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4:55: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励志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未有详细的知识结构板块,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大纲中也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加之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压缩思想政治课时的现象,使得教学大纲中固有的知识板块讲授时间都不够,励志教育作为补充内容则更没有时间讲授。因而教师的教案中写入的励志教育内容也不过是摆摆样子。即使有的院校能挤出课时,可是由于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讲授也只不过是走走过程、做做表面文章。
(二)教学体系零散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论文很多,但大部分都偏向于教学方法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研究,针对该知识体系架构的研究却很少。而即使有少量的论文探讨其架构,但研究的深度较浅,远远不能满足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学的理论需求。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二级学科知识点的团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级理论的教学也较少开展集体备课,因而励志教育基本处于教师个体型的自发研究和讲授的状态。而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知识体系较为零散,知识衔接混乱。
(三)教学研究深度浅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有地方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升格形成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由专科转入本科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较多,归纳有:学历层次偏低,缺乏高层次带头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科研能力薄弱。具体讲就是目前基本处于教师凭个人兴趣研究励志教育状态。因而不研究这个知识点的教师,对励志教育了解不深,加之缺乏现成教学知识体系和集体备课,导致课堂教学深度浅。学生往往感觉到是对高中励志知识的“炒剩饭”,教师难以提升励志教育层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主要途径
1.巩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一课堂的励志教育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知识体系,讲授也较为零散,远远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成才需求。因而有必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开展集体备课,集中智慧确定好知识点。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专题式进行,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励志教育选修课。但要将建立完善的励志教育理论体系作为必备条件。针对励志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主体上应该包括励志人生观教育和励志价值观教育两大知识体系,具体知识点应该包括职业中的励志教育、日常公共生活中的励志教育和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励志教育。职业中的励志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是以树立正确的励志职业观,教育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励志来实现人在职业中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育。日常公共生活中的励志教育是以现代社会对人的公共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为基础,它是以教育人如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战胜自我交往恐惧,学会正确的与人沟通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育。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是励志教育新领域,它是以教育人在婚姻家庭中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为前提,通过提升自我独立能力来战胜婚姻家庭中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育。第二,采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包括:灌输式励志教学、互动式励志教学、情景式励志教学、专题式励志教学和案例式励志教学等。灌输式励志教育是以励志知识灌输为主。互动式励志教学是以开展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来增加学生对励志知识的吸收。情景式励志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励志情感体验,提升他们对励志知识的认同感。专题式励志教学是以专题的方式较为集中地将励志知识进行分类,有利用学生多方面学习励志知识。案例式励志教学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得励志知识更加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第三,课堂教学对象包括:一般群体的大学生和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如: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开展女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原因是因为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她们和男性一样是社会的劳动者。但受西方社会腐朽物质文化影响,一些女大学生出现道德思想滑坡,行为上错误地采取用青春换物质的婚恋方式,放弃自我奋斗,这种错误基础上构建家庭关系的方式违背社会的发展规律,阻碍人类文明发展。所以特别需要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原因是:贫困大学生在新生本科院校中所占比例较大,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处于物质生活的弱势地位,生活生存压力巨大。尤其是在当今教育优质资源越来越需要物质支持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压力也更加巨大。如:上计算机课这类时,条件好的大学生早都接触过计算机,而一些贫困大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电脑,学习的起点就低,学习难度也大造成他们很容易背上思想包袱。所以需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励志教育。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二课堂励志教育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的教学而言,它作为当代大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的一个重要平台突破了第一课堂励志教育的局限性,扩大了励志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励志教育的载体,生动了励志教育的内容。第二课堂励志教育的特点:一是教学内容丰富却并不局限于教材,励志内容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形式灵活却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讲授。三是场地多样即可是在教室,也可户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明确第二课堂励志教育的模式。它主要包括榜样励志教育和励志自我教育。榜样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树立励志榜样,以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尤其是大学生所在校园的人物和事迹来进行励志教育。励志自我教育是通过教师引导大学生的自我励志,指导他们自觉将励志人生观和励志价值观实践到生活和学习中去。第二,以校园为载体开展励志教育的第二课堂隐性教育。这里可以采用的主要途径有讲座、演讲、展览、校园微电影等。第三,以社会为载体的开展励志教育的第二课堂隐性教育。可以采用的途径有参观监狱、开展自愿者活动和开展基地性的社会实习等。
3.重视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对本体团队的升级
首先,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入名额。其次,通过本地培训和教师出去访学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素质。再次,通过增加科研经费,鼓励励志教育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教育与德政、人性论、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 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育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废治乱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学从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论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政”,“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还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伦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德、刑、爱、乐、严、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时等自然现象上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东西了。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理由家族伦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构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以政治一统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以文化一统为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之成为善人。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仲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提议,“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 河北学刊2010(4).
[2] 黄钊.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彬, 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7.
[4] 孔颖.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办教育研究, 2008(5).
(一)要强化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的,也是为了营造和创造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成才的基本环境和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要强化尊重意识
强化尊重意识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尊重的需要是人高层次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归属感,从而表现为短暂的狂喜、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强化这种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正向发展和认同心理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受教育者也是权利主体,他们有权利对管理者、管理措施等提出建议和要求。尊重受教育者,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树立尊重意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保证他们的正当权利。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解释与引导,促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
二、网路信息时代要具备新思维和新理念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必备的交流手段和工具,近年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领域,在新的领域管理者要具备新思维和新理念。
(一)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机遇网络作为必备的通讯手段,信息传递迅速而高效,使教育主客体的交流更加便捷。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超强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网络扩展了管理的范围,丰富了管理渠道,有助于管理者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受教育者多方面的需求,使管理服务更加全面。
(二)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应用,使人们面对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生活空间被“网”分离。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规范使用受阻,使人们的精神价值、道德观念等发生了改变,对受教育者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以人的思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
(三)要用新思维积极应
对网络领域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和管理者,既要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又要积极探索应对网络新情况新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和新的思维方式。第一,管理方式应由集中走向分散。在网络环境下,下放权力重心,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利用网络上的各种渠道及时跟踪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能够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散式控制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向,其特点在于改变传统的集中型控制范式,形成多个控制中心,控制方式层次化。在网络环境中,受教育者接触的信息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他们理解信息变得主动化与多角度化,不再简单遵循教育者制定的目标,集中控制也难以实行。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注重网络建设管理的全面性,努力使管理工作涵盖整个网络系统。要重视包括网络终端化建设、网络安全防范、网络使用经常化和规范化、网络功能发掘和利用等方面在内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构建网络管理系统,注意协调其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使其有效性充分发挥。在网络管理中要强化对网络的行政管理和依法管理,行政管理主要指教育管理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主要指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学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还存在许多认识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新的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重要根据就是它的特殊研究对象。目前,人们共同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主要是人的政治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按照人们思想活动规律以及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
当我们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存在狭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狭窄这个提法比较宽广和模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这个提法比较狭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两个规律也不恰当。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价值观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思想价值观念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引导,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转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价值观。首先,思想价值观的提出要比思想和思想政治的提法更加和思想政治相吻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成为思想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再次,用思想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将会使得思想价值形成发展规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能够充分体现出理论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特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现了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发展规律,这个提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提法相吻合。
3.思想政治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思考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和他的研究对象以及任务都联系的比较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思想价值观念。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自身思想价值观。围绕着思想价值观就能够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政治思想价值观教育,道德思想价值观念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三个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观、道德观以及人生教育观。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都应该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具体化。在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明确。在明确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教育内容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还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应该从两个层次上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核心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他工作内容相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性要求,具体内容应该体现出它的灵活性。
(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以及规律。当我们围绕着思想价值观念思考政治教育^程特点以及规律的时候,需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的过程,使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相互统一。这两个过程有着历时态以及共时态的特性。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过程中的规律存在一定的关系,还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定以及学科理论建立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还关乎着这个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化,更好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互吻合。这个学科应该得到理论界以及理论工作者们的重点关注。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刘海春从需要论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属性满足社会与人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1](P.19)。沈晓梅从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2](P.77)李江凌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出、倡导、组织和实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够促进主体所统治的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P.74)。武云虹、季泽军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只有在主体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4]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厘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被认为最为权威的表述是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他从哲学角度进行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5](P.46)目前理论界大都引用了这一提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划分标准
从价值主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区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具体来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2)从价值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价值、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调节价值、转化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时代价值功能。(3)从价值的性质来看,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4)按效果显现来看,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5)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划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价值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就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它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P.20)。(2)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8](P.50)。(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9](P.130-134)。(4)从价值客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9](P.174)。(5)从个体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8](P.50)总之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个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实现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10]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有关人的发展作用问题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论研究上,至于如何实施以及如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还是比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来看,其社会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生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5](P.206-216)张耀灿、郑永廷等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9](P.184-185)(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和功能来看,“其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需要,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2](P.77)目前我们所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从以上观点去考虑,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因此它具有个体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因此又具有社会价值。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
思想政治价值的实现,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项久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哲学上称为客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这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实现,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影响。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5](P.187-188)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即经过教育者改造过的被教育者的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物的原有价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价值的消费,不仅他自己原有的价值不会消失,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3](P.74)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质做了相同的论述,代表了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课题只有满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现实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会在这一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指导下,在这一政治信念的激励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P.75)项久雨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有三种,一是根本途径,二是基本途径,三是具体途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践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主要是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包括“两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人文选修课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网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5](P.272-282)以上几种观点中,项久雨的观点比较全面、具体,现在理论界大都比较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也因该必须与时俱进,需求更多的实现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较少。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较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晓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
[3]李江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和实现[J].求实,2006,(3).
[4]武云虹,季泽军.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三个维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1-03
内外化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机制之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循环过程。为揭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内外化形成和发展的循环累积状态及其运行、转化的机制,这里引入耦合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制的创建与运行具有一定目的,即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耦合都要围绕该目标进展”[1],因此,内外化耦合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一、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
“耦合”一词的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并可以通过彼此的复杂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现在很多学科都使用“耦合”概念,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机制中,引入“耦合”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构成内外化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内外化耦合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螺旋上升的方向性
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在客观层面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影响因子和力量的耦合;还是在主观层面上,个体自身思维、意识和行为等在内外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状态,都有明确的趋向性,最终都会指向个体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但是这种方向性,并不具有单一性和恒定一致性,它在某一运行阶段中往往是无定向的、随意的。优化和耦合内外化机制的作用因子能将这种分散、无定向的力调整为螺旋上升状态,从而保证内外化过程中熵值效应的最大优化。
2.循环累积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素的耦合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由于个体在受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形态各异,会导致个体自身内部道德品质等的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者重视内外化过程中个体内部各因素的耦合形态,注重循环累积的良性引导,能够强化循环累积效应的正态分布。
3.运动过程的随机性
思想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前两个特点决定其必然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要重视耦合的原因所在,关注内化和外化诸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耦合形态,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随机性,实现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可控,从而发挥耦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上三点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特殊理论意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方法选择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而最终耦合目标的实现,则仍需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支撑。
二、内外化耦合机制作用因子的运行过程及其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因子的运行过程是指外在于个体的教育内容在多重社会因子和教育因子的作用下耦合为主体的内在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也就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不自觉的个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外化、耦合为相对稳定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各因子间不断运动、碰撞、变化,由黏着到渗透、单一到复合、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过程可看作是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立体过程,“水平”维度是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家庭、学校或者国际、国内环境等内外化参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子作用。从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既是横跨了教育本身的界限而发生的,也必然是在上述界限之内运行的,这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面的参与因子之间通过耦合形成的固化力量和行为规范,以一种权威的模式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地形成和变化维序,它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形式传达正面信息于内外化过程,强调“正输入”和“正输出”的作用过程,其必然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另一“垂直”维度的运行。
“垂直”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看成是一个“完满”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接受这些内容的受教育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耦合了那些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意识,在自身原有累积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指导自身行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同时也会干预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耦合。因此,教育者在这一维度中要善于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厘清耦合机制三大特征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控制好内外化耦合运行态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的可控性。
1.耦合的可控性
耦合的可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虽然各因素的耦合点较多、耦合强度各异,但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控制。当然控制方法是多样的,控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可选择的。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耦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个人意识必然受限于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社会意识之外,但是如何将社会自觉舆论形成的道德核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与个体的知、情、意结合就可以借助于情感交融、场景反思、实践认知等耦合方法,通过控制参与的因子和元素,来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使主体产生认同,并将正确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信念和规范,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2.接受与屏蔽的可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来看,接受和屏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体,它们有着双向的作用,接受的既可以是正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屏蔽也是如此。在内外化耦合中,内化运行过程和外化运行过程间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恰巧是“接受”与“屏蔽”这对范畴,这就决定了个体内外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是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的。耦合机制特别强调接受和屏蔽的作用,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对于错误信息的屏蔽可以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运行,因此,耦合更多的正确因子,筛除错误的信息,利用对比、分析、辩论等手段,结合生动有效的“耦合因素”教学法,是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的接受的。
3.渗透与循环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作用是多维的,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多层面控制内外化因子的渗透和循环,可以最大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因子的良性参与作用,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培养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因子内部关系”的意义上,占支配地位的因子和起辅助作用的因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相互逆反,这种复杂多变的因子关系,决定渗透和循环作为参与因子最多的两个运行过程,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强化耦合中因子渗透和循环的可控性是正确把握内外化转换的关键环节之一。运用评价响应法、反馈强化法等,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甚至社会等因素之间的渗透和循环关系,扩大渗透和循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正向影响可以全方位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耦合效应。
4.反馈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反馈环节既是最终环节,也是初始环节,因此相对于其他耦合过程,对于反馈结果的强化和削弱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从单一层面上看,正反馈是形成与社会正确舆论、道德标准一致的反馈,可以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确认和固化;负反馈则是反馈的信息与社会正确导向不一致,这就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从复合层面上看,反馈并不仅仅来自教育者,它同时也受社会正确或不正确舆论和思潮的影响,当下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合力作用,这种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合力作用所产生的反馈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控制反馈因子就要求在内外化耦合的过程中,尤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因素。
综上所述,内外化机制作用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对这些因子和过程的控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三、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作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系统:一是把内外化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交互、渗透、联系、重组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合理培养结构;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完成自身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强化交互培养、学习共同体等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系统耦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内外化耦合机制保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的实效性,这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内外化耦合机制效能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统筹的角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包括很多方面”[2],耦合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化思考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看成是附着各种影响因子的自圆满过程,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统筹组合,从多种视角构筑影响因子模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的放矢。教育者通过关注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各种内外化因素和过程,可以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合目的性。
2.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在耦合机制中的运用
通过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实践,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关注和控制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状态,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社会具体问题反应较为迟缓,部分内容严肃呆板;传播方式平面化、脸谱化”[3]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把握环境因子附着尺度和最优配置,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改善,从而最终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人学范式”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4]因为“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才能说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才能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5]。所以,内外化耦合机制必须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将个性化引导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整个过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内外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将内外化耦合机制中的因素组合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在个体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思想―行为―思想”的逻辑和实践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系统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6-38.
[2]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二、研究现状
教练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教练技术被引入中国。教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企业:一种是在华跨国企业将其在北美或者欧洲的教练技术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一种是外国管理咨询公司及其在华的子公司或者办事处在企业中推广教练技术。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教练技术凭借企业这一平台逐步为广大人士所认可,其中部分人士开始尝试将教练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家庭、个人、高校等领域。2001年,“21世纪企业教练发展论坛”在上海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教练技术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
(二)发展期(2001年至今)
随着教练技术理念在中国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高效性,中国香港和大陆的一些咨询机构开始引进和提供教练技术课程,并颁发相应的证书。部分高校已开设教练技术相关课程。对于教练技术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据陈国海在《中国企业教练技术》一书中阐述:“迄今为止(2010年),在教练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内翻译出版有二三十多种书籍”,比如:Logan,David&King,John著,赵宏涛译的《教头革命》;佩里•佐斯,苏珊娜•斯基芬顿著,王莉等译的《人力资源训练工具箱》和《人力资源训练完全指南》;托马斯•G•克兰著,陈霜叶译的《企业教练法》等。国内研究著述的书籍也在不断的出版,比如陈国海的《企业心理教练》和《中国企业教练技术》;李中莹的《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徐敬东的《唤醒沉睡的舞者/中国式NLP———灵性成长学》;胡谢骅的《把快乐还给自己Ⅱ:NLP创造开心的秘密》等等。相关论文献研究也在不断的发表出版,以CN-KI检索为依据,自2002年以来,共发表有关教练技术论文文献147篇,其中企业类教练技术论文有83篇,占总数量的56.46%,其内容主要是以介绍和引入国外企业教练技术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为主,内容涉及教练技术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实施教练技术的必要性、如何做好下属的教练、领导的教练职能等。比如:陈国海的“欧美企业引进教练技术的模式”,文章分别介绍了基于性格工具度反馈以及教练技能等三种引进企业教练技术的主要模式,并且运用具体案例对欧美企业引进教练技术的实际操作和成果进行了阐述。刘宗强的“教练技术在新员工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以教练技术为核心,分析了在新职工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范晓禹的“企业教练技术再认识”,文中通过科学再认识企业教练技术,引导中国企业对教练技术的定位从单纯的培训课程转向企业各级管理者必备的管理技能,使教练技术本土企业化,有效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类教练技术论文有28篇,占总数量的19.05%,其主要内容涉及高校管理、教学、人才培训、素质教育、就业、学科应用等方面。例如:何华宇的“企业教练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的思考”,文章在对企业教练技术介绍的基础上,讨论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教练技术的渊源,进而说明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教练技术的步骤和途径,最后指出了运用教练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李慧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应用”,文章主要内容介绍了T-GROAS职业指导模型,教练技术的应用的五个阶段(营造良好关系,使彼此信任;明晰自身需求,厘清职业目标;正视现实问题,明晰可能影响;发散思维空间,创新可行路径;制定行动计划,实现理想愿景)进行研究。丁雯的“论教练技术在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2012年),文中论述了企业教练的理念和方法对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的影响;从目标制定与达成技术“心理教练技术”能力测评工具”激励方法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教练型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内容。刘素婷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潜能开发中的应用”(2013年),文中在分析教练技术的内涵、角色定位、核心原理、步骤与技巧的基础上,探索教练技术在大学生潜能开发中的应用,提出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具体策略,旨在通过支持大学的心态改变,促进大学生实现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类教练技术有6篇,分别是王富强,贾铭的“教练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2013年),文中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1.遵循NLP前提假设,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进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前提就是“学生是没有问题的”,教师应该作为协助者,帮助学生自己成长。相信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可以做得更好;
2.教师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和教育;
3.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支持者。[9]王富强,贾铭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2013年),文章主要阐述了教练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刘向辉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课堂教学为例”(2014年),主要概述了教练技术的概念、起源以及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应用性;王富强,李玉祯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应用”(2014年),主要内容是教练式沟通、逻辑层次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相结合的应用实践研究。王富强,申秀秀的“教练技术指导下教师如何实现教学主体性———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2014年),主要内容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练技术的指导下,通过问话式教学提高课堂掌控力,运用教练技术的逻辑层次理论解决教学困惑,运用三脑理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主体性。[12]王富强,李玉祯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应用”(2014年),文章主要内容是在教练技术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思维方式、学习心态等方面的改变,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实现自身的主体地位。迄今为止,大量教练技术相关书籍以及文献的研究出版,表示着教练技术在中国正以良好的趋势发展着。
三、文献研究特点
源于上世纪80年美国的教练技术,现如今已成为欧美企业家提高生产力的有效管理技术,其研究成果也颇丰,然而教练技术在中国还仅仅处于初步阶段。由上图表可总结得到,当前教练技术在中国的研究特点:
(一)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领域特点
教练技术的研究重点虽然仍然在于教练技术与管理的研究,但是研究领域在不断的向外、向深处扩展。由图1数据可以看到,在CNKI中有关教练技术的论文总数为147,而其中有关管理方面的教练技术则占到了总数量的56.42%。也可以看到,整体上企业类相关论文一直高于其它类领域论文数量,教练技术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于企业类的相关研究。从2002至2008年,教练技术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企业类和其它,高校类论文为零,但是自2009年开始,高校类的教练技术相关论文开始发表,占到了总数量的19.05%,并且整体呈上升趋势,教练技术的研究领域在不断的扩大。2013年,思政类教练技术相关研究也开始在不断的深入,论文数量占到高校总量的17.65%,而且研究还在继续发展。
(二)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内容特点
目前,我国对于教练技术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和价值研究,理念研究相对较少。在具体的查阅论文之后发现,对于教练技术的研究方向一般是集中在教练技术的概念研究;教练技术的技能研究;教练技术与其他辅助技术的比较研究(教练与传统培训;教练与心理咨询和治疗;教练与指导辅导);教练技术的起源发展研究;教练技术的应用性研究等方面。目前,国内对于教练技术的理念研究相对较少。
(三)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数量特点
教练技术相关文献总量不多,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上述曲线图表“总量”线可以看到,自2002年教练技术相关论文研究以来,每年都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至今为止已发表有147篇论文文献,年平均量为约为12篇,虽然总数看起来不多,但是发展势头良好,而且总体上论文总量也是在不断的上升的。从此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教练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
二、当今大学思想政治精致化管理问题
第一,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的大学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日常事务繁重,有所束缚,无力进行管理模式的开发和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管理也沦为形式。迄今为止,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仍在大部分高校广泛存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主要依靠思政理论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也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度追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忽略了思维方式的开发和引导。造成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参与性低,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和领会能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第三,思政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从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思政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繁杂。因此,绝大部分思政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都被各类繁琐的一般性工作占据,无力进行管理模式的开拓和创新。专业人才偏少,多数思政工作者创新开拓意识不足,对于新型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细致化思想政治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需求。第四,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传统报纸报刊等文化传播媒体,成为现今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与传播途径。互联网功能强大,信息量丰富,获取方式简便,是大学生之间或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当今多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仍不够了解,缺乏对大学生生活现状、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无法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为高校内实施思政教育工作造成阻碍。
三、大学思想政治精致化教育实施方式分析及建议
(一)完善精致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是辅导员,其专业教育水平与工作态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决定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成果。我们要合理依照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队伍的现状,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一整套高校精致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完善精致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机制,提高思政教育队伍水平。
(二)建立精致化思想政治多方联动教育工作体制
建立精致化思想政治多方联动教育工作体制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起到促进思政工作效果的目的。
1.家庭的作用尤为重要。家庭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巨大,是我国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理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传承与改进的重要桥梁。
2.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学生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课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和完善的计划性,传播我国普遍的政治思想理念,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一)理论意义
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基点,探索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它以形象、具体的方法为表征,实质由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和逻辑综合。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历年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栏目策划、设计、前期准备、运作到节目的播放等一系列幕后的机制的介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与栏目评选的实践进行一次“对话”,用教育理论解析栏目教育的实例。(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的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真实情景的感染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2)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实际问题,采用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着重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从栩栩如生的案例实景中,体悟、领会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而且还可以真实观察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道,凸现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案例教学就是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例作为课堂分析对象,通过亲临体验、深度解读和理性思考,用教育的方法理论解析案例及情节展开过程中采用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方法,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应用问题。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体验案例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并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力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科学化和创新性。
2. 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案例教学最大的裨益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感动中国》栏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型综艺性栏目,也是一个将政治性、教育性、感染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的栏目,栏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为案例,介绍节目幕后鲜为人知的策划过程、运作过程、评选过程,通过组织过程展示,让学生领会和体悟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总结方法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创新的能力。
(三)学术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政治影响广泛、教育意义深刻、综合性强的经典栏目。选择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一是因为该栏目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同节点,都昭示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随着栏目幕后运作场面的还原、展开,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法进行逐个展开分析;二是因为该栏目是一个综合型节目,案例描述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案例解读过程中也可以将多种相关联的方法有机组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解剖和组合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方法之网”,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之美。因此,以此为案例,除了案例内容所透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案例本身的开放性也是我们案例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创新,它既可以将一个大案例分解成多个相关的具体案例,分门别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教学意义,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地、综合性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组合起来解读、领会。
二、研究内容
(一)案例简介
研究思路:通过对连续八年的《感动中国》栏目的总体介绍,栏目产生的意图、评选的过程、栏目的运作方式、典型参选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完整地介绍《感动中国》栏目。从栏目介绍的过程中,总结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求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动中国》栏目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的介绍,实现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在学生的讨论、阐释与模拟在场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解读、体悟抽象的理论观点,把握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生涩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内容
《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希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职业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三)《感动中国》栏目简介
1. 年度人物的评标准。《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评选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 《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
(1)前期人物资料是随着前期策划工作一同展开的,先由中央电视论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大名单。
(2)《感动中国》正式对外评选启动通稿,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物,不断补充进大名单。
(3)选出打动人心的二十几名候选人,并以更详细的篇幅对其事迹进行介绍,列出小名单,约22到25个之间。
(4)同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官方网站展示大名单上所有的候选人。12月中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放,网民推选他们心中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2月底,节目组将经过反复筛选的小名单寄发给由四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推委会成员在收到的候选人物名单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人物,并填写推委会成员的推选意见之后,再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者式反馈回节目组,形成推委会意见。
(5)第二年l月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工作开始筹备,推选出10名最终的获奖人物以及一个特别奖,上部主管部门,经批准,最终确定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
3. 《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以及节目制作流程。
(1)《感动中国》启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开始收集可供入选的人物资料。
(2)进一步完善人物资料的收集、核实工作。
(3)正式启动,对外活动启动通稿,同时开通栏目官方网站专题
(4)《东方时空》开始摄制呼声较高的候选人物的纪录片。
(5)确定获奖人物,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节目录制、播出。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思考。本案例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具体方法理论模块教学的应用,也可在具体方法逐章讲解后,通过本案例进行方法综合应用。
(1)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设计目标、运作章程和评选流程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方式、“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人物遴选的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论和网络方法论。
(3)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的介绍、获奖感言(视频展示)的宣读等方式,提高榜样示范方法论、感染教育方法论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及方法模式建构等。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各高校领导和相应职能部门以及所有的相关教师,都应予高度重视,并将之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中。然而,许多高校目前的教育教学规划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少,对实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不到系统安排和有序开展。而且,在许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通常仅停留表层,还没有深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比如,学生应完成的实践学时、达到的实践学分、实践成绩的评定等具体层面上,尚未发现有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要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常常忽视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方法也较为单一,如通常局限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既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也无法开拓学生的视野。
2.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教学环节,面向的是所有的全体学生,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但据调查,许多高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多样性需求,从而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二,实践教学涉及的领域不够宽。由于领导重视不够,使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不足,教师主动、积极进行教改的动力不足,社会也缺乏热情,从而大大限制了实践教学领域的拓展。
3.实践教学内容空泛陈旧,针对性明显不足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从而无法发挥不同学科学生的不同专业特长,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用结合。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使实践教学仅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改革和创新相当欠缺。比如,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形式。第四,形式主义严重。实践教学本意是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教育和启示。但现实是,实践教学往往只重视宣传鼓动,忽视动手操作,重视响应号召,忽视长期坚持和经常主动,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形式主义严重。此外,系统培训和辅导的缺乏,也往往导致实践教学主题确定的随意性,方式选择的盲目性,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的混乱无序性等。同时,对于学生在实践遇到的问题,不少指导教师既不能做到及时地帮助学生辨析和答疑,也不能及时、正确地疏浚与引导,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而向纵深发展。
4.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办法和标准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的考评,往往只看教学大纲是否安排有课时,有无教学计划,对于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则没有考评细则,从而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无规可循,随意性很大。实践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践情况登记表、记录表,或调查报告、实践论文成为主要依据,从而常常使弄虚作假、糊弄教师的行为在学生中不断出现。比如,托人拉关系找单位盖章签署意见,抄袭剽窃调查报告、实践论文等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性,而且严重偏离了教育教学的目标。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稳定性不足具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常态化、经常化的重要前提。但目前,一些高校忽视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建设,从而无法及时地推广开展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校地联系十分松散和随意,比如,有些学校和基地在某些活动和项目开始时保持一定的合作,但项目一旦完成、活动一旦结束,校地彼此之间联系减少了甚至中断。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成效的对策建议
1.重视实践教学,制定实践教学规划,使实践教学能够有序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其成效,首先,要求高校领导、教师转变观念,高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才能合理地安排学时、规定学分、制订操作细则,也才能够有序地将它实施和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才能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目标考核等各个环节中实际体现它的要求。其次,应当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对内的组织和对外的联络,负责实践教学的统筹和安排,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这些专门机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提出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实施策略、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提供经费支撑,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从而促使实践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2.拓展教学领域,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和多样性
涉及不同的的教学领域、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说教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理论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不同教育内容和不同教学形式,其教育成效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为丰富学生对国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既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的方式,也可以凭借挂职锻炼等方式。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不同活动,同样可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精神,等等。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应当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勤工俭学等多方面予以考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实践教学还不能忽视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比如,低年级学生宜采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形式;而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宜采取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比如,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助研助管、科技发明、创业实践等,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3.完善考评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和考评机制的完善,必须考虑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两个层面。首先,教师实践教学考评考核机制必须完善。主要策略包括: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指标中,并将之与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借以提高任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完善学生实践学习考评机制。学生实践学习成绩的考评,不能仅凭实践学习“经历表”或“登记表”而评判其成绩,而应当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将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将实践学习提高到与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学习成绩不仅要记入学生档案,而且应该将它纳入各种评定的指标体系中。此外,还应该设置多种奖项以提高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
4.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保障实践教学常态化和长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有效性保障条件之一就是建设长期而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选择和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既要遵循社会与高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原则,又要本着服务社会和服务高校的原则。使高校、基地、社会三方都能受益。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样的、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群,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基地中得到不同的教育。比如,在有纪念意义的革命圣地,学生既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又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学生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所学知识,增强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和特长,为企业提供适当的技术帮助。在典型意义的乡(镇)、村,学生不仅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又可以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体系式的实践教育基地群,既能保证学生了解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