人宠爱,逐渐养成飞扬跋扈、蛮不讲理的恶习。他上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夜不归宿。此外,他烟不离手,经常跟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逛歌舞厅。家人规劝朴亮,可他毫不在乎地说:“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不会出事的!”一天,朴亮拿了家里100元钱,父亲打了他一巴掌,朴亮觉得委屈而离家出走,在火车站附近开始了偷盗生涯。4年后,朴亮在盗窃时被抓获,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我组织学生对该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聋学生对朴亮的犯罪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朴亮犯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朴亮没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未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经不起不良行为的诱惑,沾染上了不良行为后未及时予以纠正,最终发展为违法乃至犯罪。案例警示我们每一位聋学生,要注意识别不良行为,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牢固筑起内心的防线,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聋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良好的心态,培养聋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尊重爱护每一位聋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由于聋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更渴望得到健全人的宽容与尊重。宽容和尊重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特校教师无私奉献真心、真情、真爱,关爱聋学生,理解聋学生,尊重聋学生,走近聋学生,引导聋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以一颗宽容的心和每一位聋学生交朋友。
2.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聋学生沐浴在积极阳光中
根据聋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着相对优势的智能,都是可塑之材,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时时赏识每一位聋学生,让他们得到激励,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3.开发非智力潜能,促进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开发聋学生非智力潜能,可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作经验介绍,用榜样的力量引领聋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增强聋学生的意志力;加强聋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中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吴同学到学校作经验介绍,聋学生备受鼓舞,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吴同学是本校优秀的毕业生,现为出版社的一名美术编辑,凭着坚强的意志自学电脑绘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学会了电脑绘画技能,而且运用自如,甚至比健全人还技高一筹。有耕耘就有收获,他在出版社受到同事的赞赏,还代表广西残联到北京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担任自治区聋人协会主席,尽自己所能为残疾人服务……吴同学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励志片,让聋学生一起分享,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吴同学的感人事迹让聋学生体会到:先天缺陷后天补。只要以坚强的意志,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这种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
4.适时疏导聋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聋学生由于听力与语言障碍带来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部分聋学生到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州大学等高校,参加高校聋人单独招生考试。在备考阶段,为了让聋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压力,我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让他们从容应对,帮助聋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如果对考试的结果期望过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应该进行适当调整,以减轻心理负担,使自己的水平得以正常发挥。教师结合各高校的考试大纲,引导聋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好专题复习等,促进聋学生增强自身实力、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提升个人竞争力。多年来,当看到一个个聋学生健康的成长,融入社会生活,和健全的学生一样走进高校实现了大学梦,我们心里无比的骄傲,这是特教工作者最大的收获。
三、加强安全教育
在教学中,我根据聋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有针对性地渗透安全教育,让聋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防范技能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聋学生健康成长。
1.关注青春期教育,让聋学生平安健康成长
聋学生入学时有的七八岁,要完成义务教育学习,至少要在学校读九年,部分学生还要继续读三年职业中专班。应该说大部分的聋学生从小到大在一起学习、生活,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我组织同学们谈论主题“我的异往困惑”,通过交流,让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特点,知道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引导聋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异往;掌握与异往的正确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如结合身边的案例,让聋学生认识爱情之花是圣洁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它,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栽培并使之永远盛开。对于聋学生来说,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集中精力学习,拒绝接受和传扬爱情的种子。
2.注重校园运动安全,加强安全教育
聋学生与健全的学生一样,生长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有着充足的信息资源,有着旺盛的精力……凭着他们现有的生活经历,认为自己的能量是无限的。于是,他们更多地认为自己没有亲眼看见的事情,是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教师的耐心叮嘱,完全是杞人忧天。其实不然,以他们有限的生活阅历,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应该说聋学生的运动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稍一大意,他们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安全的隐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结合典型案例,我坚持渗透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将运动安全教育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帮助聋学生掌握运动的安全防范知识,轻松体验运动乐趣。
3.谨防上当受骗,加强安全教育
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发现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特殊教育实效。
一、特殊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在特殊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面临的都是身患有残疾的学生,他们一般比较敏感、脆弱,心理孤僻,心理障碍较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特殊教育中残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信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只有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上更加成熟,对未来的生活有充分的信心,有克服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残疾人学生由于身体因素、生活环境、早年经历等原因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残疾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加心理辅导,提高残疾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残疾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要像正常人一样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要有夯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具有一技之长,为能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热爱生活,而上述一切必须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教育很有必要。
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
大部分学校都很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开设有心理健康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多数学生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具有了正常人的健康心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但是,我们的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数量还比较少,力量还比较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性还不够强;社会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较小联合的教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仅停留在表面,执行力还不够强。
三、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匮乏,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最终走向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创新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热线,预约时间进行重点咨询。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咨询的虚拟平台。同时对负责教学管理的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形成网络化心理辅导体系,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联系学校,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二十八节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帮助残障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残障人员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特殊职业教育是特殊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以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自立问题,使之将来能够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特殊职业教育不仅能对残障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其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还能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就业,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需要被认可,需要从事给人感觉有贡献、被接纳和有自我价值感的职业或爱好。对于残障人员来说,拥有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解决生存问题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为了让更多残障学生掌握生存技能、自食其力,学校和社会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设置较低的入学门槛
对普通人来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力,但对残障孩子来说,受教育则是一种幸运的权力,尤其是义务教育以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较正常人而言,残障人员在某些方面较为薄弱。如何利用残障人员的优势来获得一门生存技能,是教育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对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社交能力、经济能力应设置较低的门槛,让所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并有求学意愿的残障人员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对残障学生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障学生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既是《残疾人保障法》的法律规定,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之一。对教育部门来说,帮助残障学生康复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任务,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义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把文化教育、康复、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功能缺陷得到补偿或恢复,心灵康复和身体康复相结合,学习和生存相结合。
根据地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
残障人员一般选择在本地就业,因此,因地制宜是办好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有就业市场,培养的人才才会“有用”。例如,广州市番禺区珠宝产业较为发达,珠宝设计和制作工作适合下肢残障人员,所以,广州市番禺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设该专业,并与当地的珠宝协会和珠宝企业合作,获得师资培训、技术、学生实习甚至就业的支持。当然,在现在的条件下,也需要当地政府牵线和协助。
根据学生优势设置专业
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按需供教、按能施教是培养残障生的特殊要求。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不是所有职业都是残障生所能胜任的。从残障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真正适合残障生就业的专业进行技术培训,缺陷补偿与他们的职业期望、职业能力相一致,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益。比如,为盲生开设按摩、音乐、接线等培训,为下肢残障生提供缝纫、陶艺、按摩、美容、绘画和手工等培训,为聋哑生开设舞蹈、绘画、园艺、刺绣、文物修复等,而智障生则研习绘画、体育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在人际交往上,由于生理有缺陷,大多数残障生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人的歧视,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压抑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让残障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同心合力地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特教工作者在对残障生传授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残障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让残障生正视自身的缺陷,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既要客观地面对自身的残障,也得客观地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误解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出学校后理智客观地对待就业和择业,乐观积极地生活和融入社会。同时,对学生多点耐心和赏识教育,让学生获得自信、学会快乐。这样,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
鼓励学生自由组社学校应为残障生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很多残障人由于身体原因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朋友。而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残障生在学校里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处于弱势的同伴,同样的遭遇和处境更能增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感,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平等和自信,暂时远离外界冷漠的歧视和廉价的同情。残障生需要社交和关爱,学生社团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沟通交流的舞台。
宣传权益保障政策
依法保障残障人权益是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障人事业发展和残障人权益保障,先后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正在完善《无障碍条例》、《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积极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等权利的享有和实现。
学校的义务,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外,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残障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宣传残疾人保护、医疗救助、优惠扶持、就业援助、生活困难补助等政策,让残障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开展就业服务
确定就业方向自己适合干什么?又能干好什么工作?从入校开始,职业学院的学生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对残障生来说,就业更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学校有义务为每个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兴趣特长,确定就业方向,为选择专业和求职意向打下基础。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由于自身缺陷,许多残障生或单纯、或偏执、或消极、或冷漠、或不谙世事,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一些人往往因自卑而过于自尊,心理敏感,不善于或不愿意与同事和上级沟通,难以融入集体,易被排挤;(2)一些人认为被照顾安排就业是理所当然,甘居弱势而缺乏进取心,在工作时不尽心尽力;(3)多数残障生在基层从事技术性工作,一些人不肯屈就于基础工作,使得机遇白白流失。客观地讲,短期内消除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就业歧视是不现实的。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呼吁、去疏导,甚至也需要忍让和等待。职业指导就是让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分析社会就业现状,积极寻找工作,珍惜工作机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
建设校内实习和就业基地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顶岗实习是职教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实习指导。但现实情况是,校外工厂多因工作效率、利益和风险等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厂内实习,特别是残障生。为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特殊的职业学校更应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及自身优势,积极兴办校办产业,按照市场标准打造工厂和生产车间,直接面对市场开展业务,拓宽创收渠道,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大环境下,残疾人的德育教育越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残疾人学校德育教育,通常参照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特点不同于健全学生,使得德育教育从内容到教育结构、模式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从中等职业学校聋人德育教育实践角度出发,探讨聋人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课课堂教育目标层次化
目前聋人的德育教育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聋人学生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和面对社会的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似乎淡忘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这便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制定适合聋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德育教学目标,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德育目标分解,形成从规范教育、道德教育到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循序渐进”式教育目标,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德育课课堂教育内容专业化
聋人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使用手势语言交流,形象思维发达,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差。故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很难实现聋人德育教学高标准和低起点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将聋人德育课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次,形成专业化教学内容。
(一)横向上将德育内容分类。系统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健康教育、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模块,在每一模块中又包含多个专题。如思想道德模块包括感恩教育、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专题。
(二)纵向上将教学内容层次化,分理想教育、原则教育和规则教育。[4]理想教育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起约束作用,三者密不可分。聋人的道德教育要立足于道德规则的教育和道德原则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此之上开展道德理想教育。
(三)提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以价值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工作中往往缺乏荣誉感与责任意识。教学中可以设置道德两难困境,通过暗示、鼓励、询问、集体讨论等方式, 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其建立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三、德育课课堂教育方法多样化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针对这一基本要求,提出应用四步循环教学法、专题式案例教学、心理与德育课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四步循环教学法”在德育课课堂教育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将学生塑造成真正的道德主体,在道德教育中强调学生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对于道德的理解与领会,教给学生道德上的“智慧”。教学中尝试将“四步循环教学法(知晓―理解―评价―行动) ”[5]应用到针对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及建构主义学习等方式的教学。以感恩教育为例,首先,用一则《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视频,引出感恩的概念;其次,通过《感恩的心背后的故事》、《扭曲的亲情》等案例理解感恩的作用;再次,通过《护蛋别动》、《亲情小测验》、《感恩之旅》等活动评价自己是否真正做到感恩;最后,通过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制作感恩卡的行动培养感恩、表达感恩。
(二)专题式案例教学
针对学生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较差的特点,从问题出发,使用项目教学。通过分析生活中典型事例,解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体现“回归生活的教育”模式。
1、建立帮扶工作领导责任制。
几年来,院党支部始终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的“1+1”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院领导与城乡残疾人贫困户结成“1+1”帮扶队子,做到责任到人。在全院职工别党员干部中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使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的重要意义。我院领导还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摸底调研,了解掌握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制定了我院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的安排计划,使我院扶残助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切实解放残疾人的各种实际生活困难。
2、认真开展残疾人健康宣传教育。
利用“助残日”、“爱耳日”、世界卫生日和下乡义诊等时机,组织医务人员广泛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教育。两年来,先后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13次,印制发放宣传材料50000余份,使城乡群众对残疾人康复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建立健全残疾人贫困户及帮扶档案。
对结对帮扶的每位困难残疾人都必须建立一份档案,详细记录家庭的情况和困难的原因,领导干部人对帮扶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领导干部的帮扶时间、帮扶内容、帮扶效果也做好详细记录,形成档案。
二、巩固基础,增强残疾人保障能力。
1、成立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保障。
我院积极争取省残疾人康复项目专项资金150万元,自筹200多万元于年底完成了高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西半楼建设项目,年又自筹400多万元完成了西半楼的建设。并投资20多万元购置残疾人康复医疗器械、轮椅等各种设备,方便残疾患者的康复训练。成立了由医疗机构高年资医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高台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专家组,对残疾人不定期进行指导培训,并派专人多次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康复医学的学习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满足残疾人康复治疗的需求。
2、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
医疗机构依靠自身优势,发动年轻医务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为残疾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并将此作为一项常态机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每年都不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残帮扶活动。近两年来有80多名青年医务工作者先后二十多次深入农村社区为100多名残疾人开展免费义诊服务,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3、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为残患者就诊提供方便。
医疗机构在收费划价、取药、化验等窗口设立了老年人、残疾人优先服务窗口,并挂有明确的标识,提醒广大群众礼让来院就诊的残疾患者,营造了和谐的就医环境。
三、注重实效,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
1、日常帮扶与集中走访相结合。
在坚持日常帮扶,及时解放帮扶对象生活中实际困难的同时,遇到重要节日和特定节日,特别是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节日,院领导主动到自己联系的“帮扶对子”家中走访慰问,嘘寒问暖,为他们送去化肥、清油、大米、棉衣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为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2、爱心帮扶与医疗机构业务相结合。
年月正值中秋佳节,全国“蓝天行动”医疗队来高台开展白内障患者康复义诊活动,医疗机构眼科4名医务人员在副院长的带领下,顾不上与家人团聚,积极加入了全国“蓝天行动”医疗队,该项目旨在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慈善义举,是由教育基金会对每例手术资助500元,按计划高台县仅有40个名额,心系贫困残疾患者,主动说服项目负责人,争取该项目基金会支持,额外争取了20个名额,为因家庭困难而做不起手术的患者争取了机会。并带领4名医务人员连夜加班,调试安装设备,为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成功为全县6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康复手术。其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蓝天行动”医疗队专家的竖指称赞。
3、物质救助与思想帮扶相结合。
针对一些帮扶对象不仅生活贫困,思想上也存在包袱,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的状况,医疗机构在及时予以物质帮扶,解放帮扶对象燃眉之急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帮扶。通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身残志坚的精神,树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做到思想上脱贫,逐步走上幸福生活。
二、社会对于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态度
(一)政府和多数企业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残疾人高等院校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通知》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明确帮扶对象;加强组织领导,年内全部实现就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一节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适于聋人集中就业的政府主办的民政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均以较低的聘用条件招聘聋人大学生,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解决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少数企业和社会人群的态度。聋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率低于肢残学生和视障学生,尽管招聘会面向肢体、视障和听障人群,但一些企业宁愿选择招视障和肢体残疾人,相比之下为聋生设置的岗位并不多,针对聋生的就业培训机构也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和家庭要视聋生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转变观念,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换位思考,同时摒弃歧视和过度保护的思想,在聋生成长过程中训练其独立自主和交流沟通意识,培养其自信心,并且尽可能的让聋生融入社会,和健听人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心理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指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环境,还包括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只有在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下,聋人大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新知识,乐于与人沟通,最大限度地锻炼能力。毕业之际,聋人大学生面临社会角色转换、处理人际关系及就业等各种问题,聋人高等院校需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加强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举办就业讲座和讨论,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主动引导聋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聋生就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聋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并贯穿聋人高等教育全过程,其中大二、大三是心理教育和就业辅导的最佳时期,以团体就业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