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9 14:5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篇1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以政府为核心,通过现代风险和危机精神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指挥,依据法律原则采取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应对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在社会各方组织和群众的相互协调合作下,来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以达到避免、减轻、弥补公共危机的目的,从而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危机管理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环境有着不可抗力、不可预知、不确定信息、极具挑战性等因素下会出现各种公共危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正视这一方面的事务。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公共危机,这是了解公共危机的前提条件。三是公共危机的处理不仅要靠政府与相关部门的主导,同时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有序参与、共同合作。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七大特征。一是紧迫性。由于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时间很紧迫,急需处理,突然性使得社会面对极大的负面因素,难以有效采取应对措施。二是长期性。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其通常并非偶然和孤立的,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很多,危机管理的时间较长。其三是不确定性,事前事后对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判断也往往是不确定的。其四是链条效应。通常危机会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到方方面面。其五是权变性。危机发生的诱因很多,对于发生过程中所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六是心理约束性。一旦发生危机,人经常表现出忧虑、恐慌、害怕等心理。这些心理状态会约束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其七是博弈性。在危机面前,双方都在一个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社会的稳定发展来看,重视危机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因此,必须从更高的审慎标准来看待危机事件,否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2.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当今公共关系是一个越来越紧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联性愈加强烈,因此,更需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危机意识,借鉴其他国家危机管理的案例,取其精华,以求达到减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与影响时间,更有效地预防社会发生系统性的风险。

三、公共危机的诱因

1.主观原因。如果管理部门对社会公共环境缺乏一定的认知度、适应能力不够,往往无法对危机的出现做出一个比较及时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对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在管理上效率不高,导致出现了不必要的疏忽和脱节现象。

2.客观原因。自然灾害因素往往难以预料,有相对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会引起盲目和一定程度的恐慌,导致公共危机的暂时发生。例如,经济泡沫和间接性的通货膨胀使居民购买力下降,出现暂时的市场低迷,公共危机管理底气不足等现象。

四、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加强“全局化”观念,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弊端进行有针对性地避免,架起“全局和局部、中央和地方接洽、整体和部分”的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在统筹全局、宏观决策的背景下,充分考虑危机可能发展的各种因素,注重借鉴公共危机事件所具有的波动性、范围性、全球性。创新构造知识型、有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由于相关部门公共管理系统至今存在部分漏洞,要有效改进其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和能力,就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建立一个有知识和有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当前情况下,公共危机管理依然是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多方面公众共同有序参与、反馈配合的,但为了经济与公共管理事业的稳定发展、迎接美好未来,有关部门亟需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时将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兴事物更好地融入危机管理模式中,并且尝试倾听大众的反馈与心声,促进集民智、顺民意的发展局面。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理论的上的局限,实证和反馈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公共危机所带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研究势必涉及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该以“包容和发展的眼光,谨慎又开放的心态”来处理好公共管理中危机管理这一部分的实务。

作者:陈丽彬 陈国良 单位:贺州学院 广西平桂飞碟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危机意识

一、危机及危机管理

“危机即威胁决策系统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有限,而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者惊奇的方向发展。”这是赫尔曼为危机下的一个经典的定义。公共危机指一种突发事件,危机的产生来源于突变,其不可能完全消失,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控制其蔓延,将危机造成的为害降至最低,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除了造成社会危害以外,其有利方面是提高社会对危机的免疫力,也就是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种危机发生的特点我国的危机管理机构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体系来应对这些危机问题的发生,该体系主要是由政府分管领导管理指挥,其他领导负责针对危机采取处置手段从而控制危机的蔓延,然而其成效并不理想,该体系在部分危机应对中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应对一些突发事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公共危机意识薄弱相关政府官员及社会公民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意识不到位,在其应对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漏洞,由于政府人员的不加重视和公民的不知所措,往往危机来临时都会手忙脚乱,不能及时出台一项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而使得一些危机趁机肆虐蔓延,待其危害达到一定程度由于缺少足够的准备会使社会公众变得极度恐慌,对社会治安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威胁,这种破坏远远大于危机自身所能引起的破坏,并且更加难以控制。

2、公共危机的认识不到位想要更好更准确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和解决已出现的公共危机,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充分认识危机的各种特征,比如突发性、危害性等。由于危机发生迅速、蔓延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上述危机的特征就要求政府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快速决策能力,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判断,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除此以外,危机对社会公共人身及其生活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主要在于危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人们的生活秩序被打乱。

3、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在危机来临之时临时设立一个机构来应对危机的,由于这些机构内部之间难以形成危机综合协调机制,也很难资源整合与协同决策,无法准确掌握危机的发生时间因此无法及时作出应对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由于控制危机的机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其在危机得以控制之后便会解散,这样的话,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又会重新组织一支新的队伍来应对危机,长期以来,每一支控制危机的队伍由于没有交流保存彼此的应对危机的经验,也无法使危机预警系统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对危机控制体系没有促进改进作用。

4、危机发生的信息不够流通由于危机的发生时间地点不确定性,各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各地政府需要加强危机信息的交流,时刻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使各地政府能正确识别危机、应对危机、采取有效彻底的措施解决危机,从而节省分析危机和处理危机的时间。然而目前我国各政府之间交流合作不够,下级政府往往因为一些其他原因采取虚假治理危机的方法,刻意隐瞒危机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同时又由于政府之间的一些内部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往往从自己利益出发,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从而使得上级政府不能准确获得危机信息,因此无法做出有效的危机控制决策,也因此错过危机的最佳控制时机。

5、对危机的控制缺乏系统的规划在危机来临之际运用系统方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检测和处理信息等环节来达到监控风险的目的,把危机管理和政府公共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在应对危机管理方面有效的实施风险的防范措施预防危机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我国政府还未将危机管理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这是危机管理的一个漏洞。

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人民和国家的财产损失因为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控制危机的决策者面临很大的决策风险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决策出现差错,将会使国家和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加强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协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尽可能的压低损失。

2、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共危机具有极强极迅速的蔓延扩散能力,随着其扩散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共危机对社会的为害越来越难以控制,同时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危机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一些虚假信息快速传播至各地,比如日本核泄漏时期中国人大量抢购碘盐,只因听说碘盐可以防核辐射。这些虚假信息的散布只会加剧人们的恐慌,所以政府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有利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危机的突然爆发需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这就考验的是政府的应变能力,考验政府是否能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民众的安全以及利益。处理的成功与否都将影响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成功的话,则民众会更加信赖政府,失败的话,民众就会怀疑政府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损害政府的威严形象,更甚的是对政权有很大程度上的威胁。

四、对于我国危机管理的建议

1、加强危机和风险意识相关政府部门需改变对危机认识上的旧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和意外风险认识,回顾过去发生的种种难以预防控制的危机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我们必须意识到要树立正确的危机和风险意识,使得政府和群众都能掌握应对各种危机的措施,不至于在危机来临之际惊慌失措。在公共管理工作中也应树立牢固的危机和风险意识,使政府在对危险行业的监管中保持高度的安全责任感。

2、加强危机管理机制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危机的反应及遭受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关于危机的预警,应采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危机预兆,在其发展起来之前将其消灭在“摇篮”里,这样有利于减少人力物力的不必要的投入,还可以将危机所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危机管理的反应机制就是要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交流,明确各自职责,同时要保证信息的流通便于提前控制危机的发生;危机管理的恢复重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要组织受害群众实施自救,协助他们重建自己的家园,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二是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受灾群众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帮助他们走出灾难的阴影,另外给予适当的资金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同时保障社会公民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郝雁翔.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特征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08):15-16.

[2]李铮.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12):88-89.

篇3

关键词:地方政府;协作管理;公共危机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篇4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

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篇5

1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发生的公共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危机,并及时恢复、客观评估,吸取经验教训。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从横向其本身的内容出发,分为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而纵向,是按照公共危机管理的先后顺序划分为预警阶段,处理阶段、恢复阶段、评估阶段四个阶段。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SARS事件以来,我国逐步意识到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从横向角度分析:(1)应急预案方面:预案内容缺少针对性,缺乏可操作性,预案设计形式化,过于仓促,甚至不符合现实情况,而靠上下级垂直领导方式推动的预案之间的衔接和横向协调是最大的问题;(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方面:缺乏专业的综合危机管理机构,当前我国的危机管理机构大多数是由政府临时抽调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一旦危机处理结束,临时机构会就地解散,工作人员就会回到各自的岗位,长此以往,无法保证机构的连续性,机构的经验无法保存,并指导其他实践;(3)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方面:《应对法》的真实作用得不到发挥。当前的应急工作还只是依赖于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的,相关法律紧急措施规定不够具体,对公民权利义务规定不够明确。地方政府之间或政府各部门之间配合的协调方式和步骤,缺少详细的规定,很难做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4)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方面:由于地方体制障碍,导致极容易出现条块分割,各个地方各自为营,从而协调机制很难落实到实践中,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过于重视处理阶段、恢复阶段的机制建设,而忽略了预警阶段中预警机制的建设,导致危机管理机制不协调。

从纵向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过于重视处理阶段和恢复阶段,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触l式危机管理模式,即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则最大程度上集中资源进行危机处理和恢复,却忽略了预警阶段和评估阶段的作用,预警阶段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甚至是从源头上杜绝危机发生,而评估阶段是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总结和梳理,能够为及时纠正管理过程中的错误提供宝贵经验甚至是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最大程度上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害,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是我国在预警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不完善,过多的人力和物力都集中在中间的阶段,导致预警阶段和评估阶段发展仍较弱。

3 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在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回答“物”是什么的问题,物理追求的是客观性、真实性;“事理”指的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事理追求的是科学性、准确性;“人理”是指为人处事的道理,回答“最好怎么做”的问题,人理追求的是协调性、可靠性。“人理”也体现在对“物理”和“事理”的影响上,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人理”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核心,物理、事理、人理的共生共长实现系统的集成。

4 基于WSR方法论的公共危机管理可行性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在宏观层面涉及到国家政策,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而各个地方政府体制的完善,机制的建立,人员的调配又体现在危机管理的微观层面。从宏观到微观,跨度之大,层次之多,可见公共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物理可以包括资源、人口、交通、设施等,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公共危机的类别的不同,“物理”本质也不尽相同,对公共危机本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对危机管理至关重要,从而保证危机管理的真实性;事理包括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模型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等,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事理的本质即为了保证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提高管理效率;人理包括整个管理过程的所有干系人,即领导者、操作人员、受害者等等,协调关系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过程,协调好人理,对于管理的指挥,操作,以及舆论,避免干系人的主观倾向,保证危机管理的可靠性。只有充分发挥这三部分才能真正做到及时管理、科学处理、灵活治理,这与WSR方法论的思想不谋而合。

WSR作为一种思路,其核心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的方面(物理),又要考虑这些物如何更好地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最后,由于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人的方面(人理),把WSR作为一个系统,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从而系统、完整、分层次地来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WSR系统方法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理的作用,依照“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使危机管理立体化,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从而实现系统、完整、分层次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完全可行的。公共危机管理就是物理、事理和人理统一的过程,WSR方法以物理完善――理优化――人理协同的思维方式促进和引导公共危机管理向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迈进。

5 WSR方法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东方系统方法论形成之前,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常采用的是过度追求模型建立和定量分析的西方系统方法论,而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由政府、公民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所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巨系统,应用传统的西方系统方法论很难处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关联,WSR这种东方系统科学方法论特别强调复杂系统中“人理”的作用,强调整体性和科学性。讲求系统实践中需要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仅重视“物理”和“事理”而忽视“人理”,做事难免机械,缺少沟通,缺乏感情和激情,极易达不到甚至偏离目标;而WSR方法论在三个维度中寻求平衡,达到三个维度结合的效益最大化,“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就是WSR系统方法论的实践准则。

6 结束语

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一是因为公共危机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需要依照WSR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重新设计。二是因为WSR方法论具有传统危机管理所不具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备性等特征。所以,拥有科学方法论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指导实践,在危机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课题。由于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运行国家公共权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众多学者以及广大人民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

(一)公共危机。

在公共管理学科这一领域里,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公共危机的发生,意味着一系列阻止甚至是停止事物正常发展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不可预测地突然发生和不断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系统核心的政府,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各项措施,确保秩序的尽快稳定。公共危机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公共危机的又一特征。另外,公共危机的后果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为选择。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各项活动的总和,它不但是政府进行政治性统治的基本工具,也是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如今公共危机经常发生的现代社会,妥善完全地应对各种公共性的危机已经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特征。

2、公共危机管理给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在危机的情境下科学合理的制定公共政策。一旦公共危机发生,其就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时间有限性等特点,这一决策形势向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了诸多严格和苛刻的要求。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这些严格苛刻的要求的前提下,政府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才能成功地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制定公共政策首先是要做到迅速决策,其次要注意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困境

(一)决策者的分析判断与危机的真实情况有出入。

科学制定政策的起点是首先要准确地判断公共问题是否确已演变成具有危害性的公共危机,并以此判断作为政策制定的根绝。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各种实时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辨别和分析。然而,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危机还并未完全暴露,对信息的收集存在有很大的难度,另外,信息的准确性和数量均不完备。由于难以收集到准确的信息,难免的,政府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有会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一方面,政府可能会延误时机,导致错失解决危机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如果盲目的出台政策,到最后可能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加重危机的蔓延和危害。

(二)危机情势多变与方案规划滞后的矛盾。

由于危机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决策部门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在不能完全确定真实情况下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和方案规划。因此,危机决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一旦做出就不可逆转的特性,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迅速作出重大决策和做出快速的反应。在通常情况下,危机造成的客观情势是:给予决策的时间十分紧迫;大众及媒体强烈的政策诉求给予政策制定者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危机发展具有的动态、模糊和多变的特点。这一客观情势往往使政策的制定落后于多变的危机发展。另外,危机发生后,政策制定者在主观上很容易就出现“主体盲思”的思想。

(三)政策制定周期与危机发展周期的不协调。

同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公共危机的发展也是一个从发生到发展到最后结束的过程。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处理危机时,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政策。但是,最好的还是在危机的初期,不经过成长和成熟阶段就消除危机。然而,事实上,人们往往是等到危机爆发后才着手处理危机。由于危机的发展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因此有许多危机的产生都或多或少甚至完全与失误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危机发展周期与政策制定周期的不协调,很容易就造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很难完全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的发展。

三、探寻走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困境的出路

(一)努力提高政策制定者素质。

一般情况下,能否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质量的高低,而公共政策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素质。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加强政策的学习。政策学习主要是指政策的制定者要学习有借鉴意义的以往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同时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的情况、新的对象,有意识地去改变完善政策技术和政策目标,从而最终提高制定政策的能力的过程。政策学习包括两种类型:内生的政策学习和外生的政策学习。内生的政策学习是指内部体系的学习,是在较低层级上的调整政策,外生的政策学习则是内部体系与体系外部之间,围绕着特定政策的制定而发生的多方面的互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特别强调对危机过后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提升政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政府都能在危机中学习并最终成功地促进政策的转变。

(二)加强对公共危机的科学认识。

篇7

一、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多元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一)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

有效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必须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非政府织、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除自身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外,更应注重培养和鼓励公民、非政府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全面参与。学者石路、蒋云根明确提出“促进多元主体在危机管理的有序拓展,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

(二)相关主体的参与有利于应急管理的有效实施

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人民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参与有利于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具体表现为公众参与有利于公共危机的预警,危机在量变转化质变的过程中,公众是最敏感的主体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打破了政府组织及其官员在危机管理中对权力的垄断,非政府组织不再被简单视为危机管理的旁观者或危机管理的服务对象,而是应该提供给他们参与危机管理的各种机会。新闻媒体的参与使危机管理透明化,公众拥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对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项权力的监督更加有效,可以规范政府组织及其官员在危机管理中的“乱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多元参与模式的现状

(一)多元格局尚未形成

自近代以来,我国政府凭借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丰厚的资源承担着一切社会事务,使得政府成为意念上的全能型政府。学者金磊认为“在全能政府这一理念下建构的我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当然仅存在于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之中。延续这一思维方式即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社会上的一切事务,而公共危机只是社会事务的―个部分,当然成为政府的“一家之事”。这种危机应对机制只重视中央决策部门和地方执行部门的作用,而其他社会力量比如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则处于被安排的地位,公共危机的处理本质上变成政府唯一表演者的舞台,当然,公共危机处理效果也值得怀疑。

(二)多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公共危机给政府的程序性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政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较为妥善的决策,并采取有力措施来控制和解决公共危机。由于公共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严重破坏性等特征决定了不能仅靠单一组织,而必须维持与多个协作伙伴之间共同协助的治理模式。如果没有多维的协作伙伴,则可能会导致公共危机进一步升级。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人民公众参与到公共危机的处理中,不仅能弥补政府的失灵行为,而且可以提高社会的自我救助能力,还可以解决危机管理中时常出现的资源调配局限性问题。但从现实来看,相关参与主体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危机处理的行列中来,更谈不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多元参与模式

(一)健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多元参与的法律体系

将公共危机参与主体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正是基于我国相关参与主体弱势地位的考虑,通过法律效力来维护其在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权利和地位。我国已经制定了应对社会动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应对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但仍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需要,其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来自于各自领域,缺乏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基础,也即难以形成统揽各种公共危机的基本法。同时这些法律之间还存在矛盾与冲突,这也给公共危机参与主体带来了协助上的阻力。正如总理所言,“事件暴露出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机制不健全……迫切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二)明确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的职责划分

篇8

一、危机及危机管理

“危机即威胁决策系统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有限,而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者惊奇的方向发展。”这是赫尔曼为危机下的一个经典的定义。公共危机指一种突发事件,危机的产生来源于突变,其不可能完全消失,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控制其蔓延,将危机造成的为害降至最低,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除了造成社会危害以外,其有利方面是提高社会对危机的免疫力,也就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所谓危机管理,是指政府调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收集以及分析等等,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方法消除危机的行为,从而解决现存的危机问题使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最小。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他以实现秩序、稳定、安全为目标,通过危险分析――发现问题――解决危机的过程,对其进行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化险为夷使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种危机发生的特点我国的危机管理机构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体系来应对这些危机问题的发生,该体系主要是由政府分管领导管理指挥,其他领导负责针对危机采取处置手段从而控制危机的蔓延,然而其成效并不理想,该体系在部分危机应对中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应对一些突发事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公共危机意识薄弱

相关政府官员及社会公民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意识不到位,在其应对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漏洞,由于政府人员的不加重视和公民的不知所措,往往危机来临时都会手忙脚乱,不能及时出台一项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而使得一些危机趁机肆虐蔓延,待其危害达到一定程度由于缺少足够的准备会使社会公众变得极度恐慌,对社会治安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威胁,这种破坏远远大于危机自身所能引起的破坏,并且更加难以控制。

2、公共危机的认识不到位

想要更好更准确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和解决已出现的公共危机,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充分认识危机的各种特征,比如突发性、危害性等。由于危机发生迅速、蔓延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上述危机的特征就要求政府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快速决策能力,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判断,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除此以外,危机对社会公共人身及其生活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主要在于危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人们的生活秩序被打乱。给人们造成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造成损伤,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虽然危机会在有关部门的控制下得以根除,但是给人们心理留下的创伤却永远抹除不掉。

3、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政府在危机来临之时临时设立一个机构来应对危机的,由于这些机构内部之间难以形成危机综合协调机制,也很难资源整合与协同决策,无法准确掌握危机的发生时间因此无法及时作出应对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由于控制危机的机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其在危机得以控制之后便会解散,这样的话,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又会重新组织一支新的队伍来应对危机,长期以来,每一支控制危机的队伍由于没有交流保存彼此的应对危机的经验,也无法使危机预警系统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对危机控制体系没有促进改进作用。

4、危机发生的信息不够流通

由于危机的发生时间地点不确定性,各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各地政府需要加强危机信息的交流,时刻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使各地政府能正确识别危机、应对危机、采取有效彻底的措施解决危机,从而节省分析危机和处理危机的时间。然而目前我国各政府之间交流合作不够,下级政府往往因为一些其他原因采取虚假治理危机的方法,刻意隐瞒危机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同时又由于政府之间的一些内部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往往从自己利益出发,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从而使得上级政府不能准确获得危机信息,因此无法做出有效的危机控制决策,也因此错过危机的最佳控制时机。

5、对危机的控制缺乏系统的规划

在危机来临之际运用系统方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检测和处理信息等环节来达到监控风险的目的,把危机管理和政府公共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在应对危机管理方面有效的实施风险的防范措施预防危机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我国政府还未将危机管理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这是危机管理的一个漏洞。

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人民和国家的财产损失

因为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控制危机的决策者面临很大的决策风险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决策出现差错,将会使国家和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加强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协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尽可能的压低损失。

2、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公共危机具有极强极迅速的蔓延扩散能力,随着其扩散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共危机对社会的为害越来越难以控制,同时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危机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一些虚假信息快速传播至各地,比如日本核泄漏时期中国人大量抢购碘盐,只因听说碘盐可以防核辐射。这些虚假信息的散布只会加剧人们的恐慌,所以政府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有利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

危机的突然爆发需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这就考验的是政府的应变能力,考验政府是否能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民众的安全以及利益。处理的成功与否都将影响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成功的话,则民众会更加信赖政府,失败的话,民众就会怀疑政府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损害政府的威严形象,更甚的是对政权有很大程度上的威胁。

四、对于我国危机管理的建议

1、加强危机和风险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需改变对危机认识上的旧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和意外风险认识,回顾过去发生的种种难以预防控制的危机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我们必须意识到要树立正确的危机和风险意识,使得政府和群众都能掌握应对各种危机的措施,不至于在危机来临之际惊慌失措。在公共管理工作中也应树立牢固的危机和风险意识,使政府在对危险行业的监管中保持高度的安全责任感。

2、加强危机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危机的反应及遭受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关于危机的预警,应采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危机预兆,在其发展起来之前将其消灭在“摇篮”里,这样有利于减少人力物力的不必要的投入,还可以将危机所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危机管理的反应机制就是要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交流,明确各自职责,同时要保证信息的流通便于提前控制危机的发生;危机管理的恢复重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要组织受害群众实施自救,协助他们重建自己的家园,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二是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受灾群众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帮助他们走出灾难的阴影,另外给予适当的资金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同时保障社会公民的生产生活。(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郝雁翔.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特征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08):15-16.

篇9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07

随着信息技术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在信息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对政府的传统的公共危机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要有计划、有组织、符合实际情况就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新媒体和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11“新媒w”的含义和特征

新媒体是指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1]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的信息是双向互动的,双方可以从交流中获得对传播新的反馈进而根据对方的反馈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在传播的形态上,新媒体还能够传播声音、图像、影视等信息,新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和多样化。同时,通过新内体技术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而且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看,任何信息几乎只要经过初级的加工和处理就可以迅速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基本实现了零时间间隔。

12“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危机发生时,公共部门所采取的有助于公民和环境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共部门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减少损失,恢复社会稳定和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2]

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紧迫性,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多数是突发的灾难事件,并出现了对群众和公共财产造成损失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必须在极端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着手解决;其二,危险性,公共危机发生后,如果工作人员处置不当将会因此延误处理事件更严重的会加重危机的损害程度;其三,权威性,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及处置的意见是具有国家的公信力的;其四,系统性,公共危机管理是协调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资源对危机进行预防和处置,必须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有序组织才能真正做到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

13新媒体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信息传播者数量剧增新媒体传播的超越时空的特性和传播信息的广泛性使得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剧增,加大分析和处置的难度。其二,应急时间急剧缩短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必然对政府的快速反应提出了要求。其三,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由于新媒体传播对于所传播信息的质量几乎没有要求,政府也没有能力对其进行逐条审核,这必然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政府很难控制负面影响的扩散。其四,处置手段丰富多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技术支持,使得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2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新媒体的现状

21利用网络收集舆情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会根据要求,对于网络上涉及该时间的舆情进行收集,特别是会对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的消息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进行审查,了解公众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同时对于网络上比较偏激和比较片面的言论进行了删除工作。

22利用官方网站消息

近年来,在很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应政府部门会利用该门户网站,就该事件官方消息,并对该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说明,保证公众能够通过官方的渠道对于该事件进行了解。

23召开会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会举行新闻会,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调查,处理经过,对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解释和通告,并对如何采取措施以保证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说明。

24联合网络媒体引导舆论

针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的舆论和不实的谣传,政府部门除了会通过官方网站消息外,还会采取新媒体手段回复谣言,引导舆论,具体包括采用视频、音频资料,采取评论、文章的形式,通过人们的从中心理引导社会舆论等手段。

3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新媒体的缺陷

在很多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新媒体手段在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导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部门在事前的思想认识和事中、事后的处置上都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31对新媒体作用不重视

在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对于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得还远远不够。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对于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放大的作用,政府部门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丧失了在危机的潜伏期就对其进行处置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政府部门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谣言并没有预警的机制,而这些谣言很可能引导公众的情绪走向极端化。

32对网络舆情反应不及时,信息不权威

随着信息资源开始更大范围的共享,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封锁已经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如果仍然采取封锁消息以达到限制公众的知情权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对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管理的目的,反而更加容易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信息权威渠道不畅通,就会导致谣言四起,更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公众陷入恐慌的情绪中。因此,信息披露的机制慢慢地取代了信息封锁的机制。这种信息披露的机制对于消除不好的传闻,导正社会公众的舆论倾向和缓解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是十分有效的。

33政府技术发展落后,对新媒体缺乏监管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是完全平等的地位,他们都拥有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传播的信息的自由和发表自主意见的权利,因此政府部门并不能够很有效地对网络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进行监控。目前,政府部门还尚未建立起完整而且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政府部门所做的就是在发现有害信息后及时将其删除,并没有有效的、完整的对新媒体的监管手段。

34对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充分

面对新媒体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影响,政府部门还没能充分地利用好系内提手段来引导社会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的建设不够完善,维护不够及时;目前,政府各部门对于门户网站的建设标准不一、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很多市一级政府工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门户网站。其二,政府网站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性不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直接传播消除了传统媒体中的信息延迟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及时与公众互动,可以将政府部门在问题处理中的角色变主动为被动,从而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其三,政府部门没有运用更多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手段。政府部门仅是通过门户网站或者官方微博新闻或者召开新闻会的方式简单应对,并没有立即对舆情开展进一步的引导,使得该危机事件能够得到及时的控制和解决。

4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新媒体的对策

41正视新媒体在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各国政府部门在网络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制定发展策略、推动行业自律和公众教育等方面。要有效地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必须掌握主动权,才能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的发展方向,进而快速地解决公共危机问题。

42建立舆情发现、分析和处理机制

网络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所以,针对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而言,重点是应该建立对于网络舆情的发现分析和处理机制。在舆情的发现方面,应该建立常态发现突发状态发现的结合机制。在舆情分析方面,应该利用标准的分析流程,把握舆情分析的重点。在舆情的处置方面,要将“疏”“导”相结合,把握时机对舆情进行处置,压缩谣言产生的空间,进而达到对舆情的处理。

43建立新媒体监管体系

对于我国的社会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媒体进行监管:其一,通过立法手段限定网络信息管制的内容;其二,明确规定网络服务商在信息管制方面的法律责任;其三,严密监管政治性质的网站和网上政治性的论坛,并对于在该种论坛上长期活跃的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从立法和执行两个角度建立完善的新媒体监管体系。

44丰富政府网站内容信息并及时更新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电子政府工程不断地发展,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处理政务,公开信息。提倡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从平时做起,加强宣传,提高政府网站的知名度的同时注意网站的信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网站的公信力。在危机发生之后,政府部门为了避免危机的扩散,就必须要利用有效的媒体平台及时最权威的消息,加强和公众的互动,使政府部门更了解群众的不满和疑惑,这样更有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和最终的解决与安置工作,提高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效率,优化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篇10

一、单选题

1.(

)是指发现、确认、描述风险,理清风险所属类别,分析风险转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研判定级高危风险,从而界定出公共危机的过程。

【答案】风险评估

2.风险控制的实质是捍卫(

),确保危机决策的全过程围绕风险准则来展开。

【答案】风险准则

3.(

)是指,对于严重违背风险准则的情况,采取规避的风控措施,避免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答案】风险规避

4.(

)是指,为应对常见灾种和频发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应急机构、落实应急保障等方面所做的事前准备工作。

【答案】应急综合准备

5.危机决策以(

)为导向。

【答案】风险准则

6.(

)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依托和载体,是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

【答案】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

7.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不仅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还可能牵涉一定规模或范围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性

8.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难识别和难应对,进而导致危机突发和难防难控的局面。

【答案】突发性

9.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来源、发展、演变等多方面具有复杂的规律、特征、机理,这加大了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的难度。

【答案】复杂性

10.危机决策适用于(

)模型。

【答案】局限理性模型

11.(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降级、对冲等方法,来阻止危机爆发,减轻损害后果,提高应灾承受力,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环境。

【答案】风险干预

12.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核心。

【答案】定职能

13.危急界定的实质是(

)。

【答案】风险评估

14.(

)是指,决策者在有限的信息、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在监测风险、获取信息、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危机,并确定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答案】危机决策

15.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保障。

【答案】定编制

16.危急界定的核心是(

)。

【答案】分类分级

17.危机决策以(

)为基础。

【答案】信息系统

18.应急综合准备的(

)是指,落实用于满足公共危机管理和突发应急处置全流程工作顺利进行的人、物、技术、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性资源与支持。

【答案】全面保障

19.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依托。

【答案】定机构

20.(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可行且可控的消除方法,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局面。

【答案】风险消除

1.依据调查追责的客观原则,事故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专门设置(

)的独立调查环节,对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形成补充和辅助,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答案】第三方专业机构

2.“舆论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

【答案】新闻

3.调查追责的(

)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度规范,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开展调查。

【答案】法制原则

4.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48

5.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涉及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快速反应、及时发生,最迟应该(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24

6.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新闻应根据危机事件类别来确定新闻部门,一般为此类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机构或单位。

【答案】分类原则

7.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由相应层级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负责,并采取相应级别的信息方案。

【答案】分级原则

8.(

)下的应急响应主要为地方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应急响应的指挥权属于事发当地政府。

【答案】联邦制

9.突发事件新闻的速度应达到:在准确的基础上(

)。

【答案】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

10.(

)下的应急响应遵循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由属地政府兜底承担应急响应的具体职责,但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大,一旦出现超越属地政府职权和能力范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响应的领导和指挥将上交,必要时移交到中央。

【答案】中央制

11.(

)是跨区域联动的基础。

【答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12.(

)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和决策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或危机监测信息,有关危机爆发的警报,以提醒相关主体开展提前或实时的应急响应,危机处置,安全防护,救援逃生等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答案】危机预警

13.(

)是指,现场应急结束后查明事件的原因、性质、经过、损失、影响等一系列情况的工作。

【答案】事后调查追责

14.调查追责的(

)是指,事故调查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公开透明,将调查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从而保障官方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的减轻和缓解负面影响。

【答案】公正原则

15.突发事件新闻应遵循权威可靠的原则,权威可靠的第一个要求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具备“双重权威”,即行政权威和(

)。

【答案】专业权威

16.(

)是指,获得危机预警后,相关责任主体根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召集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调动属地应急物资和设备,采取专业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应急处突与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寻求利于最优势的应急资源来应对危机。

【答案】应急响应

17.在跨多个区域且应急处置较分散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采取(

)的模式进行现场指挥。

【答案】联合指挥

1.下列哪项不属于次生衍生灾害。(

【答案】灾民心理受伤

2.对灾区民众的(

)是指,对受灾民众在第一时间所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民众调整心态,适应灾后环境和灾后恢复工作。

【答案】心态调适

3.下列哪项不属于采用适时切割责任的方案进行复杂责任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的基本要求。(

【答案】“切割”事件结果

4.从整体层面而言,整体社会秩序能否支撑有效应急并快速恢复到灾前状态,是现场秩序管理的重要目标,简称为(

)。

【答案】整体可逆

5.下列不属于安置点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答案】灾民选取优先

6.全球化时代,某一公共危机事件易被与不同国情、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同类舆情事件形成对比式报道,并且此类对比呈现出碎片化、脱离时空的特征,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对比差距

7.心理疏导的(

),有助于了解灾区民众的内在想法,掌握其需要救助的心理症结,为实施正确的救助策略提供诊断基础。

【答案】倾听技术

8.针对舆情加工的“还原全貌”模型中,(

)是指还原事件全貌和整体情况,规避“选择性”报道,“碎片化”报道带来的“断章取义”问题。

【答案】整体还原法

9.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呈现出(

)的特征。

【答案】源头多、传播快、易获取

10.在舆情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倾向于大量报道同类事件,总结共同特征并探究深层原因,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同类合并

11.危机公关的(

)通常适用于造谣传谣的情况。

【答案】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

12.维护良好的(

)秩序是灾后的首要问题。

【答案】救援救灾

1.(

)是负面影响的直接表现。

【答案】舆情

2.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对舆情整体状况、关键要素、负面影响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和充分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舆情管理工作。

【答案】舆情分析

3.(

)是指针对公共危机的舆情,做好其收集、会商、研判、评估、回应、引导、处置等一系列工作。

【答案】舆情管理

4.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等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来进行重建。

【答案】输血

5.以设置机构为核心的(

)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关键,逐步完善保障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实施的机构和人员。

【答案】“三定方案”

6.舆情相关的(

)是舆情画像的前提。

【答案】信息收集

7.(

)是指个人、组织、社区、社会等主体对于公共危机及其危害影响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

【答案】脆弱性

8.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接受其他地区或人员所提供的生产能力帮扶、发展能力支持,辅助自身创造价值和财富来进行重建。

【答案】造血

9.以(

)为核心的根源整治,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让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常态化。

【答案】制度整改

10.负面影响防范的关键是(

)。

【答案】舆情管理

11.(

)的舆情引导策略是指,相关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正面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态度的工作,一般在常态时就应做好相关工作,危态时根据需要持续使用,从而有效改变舆论生态。

【答案】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