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4:5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发展理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20个年头。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这一轮物流热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压力增大,传统储运企业急于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配送服务体系的配套要求也对物流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一轮物流发展的正在到来。但企业需要理性、科学的物流理念来指导实践。
一、企业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
物流的理念不同于物流的定义。物流的定义告诉我们物流是什么,而物流的理念告诉我们物流的哲学,物流的思维方式。对物流理念的把握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态势的影响。
物流是个大概念。许多学者都认为或承认对物流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企业界则常常感到物流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不易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物流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使得有时缺乏研讨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浮现和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丰富之中。当然,物流不是一个“筐”。如果一个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是无所不包的话,就会因为没有特定的作业范畴而很快失去生命力。
二、以企业运转为探究视角度来解读物流的理念
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内容:
1、物流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
三、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激发物流需求
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新晨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
公正的司法理念是司法制度运行中的“剂”和“添缝剂”,能够指引法官在制度框架内自由裁量,而又不失其公正性,尤其是在制度规章缺失的情况下。[1]法官作为以国家名义行使审判权的居中裁判者,在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法院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2]法官手中操有最终解决纠纷的审判权和裁决权,虽然在法律职业者中,检察官、律师对法律的适用和裁判的作用也有重大,但案件的最终裁判权握在法官手中,所以西方国家对法官的资格要求比律师、检察官更高。[3]事实上,人民将其生命、财产和自由的保障重任托付给法官,理所当然要求法官必须是具有较高的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是民众可以而且值得信赖的人。但是,法官在运用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保障权利的有效运作过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实现法官独立,通过独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为此,让法官独立的审理案件已成为实现现代司法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成为我国司法改革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独立制度的关联
“理念”就是原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而现代司法理念是现代法治原则的结晶,是人们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基本观念,支配着人们建立制度、运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动,其内容广泛、含义深刻、意义深远。当前,关于现代司法理念的论述观点不一,可谓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现代司法现念应包括以下内容:1、公正。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性标志,没有司法公正就没有法治,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对于法治的实现至关重要。2、独立。它是司法权独立性的体现,要求法官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力。3、中立。司法主体在司法活动中,应在利益处于冲突状态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保持不偏不倚和中立超然的状态,而不应存有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预断和偏见,这也是法官必须达到的境界。4、效率。司法本身应及时、高效,以确保法律效益价值的最终实现。
如果说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那么法官则是帝国的王侯。自当《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实施后,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正向现代化、正规化迈进。法院适用法律的活动是通过法官的严格执法活动来实现的。法官作为司法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在具体案件的裁判中,严格适用法律,法官除了应向法律负责以外,不应该接受任何机关和个人的指示及命令,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对法律的诚挚理解来理解法律”。[4]法官独立的实质是司法独立的深入与细化,法官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应依法独立行使裁判权,其执行法律不应受外来因素的干涉。“法治有时被称为法律的最高原则,它要求法官制定判决时,只能依据现有的原则或者法律,而不得受随意性的干扰和阻碍。”[5]我国《宪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宪法确立的独立审判原则。在当今世界司法独立已成为一项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时,突破了产生它的和制度上的限制,成为对所有法治国家有普遍意义和作用的又无一定统一模式的一项法律准则,不论是西方自由政体的国家,还是坚持的国家,司法独立和公正都是模范司法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6]法官独立包括法官的实质独立和身份独立。法官实质独立“是法官在执行职务时,除受法律及其良知的拘束外,不受任何干涉”,要求每一个法官应独立自主地根据法律和对事实的判断做出公正的裁判。法官的身份独立“是法官职位之条件和任期有适当保障,以确保法官不受行政干涉”。[7]独立审判固然要排除来自法院内外的影响和干涉。但真正的独立审判还是要靠法官以牺牲的精神奋力去争取和维护,如果法官不能抵制法院内外的影响和压力,做不到独立审判,那么独立审判也就永远只能成为我们的“理念”。
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就在于它的公正性,公正观是司法价值观中的第一要素。法官的独立性决定了法官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娴熟的裁判技能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以及自觉以法律概念进行思考、判断认识问题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法官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平等、正义、效率意识是做好新世纪审判工作的基础保证,因此法官应当具备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惩恶扬善、正直善良的现代职业司法理念,用现代、科学的司法理念去发展、改革法官制度,特别是完善法官的独立制度,这将成为法院改革的重要催进剂。
三、我国现阶段法官独立制度存在的弊端
随着《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的实施,我国的法官独立制度已逐步建立起来了,法官的理念和思维已逐步形成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性,加之制度本身具有的不完备性,使现行的法官独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完整性和与现实社会的不相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法官管理行政化
司法权的特点决定了法官必须保持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以保证其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法官只应接受监督而不应接受命令,法官享有的审判权应当是平等。[8]但由于历史原因,现行法官制度对法官的管理实质上是行政化管理。一是法官等级的行政化。法官之上有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法官与庭长、院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完全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而现行的法官等级,实际是行政职务加工龄换算出来的数字符号,导致法官把行政职务的升迁作为追求的目标。此外,法官的待遇不是与法官等级挂钩,而是套用行政级别,将法官当成公务员进行管理。二是审判管理的行政化。法院内部普遍采取岗位目标责任制等行政手段对法官进行考核,通常规定法官的办案数、结案率等指标,行政色彩很浓。法院内部案件的审批制度也体现了强烈的行政化色彩,我国的各级法院,法官审判案件往往要向院长、庭长请示汇报,院长、庭长有权对案件的审判提出意见,甚至改变合议庭的决定,拟定的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也必须经院长、庭长审阅签署以后才发生效力,这实质上是行政首长负责制。法官管理的行政化,直接破坏了法官审判的独立性,使法官的审理权与裁判权严重分离,还造成了法院审判效率的低下,最终的结果是,使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受到影响。
(二)法官素质较为偏低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同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营销的目的是更加了解和认识产品面向的顾客,并且根据顾客的需要不断的优化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产品的自我销售。现代营销理念是在营销内涵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实际形成的企业产品营销观念,是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和产品的特点选择的营销经营思想。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现代营销理念也随之不断改变,当前常见的现代营销理念主要有三种,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4P理念,以顾客满意度为主要目的的4C营销理念以及以建立顾客忠诚度为主要目的的4R理念,这三种现代营销理念在汽车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汽车企业追求市场占有率,有的汽车企业追求顾客满意度,有的汽车企业追求顾客忠诚度的维系,汽车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选择不同的营销理念,现代营销理念对企业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营销理念对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营销理念能够优化汽车企业发展的市场结构
不论是哪一种现代营销理念,都蕴含着一条十分重要的营销原则,那就是要不断的丰富产品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不断提高顾客对产品的信赖和支持,培养企业顾客的忠诚度。汽车产品具有较高的耐用性和高技术特点,加上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不断成熟和汽车消费群体对产品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采取现代营销理念能够有效地优化汽车产品的市场结构,为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汽车产品具有其独特性,在营销过程中,必须将有形的产品营销手段与无形的服务营销手段进行紧密的结合,延伸汽车营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其次,现代营销理念还能够有效地实现汽车企业发展战略的个性化,满足消费群体的个性要求,进而在整体上全方位的优化汽车服务营销体系。汽车的服务产品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信贷、保险、维修保养、技术指导以及评估转让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汽车营销服务体系当中,强化顾客对汽车企业依赖,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增加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营销理念对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营销理念对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汽车服务营销的目的是在汽车企业和汽车消费者之间建立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关系,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应当长期的,并且要在这种长期的关系下保证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汽车企业要从顾客终身价值的角度出发开展营销服务,要明确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能够在顾客身上获得多少利润,汽车企业的利润服务应当建立在顾客价值体现的基础上,从双赢角度出发,确定汽车企业和顾客之前的长期伙伴合作关系,在这种营销思想下,汽车企业要从长远角度出发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经营的目的不在是一次性价格的获得,而是顾客忠诚度培养和满意度提高方面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三)现代营销理念对企业发展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
现代营销理念尤其是随着4C营销理念和4R营销理念的发展,对汽车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汽车企业更加注重汽车产品的售后服务,并且建立了以诚心和耐心建立全方位顾客服务的营销文化理念,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就是汽车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超出消费者的预期,不论是通过汽车产品的利益折让,还是为顾客提供超常规服务,要在保证基本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超越心理预期的营销服务产品,然后基于这一价值取向确定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营销理念下的汽车企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一)买断式汽车企业发展战略
买断式汽车企业发展战略当前很多汽车经销商企业选择的一种营销发展方式,通过高额的费用一次性买断某一批次在某一个区域确定时间内产品安全销售权,在这种发展战略下,汽车经销商能够根据市场和顾客的实际灵活把握汽车销售的价格,科学的控制销售计划,另外还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为产品顾客忠诚度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前汽车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买断式发展战略能够促使企业获得较好发展,目前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二)汽车企业的俱乐部营销模式
随着价格战的不断升级,汽车销售带来的经济利润逐渐降低,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汽车企业正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朝着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不断延伸,俱乐部营销方式成为汽车企业关注的焦点。俱乐部营销方式不仅更好地满足顾客对汽车产品人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增进同类产品顾客之间的情感交流,对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网络营销与实体店营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手段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和网络手段进行汽车产品营销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营销具有手段多样化、营销手段低廉等优点,对汽车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网络营销和实体店营销相结合是未来汽车企业产品销售的最优方式,顾客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汽车产品相关信息,在实体店内看车,实现个性化、便利化和高效化的购车。
(四)坚持以顾客利益为中心
不论选择哪一种产品营销方式,都始终要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这既是现代营销理念对汽车企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汽车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和时展的重要措施。在与顾客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顾客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要不断的强化顾客对汽车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只有赢得了顾客,才能赢得市场。另外,在顾客群体的发展方面,随着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汽车产品的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较为广阔,汽车企业要注重农村顾客消费群体的发展和培养,优化相关发展战略。
学校经营需要从学校内外部两个层面去实施。
一、学校外部的经营
建国之后,我国的中小学都成为“国有”学校,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对维系我国教育发展发挥过作用的私学被人为“消解”了——政府包办了整个教育。这种做法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尽管我国在后来也进行政策调整来适度发展民办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政府包办教育的模式占据着绝对主流的地位,民办教育只是点缀或者补充(即便存量较小的民办教育自身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使得公立中小学学校普遍沾染上了固步自封、改革动力不足的“体制病”。
目前,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公立中小学学校的现状与日益强大的民众需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地方政府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捉襟见肘的财政窘况,政府可能无力兴建新的学校,而城镇化来势汹汹,外来人口迅猛增加,怎么满足如此之多孩子受教育的入学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大都动用社会关系,极力冲破各种禁止择校政策的束缚,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优质教育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怎么办?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理性,一些家长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学校教育,而单一的公立中小学学校,普遍缺乏特色,家长不满意,政府如何办?总之,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家长焦虑、学校焦虑从而带动政府也焦虑的时期。
在这样的形势或者背景下,学校不能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出击。问题是,学校如何主动出击?作为“现代”学校(现代学校是建立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深受市场精神的熏陶),应该充分吸纳市场精神,像优秀的企业那样去认真分析“客户”的需要,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对于期望经营的学校来讲,其客户首先是“政府”。也就是说,现代学校需要认真研究政府的需要,善于为政府排忧解难,如此,学校就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发展的“政策”或者“资源”。山东省淄博市的金茵小学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金茵小学的杨世臣校长是一个深谙市场规则的人。杨校长看到,区财政难以投资兴建新的学校,为了替政府解决学校不足的问题,他借机要求当地政府支持他“收购”破产的企业厂区厂房,将其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学校办学用房,或者,盘活当地闲弃的校舍,并要求当地政府支持他以民办机制兴办学校,结果,杨校长把公立的金茵小学发展壮大为“金茵教育集团”。这一办学模式将成为我国新时期寻求办学体制突破的一个典型。
对于公立学校来讲,其第二个客户是房地产开发商等工商企业。杨校长开办的一所学校周围,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正在建设新的楼盘。作为懂得经营的人,杨校长便与开发商进行了沟通:学校可以接受新小区入住业主的子女就读,条件是房地产开发商要给学校的办学注入资金。这对于开发商来讲,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试想,如果由房地产开发商来投资建设一个新学校的话,投资金额是巨大的,而与金茵小学合作,等于节省了大批量的资金。这一双赢的做法,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又解决了学校发展的难题,是学校成功进行外部经营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学校内部的经营
对于学校内部来讲,所谓经营,指的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或者精神来改造学校。企业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文化,这是企业之所以快速发展并持续实现卓越的根本原因。对于今天的公立学校来讲,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内部官僚气过于浓厚,没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
我国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标准作为改革的核心,其主要的用意就在于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改造学校教育,因为课程标准作为整个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在含有标准的精神。
首先,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就是改变以往教学内容覆盖的教学模式,而是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儿童发展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一致性地思考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要素,这就使得教学具有了走出单纯教教材的可能性。
把教学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还是学校内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建国之后,我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自上而下的高度管制式的课程管理方式,这就使得课程教学难以具有适应性。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以学校课程为主,这在政策上把课程建设的权力还给了学校和教师。当学校拥有课程权力的时候,教师就有了运用专业能力、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建设适应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了。
实施课程标准驱动的教学改革方式,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课程标准关注结果,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绩效,实现学生学习的增值。学校存在的价值在于不断实现学生学习的增值,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课程标准指向评价,课程标准驱动的教学等同于评价驱动的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必须使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开展有证据的教学。
可见,开展课程标准驱动的教学,重要的是让教师关注教学背后的教学理念,譬如是不是尊重儿童,是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当然,在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同时,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试想,要想实现教学的卓越、有效,怎会离开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官僚气较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种追求卓越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以此支撑教师的有效教学。例如,如何建立专业的备课制度?如何开展专业的听评课制度?如何实施专业的教师评价活动等。这中间,如何实现学校由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变是关键。这就意味着,学校内部的管理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走向价值的引领。而这一切,都需要办学者释放专业精神,用心经营学校。
对特大城市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与现代城市发展史紧密相关。总的来看,特大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过程。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特大城市的形成与演变,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这对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不容回避的“城市病”问题。在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等,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缺乏相应城市产业的支持,最终形成 “拉美陷阱”。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度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供给的失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聚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城市治理探索。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逆城市化、郊区化潮流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城市竞争范围国际化、竞争领域全面化、竞争程度激烈化的形势下,现代特大城市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不再简单强调人口的集中,而更加重视城市质量的提升,特别注重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营造,重视自身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和作用发挥。
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看,现代特大城市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支持,但不单纯是表现在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的城市概念,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形态。城市人口和面积较大,往往不一定就是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特大城市,或者说仅仅是表象上的特大城市,而非城市功能和城市价值上的特大城市。
现代特大城市的三个基本内涵
一般来看,现代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特大城市一般都是对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于区域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区域单元。从世界范围看,东京、悉尼、首尔等特大城市对该国经济贡献率平均都达到30%以上,这些特大城市聚集了大量高端产业,也通常是新兴产业的发源地,对该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现代特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的创新功能;向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城市的竞争力。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是工业革命发展最早的城市,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经济发展经久不衰,与其注重培养城市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百余年来,伯明翰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机遇,一方面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城市传统产业,保留原有的核心制造业企业,使其成为产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科技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环境,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鼓励创立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新兴高科技产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伯明翰始终坚持成为新兴技术的领导者,而不是新兴技术的追随者,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通过科技创新保持了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三是应该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现代特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不是单个城市,而是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构成的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例如,法国巴黎在特大城市发展中,就特别重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和新城建设,一方面改造原有的城市单中心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新城,在市区南北两侧各20公里范围内,建设了五座新城,由向心式同心圆结构向轴线带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形成沿塞纳河向下游呈带状发展的空间格局。新城建设强调就业功能,还包括娱乐和研发功能,新城规划建设的社区都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力图保证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要树立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营城市理念。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通过市场经营取得收益,并把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之中,实现城市的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有其相似之处,如城市经营也必须通过定位和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梳理与整合城市产业要素,制定能产生经济聚合和辐射作用的城市规划,进而对城市形象进行包装和推广。但经营城市与经营企业之间的差异更大,城市经营首先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必须找到三者的利益均衡点。在城市经营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是互为关联的,这种关联通常被形象地表述为“政府决策,企业推进,老百姓买单”。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充分发挥规划在经营城市中的调控和导向作用,造就增值预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报机制,按照市场优胜劣汰法则对参与市政建设的企业进行监管;进行民营企业不愿意或者承担不了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企业则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形成竞争,公众则得到城市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优质的有偿服务。从而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经营收益二次投入的多渠道融资的城市建设投资格局,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无论从何种角度定义,无论实现管理的形式和手段为何,现代物流的基本实质似乎都可以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来概括。现代物流的这种实质内涵,对作为其管理与经营运作的核心环节的运输组织与服务,在上述三个方面较传统的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输组织与服务能否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现代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系统运转的顺畅。
综观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考虑到未来现代物流的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服务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运输成本的要求
运输成本在现代物流总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虽然物流组织的形式或供应链的结构不同,但运输成本大体在物流总成本中占50%~90%左右的比例,所以,运输成本的高低,直接关乎物流成本的大小。现代物流对运输成本的要求主要反映在5个方面:1.要具有较低的运输成本。要求运输成本要合理和提供这种运输服务的企业的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2.运输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其含义是同一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供应商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因管理与经营的优势而具有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能力;或不同运输方式企业因运输组织方式、服务方式的合理和科学,使完成运输全过程的成本具有系统性竞争优势。3.运输成本比较稳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使成本的波动在合理的、不影响物流总成本的范围内,确保物流系统的稳定性。4.运输成本可以调节和控制。现代物流是一项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的特点是应用该技术形成的管理系统随管理对象的改变而可以改变,但在这种改变中,对运输的组织会发生变化,运输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能够调节和控制,以适应这种系统性的变化。5.运输成本可以不断降低。在物流服务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与管理,具备较大的降低运输成本的空间。
(二)对运输时间的要求
无论何种结构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完成物流全过程的时间的准确控制,对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运输是物流活动的核心环节,对运输时间的控制就成为很重要的因素。物流对运输时间的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对运输时间的准确性要求。从目前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这是一种时间段要求,即通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如天、小时)内完成运输任务。2.对运输时间的精确性要求。供应链系统对各个环节的衔接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当这种要求达到较高水准时,运输的送达时间就必须做到精确,如零库存的生产线、JOT(just_on_time)物流系统等。3.运输时间的可调节与可控制性要求。有时由于生产和销售活动发生变动,供应链过程需要调整,以便维持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效能,这种调整要求运输能从速度和完成运输的时间上进行调节和控制。4.时间的稳定性。物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要求相对稳定,在物流节点上的时间相对容易控制的情况下,运输过程的稳定性将非常关键。
(三)对运输效率的要求
运输效率的高低除取决于运输技术和装备外,较为重要的因素是:1.运输组织的合理性。要求运输企业的服务组织、运输过程的指挥与调度等要科学和合理,适应或符合物流系统对运输组织的高效率要求。2.运输衔接的快捷性。在完成运输的过程中,往往要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运输与节点作业之间的衔接要尽可能节省时间,以保证所需的运输效率。
(四)对运输能力的要求
运输能力是构建物流系统的基本保障,从宏观的角度,物流系统要求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的供给要充足,但从物流的特点出发,所要求的还包括:1.运输能力的适应性。在物流组织过程中物流量的变化中,在服务能力上运输要能够做到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2.运输能力的选择性。物流量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在批量上产生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承受能力的改变,从而可以选择与过去不同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运输任务,运输要为这种改变提供可能的条件。3.运输能力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运输能力满足物流服务要求应是基本目的,但从物流效率和成本特征出发,达到这种目的需要经营管理能保证能力提供上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否则,运输能力仅仅是物理上的意义,而没有实际的经济价值。
(五)对运输安全的要求
从物流活动的整体安全性分析,运输的安全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运输车辆的安全。从总体上分析,运输车辆的安全既是技术性指标,也是管理指标,只有选择技术可靠的适应物流服务要求的车辆,以及在管理上保证车辆的安全,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2.运输货物的安全。货物安全也是构成运输安全的因素之一,除去车辆自身因素对货物安全的影响,货物安全主要来自运输装卸过程的作业安全,驾驶员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防盗措施,防变质、毁损等措施。
(六)对运输质量的要求
从目前已掌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中对运输质量方面的要求分析,物流对运输质量的要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条目既多且细,既包括上述已经涉及的运输成本、运输时间、运输效率、运输能力、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性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物流对运输服务的可靠性的要求;同时,也包括单证传递、信息传递、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反映了物流管理对运输管理的可靠性、运输组织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反映物流服务质量的KPI(KeyPerformanceIn dicator)指标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运输过程和环节的,从这种特性考虑,传统的运输是很难做到的。
(七)对运输服务系统的要求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物流对运输的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站在运输发展的高度,即是对运输服务系统的要求,这种从系统角度的要求,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要有适应物流网络化运作的货物运输网络系统。要求具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运输节点设施,要具备保证运输效率的网络化运输服务与组织方式,节点与运输间的衔接要便利。2.运输企业的服务组织要适应运输网络系统发展的需要。运输企业必须通过企业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以运输服务的多样性,运输组织方式的可选择性,适应物流网络化运作方式和运输网络系统建设的需要。3.必须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运输服务体系。信息化是运输网络化和企业服务组织创新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运输领域从整体上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使信息管理手段成为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车辆调度、车辆跟踪、货物跟踪、信息传递的基本技术手段,从而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由运输网络和企业服务组织系统构成的运输服务体系。
二、货物运输发展理论的创新问题
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经营管理与组织高效化、运输服务质量与水平高标准化、企业经营管理与运作手段的信息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现状的货物运输基础设施功能、布局、建设等方面权衡,从既有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模式现状分析,从货物运输整体效率、质量、效益角度考虑,传统的货物运输要完全适应这种具有现代经济基本特征的服务需要,差距是明显的,指导上述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也因货物运输发展环境的改变而很难完全适应需要,因此,必须进行货运发展理论的创新,以期用新的理论引导货物运输向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
(一)建立现代货运的概念,推进货物运输的全面发展
既然传统货物运输已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要推进传统货物运输服务转型和货运产业升级,必须首先建立新的货物运输发展概念。1.现代货运是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货物运输的新概念。现代条件下的货物运输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之所以提出现代货运概念,并非指超出既有运输方式出现了一种新的运输技术或服务形态,而是希望通过对既有运输方式注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等方面的新的发展内涵,使其在服务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其“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运输理论的成熟和应用环境的逐渐具备,对货物运输的整体经营组织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发展综合运输要求开展的货物运输服务,其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是全新的;现代物流技术的出现,对运输组织效率、成本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各种货物运输方式必须从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企业经营组织管理、企业经营运作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其管理和经营业态与传统运输是不同的。2.应按照现代货运的基本内涵,推进货物运输的发展。现代货运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按照综合运输理论和现代物流发展对运输的基本要求,从追求系统效率的角度与合理的社会综合货物运输成本的层面,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构建的具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的货物运输系统。按照现代货运的内涵,推进我国货物运输的发展,将既是货物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物流管理技术进步对货物运输的要求,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货物运输产业更新的基本规律。
(二)现代货运概念作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点,缘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改变后一系列新的发展命题的出现
首先,货物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是生产、流通、消费链条的有机衔接者和组成部分,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活动需要得到高效率货运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现代化的货物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为使社会再生产得以有效进行和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现代化的货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社会再生产对货运发展提出的新命题。其次,我国在新世纪将全面实施推进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将在既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改善,对高效率、低成本的货物运输系统的需要将更为强烈。从我国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也必须面对货物运输现代化的命题。其三,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和企业的跨国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活动的范围扩大、发展的层次提高、竞争的程度加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竞争激化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要求提高,更需要高效率和网络化、集约化的货物运输发展的全面支持。与此同时,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会更激烈,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竞争范围的必然要求。货物运输的现代化正是在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全新的交通运输发展命题。
从我国货物运输系统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货物运输尚处于服务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必须尽快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包括货物运输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与发展、技术装备更新与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以便全面提高我国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这是现代货运概念作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点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基点的成立,是建立在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命题基础上的:1.宏观经济命题。从宏观经济的高度,货运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货物运输发展战略上的要求,以及构建支持经济发展战略所需要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方针继续执行,需要从培育现代服务产业角度加快提升货物运输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三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货物运输的信息化和以信息化的货物运输支撑现代物流的发展,从而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经济分工日益深化及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货物运输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运输组织高效率与货物服务高质量方面的支持;五是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发展,既需要货物运输的支撑,也需要货物运输自身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货物运输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货物运输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七是农业和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运输将是基本条件。2.微观经济命题。要实现货物运输发展理论的创新,在微观经济的领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解决发展的若干机理问题。一是竞争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从竞争的意义上分析5种现代货物运输方式的出现,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外,寻求新的市场竞争手段,导致了不同运输方式的出现,同时,竞争也导致了不同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现实的条件下,我国需要谋求通过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加快推动货物运输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前进,这应当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基本法则;二是效率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氛围中,具有效率的企业和运输方式应当在发展进程中获得成功,确保具有效率的企业和运输方式的发展,是货运发展中应解决好的问题之一;三是价格与成本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及运输方式,将会获得更高利润,从而拥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从此角度,合理的价格和不断降低成本,应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四是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货运在市场中存在的形态是企业组织,企业的发展无疑将推动其作为经营手段的运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固化的,往往是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改进而变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演进恰恰是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从微观角度推进货运发展,应将此作为基本前提。3.综合运输命题。综合运输理论一直是我国推进运输发展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真正应用,取得预想的效果,需要在应用领域进行理论的创新,应用理论将是综合运输理论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此,应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运输分工的基本原理问题。综合运输理论下运输分工的基本原理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市场竞争,但在政府的调控和企业的发展取向作用下,从世界范围的运输发展态势分析,运输分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运输在效率、综合成本、服务模式的作用下,替代性增强。所以,运输分工的原理应向技术经济为特征的运输效率、综合成本和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二是运输发展的协调原理问题。既然运输分工的原理发生了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的协调中,不应再有太多的人为的判断,而应引进具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用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为运输分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号。4.现代物流命题。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出现,对货物运输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命题,这是本文提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命题的基本所在。由于现代物流是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进管理技术,明确了现代条件下经济发展对运输提出的基本命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流发展对货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命题,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发展的要求较过去任何时候经济对货物运输的要求都要全面和具体,物流管理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技术,货运的适应物流要求的转型就成为必然。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27-02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国家治理”一词,也由此推动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权威界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健康稳健的发展,能否代表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着整个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能否发挥上层建筑的作用促进国家经济振兴。完善出版业治理体系,提升出版业治理水平,这是出版业市场化过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进一步厘清出版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建构目标对出版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对行业价值理念和建构目标的模糊认知势必会削弱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阻滞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洞查与明晰出版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建构目标势在必行,这也是加强和创新出版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的价值理念
1.出版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是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其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持,也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期许与要求,这就是需要出版业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出版业市场化推进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结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形式,如推动出版机构转企改制、组建出版集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出版业产业链内部的出版、印刷、发行企业重组频繁,出版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跨行业发展成燎原之势[1]。这些都是出版业治理过程中可借鉴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的模式。这些创新性的出版治理模式和方法,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合了不同部门的资源,使出版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都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完善出版业行业治理,推进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就要不断地拓展出版业治理的实践空间、制度空间和体制空间。
2.出版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是促进出版业市场化进程和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出版业的社会结构、体制会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而发生重大变化。因而,为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就迫切需要构建一种稳定协调、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要实现出版业治理模式的创新,推动出版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就要一切以出版行业的发展实际为出发点,一方面要以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客观情况为依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顺应广大出版从业者和出版受众的期盼和实际需求。
以出版单位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制度体制是现代出版业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而市场化是出版业治理模式的基本精神,任何出版业现代化治理的模式都必须遵循充分尊重和发挥出版单位市场化进程趋势的原则。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提升出版业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与治理能力,关键在于以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为依托,顺势适应,构建具备现代治理特色、符合现代治理要求的体制机制,推进出版业稳固和谐发展。
3.出版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是有效解决出版业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点工程
加强出版业的治理是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出版产业市场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版行业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和全新的局面。造成出版业现代化发展不顺畅的主要原因是出版业的发展路径与现实的困境产生脱节,而创新出版行业治理体制机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以此来解决广大群众日益增加的对出版文化管理的诉求而实际出版行业治理层次不高的现实困境。当前适逢出版业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对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依靠体制运行模式的创新、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思路的突破来加以解决,以一种更加广泛、更加开阔的顺应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思维去指导实践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必须要以出版业治理的现行体制和固有制度为基本,认知并协调好出版业治理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三者关系,完善出版业治理结构,健全出版业治理组织,实现出版业现代化进程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三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的建构目标
1.基本目标:规范发展
制度是以一定价值目标、规范利益分配而对利益主体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文件[2]。规范出版业行业发展靠制度,决定出版业长期稳定、持续提升的绩效也要靠制度。处于全媒体时代、全球化发展之中的中国出版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依形势建立新的制度,实现出版业规范治理,这也是出版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目标。规范、高效的出版业现代化企业制度与国家特性相符合,并与一国的市场体系、制度构建及社会文化背景相协调,能极大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
出版业规范式治理是实现出版业治理的有序化,构建一个规范性的运行结构,这样就既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又符合出版业的行业实际。出版业的规范化发展对出版业治理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规范式的出版业治理体制要通过完善行业制度与法律,树立国家引导、规范出版产业发展的权威力,保障出版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维护与满足最广大出版受众的阅读需求,实现规范、开放、高效的出版业发展局面。
2.价值目标:开放发展
市场化发展的深入,推动了出版业经营模式的根本转变,由主要面向国内的事业单位经营模式转型为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型经营模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要积极促进全国出版市场的统一,打破出版业所有制壁垒,推动不同类型所有制出版单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促出版业大发展。此外,还要积极促进出版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合作,实现出版集团的“五跨”式发展――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3]。将出版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举措相结合实施,推动出版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出版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把国际化确立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4]。
出版业开放式治理就是构建一个开放化的治理运行结构,使得治理既促进国内出版业发展,又顺应国际出版业的开放大势。只有强调治理过程的开放有序才能实现出版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在出版业开放式治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开放治理的体制,提高开放治理能力,规范开放治理的秩序,扩大开放治理的外延,提高出版受众对开放治理的参与度,中国出版业才能沿着市场化、国际化、集团化的改革方向奋勇前行,与国际业界共同发展。
3.动力目标:创新发展
与一般的企业一样,出版企业也有对创新的诉求,且更为迫切。这一方面是由出版的本质决定的,出版的本质即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优化和创新;另一方面出版企业是创意型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即是以创新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当前新媒体时代如火如荼的发展,新的阅读载体、阅读体验相伴而生,这些对出版格局和生态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也对出版业创新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有学者认为:创新问题是当代出版业的强烈诉求,创新匮乏是当代出版业的不争事实[5]。出版业治理现代化要求一方面积极地顺应出版业的创新,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促进出版业创新而谋求发展路径,因此,创新发展即是出版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目标。
出版业创新式治理就是不断推动出版业创新,既要尊重出版行业发展固有的规律,肯定出版业已有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依时势创新出版业治理,助力出版业突破资源禀赋和创新能力的限制,实现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出版业创新式治理中,着力对出版体制、出版思维、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出版版权的保驾护航作用,全力提高出版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4.效益目标:“双赢”发展
出版的文化产业性质决定了其要以提高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为发展目标,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益是出版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出版单位发展的立身之本。在社会效益满足的前提下,出版业发展还要追求经济效益。出版业市场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经济效益能否最终实现也是检验出版产品是否顺应市场趋势、迎合读者需求的有效标杆。而经济高收益、高效率回馈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出版业、创作更加丰厚的精神食粮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双赢”发展即是出版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效益目标。
出版业“双赢”式治理就是在出版业现代化治理中,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实现的目标,提高治理能力促进两种效益共同实现,并能推动两者相互促进,互惠共赢。而任何片面追求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的出版行为,都是不利于出版业长期健康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陈金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政策基本特征与趋势分析[J].出版广角,2016(6):60-61.
[2] David Easton.A Framework for Polictical Analysis[M].NJ:Prentice -Hall,1965.
千里××江之滨的××区,践行的又是一条怎样的城市建设思路?××,有“文山故里,红色胜地,儒佛佳境,绿色长廊”之誉。
得吉安山水之灵性、集庐陵文化之大成、占新世纪风气之先的××区,其城市建设,注定底蕴非凡。
××区的新城区建设,与自身地域特征、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正如××区委书记所说,“要坚持平面拓规模、立体提品位,打造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靓丽新城区”,即通过城市项目建设“链接历史,修复记忆”,让××区的历史文化特征与个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和张扬。
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去年以来,××区坚持以文化的视角做项目,以创新的思维抓建设,坚持“大建设提升品位,大改造彰显特色,大拆迁确保稳定”,大手笔写意“时尚、古典、温婉”的城市气质,举全区之力打造“靓丽新城区”。
大建设提升品位。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三大工程在内的100多个城建、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协调推进,创建区以来之最,城市功能得以完善,锻造了城市的时尚气质
××城区西临千里××江,东依××名山。
20xx年建区之前,城区所在地是一个面积仅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的河东小镇,触目所及是一片滩涂。
然“山环水抱、天然形胜”的优越地理环境,为××区建造滨江花园城市提供了绝好空间条件。且××占新世纪风气之先,城市化进程后发优势明显。
在既有基础上,紧扣“全力打造靓丽新城区”的目标,××区秉承“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加大城市规划成本投入,聘请同济大学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规划研究院等知名设计单位专家做城区规划,全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一翼,始终坚持以中心城区建设为主战场,领导力量向城市建设下沉、机关干部向城市建设集中、经费保障向城市建设倾斜,举全区之力做靓“四大板块”。
——建设滨江城。即把推进滨江新区开发作为全区最大的项目、最大的责任、最大的难点、最大的考验来对待,全力抓好征地拆迁,推进九条道路建设,为滨江新区全面开发建设创造成熟条件。
——配套大学城。即重点抓好井冈山大学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井冈山大学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井冈山大学发展壮大提供全面配套。
——连通电力城。即在加快华能二期征地拆迁、协助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尽快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启动华能大道改造,做好沿路土地开发运作,进一步优化通往全市电力基地的交通动脉。
——拓展商贸城。即壮大吉安贸易广场龙头,积极启动××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和农民发展预留用地建设,抓紧新生社区至老收费站沿线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改造,培植与吉安贸易广场相呼应的火车站商城、天立步行街、盛世华庭精品汽车广场、和济春天建材装饰街等专业市场建设,加速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
今年以来,××区100多个城建、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协调推进,今年也是××建区以来建设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的一年。
如何在项目建设中彰显庐陵文化特征?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三大工程是××区今年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16亿元。
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区正气路以西,总占地62.22亩,主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正气广场位于××区行政中心前,占地80亩;文山公园位于××区行政中心后面,占地300亩。
起初,正气广场拟命名为市民广场,文山公园拟命名为后山公园。在经过决策者们几番斟酌后,改为了现名。几字之改,意境迥然不同,××区的庐陵文化特征浮现于字眼!建成后的正气广场突出大气、正气和灵气,依山就势而立,体现正气文化主题,尽显山水园林景观,让广大市民在休闲的同时,轻松领略庐陵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文山公园不求最大,但求内涵和特色,与周边生态环境完美结合,与城市氛围和谐一致。
在彰显文化特征同时,××区高标准推进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配套的城市优化工程,将新城区打造为与现代经济发展同步的时尚之都。
在完善功能配套上,××区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滨江小学、××山中学、区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在发展城市产业上,培植壮大商务广场、步行街、精品汽车广场、建材装饰街等专业市场建设,推进亿通国际酒店、华拓国际大酒店配套 建设。据了解,××区力争到20xx年,使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如今,漫步在××城区街头巷尾,移步都是景,触目皆为春,一座活力四射、魅力无穷的时尚之都崛起于××江之畔。
大改造彰显特色。秉承“链接历史,修复记忆“的理念,开展“三点一线”区域房屋立面改造,还原“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中民居模式,凸现了城市古典气质
××滨江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但仍有很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与城市现代形象及历史文化底蕴均不协调。
或是拆除重建,或是改造升级,二者必选其一。
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才能不靠拆迁却改变城镇面貌,凸显文化底蕴?××区组织乡镇、街道等相关负责人四进安徽三河古镇,参观学习其立面改造的成功经验, 改造要链接历史。××集庐陵文化之大成,底蕴厚重,史有“吉安先民发祥地”、“文山故里”、“文章节义之邦”、“南禅祖庭”等诸多美誉。全市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就占了2个,为渼陂古村和陂下古村;渼陂古村、××山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4a景区、国家3a景区;富田镇和新圩毛家村又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扬优成势,立面改造着眼于“充分融入文化元素,彰显庐陵民居特色”,使文化品牌的自觉性充分发挥。
在“在改造中提升品位、在修复中链接历史”的科学思路引领下,4月份以来,××区在“三点一线”(三点即临江古窑片区、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贸易广场中心街;一线即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强势启动立面改造工程。以“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为主要特征的××中民居风格立面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序幕:
所有的房屋建筑融入庐陵文化元素,建造马头墙,墙面粉刷青砖划线漆性涂料,达到青砖黛瓦坡屋顶、飞檐翘角马头墙的总体风格;
店牌店招统一规格大小、统一着色,名称统一由区旅游部门审定把关;
所有改造房屋统一由建设部门提供图纸、工作流程安排、工程技术指导;
……
对重点片区、重要部位,如在城区,对吉安贸易广场、庐陵风情美食街等,作为庐陵文化旅游的龙头工程、庐陵风情休闲的精品工程、庐陵建筑改造的样板工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浓郁庐陵文化气息的贸易商街和美食休闲中心;在青东公路沿线乡镇,通过对沿街民居的立面改造,庐陵风情初显魅力。
据了解,预计今年10月份,将基本完成天玉临江古窑片区、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贸易广场中心街改造,两年内105国道××段和青东公路沿线临街(路)面房屋建筑改造到位。届时,××区将完整地向世人展现一条个性张扬、品位上乘的“庐陵文化旅游观光长廊”。
立面改造还提升了建筑价值,在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立面改造带来更多人气的同时带动房租上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如今,在贸易广场、在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在××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庐陵风情的景观特色已完全融入其建筑布局,一个洋溢着古典气质的××新城款款而来,让人仿佛走进梦里家园。
大拆迁确保稳定。截至8月底已完成滨江新区、正气广场、华能电厂等项目20万平方米的动迁,没有一户采取强制措施,没有引发一起非正常上访,造就了城市的温婉气质
加快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首当其冲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区,拆迁留给了市民一个个温情的回忆。
今年以年,××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滨江新区、正气广场和华能二期等重 点推进项目共1200余户的动迁,总拆迁面积20万平方米,创建区以来集中拆迁体量之最。
这么大的拆迁量,却做到没有一户采取强制措施,没有因拆迁引发一起非正常上访!
市里主要领导认为,××区在拆迁工作中“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大动迁中实现了大和谐。”
之所以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在于××区树立“拆得下、稳得住、有出路”的理念,在工作中“注重真情互动,坚持公平正义,关注后续保障”:
——注重真情互动,始终依靠群众。
从区直单位、乡镇街道抽调了140名干部,××区组成28个动迁工作组,进村入户,零距离接触拆迁对象。
动迁干部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带着真情访,作为朋友交,当作亲人帮”的要求,一点一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支持,以致拆迁一度出现“未签协议先搬家,未付补偿先拆房”的景象。如正气广场项目建设,就是争取了村小组长签下第一份协议,有效带动了村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支持拆迁。
——坚持公平正义,始终相信群众。
知情权是群众的基本权利,拆迁干部向拆迁群众讲清拆迁补偿政策和惠民措施、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和长远利益、政府解决问题的负责任态度和工作进展。
针对群众对拆迁政策、信息掌握不多的状况,把动迁政策、补贴标准相关资料都发放到动迁的每家每户,相关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都上墙公示,方便群众打电话咨询,整个过程做到了阳光操作。
——关注后续保障,始终为了群众。
征地拆迁过程中,致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切身利益着想。
该区出台失地农民救助办法,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出台了失地农民《生活救助办法》、《生活保障优惠办法》等,规定60岁以上失地老人给予每月60-70元生活补助;建设完工了1163套安置房,开发了6个征地村农民发展用地,协调安排了50亩安置地用于解决红光社区水淹区住户建房问题……
同时,开展了千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关爱失地农民,帮扶困难群体”活动,共捐衣捐被3000余件,捐家电300余台,帮扶失地农民550户,向每户联系对象送上帮扶资金300元,仅区里各级干部帮扶拆迁群众的资金就达16.5万元。
就这样,拆迁之于××区城区居民是一幕幕温暖的记忆,一个城市的温婉气质由此而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