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5:0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1)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2) 乡村旅游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受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乡村旅游地政府和社区往往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乡村旅游地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使乡村旅游具有了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改进和乡村村容村貌改善的社会功能。如各地为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乡镇生态工业,有力地保护了乡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提升经营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环保意识。
(1) 促进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得越好,就越能吸引游客,越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促使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完善管理,积极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如浙江宁波塍头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率先构建了低碳、生态的乡村系统,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授予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荣誉称号,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典范。
(2) 促进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层级,是乡村旅游引力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有效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搞得越好,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这是因为乡村旅游发展能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就业增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自然会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搞好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环境保护成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自觉行为。同时,外来游客也会带来先进的生活理念、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生产方式,促成社区居民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3) 促进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并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生态环境熏陶和感染。旅游者置身优美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欣赏乡村的自然美景;置身淳朴自然的农家风俗,体验古老的农事生产、享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极其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价值,无形中实现了对游客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导游员的生态解说、景区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标志的醒目提示,都会加深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游客对生态责任和生态伦理意识的认知。可以说,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洁身自爱的旅游道德习惯。”这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的体现。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1.乡村旅游开发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 环评论证不充分为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是在对开发地区位、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测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并对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环评认证是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环评,才能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都未经详细、专业的环评认证,只是在相应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对环境资源保护作出原则性规定和要求,缺乏强制性指标规定,实际运作中指导性不强,并为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
(2) 随意更改项目规划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可分为原发性影响和继发性影响两类。原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直接影响,如旅游索道修建中的开山、炸石、砍树等行为对山体地表、生态的影响。继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间接或诱发的环境变化,包括由于旅游开发引起的大气质量、水质变化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上述两种环境影响类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价值追求和缺乏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极易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视规划,对原有地形骨架和植被、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改造,随意改动和破坏固有特色,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大投入、高档次,从而导致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引发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乡村旅游经营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 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依托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性资源的乡村旅游属于环境敏感性资源,很容易因乡村旅游的过快发展而遭到破坏。”其中,乡村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和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最易引发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客观方面看,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在时间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和春节 3 个长假、其它国家法定的传统假日以及每周的双休日,在游览项目选择上又大多集中在如农作物耕作与果实采摘等,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地的游客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大量聚集,从而使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从主观方面看,由于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仍处于门票经济时代,旅游经营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更多地依赖游客规模增大、数量增长,而不是依靠效益提高。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往往无视超规模接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周期性的旅游超载,直接影响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造成生态环境难以逆转的破坏,导致环境功能的衰退。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地生态承受能力,否则“即使短期内为当地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是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损失和经济损失远远超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这将使乡村旅游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2) 缺乏环保责任的随意排放。乡村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必然会伴随各种生产生活污水、废气和固体垃圾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黄大勇将它划分为五类,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和旅游垃圾污染等。若不予以及时有效治理,就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
因此,必须加强清洁生产,搞好各种污染物的科学处理。但清洁生产和各种污染物的科学有效处理需要增加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投入,进而增加经营企业运行成本。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经营企业极易诱发极端唯利行为,置乡村生态环境于不顾,随意倾倒固体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各种污水、废水和废气,从而污染乡村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危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无视环境脆弱性的旅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往往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新改变和超越,是一种求新求异、超越常规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因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短暂的异地游览特征就容易使游客产生“道德感弱化”,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暂时性突变,人们原有的对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积极反应和遵循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甚至会产生道德盲区。在旅游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心所欲、懒散率性、放任自流的心理倾向,行为举止上就弱化了原先常态生活与工作中的道德顾忌与约束,增强了物质摄取意识,极易产生过度利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乱攀乱摘、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诸多不文明行为,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等产生消极影响,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绿色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较适合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污染的环境、狭窄冗闷的城市空间使人们迫切希望走近此乡村,接触大自然,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另一种旅游方式。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有效结合,由于其低碳、环保的特性,必定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旅游企业的重视,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甜颖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10年到2012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家。到2012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区旅游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山庄、**生态湖、***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创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旅游收人***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名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地处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制约,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1.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数量多,分布面广,农村脱贫与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思想保守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找到有效途径。这表现在: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向。
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借助旅游这个媒介将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歌舞、民族工艺品等转化成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既可让村民得到实惠,又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障碍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初始的发展期,规模和质量目前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参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城市,他们对住宿、餐饮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故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然而,当前对民俗风情作为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很不够,在开发的过程,复制和模仿的现象严重.创新和深入挖掘较少;特色商品的开发和营销停留在个体生产、小规模的不成熟发展状态。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不努力改造特色商品的生产营销活动的方式,推出自己特有的品牌,是很难达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效果的;政府、旅游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还存在问题,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监管不力,政府的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农民没有好好利用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灵通的信息,企业没有好好利用农民和游客直接联系的先天优势,搜集游客的相关需求信息。
三、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民族地区的旅游整体形象,重点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抓好旅游的人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要让旅游者随时随地都感受到民族地区山水的秀美和民风的纯朴、热情,获得乡村旅游独特的享受,才能发挥出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经济价值。
2.对民族风情合理开发和利用
(1)建设乡村文化特色工程。乡村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华。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民族性、高度个性化的文化信息,体现民族的灵魂,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可以适应建设乡村文化的特色工程。
(2)建立民俗风情村寨。民俗风情村寨要显出乡村文化独特的活动,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表现乡村文化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风情村寨应少而精,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损害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3)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民俗陈列馆。这是种静态保护与开发。即搜集、整理各民族的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料,设置馆舍陈列展出,让游客了解民族地区整体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文化。这种开发既付现有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积极保护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环节。
(4)开发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节。主要有:策划办好民族文化旅游节会舌动;认真提取相关娱乐性、参与性强的民俗风情,加以提炼、提升;认真组织专场晚会。晚会表演的节目是民族乡村独有的、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形态。可以预想的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被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所吸引,就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旅游收入,经济也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3.发展民族地区扶贫型乡村旅游及其财政扶持
促进民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扶贫型乡村旅游。这种发展模式是对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的补充。整个村、乡、县的贫困化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它本身是乡村地区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针对这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其策略应该是以扶贫为主。
扶贫型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旅游扶贫可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乡村旅游扶贫,是民族地区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重要途径,旅游脱贫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表现,也是乡村旅游业产生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4.引导民族地区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利用和保护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他们是否能成为自己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来源于对乡村社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农民很多情况下都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政府和企业主宰着当地资源。当地居民很少从旅游开发中受益或者只有少部分人受益,导致当地人对游客有抵触的情绪,自接影响到旅游者在当地的体验,不利于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而,当地居民因其具有浓厚的乡上气息,本身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具有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把当地居民纳入产品开发体系中,以其独特的‘乡情风俗”来打动旅游者,更容易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随县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态势较好。但是随县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某些景区旅游路线道路太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唐镇华宝山村,道路太窄、错车困难。二是接待能力有限。游客的吃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尚市镇群金村“桃花文化节”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体验,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2.市场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虽然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名城风貌、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二是“六要素”挖掘不够。“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只有充分挖掘此六要素,才能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旅游市场,最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如此。从目前随县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来看,仍然存在旅游六要素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例如尚市桃花节主要靠卖油桃增加农民收入,桃花节作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神农牡丹谷、草店芍药园等景点的季节性过强,无法形成持久动力。也就是说,目前随县乡村旅游精品多以半日游为主,留不住人,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3.瓶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瓶颈。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二是技术瓶颈。不少乡村旅游以经济作物为基础,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做支撑,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信息瓶颈。不少旅游企业在发展初期缺少国内市场、市内市场调查,造成信息不对称。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交通、食宿等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PP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解决乡村旅游资金投入问题。
3.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发挥随县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高桥、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4.与高校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合理配置和共享双方资源,使双方的优势得到最佳互补。引进高校人才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经济作物种植技能培训。
5.合理规划,形成随县旅游品牌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打造出具有随县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6.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农业、林业等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让农民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吸纳村民参与景区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一、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特征
乡村体验旅游是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体验经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所谓乡村体验式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用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与生活,并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的活动过程。它能有效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审美求异、考察学习和娱乐等需求,纵观乡村体验是旅游过程,具有与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
(一)鲜明的主题性
乡村体验式旅游将乡村的民俗、民情要与一定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它就是整个体验过程的灵魂。因此,对主题的选择和展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体验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主题来源于旅游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表现,要富有当地性和本土特点并要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有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活动的增值。比如说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的中岭村,整齐划一的巴山新居宽敞亮堂,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展示着新村活力,可谓做足了“农”特色主题。
(二)参与的积极性
高参与性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乡村体验式旅游活动中,游客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个人独特的旅游体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与体验式旅游的效果直接相关。
而传统的观光休闲式旅游中,旅游者参与较少,通常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们希望借助旅游逃避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在乡村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不断亲自的体验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乡村生活,通过沟通、学习、体会,主动地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
例如:河南省宁陵县石桥镇万顷生态梨园景区酥梨采摘节2012年开幕一个月之内,竟有20万的游客亲自参与到采摘酥梨的活动中,在参观旅游的同时,了解酥梨之乡的“葛天文化”。
(三)过程的愉悦性
传统旅游方式虽然也有愉悦性的特征,但那仅是提供某种相关景观供游客观看,至于是否从中获得知识,游览过程是否愉悦,则只是游览之余的附加效果。有自然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尤其是发展到现在的“快餐式旅游”,更是失去了旅游原有的味道。
而乡村体验式旅游则是从游客角度出发,将情感上的愉悦性作为重要卖点,其出发点就是让游客从实实在在的乡土风情中获得某些知识和感触,让人放松爽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其中乡村景区只是作为实现其情感目的的载体。这种从旅游者需求出发,直接给游客以心灵情感上的冲击的方式,无疑是更容易被游客所接受和喜爱。
(四)内容的文化性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乡村体验式旅游同样具有文化性的特征,它要求体验式项目或活动要围绕一定主题展开,具有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到当地的地方乡村特色风情,融入到乡村的生活气氛中。
二、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的现实意义
乡村体验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体验式旅游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地方的经济都依靠旅游来拉动,无论是增加GDP,还是拉动内需,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加强地域开发建设,旅游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旅游的最大作用就是拉动经济,国内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1998年美国两位著名学者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曾提到:体验经济已继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1]。
有调查显示,在单纯的观光旅游中平均每个游客逗留1-2天,人均花费300元,而单纯的休闲旅游的时间会延长到5-7天,人均花费3000元左右,而到了以体验旅游为主的阶段,游客至少会停留10天以上,人均花费5000元以上,并且可以形成重复性消费[2]。
目前,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开发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研究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3],乡村体验式旅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体验式旅游是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乡村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传承着极具底蕴的传统民俗、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能够给游客以审美、娱乐的体验;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感受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无污染的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能够给游客以“逃避”现实的体验;通过参与农业劳动,加深对农产品的认识,更深深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道理,给游客以教育体验。而现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恰恰使得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乡村,亲近自然。所以乡村体验式旅游是城镇居民体味乡土文化,乡村百姓感受现代气息的直接途径。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报告,我国乡村人口65656万人,虽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飞速发展,但乡村文化生活依然在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农业、乡村的分量举足轻重,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灿烂丰富。根据不同的地域风情和环境,我国各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农业景观,同时,各地的乡村风光又与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农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节庆文化等紧密融合,为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环境。
(三)乡村体验式旅游是游客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源自于工作、生活上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消费,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传统的“到站观光式”的旅游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旅游消费者。
在城市的生活压力下,乡村体验式的旅游无疑是旅游消费者愿意选择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积极的参与性和过程的愉悦性可以很好的满足旅客的放松自我的需求,可以使得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去享受乡村宁静的生活节奏。
三、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
作为大城市的近郊,乡村正逐渐成为城市的延伸,在城市的影响下,乡村旅游地正慢慢失去原有的“农”的特色。乡村旅游正慢慢形成规模化,建造豪华的设施,模仿城市里的服务方式等,这些都会使得乡村体验式旅游失去原有的体验内涵,失去体验的方式乐趣,不利于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开发。
而韩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上把乡村旅游分成农村体验型、渔村体验型、生态体验型、文化体验型、体育体验型等。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学习、还可以利用场所设施深入体验乡村真实生活、、体验农活儿、了解民俗文化、参与农产品收获和农副产品销售。以这种方式吸引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而我国与国外乡村体验式旅游较为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
(二)基建设施不足,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设施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在日益完善,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仍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提供的旅游产品尤其特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环境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证,在旅游景区表现在游乐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缺少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志,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旅游事故的发生。
在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农户文化素质水平有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2007年5月9日,李女士等在怀柔雁栖镇上官地村的一户农家院入住,随身值钱的物品悉数被盗。2008年9月13日,32名游客在水西沟王芳农家乐就餐后出现头晕、无力、上吐下泄症状,全体食物中毒……类似的食物中毒、财产被盗等安全案例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逐利色彩较浓,环境保护不力
近年来,旅游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体验式旅游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旅游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已经超出乡村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极大的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
(四)服务质量偏低,游客评价不高
谢彦君教授曾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的视角》中提到过:体验的质量,实际上是体验式旅游的根本性问题[6]。然而,在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服务质量却一直没有的到改善。由于乡村旅游地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乡村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实际享受到的服务与期待中的服务差距大。从而使得游客的评价偏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改善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体验主题,丰富体验内容
针对目前国内乡村体验式旅游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气氛不浓的问题,乡村体验式旅游要明确主题,强化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农味”主题是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体验式旅游只有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主题才能谋得长足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可以借鉴国内比较知名的具有鲜明主题和特色的主题公园在当今体验式旅游竞争日益激烈化的背景下,乡村体验式旅游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选定有特色的主题,与他人形成明显的对比。
其次,提升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到异域旅游的最大动力是异域文化,文化内涵的深浅直接决定着体验式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在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过程中,要结合旅游目的地的乡村风情与文化背景,挖掘其中的文化亮点,使乡村体验式旅游成为乡村文化的制高点。
(二)预防体验隐患,重视体验安全
不同于其他旅游方式,体验式旅游因为具有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特征而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各个乡村旅游景点疏于安全防范、提供的旅游产品尤其特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环境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等这些都凸显出旅游安全管理已成体验式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监管已刻不容缓。
规范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安全标准,各乡村景区标准化有利于政府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也方便游客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政府要制定有关乡村景区的安全标准并向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知道开办乡村旅游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景区标准中应明确经营者要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必要的照明设备,有防盗、防窃等防护措施,客房的门锁要有暗销防盗装置。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和项目,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从业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等[7]。
(三)合理开发项目,保护旅游环境
如果开发乡村体验式旅游仅仅是为了赚得利润而不是发挥旅游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话,是不能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有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兼顾,才会使得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得到合理的开发,当社会效益功能不能发挥,生态效益不能得到保障时,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超规模接待游客、激烈的行业竞争、大规模的项目开发等原因,很多景区开发人员都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问题。乡村体验式旅游若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有规划地进行项目开发,注重旅游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同样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尽管国家旅游局在旅游法规和标准制定的时候都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但仍然不够全面,很多都仅仅是原则层面的,并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约束乡村旅游开发中不良行为,把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还应积极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活动给予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乡村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四)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体验式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已成为旅游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服务质量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想要完善体验式旅游的服务体系,提高体验式旅游的服务质量,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其次,要开展乡村体验式旅游从业人员相关的培训,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提高其服务技能;
最后,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和游客反馈平台,可以不断收到旅游消费者的建议和更需要的服务内容,并据此作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居民收入的增加。
五、结语
乡村体验式旅游以它独特的特征正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的喜爱,十足的“农”味主题和亲身体验的方式给予旅游消费者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政府和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大力推动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在景点安全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做好监督。各个乡村景区要以服务质量为标准,在保证旅游消费者的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上做足功夫,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居民收入的增加。(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项目“网络时代的经济型酒店后危机管理研究”(项目编号:E41302).
参考文献
[1]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8.
[2] 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第11卷,第145期:41-44.
[3] 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第12期:122.
[4] 郑海燕.浅谈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9卷,第1期:98-99.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乐都区第五届
梨文化艺术节收入创新高
4月16-18日,海东市乐都区第五届“碾伯·寨子”梨文化艺术节在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梨园盛大开幕。本届梨花节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三天来,我区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万元,这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本届梨花节是由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主办,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和碾伯镇人民政府承办。活动当天,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来观赏。除赏花以外,还有诗歌朗诵会、婚纱摄影展、酒文化擂台赛、旗袍走秀、太极拳表演、地方曲艺展演、器乐演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拥有五百多亩的生态梨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赏花游玩,乐都区梨文化艺术节成为乐都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届梨花节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短程旅游引主流。本地游客出游热情高涨,其中自驾游游客数量剧增,外地游客以省内周边城市为主;二是周边农户产业带动明显。每户农家提供的农家饭、品农家菜、买农产品等带动了景区内农家乐及农户家的发展,使农户们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提高。三是旅游消费带动明显。梨花节期间,我区酒店、餐饮、星级酒店等收入明显增长。四是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旅游、交通、公安、市场监管、消防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专人值班制度,确保了梨花期间旅游市场安全。展示乐都乡村旅游的优美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