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发展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6 17:22: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品牌农业发展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03-02

近年来,沧州市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打造和培育了一批名牌农产品,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给地方农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沧州市在品牌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制约着农业品牌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沧州市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化生产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农产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进行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外市场检测的一道道“绿色壁垒”。沧州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红枣之乡、鸭梨之乡,红枣和鸭梨是传统出口产品。然而,20世纪末,由于部分乡村片面追求高产,不能严格按标准化生产,加之市场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品质退化,国内市场萎缩,出口屡屡受挫。为了再铸梨、枣之乡的辉煌,沧州市由质量技术监督监部门牵头,会同林业、农业、食品专家,共同修订了河北省第一部鸭梨标准化实施方案,沧州的鸭梨产业经过培育龙头,扩大基地示范区、推行标准化管理,并重返欧美市场。高端产品成为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北京京客隆的订单商品,同时销往东南亚各国。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导与示范,使得沧州鸭梨产业焕发了勃勃生机。“东方果品――中国和东方的骄傲”。这是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泊头东方果品公司举办的中国鸭梨出口美国仪式当天的题词。到目前,全市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80%以上,累计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04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72项,严格控制农药、重金属等涉及人体生命健康的残留量。

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引导和规范,需要调动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沧州市农业生产虽然有一些好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是很大,我们的农产品基地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沧州市农产品多是由千家万户的农民所生产,在种子种苗的供应、技术标准的实施、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难以做到一致,产品产量无法保证。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品牌意识仍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沧州的农业标准化结出了累累硕果,共打造出42个河北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如“小放牛”、“大司马”、“大浪淀”等农副产品商标均荣获省著名商标称号。黄骅冬枣、沧州市金丝小枣、泊头鸭梨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十月红冬枣”成为了中国国际航班头等舱专供食品;青青牌无公害蔬菜产品畅销京津及东北、华北地区,摆上了钓鱼台国宾馆的餐桌;泊头鸭梨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鸭梨的价格卖到了一美元……但是,我市的品牌农业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共有180个,仅占全市注册商标总数的14%,作为金丝小枣之乡,沧州至今还没有一个取得“中国驰名商标”。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品牌培育的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的广告宣传局限在沧州市范围内,广告形式也比较单一,如“好想你”、“沛然”是枣业加工的品牌,在沧州市,该企业的户外广告宣传牌随处可见,但在沧州以外地区却难觅其踪影,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广告的投入也几乎是空白。农业加工企业要想永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产品的品质,不断创新产品,并且要更加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育。

(三)龙头企业取得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沧州市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实力不断增强,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2007年泊头东方果品有限公司,2008年河间国欣农研会、青县小洋人集团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08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如河北万雉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基地的示范作用,使泊头市蛋鸡存栏由 达到550万只,年产鲜蛋9 000万公斤,收入4亿多元,无公害蛋鸡饲养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和支柱产业。

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的发挥。首先,仍有相关部门对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项目存有偏见,认为抓农业产业化项目不会有大发展;其次,在现有龙头企业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管理不够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其带动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最后,企业融资困难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管理部门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一大实际障碍。虽然各级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因专项扶持资金有限,且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有关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仍有待深入。

二、沧州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实施“品牌兴农”战略,事关地方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大局,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是品牌农业不可动摇的根基。推进农业标准化,要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优粮工程基地等与推进农业品牌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

(二)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

首先,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要特别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农副土特产品,实施商标国际注册。其次,要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开辟品牌宣传专栏,积极挖掘、培养、宣传全市涌现出的典型,通过成功名牌的典型宣传,让名牌兴企、质量兴市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投资洽谈会和旅游节庆等机会,大张旗鼓地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政府和各品牌创建主体都要加强互联网的利用,通过网络进行品牌传播,通过网络为农产品供求双方提供一条互动交流的快捷通道,扩大农产品市场范围。

(三)进一步扶持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培植和壮大品牌建设主体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培植和壮大创牌主体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基础。通过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和“经纪人+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农业,高起点、高平台地创办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农户合作等方式来扩大规模,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创响、品种创新、品质创优,走品牌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的道路。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Strateg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Agriculture in Cangzhou of Hebei

LI Yin-xin1,WANG Feng-xia2

(1.Cangzhou Normal College,Cangzhou 061000,China;

篇2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篇3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篇4

本课题以上饶市品牌农业万年贡米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与研究如何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在分析和调查本地农业资源及农业品牌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得出现阶段万年县在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万年县品牌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二、万年贡米品牌农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保护万年贡米农业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于万年贡米原产地面积十分有限,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种其品质、成分组成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对于万年贡米的特定区域的农业地质环境和自然因素进行特别保护。

(二)逐步实现万年贡米“五统一”

万年县政府将万年贡米产业列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并且贡米生产企业逐步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广告宣传、统一价格、统一监督检查,按照规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工。

(三)提升万年贡米文化附属价值

万年贡米目标定位做高端产品,突出文化的支持和引领,强调万年稻米的“进贡”身份,在众多大米企业的文化较量中,优势非常明显。万年贡米集团大打“稻作发源地“这一理念下,利用稻作文化把“万年贡”做成高端礼品米。

三、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纵观万年贡米的发展,其品牌化之路折射出中国当前不少品牌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对品牌农业的内涵、农业品牌的创建管理、品牌农业战略、品牌农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等不同视角来研究品牌农业的发展不失为良好的角度,对我当前和今后的品牌农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品牌意识淡薄的主体多,有积极性的少;大宗农产品品牌多,特色的农业品牌少;从事初加工的品牌多,精深加工品牌项目少;农产品质量宣传的多,监管措施和可执行的标准少。许多农业企业和大户没有长远发展产业的谋划,创品牌意识相对淡薄,或停留于现有的品牌,不想也不愿去申报更高级别的品牌。不少龙头企业主要还是靠种养、卖初级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同类化、同质化还较为普遍。这都是万年贡米在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极大的制约了万年贡米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发现,万年贡米虽然历经悠久岁月,并依然保持贡米的地位,但知名度并不高,影响范围仅仅辐射江西及其周边省份的一线城市,在与其他大米的竞争中也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四、针对万年贡米发展现状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

1.制定发展规划;首先万年县政府要根据绿色大米发展需要和全县大米产业的发展形势,制定出全县绿色大米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县统一调配、部门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确保绿色大米产业发展的有序、规范。

2.推动产业化经营;要将绿色大米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到全县一盘棋,县委县政府要协调好农技部门、粮食部门、企业和种植农户的关系,形成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各尽其责、订单收购的管理模式。

篇5

随着传统的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瓶颈日益显著,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端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占领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的重要选择。高端产业在第一产业领域中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便是高端农业。因而,高端农业也是我国打造高端产业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对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高端品牌农业

高端农业本质上是高端产业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表现,高端农业的概念界定要结合高端产业的内涵。而“产业是否处于高端,在于附加值的高低,附加值来自于技术优势与市场结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高端农业之“高端”关键在于其位居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的优势地位,即在产业链条中,凭借先进生产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理念和营销管理方式获得相较于传统农业更强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在价值链条中,凭借其控制地位或竞争优势实现高附加值,以提升利润空间。基于如上理解,高端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开发高端产品,还包括其他通过高端服务、创意、科技要素投入实现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新形态。品牌农业指的是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名度以及消费者诚信度,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农业。高端品牌农业实际上就是品牌农业的高端化,是品牌农业市场细分的结果。究其本质,高端品牌农业主要是指一种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运用先进农业发展理念、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提升农业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实施品牌营销,以获取产业链控制性地位和相对竞争优势,最终占据价值链高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总之,优越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前提条件,农业高端生产技术是发展实施高端品牌农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高端消费市场定位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目标市场选择倾向,特色农业是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根基,品牌创建则是高端品牌农业经营途径的现实优化选择。

二、国内外高端农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一)日本发展精致农业和农协运作的基本情况。

日本精致农业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业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同的地域特色培育了不同的精致农业产业。比如北海道中部的夕张市,研究培育主导产业――哈密瓜,增加了农户收入,平均每户从哈密瓜而来的年收入达到12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3.2万元)。日本的京都市,京都的食文化受到全日本的推崇,因此京都精致蔬菜产业做的特别好。

2.设施园艺农业比较发达。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获得80%的各类补助,农户只需出资20%,就拥有全部产权。目前,日本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3.“一村一品”运动方兴未艾。“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精致农业发展的成功载体。其核心是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做成全国和世界一流。

4.目前,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农协具有五项职能:一是桥梁职能,是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二是购销服务职能。农协供给农民的生产资料占农户总购买量的74%左右,农民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达到了农民年销售额的90%以上。三是信用、保险服务职能。四是技术教育培训和生产服务职能。五是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办医院、办文化等社会事业。

(二)平度市高端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平度市最近几年在农业高端化道路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好的高端化程度的农业产业。其中以芹菜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最为突出,其注册的“马家沟”芹菜以城镇高消费群体为目标市场,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作,已成功的打造为绿色、有机、品牌化的高端农产品,并在国内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据计算,马家沟的芹菜平均售价达到 40 元/千克,其经济效益为同期普通芹菜的 10-15 倍。

马家沟芹菜产业的高端化经验为:

1.技术创新促进产品提升。利用先进技术对原有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培育,优化品种特性,使用新型栽培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增强马家沟芹菜的竞争力。

2.以组织化促进产业纵向整合。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青岛琴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民”的高端特色品牌产业化经营模式。其中合作社是实现企业与农户联系的纽带,通过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实施标准化生产、网络化运作,提高了芹菜的产业化程度,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3.品牌化运作提升产品形象。通过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宣传推介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高端销售渠道,树立产品高端形象。

(三)国内外农业高端化实践的启示。

1.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程度较高,区域不同的气候、水土、地形等因素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的内部资源。同时各地因资本、劳动力、科技要素的丰裕程度及区位优势的不同也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在推动农业高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区域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促进生产的规范化操作,提升产品品质和品位,以获得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产业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占领价值链高端。

2.坚持观念创新,用现代化理念经营农业。实践表明,发展高端农业要彻底摒弃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的方式,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经营农业。首先,要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打造符合生态、绿色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才有可能占据高端市场,实现高附加值。其次,要树立工业化经营理念。通过企业化生产、规范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对农产品的标准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产品品质,同时通过注册商标、品牌推广、提高品牌文化内涵塑造产品高端形象,获得品牌溢价。最后,要创新营销观念和方式。销售环节是产业价值链中增值最大的环节之一,区域农业要占领价值链高端就必须创新营销观念,积极向下游的销售环节拓展,充分通过高端门店、高档超市、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会展等多种形式渠道扩充销售途径,对接目标市场。

3.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业高端化重要动力因素,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最终产品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内外高端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高端化:一是加大品种改进和良种选育,这是促进农业高端化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大生产管理环节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

4.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还能促进先进科技的使用和扩散。在组织化的基础上,通过培育一批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高端化重要产业基础。

三、潍坊市寒亭区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潍坊市是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潍坊市寒亭区也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乡镇为区域、以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供销和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升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农业需求的新主题。寒亭区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存在着诸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品牌结构趋同、共享性差,品牌重叠现象比较严重;龙头带动缺乏明显成效,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协会一样的有效联结机制,多凭单打独斗闯市场,60%以上的合作组织限于技术指导与交流、初级产品有限销售等低层次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构架、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发展高效、高质的现代农业成为寒亭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高端品牌农业是应对高成本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每亩投入量的增长都高于产出的增长,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上升趋势。除了直接生产成本之外,机会成本增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从1991年的3909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6594万人,21年共减少了12504万人。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就业量的增加,既直接提升了农业的劳动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机会成本。近年来农民来自非农业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业收入增长,由此引起农民出现了“厌农”和“弃农”倾向。例如,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在非农产业领域干一天体力活挣100元,非农产业领域工资收入的快速提高,拉动了农业劳动成本的快速上涨。直接生产成本上升和机会成本增加共同推动了我国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今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的高成本还将持续下去。

今后,中国只有通过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从高投入、高成本中获得高收入。现实中我们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吃饱、穿暖向安全、健康、营养、可靠方向转换,特别是中国正在成长着一个庞大的中高收入者群体,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更高、支付能力更强。所以除了国家对粮食等重要少数农产品采取高农价、高补贴之外,大多数农产品的发展,都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变化,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了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的雏形。比如鸡蛋、猪肉、大米市场已经开始分层化,鸡蛋分笼养鸡蛋、柴鸡蛋、放养配方鸡蛋;猪肉分圈养猪、放养猪等;大米分有机米、绿色米、普通米;小麦种植也有了分化倾向。北大荒米业生产的有机大米最贵为80多元/公斤,最低价格15-16元/公斤;吉林省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山黑猪,在北京占领了高端猪肉市场,小里脊标价220元/公斤,排骨210元/公斤,五花肉标价70元/公斤,而且供不应求。寒亭区位于潍坊城郊,毗邻青岛济南,交通方便,又具有传统的农业特色品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发展高端品牌农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提供方向。长久以来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所提供的农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进而决定了农业是一种竞争力低下的弱质产业,使得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高端农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融合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高值农业等诸多先进的农业实践经验,并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现的是一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同时,高端农业以先进农业科技要素投入和迎合需求升级为起点,以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和发展理念引导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或通过提高农产品品位和质量,增加品质溢价,或通过控制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获得相对垄断利润,或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和促进产业融合,形成范围经济,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发展高端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方向。寒亭区在2008年就提出了建设都市农业的理念,就是要以城市区域为依托,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为目的,发展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区域性农业,打造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和较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上档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寒亭区高端品牌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寒亭区高端农业发展可以在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保证产品安全绿色、打造高端稀缺产品、创建名优品牌等方面做足文章,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从而保持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端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面对小规模农户,发展高端农业,走高附加值之路,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对高端农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不同形式的高端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引导当地高端农业发展,实现分层化发展。做好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近期(三年)、中期(五年)、远期(十年)的发展目标,发展的重点区域安排,扶持政策的制定,种植品种布局等。

(二)适当整合农产品品牌。整合品牌资源,制定一个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要由政府引导,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再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整合品牌资源,打响优势拳头品牌。

(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一是突出特色,完善规划。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新品种推广等项目和资金,要重点支持“一村一品”村庄。三是典型示范,品牌带动。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提高产品品质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优质农产品认证和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多元机构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推广体系,实现科技队伍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

(五)积极开展品牌运作,扩大影响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出寒亭区的名牌,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以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促进优势农产品标签化流通,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培育品牌、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集聚、资源共享,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鼓励支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之路,突出提升龙头企业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户就业带动力。二是拓展合作社服务领域。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农业经营,在标准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培育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三是引导实现农超对接。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对接中发挥好桥梁作用,为我区名优农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1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基础

1.1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基础

1.1.1区划概况。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地区北部,隶属运城市,全县辖8镇1乡1区,总面积593.4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111°26′,北纬35°27′-35°48′。地处临汾盆地南缘,汾河下游,南北长41km,东西宽25km,呈不规则四边形状。全县33.9万人,农业人口20.7万人。

1.1.2气候条件。新绛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雨水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496mm全年日照达2464h,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为194d,适合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是其所处纬度更适合蔬菜的生长。1.1.3土地资源。新绛县的土地面积除去水域和非农业用地外,按土质和经济性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1.2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1.2.1农业产业的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近三年新绛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几乎没变。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均保持在23%左右,与全省比较,新绛农业所占的份额还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三年的增幅分别为8.0%、6.4%和5.4%,增幅不明显。从人均GDP来看,总量呈上升趋势,受整体经济发展影响,2012年和2013年增幅较小(见表2)。从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3年财政收入增幅依次为23.8%、15.1%和-5.0%,增幅在大幅减缓,甚至在2013年出现负增长,说明这三年新绛县的财政收入受经济影响较大,但是从新绛这三年农业的发展来看,尤其是蔬菜发展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新绛县是属于典型的“民富县弱”。2013年全年财政收入为47575万元,占GDP的比重仅为6.7%,说明全县的财力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新绛县第二产业严重领先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说明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条件(见表2)。

1.2.2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2009-2013年间新绛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呈稳步增长趋势。在各项的增幅中农业产值增幅最大,说明近两三年之内新绛县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林业产值在2010年之前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维持在4%左右的增幅;牧业产值除在2011年出现69.55%的增长外,其余年份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渔业产值在2009年仅为0.31%,2010年之后保持了6%的增幅;服务业产值在2009年取得了288.89%的增长,这主要是之前的基础过去薄弱了,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7.14%,2011年之后的增长态势与当前的经济大环境相一致。

2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

2.1.1自然气候条件优势。新绛县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土壤多属紫色土疏松肥沃,有机含量为1.1%~2.0%,全氮为0.075%~0.10%,特别适合各类蔬菜生产,且处于全国发展日光能温室最适宜范围(北纬34°~43°)的中心位置。2.1.2区位优势。该县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内侯禹高速、晋侯高速、大运高速一起构成便捷的交通网,为该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1.3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政府通过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开发项目、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项目积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新绛县具有良好的水利、电力、道路、通讯设施基础,这为其现代农业的推进速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2.1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了较大的比重,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需要其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识和应对风险处理风险的能力,偏低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

2.2.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但是相对于全县的农业发展规模而言,数量还较为偏少,且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农民之间合作化程度不高,合作社之间合作程度不高,农民与合作社之间合作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在组织方式上,以家庭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2.2.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新绛县目前主要有绛州绿集团、亿家康、恒伟达生物科技、牧旺达养殖、新兴生态农牧业等几家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从新绛县整个的农业经济环境来看,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程度欠缺、带动性不足、后续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

2.2.4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利工程配套差,节水灌溉建设步伐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农业产出较低且不稳定,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大部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3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广泛的资金支持,而农业又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初期就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具体表现为: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财政投入,健全完善监管队伍,加强检验监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确保监管到位。

3.2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

利用新绛县现有的蔬菜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市场规律要求,引进先进品种,壮大原有品牌,积极增加名、优、稀、新、特品种的比重,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培育龙头企业打响名优品牌。

3.3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强化科技兴农战略,要引导农民自觉接受新科技、新知识,逐渐从传统的自然农业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步从产量型生产转向质量型、出口创汇型的方向发展,通过科技知识普及应用,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加工能力,努力开发出高、精、尖、稀、优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2]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3]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

篇7

1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1从粗犷型发展向集速型发展转变

吉林市地处辽阔的东北黑土平原,农业资源雄厚,作?榧?林省经济发达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交通、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都为农业的纵向化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目前,吉林市立足国家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结合自身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从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向集速型的农业发展转变,目标是建立区位优势集中并高速发展的崭新模式,让吉林市周边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利用。

1.2从传统型农业向创新型农业过渡

吉林市周边的5个县级市有着极强的区域资源优势,在农业领域,舒兰、蛟河、磐石、桦甸、永吉等都具有自身的农业领域优势。在过去,吉林市依托自身的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获得了市场的认同,成为吉林省优质农业产品的产地。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中小企业,抓住市场发展先机,使得吉林市的农业获得了良性合理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让传统型的农业优势不足以获得市场领先占有率,需要合理地向创新型农业转变,对农产品深加工、高端品牌建立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市场机会发掘。这些都是当前吉林市在农业领域发展中,获得高度理念认同的[1]。

2中小企业在品牌推广中表现出的问题

2.1自身规模小,品牌建立受局限

因自身规模偏小,农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在自身品牌推广中的效果偏低。如在资金的保障、品牌定位、渠道的建立等不同环节中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压力。当前,吉林市周边的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在资金上大多处于需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获得经营资金的保障,当出现一定的经营风险后,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人力方面,因自身规模的限制,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并在内部人员培训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在品牌的建立上,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农业品牌的定位数量和质量处于国内同行业偏低的水平,不能通过品牌的发展获得自身产品销量的直接推动[2]。

2.2保障程度低,政府扶持需完善

当前政府对于吉林市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是最为强化的时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保障的效果。如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价值体现。但从整体保障角度上分析,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农业品牌推广方面,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区位优势推荐、产业集群效益优化、资源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3]。

3合理发展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品牌推广对策

3.1结合自身特色提升品牌价值

中小企业在自有的品牌推广上,需要立足现有规模现状,利用有限的资金,关注自身的优势,并发展和稳固经营优势,使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高端品牌的概念,如推广有机大米、特色种植等。吉林市自然资源丰富、肥沃的东北黑土以及发源长白山的松花江水,都为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发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特点,在渠道建立和优化、物流配送、目标市场针对性研究等方面主动提升自身的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新优势,让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品质方面,更要体现在配属建立等方面软竞争实力的优势。让品牌价值可以获得符合时展的特点。

3.2提高保障力度,加大政府扶持

篇8

1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彭阳县总面积2 532.3km2,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全县划为3个自然区域: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7.9%,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中部河谷残塬区,面积占28.9%,地势平坦,川塬相间;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面积占13.2%,地势陡峻,为次生林区,局部岩屑剥离,且为阴湿地带。

(1)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全县发展设施果蔬348.5hm2,其中蔬菜278.7hm2,日光温室47.2hm2计590栋,塑料大棚231.5hm2计5 786栋。

(2)设施菌草初具规模。彭阳县将菌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旱作设施农业的重点,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菌棚达到562栋66.7hm2,全年可产鲜菇3 000t,实现总产值2 400万元,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民工600多人。

(3)设施林果逐步推广,发展林果棚57栋3.2hm2,设施林果总产量18 000t,总产值4 1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4)设施养殖业全面普及。全县所有乡村农民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理念,确定了设施“黄种肉牛”的养殖模式及设施“生态鸡”的放养模式,把农民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结合市场信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养殖,实现农民增收。

2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彭阳县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1)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总体来看,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红、茹河流域,北部乡镇因受水资源限制,主要采取“棚随窖走”的方式搭建,布局零乱,规模不大。设施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经营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市场空间狭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缺乏认识,顾虑较多,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同时,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节能温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政府对项目资金补贴有限,吸收信贷资金和社会融资困难多,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不足、自愿投资依赖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4)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设施农业工作者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模糊,接受并应用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加之彭阳县农技推广干部年龄老化,真正懂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少,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5)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虽然彭阳县“红河香“辣椒品牌因其果大、肉厚、色泽鲜、耐运输、产地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兰州、西安、武汉、西宁等省市,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

(6)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档次不高。彭阳县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仍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雪冻、风灾对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3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彭阳县设施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但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前期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即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培养技术人才,推广高新技术,落实销售网路,形成产、供、销完整的服务体系[2]。

(1)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依水而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对红、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已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必要时可打破乡镇村界限,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

篇9

1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彭阳县总面积2 532.3km2,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全县划为3个自然区域: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7.9%,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中部河谷残塬区,面积占28.9%,地势平坦,川塬相间;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面积占13.2%,地势陡峻,为次生林区,局部岩屑剥离,且为阴湿地带。

(1)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全县发展设施果蔬348.5hm2,其中蔬菜278.7hm2,日光温室47.2hm2计590栋,塑料大棚231.5hm2计5 786栋。

(2)设施菌草初具规模。彭阳县将菌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旱作设施农业的重点,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菌棚达到562栋66.7hm2,全年可产鲜菇3 000t,实现总产值2 400万元,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民工600多人。

(3)设施林果逐步推广,发展林果棚57栋3.2hm2,设施林果总产量18 000t,总产值4 1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4)设施养殖业全面普及。全县所有乡村农民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理念,确定了设施“黄种肉牛”的养殖模式及设施“生态鸡”的放养模式,把农民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结合市场信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养殖,实现农民增收。

2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彭阳县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1)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总体来看,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红、茹河流域,北部乡镇因受水资源限制,主要采取“棚随窖走”的方式搭建,布局零乱,规模不大。设施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经营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市场空间狭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缺乏认识,顾虑较多,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同时,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节能温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政府对项目资金补贴有限,吸收信贷资金和社会融资困难多,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不足、自愿投资依赖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4)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设施农业工作者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模糊,接受并应用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加之彭阳县农技推广干部年龄老化,真正懂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少,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5)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虽然彭阳县“红河香“辣椒品牌因其果大、肉厚、色泽鲜、耐运输、产地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兰州、西安、武汉、西宁等省市,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

(6)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档次不高。彭阳县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仍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雪冻、风灾对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3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彭阳县设施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但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前期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即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培养技术人才,推广高新技术,落实销售网路,形成产、供、销完整的服务体系[2]。

(1)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依水而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对红、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已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必要时可打破乡镇村界限,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

篇10

1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小拱棚等21.8万栋,设施总面积达到11.77万亩,国家投资8818万元,年产值10亿元。如大通县温棚经济受益农户已达到8100户,乐都县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8.2%。全省已建成1228家奶牛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专业村、生猪规模养殖场,肉牛规模养殖(育肥)场、国家总投资2.3亿元,每年新增效益3560万元。设施农业已日益成为各地竞相力促的重要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2.2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相对不足,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加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农民自筹难度大。

2.3设施农业科技服务滞后,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2.4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较低、经营理念落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

2.5设施农业先进的机械化程度很低,许多温棚缺少微耕机、二氧化碳发生器、温控设备等。

3发展思路

3.1积极培育多元投入主体,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一是中央、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扩大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资金规模,持续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金融部门应进一步调整和扩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三是要加大设施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省内外企业及外资进入设施农业发展领域,有效拓宽设施农业投入渠道。四是要鼓励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乡村经纪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使农民成为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

3.2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加强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一批节本增效配套技术及高效种养模式,增强科技成果吸收、转化能力,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

3.3打响设施农业品牌,增强生态绿色优势

品牌是设施农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有好的品牌,才能有好的价格,有好的价格,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要充分发挥青海省冷凉气候、环境无污染的条件,重视增加设施农业名、优、特、稀品种的生产比重,着力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维护和提升设施农业"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形象。二要积极推动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产品生产基地。三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知名品牌。四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手段,有效整合品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