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4:58: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教育的教学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能够给学生带来震撼作用,影响他们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我国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他们身在农村却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3.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也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改革的实践情况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 增加互动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互动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以加强学生的主关能动性。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生自身的情感特征与能否成功的学好一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动机较高,兴趣度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要比那些没有学习动机,兴趣度不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是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学习礼貌用语’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组的每个同学都安排一个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一组模拟商城购物的情境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桌子,上面摆好各种小商品,使同学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的角色,随后,让一组的两个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下面当观众。首先,顾客走到售货员的面前,售货员会说您好,请问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吗?顾客可以回答,我想买一个发卡,您能帮我推荐一个吗?经过短暂的挑选与对话后,当顾客选完发卡的时候,售货员说:很高兴为您服务,欢迎下次再来。顾客接着回答说,谢谢您的帮助,再见。待场景模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下面的观众进行互相讨论,看看他们的礼貌用语使用是否得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样一来,进行角色模拟的学生在模拟中学会了礼貌用语,而观看的同学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礼貌用语的印象。
二、采取新型教学方法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数字故事教学法,它将动画、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元素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口头故得可视化,使得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动画的内容,更容易被动画的效果所吸引,从而更容易从故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来对数字故事进行编辑,例如powerpoint、premiere、Flash等软件都可以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动画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确定主题、编辑文本、收集素材、编辑整合这四项原则,以制作出生动的数字故事。
例如在制作‘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程的数字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篇课文的内容,确定如‘地震来时不要慌’这样的故事主题。随后即可以编写故事的文本并收集素材,在编辑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时间设定为地震来临前到地震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而人物和地点分别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屋子里面。随后教师可在网上收集像卫生间之类的一些能够有效躲避地震伤害的空间和容易造成伤害的举动之类的素材。随后配上音乐,音乐的选择应该适合场景的发生,例如地震来临之前,可以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而地震来临的时候,应该立即更换为紧张激烈的音乐音效,最后利用powpoint等办公软件将这些素材和音乐音效整合起来,以达到生动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
三、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看,品德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全部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素材中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与教材内容上发生共鸣,引发学生的体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会面临着离开自己生活学习六年的学校,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许多学生都会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着一种不舍之情,这时我们在讲授‘我的成长足迹’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在小学六年来的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忘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一件件事情列举出来,例如从学前班升入一年级时的感受、人生中第一次当值周生的经历、入少先队时的激动之情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在自己的小学学习阶段所经历过的,自己完全能体会其中的感情,从而使增加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研究的课程,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在美国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我听了,然后我忘了、我看了,随后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才真正的懂了。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当中,而是应该使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接触社会,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体验这个社会,来认识社会,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了解社会,感恩于社会,最终做到回报社会。
例如在在讲到‘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附近的社区,在走进社区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提出此次去社区活动的要求,看看社区内有什么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能变得更好的。在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同学们纷纷回到了老师的身边,这时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询问他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为社区做了些什么事情,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扶行动不方便的老爷爷老奶奶上楼,有些同学则会说:我们把社区地上的垃圾捡了起来,扔到了垃圾箱,使地面变干净了,还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把运动器械擦干净了,不会弄脏锻炼的人的衣服了。从此可以看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改善了社区的环境,而且还学会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学会了对老人的尊重,学会了对环境的保护,真正使学生的品德从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五、结束语
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将最贴近学生平时生活的内容带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采用故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使课程的内容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与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进而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导学互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36
[2] 郑芝玲.“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160-162
[3] 朱红.浅谈品德与社会教育[J].科技世界.2014(21)225
1家庭参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育模式,遇到什么事情就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教育孩子,因此,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强调正规化,而是强调生活化。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对子女的体质、道德、智力、审美、劳动等素质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大都是在家庭里奠定的,而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单位都替代不了的。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家庭教育,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影响着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发展。学校教育,它既对家庭教育起着支撑和导向的作用,又对社会教育起着辅助和优化的作用。社会教育,它既为家庭教育提供环境和条件,也对学校教育反馈信息、提出挑战。但是从家长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已经交了学费了,家长就尽到了责任了,管理孩子完全是老师的事情和责任了,学校就好像是全托所似地,这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孩子内心世界从来不管不问,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管好吃饱穿暖就成了。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完全忽略了对孩子的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习惯教育的养成。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发心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全面转变观念,配合学校和社会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请家长走进课堂,举行专题讲座;利用通过家长职业渠道提供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工作单位参观考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经历。还可以通过家长这一中间渠道,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魅力。
2社会参与思想品德教学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家庭之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整体社会环境对其各自的家庭教育也会产生影响。比如乡邻相互之间有个照应,能给彼此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另外,环境的经常变动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现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居无定所,有时为了寻找更好的居所,有时是变换工作,孩子要不断的适应新环境,家长忙于生计,不愿意经历许多麻烦去为孩子上学奔忙。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环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孩子失学或无法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都起作用,也都有影响,社会上各种因素例如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各种宣传工具(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善于挖掘社会环境的教育资源,并注重抑制其中的消极因素。在社会教育环境建设中,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变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失学少年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浪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失学后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或做父母的帮手,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最低层,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先进人物、知名人士、革命先烈等,都对思想品德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一部分人的力量,将有利于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例如,教师可以争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知名企业家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场、企业并参与到其中,感受自然生态园和企业文化的魅力,体验企业的生产经营,锻炼学生校外生活实践的能力。
3学校开发多样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未曾转变,认为吃透书本教材就可以,而学生则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之更好地为思想品德的教学服务。
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关键是要把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联系起来,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主要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社区资源。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蕴涵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能为教学提供许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书本教材,对这些宝贵的社区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无疑是没用的,所以要重视校外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积极开发利用校外社区课程资源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连接好社区内的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和地理资源、生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经济技术资源、民族传统资源,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生活接轨,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在开发利用思想品德社区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各种社区课程资源进行识别排查,精心过滤,从中筛选出所需要并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利用方式既简单方便又容易实行,而且学生也易于接受,由于所筛选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学生因此会倍感亲切,容易为他们所信服,也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化。
4结语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更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迫切需要解决的且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位课程资源对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赋予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极为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从实践出发,体验生活
生活的体验导致学生品德的形成,真实的生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而不是表象的。在教学中应注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促进他们的全面良好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增加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增长见闻,开发兴趣,拓展知识。道德是与生活密切接轨的,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再有意义,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与学生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从心里打动学生,引发他们的真正的道德情感,真正的产生道德认知,而这些源于生活的实践、认知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
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脱离了生活,品德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要取得好的教课效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抓住事情的真实之处,通过真实的感受,发自心灵的感触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2 探究应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去深入研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热情,达到教学的目的。而在组织的活动中要坚持一些原则,保持高热情,高效率。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看似在热闹的探讨,实际上不乏有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大聊特聊,“侃大山”,“凑热闹,出工不出力”。这样小组的讨论将会因此而变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讨论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标也将变得漫无目的,还因此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的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堂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策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进行好每次活动,提高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 发展主题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参与、认识能力在本次新课改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新课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社会课程更加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适应能力,更加强调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中锻炼自己,而这与传统课程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在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进行实践,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让学生了解的方面,我们只需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事实就足够了,所以,往往直观的认识反而要比理论化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不管如何,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我们要采用主题模式,进行单元教学。
教材的编排采用主题单元的模式,按照总——分的形式进行,每个主要主题下分若干个次级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机动的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不要机械式的教学,对教材统整,可以部分颠倒或整合。
4 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吸收老师教的知识,老师的教学内容需要阐述,这样双方的思维就要进行密切的沟通、碰撞,新的问题就必然会产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剖析,从而达到上述的状态,这既不能由老师预先设定,也不是学生能自主决定的,这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适宜的教学节奏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现实却并非如此,我国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负荷量太大,学习任务重、负担大。这样紧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高度紧张,单调而机械化,很容易产生疲惫、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本次课改中《品德与社会》主张在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体验和实践,以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选择更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5 总结
总之,品德与社会具有的活动性极强的这种性质使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等的限制,也应以更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充满热情的投入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的目的,教师们在活动中的策划和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也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真正目标才能圆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郝晓微.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12(11):51-5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课程教学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为教学目标。对于扩展学生的课程学习视野,加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观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应该不断改进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虽然有责任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对于个人未来发展与生活,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与指向作用,不断加强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约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惯于使用的说教型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态度。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方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个人修养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的基础性和导向性教学地位,加强自身对于教材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内容,提升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认知与运用水平。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的课程教学、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媒介,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只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设置,才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
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教材在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桎梏。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往往只是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浏览和教学设计,而没有深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精神内核之中,对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具有重大教学意义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从而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无法真正深入到课程内涵之中,向学生进行内核精神的传递。
很多教师在课程备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惯性和惰性,习惯运用之前已经整理好的教学材料,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从而使得教师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吃老本”的教学问题,无法突出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精神,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和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理解教材中包含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行挖掘和分析,将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被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精神所打动,有所感悟和体会,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以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多将知识教授作为重点,缺乏生活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教学工作的中心是“教教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用教材教”成为了新的教学理念,不再仅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传授,更多地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也可以说是“导演”,这意味着教师并非“主角”,而是以引导学生展现自我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只有意识到角色的转变,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够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独立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多以儿童所感兴趣的、所熟悉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去探索、去学习,使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能够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一课时,我首先将携带的紫砂壶给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介绍:“这是陶都宜兴产的紫沙壶,它是一个陶制品”,同时询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陶制品?”,出示大屏幕: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陶制品,随后让学生对未展示的其他陶制品进行补充,陶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几名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关于陶器制作方法的资料,随后我提出“猜测古人是怎么想出制作陶器的方法的?”,孩子们纷纷大胆想象、猜测,最后我再对内容进行点评总结,并指出“人类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陶器,人类社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不仅使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同时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去,同?r也让孩子们认识陶瓷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的历史角色。
3运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主动性
营造教学氛围,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热情,是情境创设的主要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原则推进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和谐的教学氛围,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打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性意识,激发心灵火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授《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时,我走进教室后,并不急于开始新一课的话题,而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观看:“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随即开展小组讨论,并提出:“小组的每个同学举例说说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等,引导同学们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幸福。除此之外,我还为孩子们布置了“科技造福人类”的演讲主题,让孩子们课下自行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科学,热爱科学。
4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重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把握住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他们的“困惑点”和“兴奋点”,激发他们好奇心理,让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学习中,防治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情况。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应以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来开展,如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社会调查以及故事会等,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开放、活跃的平台。例如:《班队干部大家选》一课,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人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认真行使权力,做到公平、公正。教学时,我首先询问孩子们:“我们班的班干部都是怎么选的呢?”“推荐”“投票”“自荐”,“那么在干部选举时,我们都享受了什么权利呢?”“选举权”“被选举权”“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一场实实在在地干部选举吧,请课前准备好自荐书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吧!大家鼓掌”……“这节课我们重新选举了新一届的班干部,相信大家真正体会到选举的公平,尽管有不少孩子还没有选上,但也不要轻易放弃,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相信我们班集体以后一定会齐心协力,表现的会更好。”,通过真正的选举,孩子们不仅对课堂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同时还获得不少课本外知识,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积极性也更加强烈,自然而然,课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理念和教学条件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有不少问题,从而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不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谈点体会和认识。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学生数量减少,编制的教师人数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造成部分任课教师一人担任两门课程。而品德与社会课大多数没有专职教师,常常是其他教师兼任。对于兼职教师,学校考虑较多的是教师的工作量,较少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致使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也使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较少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使品德与社会课兼任教师对该课教学课标要求、教学理念、基本方法与环节理解掌握不牢。有些教师甚至把品德与社会课按照语文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讲解课本本身的文字内容,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情况,没有按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要求讲课,没有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会讲一些空洞的大话、套话,也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不多,许多教师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课标规定的要以“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把教育内容蕴含在活动中”了解不多。很多适用于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游戏表演法、讨论辨析法、故事启迪法、分组活动法等不会使用。再加上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现代教学手段缺乏,不能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重要性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更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基本手段。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品社课程教学,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专教师能力建设,使品德与社会教学能触及和影响小学生的心灵。对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思想问题,教师要从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入手来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教师要将课本教学内容和生活体验感受相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运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得到较好的社会性发展,单纯依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共同发生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才能让学生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就能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也能使学生牢记这些道理,从而用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结合学生实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农村小学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突出农村的特点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在一些学生的思想中,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就是考上大学、离开自己的家乡。对于这种片面想法,教师要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及许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来感受劳动的乐趣,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总之,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教学,加强社会生活实践,深刻理解品德与社会课标教学要求与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产生真正的教学效果。
新理念教育的认识
新课改理论认为: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全面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专业课教育的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和地理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和地理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和地理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和地理学科能力的发展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和地理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思维能力视为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知识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
3.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品德与社会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知识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课本问题;
4.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发展观,使学生经过课本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课本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素质观教育的探索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训练思维为核心品德与社会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社会本身和品德与社会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社会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社会,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关键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方法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社会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社会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社会,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如教学“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我满怀喜悦地与学生分享近期工作生活中的快乐点滴,并请他们也来谈一谈,营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我也常常以娓娓动听的故事把学生引进课堂。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我引用一个留学生因为有三次逃票经历,而被多家公司拒聘的故事,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公司这什么把诚信看得这么重要?”“仅仅三次逃票经历使他失去了什么?”“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这一个一个问题,发人深思,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从而理解一个人拥有诚信是多么重要。一曲《我的中国心》,我和学生走近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一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唱起了“五十六年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二、巧设讨论活跃课堂
与语数课的讨论不同的是,品德课上的讨论话题非常贴近生活,且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说得言之有理,我都给予肯定。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参与更加积极。在学习“拥有好心情”时,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烦恼”与“我们如何解决”,学生讨论的很投入、很热烈、也很全面。这样通过分组,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尝尝苦滋味”一课,结合城市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的现状,我讲述了一些山村孩子的感人事例,请学生谈谈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看法。大家踊跃发言,认识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的成长减轻了压力,但会使我们少了一些人生体验;贫困的生活环境确实会增加我们成长的压力,但同时好会使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在讨论中,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 创设情境激感
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活动化,生活化,这样就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说教,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的内容。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渲染,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动作,可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让学生表演课本中的情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小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表演欲望,让他们通过演一演、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对于低年级,使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 多媒体让课堂充满活力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为课堂注入了更多活力,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它们用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以动态来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学生观看演示时,犹如身临其境,能使用多种感 官感知学习内容。像“我们生活的地球”、“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我的祖国多辽阔”这类课文,学生平时感知少,积累少,教师仅靠课本上几副图画,几行文字来教学,效果肯定很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我爱祖国的山和水”一课时,我利用课件,使学生从地球上看祖国版图,目睹同一时间祖国东南西北呈现不同季节的景色,从而知道我国幅员辽阔;青藏高原的牦牛、藏羚羊、冬虫夏草,新疆盛产的哈密瓜、葡萄,海南丰收的荔枝、椰子,沿海渔民捕捞的新鲜海产……使儿童感知到祖国物产丰富;雄伟的长城、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涛涛的黄河、长江,雄奇秀丽的黄山和桂林山水,伴有优美动听的乐曲,使儿童感受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教学《生死不离》一课时,我在教学开头就利用多媒体独特的视听魅力,创设了极具摧毁性的地震给人带来无尽伤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引起学生的震撼、悲伤、惋惜、可怜、关爱等情绪,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方法多样。我在教学时运用录音、录象、演示等教育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自主学习、体验感悟的机会。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强烈的同情心与爱心被激起,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谓水到渠成。
二、角色体验法
要让课堂活动起来,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活动的关键是让孩子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通过角色的体验,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知”、“行”统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爱护花草树木”这一主题的教育时,可以请两个学生扮演小树,其他学生将书包等重物挂在“树杈上”(手臂上),用力摇晃“小树”,然后请“小树”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小树”的痛苦表现和真情诉说,学生内心定会有所触动,这种触动无疑会指导影响他们以后的道德行为。又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们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跷脚’,他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三、运用多媒体激感
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本教学里。所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讨论明理法
孩子在面临道德两难的时候,就要进行道德选择,这也是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时机,所以,讨论、辩论也是品社课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如本学期我在教学五年级品社第一课《父母的难处》一课时,引导学生就“父母的难处我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正方、反方争论得面红耳赤,当有一方“卡了壳”,我这个“裁判”就充当“两面派”,帮助处于劣势的一方再抛出一个有分量的问题,将辩论推向。在辩论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孩子在辩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要理解父母,替他们分忧解难的道理。这样就将呆板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