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4:58: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医学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今天的中医仿佛是被西方现代医学抽取了灵魂的躯体,在西方现代科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语境下,中医文化逐步沦为附庸性的,留下一些技术性的残片,成为某种文化身份的特殊标识,拼接在西方现代临床医学上的“文化补丁”,进而成为一种点缀性的“花边”。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中医实际上正面临名存实亡的局面。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依靠中医养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中医的保守和僵化的一面,在与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的冲突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清算。相反,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极端主义的傲慢与偏见对传统中医造成的破坏性的后果,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检讨。在现代科学语境下,对中医最严厉的指控即是中医中所包含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因素,在现代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巫术”。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妖魔化的方式,既不能真正清算中医中的糟粕,更不能激活这个古老的文化生命。
传统医学文化的消亡,不仅仅是某一民族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性的问题。科学理性的僭越和狂妄,正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并已经遭遇到来自大自然的严厉惩罚。20世纪以来的西方科学理性主义自身也在进行反思批判,检点科学极端主义的缺失,抛弃了在科学的名义下的傲慢与偏见。然而,至今仍有一些“科学偏执狂”,依然以一种反科学的精神来诋毁和破坏科学边缘地带的文化。这种人,既不懂得现代科学精神,也不懂得尊重文化传统,把近代科学看作是一种僵死不变的东西,凡他们不懂得的,一律斥之为“伪科学”。这种愚蠢粗暴的“真伪观”本身,就违背科学精神,就是反科学的。那些抱着一知半解、固步自封的“科学观”的自命的“科学警察”,正在把科学变成新的迷信。
毫无疑问,传统医学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借助现代科学的知识生产体系和模式来实现,但科学并非一个保守、封闭的概念系统。开放的科学观和知识体系,才更符合现代科学精神。中医的现代性转换需要解决的双重难题,一是现代医学科学如何对中医进行合理性的阐释,一是传统中医理论如何兼容现代科学的内容。
WZ――抗拉截面模量
外科植入物接骨板在国药标准中弯曲强度的定义是“在断裂点或某一规定屈服点的弯矩值”。这里的弯矩值是一个量化指标,大小取决应力,而应力的大小在零件产生过程中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强度的设计方法由静态设计转化到动态设计,从单一的选材设计转化到产品结构、制造、管理全过程的设计,这就要求产品零件的最终结论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实现弯曲强度的功能,所以转变设计方法是满足此功能的关键。
二、产品功能的判断原则
由上述可知产品零件的设计是先由静态强度确定零件的初步尺寸,在由危险部位的截面进行疲劳强度的校验、计算。由安全系数作为判断依据,以此来判断实现产品功能的安全性。判断的原则是计算的安全系数η等于或大于许用安全系数[η]。该零件的材料是TA3,所以许用安全系数[η]=1.5(参见GB150-1998)
(一)弯曲强度的计算
我们要设计一个工作载荷为833.4牛顿的接骨板,由静强度所确定的接骨板尺寸(见图1),材料为TA3,使用条件属于低周低频应变循环,所以可用安全系数的方法确定疲劳强度的安全性。
要求是:
F――工作载荷F=833.4N
h――节距h=18mm=0.018m
弯曲强度的计算公式:弯曲强度=0.5Fh(引用《外科植入物接骨板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测定》)
弯曲强度=0.5Fh=0.5×833.4×0.018=7.5N.m
(二)弯曲应力的计算
计算弯曲应力首先要确定危险部位的截面,由零件的几何形状可判定A-A剖切面是应力集中区域,[见(图1)]可确定为危险截面。由弯曲条件判定公式σ应=Mmax/Wz可计算出弯曲应力。式中的:
σ应――名义弯曲应力
Mmax――弯曲强度(工作载荷下的弯曲强度)
Wz――危险部位的截面模数(Wz=a2×b/6)
σ应=7.5×1000/3.22×12.1/6=7500/20.65066=363.18MPa
(三)疲诩限的确定
疲劳极限是零件在变应力作用下疲劳强度破环的判断指标,是通过疲劳试验确定或由经验公式估算的。对于材料钛的疲劳极限σr=(0.3―0.6)σb,根据接骨板的工作条件其系数取0.5,所以σr=0.5σb。接骨板制造加工后的σb=1705.6MPa(实测)
疲劳极限σr=0.5×σb=0.5×1705.6=852.8MPa
从计算结果可得出零件的疲劳极限σr远小于抗拉强度极限σb,也就是说构件中的交变应力在远小于抗拉强度极限σb时疲劳破坏就可能发生了。
(四)安全系数的计算
安全系数是疲劳强度安全性的判断依据,它是由安全系数计算公式得来的
1)计算结果
η=σr/k/εβ・σ其中:
σr――疲劳极限σr=852.8MPa
σ应――名义应力σ应=363.18MPa
k――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1.3
ε――绝对尺寸影响系数ε=0.89
β1――表面加工系数β1=1(抛光加工系数取1)
η=852.8/1.30/0.89×1×363.18=1.608>[η]=1.5
弯曲强度是安全的。
2)系数说明
式中有K、ε、β1三个系数。其中:
①.k是应力系数,是由于零件的截面几何形状突然变化,局部应力远大于名义应力而选取的数值。因为σ应=363.18MPa,所以取K=1.30。
②.ε是绝对尺寸影响系数,取决于零件的几何尺寸,零件的绝对尺寸越大,包含的缺陷越多,使疲劳强度降低。根据此接骨板几何尺寸取ε=0.89。
③.β1是表面加工系数,取决于加工手段,因接骨板最终为抛光加工,所以取系数为1。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短期职业培训等。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中职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决定其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中职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顶岗实习的重点。顶岗实习制度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实习制定,它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中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我校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概述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根据需要推荐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根据规定,我校对所有中职专业都开展了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分别为一、二年级的教学实习和三年级的集中顶岗实习。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我校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原则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制定实习计划,集中安排顶岗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顶岗实习单位委派专业的人员或者有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行业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技能,根据工作岗位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派出相应的实习辅导教师,和顶岗实习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资格证。同时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和单位可以发现优秀的职员,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状态。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简介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我国的顶岗实习不同是一种基于工作场所的职业培训,其培训经费由政府提供,所以也被叫做“基于工作的政府资助项目”,它在英国政府技能开发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以雇主的需求为引领的技能开发路径,也是英国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英国,学徒制培训项目中的学徒指那些已经受雇并且正式接受、结构化培训的人员,这种培训项目的对象即包括为就业做积极准备的青年人(优质16-18岁),也包括有意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成年就业者(尤指19-25岁)。目前没参加学徒制培训的学徒当中,16-18岁青年人约占40%,19岁以上成年人约占60%。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徒通常是每周有一天时间以离岗形式在院校学习场所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余四天则是在其余等工作场所接受培训,培训项目大部分针对中级和高级技能水平的职业培训。
通过培训,给学徒和雇主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实际利益,从而是大多数的青年学徒愿意主动参与到学徒制中去,则是其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其次,培训后通过考核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高级)也使学徒乐于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使自己能应对不同技能的考核,为就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第三,为了促进学徒制的发展,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开发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配合颁证机构开发适合于本行业的“资格证书”等措施来保障学徒制的顺利推进。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校中职生顶岗实习的启示
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多在三年级集中进行,顶岗实习单位多为和专业有关的单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大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在不同的幼儿园从事保育员或者幼儿教师的工作,一年的顶岗实习期限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求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分配的指导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指导,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使学生基本能够具备此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也能累积到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但整个过程都比较随意,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框架。由于学生到的实习单位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学生的收获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英国现代学徒制最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和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校课程与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院校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单位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不短充实丰富自己。提供学习场所的院校、需要获得职业技能的学徒以及他们的雇主都从现代学徒制中获益良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提供资金保障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亮点在于政府提供资金,学徒参与培训时的工资统一由政府支付给雇主,此举措充分提高了学徒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完成后,拿到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或等级,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使之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2、校企合作、制定统一的培训框架
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学徒制定统一的培训框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色来要求学校具体培训学生的哪些职业技能,学什么、学多久由企业决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完成后,学生既要通过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或等级;同时要到企业参加实践,以保证学徒培训的质量。
3、注重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
核心技能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技能。不同的专业对核心技能的描述和要求各不相同,根据企业对不同工种核心技能的要求培训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会核心技能是学生能否胜任此岗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方法.
医学人文学的出现既不是文人学士的附庸风雅,也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清淡,而是随着现代医学所遭遇的伦理困惑和当代生物医学遭遇到的种种难题,由社会和医学本身为解决上述难题和当前医德医风问题并思考未来医学性质及目的而主动提出的。但是其概念较为含糊,人们常常把它和人文医学作为同义词,相互取代。其实医学人文学一词迄今尚无规范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为学者们都认同,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当代的医学人文学是以生命伦理学为核心的一个学科群,由于直接促成医学人文学的兴起的原因,是发生在医学领域中那些生死两难的问题,生命伦理学首当其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伦理问题不是孤立的,常常与社会、法律相连,因而当代的医学人文学是由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群构成,其核心价值指向是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的权利。
医学人文学既然是一学科群,那么到底要涉及哪些核心学科?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如湖南医科大学贺达仁将医学人文学划分为6大类4个分支约118门课程,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张大庆则主张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医学人文学的内容应涉及或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军事医学、医学战创学、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宗教等。
2医学人文的内涵及概念
相比医学人文学,医学人文的概念更为含糊,一些学者认为医学人文一词不规范、不甚严谨,在应用上与“医学人文学”、“人文医学”等混淆使用。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包含了两层意义是指“人道的”医学,强调的是对待他人的善行,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如批评人类控制自然的傲慢,承认“医学的限度”;王一方认为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人的价值,思考人的价值。它也是—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哲学、历史、宗教的反思和批评,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终极价值的永恒追问:那就是“人的医学”,以避免现代、当代生命价值的迷失。杜治政释义,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医疗保健服务以行善为目的宗旨,它涉及医学及保健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因而可以认为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的概念属形而上,也可以说是—个哲学的概念,是探讨医学内在的人文性。由于医学研究探索人的生命规律,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领域,这就意味着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有着极大的特别,就是医学人文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①生命运动是人体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的双重作用,是主客观的统一。人的心理、意志、情感、性格、意识,乃至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文化等精神要素的运动,是生命运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决定因素。生命运动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理的)运动,同时更是精神(文化的)运动。医学关怀生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人文关怀。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更多的是尊严、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因而,医学应当成为求真、求美、求善的整体过程,而绝非仅仅看中人体的器官。③作为个体的生命运动的社会性,决定了医学本身的社会性。从终极目标和价值而言,任何自然科学都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人类价值追求服务的。而医学更具特殊的是,它直接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涉及人的一切,医学就不能视而不见,自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领域,进而自觉地把对个体的生命运动研究置于人类社会价值的思索一并进行。
医学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突出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关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二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在医学活动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须的诊治和康复,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和情感上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三是医学人文价值,体现的是医学的求真、崇善、尚美和医学达圣。医学人文价值的存在,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际存在,这种存在是医学内在的本质属性。
据此,医学人文可定义为:人们在整个医学领域或医学活动实践中所涉及、所形成、所追求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以及驱使人们进行医学活动的心理指向和意志动力,是对整个医学领域或医学活动实践中关涉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以及对人的本质与特性、意义与价值等终极问题的探究。其内涵是:人性之上、生命之重、健康之高、人格之尊、追寻医学的仁爱;集中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心和爱护人。
3医学人文学与医学人文相互间的关系
首先,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属性不甚相同。医学人文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医学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兴起的。由于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和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造了现代医学的辉煌,但同时也使现代医学出现了难以摆脱的困惑。医学人文学以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演化、追问医学的意义、重塑医学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理解病患与治疗,重新定位医患关系,重建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的基石。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性特质(学科内部、学科间交叉,其外延(内容)包括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人类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军事医学、医学战创学、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宗教等。而医学人文广义上是较大的领域,涵盖伦理、法学、医德等,谈及医学人文,人们常常将之与人文精神相联系,比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提升医学人文精神,所以医学人文是一哲学概念,属形而上,侧重探讨医学内在、普遍、本质的问题。如关于医学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等,是与医学科学、医学技术相对的一个概念。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离子医学:研究者认为,现代医学的理念对“疾病治疗”主要是依靠各类药物的作用,而各类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其副作用是:以损坏患者部分机体功能,并加速其衰老为代价,以寻求患者病灶部位暂时的平衡。即使非常先进的‘现代医学’,也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治好疾病,其结果往往是药物的副作用加速了生命体细胞组织的老化。离子医学认为,生命体的酸性、氧化是除遗传因素之外的各种现代疾病产生的根源。
离子的定义:空气的正、负离子,按其迁移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离子。这些小的空气离子具有高的运动速度,在大气中互相碰撞,又不断聚集,形成大离子或中离子。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
(来源:文章屋网 )
英国有一位医生叫阿奇・科克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军服役,曾被德军俘虏。
在德军战俘营里,有一位患胸膜炎的苏联士兵,在不停地叫喊。一开始,科克伦认为可能是胸膜炎难忍的疼痛使这位士兵哭叫。那时,战俘营里连一片止痛药都没有。在绝望和无奈中,科克伦医生本能地坐到士兵的床上,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安抚他。于是,奇迹发生了。这位士兵立刻停止了叫喊,直到数小时后平静地死去。看来士兵不是因为躯体的痛苦在叫喊,而是由于孤独和精神上的折磨。
这个故事为医学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药物是否可以医治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人的所有疾苦和病痛?
医学的“软硬兼施”之道
自古以来,医者治病都是“软硬兼施”。硬手段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梆梆的医治方法,如药物和手术等。软手段就是医者在实施硬手段的过程中给病人带来的心理暗示和希望。
软硬之道,医者之术,医者之心。即使硬手段是无效的,心理暗示对很多疾病来说,也有着神奇的功效。其实,在医学的早期,医生可谓深谙这种软手段中的“哄人”之道。那时,只有暗示和安慰的巫术是医治病人的主要手段。
巫医巫医,巫和医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截然分家的。
人类学家将巫术的医学功能定义为,在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时应对焦虑的一种方法。巫术就像求雨的仪式。求雨的舞蹈不能带来降雨,却能给焦急等待中的人们一种希望。当然,有时雨真的就来了。因为雨早晚是会下的。这更加强化了人们对求雨舞蹈的信念,增加了它作为缓解焦虑手段的有效性。
可以说,19世纪以前的医生主要依赖“巫术”治病!
14世纪著名的法国外科医生肖利亚克曾经哀叹:“医生在当时是极为可悲的,……在疾病面前无能为力。”面对猖獗的瘟疫,医生们对起因都是一头雾水。有人建议,可以通过凝视受害者的方法来“捉住”疾病。巴黎大学的医生们也曾用占星术来判断瘟疫。
19世纪,美国著名医生和作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如果把现在所有的药物都沉入海底,对人类将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只是害了鱼类。
现代病人更需要安抚
到了20世纪,疫苗、止痛剂、麻醉术、抗生素和外科手术出现。它们创造了医学的奇迹,让医学硬手段的力量大大增强了。医学从此也走上了神坛。那么,在医学昌明的今天,心理安慰这种“巫术”是不是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今天,我们更相信药物和手术刀的力量,经常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其实,从病人的角度来看,对心理安抚的需要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这是因为,现在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已经不是饥饿、战争和瘟疫,而是各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造成的慢性的、多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抗生素、疫苗和手术刀,这些强大的医学手段或者有力使不上,或者治标不治本。病人不得不在自己的余生里,与像癌症这样的病魔同床共枕、朝夕相处,心灵的平静与安宁多么重要!因此,在手术刀和药片里,在医生与病人互动的过程中,所包含的魔术般的安抚力量经常比医治本身还要重要。
的确,研究证明,除了纯器质性疾病(比如骨折、创伤、传染病和癌症),远古的巫术对纯心理性疾病(比如焦虑、疑病症)和心理一器质性疾病(比如哮喘、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痛经、结肠炎、各种过敏反应和疼痛)都有明显的疗效。
医者应该重视医患关系
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误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落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可是,医学毕竟不是魔术。魔术也不是一无所用。
我们在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医学成就的同时,不能丢弃远古医学最有效的“医药”――心理安抚。它的作用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安慰效应”。比如,在本文开篇的故事里,科克伦医生对苏联士兵的拥抱和安抚。又比如,即使病人服用的是用淀粉制作的安慰药片,不是真正的降压药,病人因为受到了医治和关怀,减少了担忧和焦虑,血压也会有一定的降低。
安慰就是减少病人的焦虑,增加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医学的安慰作用需要靠良好的医患关系作为基础。
如果病人得了明确的疾病,有五种因素与就医焦虑有关。一是疾病的严重程度。二是治疗的有效程度。三是治疗的副作用。四是病人对医生和治疗的信心。五是病人的性格――有些人更容易焦虑。
关键词:医学分类;“medication”和“meditation”的含义;医学解释
医学中的“medication”和“meditation”两个拼写及读音很近似的术语却代表医学上完全不一样的含义和不同的医学解释。仔细琢磨这两个相近的英文医学名词,可以看出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发展现状、相互关系,世界医学正在逐渐走向与目前的西方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相汇合的趋势,从而形成统一的“整合医学”的潮流。
一、“medication”和“meditation”的含义
从英汉翻译的角度来看,“medication”和“meditation”这两个医学名词并没有任何歧义。之所以从英文的角度关注这两个医学名词,其意义在于确定它们分别代表的医学领域和发展方向。,即“medication”代表主流医学的“药物、药物疗法”和代表替代医学的“meditation”,即“冥想疗法”。West公司出版的《医学词典》目前是医学领域最权威的工具书,在美国被誉为医学界的圣经,该词典对“medication”的注释是:来自拉丁语“medicatio”,给出2种解释:
1.medicating or being medicated
2.medicine; substance for curing or healing, or for relieving pain.
而“medit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meditatio”的解释是
1.act of meditating; deep, continued thought
2.solemn reflection on sacred matters as a devotional act
3.[often pl.]oral or written material as a sermon, based on meditation
从这两个词的医学意义来讲,“medication”和“meditation”分别代表了主流医学的药物治疗(medicated therapy) 和补充和替代医学中以冥想疗法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non-medicated therapy )。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补充和替代医学”一向不被重视,被归为“另类”。但这些治疗方法却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
二、表示主流医学的“medication”(“药物、药物疗法”)
1.主流医学的定义
目前我们把现代西医称为主流医学,是因为它在医疗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为大部分医生和患者所 应用和选择。把辅助与替代医学称为非主流医学,包括顺势疗法、草药疗法、针灸、按摩等十几种疗法,中医学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在我国中医学是属于主流医 学的。
2. 为什么“meditation”代表了非物医疗的替代医学
2.1 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含义
西方国家将主流医学即西医之外的其它医学称之为补充和替代医学(简称CAM,即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把补充和替代医学分为5个主要方面:
1)替代医学体系(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包括传统的东方医学( 包括传统的中医药学),印度医药(Ayurveda), 顺势疗法(Homeopersy)。
2)精神与机体互动法(Mind-Body Intervention): 包括静思法( Meditation) 和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3)基于生物学的疗法(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 包括草药疗法和特殊饮疗法。
4)推拿按摩疗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包括推拿(Chiropractic)和按摩(Massage)。
5)能量疗法(Energy Transfer Therapy)。透过能量场来诊断及治疗疾病,有生物场和生物电磁能疗法两种型式,气功磁场治疗属之。
2.2“meditation”与补充和替代医学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Bodhi Meditation”这个医学术语。菩提代表大自然,代表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以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 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该疗法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缓解。
2.3 医学实践中的冥想疗法
冥想疗法(meditation)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研究人员表示,冥想有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的作用。有规律地冥想可调节大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此项发现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进一步验证,那么也可以作为艾滋病治疗的有效补充。 研究结果证明冥想可以影响大脑。冥想疗法可以把大脑训练得更关注现在,从而花更少的时间去预见未来的负面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冥想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周期性心情低落,而周期性情绪低落则会导致慢性病的加重。”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 Bodhi Meditation”这个规范英语单词,菩提代表大自然,代表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以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 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该疗法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缓解。
三、Meditation + Medication -- 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补充和替代医学正日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正在逐渐走向与目前的西方主流医学相汇合,而形成统一的“整合医学”的潮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6-02
医学院校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治多发病、常见病、掌握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原则。我国临床医学生通常是本科5年制,其学习阶段主要分以下四部分:①公共基础课;②医学基础课;③临床理论课;④毕业实习。与其他高等院校比较,医学生学习内容多,任务繁重,学习方式经常以背诵记忆为主。由于临床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仅有1门卫生学课程涉及到了预防医学的知识,但与常见重大疾病有关的预防知识没有关系,因此,临床专业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不熟悉,而且也不太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目前,医学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中都只关注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最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有关内容的学习很少。例如,临床医学生有关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学习主要涉及妇产科学,内容包括GDM的定义、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GDM的诊断依据、处理等[1]。在GDM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有关“预防专业知识”的内容。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常见的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有关疾病预防知识,需要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整合。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生中以GDM为例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为临床医学生在熟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疾病预防知识提供参考依据。
一、选择常见的重大疾病增加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全科医学的有用人才,降低我国成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在临床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加强重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对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并且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