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9 15:0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

篇1

1学生对排球课程不感兴趣

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都没有排球基础,可以说对排球是比较陌生的。而刚开始学习排球的时候,所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技术,这又让他们感受十分乏味,与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激烈的对抗、紧张的氛围以及团结的协作等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伴随着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本身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项目,如轮滑、街舞等,相对于排球来说,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没有认识到排球自身丰厚的魅力,从而没有产生对排球课程的浓厚兴趣。

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当前的高校排球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步步的向前进行,虽然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沿着既定轨道运行,但是这样的模式和方法,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机械的学习,几乎没有教学效果可言,排球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合作性等特点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的容器,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丝毫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言,从而使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良好的教学环境无疑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其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热情,而且是师生安全的保证。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的排球场地和设施都比较陈旧,使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天气较冷的时节,在尘土飞扬的场地上进行学习,很容易出现受伤的问题。而且多数场地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各类器材的借用也无从谈起,多种原因综合到一起,对教学本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校领导充分重视

学校领导是整所学校的领军人,他们对于排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排球教学所涉及到的软硬件因素,都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说,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则应该充分认识到排球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支持这门课程的开展。具体说来,首先,要拿出专项资金,保证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完善。其作为教学的先决条件,将对整个教学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应该由学校出面,联系体育教师,制定出整个学校的排球发展规划。包含教学计划、比赛计划、活动计划等多个方面,然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再次,则要联合团委、体育教研室等多个部门,多展开一些排球比赛和活动,其不但是对教学的有机补充,而且也是对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必要的时候学校领导应该亲临现场,以示鼓励和支持。最后,则是对教师进修、培训等活动的大力支持。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种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活动中,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带动下,不仅使整个教学得到坚实的保障,而且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排球活动的氛围。唯有此才能够为排球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修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所以高校排球教学改革,要将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满足教师的数量要求。排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修课,对于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是排球专业毕业,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师资配备显然还需要加强和完善。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在专业排球人才的引进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在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先从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对现有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高校的体育老师已经多年都没有参加过的各种培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能力,都处于一个“过时”的状态,所以应该给教师以多种机会进行充电。如邀请一些名师或著名运动员来学校讲座、现场指导等,也可以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等。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数教师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在教学本身方面却有一定的缺失。当今教育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一些教育学知识,并主动应用到教学中,最终获得教学效果的提高。

3充分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所以说,应该将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这种主动探索的合作者。比如一些技战术的运用,都可以向学生讲明后,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其次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性格、志趣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将所有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培养,而是要求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仔细观察后,进行逐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感,继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是创新教学形式。一味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势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够将教学和各种活动、比赛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经常观看一些比赛的直播、经典比赛的录像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并举,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评测制度

评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不但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教师了解教学现状,并做出有机调整的重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排球教学中,所沿用的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很多时候,其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应,没有起到考评应有的效果。所以说,要对传统的评测环节进行改革。首先是将评测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国外的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评模式,即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经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一些小的考评,而且将考评及时公布出来,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使得考评更加全面和公正。比如很多同学可能在期末的考试中出现了失误,按照以前的考评方式,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但是引入日常考核后,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保护了他们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是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以往的考评中,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并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因为高校排球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排球运动员,而是让其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他们终身喜欢排球、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目标就决定了其评测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有的同学善于组织比赛、有的同学对排球比赛讲解十分在行,有的同学在某一项技术比较出色,这都是学生在排球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长,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所以说,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考评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们是不是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技能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真正喜欢上排球。

5强化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意识

课外体育锻炼承担着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调节学生精神生活的任务,是体育课的延伸,其内容的选择不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排球活动的这块教育阵地来弥补体育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消化、吸收和实践在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强化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方面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可以说为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还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这门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说,在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应该以此为契机,对整个排球教学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审视,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调整,使排球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在得到各种锻炼和提高的同时,推动着我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牛晓东.浅论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之路[J].科技信息,2010(27).

[2]刘多.对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

[3]徐静.普通高校排球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内江科技,2010(12).

篇2

高考阅卷中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作文评分一般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据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趋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难企及高分,稍有准备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评分等级的这种非正态分布,不能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是很不公平的。这种畸形的考分等级分布,在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很少见。

造成高考作文评卷“趋中率”畸高的,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阅卷等级划分标准虚化,比例失调。二是作文评分有不确定因素,普遍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彼此给分的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这规定本是为了保证质量,但却容易造成阅卷者为求“保险”而彼此求同“趋中”,使作为高考语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因区别度模糊而极大地弱化了选拔功能。更严重的是,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广大师生认为学不学都可以考个“趋中”的分数,就不愿意在作文甚至在语文课方面下工夫了。为何这么多年关于语文课的争议最多而语文教学又难于提高质量?高考作文评卷的“趋中率”的“指挥”作用就是主要障碍之一。

与此相关的,语文卷的阅卷工作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和困难。不少省市语文阅卷老师的更换比例过大。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老师由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各50%组成,但由于阅卷补贴过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低于做清洁的小时工的报酬),而大学老师的科研、教学任务又重,难于抽调人员参加,只好越来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去阅卷。这些年轻人缺乏教学经验,往往就单纯地按照大学课程中对作品的评价或者个人喜好去阅卷,评分的标准波动较大;高中语文教师对参加阅卷倒是有积极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在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阅卷思路,以便备考,有的学区、学校甚至把轮流派老师参加阅卷作为备考的攻略。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补贴偏低的原因在于,语文卷必须将基础知识和作文分开阅卷,所需要的阅卷教师人数、阅卷时间都远多于其他学科,但补贴标准则不考虑这些情况。而是简单地按学科或人头发放,加上语文阅卷的“劳动强度”大,补贴待遇相对就显得低了。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一些必要的改进措施。不妨改变一点思路:都说高考是很无奈的“指挥棒”,那么我们可以试试改造这“指挥棒”,让它从正面去“指挥”,让教学和社会风气朝积极的方面改进和发展。

就高考作文而言,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实施评分正态分布。比如,如果分四等,二等(也就是35分~45分)以占50%~60%为宜。所谓满分或者高分作文并非完美作文,只是相对优秀,应当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达到15%左右。这些可以作为规定性指标下达。区分度大了,才有选拔功能,也才能打破现在那种普遍认为语文和作文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而放松语文教学,使之沦为应试技巧训练的偏向。

篇3

但我以为,用不上就取消,这看似合理,却是一种典型的功利化思维。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乃是属于通识教育的内容,其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在科学界,往往会因为一个数学问题的突破带来整个科学的变革,回顾科学发展史即可佐证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持这一观点的网友很大一部分对数学是怀着一种厌恶的心态,于是借着高考英语改革的“东风”开始呼吁高考取消数学,这一心态可以理解,但绝不可行。

数学改革应符合教育规律

胡乐乐

继北京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加分引发热议后,三大科目之一的数学又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认为数学难度太大,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建议不再列入高考科目。

人气爆旺的新浪微博顺势推出的“数学滚出高考”民意调查显示,目前有超17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13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占到75%以上。大家还纷纷吐槽自己被数学虐待的种种悲惨经历,许多人看后或者感同身受,或者连连同情。

篇4

她更是一位充满责任感的人大代表:“群岛新区获批,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后要把自己的目光放得再远些。”

她是舟山中学副校长、省人大代表陈秋萍。自2008年1月当选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后,她就为自己立下“三不”誓言:不负选民重托,不辱代表使命,不计个人得失,尽心尽力为选民代言。

给学生减负,得先给老师减压

常听人说:当老师真好,能准时上下班,还有寒暑假。可事实并非如此,陈秋萍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教师加班是常态,很多高中老师还因此身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晕倒在讲台上。

据陈秋萍调查,大部分高中教师一周加班时间一般为8至20个小时,分别为一周3至6个早自修、2至6个晚自修,有些学校还要求老师“每天‘夜办公’,周末挪半天”。调查数据显示,加班时间最多的是班主任,大部分都在20个小时左右;其次是英语、语文老师,每周加班时间为10至12个小时;其他高考科目教师每周加班时间为8至10个小时。

陈秋萍说,在一些重点中学的例行体检中,体检完全合格的老师寥寥无几,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在2009年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陈秋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的建议,以翔实的一线调查资料为依据,详细阐述了当前高中教师职业压力过大的现状,并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正是升学压力过大和教师编制过紧。

“教师成了上班的机器,甚至连加油的时间都没了,哪里还能搞好教育事业,怎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教师的工作时间得以有效控制,才能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建议内容句句触动人心,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建议答复中,省教育厅明确表示: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与培训工作;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编制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各级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

建议高考成绩“隐私化”

每年6―7月份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高考季”,街头巷尾议论的都是有关高考的话题,除了紧张的学生和家长,几乎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跟着紧绷起来。

只要高考成绩一放榜,招生学校便根据考生排名,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挨个拜访一些优秀生,瞬间拉开一场血雨腥风的生源争夺战。与此同时,一些高中学校也在第一时间计算出本校的高分率、一本率、上线率等,并以此展开一系列的宣传。而这些“率”,自然也决定了这些班级任课教师该年度的奖金多少。

如此一来,虽然教育部门年年给高考降温,可年年收效甚微。自2009年开始,浙江省的普通高校招生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其目的正是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历年高考结束后,“唯分数论英雄”的社会氛围,仍给许多考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伤害,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背道而驰。

“在国外,学生的成绩都是个人隐私,可在我省,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陈秋萍说,每年高考一结束,各地招办、学校都能轻易获得学生的高考分数,以分数高低排名次、定奖惩的做法在各地司空见惯。同时,分数仍然是有关部门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有的地方甚至由于学校升学率上不去而罢免校长职务。她认为,要想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得让高考成绩“隐私化”,不可让其成为第三方可随意获取并用以大肆宣传的公开信息。在2011年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她提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把高考分数“隐私化”的建议》。

该建议引起了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从2011年开始,我省高考成绩便采取由考生自行登录浙江教育考试网进行查询和下载的方式,而考生排名情况除了考生本人可获知外,将不再对各类招生考试机构和声讯台进行公开。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2012年6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共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合作签约仪式在杭州举行。

当时,身在舟山的陈秋萍心情异常激动,因为早在两年前,正是她领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尽快筹建浙江海洋大学,加快海上浙江建设步伐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合作的达成。当建议得到落实,想走向现实时,陈秋萍却说,她感到的不仅是振奋,更多的是责任,一位普通人大代表的责任,一位在任人大代表应有的担当。

“发展海洋经济,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这是陈秋萍经过大量实践和调研后得出的结论。基于此,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后,陈秋萍立即就如何发展教育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展开调研,并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建议: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海洋经济建设人才;加快普高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步伐;把职业教育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等等。

这就是陈秋萍,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当教师要当个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当人大代表也要当个对选民负责的好代表。

说起这些年的履职体会,她谦虚地说:“其实也没什么深刻的想法,只是觉得当上人大代表如果不履职会不好意思,自己内心会不安。”可正是这种朴素的想法,让陈秋萍在教学之余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代表履职上,提出的建议既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又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陈秋萍小档案

篇5

2020年天津高考时间

2020天津高考时间加分政策不变

2020年是我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第一年,荆洪阳表示,“新高考”文理不再分科,高考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高考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三门等级考成绩构成。较往年相比,会有一些变化。

高考是全国统一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安排,在7月的7日和8日进行。等级性考试时间经过前期调研论证,确定为与高考同期举行,近期教育部门将关于具体时间安排的通知。

篇6

高考卷命题趋势是以能力立意、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方面。非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审题获取信息,解读、分析信息,结合题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的过程。所以,非选择题是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价值观的必考题,也是判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素养的检验方式。与广东卷相比,全国卷Ⅰ在非选择题方面的试卷题型特别是试题的设问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第一次采用全国卷Ⅰ的考生及一线教师来说无疑都具有挑战性。

如今新一届启用全国卷Ⅰ的广东师生开始紧张备考,因此,分析全国卷Ⅰ和广东卷的非选择题特点和命题思路无论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还是对未来广东高考地理备考均极其重要。本文将通过对比全国卷Ⅰ和广东卷的非选择题的差异,基于全国卷Ⅰ的设问思路及特征,希望对使用全国卷Ⅰ的师生在高考文综地理方面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

根据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四个方面,即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Ⅱ(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Ⅲ(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Ⅳ(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可将非选择题的设问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和建议罗列。

根据此分类原则将近三年的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进行设问类型的划分后发现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每一年对这五种设问类型均有考查,但考查的侧重程度不同。现将三年来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的五种设问类型的考查比例进行统计,见下表。

1.广东卷非选择题设问类型

广东卷相对重视特征描述类和成因分析类,三年来考查总量一样,但是可以发现特征描述类的题目越来越多,由2013年的2题递增到2015年的5题;而成因分析类的题目由2013年的5题减少到2015年的1题。对于意义罗列的考查数量位居第二,每年均有考查;区位分析或条件及建议(或措施)罗列类最少,不一定每年都会考。广东卷重视对于特征描述类的考查及通过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与其历来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特点相对应。

2.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

在全国卷Ⅰ非选择题中,成因分析类的设问出现的比例最高,达到45.45%,每年考查至少2题,2015年甚至达到6题;意义罗列类达到31.82%,每年均考查2题,比较稳定;而特征描述和建议罗列的设问考查最少,只有不到5%,即不一定每年都考,3年来仅各考过1次。回答成因分析类设问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说明全国卷Ⅰ对于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

3.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对比

通过分析对比全国卷Ⅰ和广东卷设问类型的差异,可知两者对于地理基本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全国卷Ⅰ重视对于能力Ⅲ和能力Ⅳ的考查,而广东卷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Ⅰ和能力Ⅱ。两者的共同点是均重视意义罗列类题目的考查,说明全国卷Ⅰ和广东卷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关于对广东地区高考地理非选择题备考的建议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考纲中的四项能力要求是对地理素养的具体表述。对于地理素养的考查,特别是Ⅲ、Ⅳ两项能力的考查,在全国卷Ⅰ试题中体现非常明显,需要学生提取材料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后,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能力,调用相关知识解题。但平时教学中,往往忽视Ⅲ、Ⅳ两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Ⅲ、Ⅳ两项能力,要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特别是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地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人文地理大题偏重考查观点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决策分析,应突出区位分析方法的教学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区域地理要从区域定位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抓住区域特征或区域差异为研究切入点等。总之,基于全国卷Ⅰ和广东卷在考查侧重能力方面的差异,只有重视规律性问题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改革。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实施走班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本次高考改革提出的走班制,其直接目的在满足高中学生选学的需要。由于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固定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显然无法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走班制可能是目前较为合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将走班制视为能够牵动教育改革“全身”的“一发”的扩大化理解,或者只将走班教学窄化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看法,都是脱离本次高考改革背景而对走班制产生的误解。

其次,明确学生选学的需要有哪些。一般来说,学生选学的需要主要集中在选目标、选内容、选方式、选结果等几个方面。对学生选学的需要进行梳理,尽可能全面地弄清楚学生选学的需要,既为走班制的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明确走班制的可为和不可为,也可以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多角度来规划满足选学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篇8

在参与推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之前,张千帆已经开始着手教育资源分配体系的研究。2009年,他完成了高考招生中的地域歧视课题。2010年,一群非京籍家长呼吁取消高考限制的行动引起了张千帆的注意。恰逢一档电视节目邀请他做嘉宾评论异地高考问题,在那场电视辩论中,他的支持言论获得了非京籍家长的信任,而张千帆也意识到,与招生歧视相比,考试歧视是人口流动规模化背景下,影响更为深远的教育不公。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便与非京籍家长一道商讨行动方案,并且数度联名几十位学者上书国务院,敦促教育部门承担教育资源均等化的职责。

2011年10月,张千帆首次联名15名学者向总理上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几天之后,部分非京籍家长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建议“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学者上书”与“民间方案”形成呼应,直指高考与户籍制度变革。教育部却以“正在调研,尚无时间表”回应,这让张千帆和非京籍家长们颇感失望。“与官方的互动就像一个打牌的过程,我们只能试探对方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张千帆说,在整个过程中,双方原本可以有更好的沟通。

篇9

高考是我国选拔高水平人才的根本性制度,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高考已为国家输送了数千万人才。高考制度既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国家的未来。数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历经多次改革,然而时至今日,现行高考制度依然有很多争议。当前关于高考最受瞩目的议题无疑是“异地高考”政策,所谓“异地高考”,是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2012年8月,四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应在2012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至此,异地高考实现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事实上,除了山东等少数省份,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实际效果都不大,这其中备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更是没有触及实际问题。

异地高考不仅关系教育制度改革,更关系到户籍制度、财政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异地高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免遇到各种可以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如何有效的识别并应对这些风险是政策成功实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利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以求推动政策实行,促进教育公平。

1.从项目管理角度思考异地高考政策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主要包括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等。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风险跟踪四个过程。

异地高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改革,根据四部委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资源、成本、质量等多重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笔者研究了异地高考的相关内容,认为异地高考具备项目的一般特征,可将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看作一个项目,运用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对异地高考进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对异地高考政策提供可能的参考。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项目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异地高考的风险管理中。

2.异地高考政策实施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项目风险涉及原因多,潜在性强,需要借助一些技术与工具进行识别,这样不但识别效率高且操作规范,不容易产生疏漏。常用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访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SWOT分析法以及流程图法等等。本文将使用头脑风暴法对风险进行识别。

头脑风暴法指通过营造一个无批评的自由会议环境,使与会者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互相启迪,产生大量创造性意见的过程。这种方法以共同目标为中心,参会人员在他人的看法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它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风险识别的正确性和效率。通过头脑风暴法,笔者总结了异地高考进程中的几大风险。

(1)资格风险。异地高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格的问题,即谁有资格参加异地高考。受制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异地高考必须要设置一定的门槛,那么问题便在于这个门槛有多高,如果门槛设置过低,则必然会涌入大量的异地考生挤占当地教育资源,侵害当地考生的利益,而如果门槛设置过高,则可能让异地高考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切实落实。

(2)指标风险。异地高考是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实际上,在当地上学并参加高考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其后的高考录取问题,这涉及到录取指标由谁来给的问题。如果录取指标由迁入地提供,那么毫无疑问会挤占当地考生的录取资格,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如果录取指标还由考生原籍所在地提供,那么又会因为试题不同无法排名而产生新的不公平。

(3)资源风险。资源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国整体上教育资源有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与英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有限的资源表明,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异地高考,迁入地很可能会苦不堪言。第二点是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很发达而考生数量相对较少,而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贫乏但考生人数却特别多。这样的情况将可能导致高考群体持续往一个方向迁移而导致社会、经济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4)制度风险。我国目前高考录取与户籍和学籍同时挂钩,通常要同时具有户籍和学籍才能在当地参与录取,异地高考表面上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但实际上不可避免的要与户籍制度的改革相联动,而户籍制度改革又会与经济制度改革相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是人口大国,国情复杂,各种制度也很复杂,任何一项制度改革都可能会带来难以预计的风险,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很可能会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行。

(5)经济风险。经济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投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也相对发达。经济发展状况对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地区经济发展持续不平衡,各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拉大,那么异地高考实现的风险就会更大;其次如果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那么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会相对减少,相应的异地高考的难度就会更大。

(6)高考移民风险。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录取率高,录取分数低,而如河南、安徽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却录取率低,录取分数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考生素质较低,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异地高考放开后,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可能会为了高录取率成为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而他们带来的竞争压力又可能会造成教育发达地区放弃素质教育而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多年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果将会受到破坏,同时大量高考移民也会带来社会、经济等新的问题。

3.异地高考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描述,而定量分析是具体量化每一个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产生影响的严重性,以此作为制定风险对策的依据。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将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先进行定性的评价再用主观评分法对风险进行评估。

3.1 定性评估

上文识别出的六种风险可以再进行进一步的分类识别。资格风险与指标风险实际上都属于异地高考政策实行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而资源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属于宏观层面的风险,高考移民则属于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结果所导致的风险。

目前从各省已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多数省份将具备完整的高中三年学籍作为认定考生具备异地高考资格的标准,而少数省份则只需要一年学籍甚至不用学籍,通过学籍认定考生资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非唯一标准,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录取指标由谁提供的问题涉及考生迁入地和原籍两个地方,目前出台政策通常由迁入地提供指标,但是我国高考录取指标的分配并不合理,所以不宜实行统一的异地高考指标供给政策。异地考生资格认定与指标供给是异地高考政策实行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果资格认定不清,指标供给不明,异地高考将很难进行下去。

教育投资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国教育投资约占GDP的4%,并且逐年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倾斜,丰富且平等的教育资源是异地高考顺利实行的保证,如果教育投入跟不上,异地高考会面临很大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总体上经济状况很平稳,稳定且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进而也会带来教育投资的增大。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各项制度上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户籍制度上,城镇化使得农转非速度加快,而收入分配制度也在努力改变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户籍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行,但如果其他制度改革进展不够,单独的高考制度改革也难以彻底实行。

最后是有关于异地高考移民的风险,在异地高考政策之前,就已经有少数考生铤而走险,走上高考移民的道路。可以预见,异地高考政策实行以后,高考移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很多考生家长可能会钻政策漏洞,带着孩子一起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异地高考也恐怕难以实行。

3.2 定量评估

根据对异地高考风险的识别及定性评估,系统权衡各项因素,对每个风险进行量化,从而整体评估异地高考的风险。我们采用主观评分法,成立专家打分小组,根据打分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形成风险列表(见表1)。

在表1中,可能性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得分越高,表示风险越可能发生;严重性表示风险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得分越高,表明后果越严重;不可控性表示风险发生后的不可控程度,得分越高,表明风险越不可控。风险级别是可能性、严重性与不可控性得分的乘积,得分越高,表示风险级别越高,越要重视。我们将得分在100分以上的风险列为II级风险,而得分在100分以下的列为I级风险。从评估的结果看,制度风险、资源风险和高考移民风险是异地高考最主要的风险,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监督和应对,当然对其他风险也不能忽视。

4.异地高考风险应对

项目风险应对可以有多种策略,常用的几种策略是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

风险回避是指通过主动放弃项目目标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避免风险的策略。风险回避是一项消极的决策,因为它同时也放弃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通常在风险级别较高且没有其他策略可用的时候考虑使用风险规避策略。风险减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减轻是一个积极的应对策略。风险转移指在无法通过上述策略应对风险的时候,通过合约或协议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的策略,风险转移并非嫁祸于人,因为有些风险给你能造成损失,但是对于他人未必会造成严重后果。最后是风险接受策略,这种策略是指在觉得可以承受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时,主动接受风险。

根据风险发生的程度、时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下面我们具体阐述下减轻各项风险的建议。

资格风险和指标风险是在异地高考政策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面对资格风险,我们首先要做到资格审查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具备异地高考资格的要求;其次,采取多样的方式确定资格,比如不仅可以将资格与学籍挂钩,也可以将资格与工作年限、居住证、社保年限、是否有住房等因素相连接。对于指标风险,首先可以采取灵活分配的方式确定指标,比如对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由迁入地提供录取指标,而对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则还由原籍提供录取指标;其次可以采取新的高考方案,比如探索“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测试”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配录取指标,统一录取等。

资源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是宏观方面的风险。资源风险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应对,首先是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确保教育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其次要逐渐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加大投资,以缓解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的现象。对于制度风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制度改革,切勿盲目冒进,在制度改革之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调研,征求各方意见,以此减轻制度改革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上发展迅速、健康,经济风险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较小,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观察经济动向,防范因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影响。

最后有关高考移民的风险,高考移民由来已久,可以预见,异地高考政策实行以后,高考移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对于高考移民,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政策,防止有人钻政策的漏洞当高考移民,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为进行处理,最后还是要进行疏通,通过重新资源配置避免更多的人走向高考移民的道路。

5.总结

异地高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如何顺利实行政策、防范风险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大事。我们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异地高考实行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风险模型、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更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异地高考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斌.异地高考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考试,2012(3):10-14.

[2]吉多,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7):25-29.

[4]詹静.新车型导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

[5]肖军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异地高考SWOT分析及政策设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2):17-20.

篇10

英语退出高考了吗?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称为退出高考,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媒体的报道,细读全文也很清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只是,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确切的表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体也愿意这么报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化考试,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比如,美国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单地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

很自然地,这样的一年多次考,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试成本和考试负担――从多次考试中选择最好的成绩计入总分,再排序投档录取,这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多年前,当有专家谈到一年多次考的设想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将“斩首”变“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