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感悟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6 14:5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学习的感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学学习的感悟

篇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拓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如“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猜想自编好算的除法式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也会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2、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比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3、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以往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4、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我认为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篇2

关键词:数学;教育;感悟;认知

首先,我想说数学无所不在,生活中无处不应用着数学,不只是单纯的计数以及算账,数学更是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记事起,第一次入门应该是在小学一年级时候数学老师的教导中,开始了解数学,懂得了数学的重要性,更是明白了学习数学有着怎样巨大的帮助。在不断的接触和运用中对数学越发感兴趣,这也是我大学选择数学这个专业的主要原因。从最开始的十以内的加减法到后来的算术题,父母都能感觉到我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觉到我学习数学得心应手的一种状态,从小时候的奥数班到后来选择理科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是真的爱这一门课程。”

下面讲一下我学习数学的几点感悟。

从小学时老师对于我的教导就使我懂得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那时期末考试第一次将一百分拿回家,父母相当高兴。后来流行起报奥数班,在父母都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我主动和母亲说我想报班。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想要学习多少钱都愿意花,上午说的,下午便带我去奥数班报名。在此也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虽然当时家里家境比较贫寒,但是母亲义无反顾的让我去学习。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学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数学更是从来都没有低于九十五分。

后来上了初中,进了全城区最好的班,班中高手云集。那时我记得有的同学说男生在理科上有天生的优势,比较好笑的是班里女生几乎都很认同这一点,甚至老师教育一些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男同学时候也是说某某女孩学的那么好,你一个男孩子脑袋这么好怎么能如此差劲等等,当然我也没少当老师的激励人物。当时我记得在八年级时老师在一次数学小考时候说了一句话让我一颗不服输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次我考了全班第二,第一是一个男孩子,老师拿着我俩的试卷与其他人对比,之间说了一句话,原话是这样的:“其实男孩子在理科上的学习能力是要比女孩子强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历年男孩子整体要比女孩子理科的成绩好一些,所以赵金荣同学已经是相当优秀了。”或许老师的话是当时对我的一种认可,可是我却不能理解,同样是学生,为什么大家都会那么理解呢?我不服输,在以后我更是对于数学加大了学习力度,在九年级的最后一次月考,我终于如愿的考过了那个男孩,但是内心却在想,有什么意义,当时偏科是有一些,导致只有数学比他高俩分,总分却要低一些,最终说服自己的理由很坚定,我数学比他强…

中考其实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再一次进入当地重点高中,班里有本地的同学也有有外地的,各个班更是群雄并起,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公认的最难最烦最头疼的科目就是数学,也是因为这样很多同学在分文理时选择了学习文科,当时我进了理科的一个中等的班,按当时母亲的说法应该是实验班里比较差的一个班,其实反过来想想,班的好坏按当时人们的说法应该是决定于授课的老师。高中不同于初中,竞争环境相当激烈,但是我从未放弃,虽然不是全校前几名,但也在全校前100名之内,整个高中三年里,对于数学的执着从未减弱,更是被数学的奇妙深深的吸引着,期间数学也有过全校前几名的时候,但是奈何大神在民间,更多的是惊讶于一些奇才的解答方式,有些时候让你耳目一新,实为感叹。

到后来高考,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数学专业,这个选择与小学时候老师的启蒙有密不可分的原因,如果当时不是老师的详细讲解和毫无保留的付出,或许现在的我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所以我坚定的选择了数学。

第一次回家母亲检验我的学习成果的方法是教弟弟数学,当时弟弟正在读高中,男孩子比较贪玩,弟弟更是将贪玩这俩个字解释的淋漓尽致,常常使母亲犯难,但是弟弟的头脑却是相当好的,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弟弟终于拿出课本向我“求教”,好笑的是当时我为了激励弟弟居然把中学老师说的天生优势说给弟弟听,弟弟也是莫名其妙的有了动力,母亲知道后也非常高兴。再后来我在闲暇时间找了兼职做起了家教,当然也是辅导小学和初中的数学,虽然每一次拿到的钱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却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非常自豪!

篇3

数学学习心得感悟1一、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一年级知识讲授内容不太多,关键是养成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杜晓夏老师的《垂直和平衡》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直观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这一直观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老师以自己逛商店买蛋糕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杜老师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习心得感悟2青岛版小学数学培训结束了,如果要说学习体会的话,那就是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1.要懂得欣赏与爱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会欣赏孩子、爱孩子,才会赢得孩子们的爱与尊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表情,就是对教学的评价。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真正地想要学习,真正的想要跟随老师进入那奇妙的知识殿堂。

2.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3.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每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倾听、交流、归纳,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动力,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数学老师应着眼于方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训练,而不能只盯着眼前,如果真正在教学中关注了、注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培训结束了,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感等品质,才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学的高效率。而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数学学习心得感悟3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觉得课堂上的东西都学会了,那这节课决不是完美的课;如果学生还愁眉不展,在思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绝对是精彩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下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延伸课堂的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跟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太多了,只要我们勤思考,肯探索,把自己当作学生探求知识的同行者,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美国教育家帕尔墨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理的共同体空间,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吧。

数学学习心得感悟4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我一直认为数学不是靠做题做出来的.方法永远比单纯做题更重要.在第二天讲课前,最好先预习一下.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听讲,并在原先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加以解释,写好步骤.在课上,有选择的听和记老师所讲的例题.首先要听懂,然后再记下些重要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易错的地方和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地方.还有,重要的定理和结论一定要熟记.课后要善于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在脑中梳理自己不懂的但经老师讲后才明白的例题的步骤,梳理1至2遍.课后要按时完成作业.一般先看老师钩的题目,看完后再自己动手做一遍.至于那些老师没有钩的题目,可选择性的做一些.若想的时间太久,就需要"放弃"了.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前提便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运用。而在日常时对于数学的学习还是有许多方法的。

数学学习做题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做题之后的总结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只能是杂而不精,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总结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做:一,常备改错本,将自己做错的题目摘录下来,并将自己的错误做法和正确的作法一同记录下来,,以此警惕自己;二,正确把握考点,抓好典型,以此举一反三,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对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不可盲目做题,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取一些具有某知识点的典型考法的题目,将其拟于一个标题之下记录,以此不变而应万变;三,对于许多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仅有以上两点,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解题方法有一个思辩的理解,从许许多多的解法中选取适于自己的解题方式,而对于一些灵活的题目而言,我们还应该在做题中对许许多多的情况进行总结,以便在考试中将方法灵活运用,防止死做与定性思维的产生。

许多同学报怨数学很难学习,但我认为,学数学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并加以运用,相信学习数学将成为你的乐趣。

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例如有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能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接受,却不去消化和吸收,最终还是不能举一反三,最主要是他没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能进行分类整理,更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当然就无法灵活运用了。有的同学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在上课不仅专心听讲,他们在老师讲某一题的解题方法时就思考,思考出这样解的道理,虽然后再推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这样就把老师交的融会贯通了。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一为就未曾有过后悔药。

有主见,有信心,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不要总认为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一定是正确的,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在面对失败时,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我是高一(10)班的朱薇,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探讨学习经验,希望能在交流中总结好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成绩。在这里,我就以数学为例,谈谈我在数学方面的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其实是一个对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的系统过程。这就要求同学们课前预习,课上理解,课后练习、复习,还要善于总结。

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预习新课时,针对不同的疑难问题,做不同的记号必要时作些批注,避免遗漏。预习完后,能在脑子里描绘出本节知识网络结构。比如说在预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过程中,欠缺的画波浪线,计算问题就画图,诸如此类,这样可以激起对知识的兴趣,使上课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接受也就更轻松。

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不能放过分秒,因为一个疏忽错过的可能就是高考的内容。那么,怎样集中注意力呢?这就要因人而异了。在这个睡意绵绵的季节里,上课困乏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有美好憧憬的同学想想美梦成真的幸福和愉快是要现在付出努力的,克服睡意,我管它叫“憧憬提神法”,如果妈妈是护士的同学,你可以想想“非典”的可怕,如果爸爸是司机的同学,你可以想想交通的无情,刺激神经,看能否克服“打野的心理敌人”。这是刺激法。还有就是站立上课,驱逐睡意。

课后的复习与练习应有机结合,复习是巩固知识,牢记于心的重要环节。有些同学拿了题就动笔,慌慌张张,摆出的姿态就是“求快”。实质不然,先看一遍课本,回忆一下知识点。运用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留心的同学都会发现,题目看完思路就明明白白,这就是找到了“突破口”,对学习内容有结构性的印象。

练习,是熟练运用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提高速度的根本途径。某些人做同样的题,有的很快,而有的很慢,同样都对了,但效率呢?这就是对知识运用熟练程度的差别。平时练习要培养好的习惯,仔细认真,检查作业必不可少。有的同学平时很随意,认为只要考试在意就行,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完成以上几个环节,就是成功的一大半。最后还要善于总结归纳。数学题是做不尽的,只要我们分门别类,总结一类题型的解法思路,以不变应尤变,基本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里的重点,繁多的公式让有些同学脑袋发胀,其实这没必要,数学讲究对称美,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就可以彻底的反映出它们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出现的对称关系更是明显,这都是有助于我们简单记忆较多公式的神来之笔。在练习的时候,将习题与图象有机联系起来就事半功倍了。有些同学之所以学得好又学得轻松,诀窍就在这里吧!

数学学习心得感悟5学习数学最大的敌人就是粗心。有人马马虎虎,可你说了他,他就会说:“办事何必太认真”。是呀,办事何必太认真,似乎现在不认真影响不大。如果不认真,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呢?老师讲课,丢三拉四,学生听不明白;学...

许多同学报怨数学很难学习,老师讲的总是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认为,学数学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掌握了这个党阀并加以运用,相信数学将成为你的朋友。

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把数学之锁。

例如有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能把老师讲的内容全部吞下去,却不去消化,不会吸收,最终还是“营养不良”。掌握是因为他没养成思考的好成绩,不能将老师讲授的东西再加工,不能进行分类整理,更不了解道路的来龙去脉,当然就无法掌握知识的真面目了。

我们要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在这方面,有的同学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在上课不仅专心听讲,他们在老师讲某一题的解题方法时就思考,思考出这样解的道理,虽然后再推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这样就把老师交的融会贯通了。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摸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

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

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一为就未曾有过后悔药。

培根曾经过说:“只见大海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拙劣的探索者”就注定会失败,而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探索精神。科学发明需要探索精神,数学同样也需要探索精神。不要总是认为每一道题就一定只有一种解答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试着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

有主见,有信心,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不要总认为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一定是正确的,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在面对失败时,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正如可尔德斯密斯所说的:“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造诣来源于勤。

正如这些道理,学习数学,一定要先预习,上课便可以轻松许多。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听好自己在预习时不懂的问题,课后要进行有规律的复习,然后完成好课后作业,在空余时间多做些练习,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我学习数学,除了平时的预习,还会在开学之前,先把数学课本从头到尾略看一遍,抓到一些知识,大概了解数学课本的一些内容。了解哪些内容简单,哪些复杂。每当老师讲完每一节课,我还会认真地看一次该课的内容,在挖掘一些什么出来。这时我的看书心得。

听好课,独立思考完成好作业,这是必然不可少的。我还会挤些课余时间做些相关练习,更好的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虽然现在学习是很累,但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以学习为乐,那就可以变累为乐,快乐的学习数学了。现在不吃苦,将来肯定会吃更多的苦,现在多吃苦,以后可以免掉许多苦,所以我们应该现在吃苦。

篇4

“自主课堂学习”的模式结构,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新知导学――合作探究――检测反馈――知识拓展――自我评价”等基本学习环节构成。目的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放矢地分类指导。最终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口、动手、动脑等能力。

二、“自主课堂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自主课堂学习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各学校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本文提出的“自主课堂学习”教学模式是以“自主课堂学案”为载体,明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自我评价,以利于教师矫正、进行补偿训练。

三、“自主课堂学案”的设计要求

1.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现有的知识水准,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的学习要求。在进行学习目标设计时,应注意结果性目标,更注重过程性目标(体现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三方面)。

2.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不只是旧知识的再现,而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即由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本课的知识问题化。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出关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要研究的问题的冲突,同时还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指导性、衔接性及趣味性,分层设问、层层递进。

3.新知导学。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熟悉“标准”,明确“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内容反复对照,形成“标准”要求与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概念的良好记忆,甚至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概念,也不能一带而过,而不去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和其它概念的联系。因此,学案的设计要灵活采用适当的策略。

4.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进而去钻研、去探索、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感受新知,掌握技巧,形成技能。

5.检测反馈。检测反馈是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得到反馈。它既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6.拓展延伸。这是对部分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提高,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涉及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介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解、掌握及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评价。

四、对“自主课堂学习”建构的几点感悟

篇5

能够让我直面自己的内心缺失,直面自己的短处,看清自己往后的方向。所有的思考,让我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脚步,深感自己缺失的部分,必须加快提升才能更好处理接下来的事情。

篇6

考和学习。这些天的专家报告,让我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的对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做到:堂堂清、节节明、小步走、快节奏、错不放。课堂上让学生听一遍 ,不如让学生写一遍;让学生写一遍,不如让学生说一遍。让学生说:说给教师听,说给同学听,说理由、说思路,说错误的原因。通俗易懂又句句朴实可行。这些内容的学习不管在班主任的工作上,还是数学课的教学上,让我都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各个方面的学习,让我更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更加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自己工作的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中获得待续的专业成长。如果一名教师仅仅满足于以有的经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我们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理论知识、实践和智慧都是靠平时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创造中获得的。我们一线的老师反思的方法很多,如写随笔记录下日常的教学灵感,编写论文积累日常教学经验,案例分析研究教学中的典型问题等等,逐渐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社会压力、待遇低下等现象让部分教师逐渐丢失了教师的幸福感,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幸福感的寻找会让更多的教师乐于此事。那么幸福应该从哪儿来?可以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可以是差生的转变;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牵挂……其实老师的幸福是可以从自我完善中得到,从自身精神的升华中得到。一位有平常心,对工作有事业心,对学习有责任心的教师是可以拥有很多的幸福的。

篇7

为了实现新课程目标,对于我们教学前缘教师课程改革也同时开始 。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更重要的是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课标》理念下进行创新。教师行为变化是:由单纯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行为的转变是: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评价由单纯情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顷向。

这次《课标》修订,除了从目标和理念上进行完善,同时也从具体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主要从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让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撑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便更好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8

1、先讲后练。如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时,一般教师总是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强调一下面积和周长的不同,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这一块知识的系统、轮廓,更加地清楚明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做到胸有成竹。一般复习课上,既要对知识归纳、总结、强调,使学生了解知识的系统、轮廓,更重要的是要举例说明知识的运用、考法,要多练,有些重要题型先由教师举例说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再让学生练。

2、先练后讲。如在学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前可以给学生三张数字卡片1,5,8,然后同桌合作摆出十几减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位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准备汇报。之后教师问:今天的挑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时应该怎么办?下边那道题你们会算吗?师;现在请小朋友观察下边那道题“15-8”,怎样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出15-8的结果,能够直接口算的,要用口头语言表述自己的口算过程:无法直接口算的,可借助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最多?

3、边讲边练。如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完解决问题这一课内容后可以先出示如下图示①让学生先用三句话来说一说,再列式计算,再请学生说说图①为什么用加法算?待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朵用加法算后教师随即将大括号下面的“?”改成6,而将“?”移至左边的4朵红花上边,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说说为什么用减法算?即图②,接着把“?”移至两朵绿花上面,再说说三句话,怎样列式计算?即图③。三副图学完以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总结一下为什么第一题用加法算,后两题要用减法来算,你是怎样想的?从而得出:大括号下面是“?”表示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而大括号下面总数已经知道了话,要求一部分就要用减法来算,要求红花有几朵就要用总数减去绿花的朵数;反过来也一样。通过边讲边练,加强对比,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根据内容,巧妙设定练习类型

篇9

一、 瞻前顾后――看教学内容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但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科学地处理了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瞻前顾后,通过关键问题处的追问、处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而要及时把握教学中的这些细节,则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的能力。这既是专业知识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智慧的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当学生总结出可以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本”确定物体的位置后,教师请学生找出这些方法的相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需要用到两个“第几”。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小结出“几”就是数,初步认识了用两个数就能说清物体的位置。

这是一个课堂总结处的细节处理,这个细节体现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的准确把握,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与数学中确定位置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又初步渗透了用两个数可以确定位置的意识,为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做好了铺垫。

二、 洞察玄奥――看解题思路的引导

一位教师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先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圈出其中3的倍数,再引导学生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竖着看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可以是0~9;横着看发现:相邻的3的倍数相差3。这些发现都是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但都没有涉及到3的倍数的特征。就在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巧妙引导:有序观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竖着看、横着看都找不到有关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观察。经过启发,学生斜着看发现:相邻的3的倍数相差9;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教师的及时介入、精妙提问引发了学生对探究思路的灵活调整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很快发现了两位数中3的倍数的特征,为类推出3的倍数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当学生探究受阻时,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尝试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效率,使学生体会到应该学会灵活地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三、 将错就错――看错误资源的利用

一位教师教学一道分数应用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10天完成。甲队的工作效率比乙队低百分之几?正确的列式是(1/10-1/12)÷1/10,但有一个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2-10)÷10。其他学生都认为是错的,理由是应该用甲队比乙队低的工作效率除以乙队的工作效率。这位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微笑着问:“谁能在这个算式的基础上改一改呢?”学生讨论后将算式改为(12-10)÷12,并给出了下面两种解释:一是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甲队比乙队低百分之几与工作时间乙队比甲队少百分之几是相同的;二是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因此甲队和乙队的工作效率比是10∶12。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问,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发展为关键性教学细节,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资源。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题目中条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 前后贯穿――看知识结构的完善

篇10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因而数学活动的对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对象基本有两类:一类是以实物存在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另一类是以心理映象或符号存在的心理表象.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教学活动应适当应用双重编码即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通过将静态对象动态化,抽象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在对活动对象的占有、改造过程中主动实现主体的发展.

“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的第一节复习课,着重是复习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中的应用.它包括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已知函数的单调性,用导数法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约束条件下求参数的值等几个模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了如下四道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前小练.(1)函数y=x3-3x2+4x的单调性为;(2)函数f(x)=xlnx的单调减区间为;(3)函数y=ex・sinx在[0,π]的单调增区间是;(4)已知a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性

数学活动的整体性,一方面是指数学活动的结构具有整体性,即学生主动的活动应该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组成.另一方面,数学活动的整体性是指数学活动过程的整体性.从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活动既是一个操作活动数学化,又是数学材料逻辑化、逻辑材料实践化的过程.这三个过程转化正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外化和内化的统一.

已知函数的单调性,用导数法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复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性,设计例2:函数f(x)=ax12xlnx在(0, +∞)上是增函数,求a的范围.变题:已知函数f(x)=4x+ax2-23x3在区间(0,1]是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而在例2的变题中,学生意识到f′(x)=4x+2ax-2x2≤0对x∈[-1,1]恒成立,即不等式x2-ax-2≥0在x∈(0,1]要恒成立.如果采用例2求最值的方法,比较烦琐,故要求学生想出其他解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参变分离的方法.在例2及变题的设计中,笔者并未一味地将解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参变分离的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与求极值方法的各自适用情况,适用的条件及题目中关键词对参变分离方法的暗示等.由此,体现了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

三、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