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1 14:58: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药现代化的概念

篇1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西医开始在我国进行普及,由于西医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因此很多人认为,西医就是现代医学,而中医是古代的医学,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受到我国传统的观念的限制,中医的很多配方都是保密的,很多重要的配方我们都不知道,中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尤其是近些年出现了很多中医事故,因为医师的专业素质不够或病人过敏等原因,一些服用中药的病人出现了不良,给中药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对中药的加工进行研究,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毒害因素,对于中药的普及和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药加工简述

(1)中药加工的概念。中药加工的概念是随着中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一般情况下,就是对中药的植物、动物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由于中药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很多材料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对这些材料进行特殊的处理,那么这些毒害很可能随着药物,一起被人们食用,从而引起不良的后果。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通常在药品材料生产地,进行中药的加工处理,在传统的中药加工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蒸、煮、烫等工艺,随着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出现,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加工时大量的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与西药加工相比,中药加工还比较原始,从中药的成品就可以看出,大多还保留原来的形状,只有很少的中药加工成粉状和药丸等形态,由此可以看出,中药的加工大多属于初级加工。相比之下,西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植物等原材料中的化学元素提取出来,然后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艺,制成颗粒和药片等形式。

(2)中药加工的特点。从中药加工的概念可以知道,中药的加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使用的现代化设备比较少,采用的都是原始的加工工艺,主要受到中药医治理念的影响,由于中药主调理,在加工原材料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材料的特性。中国的古语曾说到,是药三分毒,神农尝百草曾一日遇七十毒,这说明古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中药在医治疾病的同时,自身也带有一定的毒性,正如西药一样,很多西药都表明了毒副作用。由于中药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药方都没有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民间有很多偏方的存在,对于这些药方的毒副作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很多人认为中药的毒害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中药之所以采用这种保留原始特性的加工方式,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克制药品的毒性,如植物的某部分具有毒性,那么植物能够在这种毒性下生存,必然会产生一些抗毒性的物质,如果只提出药品这部分,这些抗毒性的物质就浪费了,对人体的伤害更大。

2 中药加工中的毒害因素分析

(1)中药加工中的毒害因素。在研究中药的过程中,必然会与西药进行对比,对于西药和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由于西药是建立在现代化学的基础上,因此很多人认为西药更具有科学性,从中药和西药的发展可以知道,中药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而西药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演进,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伟大的医学家出现,如华佗、扁鹊、孙思邈等,对中药进行一定的改进,这样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比西药以理论为基础更具有科学性。但是近年来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中药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出现了一些中药的医疗事故,更是成为了这些人抨击中药的依据。在医疗过程中,出现事故是不可预测的因素,西医在治疗过程中,医疗故事出现的频率比中医要高,但并没有人因此而怀疑西医,反而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能够这样看待中医,必然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药加工中的毒害因素。

(2)中药加工中的毒害控制。虽然中药通常采用传统的初级加工方式,如蒸、煮等,但是在加工的过程中,中药材料的内部还是会发生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在多种材料共同加工时,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从本质上来看,中药加工有两个作用,首先就是通过处理,使其能够被人食用,如很多中药的原材料是植物,如果直接使用这些绿色植物,那么药效要差很多,而且不利于储藏,因此通过一定的加工,使其容易储藏和运输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一定的药效。其次就是消除药物中的毒害因素,如生半夏能够使人失音,如果经过高温加热后,这种毒性就可以去除,从而最大程度上利用其药性。在加工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材料的特定和加工方式,会产生新的毒性,如雄黄自身就具有毒性,如果再高温加热,就会增加其毒性,变成常见的砒霜。因此在实际的中药加工时,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小药品的毒害,必须在了解药品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以一种最佳的工艺,在加工完成之后,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检验,并用动物进行实验,从而保证药品的有效性。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比较关注,中药作为中医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为我国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些年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中药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认为中药之所以没有表明副作用,就是因为具有较大的毒害。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中药目前采用传统的初级加工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材料的原始特性,对药品中的毒害进行控制。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人的顾虑,可以通过现代化学和中药结合的方式,在中药加工完成之后,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对中药的成分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具体的副作用。

篇2

摘 要: 结合国家实施的中药现代化战略,从工程学的角度探讨了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工程方向)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对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 中药分离工程; 制药工程; 中药学

制药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后的一个整合专业,是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1]。本专业是奠定在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学)、工程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最近几年才设置的新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已基本确定为以化学工程和药学为其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以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为主要专业方向。但在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还不尽相同[2]。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和中药现代化战略,随着中国加入WTO,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药更是得到关注,不少省市均将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药制药工程师,在学校里应当接受工程的基本训练。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中药工程领域内的系统工程学习,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获得一技之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中药制药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到工程的课程不多,尤其是在中药分离提取方面,涉及的课程一般以实验室的提取分离为教学模式,缺乏工程体系。我们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开设《中药分离工程》一课,是将目前我国中药制药企业正在推行的中药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现代中药分离技术,从工程学角度,全面、系统的介绍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分离工程。包括:超临界流体分离工程、超声及微波辅助萃取分离工程、色谱分离工程、吸附分离工程、膜分离工程、固液分离工程、蒸馏分离工程、生物及结晶分离工程等现代分离技术[3]。本研究对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了探索。

1 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工程素养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也是我国中药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药现代化生产包括一系列重要操作,例如,提取、浓缩、分离等单元操作过程,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蒸馏技术、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微波协助萃取技术等。其中分离工程的内容在整个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中占有较大比重,要想对目前我国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使中药的生产能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就需要培养大量懂得现代中药分离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内理工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均为新近设置,虽各具特色,毕竟都在创建过程之中。相对而言,武汉理工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为方向,课程设置以化学化工为主,强调“工程制药”,瞄准“中药制药的现代化”[4]。但是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反馈的情况看,该专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务实的精神。但同时反映缺乏工程能力,毕业后对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① 理论与实际脱离,只会按书本上的内容解题,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② 对工程规范了解甚少,不会使用工程手册,所做的化工设计不规范不能运用于实际;③ 缺乏经济观点,对工程与设备的选择能力差,从技术上考虑多而从经济上考虑少,不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这说明了本科专业教育在注重化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不够。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我国正在推行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直接面向中药制药企业,培养中药制药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首要任务,作为专门讲授现代中药分离方法的《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药分离工程》对于中药制药工程专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而目前在国内的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均未开此课程,因此我们率先提出了《中药分离工程》这一概念,并在武汉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工程方向)及时开设了《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

2 课程特点与设置

计划《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将目前我国中药制药企业正在推行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现代中药分离技术,从工程学角度,全面、系统的介绍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分离工程。该课程不但揭示了中药分离过程的本质规律,而且着重研究了适宜分离方法的工业化途径、设备设计放大效应、最优分离路线的工业化及最优操作条件。在选择具体分离方法时,不仅要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而且要考虑能耗、环保、设备放大和开发成本等问题。《中药分离工程》主要章节包括:超临界流体分离工程、超声及微波辅助萃取分离工程、色谱分离工程、吸附分离工程、膜分离工程、蒸馏分离工程、生物及结晶分离工程等现代分离技术。教材建设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在授课时就有了基本框架。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因为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因此,教师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与交叉领域的发展要有清楚的了解,要经常查找文献,关注热点研究的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综合起来,本课程主要有两大特点:①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涉及到中药有效成分种类及特性、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和化工机械设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编程处理数据的能力。② 工程概念强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的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有许多经验关联式,没有工程的思想和实践是很难理解这些内容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科的进展情况和自已的科研成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初步定于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开设《中药分离工程》的专业课,时间安排在《化工原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之后,教学时数共计32学时,主要介绍中药分离的基本知识、各种分离方法及基本原理、分离过程的操作条件选择、工业化设备等内容,并安排上机学时,主要借助仿真软件,让学生能模拟工厂实际分离过程进行操作,更好的掌握分离方法在中药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3 课程开设模式

31 讲授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模式思路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除熟悉相关内容、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外,还必须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才能从工程上把握分离方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结合科研经历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性是相当高的,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原理及其应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的印象很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32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过去的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面不广,工程知识缺乏。从我国产业部门对工科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后需两年多实践才能胜任工作,为了缩短培养与使用之间的时间差,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工程教育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以强化工程观点和工程意识。授课讲师在讲授中药分离工程课程时力求从工程角度分析问题,比如讲述分离路线选择的内容时,以某一中药材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实例,着重向学生分析哪些分离方法可以考虑?让学生确定最经济的分离路线,作出适当的经济分析。这种实例分析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从分子极性的微观性质作出宏观影响分析;并考察学生的工程思想,给出较经济的答案。另外萃取分离中若采用的溶剂是有机溶剂,从环保和成本角度讲都必须循环利用,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做好这些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考虑实际工程,因此能加强工程教育在本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建立工程思想的目的。

4 改变考试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

根据中药分离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用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如果还是按照一般课程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可能会造成学生死记公式、盲目套用公式的局面。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就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建立工程的思想,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从第一节课起教师就得告诉学生该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有数,考试也主要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出发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考察。我们采取书面闭卷考试与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书面考试与大作业分别占70%和30%。书面考试侧重于面上比较浅的概念原理性内容,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讲课内容,从中提炼出几种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问答、基本原理简述和综合应用分析等题型,基本全面覆盖了教学内容。而大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个设计题目,题型尽量与工厂实际联系,要求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同时查阅一些资料后完成。最后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完成作业情况,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因为这种考试方式综合性强,考察知识全面,所以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肯定。

5 小结

通过在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中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进一步优化了中药制药工程方向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通过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并结合中药制药企业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实际,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中药分离工程在中药制药中的重要性,并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跟踪学习该课程同学进入企业的动向及成效,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相关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工作,不断完善课程讲义,培养高水平的中药制药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沈永嘉,卓超. 关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化工高等教育,2002,(3):37

篇3

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本文由收集整理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著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建立完善的新型中药的创新体系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向。但是由于这种中药的研究体系并不完善,比如人才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设备、设施的欠缺等,都是中医药学的脚步滞留的原因。所以必须加大以上客观和主观等的因素的改革,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建立创新型的基础平台,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知识和实践的融合,以达到医学中一个新的高度。

篇4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22-02

中药现代化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政府对其一直非常重视,并相继启动了不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措施,从1996年1月国家科技部向国家新药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2年八部委联合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到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明确的提出了一系列开展中药现代化战略目标,措施及任务。中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使中药不断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一个过程[1]。中药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置身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热潮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在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药却始终没能取得与西药相同的待遇,一直处于劣势的我们该何去何从,什么样一个发展模式才适合我们中药的发展,才不丢我们的传统特色,中药现代化之路面临一个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转?

1中药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精髓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学术思想、现代科学文化中,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 GLP, GCP及GMP等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2]。简而言之,就是传承创新,融汇科学,迈向现代。2004 年,中药饮片炮制专家王孝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写道,中药现代化应在继承中医辨证用药特色和中药生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西方制药技术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药的现代化[3]。由此可见,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药学问题, 又有医学问题;还有农业科学,资源保护, 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之前,我们就必须先明白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这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才不至于走歪,才不至于忘本。

2从中西医学方法论看中药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它们的发源不一样,指导思想不一样,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不一样。西医药学是建筑在分析方法上的实验科学,只有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满足它发展的相应实验条件, 这种实验科学才会诞生。然而中医学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体现象, 是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思维,又从抽象思维推导未知具体的哲学认识方法。它基本上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主要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相结合能力的制约[4]。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主要以整体综合的方法,如阴阳五行的平衡人体观来认识人体状况,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西医则主要以局部分析的方法,如解剖学来认识人体状况,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体内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和显见的缺陷[5]。中医是从宏观来看待问题,疾病的发展趋势,完全依赖直接的观察,而西医是从微观角度来解决难题,偏重于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但是殊途同归,最后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中药,西药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方法学,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类阐释不同的医学奥秘,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药物剂型,不同的药物形态,不同的药物服用方法等等。中药要和时代接轨,和世界接轨,中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

3 中药现代化的思路

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首先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中医与中药交相辉映,相互促进,不能分离,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药是中医理论的躯体,所以要发展中药就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其次,中药西化不是中药现代化。目前,中药没能取得与西药的相同的地位,长久以来,它面对的最大无奈是被冠名了保健品的身份,而不是药品。一些业内人士希望中药能迅速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于是便将中药西药化,结果使得却使得中药丢掉了它原有的精髓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纳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去, 便使得中药脱离了它原有的理论体系,中药若改造成西药的面目走向世界实质上走向世界的已不是中药了而是西药,故中药西药化实质是中药走向歧途[6]。目前,中药大多主要采用西药研究的模型,这也是中药研究利用的一个盲点。现代化中药,要不仅具备如同西药的科学表述,同时仍保留中药基本特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现有中药现代化的形象,不仅能走向世界,且有独特优势。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除了在传统中药资源中寻找有效成份或通过化学手段来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物之外,更迫切需要的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创建一套对人的机能整体性研究的科学数据系统,深刻的描述出中药的治病机理,由此来开发新药,这才应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4 走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产业是我国最独特的,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作为中国的特色产业,我们中医药儿女更应该打造出我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在科学发展和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利用现阶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取西医现代化的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探索的中药现代化特色之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打造符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中药企业;第二,重视中药的传承与创新;第三,建立健全丰富的中药信息系统;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研制新药;第五,明确需求,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第六,加强中药的法制化、标准化,注意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七,重视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建设;第八,加大力度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对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医药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转之时,要避免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好自身情况,在对中西学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重视以上八条建议,在科学发展观及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们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 肖培根,肖小河. 21 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67-70.

[3] 曹海东.中药现代化:向左, 向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4):52-53.

[4] 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496-499.

篇5

1 组分中药的概念

组分中药是以传统中药经方为基础,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针对中药复方的功能和主治得出的精简中药化学组分,简称组分中药。组分中药化学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且与临床疗效吻合。组分中药的提法处于萌芽阶段,在长期的中药研究实践中张贵君教授提出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和中药组分学,在此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组分中药是中药传统理论的延伸产物。

2 组分中药研究思路

组分中药研究的七个步骤:①传统标准中药的确定;②药效组分分析;③药效组分组合药理辅助验证实验;④药效组分体内代谢实验;⑤精简药效组分的等效性实验;⑥确定功能主治相同的组分中药;⑦组分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3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技术及经验基础上的深层次发展。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组分和作用机理,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并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

4 组分中药与中药现代化的关系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即继承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技进行系统研究,发展中药事业,开发机理明确的创新药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而组分中药正是中药现代化发展基本任务的集中体现。组分中药是在中药药效物质的起点上,研发的现代中药。组分中药可作为新药的研发方向,组分中药系统研究以传统药材为基础,以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经方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其针对病症的药效物质组成及比例,组分中药剔除了单味药或复方中的无效成分、毒性成分,而只保留药效成分,针对病症作用性强,机理明确,让用药的安全性更加可视化、更容易被国际接受,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组分中药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可全面提高中药的质量,促进中药研究的良性循环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实现中药的国际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组分中药是中药的精华,是现代中药的应用形式,对中药质量标准的完善具有指导性作用。中药的不同炮制品所含化学成分相同但针对病症不同,具体原因就是其各成分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中药的有效性在药效成分整体的比例关系上,而非单个成分含量的多寡。因此,中药以一种有效成分的高低来评价质量优劣是错误的,各药效成分间有一种比例关系,正是这种比例关系决定着中药的疗效。目前中药的质量标准还是一种成分的含量为指标,而组分中药的药效物质含量及比例关系可使中药质量标准向表述临床疗效特征的方向发展。例如:日本汉方药研究工作的特点是从制剂着手分析,选取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而且是处方中两味药以上的有效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以适当的分析方法同时测定其含量。在指标性成分选取时,比较重视这些成分的理化性质,要求满足以下特点:①溶于水;②稳定;③不因煎煮而被破坏;④不易挥发;⑤专属性强。在日本,标准煎剂的定量测定结果被规定为制剂质量的评价模式,所有的中药制剂均将与标准煎剂进行比较,其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应在30%以内。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质量标准已经走向了药效组分标准物质标识的道路。

5 组分中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篇6

中医学是人文和自然科学中的多种学科的融合体,它是随着古代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以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立足点,结合古典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特点及现代医学特点的分析、比较,站在思维方法的高度探讨中医发展的趋向,不但肯定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并认为中医现代化势在必行, 中医现代化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现代化 古典哲学 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英文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即TCM。中医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仍被世人所瞩目,并不是它具有当今公认的先进的科学理论,恰恰相反,它是以东方古老而深奥的哲学思想及同学科所没有的特色与优势吸引着世界。中医学的理论模式是在古典自然哲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中医的科学性越来越被人们所怀疑,因此,中医现代化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呢?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指在保持中医自身主体、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将整个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轨道,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学理论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通过多学科向中医学的渗透,形成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依靠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来促进中医学向更趋系统化、客观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学固有的理论体系,全方位、多学科地吸取一切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自身的养料,使其学术理论和临证实践具备现代科学的特征。其最终目标绝非实现中西医全面结合,中西医结合只能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一股巨大力量;西医学只是实现这一过程可借鉴和可吸收的学科,不可能取代中医学[1]。

1 中医现代化与中医特色是否具有相容性

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自然体现,是哲学与医学相融合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实践。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哪一样都离不开特有的哲学思维方式,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过是其中一个具体体现罢了。总之,中医是传统人文观念和传统科学相混合的产物。中医存在了几千年,其科学文化体系表现在,对生命现象、人体功能、生命规律的直接观察、整体把握以及对疾病未病防治,动态整体诊断,激发潜能,自我调节等。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科学,更是一门医学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所派生出来的医学哲学,与现代科学从根本上存在着互不兼容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不能解释脾与胃关系、经络的走向、中医气的运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实践持续了几千年,并以其具有较好疗效性而为中国人所接受,甚至为世界人们所接受,我学院一位方剂学袁教授在美国纽约的"中医黑诊所"(在美国中医诊所暂无行医执照) 里看到中医的汤药、针灸及拔火罐等很受欢迎,这说明中医的传统疗法是有其效果的,但其理论与现代科学从根本上存在着互不兼容性,那么如何真正的达到中医现代化,使其在理论上和临床疗效上与现代科学具有相容性呢?这是我们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实际上仍是继承与发扬的问题,因为中医现代化的基点是中医而不是其他学科,是在中医学原有的基础上现代化,因此对原有中医学就有一个继承的问题,而现代化则应是她的发展,不是中医学受到摒弃或为其他学科所代替。

2 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体现着整体观

中医学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黄帝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思维形式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停留在宏观的抽象与模糊,是思辨的、逻辑的,把人及其疾病置于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不是用一因一果的简单的线性关系来识别疾病[2]。比如在中医整体观中包含以下几点含义: (1)生命有机性,中医学自始至终以人为本,不仅仅局限于人体自身的有机性,更倡导自然界的有机性。“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统一观,认为“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里的“大同”,无疑就是对“有机”的反映。(2)整体性,系统观认为生命是有序、开放、自我调节和有目的性的整体,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灵魂和精华,不论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都面向人这个整体,同时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个要素,全面加以考察,现代的整体观还包括社会地位,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考察。(3)以模型描述对象,即研究真实现象形成概念模拟对象行为,这个问题,源于五材学说的五行说体现最明确。当古代医家把反映古代农业生态的“五材”比类于人体某种病理、生理状态,五脏配五行,使中医以模型描述对象的方法确立[3]。《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几千年来,这样的思维方法,始终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指导。由此相关的辨证论治体系,“四诊合参”,“司外揣内”也无不一一对应于信息论原理及控制论核心的“黑箱方法”、反馈调节机制等,另外中医理论把人体生命看成是“形与神俱”的统一体。对形神关系,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都认为神随形生,神赖于形。但道家主要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人之生成规律及个体生命之自然本性,以达顺从自然,全生全身;儒家则从认识论和伦理本位出发,探索主体能力发挥和心性修养之有效途径。而中医学的形神观则立足于医疗实践,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综合并发挥儒道两家的形神理论[4]。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观既是其立足点,又是它的精髓。

3 传统中医理论模式需要现代化重构

中医学是唯一延续至今的与现代医学并存的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一个学科。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上中医药与现代科学发展的不适应,中医的地位可谓岌岌可危。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是一种“哲理式”的思辨,实践是一种“经验式”的积累,从现象上看,中医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略显不足,中医的许多分支学科在萎缩,主动或被动地与西医同化;一些中医院为了求生存,放下纯中医的架子,大量地引进大型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大量地使用西药,甚至超过中药;反映在人才需求方面,中医院校毕业生普遍面临找工作难的窘境。这一切,都无法令人乐观。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中医在世纪之交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人们发现,21世纪将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融合的时代,这也反映在现代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上。目前西医正经历由微观到宏观的新转变,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渡。而传统中医学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没有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没有摆脱古老的哲学的约束,中医学偏重于整体的肯定,而对人体的病理生理缺乏细致入微的考察,过分强调整体经验陷入知而不分之弊,不能细致入微地进行解剖、分析。中医学偏向实用,而忽视实证理论,中医理论仅是用来说理及指导临床的工具,而不是对人体内在的规律的阐释,其真理性不是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仅体现在它联络经验过程中的适用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上,较现代医学缺乏客观、科学的精神。同时,富有辩证性的中医思想体系缺乏对观念的精确界定和细密分辨,造成现象与实质不分,观念与经验混淆,概念的模糊又造成了理论的模棱两可性。中医作为医学应该具备自然科学的特点,故中医学不能免去现代化这一过程。我们应该有勇气突破前人的金科玉律,对传统的中医体系进行整理,对传统的中医理论模式与中医的文化根基进行反思,在重构发展中继承其科学精髓,剔其庸俗糟粕,让现代科学中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成果给古老的中医增添活力,这样,中医必能获得新的发展。

4 中药的现代化

中药的现代化问题,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传统中药饮片的现代化问题, 中医处方是针对某个患者开的特定的临时组方,包括古方、经方、时方、验方(偏方)、秘方等等,这是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传统中药饮片的质量是临床疗效的基础,发展传统医药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使传统中药饮片现代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名称的统一 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 不少中医古籍和地方性本草多是民间医生经验的汇集。目前中药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有南北区分的药物如南、北五味子,南、北苍术,南、北沙参等。处方调配随意性大,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良反应难掌握,学术交流说不清。因此,当前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为纲,抓住国家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契机,用生药学的方法,形态学描述、分类学处理制定中药饮片实名原则。如基源名、传统习惯名、加工炮制名、药用部位名等等,使中药饮片的名称统一,处方规范,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名正言顺”。

4.2 加工炮制的规范化 中药材前期的加工,多在产地采收季节由药农及时加工,中药材后期加工多在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由药工进行。基层医院中药房购入的多为传统的中药饮片,是用药效果与安全性的最后关口。目前中药饮片的质量呈下降趋势,有的是野生资源减少,如甘草越来越细,杜仲、黄柏、厚朴越来越薄;有的是栽培品各地品种不一,如丹参、、党参、黄芪等;更多的是加工炮制方法不统一,如茯苓有块状、片状,鸡血藤、苦参块状有大有小;炒黄、炒焦全凭感官而定,如焦山楂、酒炒黄芩、炒山栀、盐炒杜仲;对中药饮片的粗细、大小、颜色、气味、杂质、灰分等以外观、感官确定其质量优劣,国家无统一标准,主观性强。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药材534种,其中有200余种需加工炮制的未提到,使饮片炮制品性状无据可依。生药经炮制后显微特征、化学成分都与生药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面目全非,没有标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4.3 中药剂型现代化 中药剂型的不同与使用者的需要相关,有传统的汤剂、丸剂等和具有现代化表现的超微饮片, 冲剂、气雾剂、胶囊剂、栓剂、缓释剂等新剂型,为方便患者用药、提高中药疗效发挥了作用。中药的现代化应立足于中医药理论,证法方药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解决制约优势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组织中医药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队伍,争取实现飞跃性进展,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5 中医现代化的实现应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实践,中医和西医都各具特色,中医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它主要从疾病当前的病因、病位、病性、发生发展过程和转归五个方面来整体地分析疾病,因而,在临床上出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就是因为中医强调的是证,以证来论治,而西医只注重病因、病位,具有片面性,有些疾病只治标而未治本,中医则标本兼治,当然西医在急救等方面具有它的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要“有的放矢”。中西医结合应在发挥中医优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证结合扩大了治疗范围,丰富了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病因结构、疾病发展规律随之变化,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退行性病、老年病正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的主导疾病,其形成中的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七情心理等非常重要,而这些因素正是中医理论非常重视的,如何利用中医之优势,找到更好的治疗、预防手段应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与焦点。所以说中医现代化在临床上的突破口有两个:(1)现代的疑难杂证是以病因治疗的西医内科和以手术为主的西医外科的难题,而这恰恰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2)在保健方面,中医的养生术和保健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是传统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交相融会而成,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含我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也吸取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等成就,它是人文和自然科学中的多学科的融合体,但在现代层次上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还需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医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罗雄,凌湘力. 从“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谈中医现代化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5,27(2) :7-8.

篇7

1 概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1]。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应以创新为核心,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以标准为重点,提高中药产品质量;面向市场,积极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集成,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2 中药现代科学化

2.1 中药药效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份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份的复杂性了。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一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难以确定有效物质。二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三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即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此法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份、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

2.2 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2.3 重视中药临床试验

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3 中药现代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笔者认为,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1)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2)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3)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4)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4 实现中药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1)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2)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2],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3]。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具体来说:(1)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2)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3)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4](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5 结论

中医药现代化应从科研学术的角度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并结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现时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和丰富中医理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等一些系关全局的重要而敏感的中医药学术概念及内涵,这样不仅将有助于拓展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不至于使中医药研究及其相关或延伸成果特别是一些高尖精的产品和成果旁落他门,这样将使我们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危建安,黄兆胜.现代化中药发展模式之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1,17(1):1

篇8

上个世纪几十年代末期,商洛大地上因为一家中药企业的到来,催生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为当地经济助长了一个主导产业。

这家企业就是来自大津的天士力―――一个正在崛起壮大的现代中药企业;这种产业模式就是天士力率先建设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商洛丹参药源基地。

上个世纪后半期,当人类孜孜以求于经济的迅速增长,沾沾自喜于人类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质财富的时候,人们蓦然回首,却惊异地发现人类的生活并没有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人口快速长、生态破坏、污染加剧、资源枯竭、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反观人类自身的健康也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旧的医疗模式的局限性、老龄化社会的出现、疾病谱的变化等等,引发了健康理念的更新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于是,从90年代以来,一种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绿色风暴开始席卷全球。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旌的天士力在这绿色的风景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中药现代化的征程。

到底中药产业的命运如何?中药的希望何在?中药如何打开西方的大门?面圣贤现代人群的健康需求,开发成服用更方便、疗效更确切、质量更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已经成为当前尤为重要的中药创新课题。天士力以其第一个现代中药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的成功,做出了坚定有力的回答,从而也坚定了发展现代中药的信心,在开拓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上笃步前行。

丹参是在中国大地上广为分布的一种唇型科草本植物,它的根形状酷似人参,但呈紫红色,所以称为丹参。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丹参人药的记载,是历来首选的活血化瘀药。用丹参作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复方丹参片已是广为人知,而且已经用了很多年,而复方丹参滴丸就是在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复方丹参片由于是按照传统方法,即其中有些部分是用原药材粉碎成细粉压成片,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用量大,对肠胃有刺激作用;二是药片中丹参素等有效成份含量偏低;三是没有控制有效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所以其质量是不稳定的。复方丹参滴丸以其定性、定量、速效、质量稳定可控等优点,克服了复方丹参片中的缺陷,而被誉为“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新技术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在天士力人循着复方丹参滴丸成功的轨迹继续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现代中药产业链”,开始在理论上渐趋成型,并在实践中为天士力所依循。“现代中药产业链”表征着天士力人已不停滞和局限于一个产品、一个生产环节的打造,而是要从整个链条上打造企业的竞争力。这个概念还象征着,中药现代化是一个连接农业和工业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中成药产品的现代化,也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等多个环节的现代化,而中药材作为最基础的环节,作为药业的源头,其质量以及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对中药成品的质量和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向国内外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靠、稳定”的药品,而实现这一目标,中药的标准化生产就成为不得不提上日程的重大课题。作为中药生产的的第一环节,制定并实施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进而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首当其冲,而且是当务之急。这是历史赋予当代医药人的光荣使命。敢为天下先的天士力人勇敢地加入到了这一阵营当中。

二、“天然药库”受青睐

商洛地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淮水发源区域,具有发展药材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位置特殊,地处河南、湖北、陕西接界处,远离都市的尘嚣,没有现代工业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大量严重污染源。

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位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靠近桐柏山北侧,高山低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

这里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这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到800-900毫米。

这里水质优良,河水清澈,灌溉用水达到饮用水标准。

这里土地肥沃,土质疏松,含酸性物质,保持着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林木茂密,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高,是国家生态保护区。

这里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是众多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商洛中草药1192种,有116种为商洛地区道地药材,其中丹参、柴胡、天麻、山茱萸、连翘、五味子、桔梗、党参等均是全国有名的道地药材和出口创汇品种。

在历史上,商洛农民有种植丹参的丰富经验,特别是自从一位叫秦官属的女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验,终将野生丹参驯化为人工种植以后,商洛农民更是结束了儿百年来采摘野生丹参的历史,而开始自己种植丹参。在这个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和种植能手。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聚合,决定了商洛是丹参的最佳种植区之一。1997年,有关专家对全国8个主产地的丹参分别做了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证明商洛地区出产的丹参有效成份含量最高。

商洛这块风水宝地纳入了独具慧眼的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先生的视野。早在1997年伴随着复方丹参滴丸以药品身份冲击美国FDA,闫希军先生就邀请全国知名的中草药专家,翻山越岭,历尽艰辛,考察了全国8个丹参主产区,最终把目光聚集在了商洛这块绿色的净土上,并率全国之先,于1998年建立了天士力商洛丹参药源基地,开辟厂我国建设药源基地的先河,揭开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新篇章。

商洛药源基地的建设也凝聚着商洛政府和人民的沉甸甸的期望。

当时的商洛地委、行署认真分析了商洛中药材资源的优势,决定把中药材放到主导产业的位置上来抓。当得知天士力集团要在全国找一块地方建立丹参药源基地的信息以后,他们主动行动,通过积极的沟通争取,最后与天士力达成了在商洛合资建立丹参药源墓地的共识。1999年,由天士力和商洛行署共同投资,组建了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

药源基地的建设也得到了当地药农的认同和信任。

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民,没有谁比他们更珍惜改善生活的机会,没有谁比他们更具有朴素的执着和认真。企业发展生产的需要,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经济的愿望,药农的积极参与利脱贫致富的热切心情,投放在资源优势的平台上,串成一个科学的机制的时候,一个优势产业的龙头就浮出了水面。

三、新模式激化老产业

丹参药源墓地的产业模式,简单看来就是“公司+农产”,但仔细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它与一般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陕西天士力植物公司把它概括为“政府+龙头企业+高科技+墓地+药农”的模式。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决定厂这一模式的成功。

首先是政府的作用。乡(镇)或村领导负责组织管理、协调村民关系,按天士力制定的中药材种植标准操作程序(SOP)适时指导生产,部分乡(镇)还直接或间接给农户投资,如种苗资金垫付、贫困户专项扶持资金等。乡(镇)或村领导大多认识到建立药源基地是找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从而把基地建设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有的乡(镇)还把干部派下去蹲点,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积极配合公司搞好质量监控。

其次是依靠强大的制药集团,这是丹参药源基地成功的中心环节。药源基地正是因为制药企业作为主力直接参与,才真正成为架起中药产业链的墓石。而企业成为药源基地建设叮靠的后盾,则是中药材生产能够顺利、长久发展的支柱。

第三,龙头企业在各个环节上为基地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产品交由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进行深加工后销售。这种操作模式保证了企业科技投入的持续不断,从而使得培育和推行道地药材优良新品系,不断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成为可能,药农也因为“种有指导,卖有保障”而把种植药材作为“长期职业”。

正是基于这种模式,将产业链条上各方利益主体串连起来各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了古老的中药材产业。

四、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1998年天士力商洛GAP药源基地应运而生,到今天短短几年的时间,当时作为在全国前瞻性的创举,现在已成为燎原之势,在中药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正如参加GAP现场验收认证的专家所说,“天士力作为中药材GAP种植的排头兵,对全国同行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空前的。天士力的行动是为中药企业同行的壮行之举”。

商洛药源基地,由于实现了中药材重点品种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确保了中药材产品高品质、无污染,其中丹参的有效成份酚酸类含量达3.7%以上,是普通丹参的3倍,被国家列为“九五”同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竹理局鉴于天士力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特地在天士力召开了“全国中药材GAP起草小组扩大会议”。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又多次组团到商洛基地考察,并以此为参考制订国家标准。这些,在天士力人看来,既是国家主管部门和业界对他们成功实施中药材GAP种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竿头更进”的期望与鼓励。

天士力,以及商洛政府和人民,没有辜负社会的期望。几年来,他们先后投资5800多万元,不断加大基地的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悉心与国际标准接轨,从整体上基本实现了“要使中药材种植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基地建设目标。在冰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组织进行的GAP验收认证中,天士力商洛药源基地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以高分通过了认证验收,从而成为第一批获得该项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商洛药源基地依山傍水,层层迭迭,绵延万亩。置身它的中心管理区,犹如走进了一个科研小区,一个充满了现代化氛同的绿色庄园。在这里以及从这里延伸开来的万亩良田里,每个生产和管理环节都严格按照GAP的规范和相关规程的要求进行:从品种基因鉴定到种子发芽率检测,从水质化验到排灌,从肥料使用到病虫害防治,从育苗除草到移栽繁殖,从收割采拾到加工储运,不一而足。

在这里,人们感受到生态的和谐、绿色的秀美、空气的清新,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宁谧,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魄力,感受到生产与竹理的井然有序。

篇9

国粹中药面临外强欲吞的潜在危机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药市场在全球逐渐变热。目前,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汉方药占70%以上,韩国韩药约占10%,而中国所占的5%份额有70%为廉价的中药材。业内人士称,中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这种惨淡,固然有我们自身的不足,但也不可忽视这是外国制药列强图谋侵吞我国粹进而争霸中药国际市场的具体反映。综合各方面有关资料显示,外强欲吞我国粹已呈咄咄逼人之势:

其一,把中国定格为最大竞争对手和战略赶超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李泊溪主任在200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中成药已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成药’发展。这些国家的判断是,当前中国尚无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对它们而言是好时机”。为了不失时机,外国人已加紧行动。目前,全球有124个国家的170多家公司、40多个团体致力于中草药的研制与开发,世界制药列强直接把触角伸入到中药发祥地,如,美国辉瑞公司拟订了全球中草药开发计划在中国设立了专门机构,瑞士诺华公司在上海开设了中药研发中心,还有些药业外强与中国药厂建立了合资企业。他们在中国这块中药腹地上,一方面加紧搜集优秀的中药处方,一方面廉价利用人才、药材进行研发。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抢注专利,反客为主。长期以来,外国列强钻了我国一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的空子,他们将我国中成药或仿制或改造后抢先申请专利。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在我国申请的中医药专利有90%是来自国外,多达万余件,而我国在外国申请的中医药专利仅千余件。韩国企业在我国传统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改造为“牛黄清心液”,由于其专利在手,反使我国企业再干类似产品必须征得韩国企业的许可。这一令人痛心的典例表明,外强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其核心目标是抢夺知识产权这张王牌。

其三,凭靠科技先进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日本仅有210个汉方药,其原料的75%从我国低价购进,其产品注入高科技含量,这一低一高使之获得了高额利润和高份额市场,如将我国中成药“六神丸”改造成的“清心丹”,一年销售额高达6-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制药列强凭靠他们的科技优势,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还反攻到中药发祥地,近年来,洋中药占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份额已达三分之一。

综合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外强欲吞我国粹已构成从战略、策略到战术的计谋套路。面对如此咄咄逼人之势,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加速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

现代中药及其产业兴起使国粹发生质的飞跃

其实,外强欲吞我国粹只是一厢情愿。为了充分发挥我国中药的知识产权优势和国际竞争潜力,自“九五”国家制订并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以来,在我国中药产业的自主创新奋力下,体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现代中药迅速成长,并涌现出象天津天士力、浙江康恩贝、河北神威、贵州信帮等一批现代中药产业化的优秀企业。现代中药及其产业的兴起,表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粹中药在我们这一代正发生巨大的飞跃。

“飞跃”是表述事物质变的一个哲学概念。为了揭示现代中药及其产业的深刻质变,我们试对现代中药的代表作DD复方丹参滴丸作一个由表及里的剖析。

说复方丹参滴丸是现代中药的代表作并非没有根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天士力人有感于传统中药相对于现代消费人群而存在的种种缺陷,率先提出了现代中药这一新概念,并在中国药典方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进行剂型创新,开发出复方丹参滴丸,于1993年获得国家的新药证书及授权专利。复方丹参滴丸的诞生在业内引起极大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等专家作出这样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因配方科学、剂型先进、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可靠,已成为现代中药的标志性产品”。

把一粒滴丸作为新一代中药的标志是因为,滴丸虽小,但它包容了现代中药从研发、药材种植、中药提取、制剂生产以至营销服务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及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天士力打造的国际标准化产业链是从现代中药研发及生产的药材种植源头抓起,从1998年起,他们借鉴欧共体国家开发植物药规范,在陕西洛商等地建设标准化的药材种植基地,当国家于2003年开始实施GAP认证时,天士力首家获得这一认证。为了突破中药在提取环节的技术瓶颈,天士力于2001年在国内外率先倡导并建立“中药及植物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GEP标准),建成了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数字化中药提取基地。为了推进中药制剂环节的工艺现代化,建立了符合GMP标准的生产基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最大的滴丸剂生产线,于2001年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和ISO9001认证。为了确保现代中药的生产质量可控,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DD“指纹图谱应用示范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多元指纹图谱分析及质量控制技术应用到现代中药生产中,形成了从药材、中间体到制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除生产过程外,还建立了获得国家GSP认证的营销体系,把产业链延伸到消费者终端。

天士力打造的国际标准化产业链,是按集团的统一规划布局,统筹节点匹配,形成了集中度高、集约性强的系统综合能力。多年来,天士力凭靠系统综合能力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所生产的现代中药已由心脑血管用药拓展到抗肿瘤与免疫系统用药、胃肠肝胆系统用药及抗病毒与治感冒用药,形成了功能配套、标本兼治的产品组合,营造出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等50多个滴丸产品群,并向大健康产业发展。据10年累计,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得70亿元的销售额,近四年,每年销售量超过10亿元,成为国内中成药单品销量最大的第一品牌。在国际市场,复方丹参滴丸在34个国家完成了商标注册,以药品身份进入到16个国家的医药主流市场。

剖析一粒滴丸,揭示一种飞跃,放大一个产业,使人看到了国粹中药的美好未来。

然而,达到美好未来尚须正视现实而拼搏。面对中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现实境况,天士力总裁闫希军言道:“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不应该落入这种局面。推进中药现代化,现在不做以后也要做,我们不做别人也要做,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就不仅仅是做一个产品,做一个企业,而是承担着复兴中医药祖业的神圣职责”。闫希军之言道出了中华药业仁人志士的心声。

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仍需改善发展环境

篇10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点。因为,中医学由于受闭关自守政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四大经典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术上常常是坐井观天,只知其然,不问其所以然。思维方式显得既陈旧、又僵化,根本无法引入国外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尤其是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思维方式等。因此,传统中医学已经显得非常陈旧。而作为当前主要的中医现代化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却由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始终结而不合。甚至有导致中医西化之嫌,故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怀疑。这使得政府和国民用不同方式方法,都投入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关注。所以,探讨中医现代化的方法,是摆在中医药学工作者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事关中医药学的未来和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调整或重新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才能拯救中医,才能使中医达到现代化。为此,笔者提出用逆向思维,以中医理论思想去研究西医西药的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现论述于下。

1 西医中化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西医中化之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现代化,而中医学的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传统的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科学,这样就能与现代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互交流、相互带动,从而获得活力与进步,进而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再创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各项标准,来重新整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保持中医哲理学的优势及精髓,替换陈旧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填补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及化学理论知识;引入现代哲学思想,强化哲理与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这样,才能让中医与时代同步,才能把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学科。可见,中医学的现代化,其本质,又是对传统中医的深入化,也就是要以中医哲学理论为核心,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为参考,对传统中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进行具体化、西医化。确切地说,也就是对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的中医化,就是吸取西医学的医理,继承中医药学的哲理,就是要运用中医思维研究西医、应用西药,把西医西药中医化,而不是目前的中医西化性研究方法。故称之为西医中化。因为西医学已经拥有或具备了很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思维方法,更具备了医学生理、解剖、生化等人体科学的现代最新认识,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目标和体系相比,只差未融入哲学思想,没有和哲学相结合或相渗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所以,只要我们把中医西化的中西结合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改变思维和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对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西医中化式西中结合研究方法,就能保持中医学原有的哲学性基本特色,又可防止把中医真正被西化;既能充实中医的医学理论内涵,又能使中医学兼具各种优点于一身,使中医学达到真正的现代化。试想,中化后的西医学,和传统西医学还一样吗?同样,西化后的中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一样吗?那么是该称作现代医学,还是该称它为现代中医学呢?因此,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深入化;把西医理论哲理化、系统化,使中医哲学思想之理论精髓与现代西医学理论相互交融,使哲理与医理之间、哲学名词与医学名词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把传统中医学理论变成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可把它称为现代中医学。从而,就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最简捷、最合理、最容易的中医现代化方法,而且这样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兼有中、西医二者的各种优点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而西化也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的又一大特色,但中医并没有完全变成西医,它仍有着自己哲学思维之特点。这就正符合一些专家的思想。例如,陈镜合在《现代中医之路》中说:“现代中医是指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得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其中,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切入点和核心,正就是西医中化,也就是西医哲化,从而拉开了中医研究西医西药的序幕,引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 西医中化是中、西医学发展的转折点

发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必然性历史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与临床,面临着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相协调和相同步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让中医进行现代化。因此,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的现代化工作,不断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以中西医结合为代表的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无论在中医的教育、医疗、科研以及中药制剂方面,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以西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各种科学或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法。这使中医之理论思维与实践方法、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中医人才既具备了较高的综合技术,又具备了西医学、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丰富的综合知识。这些便为我们进行中医学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1]。那么,接下来,中医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该是什么呢?是中医药学的完全西化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西医学的未来发展。目前,西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细胞理论产生到现在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已经深入发展到了分子水平。那么如果再发展几百年,它将会深入到什么程度;将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呢?未来的医学将是个什么样呢?可以预测,再有一百年左右,现代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将会达到极点或顶点,那时,它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各种理论,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因此,其发展方向或发展结局与古代的医学一样,必将被迫由微观转向宏观;其科研和思维方法也将由分析式转向综合式;由还原论转向整体论;由具体化转向抽象化。可见,这种规律、这种模式,同远古时期之医学及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差别!而且,这一方式,也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模式。所以说,我们中医学如果能提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规律,把微观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协调发展,积极吸取西医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与成果,再按自己的体系和思维进行宏观的综合整理与哲学研究,用不了50年,就可以赶在西医学的前面,并站在西医学的肩上;必将会成为世界医学的先锋;成为时代科学的楷模;为人类医学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理论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否则,等到西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认识到了中医医哲融合之科学性与优越性,并吸收或仿照之。那么中医也将会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虽生长于国内,却开花于外国。到那时,传统中医学将会被彻底遗弃,彻底被外国医学替代掉;到那时,中国人可能又不得不到国外去学习现代中医了。由此可见,未来中、西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体系,都需要的是现代中医学这种体系模式。只要我们用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进行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能跨入中医现代化的第二进程之中,也就能使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西医中化利于体现中医内涵的特点与科学性

现代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一样,都由哲学和医学两大部分组成,但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属古代哲学,医学也属古代之解剖、生理和药学等理论内容;同时还有古代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理论。虽然特别重视哲学思维与宏观抽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但还是古代医学与古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有学者认为:中医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不能现代化,也无法现代化。那么试想:中医学中的这种抽象性理论与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古人凭空想象的完全抽象,还是以医学规律及概念为基础,而进行的医理哲学化之抽象性认识呢?显然是后者,是我们的古人,在对当时的人体解剖及生理规律认识比较全面的基础之上,又运用了哲学原理和思想,进行的一种医学原理之抽象性解释和描述。并非是哲学概念的随意引入,也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创造发明;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表明:中医学的抽象性名词对其现代化毫无影响。况且,现代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应属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综合体,医学部分却属多学科渗透的现代之生理解剖、生物、数理和化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直观与抽象的融合,是模糊与具体的兼具。其体系是以医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哲学思维之应用,因而是医学与现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与渗透体。然而,西医学的理论仅仅是医学与现代生理解剖、生物、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理论,却没有渗入哲学理论,思维模式也仅仅是微观领域的直观、机械方式。因而就是医学与现代多种学科交融的小综合。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现代中医学含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也具有很全面、很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说它才适合于人体科学之复杂与综合的特性。其体系具有似中(医)非中,似西(医)非西,比(传统)中(医)更深,比西更广的特点。所以,从体系上说,中医学比西医更科学更完善[2]。可见,现代中医学的体系模式,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学科模式。由此看来,中医学是正宗的科学!只不过还停留在古代科学、近代科学水平罢了。因为,科学是发展的,所以,医学也是发展的;科学都是有历史的,那么医学就没有历史了吗?而一些中医药学的医盲们,要么说中医不是科学,要么说是经验医学等,这些说法,真是荒唐。

4 西医中化有利于西药的中药化

西医西药是从化学合成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但到现在却还包含了各种生物制品;天然动、植、矿物成分;微生物制品;基因制品等,也能够变中药为西药。从而显示了极大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为其取得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医中药为何也不按此思维方法,把所有的西药按中医的理论、思维、概念、机制、用法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整理与研究,从而,中化成中药,为我们中医的临床实践建功立业!如阿托品及其他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概括为性温,味辛,归肺、胃、心经;有温中散寒,理气燥湿,祛风止痛,回阳救逆之功效;从而可仿照附子、细辛、干姜等温里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既能扩展阿托品的应用范围(治疗冻疮或感冒及风湿等),还能深化附子、细辛等中药的治疗范围(治疗泌尿系病或急救及改善微循环等)。同时,还为认识与研究这些中药的毒副作用提供了参考,更为西医理论的中医化和中医理论的西医化奠定基础。又如异搏定及其他钙拮抗药,可概括为性寒,味苦,归心、肝(即脑)经;有定惊安神,缓急止痛,平肝潜阳,活血通脉之功效;故可仿照羚羊角、天麻、决明子、冰片等平肝息风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同样,既能扩展异搏定的治疗范围(治疗惊风或头痛),也能增加羚羊角、冰片等中药的应用范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中药本来也是化学合成工业的先驱,如:发酵业的神曲,炼丹术中的丹药;并且,中医中药从产生就非常重视不断增加自己的药物种类,如:藏红花、西洋参、血竭、冰片等都属于外来引进之品种。回顾中医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无不与其药物的发展相适应、相关联。只可惜,由于闭关自守思想的束缚,中医一直没有吸收西药的一个品种,曾有张锡纯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开创了西药中用的先河,然而,后学者却简单地理解为中药与西药的相互配合,即中西医结合。从而,把中药与西药隔离开来,把中医药学引入了歧途,导致了中医中药学的畸形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中医药理论,吸收并中医化自然界各种能治病的物质,丰富和增添自己的药品成员,完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物学,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因此,未来的药物学,都应当是资源共享性的,即中医可以按中医方法应用西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包括:藏药);西医也可以按西医理论应用中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因为,任何一种医学,它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故其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应当是一样的。因而,凡是能够治疗人体疾病的物质——即药物,其具有的治疗范围与作用机制一定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规律或真理。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是藏医,都能够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其药理机制、药物性质与功效等,自然就可以按自身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所以说医分中、西、藏……而药物却是世界通用的。这如同人类的食物一样,虽有中餐、西餐之分,但仅仅是加工与未加工,中式加工方法与西式加工方法的区别,然其成分都离不开蛋白质、脂肪、淀粉,离不开小麦、玉米、大豆等,自然它也是世界通用的。

5 西医中化的作用及意义

西医中化使传统西医理论与临床,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和提高,使西医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等理论的科学性,既促进了中医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的不断发展,又促进了西医学自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的两法治病,无关于学术上的中西医结合[3]。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表面上的共存,并非是实质性的细胞水平上的整合;仅仅是中国患者得到了另一种治疗方法,而中国中医学并没有得到新的发展与创新,甚至,使中医学有被彻底西化之危险。所以,寻找中、西医学新的结合点,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4]。相反,西医中化的方法,却能使传统中医吸收到现代医学之各种理论与思维,使传统中医学跃居于现代医学之列,也能使传统中药理论与剂型科学地吸收现代医药学理论与剂型之特色,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又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能使中医药学的宏观理论具备现代医学微观理论的根基,使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医学(西医)理论得到宏观性综合。综上所述,西医中化既能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又能防止彻底把中医西化。既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医融合之转变,又实现了研究中医向中医研究之转变,还实现了由中医西化向西医中化之转变。同时,西医中化的思想和方法,无论是对中医的现展,还是对西医的未来发展,乃至现代其他自然学科的未来发展,都能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的“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成功,“终将引进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中化西医的思想,正是要让西医走到中医医学与哲学相结合性多维辨证论治的道路上来;正是要提示和引导所有的学科理论,都应当与哲学理论相互交融,并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体系模式或研究方法。可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所有学科常规单纯而直观研究方法及理念的学科体系性革命!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工作者,要从中医学之医学和哲学两大支柱体系入手,运用现代思维与传统东方哲理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临床两大方面,把中医学现代化,把西医学中医化,既全面又深入地整理和提高中医理论体系,最终达到中西医学两大理论、两大思想的恰当融合。才能使中医学脱离危机,得到发展,从而使中医学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为此,笔者即将出版《中化西医》一书,以便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思想和理论,介绍这种方法与临床。

参考文献

1 姜爱平,崔蒙.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中医杂志,2007,48(8):74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