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9 15:01: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能建造存在的问题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provide a technical basis. Described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ir behavior, and changes to the way people work and live through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digital buildings, high-rise digital buildings and high-rise building digital fire. The digital technology is only a mean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not be caught in the quagmire of "instrumental", and building connotation is the more important factor.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high-rise buildings; number generation; digital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building; digital fire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数字化的时代,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20世纪末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就构成了建筑及其设计现状赖以存在的重要背景,推动了建筑在设计、建造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并使其大为改观。数字化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高层建筑的数字生成

传统的建筑设计中造型的推敲只能依靠模型或手绘来表现,运用空间想象力来塑造形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建筑师的设计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法与手段。计算机软硬件所提供的强大运算能力赋予了建筑师操作某些造型的机会,使得这些用传统方法无法控制的造型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得以实现。今天,新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如 NURBS 技术(不均匀有理 B 样条曲线造型系统)、三维输入设备技术等的迅速完善,又为我们带来了更自由的空间造型手段。

荷兰建筑设计小组MVRDV 经过长期与其它软件公司合作研究,陆续开发出“功能混合”(Function Mixer,图1),“区域创造”(RegionMaker),“气候控制器”(The Climatizer)等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些软件构成了数据景观及建筑形态存在的数字世界,他们可以在无限度的虚体空间中任意更换位置,设计师可以通过输入相应的数值与其进行交互设计,体验它真实的视觉存在。现实被看作信息的外部表现形式,现实可以被大量的数据符号所转译,这种方式脱离了建筑师的灵感,通过电脑程序对复杂结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生成新的建筑形态。

二、高层建筑的数字建造

数控制造是高层建筑数字建造的主要技术手段。数控制造手段是由设计人员设计好包含BIM信息的文件,然后在工厂由BIM文件自动产生的数控代码通过数控机床加工构件,最后在现场根据BIM文件产生的构件安装指令通过机械或人工安装。如盖里事务所在德国杜塞多夫的新昭豪夫综合体(图2)中一栋主楼的外墙,它利用数字化模型,由三维数控铣床上切割、打然后在套模板中放置捆扎钢筋并浇注混凝土,最终形状各异的 355 块混凝土大板被运往工地拼装。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资料可被用于施工现场定位,确定每一个组装构件安放地点。一些新的数字技术如电子测量和激光定位,可以与建筑信息模型相结合,精确测定组装构件的现场位置。

数字建造技术不但运用到了建筑异形构件的加工方面,更有科学家和建筑师试图让机器人人直接参与建筑的制造过程。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学教授伯劳科・克霍斯尼维斯发明了一个可喷吐混凝土,在完全无人控制的性况下建起了一段墙体的机器人。克霍斯尼维斯说:“可将它安装在一个工地建造一座房屋或一整排房屋。”他甚至还设计了一种会攀爬的机器人,可以利用它建造摩天大楼。

三、高层智能建筑

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的建筑。

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尤其在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建筑,智能技术体现了它拥有系统更大、结构更复杂的集成管理系统(IBMS),能对智能广场中所有的楼宇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管理。智能建筑技术覆盖了建筑的方方面面,从拥有舒适、高效的智能环境,数字化的智能技术在家庭环境中也得到了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它可以扩展到住宅内任何带有电子开关的东西。

智能建筑技术中的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都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更加广泛而具体的发展和应用。但与此同时,智能环境中网络化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普遍应用也为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复杂性。建筑师不但要了解计算机通信及多媒体环境的设计含义,更要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就考虑到自动化设备机房的布局,弱电竖井的配置,吊顶、架空地板需要的层高等,对整个空间做出计划和部署。

四、数字化技术与高层建筑消防系统

由于高层建筑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的火灾特性,高层建筑在防火设计时主要考虑以自救为主,高层建筑的防火是百年大计,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燃"。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高层建筑消防领域也逐渐显示出它的优点来,上海消防在世博会时期依托计算机网络数据平成的高层建筑数字化灭火预案便是一个例子。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消防模拟仿真,计算机防灾模拟技术可以对防火、疏散等方面进行安全性检验。比如目前的疏散仿真系统逐渐由定性向定量深化,通进计算机分析研究建筑物发生火灾后的人员疏散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将不同人员在不同时刻的几何位置变化记录下来,同时在计算机上直接模拟显示出人员在建筑内部的疏散移动全过程,并经过分析计算出疏散时间。

正在兴起的物联网技术可应用于高层建筑消防应急救援及远程监控,为火灾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对于全面提升高层建筑公共消防安全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

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为高层建筑设计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为建筑师在形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使“复杂”不再成为令人望洋兴叹的畏途。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建筑材料形态与特性的变化使得建筑形式“无所不能”,只要能想的出,都可以建的出。智能化的高层建筑为使用的人群提供舒适的环境、便捷的管理,数字化技术对解决高层建筑消防难的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陷入“数字化工具”的误区,避免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无限复制导致建筑本体价值的贬值,建筑意义的缺失以及地域文化艺术的缺失。一切新的技术的应用,都会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积极利用它有利的一面,同时不能被技术所牵引,让数字化技术来为我们服务,建造出人性化、智能化、绿色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俞传飞.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数字化时代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外建筑,2009,6:139

[3] 彭赞编译. 新世纪摩天楼的发展趋势.时代建筑.2005,4 :25

[4] 石晶. 数字化进程中建筑设计方式的发展变迁.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6

篇2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智能化特性,智能型建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体现出了高科技的特性,也充满了生活性气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此之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智能建筑的身影,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来。我国最早出现智能建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未来的几年内,智能建筑在我国将有飞快的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智能建筑约占全球智能建筑的50%,而我国的大型智能建筑主要是综合性的智能化大厦。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多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现代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建筑的弱电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弱点系统是建立智能化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其长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智能建筑系统集合了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型建筑系统也逐渐开始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集成化系统的逐步应用能够更加完善智能建筑的各种资源调配,使得智能型建筑的管理更加高效、功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安全化及舒适化。

1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具有较多现代化智能型特点,因此其工程建设建设也更加的精细化及复杂化,故其管理也应当更具技术性及科学性。当然,无论智能建筑系统多么先进,它也是属于建筑性工程范畴,此类建筑工程的策划应当满足客观性及科学性要求,同时也应当首先设立实施目标并严格遵守预规划要求进行质量管控及进度管控。智能建筑系统因其科技性及综合性比较高,固其工程设计及策划与一般的建筑系统工程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而其施工及工程监理也具有自身特点。智能建筑系统与其他电子系统或其自身子系统间又应当是协调相关的,因此,在智能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对其统筹规划安排、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具技术性及经验性。智能建筑系统涵盖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当满足多系统的匹配要求,且其在选定公司、设备、施工、安装、验收、审查等方面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2]。目前,国内集成系统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IT行业,而设备研究行业大多从属于制造行业及建筑行业,这造成了行业间沟通存在局限性,而智能建筑系统的承建方在规划设计系统及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避开技术协商的情况,这会造成智能系统的构建出现功能齐全不足、施工走弯路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智能建筑系统完善性不足,也会增加了成本浪费。此外,在实际的智能建筑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因施工规划和与智能设备供应等部分分工不够细化,时常引起施工智能颠倒,调解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智能建筑系统的功能性齐全、控制好系统质量及降低投资成本,应当引进更加科学化的技术监理与技术咨询,从而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监控、审查验收等更加协调化及合理化,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中已开始施行该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智能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我国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调查,表现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建造与工程预规划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造工程的质量监理未达到预期要求,造成系统运行率、节能提效、系统开通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其中重点方面有如下几点:(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情况看,智能建筑设备大体上均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因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品种及数量繁多,并且其制造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商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公司大多只是将原有的设备资料进行套用,这导致了不同系统间的不同问题无法一致性进行解决,也难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设备匹配,这为整个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工程建筑部门也是不同的单位负责,这也给设计与建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困难,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出现的问题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造成不可逆转的缺陷,最终造成智能建筑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而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有效的监理工作还难以顺利开展[3]。(2)技术规范。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完成后,对其建筑情况进行质量验收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从目前国内状况看,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规范完善性仍显不足,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难以有据可依,也给后期建筑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3)设备服务。智能建筑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国外直接进口,这给智能设备的价格询问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通常来看,其基本使用材料及安装费用部分是遵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整体定价依据,系统设备的价格也仅仅只是大体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因此,在这方面的预算难以做到精确化,造成了此部分投资无据可依,其控制投资计划也难以制定。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设备的购买主要是由业主负责的,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索赔事宜。(4)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因受到较多行业部门参与管理的影响,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也给工程监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参与建筑工程方面管理的有通信、文化、电力、公安等管理部门,会影响到系统设备选型及报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常常阻碍到监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监理暂停的现象发生。(5)重复作业。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多队伍共同作业的情况,有时候会存在不同队伍进行同样类型工作,这会造成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同队伍之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相互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工程项目的延迟[4]。(6)监理人员素质。智能建筑工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性,对专业技术性的要求较高,也要求更具细节化,这意味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引进多专业性人才进行项目支持及协调作业,这也表明了进行监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工程监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工程监理的任务较重,责任也非常的重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但是,假如监理工作未能够有效的开展,那么就难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措施,最终造成资本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性差,系统的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一定要遵循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监理特性,针对不同工程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理措施,并选用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进行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从而推动监理工作进入良性发展[5]。

3工程监理方面的重点任务

(1)工程设计及其规划。基于智能建筑对系统设备的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帮助,同时帮助业主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准确地分析探讨业主在系统规划方面的相关要求,并认真审查相关方案;在进行合理的相关协商谈判后进行合同设计;设计阶段便要积极开展监理工作,在进行施工图预算及审查设计预算阶段应当先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2)开展招标活动及系统设备确定。在给业主提供技术方面咨询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帮助业主进行招标组织活动,依据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审查及制定项目标书。在业主审查承包方资质及建筑工作业绩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严格的把关并进行价格及设备系统功能的分析对比;对系统设备的供给以及施工工程承包方面的合同条约进行审核。(3)运行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完工后应进行系统试运行;明确区分业主、系统承建商以及协调物业三方的工作内容;审查与系统相关的培训技术资料及系统操作的过程;还应当将相关设备的运行方案及施行制度进行重点审查并将系统的试运行记录进行准确的审查。(4)验收系统。在系统完工后,应对其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精确性及完善性;基于系统设计的细节要求及相关的合同条款对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还必须要对它的试运行状况进行审查;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业主的验收工作顺利开展[6]。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产生给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较滞后,相应的监控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而将监理的概念引入智能建筑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监控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及其质量,这极大的推动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国,刘成玲.发挥监理作用提高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2013(09):92-94.

[2]张美静,王宽.智能建筑系统的构成及造价[J].科技情报,2014(01):77-79.

篇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进行施工建设时,许多高新技术被运用于施工作业之中。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加快本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进行转型。在建筑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过程中,互联网技术会给予建筑行业翻天覆地变化,整个建筑行业在运用互联网发展基础之上实现了智慧建造。在建筑过程中,建筑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建筑业大规模技术升级,而大数据与建筑业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建筑企业智能化[1]。

1智慧建造施工技术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

1.1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智慧建筑重要装备

可穿戴式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者在人衣服上配置的便携式设备。穿戴式设备不仅硬件技术过硬,软件技术也非常发达,其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云端交换的方式实现大数据转换,给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带来极大便利。在现在建筑业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智能手环加强人员的跟踪定位,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知晓功能的具体工作状态。第二,通过智能眼镜可以模拟画面,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纠正。第三,通过智能口罩监控施工状态的空气质量,将信息传递到分享系统中,为区域空气质量做好统计分析。第四,穿戴运动摄影装备,全程记录施工现场。通过以上技术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在建筑工地上被广泛结合,与建筑环境非常融合。

1.2智能移动终端将成为智慧建造重要工具

智能移动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分析为用户定制个性化需求。在我们传统生活中,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等等都是智能终端表现。在建筑领域,移动智能终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第一,配合相应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可以检查施工方案,CAD图纸等现场不便检查的问题。第二,利用移动终端增强过程质量,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施工可以安全有效的进行。第三,通过对施工质量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和现场拍照,将所存在问题汇总之后下发到责任人,责令其定期整改。第四,基于bim技术模拟功能,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模拟手动漫游。

1.3建筑机器人将成为智慧建造辅助工具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正在成为各个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介入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尤其对于劳动密集型建筑施工行业而言,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切砖机器人的出现可以使得人工成本大大下降。机器人在建筑施工领域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全方位焊接机器人可以保证焊接的质量,使得施工更加安全,同时也极大的减轻了焊接的劳动强度。第二,喷涂机器人出现不仅可以解决高层作业的安全问题,还可以提供高层作业速度,使得高层作业更加便捷高效。第三,大芯板采集系统出现可以根据室内大小放置板材,以满足大型场馆、火车站、机场等地的安装需求[2]。目前,许多机器人都是遥控操作,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方式让机器人进行工作。正是由于这种操作方法,在进行施工时,如果机器人的零部件出现故障,很可能会导致工期延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机器人孕育而生。云机器人顾名思义是将云计算与机器人相结合的产物,他也是一个网络终端,机器人本身并不储备任何信息资料,只通过互联网方式将云端的信息发送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机器人可以将周边环境拍摄之后上传至服务器云端,服务器云端根据类似环境下达指令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可以避免障碍物,方便机器人进行工作。所有建筑基本都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库,这也同样减少了施工人员在设计程序时间,通过云计算实现自我飞跃。相信在不久未来,建筑机器人将成为建筑施工的主力。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建筑机器人,我们可以实现整个工程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建筑行业的飞跃。

2智慧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

2.1物联网将在施工全过程中得到应用

早在2013年,我国中央政府就出台了发展物联网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需要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升级,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达到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的目的。在建筑行业,由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持,所以物联网对于建筑业发展非常重要。在建筑过程中,通过利用安装在施工现场的各种传感设备收集当地信息数据,如视频数据、粉尘数据、升降机数据人员信息等其他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从而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效能[3]。在健康监测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无损检测和各种传感技术检测,以保证检测安全性和整体性。笔者发现,国外许多城市建筑中都含有大量物联网技术应用,一些已经成熟模式可以运用于我国建筑物建设之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飞跃,物联网技术的潜力将会被进一步激发,这也会促使建筑行业进一步更新换代,顺应建筑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浪潮,以便更好的推动物联网为行业作出贡献。第一,可以实现建筑设施自动化控制。在许多建筑设施之中,智能设备被广泛运用,例如供电设施,通风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设施都与物联网技术广泛相关。通过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可以调节空调设施,并使空调设施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第二,实现建筑的安全监控。通过在大型建筑物室内安装传感器,可以保证大型建筑内的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在专业软件的辅助之下分析大型建筑存在安全状况,做好预警控制。第三,可以加强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在施工现场,塔吊施工楼梯等大型设备非常多,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这些大型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管,保障这些大型设备可以顺利的发挥作用。第四,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对于现场施工的人员来说,其佩戴的卡片可以在附近五十米内被读卡器读到,这就使得监控人员可以实时的知道工作人员的动态。在施工人员安全帽中往往会设置标签,这些标签既可以作为人员考勤重要来源,也可以将其信息数据及时反映给劳务管理部门,有利于加强人员管理。第五,有利于加强进场设施和材料的管理。在进行建筑时,建筑单位往往会向工厂预定大量建筑材料,而这些建筑材料往往可以通过标识进行读取,这就有利于在施工现场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对建筑材料储存、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建筑质量。第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环境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建筑物安全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例如钢结构的应力应变、地基等等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建设的安全高效。

2.2云计算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改造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各种资源按需分配技术,通过庞大网络计算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传给需要人员。通过该项技术,网络可以为所有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在2015年,我国国务院专门了促进云计算方法意见,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的开发运用,使得云计算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关于建筑行业的云计算企业并不多,一些企业往往只是简单的将数据运用,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大数据分析,也就没有真正的云计算。建筑业企业和单位需要利用云计算改造提升现有信息系统,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挖掘云计算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

2.3大数据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价值被逐步发现,在进行项目建设时,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设备数据、工程质量评估等数据非常庞大,这就需要建筑企业拥有大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企业的决策科学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获取有效价值,可以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并作出正确决策。第二,可以实现劳务人员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劳务人员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使管理者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聘用合格的工人进行工作。第三,实现工程质量大数据分析。通过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工程数据,可以有效的了解真实准确的数据,挖掘出存在的问题,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在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种新型技术,通过物联网将各种生产元素聚集在一起,通过云计算实现管理的现代化,通过大数据提升建筑效率,这些都促进建筑行业的实现智能化和科技化,使得整个工程建设可以更加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4]。

3结语

在我国国家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建筑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主题,通过建筑业以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武士炯 单位: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姜涌.产业化—从房地产业、家装设计业的现在看建筑设计组织的未来[J].建筑学报,2016(6):90-93.

篇4

我观察到的问题就是有的人不理解人工智能,主要是因为它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我们的智能对其自身的认识还很愚钝。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有的时候很难进行一个所谓的多样化的总结。在我们的人工智能下,基本上我们把它解释为IQ,它是一个单维度的事情,可能有更高的信号,从最小的,比如老鼠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大,一直到天才的一个智商,再到人工智能,这是完全错误的,对于我们的以智能大小来判断是错误的。

实际上,智能会有更为聪明的一面。我们有不同类型的智能,比方说你的计算器在你口袋里,从单个维度上讲,它在计算能力或者数学上比你更聪明;你手机中的GPS或者车辆中的GPS在空间的导向上比你功能更强;还有搜索引擎,百度在总的记忆方面比你强,因为它记住了60万亿的网页当中的每一个词。所以,我们自己这样的智能,其实就像这样的坡面,像一个交响乐,是不同部位思维,非常个性化,一个人的智能和另外一个人的智能不一样。动物也有智能,而且是包括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思维。某些情况里面,像这样智力的维度,动物的智能也可以在人身上体现,比如一个松鼠可以记住具体的位置,能够记住成千松果所埋的地方。

我们制造这些机器,也是制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把各种各样的类型组合在一起。一开始这些机器都非常小,就像小的交响乐,小的坡面,非常小,小而美,但是呢,有的时候,在维度上面比人类伟大。我们现在有人工智能,它能够超越人,它们有非常长期的记忆力,在这个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不同类型的一些智能,他们并不是类似人的智能。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像人工智能这样的项目,我们其实就是要发明不同的思维,尽可能找到更多,也许100个或者是1000个不同的思维。那么,要有千差万别的心智,因为有千差万别,所以会有很多的好处。这种不同,对我们来说是最佳的回报、好处,也是为了解决科学或者商务中人很难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发明另外一种思考、思维,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发明另外一种思维,一种比人类更加擅长然后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所思迥异,就是我们新的经济引擎,就是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有机器帮助我们能够有差异化的思维。这是真正价值所在。

在人工智能的一个前沿,就是要发明这种自然中不存在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我们发明了人工的飞行。我们一开始就是发明能够扑动的翅膀,这种翅膀开始不能飞行,只是机械地模仿自然。最后我们的机器却能够在空中飞行,是固定羽的飞行器,然后推进器,这种飞行的方式是自然不存在的,这是人工的飞行,完全是崭新的飞行方法,是人所发明的。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所做的,就是创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自然当中是不存在的,将会成为最有利的思维方式。

前沿二:用感知来整合机器人

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前沿,是把所有不同的思维模式集成在一起。我前面说到,其实有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长期、短暂、语言的思维构成我们的大脑。现在有人工智能了,我们实现了一种这样的思维:就是感知。

感知,是一种类型的判断。比如说视觉的感知,我们能够看出东西,然后能够听到这个东西,能够理解声音的图案,然后进行这种模仿,来模仿各种各样的感知。现在很多的工作,其实就是利用这样的感知。

机器,我们所制造的机器、人工智能,就是用这样的感知。我们还要把其他各种各样的机器整合进去,整合了之后,更加的高级,更加的复杂,这是我们的一个行业的前沿。我们要领先一步来合成这种希望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加复杂的集成的智能,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步,这是我们的科学前沿。

前沿三:让人工智能成为公用工程

还有另外一个前沿,把我们的智力搬到云上去。在环节当中,所有的一切成为可能,是因为我们在150年之前,发现了人工动力。工业革命之前,我们所做的很多东西,必须要用自然的肌肉力,比如人的肌肉力或者动物的肌肉力。比如说公路上我们用人力建造的,房屋也是人力建造的,一个椅子,我们也都是人工造的。

工业化之后,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动力。比如煤碳、石油或者水力,利用这些动力进行发电或者是人工的动力,通过电网输送人工的电能,可以分派这样的电能到任何地方。每一个人可以购买这种人工动力,然后制造其他的东西,把他们的家庭变成自动化,工厂也是自动化,农场也是自动化。所以这个动力成为了商品,是公用的商品,非常的便宜,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以购买。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有些人也在思考,这是一个手摇泵,要人力泵送这样的水,现在他们想出来一个点子:我们是人工智能,我们购买人工动力,制造一个电动泵。一个人工电动泵,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这样的方程式,进行一百倍放大,这就是工业革命,过去是人力完成的,现在我们是有人工的动力了,突然之间把我们房子建造成功了,或者是摩天大楼、铁路公路都可以建造成功了,成百的椅子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人工动力完成。整个城市,我们的生命都是充分地利用这种人工的动力,所以人工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大宗商品。

我们现在也可以这样做,我们现在有新的所谓的动力叫做人工智能。我们把这个电泵加上人工智能,这就变成智能电泵,然后乘上1000倍,或者是所有的这种电器的东西都可以拿进来,然后加上一个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让它具有这种认知的功能了!

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现在有人工智能,也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转变。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我们电网上,我们把这个电网称作云,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像电力一样流动,流到每个人手中,你可以购买你所有想要的人工智能,非常便宜。所以有云电网,你可以购买这样的人工智能,如果你是企业家的话,你也可以购买这样的人工智能了。

接下来如果有10000个创业公司,他们的成功方程式就是把传统的东西拿过来,然后再加上人工智能,就可以创业了。把传统的东西拿过来再加上人工智能就是新的领域,这就是一般创业者的方向。前沿就是我们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公用工程或者大宗商品,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的,这将是非常有利的变化。

前沿四:人工智能的情感

第四个前沿是情感。我们在思考这种看上去非常复杂的情感,仅仅是人有情感,因为人有智商的,但是我们后面发现情感并不是太难。基本上的情感,我们都可以进行追踪,现在有软件了。软件可以识别26个不同人的情感,而且非常的精准。

可以看到,是不是他分心了,是不是他害怕了,他愤怒了或者惊讶了,都可以识别。你是不是要假装出这样的表情,他也可以识别出来,识别这个到底是真正的你的表情还是假的表情,这个机器能够识别我们,能够理解我们的情感了,他们也可以来进行响应,机器也有很强的情感。

我们有的时候也会非常惊讶,其实我们和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有情感的纽带了,他们会给我们他们的情感。我们有些宠物,比如猫狗,他们其实也会给到我们一个反馈的情感,我们爱狗和猫,猫也会爱我们。这样的情感也进入了我们的和机器人的关系,像人工智能他们也有情感。

前沿五:可解释的人工智能

还有另外一个人工智能的领域,像道德问题,让机器人也能够为我们做出决定。他们为我们做出决定,我们希望他们也考虑到我们的价值观。人工智能的问题就是他们也做决定,但我们无法理解或者是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出决定的,其中有一个前沿,就是使得人工智能可以解释,能自圆其说,让他自己解释一下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或者引导我们了解他到底怎样做出决定,做出符合道德的决定。

这是神经网络,信息进入了,有各种不同的层面,最后有一个答案出来了。

篇5

众所周知,创新总是来源于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及其在新的环境背景下的应用。新的可持续性材料的应用与建造方法的发展不可剥离,而且互相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最少量的建筑能耗,更重要的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未来对能源和材料如何智能化利用上。

未来材料已成为现实,它们存在于日常生活诸多用品中。当我们面临发展可持续建筑的挑战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很多答案。问题不在于你选择哪种材料,而在于哪些可取的特性可以用来应对哪些具体的情况。最终元素的周期表将定义我们的建筑体块。

以下两部分描述了两组神奇的前沿建筑材料。

智能材料

传统的材料是静态的,它们通常的功能是抵御外来的影响,例如压力、拉力和温度的影响;智能材料则是动态的,因为它们不断地应对外部影响。这启发了材料应用新思路:与其被动地建构,使建筑成为气候的屏障,不如使用智能材料建设楼宇,动态的功能和信息原则上可以在任何地方安装,量化智能系统可以适应用户的要求。建筑物可以应对温度和光线的变化,加强对高峰负荷乃至风暴和地震的承受能力。

智能材料已很大程度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产品都含有监测或反应功能,例如:在强烈日光下可降低透光率的玻璃,在不同温度下可改变颜色的表面,还有可感知温度自动开启或关闭的窗子。

总体来讲有两类智能材料:特性改变材料和能量转换材料。

1. 特性改变材料

智能材料中通过改变自身性状以响应外界变化的材料称为特性改变材料。包括:

变色材料。它们有能力改变自身的光学特性从而改变颜色,深受设计师青睐。它们可因光、热、压力、酸度和电力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电致变色玻璃窗可以因电流通过而变暗。

相变材料。它能够存储并释放大量能量,可根据压力或温度改变为固体或液体形态,其过程是可逆的,这意味着相变材料可以经过无限多次的状态转换而不会退变。例如微囊内装有的石蜡,在环境温度作用下产生相变,通过储存和释放热量来调节室温。

电活化材料。它将聚合物或金属材料编织为纺织品并可导电。随着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设备,人们对这种便携材料特别感兴趣。

2. 能量转换材料

将能源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从而开始一个进程或改变形式的智能材料被称为能量转换材料。它们的功能发挥需要得到外部控制的援助。

发光材料吸收能源后产生发光现象,例如已知的自然界磷发光现象,光色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我们从被称为未来能源的用于水下灯的LED光源了解到: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材料的使用,都能使原本不发光的物质产生光效应。

压电晶体受到机械力量影响时会产生一股电流,这种影响是可逆的。如果电流作用于它们,也会改变其内部晶体形态。因此,压电材料可作为传感器和驱动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风动力能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动能将可以满足用电、机械冷却或其他耗能需求。

形状记忆材料往往是金属或聚合物。它们的特性是在发生几何形变或受到破坏后能回恢复原来的形状。例如用手术线缝合一根血管,血管在人体体温作用下会回到它的原始形态,从而“线”也就消失了。

纳米技术材料

总的来说纳米材料很难分类,其特点是通过向已有天然或人工材料中添加直径非常小的颗粒物,创造出具有新特性的材料。实际上,这是一种最缺乏传统“材料性”意义的材料。

首先它是如此不可思议小,1nm 是1m的十亿分之一,人类一根头发平均厚度的十万分之一。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性质与宏观尺度大有不同。物质在宏观条件下产生的机理与影响的范围,几乎都可以用普遍存在的物理与化学定理解释,而在纳米世界里,情况则截然不同。在这里,重力影响被中和,而静电和量子力学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如果能熟练地控制纳米级结构,就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影响性能,从而产生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纳米技术将影响几乎所有行业,包括建造业。未来几年之内就能看到纳米技术对于传统建材如混凝土、玻璃、复合材料、绝缘材料甚至木材的特性有明显改善。材料变得更强、更轻、更耐用、更便宜。换句话说,新材料的发展具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这不是投机主义,如今,许多充分利用了纳米技术优势的材料已经出现。

1. 功能表面“薄膜”

它也可以称为功能膜,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能的透明涂料。薄膜使用无处不在,例如,建筑物的外立面可滤掉紫外线从而保护建筑表皮免受日晒而老化的特富隆(聚四氟乙烯)涂层。

荷叶的自洁功能是运用现代技术模仿大自然性能的完美实例。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再现荷叶的防水性能。在这之前你可能会认为防水表面应尽可能地平整光洁,但细看之下你会发现荷叶的表面结构是不平滑的。今天,模仿这种结构生产出了自洁玻璃。同时,也正在做改良传统玻璃性能的实验,例如完全透明并可降解的纤维素结构薄膜的研发,都将为玻璃薄膜材料提供新的选择。

2. 生化活性材料

在纳米世界里银也是受欢迎的新材料之一。常态下,银不易变形,在各种气候状况下具有相同的颜色,总体上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化学物质。但在非常小的粒子状态下,纳米银的性质完全不同,它非常容易起反应,化学性质活泼,而且一直用于清洁和消毒表面。

同样,二氧化钛作为光触媒材料在欧洲是新兴的材料,其实在日本已被广泛使用。所谓光触媒就是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自洁净和空气净化表面。光触媒材料可用于立面、屋顶板、桥梁和道路。由于它们的自我清洗性能也被用来维持医院的无菌,并可为办公室和餐馆净化空气。这种表面的使用提高了20%~70%的空气质量。可以说,如果把它用在城市中建筑的外墙,可以解决烟雾和其他污染引起的问题。

3. 纳米固体

篇6

惊艳的建筑奇迹,不再只是想象中的情节;创新思维的推进,俨然让传统的标准式建筑成为过去式。线条流动、造型梦幻的建筑,代表着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观念。而面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先锋居住的要义更在于,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让居住与自然更和谐地统一。当然,构筑先锋生活的,还有对未知的探索。开发新的感官体验,营建增进感官的空间,是迈向未知的第一步。

先锋的居住要求突破自我的界限,挑战自我的想象。所以,先锋的定义永远是复杂的。它是多意、立体、乃至无穷解的,因此,我们对先锋居住的解读,要经过N次方程才能回答完成。

先锋N=前卫×数字×未来×节能×移动×环保×互动×智能×……

先锋1次方 前卫建筑

前卫已经结束?

在世界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在隐匿山间湖畔的乡居别墅中,总有那么一些建筑在挑战我们的常识和认知。对于这些建筑,我们很难一言以概之。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解构派、高技派、立体派、生态派、有机派……一部分人还在研究派别,另一部分人则开始探讨建筑表皮、热敏技术、交互式墙体 ・科研在向前走,试验建筑在诞生,概念规划走得更远,究竟如何定义“前卫”?

有著名建筑设计师雷蒙德・亚伯拉罕甚至表示,所谓的前卫在现在看来已经结束。的确,正如其所说,“前卫就是突破自我,不断的突破自我的界限,挑战自我想象的一种极限。”因此,诞生就意味着结束。再看看75岁的建筑大师矶崎对前卫建筑给出的更详细定义:“当时所有的存在对于现在都是一个目标点,并且都在朝这个目标前进,站在目标的最前端。站在这一点上的东西被称为‘前卫’。”也许,“前卫”就是一种姿态,衡量它的不在于时间的先后或者某个特定的标准。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建成于19世纪初的作品,依然让人感觉魔幻而前卫:弗兰克・盖里的最新作品JAC总部大楼虽然已收敛起疯狂的线条和解构的体态,依然不妨碍它成为2007年的全球十大建筑。

在这个科技为先的时代,前卫更应该代表一种新的精神,一种对未来的预示,暗含着未来有成为主流的可能。举目望去,现在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的建筑师也多是前卫派的先锋人物:扎拉・哈迪德、雷姆・库哈斯、斯蒂文・霍尔、伯纳德・屈米……无论是哈迪德的流动线条,库哈斯的疯狂拼贴、屈米的趣味狂笑,他们都勇于作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为现代性提出新的视点。超越形体框架的限制,从不可能之处创造新颖,跳脱制式专一的模式,这就是前卫的进步意义。

然而,每一种进步都会带来牺牲。当北京这座充满历史色彩的城市,在大胆引入各种前卫的建筑和建筑思潮时,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的确,过分追求一种外在的变化,起不到对建筑、对文化的一种更大的推荐作用。内涵应当成为前卫的基础,人本则是前卫的内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文一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中国的前卫建筑应该是从本土文化里面生长出来的。”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前卫建筑才是真正的先锋建筑,才能营造出先锋的居住方式。

先锋2次方 数字技术

数字建筑离我们多远?

任何建筑和任何居住方式都有前提,这个前提是我们的时代背景,文化溯源,今天,这个前提中最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一“数字”。以二进制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在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席卷而来的同时,开始影响到我们的建筑和居住方式。数码建筑打破了传统三维模式,在欧美已由实验性阶段转入实用层面。它极大地解放了人活动的空间,对传统建筑美学形成革命性冲击与颠覆,同时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已达到了实践层面。

看看数字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基于一种精确的数理逻辑理论,数字建筑师可以把建筑的动态美学的特质演绎至极。数字化的工具与媒介也进一步改变了设计的行径,使得建筑师可以运用繁复的曲线与形式来模塑近似生物的建筑物。各种复杂的表皮形式被赋予建筑体,可变动调节的薄膜埋藏着数位与机械化的网络。甚至几层薄的材质面经过折叠、弯曲、或者注入空气之后,成为可承载重量的结构。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建造中,数字还可以在资源的有效控制和有限分配中显现出无穷的潜力。

“互动”在数字建筑中随时发生。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永远变化中”的房屋。KOIJIVlACI作室“升起的摩天大楼”(RESI-RISE)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设计出不规则的楼房骨架,使其看起来像一个用复合材料建成的金属梁架。其上许多移动的住房单元,则像一个永恒的生物躯体。骨架随居住者的流动而被充满或者清空,新个体的进驻或是离开,内体都会随之改变。

再来看看数字建筑离我们有多远?在最近的200B Expo Zaragoza展览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就设计出了一座“数字水墙亭台”。该建筑是用水建造的,液体幕墙不但能够展示图像或信息,还能感知到靠近的物体,自动分开让其穿过。亭台所有的墙体都用数字水墙构成,屋顶用很薄的水层覆盖,如果风太大的话,屋顶可以降低。安装了传感器的水墙能够感知到人们的靠近,设计者Mitchell说:“就像摩西走出红海一样,水会分开一条道路,让人们进入,这与固定地点的门是完全不同的。”水墙是首次梦想成真的项目,由于管道和电子设备并不贵,回收的水也是源源不断的,因此水墙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如今的数字技术也绝非仅停留在对建筑设计的修饰和渲染中,它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元层面和及其技术之外的文化复杂性,已远远不是技术本身所能掌控。它在建筑的功能性、文化性和建造可能性上的探索,以其设计过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超越了传统建筑学而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它与社会、经济、政治、心理和伦理等多元文脉的有效融合,注定了这将是一场颠覆传统建筑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革命。

先锋3次方 未来之城

谁在竞争未来之城?

新千年伊始,一个个宏伟的造城计划就在各国开始酝酿。当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摆上日程,各国的新造城计划中就增加了很多想象力的色彩,由此让这些在一两年或十几年以后即可实现的城市居住梦想,变得大胆而富有梦幻色彩。迪拜――每一个建筑都吸引眼球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商业城市迪拜以极高频率推出的城市和建筑计划一个比一个大胆。迪拜之所以不惜重金建造前卫建筑,目的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的迪拜品牌。有众多堪称奇迹的建筑构筑起来的迪拜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未来之城”。即将

完工的世界第一高楼的迪拜塔,为了防止被对手超越,至今仍对其高度保密。这座高度成迷的迪拜塔耗资约10亿美元。与此同时,迪拜还有以人工填海方式建造的3座棕榈岛、由300座小岛以世界地图形状组成的世界岛等,其想象之大胆、设计之有气魄,为世界瞩目。

即将动工的“旋转公寓”则可称作奇迹中的奇迹。这座摩天大楼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能做360度旋转,是世界首座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整体旋转大厦。因此,这是一座公平的大厦,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段内的视野范围都一样,没有哪个房间视野最好。

坐落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大厦,则是对传统高层建筑施工和结构局限的挑战。这座大厦由五星级饭店、酒店公寓、住宅楼和办公室组成。它的外形酷似两条性感漂亮的“腿”,弯曲交错在一起。一条“腿”高330米,饭店位于其顶部。两条“腿”的中部用一座天桥连接,将上层的大厅也连接起来,形成结构上的辅助支撑。看上去这两条“腿”伸向了天空,好象摆脱了重力的束缚。

莫斯科――世界最大的建筑

新经济城市愿意从形象上寻求突破。莫斯科已经规划立项的一个建筑――水晶岛,将成为“全球最大建筑”。这座外形宛如圣诞树的玻璃材质建筑将凭借约25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跻身吉尼斯世界纪录。设计师诺曼・福斯特认为,“水晶岛”无疑将成为俄罗斯重新复兴为世界大国的象征。

造价40亿美元的“水晶岛”不是世界上最高建筑,但建筑面积却总计有250万平方米,相当于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面积的4倍。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楼中之城”,将有900个公寓和3000个酒店房间,可供3万人同时居住。 “水晶岛”里还将建造一所国际学校,多个电影院、博物馆、剧院、医院、体育馆。如果一切顺利,水晶岛将在6年内顺利完工。

韩国――蜂巢一样聚集

韩国的宏图状志是未来在首尔市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摩天蜂巢城”,由此创造一个更适于未来人类居住的环境。首尔市南部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命名为“首尔公社2026工程”的蜂巢城计划正是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和环保问题提出,有望在2026年建成。

蜂巢城占地40万平方米,由15幢16到53层,被称为“绿塔”的塔楼组成,这些塔楼个个都酷似硕大无朋的巨型蜂巢,而且全都被绿色植物覆盖。每幢“绿塔”直径达75米,每隔数层塔楼就会向外部隆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球”。“圆球”将按照功能不同,被划分为公共区、私人区和商业区。

“摩天蜂巢城”将严格按照环保节能的要求而设计。每座“绿塔”表面全都是巨大的六角形窗口,这些窗口将使用光电玻璃、墙体玻璃面板等高科技材质的玻璃打造,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能源。在“绿塔”表面玻璃之间的骨架上,将种植各种各样的攀缘植物和花草,不仅使塔楼内部保持清凉,而且令居住环境更加健康,让塔楼本身就成为一个垂直方向的“公园”。

先锋4次方 节能房屋

适应气候变化的房子?

住宅本是一种遮蔽物,但1902年开利博士发明空调技术之后,建筑的表皮却开始异化为“时装”。当人们抱怨我国城市的无特色时,本应回归建筑的本源去寻求答案。通风,遮阳,保温――这些建筑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无疑是这个绿色环保占主流的年代,建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先锋的居住,更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能量。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立面,将是最有市场,也最非空谈的一种节能方式。让建筑的表皮呼吸,这是双层皮幕墙的构思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建筑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热水瓶,在冬天,除了保温,它还应该充分吸收阳光以实现被动式采暖,而在夏季,它又必须有效地防止热量进入。双层皮玻璃幕墙可以动态地调整建筑对冬、夏季节相互矛盾的要求。在冬季,阳光照耀下的双层皮玻璃幕墙可以形成一个温度缓冲层,有效地减少建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热损失,而大玻璃立面为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在夏季,可调节遮阳百叶因其置于双层玻璃之间,从而得到了保护。流动的空气足以带走金属百叶吸收的热量,减少热量进入室内的概率。

由仿生学获得启示的外墙材料在建筑立面上的应用,也将极大改善节能效果。普通外保温墙体的设计目标很单一,即防止热量外逸,而新型节能墙体的设计目标则是双重的,在保温的同时还可以高效地吸收太阳能,也就是只允许能量从外到内的单向流动。德国建筑师赫尔佐格教授设计的windburg青年旅馆和慕尼黑普拉赫住宅在南向局部使用了THI作外墙,可以让室内外温度温差相差十几度以上。

先锋5次方 移动生活

采购单里还有一所房子?

曾经,预制房的概念曾一度和某种歪歪斜斜、脱皮破败的房子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令人讨厌的东西。许多社区还想从法律上禁止它们在城市中的存在,因为在人们的概念里,活动房一般都被建造得很脆弱劣质的铝片,墙壁很薄,一点灯就呲啦呲啦响。而且,老旧的活动房几乎只是“停靠”在某地,没有固定的地基和栓锁系统。

今天的预制房设计在全世界却前所未有的活跃,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移动式的生活方式,更以产业化的方式为建筑的经济环保性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预制房屋一般在三维模型中制做,具有很强的设计灵活性。预制建筑系统的模件可结合起来,建造一层、两层或三层的住宅,还可用于多家庭复合住宅的建设。当模件抵达建筑现场时,可随时在地基上组装。除了一些内部装饰,包括板墙、镶边、地板和橱柜已完成外,隔热障壁、管道、配线、壁板和其他建筑细节的大部分也已完成。预制房屋的现场完工根据房屋的大小、风格和特点,由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

对预制房屋在工厂统一加工,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工艺和质量,也保证了成批生产的低成本。基本构架和组件生产完毕,就可以用卡车运输到我们希望居住的地点。预制房屋往往在抵达现场当天或几天以后就可以搬进去住。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预制房屋可安装在表面地基如支柱上,还可以在新址重新安装。

先锋6次方 环保之家

何不废物利用?

环保是21世纪最时髦的话题,这一点,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在如今最新的家居潮流中。在2008年初举办巴黎家居展上,环保成为最大的亮点。设计师们纷纷绞尽脑汁,以各种手段,诠释着家具的环保理念。

收集家里的破布头、旧衣服、废罐头,这些原本废弃的材料,却成为设计师们手中最有价值的物品。用环保得不能再环保的废旧材料制成的家居,无疑可以称得上最环保的家具了,而这一点,丝毫不会损坏家具的美感,相反,还由此产生出另一股另类时尚风潮。

看看这些“废物利用”的宝贝吧:鸡蛋纸垫做的矮凳质地结实而不乏舒适性;完全由纸板制成的办公室家具,可谓百分百无毒无污染;旧报纸做的插花也可以很艳丽婉约;罐头瓶盖、镜框等无数种杂物组装拼贴在一起的吊灯,一样令居室富丽堂皇。

先锋7次方 互动感官

第六感空间?

先锋派的设计师,无时无刻都在通过作品表达其对未来住居

时尚的预测。每年,科隆家居展的“理想之屋”展厅,都会邀请最前沿的设计师,通过作品,从商业、文化和设计思维层面,表达其对未来的居住形式及设计整合的跨领域方面的前瞻见解。最近一届的科隆家居展,邀请来国际级首屈一指的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札哈・哈蒂德,与纵横日本各大国际级制造品牌设计师深泽直人,分别打造一座理想之屋,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与作品呈现,让两个空间散发截然不同的创意氛围,然而,它们的共性却直至未来居住的方向――更为诗意的感官体验。

“轻飘的线条,流动的空间”成为哈蒂德设计主题,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几乎看不到任何一处垂直水平线条,有的只是充满着流畅曲线的空间韵律,不论是家具、灯具、橱柜、盥洗设施……所有的对象,全都在一个纯白的空间场景里连成一气,在里面的生活,就像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空间,整个空间经验将是陌生新奇的。

“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这是哈蒂德对未来的批注,她相信未来世界里的所有接口、所有对象,包含建筑本身都应该跟人的身体直接呼应,更应该是自然有机生命的一部分,而未来的生活空间将不再会是由当下艰涩的几何线条、充满敌意的尖锐角度以及不连续的独立元素所支配而成,取而代之的将是超越物质本能及机能几何意义的形式融合所产生的连续有机体。

另一座是来自日本商业设计大师深泽直人的理想之屋。深泽直人认为,未来将是电子产品、数字家庭大行其道的世代,生活中将充斥着许多对象,而每一件对象,无论是在造形上,或使用机能上,都必须协调运作才得以获致生活的平衡,因此,在深泽直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真实,一种关于形式与机能的互动平衡。

这位日本大师所打造的未来之屋全部保留建筑体最单纯的直线面貌,开放空间里随意摆放可站立的家具。他认为未来所有的家具都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追求便利的过程,从原本占有的空间位置慢慢脱离而跟着人们移动,或被安置在空间的墙壁里,就如同现今的空调、照明设备、电视等都慢慢往壁面移动,家用电话和音响也被可随身携带的无线电话、手机、椅及随身听、MP3所取代,如此来空间会有越来越多的留白。

从深泽直人的作品,我们彷佛看到了比尔・盖茨不断倡导的数字家庭原型,在极简的造型背后,其实蕴涵着复杂的机能关联,在空旷的居住空间里,其实交织着无数的无线连网,生活的简单表面背后永远是由复杂的精确设计所成就的。

哈蒂德是一位建筑师,她的作品呈现的是未来的流畅空间型态,而深泽直人是一位产品设计师,他的作品呈现的则是对象造型的整合。

先锋8次方 只能家居

做个幸福的懒人?

信息化社会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宅提出了挑战。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居家环境。

几年前,比尔・盖茨花费巨资在华盛顿湖畔建造的智能化豪宅,曾一度吸引了众多目光的聚焦。如今,智能化家电、智能化照明系统、智能化保安系统,乃至智能化小区的各种提法早已见惯不怪。在静谧的晨光中,主人公正在卧室酣睡。这时,时钟指到7:00,起床的时间到了。突然,音响、电视自动启动,洗手间的灯光由弱渐强,窗帘自动拉开,咖啡壶自动开煮咖啡;在声光的提醒下,主人起床了。在盥洗、用餐之后,主人公出门,回头一按手中的遥控器,家中的安防系统自动启动,电视、音响和家中的所有电灯全部关闭……以上场景曾作为智能化家居的美好生活画面而广为传诵。

今天,伴随着智能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对智能化家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的基本目标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化系统上进行集中的或者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新的智能化挑战在于,如何将传统的有线传输扩展为无线传输。因为无线传输的移动性和可扩展性是有线传输方式所无法具备。而无线智能模块最大的优点是安装方便,可拆分性强,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环境的需要。每一个智能模块都是一个无线接入点,彼此互不干扰。

事实上,与普通的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为各种能源支出节约成本。

篇7

1、前言

人民的生活与住宅小区的建设存在很紧密的关系,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并影响国家、社会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如果没有规划好小区建设,对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住宅小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和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区建设也更加趋向于商品化,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利益,并考虑小区周围的环境,以及小区建设是否具有生活舒适的要求。本文将对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2、良好住宅小区建设的相关要求

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以人为本、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既要满足人们居住、出行、上下班、购物、安全、舒适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审美和陶冶性情的需要。在整个过程总要保证三个可持续发展,第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既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更要满足未来环境、生态和节能发展的需要;第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为所有居民提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交流文化及满足其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第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具有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及信息化的经济结构和保值、增值的经济能力。良好的住宅小区规划图,应很好的体现小区的绿化程度,与建筑物的完美融合,并达到人们舒适生活的要求。

3、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较为人性化的考虑

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居住条件,规划者会想方设法对住宅小区进行良好的规划,充分考虑各种物质空间的布局,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忽视了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忽视了公共交往的空间建设。而且住户只能接受已经设计好的居住环境与设施,没能做到让公民共同参与的程度。因此只是考虑物质环境内容,而忽视居民的交往空间,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做法。

3.2、绿化用地的数量不达标

根据国家或是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存在许多新建居住区没有达到绿化面积的要求,许多开发商只是单纯的追求利益,片面地增加住宅用地,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居民公共绿化活动的面积,使得小区的整体居住环境较不理想。

3.3、没有充分理解住宅小区新概念的设计

存在部分开发商,对绿色生态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小区的绿化与美化就是绿色生态,对小区的环保、舒适、效率、健康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绿色生态的设计要求,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大环境、能源、生态、美化、绿化等问题。

3.4、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

许多开发商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时,在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方面存在较少的考虑,只是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开发利益,许多居住区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设施,比如城市边缘的社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相应的教育设施以及文化娱乐设施。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居住小区逐渐与城市脱离,出现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甚至会提高犯罪率。没有充分保障住宅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连接,使得居民的上下班出现很大的问题,并且对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很大的影响。

3.5、没有将人与自然、环境进行和谐统一

许多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没有达到景观设计内外生态统一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并且对周边环境,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使得人、自然与建筑物没有做到和谐统一。

4、在进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4.1、重视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的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环境进行良好的规划,只有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居民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住宅小区的建设,要进行分阶段设计。能够在小区原有的风貌基础上,进行现代设计手法的加工,在最大程度上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住宅居民对人文氛围的相关要求。而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住宅小区原有的树木、绿地、河流、山坡等,并对其原样进行保护,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优雅,并且满足对本地特色的要求。

4.2、适当的建立合理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

当今,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建造之势越大,似乎象征着小区的档次越高。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建造的多、功能全,这只能说对城市功能的不足起到了弥补的作用。但是公共设施建造的越大、越多,想要得到正常的经济效益、维持正常的运营,那么,就得从小区外招揽人员进来。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小区的环境,更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干扰。

4.3、创建绿色生态小区

第一,住宅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在采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的同时还要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另外,不仅对屋顶采取绿化的技术,还要采取窗户遮阳的新技术,以此达到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目的。第二,绿化系统。除了以草坪为主的绿化方式外,还要尽量的多种一些花草树木,减少用水量,建设一个效果良好的绿化景观系统。

4.4、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引入智能化建设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随着我们国家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发展,智能化建筑已经引入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智能化的内容主要是:将小区的管理中心为总指挥部,然后再由总指挥部派专们的工作人员对个户居民的水表和电表以及煤气表进行集抄,另外还包括小区网络的建立,三防的建立,信息的综合服务,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等内容。

5、现状和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国家将住宅建设定位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住房制度则由福利型分配逐步转成货币型分配,而住宅建设的开发正逐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5.1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

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独特性风貌,逐渐摒弃了那些缺乏特色的小区,小区需要向独特个性的方向建造。建造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传统文脉的延续

作为城市的构成细胞,小区应当良好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各要素,注重保护各城市自身的文化风格。

.因地制宜地布局

由于各自不同的小区基地状况,应当根据地形、地貌和地物,进行小区的规划和布局,充分体现小区的自身特色。

.建筑形式的创作

住宅建筑,作为小区的主体,对大规模的住宅如果没有处理妥当,就会显得平淡而杂乱。对小区的住宅建筑进行处理时,应注重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确定一个与当地建筑有关的主题符号,然后在小区建筑的各个部位上进行应用,符号在尺度和形状上略作变化,但始终保持总体的一致和统一;二是,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或民风,尽量显示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小区居民的认同感。

5.2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当前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看出,具体如下所示:

一是,以人为本,住宅建设力求提供一个方便而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是,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在经济和资源上的节能消费,提倡节能、节地以及节材,建立一个可持续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住宅体系,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尽可能少地制造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是,反映科技的进步,社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智能化系统的设施是住宅装备的必然趋势,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才能让新世纪住宅能够适应高科技社会、信息化社会。

五是,住宅产业现代化,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一个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建立一个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只有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进行住宅小区的建设,才能使住宅建设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其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6、结语

对住宅小区进行良好的规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考虑,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系统性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程度的规划、策划以及管理等设计手段,并经过多方面的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为了保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在最大程度上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从而保证居民居住的理想、舒适、优美与文明,创造出一个科技环保、健康舒适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06).

[2]陈向韶.探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J].广东科技,2008,(02)

[3]李湘洲,才东明.住宅与小区建设.21 世纪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篇8

凯利预测,到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不过是开胃菜,谷歌眼镜、无人驾驶都有很成熟的产品。同样,IBM的沃森,相比同门前辈“深蓝”要牛得多,它也许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诊断专家。以至于现在出生的孩子在成年后,也许就很少需要依靠医生来诊断了。

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已近60年,为何会在这几年加速推进?凯利总结了三大突破。

一是廉价的并行计算。要辨认某个口语词汇,需要听到所有音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识别某张图片,需要看到所有像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执行这种深度并行任务,需要建立一个神经网络。

2009年,吴恩达(现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和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用于电子游戏的GPU芯片,可以并行运行神经网络。吴恩达开发的人工神经网络,看一周相关视频,就能自主学会识别哪些是关于猫的视频。如今,在GPU集群上运行神经网络,已成人工智能的一项常规技术。

二是大数据。海量数据的收集,为人工智能提供了训练的条件。吴恩达说,建设人工智能,就像造一艘火箭飞船,需要一个巨大的引擎和许多燃料。飞船的引擎是各种学习型算法,燃料正是提供给这些算法的大量数据。

第三大突破,当然就是更好的算法。先是识别一只眼睛,下一个层级是将双眼归在一组,再下一个层级是把双眼和鼻子关联在一起。识别一张人脸,需要叠加多达15个层级,每个层级可能都是百万的节点。杰夫・辛顿的深度学习算法,成为当下所有人工智能产品的组成部分。

GPU集群+大数据+深度学习代码,让人工智能的火箭起飞。这是与人类完全不同的心智种类,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异类智能。诸如盖茨、霍金、马斯克等聪明人,都担心创造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是个错误,甚至是人类最后的文明。

凯利并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但认为人工智能会重新定义人类,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如果问,人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个答案就是:制造生物演化无法得到的新型智能。我们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不能做的事情;我们最重要的思维产品,也不是比人类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类完全无法思考的事情。

篇9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083-02

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技术(IPA)由美国大豆协会引进,该技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养殖”提升为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2013年安徽张林渔业公司建成安徽首套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流水池精养区、外塘生态净化区、气提推水增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2014年开始实施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流水池主养品种有加州鲈、黄颡鱼、斑点叉尾和青鱼。外塘作为净水区,主要放养鲢鱼和鳙鱼,并设置浮床种植水生蔬菜等。笔者作为农技指导员参与了该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并且对此养殖系统和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现就生产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应对措施。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流水池选址与建造不够科学 建设选择了东湖养殖池塘土质为腐植质土,土质松软,塘埂基础较差,工程施工难度大,底部在50cm碎石基础上加10cm钢筋钢筋凝土,墙体为砖固砖混结构,增加了建设成本。流水池壁粗糙,抹平处理不到位,表面不光滑,造成鱼体擦伤。底部增氧装置管网安装在池壁上,造成拉网操作不便。

1.2 推水设备动力过大,水质检测设备单一 推水设备使用电机功率每台为3kW,耗能高,流速快,鱼顶水体能消耗大;物联网水质在线监测管理系统采用一套检测设备,数据准确性不够,并只检测DO、PH和水温,忽视了氨氮和亚硝酸盐两项重要指标。

1.3 废弃物收集处理效果不明显 吸污时间主要在早晨和傍晚,另外废弃物沉淀池只建了一个,废水只有一级沉淀不充分就排到外塘循环使用。

1.4 鱼应急死亡率较高 鱼种未经拉网段练的鱼种下池极易造成应急死亡,循环水池养殖的鱼虽然有一定的抗应急能力,但多次起捕又不作任何处理往往同样造成大量死亡,特别是养殖池留存鱼。

1.5 外塘净化系统不够完善 外塘多数只放一些鲢鱼和鳙鱼,以调节水质,而忽视了外塘生态净水系统的建立和效益提升。

2 主要应对措施

2.1 选址科学建造

2.1.1 选址要求 “水、电、路”三通,水源方便、无污染,交通便捷,选择塘口底质硬,土质以粘土为宜,降低建设成本。

2.1.2 养殖池建造规范 选择2口1.33hm2相临池塘,利用中间池埂的一端建造3~5条流水槽,规格为长22m×宽5m×深2m,养殖水槽进水一端安装气提推水增氧设备,水槽出水口―端建宽2~3m的公共集污区,集污槽上方安装自动吸污系统,并建集污沉淀池等。

2.1.3 流水池壁要光滑 除墙体表面抹平,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环保油漆更佳,可避免鱼体擦伤。微孔增氧管网安装要镶嵌在池底和池壁,以便拉网操作。

2.2 系统精准配套

2.2.1 推水增氧系统设备动力匹配 电机功率由每台3kW改用2.2kW,既降低用电量,又降低流速,减少鱼的体能消耗。

2.2.2 物联网全程监控 物联网适时监控,水质在线检测系统建二套设备为宜,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检测溶氧、酸碱度和水温,同时要增加氨氮和亚硝酸盐重要指标的检测;水上水下均可装摄像系统,以便观察和掌握鱼的生长和活动情况。

2.2.3 外塘生态净化系统功能优化完善 不仅要放一些鲢鱼和鳙鱼,还可以投放黄颡鱼、鲫鱼及青虾,并种植茭白、空心菜等水生植物(含生物浮床),种植面积占外塘面积的15%~20%,以净化并调节水质,提升外塘净水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 自动投饵系统精准投饲 投饵系统自动可控,减少了人员操作;“四定”投饲,均匀投饵,全程使用膨化饲料,减少浪费,降低了饵料系数。

2.3 日常精细管理

2.3.1 苗种就近选择 苗种下池成活率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投放以自育鱼种或流水池培育的鱼种为佳,尽量减少运输和鱼种下池的应急反应,可以大大提高苗种成活率。

2.3.2 投饵量适时调控 应根据存池鱼体总量,天气变化,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具体而定。随鱼体总量增加要逐渐增加投饵次数和投饵量,天气突变和鱼的活动异常时要相应减少或停止投饵。

2.3.3 废弃物收集适时调整 苗种饲养阶段每天吸污2~3次,随鱼类生长,投饵增加,水温升高,要适时增加到4~6次。废弃物沉淀池建2~3个为宜,废水通过多级沉淀之后,再排到外塘循环使用。

2.3.4 成鱼应急要妥善处理 因为鱼池养殖产量高,有的不能一次性出池,尤其是高温季节;建议在拉网前3d减少投饵量,前1d停食,减少粪便运输污染;拉网前每1d每1m3水体泼洒0.3g维生素C+3g葡萄糖,必须停止推水开启底部增氧,连泼2~3d,减少应急死亡。

2.4 养殖成效提升

2.4.1 名优养殖效益高 苗种选择名优水产品,以鲈鱼、黄颡鱼、鱼等为主养品种,单产每1m3可达100kg,根据市场需求适时上市,养殖经济效益更高。

2.4.2 水产品质量优 由于养殖水环境的改善,鱼类发病率降低,常规用药又在养殖糟内进行,用药量大大减少,并严格遵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2.4.3 养殖水域环境优 营造一个完善的池塘生态净化循环系统,做到养殖用水做到“零排放”,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对环境无压力,生态效益好。

篇10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东议定书》的缔约国,必须肩负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

近年来,河北省发展低碳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早在2006年河北省保定市就实施了“保定.中国电谷”战略,建造“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并加大研究速度,于2007年启动“太阳能之城”建设,相继开展“蓝天”、“碧水”、“固碳”等城市生态建设,着重实施低碳社区、低碳交通等示范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能源应用和节能环保工作。如今的河北省保定市已经有90%的主要路段、85%的游园绿地、包括全部的交通信号灯和部分居民小区已经完成了太阳能应用的改造。2008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城市,同年,《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使得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拉开建设低碳城市的序幕。

当然,河北其他城市,例如: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都被列为低碳示范城市。河北省将大力开展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理念的研究,积极开展低碳建设工作,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发展河北省低碳城市建设。

1.河北省住区低碳建设的现状

河北省住区低碳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初具规模的低碳住区在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达到低碳住区的标准。目前河北省具有低碳住区特征的有保定市新世纪花园小区,该小区位于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分两期建设,并于2005年9月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该小区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节能环保、健康绿色的设计理念,小区规划科学有序,小区整体感观恢弘大气。小区内各组团相对独立,建设风格独特,层次化、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自然流畅。小区公共设施齐备,共有地上地下停车场三处,自行车棚18个,幼儿园、会所、便利店、健身活动中心为业主的生活提供最大的方便,小区主要公共照明部分全部采用太阳能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并建有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一座。

新世纪花园小区住宅布局合理,每户保证拥有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整体空间利用率高,墙壁保温隔音。该小区内庭院灯、景观灯和部分光热设施都已经改造完毕。每到夜晚,新世纪花园小区内的居民依旧能感受到“阳光”,小区中心花园中两个巨大的景观灯绽放着黄、红、蓝、粉色的灯花,脚下闪烁着各种动物造型的地砖灯,楼前楼后的绿化带里慢慢变换颜色的草坪灯,整个小区随处可见冷色调的路灯,而这些路灯都是太阳能灯。

除了保定新世纪花园小区,不久前廊坊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促进经济增长,初步建成了以“智能用电,引领低碳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样板示范智能小区。小区的智能用电采用高级测量、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快速储能等技术,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2.河北省住区低碳建设的问题

2.1.缺乏系统规划――住区与城市矛盾加剧

现有河北省住区在低碳建设上都有一个弱点就是不能从城市和区域的角度上宏观系统规划住区,只注重总体规划和城市地块用地分析,忽略详细规划,而管理部门只负责批地却不管住区所处城市的位置,城市环境与风向等对于住区的影响,以及住区对周围城市环境的影响。此外现有住区在规划设计中深度不够,规划布局单调或者规划布局不合理以及在规划布局中一味地套用标准住宅设计图纸,不加思索和分析,照搬城市住宅的设计方案,导致“千城一面,百镇同貌”,缺乏地方特色和以人为本思想。

2.2.环境配置滞后――环境与自然发展不平衡

河北省现有住区不少都占了大量的良田好地,把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人为的影响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住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虽然容积率和绿地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在绿地规划上往往犯一个“崇洋”的毛病。我们看上去的高档小区,都是种植一些高档林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来养护,忽略了低碳住区环境的内在含义。

2.3.低碳技术落后――住区建筑耗能高

建筑低碳是个很重要内容,建筑业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几乎占到了50%,光是这一比例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现有河北省的住区有很大一部分是20世纪以前建造的,住宅单体在建筑设计中没有采用低碳设计理念,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手法相对落后不能达到低碳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改造该类建筑并且在新的住区建造过程中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使之与低碳建筑接轨。

2.4.低碳思想不深入――公众参与积极性差

近年来河北省政府对于低碳住区建设制定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目标,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相形之下,公众的低碳意识和参与显得不够积极,虽然一些城镇的居民越来越对大气质量差、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噪音扰民等抱有怨言,但人们从未从自己身旁的小事做起。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仅靠政府或某个组织强力推动,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3.河北省住区低碳建设的策略

3.1.合理规划布局――正确处理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住区用地规划选址对城市的功能布局、居住环境质量、城市建设经济以及景观组织等非常重要,必须慎重对待。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水极为重视家居的室外环境,《阳宅十书》在《论宅外形》中国谈到宅与大地山河的重要关系:“人之居处,宜为大地山河为主,起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即是说,人的居住所在首先要与大地山河相协调,即使住宅内部很得法,但如果外部环境选择不当的话,终究不能称得上好的住宅,因此,住区用地的选择是非常重要:

首先,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住区在规划选址时应当注意选择适于各项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地形和地址条件的用地,避免不良条件的危害。

其次,正确处理住区用地与城市的关系

住区的选址在城市中的位置对于住区低碳建设有重要意义,这就关系到住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健全和外出交通是否便利,从而涉及到住区是否能够在居民服务和交通方面达到低碳标准。居住用地的位置应当合理地考虑城市主导风向,根据住区规模配备适宜大小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组织城市交通与住区交通的联系,较少居民出行次数和距离,从而减少住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从规划意义上达到低碳。

最后,合理的住区布局

住区布局对于住区碳排放影响很大,住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对正确的组织住区内建筑与环境的合理配置,正确选择建筑朝向,使得住区建筑在冬季获得更多的日照而在夏天避免强烈的光照。

3.2.适宜配置环境――促进住区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根据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住区绿地系统,并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尽可能利用住区内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住区内原有绿地、湖河水面等应加以保留和利用,节省建设投资。合理选择和配置绿化树种,力求投资少,收益大,且便于管理,既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美化住区环境,改善住区的自然环境和小气候。

3.3.引进先进技术――减少建筑单体碳排放

住区建筑设计应当注重能源的高效节约化和能源的循环使用,注重对未使用能源的收集利用,排热回收,节水以及对二次能源的利用等。在建造时使用耐久的建筑材料,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尽量应用地域性的自然建筑材料以及当地的建筑产品,避免材料的二次运输。

对于低碳建筑节能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

首先,建筑墙体节能技术

在住区建筑低碳建设前提下,发展高效保温节能的外保温墙体是节能减排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复合墙体一般用砖或者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墙,并于绝热材料复合,或者用钢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薄壁结构夹以绝热材料作为墙体。外保温墙体主体墙可采用各种混凝土空心砌块、非黏土砖、多孔黏土砖墙体以及加气混凝土等。

其次,门窗低碳技术

在建筑护结构中,改善门窗的绝热性能是住宅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窗墙比、改善窗户的保温性能减少传热量,以及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加设密封条,提高气密性减少渗透量。

再次,屋面低碳减排技术

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容量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重量、厚度过大,也不宜采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止屋面湿作业时保温层大量吸水,降低保温效果。屋面保温技术可以采用聚苯板保温层面、再生聚苯板保温层面、架空型岩棉板保温层面、架空型玻璃棉保温层面等多种屋面。

此外,达到屋顶低碳还可以采用屋顶绿化设计,涵养水分,调节局部小气候,此做法具有明显的降温、隔热、防水作用,同时还减少了太阳对屋顶的直射,从而延长屋顶使用寿命,美化住区绿化环境,节约能源,减少住区碳排放。

3.4.树立低碳思想――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低碳活动

有人说:低碳就是要节约,不能开空调,不能开汽车不能乘电梯,这是人们对于低碳生活存在的误解。我们提倡的低碳,并不是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保证较高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树立住区居民低碳减排的思想,对于低碳住区建设意义十分重要,低碳减排思想是一种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态度,任何节能、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

4.结语

河北省低碳住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提到低碳不能单纯考虑到住区建筑或者是建造技术等单一方面,更应该从规划入手,全面考虑住区生命全周期内碳排放的问题,合理选择适当的开发策略和建筑技术,才能建造出真正的低碳住区,提高河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立均、王婷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初探《山西建筑》第36卷第28期

2.李建明、孙正、祝大勇保定市经济发展方式变迁及效应评估――对低碳城市发展动力的探寻《理论界》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