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5:12: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时代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3.0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053-01
临床创伤骨科常见类型中,髌骨骨折占较高的发生比例,属关节内骨折,临床治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率为目标[1]。本文选择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与空心螺钉结合法(A组)与克氏针与张力带结合法(B组)进行治疗。
探讨两者的优缺点,以期找到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17-46岁,平均(36.7±2.6)岁,均经X线检查确诊,排除开放性骨折,髌骨碎裂均经术中证实。随机分为A组22例,B组14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选择膝前正中位置做切口,为纵形,分离皮瓣,髌骨骨折块显著后,将关节内积血块及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清除,对关节腔行彻底冲洗。膝关节伸直,复位粉碎性骨折块,使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临时固定。A组在获得满意复位后,依据髌骨术中测量的具体尺寸,对记忆合金髌骨爪加以选择,在盐水中浸入,爪支展开后,在髌骨上置入,爪支用40℃盐水温敷恢复原状,骨折块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直视下活动患膝,排除移位情况。髌骨爪固定方式依据骨折形状可灵活选择。B组获得满意复位后,取2支平行克氏针沿髌骨纵轴,与骨折面垂直打入,与髌骨关节面尽量靠近,沿髌骨表面用钢丝绕克氏针头尾固定捆扎,克氏针两端针余留适当长度,采取向后折弯操作,在内锤入,协助患者进行活动,对有无骨折移位,关节活动有无受克氏针影响等进行观察。术后两组均给予引流管留置。
1.3术后康复常规抗生素应用1-2天,引流管在2d后拔除。无需对髌骨爪行外固定操作,依据患者情况,在术后2-3d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1周行CPM锻炼;克氏针张力带组对三块骨折块的粉碎性骨折患者无须外固定,骨折块为四块及以上患者,石膏托外固定2周,术后2-3天即开始在病床上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周后拆除石膏外固定,行CPM锻炼。
(一)社会经济发展给民商法价值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与效益成为了民商法追求的基础价值。在传统的民商法当中,安全一直从属于一种派生的地位。例如,在传统的交易当中,所定义的交易安全主要是指信息、交付方式以及信用安全三个方面。而在现实交易环节当中,信息对整个交易安全的影响一般较小,第三方获得交易信息并不会对交易安全构成明显的威胁。同时,传统交易当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通常都不存在交易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给民商法的主体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与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突破了国界与地域的限制,行事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网络为工具和其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进行信息叫你,从事民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开放性使得人们可以从其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给任何的人。这给主体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要求对民商法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新时期,民商法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平、安全以及效益。这其中,自由依然是整个价值体系的根基,是其他价值体现的基础;平等,与传统民商法的内涵相比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具有工具性价值以及目标性价值;公平,是民商法最为本质的价值追求;安全,虽然它是新时期民商法的基础与工具性价值,但由于信息时代的特殊性,安全应该作为信息时代民商法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效益,这是民商法的基础价值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但是,安全和效益是一对相互矛盾的价值,在民商立法的过程中如何将两者进行合理的平衡应该成为立法的重要目标。
二、新时期民商法的发生的相关变化
(一)新时期民商法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1.平等中立原则
新时期民商法的平等中立就是指在信息时代,民商法对参与到交易当中的各个主体从事民商事活动而需要的相关条件,包括相关的技术、交易平台等应该保持中立,不能出现偏爱和维护等。这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导致的一种全球性与技术性的特点。以电子商务法为例,平等中立应该做到这样几点:其一,技术方面的平等,电子商务法对各种密钥和加密方法等都应该平等对待,不能有任何的歧视;其二,交易媒介的平等,这时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通讯方面,无线、有线和广播通讯等都应该一视同仁;其三,实施的平等,民商法不仅应该实施电子商务法,同时还应该不能偏废其他的相关法律,且对于本国与国际电子商务活动都应该平等对待;其四,保护的平等,电子商务法不仅要对商家、国内当事人予以保护,同时还要对消费者、国外消费者予以同等保护。
2.安全原则
信息时代的安全定义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所谓的安全原则是指所有的民商事活动都应该将安全作为基础和前提,对应的立法也应该反映并体现出对安全的要求。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为例,这既是电子商务法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还是电子商务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效和快捷,而这种高效和快捷应该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安全内涵有一定的变化,主要包括这样几:其一,网络的物理环境问题较为欠缺,使得存储额的信息泄露或者是丢失等;其二,由于受到人为的影响,诸如黑客袭击以及非法拦截等,对存储和传播的信息进行修改等。因此,当前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网络物理安全设置以及数字认证、签名以及支付等方面来实现安全的目的。民商法的变化通过这个安全原则也体现了民商法为了适应信息时代而进行的改变。
3.效益原则
公平、公正以及效益一直是困扰法律界的一个重要难题。法律作为公正的代称,其诞生就是为了公正而出现的。但与此同时,法律还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上层建筑。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两层基本内涵予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法律的基本原则予以完全的定义。法律在制定的各个不同时期其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这时因为法律需要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民商法的效益原则就是要求民商事的立法与相关活动等都应该本着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效益目标建设,体现出信息时代网络自由以及民商法的整体效益和价值。
(二)新时期民商法基本范畴与基本制度的变化
1.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了传统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
一个成熟而完全的民商事法律体系体现的是当前时期内民商事的主要生活内容以及法律事实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成熟和完善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阶段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得到了明显的拓展,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信息库的专用权。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成为了所有民商事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的提供和开发成为了导致大部分民商事活动成功的关键问题和重要因素。因此,在民商事法律立法的过程中应带对这种不具有独创性,但是对信息库的开发和投资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们以必要的民商事权利,以对其劳动成果予以保护,避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前,民商事法律中对于这种信息库的专用权还不够完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商事权利的范围也发生了这种变化,内涵得到了一定的延生与拓展;其二,域名的专用权。当前,民商法对于域名的专用权还没有一个准确而晚上的定义。域名就是指一个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虚拟地址。通过域名可以使得计算机访问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通信联络,同时还能够便于其他计算机访问自己存储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商业化,各个行业对域名的使用和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域名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网络经济的一个商业标示符号,几乎与传统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商标等具有同等的作用。这时,域名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商业价值与使用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商业竞争筹码。一旦交易双发中的主体得到了关键域名的使用权,这时他就得到了该域名的专用权。民商法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和特点,对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合。其三,网络信息的版权者对其作品和所制作的信息有控制其在网络上流传的权利。由于需要考虑到作品与各中网络信息,这就包括录音、录像等,它们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加之网络信息是采用交互式的传播形式,并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因此,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信息的版权安茹到保护的范畴当中,使得信息版权人能够对其制作的作品、录音以及录像制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在网络中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民商事权利。
2.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所具有的开放性,这使得其信息的来源以及渠道等更加的开放和丰富。与此同时,其开放特性还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空间。价值互联网已经普及和完善,其在信息的传递以及表现等方面发生了完全的变革,同时信息自身的价值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够忽略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这是由于这些信息具有好经济利益相关的财产性利益,同时还具有隐私方面的人格性利益。考虑到信息在网络时代中民商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商法应该对信息予以重视,这就需要在立法的过程中予以体现,同时还应该将民商事各个主体间所建立起来的信息联系,诸如上面讲到的信息库专用权、版权控制权等都纳入到民商法的调整范围当中。另外,在考虑到其他的原则和利益时都应该将对应的权利纳入到民商法当中来。
3.民商法的发展将实现全球的统一
民商法作为对民商事活动当中所有的相关权利和义务的调整的一个总称,其立法应该是以民商事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其作用的对象。当国家的经济与单个经济市场独立的存在时,与市场对应的法律体系也是相对独立的。但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将全球各个国家的所有民商事活动都联系了起来,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由于全球互联网一体化的趋势以及逐步融合的特征,使得全球网络民商事活动具有更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这时,全球范围之内的法律理念、价值观以及执行标准等都将逐步的趋于统一,而民商法的发展趋于统一也讲成为必然趋势。
民商法的固有社会地位在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下变得日益突出,同时国家立法部门也针对民商立法做出了大量的修订与完善工作,以期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例如《合同法》、《侵权法》以及《物权法》等等。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民商法出现了哪些变化、民商法的变化怎样受到时代影响成为现阶段我们应关注与讨论的重要课题。
一、民商法价值体系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将安全和效益视为基础价值所在。而在以往的民商法中,安全则通常处于从属乃至派生地位。以传统交易为例,其交易安全多被定义为信用安全、交付方式以及信息安全;然而在现实交易中,交易安全一般不会受到信息安全的过多影响,第三方知悉交易信息显然不会过多威胁交易安全。与此同时,传统交易中一向秉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这种交易方式很难出现交易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商法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获取了更为广阔、更为方便的主体自由空间。互联网使得信息时代的交易跳出了地域乃至国界的限制,交易主体能够遵循个人意志,并在网络工具的支持下选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和任意客体进行信息交易,开展民商活动。市场在此种情况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机整体,人们可查询到任何所需要的信息,这对于主体自由而言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民商法在新时期的变化
(一)基本原则的变化。
首先是平等中立原则,民商法在新时期的平等中立原则是指民商法在信息时代对交易各主体开展民商活动不可或缺的相关条件(如交易平台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等)均应秉承中立原则,而不得有所维护与偏爱,这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技术性与全球性特质。其次是安全原则,“安全”这一词语的定义在信息时代的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而民商法中的安全原则是指无论何种民商事活动均应以安全为前提和基础,而且立法也应对安全要求有充分的体现与反映。例如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保障交易安全问题,这可视为电子商务法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且也可视为电子商务交易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最后是效益原则,对于法律界而言,公平、公正与效益这一难题所造成的困扰由来已久。在某种程度上,法律即为公正,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正。而在现阶段,法律仍然是一种上层建筑构建于经济基础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应理解上述两层基本内涵,以确保完全定义法律基本原则。在当前,民商法的效益原则是指民商事所有立法及其相关活动均应以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重在推动效益目标建设,使民商法价值与整体效益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自由得到充分体现。
(二)基本范畴的变化。
在当前时期,完善而且成熟的民商事法律体系是民商事法律事实与主要生活内容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的充分体现。就这一角度分析而言,此类完善与成熟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狭隘性,即某种程度上的阶段性。传统民商事权力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有了大幅拓展,主要以如下两点为体现:1、信息库专用权。信息的开发与提供成为信息时代民商事活动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针对民商事立法时应赋予此类无独创性,但有益于开发与投资信息库的人们以一定的民商事权利,并保护其劳动成果以及工作积极性。2、域名专用权。域名专用权在民商法中尚无完善且准确的定义。所谓域名,即互联网上某台计算机的虚拟地址,计算机通过域名能够访问网络信息并参与通信联络互动,还能够向其他访问者提供个人存储资源与信息。随着信息商业化以及网络化的快速进步,域名在各行业的利用程度也随之加深,并逐步成为当今网络经济时代中一个重要的商业标示符号,其作用几乎等同于企业商标以及知识产权。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民商法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商法面临着更为全面的挑战与要求,其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下的必须不断发展与完善,以良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避免落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就这一角度而言,分析民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与发展对于提高民商法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司奇,李锴.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4):87-90.
关键词:信息时代 智能电网 建设技术
前言:在目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行各业进入了智能化改革当中,而信息技术在电网系统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在智能电网中,其各个环节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相应的信息传递和远程控制,形成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型网络,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一、智能电网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1、智能电网的定义。
智能电网主要指的是电网的智能化,其主要是利用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测量技术,结合新型的设备来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智能电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运行,主要表现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在受到网络攻击或者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量,来对电能负荷进行智能化的调节。最后,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和储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降低对环节的污染,并且在保证电能质量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2、智能电网的特点
2.1及时性。
智能电网能够对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通过相应的监控设备来对运行设备的运行⑹进行监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现电力运行设备出现运行故障,能够及时的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排除,在无法确定故障原因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的把电网中有问题的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以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在另外一方面,智能电网还能够抵御认为破坏和网络攻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电网的安全运行。
2.2交互性。
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能够实现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能够参与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以此来对供求关系进行平衡调节,实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在智能电网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电网的实际供需能力来对电力进行选择性购买,而智能电网也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对电力负荷进行调整。
2.3节能性。
在目前的电网中大量的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式,降低了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环节的能源损耗,以此来有效的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发电环节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二、信息时代下智能电网建设技术
1、首先是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
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了智能电网的交互性,而对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智能电表和AMI的建设。对于智能电表来说,是目前智能电网用户端的主要建设内容,智能电表的安装,能够使用户对电力用量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以利用智能电表管理侧的接口,来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和操作,实现对电力使用情况的反馈,而智能电表的主要作用包括对电力使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对电力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和升级,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电力用户的利益。AMI建设,AMI主要指的是用户侧的管理系统,AMI能够实现对用户用电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电力要求和参数来对电力负荷进行调整,而电力用户也可以根据电力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对电力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实现电力用户的主动性转变[2]。
2、智能输电网络的建设。
输电环节主要指的是对电力进行传输,在传统的电力输送环节中,由于电网结构和输电线路分配的不合理,常常会导致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浪费,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电网输电环节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解决:首先是降低输电损耗,目前我国输电线路的损耗率一般在7.20%左右,这样的损耗量是十分巨大的,为了降低输电损耗,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用高压技术和超导高温技术,通过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来提高远距离电力输送环节中电能的整体利用效率[3]。另外是智能监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输电环节中相关电力运行设备的实施监控,通过电力运行设备的运行参数变化,来对电力负荷情况进行调节,并且可以对电力设备中所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目前智能监控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的传感网组成,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和网络节点参数进行监控分析,可以防止输电网系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输电网络的安全正常运行,在另外一个方面,智能监控系统还能够根据预设信息来进行自行判断,当系统安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和操作。
3、智能变电站。
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设中,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目前大型的变电站都设置在远离郊区中,并且变电站之间相隔较远,如果采取布线方式来实现通信,不仅效率较低,同时需要耗费较多的施工材料。而4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扩大信息的传输范围,并且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成本。对于光纤通信技术来说,主要是通过建设相应的通信光缆,来实现变电站之间的信息通信,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技术具有施工简单和协调性好的特点,实现变电站之间的良好通信。
结束语: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电网的主要建设方向为智能化电网建设,结合电网系统的实际特点,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能够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一、
信息素养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专家和机构都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1、Burnhein, Robert《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⑴这是信息素养定义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定义,他全面而简练地概括了信息素养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2、Lenox, Mary F. 和Michael L. Walker认为,广泛地说,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而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希望懂得和使用分析技能去简单陈述问题,明确研究方法以及能对实验性(经验性)结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第二,必须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复杂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三,一旦已经明确了要寻找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找到。他们还认为尽管博瑞威科和美国图书馆协会都认为信息素养人应懂得寻找、评价、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传递信息以解决特殊问题或做出决定。但是这一定义却忽视了说明信息的来源,包括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传统图书馆中所没有的信息来源。无论信息是从计算机、书本、政府处、电影、谈话、海报,还是从其它可能的来源而来,信息素养概念的本质是具有把从书本、电视屏幕、海报、图片、其它图画所看到的以及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则必须培养学生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别、选择、分析其排列的能力。⑵
3、Doyle, C. S.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的10点意见:
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
确认一个对信息的需求;
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
确认潜在的信息源;
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
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
评价信息;
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
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⑶
4、科罗拉多州教育媒体协会认为信息素养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积极参与到概念的讨论中。他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相关信息;会运用技术去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种答案及无答案的环境中自如地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采取高标准,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些学生非常灵活,能适应变化,既可以从事独立工作也可以从事协同工作。⑷
5、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这样的公民要求各院校必须重视把信息素养整合到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他们要在信息社会中发挥使个体和机构都能在内在机遇中获益的作用。最后,信息素养的人们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懂得怎样学习因此他们懂得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以其他人可以向其学习的方式使用信息。他们是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的人,因为他们能为任何工作和决定找到所需要的信息。⑸
二、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对信息素养的正确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
2、 能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3、 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
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海洋。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Internet平均每隔30秒种就有一台计算机加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6月30日止,中国上网用户已达到1690万。因此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一、 基本技能。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懂得读、写、算是人们能走天下的得意功夫,就象一个人懂得一门手艺,能够以此来为自己谋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而永远地留在20世纪甚至19、18世纪。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这些搜寻的信息源范围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种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二、 思考技能。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过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而忽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人应在思考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当然不是指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⑵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终身学习者一身不断追求新的高峰,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解决问题,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展的步伐。⑶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高级素养,更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⑷最后,信息素养人还应具有目标确定的能力。做每件事,我们都必须先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何在。但是传统的教育给学生的一直是教师要求什么,只是照着做就可以了。因此,长期以来,学生并不会为自己的学习找目标,学习任务来的时候也只知道跟随教师的要求去行动,也就根本没有任何学习主动性可言。当然,学习者能够为自己找到目标、找准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从不会到会,从不准到准逐步地掌握。
三、 个人素质。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它既然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它就能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体发展的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习者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针对网络时代价值观念混乱,人们对网上道德迷惘的现状,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提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闯入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出混乱或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这六种不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即要求人们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的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网络伦理不是对传统道德的否定,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是把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引入网络领域。信息时代推崇价值观多元化,但却不欢迎不道德的信息社会公民,教育应可以从青少年学习者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信息时代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积极、健康地成长,并参与到社会、国家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Burnhein, 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年;
2、Lenox, Mary F. 和Michael L. 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57(2):312-324;《信息素养:未来的挑战》,《信息和图书馆研究国际杂志》;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一、信息素养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专家和机构都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⑴这是信息素养定义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定义,他全面而简练地概括了信息素养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2、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认为,广泛地说,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而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希望懂得和使用分析技能去简单陈述问题,明确研究方法以及能对实验性(经验性)结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第二,必须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复杂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三,一旦已经明确了要寻找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找到。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则必须培养学生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别、选择、分析其排列的能力。
3、Doyle,C.S.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的10点意见: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确认一个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认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4、科罗拉多州教育媒体协会认为信息素养好的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积极参与到概念的讨论中。他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相关信息;会运用技术去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种答案及无答案的环境中自如地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采取高标准,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些学生非常灵活,能适应变化,既可以从事独立工作也可以从事协同工作。
5、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这样的公民要求各院校必须重视把信息素养整合到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他们要在信息社会中发挥使个体和机构都能在内在机遇中获益的作用。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对信息素养的正确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
(2)能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3)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
二、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海洋,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基本技能。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懂得读、写、算是人们能走天下的得意功夫,就象一个人懂得一门手艺,能够以此来为自己谋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而永远地留在20世纪甚至19、18世纪。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这些搜寻的信息源范围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种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2、思考技能。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过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而忽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人应在思考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⑵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终身学习者一生不断追求新的高峰,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解决问题,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展的步伐。⑶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高级素养,更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⑷最后,信息素养人还应具有目标确定的能力。做每件事,我们都必须先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何在。学习者能够为自己找到目标、找准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从不会到会,从不准到准逐步地掌握。
3、个人素质。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它既然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它就能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体发展的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习者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信息时代推崇价值观多元化,但却不欢迎不道德的信息社会公民,教育应可以从青少年学习者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信息时代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积极、健康地成长,并参与到社会、国家的建设中去。
总而言之,信息素养的几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才,提高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年.
[2]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57(2):312-324;《信息素养:未来的挑战》,《信息和图书馆研究国际杂志》.
[3]Doyle,C.S.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ED351033).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8-02
Exploration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an Haoying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mass media er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raised for effection on people by a variety of media.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is the future of society, although accepting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but the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media literacy, analyse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edium; Transmit
信息时代的“素养”应当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对世界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
一、媒体素养的基本定义
媒体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因此,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
简言之,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大众所必备素质之一。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素养研究的历史既是文化观发展的历史,也是媒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媒体素质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
媒体素养在我国是一个表较陌生的名词。在我国八九十年代学者们才思考媒体素养的问题。真正成为立论的热点更是在两千年之后,而媒体素养教育问题则才刚刚起步。中国的媒体教育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尽管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一直在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与国外相比是缓慢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需求
由于媒体事业迅猛发展,今天的人们是生活在被媒体信息所包容的世界里。而且信息语言、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都与从前大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电视的兴起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个教育课堂。媒体对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代大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大众传媒在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所有媒体信息都是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体信息。相反,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体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人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3]。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探索学习技能尚需改进[4]。通过多个学校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分层调查表明,青年群体对媒体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现象的出现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五、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方式
首先,媒体素养教育本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5]。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媒体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各大高等院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其次,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升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层次和媒体素养认知度;建立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机构,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此外,还应在深刻调查理解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媒体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的媒体素养理论,并撰写相关的著作和刊物,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落到实处。
最后,从行动层面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多途径强化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熏陶,参与各种媒体活动;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媒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联动,取得实效。
总之,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6]。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媒体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努力倡导和大力贯彻实施下,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8
[2]袁升平.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张鲜艳.加强高校传媒素养教育奏议.中国科技信息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1,16
[5]单晓红.媒体素养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汤书昆,孙文斌.中国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建成。以计算机为主体构成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发挥了两方面的关键作用,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一是信息数据通信。由此,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崛起,从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力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信息投入为主;生产手段则由动力机、传播机和工作机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传播机和信息处理机为主。在新世纪里,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规模,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该地区的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人类已自然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高校自身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优势,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以高校为支撑,充分发挥并结合高校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截至目前,还没有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参照常模,所以,通过研究判断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处的阶段再形成统一标准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模型、参照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校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不仅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学与教―实践、挑战与背景”国际研讨会指山“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据此,国内各高校非常重视“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根据在各高校中的调查发现,不同层次的本科、专科(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信息素养状况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遍存在随着的信息接收量不断增大,信息利用反而并不高;过多的信息量也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信息整理不感兴趣;对于已经获取的信息并不能进行有效再利用,同时大学生的信息创新能力也有待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那么研究判断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处的阶段就要掌握如下关键词的定义。
一、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
信息素养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从技术层面来讲,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从人文层面来讲, 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 或说面对信息的修养。
1.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经济非物质化, 世界经济正转向信息化非物质化时代, 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 人类已自然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中, 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 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 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 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 但概括起来, 它主要具有四大特征: A、捕捉信息的敏锐性;B、筛选信息的果断性;C、评估信息的准确性;D、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2.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三个要素之间必须十分协调地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决定于其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地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
二、信息素养与计算机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含计算机素养,计算机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如何利用计算机工具来完成任务,而信息素养不仅要完成任务,还包括人们如何正确地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等等。计算机素养包括PC机操作、文字处理、E-mail等所有这些集中于如何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工具。即一个人是否具有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是否能熟练地、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素质,主要包括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
三、信息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
即使进入新世纪,中国人对知识产权素养的认识也远未达到信息素养应具有的高度。据教育部调查,国内72.7%的高校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或选修课。我国每年产生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其余绝大部分成果以、成果鉴定、学术讨论的形式公之于众,慷慨地让全世界共享。文献显示:一是知识产权本身也是信息的一部分。二是知识产权作为法律制度对社会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和信息创新的动力机制。②知识产权制度是信息市场运行的基础机制。③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增强全民信息意识。
四、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
至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通过学校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探索以下几方面。
1.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2.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和沟通。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全球社会已从工业时代逐渐过渡到计算机信息时代。21世纪以来,计算机广泛普及,各行各业基本上都使用上了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科学教育都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企业内部无论是业务部门、采购部门,还是会计核算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督部门都已完全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经营与办公。目前,社会经济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审计业务项目组应逐渐建立与完善审计业务需要的大数据库,并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审计大数据库开展审计业务,以适应企业审计信息化潮流下的变化及发展。
企业审计业务已逐渐信息化与数据化,那么审计信息化是如何定义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基于信息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健全?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审计信息化的定义及特点
审计信息化是指,审计项目组通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组织与开展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经营业务系统进行科学、合理性评估,业务系统是否能够准确记录并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从而达到评价企业信息战略系统、优化企业运营组织结构的目的。
基于信息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大信息时代下的审计对象变化。传统的审计重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主要企业的财务收支、日常经营活动内部环境及内部控制制度。而大信息时代下的审计对象还包括日常经营业务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完整性;2.大信息时代下的审计效率的变化。传统审计下,审计项目组成员经常基于人为判断来采取抽样审计方法,审计效率较为低下。大信息时代下的审计项目成员依赖于计算机软件与人为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自动识别出项目异常问题进行审计分析,从而,抽样方法更为科学与人性化,审计风险得以降低,审计效率得以提高;3.大信息时代下的审计技术的变化。传统的审计主要通过纸质材料及相关材料进行检查、分析与审计。大信息时代下的审计主要利用计算机硬件进行审计检查,利用互联网审计大数据库,共享审计技术与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充分发挥信息化数据的作用与现代化审计技术,大信息时代下信息化审计技术足以应对审计业务的发展与变革。
三、企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可提升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财务舞弊进行监督与管控。因此,科学、合理的企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可以科学、完善地监督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企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舞弊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五个方面要素,涉及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等五要素。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员工侵占资产,并防范高管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舞弊风险。而目前企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受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内部控制体系较为薄弱,难以有效防范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舞弊风险。高管不仅凌驾于内部控制体系之上,视内部控制体系为流于形式,且凌驾于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项目组之上。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外部审计项目组由于存在与被审计挝坏囊滴窈献鞴叵导袄益关系,审计项目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地位难以明确,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单一且力量薄弱。首先,从内部审计部门看审计业务部门地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应受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独立于其他部门。但是,在企业实际组织框架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与其他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合规部门等费用部门是平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受财务部总监、总经理领导,还受董事会、监事会领导。因此,在实际公司治理层面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威性不足,被多重领导,审计地位较低且难以明确;其次,从外部审计部门看审计项目组的地位,外部审计项目组往往受被审计单位的雇佣与聘请,与被审计单位存在业务合作关系与利益关系,难以保持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原则。
三是,审计项目组难以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独立性与审计职业道德受到限制。审计项目组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之上时刻保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保守秘密与廉洁奉公的审计原则,时刻保持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不仅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负责,还需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威性不足,被多重领导,审计地位较低且难以明确,有些审计人员难以与时俱进,不能利用计算机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来开展审计。外部审计项目组往往受被审计单位的雇佣与聘请,与被审计单位存在业务合作关系与利益关系,难以保持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原则。因此,审计项目组难以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独立性与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受到限制。
四、基于信息环境的企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健全
一是,保证审计业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的组织地位,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与独立性。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无论是内部审计部门还是外聘审计事务所,都应积极配合其工作。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不应平行于其他业务部门、产品部门或者财务部门,应直接受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从而可以确保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与客观公正性;其次,外部审计事务所虽然与被审计单位存在业务关系与利益关系,但是应遵守审计应有的职业道德,秉承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保守秘密与廉洁奉公的审计原则,保持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因此,审计业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应秉承独立性与客观公正性,从而实现对被审计单位、股东、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多重责任。
二是,提高审计业务人员及审计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准入标准,规范外部审计事务所的审计流程与要求。审计业务人员及审计项目组成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在审计大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审计大数据库开展审计业务,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保证审计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业务人员及审计项目组成员在专业胜任能力基础之上应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职业准则,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日常经营活动内部环境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还需要对日常经营业务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完整性进行评估,并就具体审计事项与问题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沟通。若高管存在舞弊问题及时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沟通,若董事会存在舞弊问题及时与监事会沟通,若被审计单位整体存在舞弊风险,应评估风险并积极寻求法律咨询意见。
三是,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有利于防范员工侵占资产、制止管理层舞弊的内部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等五方面要素。良好与健全的计算机运行软件可以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有效地防范企业员工侵占资产,并防范高管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舞弊风险。尤其在公司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上,实现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经办、复核、审批、授权等职位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因此,企业应构建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不断完善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可以准确、及时、有效地传递与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企业内部无论是业务部门、采购部门,还是会计核算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督部门都已完全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经营与日常办公。因此,明确审计业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的组织地位,不断提高审计业务人员及审计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健全计算机日常经营与财务核算系统,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地防范企业员工侵占资产、高管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舞弊风险,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与独立性,从而适应企业审计信息化潮流下的化及发展,促进企业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李君,文索华.关于电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5(04).
(一)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首先是在教育领域。*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出要在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资料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纷纷围绕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年信息学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钟启泉、王吉庆教授全面分析研究了信息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这个见解丰富了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主流思想。
(二)信息素养概念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