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17:4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村镇垃圾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核心,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美丽清洁乡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以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社区)为目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实现所有村居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保洁服务组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扔现象基本得到清除。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按照工作目标,完成“九大”工作任务。
(一)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保洁队伍,各行政村的保洁员配备原则上一村一名,保洁员由村委会聘用,优先在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中选聘。
(二)完善设施设备。按照“车车对接、流动转运”模式,农村垃圾前端收集采取密闭垃圾车+240L垃圾桶的方式,由镇保洁队伍负责垃圾的运输。各村配置前端保洁收集设施:手推车、扫把、铁铲等工具,实现保洁人员人手一套。各村结合实际情况配备垃圾桶。
(三)规范垃圾处理。按照“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的原则,采用二种处理方式。一是焚烧发电处理。各村的垃圾全部运到重庆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二是简易填埋处理。修建填埋池,对道路条件差,存在运输安全隐患或散居村民的垃圾实行圈围防渗简易填埋。
(四)清理存量垃圾。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重点对居民聚居点、景区周边及田野、村头、道路沿线、村内空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五)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实施垃圾分类,推行有机垃圾还田工程,由农户对瓜皮果壳、秸杆杂草、剩菜剩饭、人畜粪便等有机垃圾,采取堆肥发酵后作为肥料再次施入庄稼地。原则上以户为单位就近建设堆肥池,从源头减少垃圾清运量。
(六)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创新开办“垃圾银行”,采取积分制,由农户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后,将塑胶、玻璃、纸质、金属等可回收垃圾收集送回收点收购,兑换物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七)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全体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明确村民、保洁员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责任和义务,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
(八)开展宣传工作。按照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原则,由各村编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手册和宣传画,每户一册一图,创办宣传栏,使农村垃圾治理方法、标准和要求家喻户晓。
(九)实施考核奖惩。制定考核办法,实行半年考核,
以村为单位,对达标的给予奖励,不达标的不予奖励,并纳入年终考核,给予一定处罚。
四、验收标准
2018年6月底前,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对各个村(社区)进行验收。
五有: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十无:无陈年积存垃圾;无临时性垃圾堆放点;无水域漂浮垃圾;无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无直接焚烧现象;无垃圾倾倒于河、沟、塘现象;无生化成分堆肥;无非法的垃圾处理设施;无其他非法处理方式;无拖欠保洁员工资现象。
十三个达标:编制了实施方案;明确区政府、部门、镇乡各级职责;农村垃圾治理纳入各级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收运设施设备充足;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并满足需要;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点;组建保洁收集作业队伍;开展垃圾治理技术培训;经常性开展宣传工作;开展“整洁庭院”评比活动;制定村民自治公约;建立各级检查考核制度。
五、经费保障
按照“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以“市、区、镇、村、民”五方筹资的办法,逐步实现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鼓励村民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按常住人口每人每月1元筹集(五保户、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免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保护环境的意识,筹集资金由村上统一管理,镇监管,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明细。财政投入按照“科学测算、以奖代补、包干使用”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所需人、财、物进行科学测算后,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初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包干使用。
六、组织保障及责任分工
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成立以镇人大主席为组长,镇各办公室及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协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环保所,负责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环保所所长兼任。
中图分类号:TU2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8-3198(2009)04-0287-02
0 前言
我国现在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村镇住宅方面提倡节能、经济和环保,这就需要改善用于村镇住宅的建筑材料,其中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制备混凝土墙体材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的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在材料组成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前在广大农村和乡镇,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建筑大量存在,这些建筑结束寿命以后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成分较城市甚至更为复杂。这些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土地征用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果能有效地将村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破碎加工处理成粗骨料用来制备再生混凝土等制品用于建筑工程中,不但能够解决村镇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变废为宝,而且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省天然砂石资源,对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效益
目前,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利用再生粗骨料制备再生混凝土要比利用天然骨料昂贵。这主要反映在建筑垃圾的破碎、筛分、强化处理、运输等各个环节上。然而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确实是一条良性循环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模式,有望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制备混凝土的技术经济分析除要考虑其本身的生产成本外,还应综合考虑垃圾处理的有关费用、规划、政策和再生粗骨料产生的环保效益以及本地区天然骨料储量、生产、价格、年需求量。因此应当从再生粗骨料的工程造价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上综合考察其经济指标算大帐。
虽然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应用于工程施工中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其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比较可观,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应用再生粗骨料的经济条件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
(1)允许用作骨料开采的石材资源的紧缺程度,这是推动建筑废料再生利用的最大动力。如丹麦、荷兰、日本等一些石料紧缺,依赖进口天然骨料的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同时,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程度也与环境保护意识有关。毫无节制的开采山石用作天然骨料,虽然会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但必然会使天然骨料资源枯竭,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处理建筑废料的设备装置及工艺技术水平是影响再生粗骨料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如果将建筑废料集中到某一工厂进行处理,必然会增加建筑垃圾及再生粗骨料的运输、装卸成本。根据我国村镇的实情,采用并加快开发就地回收处理建筑垃圾的装置,将使再生粗骨料的应用在经济上更可行。
(3)对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及财政上的扶持程度是推广利用再生混凝土的重要保障。政府需制定对建筑垃圾的利用与施工现场零排放无垃圾等有关法律,强制施工单位增加强环保意识,以促进对废砖、废混凝土及其它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2 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推广建议
由于我国对再生混凝土的认识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它的性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规程可用来指导生产,因此也很难产生规模效应,其实际应用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体现,这对再生混凝土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十分不利。建议在进一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尽快出台有关再生混凝土方面的标准和规程,使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和工程应用有章可循。政府还应制定促使循环再生粗骨料发展的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从环境保护角度最好能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例如对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混凝土的厂家,可以在建设维护税金中给予折扣,鼓励厂家积极处理回收和再生利用建筑垃圾。国家和地方还要加强立法,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再生粗骨料推广应用的强制性措施,以行政法规的力量促使建筑企业加强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这样利用村镇建筑垃圾制备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才能充分体现它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试验表明,利用村镇建筑垃圾加工制备的再生粗骨料不适合配制高强混凝土,但适合作有保温隔热要求的墙体结构。而且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小,便于建筑节能。其应用符合我国政府2005年5月制订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与“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要求。因此,开展村镇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81-04
1 引言
绿汁江位于易门县西南部的绿汁镇内,与楚雄、禄丰两地毗邻。绿汁江属红河水系,属元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县后汇入元江[1]。绿汁江流域径流面积8600 km2,河流长294 km,流域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随着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各种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严重的是污染农村生活环境和绿汁江的水质和生态,威胁着江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当前,如何处置垃圾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绿汁江周边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分类
2.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绿汁镇位于云南绿汁江边,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20世纪末该镇是铜矿开采的主要矿区之一,当年有“小香港”之称,矿产开采完后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政府对绿汁江水质及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江边小镇,其农村生活垃圾对绿汁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特点:
(1)生活垃圾距离江面近。镇所在农村居民小组如木厂、绿汁、朋苴等行政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距离绿汁江最近,部分村组甚至将垃圾直接投入江中,部分垃圾由于各种原因滞留于江边,雨水天垃圾渗水进入绿汁江。
(2)山区垃圾未做合理处置。距离绿汁江较远的村组,如者拉、龙格利、腊品、木厂、竹子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布广泛且村组地处高海拔山区,而该区域雨季降水量大,80%的降水都汇入到绿汁江。村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成本受限,随意处置垃圾,雨季降水让随意处置的垃圾副产物一并流入绿汁江。
(3) 难降解塑料、农药瓶及农药包装物占主导。烤烟、果蔬生产遗留大量废弃有毒有害垃圾,这类垃圾随着时间推移很难降解。
2.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
我国多数农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2],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结果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分类,如表1所示。
3.1 对绿汁江水质的影响
(1)由于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分布范围广,各村委会所处地势高,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雨季降水量大,大量堆积深山的各类垃圾渗滤液都随着雨水一并流入绿汁江。
(2)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酸碱性有机污染物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成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3]。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所以各村组的生活垃圾对绿汁江水质有较大的影响,如BOD5、NH3-N、水体总硬度、总大肠杆菌数及各种重金属[4]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3.2 对绿汁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绿汁江周边的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距离远、处理成本高、各村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部分散乱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江中,对江下游居民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绿汁江生态系统也受到影响。
4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4.1 产生特征
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数据可知,绿汁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率与中国西南地区农村人均垃圾产生率0.68 kg/(人・d)[5]相近,其垃圾产生率约为0.70 kg/(人・d),其中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包装垃圾、无机垃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30%、5%、15%、40%。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2016年的初略统计数据,统计得出绿汁镇各行政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各行政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与人口成正比,其中餐厨垃圾与无机垃圾占总垃圾的比重最大,有害垃圾所占比重最小;根据各行政村具体情况,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及无机垃圾各村可以自行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害垃圾和包装垃圾需要集中处理。
4.2 处理现状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2016年的统计数据,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大体相似,离乡镇较近的行政村处理的方式较为合理,偏远高寒山区行政村处理垃圾的方式较为随意。
5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
5.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可选处理模式
符合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模式,经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有“全集中”、“村镇县协同1”、“村镇县协同2”模式[6~8]。
5.1.1 “全集中”模式
(一)治理重点。主要是我区四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治理对象为莲花和雨敞坪两镇。
(二)治理目标。用一到两年时间在我区四镇尤其是莲花镇和雨敞坪镇两个“两型”社会示范镇全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集镇生活污水和分散农户生活污水三大处理体系;全面完成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村、镇两级环境组织管理体系、教育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生活污水的洁净化处理,进而把两镇建设成家园清洁、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规范、乡风文明的全国最美村镇。
二、治理方式
(一)垃圾处理。按“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或“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置模式。每户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池),每村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站,每镇建垃圾转运站。建立村、镇级垃圾清理、运输队伍,实行公司化运作。
(二)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对分散农户家庭生活污水,拟建设三格、四格式化粪池予以处理。二是对住户相对集中区,拟采取建设净化沼气池加人工湿地法进行处理。三是对乡镇中心集镇,拟采用湿地公园形式,对污水进行系统处理。
(三)禽畜粪便处理。对畜禽养殖场拟采用“零排放”技术或人工湿地加种养平衡技术进行处理。
三、技术标准
按照“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要实现“省市唯一、全国示范”的要求,我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体现“理念超前、技术精细、显现特色、结合实际、节约成本”等原则。
(一)垃圾处理。做到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100%。村镇分散农户一般按每户配置一个垃圾桶,集镇中心和村镇主干马路按每100米配置一个垃圾桶,并合理设置摆放。垃圾桶的制作按式样统一、物美价廉的要求,统一设计,分镇定制;连住农户可建垃圾收集池。一般每村建一个垃圾收集站,按技术指标统一、式样统一要求,统一设计,分村建设。
(二)污水处理。做到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两镇集镇污水处理以湿地公园模式建设。其中莲花镇建日处理污水能力4000吨的湿地公园,雨敞坪镇建日处理污水能力2000吨的湿地公园。两镇分散农户污水处理则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三格、四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等模式进行建设。
四、资金配套
我区“两型”社会示范镇农村环境治理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在用活、用足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最大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区财政原则上按照市政府要求以市政府下达资金1:1的比例给予村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户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污染治理、村镇垃圾转运及运行等资金配套。区政府配套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下达到乡镇和村,具体操作办法由区环保局和区财政局共同制定后联合发文执行。
五、工作步骤
(一)年完成两镇乡镇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立项、环评、审批和征地等前期工作,并正式启动建设;完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全面展开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和清洁能源普及工作;两镇各选1-2个村作为试点,率先完成试点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建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达标。同时逐步推进其他村的污染治理工作。
(二)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调试与验收,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两镇所有村庄垃圾收集站和分散农户垃圾桶建设;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使其治理率达到100%;完成60%以上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建立完善的村、镇级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各项指标均达到《市环保先进乡镇考核指标》(见附件1)中环境保护部分要求,并于3月30日前申报环保先进乡镇。
(三)年下半年,全面完成两镇环境治理任务。基本实现环境友好目标。并由区政府按照本方案环境污染治理标准与要求进行“两型”社会示范镇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区“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任组,任副组,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区城管局、区环保局、区交通局、区环卫公司、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以及莲花镇、雨敞坪镇政府行政正职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区环保局局任办公室主任,区环保局副局及两镇镇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区“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指挥,研究处理“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相关各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验收。两镇人民政府作为“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主体,具体负责上述环境治理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能积极予以配合和支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具体责任分工见附件2)。
七、工作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畅通、洁净、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以“建管百个城镇村庄”行动为载体,开展城市管理和村镇建设管理检查评比,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创建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二、检查评比范围和内容
(一)城市管理。检查范围为县市城建成区,检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道路拥堵治理、垃圾围城治理、广告杂乱治理、立面破旧治理、沿街为市治理、绿化缺失治理7大类31项。
(二)村镇建设管理。检查范围为全州77个乡镇集镇,每个县市选择2个位于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村集镇,共93个村镇。检查内容包括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区建设、建设投入及管理情况5大类11项。
三、检查评比计分办法
检查评比实行百分制,其中城市管理70分,村镇建设管理30分。城市管理和村镇建设管理均先按百分制进行量化评分,然后按权重计算出实际得分。城市管理基本项目95分,特色项目5分,根据《2012年全州城市管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权值表》(附件3)有关规定,以城市管理检查得分乘以群众满意度权值计算出检查最终得分。
四、检查评比方式
(一)城市管理。由州住建委牵头,州监察局、州卫生局、州文明办、州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带队,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明查暗访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全年开展两次(每半年一次)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随机抽查一个社区、一条主干道、一条次干道、一条背街小巷、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建筑工地、一个垃圾转运站、一个特色市场、一个综合性公园、一个公厕进行暗访,同时随机抽查一个中心城区,开展城市管理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
(二)村镇建设管理。由州住建委牵头,州监察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水利水产局等部门参与,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全年开展两次(每半年一次)抽查,每次随机抽查不少于30%的村镇。各县市政府要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村镇建设管理情况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州人民政府。
检查结束后,各检查组对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检查报告报州住建委,由州住建委汇总排名后报州政府审定公布。
五、工作要求
(二)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二、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调研总结贵州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七省区定居工程规划,组织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组织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三、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国务院2011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组织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四、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强化对农村居民点有序调整与优化的科学引导。依据乡镇村庄规划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农民自建住房。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尊重基层实践,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成果直观易懂。
(二)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二、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调研总结贵州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七省区定居工程规划,组织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组织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三、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国务院2011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组织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四、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编制发行《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继续推动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示范活动。
(二)组织编制全国村镇污水、垃圾治理规划研究,编制《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局机关“五个一”工作组要结合联系帮扶村镇村、村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四项重点工作中,协助联系村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二、组织领导
区粮食局“五个一”联系帮扶小组由局长负总责,全局机关工作人员为成员,村帮扶小组由局长负责,村帮扶小组由副县级干部刘传家负责,具体安排如下:
村帮扶小组成员:
全局干部职工要把协助联系村开展这四项工作作为近期“五个一”活动工作重点,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三、四项重点工作帮扶开展方案
(一)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工作
协助联系村做好春秋两季查螺灭螺、血吸虫病查病、治疗工作,做到连续5年无血吸虫感染病例,连续5年无血吸虫病病畜。协助抓好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耕作机械化推广、新建沼气池等工作,开展沟渠“三面光”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山坪塘整治等工程,全面完成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工作目标任务。
(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协助联系村镇村、村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新建垃圾收集池,方便群众、坚固耐用;协助联系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村民主体意识,发动村民主动参与、提升文明卫生意识,提高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以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院坝会的方式,宣传教育群众广泛参与到解决农村垃圾面源污染和垃圾减量化的工作中;宣传教育群众学习文化礼仪知识,改变生活陋习,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强化村民的环境意识培训,改变垃圾乱倒、乱扔、乱堆、杂物乱放的不良习惯,提高自觉参与改善自身环境卫生意识。
(三)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
协助联系村镇村、村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争取村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张贴禁烧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秸秆禁烧工作的浓厚氛围,切实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科学处理秸秆,对能够利用的秸秆尽可能加以规划利用。确保联系村全面完成秸秆禁烧工作目标任务。
(四)“绿海明珠”大会战工作
各乡镇要切实把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和调整工作、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会同县建设局对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乡镇、集镇总体规划,依据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时组织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的调整或修编。规划应当立足村镇特点,突出资源节约、环境优美、提升层次、适度超前;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国家、省城乡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并主动融入到跨越式发展需要,做到总体规划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人口规模、发展前景等因素,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环保五大要素关系,重点做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农村建房和各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规划完成时限,到年底,全县所有乡镇要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或调整工作;村庄规划要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确保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所有行政中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根据“城关镇按照市区标准、小城镇按照县城标准、行政中心村按照城镇标准”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由所在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县建设局提供技术指导。县财政适当安排专项经费,解决村镇规划资金问题。对山区或经济欠发达的自然村,可先单独编制简明适用的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规划,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完善。
二、注重建设有序,着力形成设施配套、特色各一、环境美化的建设格局
2.农村垃圾处置不当农村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废弃物和农田废弃物等。农村垃圾量大,且不断增加,与农民的富裕程度正相关。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露天随意堆放,没有任何分类或防渗、防流失等处理,不可降解物长期堆积,占用农村河流、耕地,破坏乡村自然景观;易腐有机物成为蚊蝇细菌、病毒的孳生繁衍地,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养殖业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其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寄生虫等,可能造成疾病传染,威胁人畜健康,同时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周边环境。农田秸秆废弃物主要是乱堆乱放,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乡村美观;而地膜、农药瓶等废弃物基本无任何处理,致使土壤和水体污染。
3.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造成村庄的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受资金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村没有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场,更谈不上污水处理,只有极少数村庄铺设了排水管道,但是排水设施还不够完善。生活垃圾到处乱放,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会对农民安全饮水造成一定威胁。
二、辽宁新农村建设中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优先治理和维护已破坏环境目前来看,农村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或破坏,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如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等。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治理污染,遏制威胁。首先,明确农村环境状况,可对辽宁各乡村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各地主要污染源、污染程度等情况;其次,确定优先治理范围,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费”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和保护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对策。这一措施在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得以示范应用,优先解决大伙房水库及疏水工程周边地区的抚顺和本溪桓仁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已见成效。
2.政策引导,合理规划各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应发挥积极作用,确立相关政策以及专项行动,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沼气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等。省级政府应建立与公共服务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益性的角度,在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调动各方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新农村正处于发展阶段,科学的规划有助于乡村发展,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更是大有益处。合理确定不同村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格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规划,对生活区(含商业区)、村镇工业区、畜禽养殖区、农田耕地区等各功能区统筹规划,分区建设管理,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减轻环境负担。
3.优化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污染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对其造成了严重威胁。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乡镇特别是自然村的饮用水、日常用水供水途径,提高农民用水水质,保障用水健康与安全;建立引水沟渠,协调水资源分配,加强监测与监督,保障农田用水水质和水量;保护相关水源地、河流、水库、湖泊等,减少污染,设置相应保护区,加强监管。田地、山地等土地资源设立保护区,杜绝无规划占用和开采,保护耕地农作物、山地农林作物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多,且综合利用效率偏低,特别是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农业产业链短,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废弃物收购站及固体垃圾处理、填埋场是一种有效途径,可减少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特别对于可循环利用的废物资源,应推动高效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厌氧堆肥等)予以处理,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
4.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急需跟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灰渣成分多,不宜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同处理,且农村生活垃圾分布散乱,必须建立适宜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的专门收运系统和处理处置场,解决生活垃圾散乱、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农村生活污水一般任其自留或利用自然沟或撇洪渠铺设的简易排水管排放,最终渗入地下水或流入河道,应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道、集中污水收集池及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置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