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7 16:08: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篇1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在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进行科学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改变教师的教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切实制定三维目标

1.研究教材内容和结构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单元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基本概念,达到能概述教材内容和知识要点的程度,从而为理解和把握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和把握教材包括熟读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网络、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同步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切合实际,恰如其分。

3.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在熟悉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既是教师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环节,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根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三、重视学情研究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1.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的自然过渡和温故知新的有机衔接。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一节课,学生对生活中各类白酒的色、态、味已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观察、实验、对比等研究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并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有机物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分析学生的群体水平和个体差异

“多元化的社会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当前教师们的一个共同的感叹。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自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群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3.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产生这些困难和障碍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篇2

一、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的探讨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大面积推广与落实新教法,强调可操作性。表现在:

1.易于教师的模仿与实践操作,能有效地推进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观念的落实。目前,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极其缺乏,大多数是转岗教师或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实非易事。因此,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相对的模式化,可使教学程序操作,易于教师掌握和控制,尤其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或正在教法转型的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的程序化也有助于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最重要的是规范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大面积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避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保证教学质量的达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4.提倡“建构式”语言教学观,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科学依据。一方面,教师以科学观引领教学行为,可以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材和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分析问题、预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既富创造性又富理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最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式”语言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经过其他学者补充发展的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但其核心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式”语言教学观的启示

启示一:小学英语教学应从“单边活动”向“双边活动”、“多边活动”转移;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应少一些单一的语言知识精讲模式,多一些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启示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教师应不仅仅满足于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利用外语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启示三:应提倡创造性地语言学习。提倡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标题竞猜”“心智联想”等发散思维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拓展创新思维的途径;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激发创新思维灵感;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增强创新思维的情趣。

三、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推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如今已经被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所打破、替代和更新。笔者认为,素材、设计和实施是一节小学英语课的关键要素。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无论是语音教学、词汇教学、会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在课堂上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块,即“1W――3P――1E”。

1.Warming up(启动)阶段。本阶段是英语课堂的启动阶段,是序幕,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口语交流,达到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热身,一方面,是激活学生的大脑和行为,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创设语言环境和良好的语言氛围;另一方面,是激活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得到及时再现,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做一铺垫。

2.Presentation(呈现)阶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把新的语言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第一次感知(输入),使学生在学习的第一时间知道所学语言的音、义、形,进行最初步的语言操练。

3.Practice(操练)阶段。本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干和重点部分。经过新知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必须通过练习来消化,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并且使学生的认知从外部特征转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语言技能。

4.Production(运用)阶段。这个阶段是语言输出、展示成果的阶段,学生要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语言输出环节的应用活动是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立绘画、独立制作、自编歌谣、自编会话、角色扮演、真实交流、现场调查。

5.Ending(结课)阶段。一堂课的结尾,就像名剧的落幕、名著的结尾一样,是一种艺术和创造。好的课堂结尾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课堂的点晴之笔,是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推助器。它主要包括课堂小结(summary)和布置作业(homework)两部分。

6.On―going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是教师在课堂中不缺少的部分,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学生尊重和赏识的一种体现。

总之,虽然教无定法,但对于每节英语课而言,以上这几个教学环节应该是较固定的,而不定的是每个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构思而已。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给予学生主体内部充分的心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小学英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3]皮连生,刘杰.现代英语教学设计.

篇3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他们长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物理情景的创设

物理教学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物理情景的创设也是最考验教师功夫的地方之一,创设情景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用传统的实验手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一旦进入教师所设定的情景时,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对不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做出回应。在我看来,创设物理情景,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一)情景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景创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情景创设的要恰当,太简单或者太复杂都很难吸引学生。而吸引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情景创设中所发生的现象与学生预想的要所有不同,即产生冲突。冲突越明显,越厉害,学生的兴趣就越大。例如《重力、重心》这一节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做了课本里面的那个小实验,拿两个细长的竹条,一边高,一边低放置;低的那一端窄一点,高的那一端宽一点。在中间放一个稚体,问学生,这个椎体会朝哪一边滚动。大多数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都会回答,椎体往低处滚动,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对此引发认知的冲突,而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的冲突马上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立刻就进入到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的是:情景的创设不能一味追求引起兴趣和效果的震撼而忽视与所学内容的关联,以至于学完本节的知识,还是无法对情景作出解释。

(二)情景创设要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很多情景的创设可能需要学生自己先动手去实践,因此情景创设的指向要很明确,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我在上《机械波》这一堂课的时候,先提出一个问题:机械波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很多学生马上回答:振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答案了。于是我让几个学生站成一排表演“人浪”。第一次,学生根据电视上看到的情景自己想象,自己表演。结果动作非常不整齐,形态各异,根本没有“浪”的效果。然后我让他们每个人把手都搭载相邻同学的肩膀上,按照顺序运动,一个相当完整的“人浪”就出现了。这时候,我再让学生回答我刚才的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手要搭在一起,要有联系。虽然这个答案不是太完美,但是较之前已经有所进步。然后我才告诉他们机械波产生的条件,一:是振动,二:要有介质。这样,学生对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就以理解的方式熟记于心了。

(三)情景创设要讲究效率,注重有效性

物理情景的创设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但如果情景过于庞大,造成课堂混乱,占用时间过长,或者不考虑情景的有效性,只图表面的热闹,往往会得不偿失。例如有一次听一位老师在上《牛顿第二定律》时,先放了一段录像,有火箭发射,有万吨轮船的起航等等,接着老师就提出问题:物体的加速度可能与什么有关?老师的本意也许是希望学生从中看出加速度与外力以及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些片段存在太多无关的信息,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与这节课有关信息,教师问得又比较笼统,所以学生就只能瞎猜。

二、提出问题和假设猜想

新课改一直倡导科学探究,而提出问题则是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教师开个好“头”

很多时候,教师创造了很好的物理情景,总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最好解决问题,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往往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完成。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用一两个问题给学生开个好“头”。这样一两个问题可以在重复之前背景的情况下提出来,点出之前“冲突”的矛盾之处,不仅使自己的问题提得自然,也给学生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让学生从实践中提出对自己有帮助、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而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示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例如,《自感》这节课,在自感演示仪上演示自感现象。当开关闭合的瞬间,没有线圈的那条支路的灯泡立刻亮起,而有线圈的支路的灯泡逐渐亮起。此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线圈此时充当了什么角色?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知道线圈起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接着我断开开关,学生根据所出现的现象就会模仿我刚才的提问,进而去探究线圈此时充当的角色,最后得出了结论,到达了我想要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推断型猜想”

假设和猜想是对学生探究欲望的进一步延伸,对学生自主认识物理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假设”不等于“假说”,“猜想”不等于“乱想”, 提出假设、猜想必须要有根有据。学生的假设和猜想不仅对探究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否定一种假设也会对探究活动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因为我们的猜想通常是“推断型猜想”,但是这种猜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然而对于基础一般,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很多。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老师应该为其猜想进行铺垫。例如《平抛运动》,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质之前,我先回顾了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当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拿平抛运动与之前这两个运动作比较,提出合理的猜想,避免了盲目猜想的现象。

三、合理利用自制教具

由于物理学科基于实验的独特性,实验仪器是必不可少的设备。除了传统教具和多媒体外,很多时候,教师自制的教具往往能起到拨云见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自制教具能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一件自制教具的制作需要通过教师的设计、查阅相关信息、制作和反复尝试等过程,是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不做实验的老师不是优秀的老师,自制教具的过程艰苦,这也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考验。

(二)自制教具有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具改进

教师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或现象,这些发现对于教材的完善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自制教具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自制教具还具有形式相对简单、取材容易、更贴近生活等特点,制作起来给人一种“变戏法”的感觉,大多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特别是在解决一些比较抽象问题的时候,自制教具往往能让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

四、探究实验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这一方面积极主动,有效有序,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探究点的选择

篇4

引言

近几年,“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名词不断兴起,“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微课”为代表的“微教育”也不断受到关注。微课建设的真正目的在于交流与应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纵观国内外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国外已经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国内对“微课”的研究才刚刚兴起,对“微课”的实际教学应用研究则更是极少。国外将微课应用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应用于美国不少中小学之中,我国对该模式的应用处于探索阶段。

1.微课的优势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优势。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乐学习。可以成为学生认知世界、获取情感智慧、生命智慧的一个新支点,推动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生而言,一是会加强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设计精要的微视频和预习案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二是会加强课堂参与,开阔认知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鉴于翻转课堂要发挥其自身优势离不开优秀的学习资源的支持,微课作为新兴的学习资源又具有多重优势的情况,本文尝试将二者有机整合,设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分析微课资源特点和已有翻转课堂应用的基础上,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微课为基础,课前自学与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第二部分是根据前期设计的教学内容完成微课制作;第三部分是利用制作好的微课资源完成翻转课程教学;第四部分是对教学效果和微课资源进行评价。

(1)前期设计。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以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应该首先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起点设计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分解,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设计小而精的知识组块,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计划。

(2)制作微课。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了需要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并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顺承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在制作微课时,教师首先要完成脚本设计,这个环节对于微课的制作、微课的质量和微课的学习效果影响重大。设计脚本时,需要考虑课程的教学活动安排、学习对象的知识背景。通过脚本完成内容形式、画面编排、交互控制和技术实现等方面内容的设计,为下一步微课开发明确了具体方案。微课的开发通常由任课教师完成,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在制作微课时注意,画面中最好只出现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要出现其他不相干的内容如教师身影、各种物品摆设等,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微课力争在有限的10分钟内将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地展现给学生,为此最好配有音频解说,而且要确保音频与视频同步,否则学生观看起来容易出现疑惑。教师要在每一节微课视频的最后安排适当难度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微课堂之后的练习中有的放矢,从而巩固学习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

(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本模式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效果。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翻转教学,主要依据前期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执行。在开展翻转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对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内容有个初步了解,避免在之后学习过程中手足无措。翻转课堂基本由“接受任务――课外学习――课内强化”三个环节构成。

接受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是翻转课堂的起点。本模式下,学生要依靠微课资源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因此需要准确接收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所布置的单元学习任务,并在微课资源中找到对应的学习内容。

课外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应按照接受的学习任务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微课资源的学习。由于微课资源能够方便地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观看,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学习而不受场所限制。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重新观看微课视频,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其他学生以获取帮助,或在课堂上请求教师帮助。

课内强化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该环节常见的活动形式有难重点分析、交流讨论和成果展示。重点分析与难点解答是课上教师经常采用的形式,它主要用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重点知识的强化。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相应问题,结合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或做课后练习时发现的问题一起确定课上要讲授的内容。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不仅要重视期末考试情况,还要关注平时的学习情况。平时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练习、阶段性测试、课堂研讨表现、竞技成果展示情况来评定。期末成绩可以通过网络考试平台提供的测验来评定。

3.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借鉴微课程开发模式,提出了一个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由学习者分析和学习情境分析、学习策略的设计、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学习者先行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组成。

图1 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

(1)学习者分析与学习情境分析

翻转课堂中的学习者分析除了包括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起点水平分析外,还须分析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态度、技能以及网络学习的技术环境进行分析。

学习情境主要是网络环境的分析,学习者是否能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供的微课程等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利用讨论区或者交谈软件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协作。

(2)学习策略设计

学习策略设计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性环境。学习策略包括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动机激发和维持策略的设计。这些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微课程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目标单一、内容清晰,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所以微课程设计时要深挖细节,设计主题完整的微问题,加强微课程互动,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目标准确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微课程必须重视细节上的钻研,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整体的规划,构建微课程,倘若是课时较长的重点内容,将其分为若干个小主题,内容相关的片断组成小专题,供学生学习。

4.结束语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实验研究,翻转课堂不是原有的理论,而是重在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环境和妥善安排教学环节,使教育在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人性化。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学习者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一些典型的工厂式教育正在逐渐地被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所取代,“微课”翻转课堂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篇5

1.“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观点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既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又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个观点为“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问题。“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导学――学思为先”、“精讲――学思结合”、“训练――学思反馈”的教学思路。

二、“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 而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构建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和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并深度整合课程资源。

1.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笔者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时,在导入环节中这样设计: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学生欣赏。教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的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生活情况。老师带领你们“东京一日游”,体验北宋生活。

(1)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学思为先:教师多媒体展示各式宋代衣服图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结合课文说出其代表的身份、地位,并比比谁挑的衣服穿着最有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了解宋代服饰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宋代的陋习――妇女缠足和现代美容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品尝”美味佳肴――体验宋代“食”。学思结合:通过创设两个情景问题,使学生对宋代的饮食特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个是“谁最会吃?”――进城后,分组活动,各小组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吃完后,各组进行交流,并比比哪个组吃到宋朝最好吃的东西,引出宋朝著名美食。第二个是“你好客吗?”――“假如你是生活在都城东京的宋代人,有一天,一位来自南方的朋友到访,你会怎样款待他呢?”引出南北饮食差异,并与现代相比,知道南北饮食差异今天仍然存在。

(3)考考你眼力――体验宋代“住”。学思结合:展示几类宋代住房图片,学生观察差异,竟猜属哪类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4)以“车、轿”代步――体验宋代“行”。学思体验:创设情景:我们将要到东京最热闹的瓦子玩,你认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最舒服、最快到达呢?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宋代交通旅行的条件。

(5)最佳小导游――体验宋代娱乐。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介绍东京瓦子的热闹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思反馈:接着结合书本P64“练一练”师生共同探讨瓦子盛行原因。

(6)知识竟猜――体验宋代欢乐的节日。学生猜节日来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并通过王安石的诗《元日》比较宋代元旦与今天春节的异同。

笔者设计出“东京一日游”之明线贯穿全文,让学生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宋代社会生活的同时进行“学思结合”、“学思训练”和“学思反馈”。

2.设计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的最优学科,人类的所有道德规范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其典范。

在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中,在教学“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这一环节,我将其设计为: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 这个环节的“学思型”教学案的设计内容前面已阐述。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两点情感:一是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二是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整节课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对比、探究的形式,理解和感悟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激发学生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一情感主线。

3.深度整合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课标”,大胆创新。

(1)整合文本资源。常见文本资源包括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教师必须深度研究文本资料,对现成的研究成果,要认真研磨其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参悟其立意,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合理选择和利用。如在点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难忘的“东京一日游”结束了,想一想宋代社会风貌为什么会如此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呢?老师指导学生结合第9课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第10课宋代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来思考。

(2)用好网上资源。网络上的历史资源更加丰富,既有鲜活的史料,也有前沿的史学观点。在设计本课时,笔者利用大量宋代生活图片、视频、歌谣等作为拓展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宋代的生活风貌,对网络资源有意识、有选择地使用,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篇6

【课堂导入】周有光先生认为:农业时代,安土重迁,没有全球化;工业时代,世界贸易不断扩大,开始全球化;信息时代,生产要素穿透各国疆域,全球化一往无前。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你眼中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样子?

第一环节走进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展示图片】全球合作生产波音787飞机、全球信息瞬间获取的谷歌网站、全球资本流动和全球性人员往来。

师: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呈现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其表现主要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等。

【设计意图】不要让学生抽象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其实,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指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细化,世界各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2014年3月26日,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就稀土出口施加的限制措施违反世贸规则)。请大家根据视频信息分析,在中国稀土出口问题上,世贸组织为什么裁定中国败诉?

生:世贸组织认为中国对稀土实施的保护性关税和限制出口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

师: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是什么?

生: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

【设计意图】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通过提供视频信息,借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非机械地死记硬背。

第二环节探究全球性问题及破解之道

【展示材料】反映富分化、殖民扩张、失业率上升、全球变暖等材料。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生: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和全球经济秩序动荡;部分国家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面临新殖民主义威胁;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扩展和全球变暖问题严重。

师: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国家民族间的价值冲突在加剧。西方国家在输出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在强势推行其价值观念。

师: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带来了经济血液的充分利用,但处理不当也会带来全球性灾难。既然经济全球化会产生全球性问题,那全球性问题有何破解之道呢?请大家结合材料(CDM机制示意图、G20峰会)予以思考。

【设计意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增多。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第三环节感悟个体全球化时代的共存共生

篇7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工科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知识点较多,逻辑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情境相匹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翻转课堂;在线教学;工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5105

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比较强。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工程设计类课程采用了“案例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课前准备仍显不足;二是课堂讲授之外,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三是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翻转模式下,教师首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并编写

《课前学习指导书》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学生课前先自学基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料,完成课前任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动得益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视频、中国大学MOOC、国防科技大学的梦课平台(国防科技大学在部队内部网上自建的MOOC平台)及各高校的自建平台等大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MOOC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目前此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与特征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说起翻转课堂的起源,不得不提19世纪初Sylvanus Thayer将军在西点军校的一个实验: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资料,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对课堂讲授的核心内容提前学习;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但是,由于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的缺乏,Sylvanus Thayer的这种方式没有引起社会和学者的过多关注。2000年,

在《经济学教育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中,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classroom flip”)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2]。但此时翻转课堂的模式还是没有被迅速传播开,主要障碍就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较少。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解决了视频资源短缺的问题[3]。2007年,可汗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同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Jon Bergman和Aaron Sams录制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来为缺席的学生补课。学生回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完成作业,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4]。从此之后,翻转课堂成为最热门的教改话题,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青睐。另外,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资源上的支持,特别是开放教育资源(ORE)运动,如可汗学院微视频、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OCW)、TED视频、耶鲁公开课、MOOC网络资源、网易公开课等,这些资源对翻转课堂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翻转课堂的特征

第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不在时,利用网络通过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而在课堂上由专门教师组织研讨、答疑解惑、组织考核。翻转课堂是一种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第二,学生的课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简单的课前预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学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制作教学微视频,编写课前学习指导书,设置考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一些测试。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前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并不是盲目的自学。

第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以往的“讲师”转变成了学生的“教练”,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学生“身边的辅导者”。在翻转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虽然不那么凸显了,但是教师的作用却更加重要了[5]。

第四,积极学习的实现形式。让学生自己对其学习负责,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经常强调的观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和指导书的引导下,课前自己学习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课堂上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参与问题讨论。此时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对话,按需指导。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教学时空,实现传统教学环节的翻转,从而发挥班级授课制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理论由本杰明・布鲁姆首先提出。20世纪60年代布鲁姆向传统的所谓学生学习能力呈正态分布理论发起挑战。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好课程内容。

“掌握学习”法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然后进行群体学习。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先备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再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偿性的矫正学习。最后,再次进行形成性评价,目的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看似完美的设计,在传统课堂中却难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学生必须跟上班级群体的学习进度。而传统课堂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翻转课堂的出现,使“掌握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同时与在线资源结合,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学生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学习进度。此外,在线答疑、讨论及测试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所需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堂上教师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教学目标。

(二) 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以及通过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结构”[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法改变了师生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及采用的学习方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尔・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在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和指导书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堂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形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更高效。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工程设计类课程是工科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类专业课。此类课程知识点较多,逻辑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笔者的授课对象基础扎实、求知欲强,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授课教室具备网络硬件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室完成在线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应用系统(SPOC系统)获取教师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能使用问答系统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能在线测试,提交作业。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三部分。结合这三部分,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方法设计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情境,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供暖工程”和“空调用制冷技术”两门课中进行了实践。

(一)课前自主学习设计

此环节的设计重点是课前任务设计,在进行课前任务设计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指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吸收式制冷》这一章时,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循环理论、设备、系统设计、性能调节等内容,初步具备了制冷系统设计的能力,基本掌握了制冷系统运行调节中的问题分析方法。吸收式制冷系统与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把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侧重两种制冷方式性能、应用情况的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同时要给出判断标准和应对措施。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在课前学习指导书中和课堂上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是设计课前任务的基础。主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软件熟练程度、是否具备在线学习的软硬件条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前任务等方面。

做好了前期的分析,然后进行课前任务的设计。在进行课前任务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1)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2)激发兴趣。所设计的课前任务学生有兴趣去做;(3)挑战自我。课前任务要有层次、有挑战性,并且挑战与奖励挂钩;(4)联系课堂。课前任务设计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5)允许犯错。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重点,要允许学生犯错。课前任务的形式主要采用了观看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研读教材、阅读文献、熟悉规范、整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成测试、自我评价等。

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前任务,需要精心准备教学资源。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以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主,另外辅以工程设计案例、flas、数字化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关规范标准、相关期刊文献、常用软件等。

另外,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与传统课堂预习的最大差别就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前学习指导书。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表、网上互动问答、课前学习自测等形式考察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一般在上课前一天整理好反馈资料,以便优化第二天的课堂内容。

(二)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对整理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做案例。学生在做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难点和质疑,通过相互协作解决难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采取了测试、问题讲解、小组研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和回顾总结的组织形式。从课后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95%的学生认为课堂组织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起到知识深化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设计

为使学习更加深入,需要课后进行延伸拓展课堂。学生可以进行课堂反思、自测、课外拓展阅读、开始新项目或者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本课程采用案例设计、专题报告及拓展阅读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演完剧本的演员,而是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准备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充分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计科学高效的课堂学习形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Ramsey M. 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EB/OL].http:///blog/flipped-classroom-room-ramsey-musallam, 2012-02-0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3]官芹芳.可汗学院翻转课堂[J].上海教育,2012(17):27.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篇8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最初的教学实践来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其基本思路:课前由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寻找答案。学生在课前完成新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交流讨论和拓展提升[2]。传统教学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再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及课堂时间使用进行重新建构,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安排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需要学习的资料放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平台很多,其中一个平台就是蓝墨云班课。

2蓝墨云班课

蓝墨云班课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及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平台[4]。该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课空间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视频、课件、资料、消息推送、作业等服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随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蓝墨云班课为移动环境下的泛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和学习模式,同时把教师和学生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

3基于蓝墨云班课的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3.1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程现状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培养学生掌握C#语法,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和编程方法,同时具有进行C/S软件体系结构程序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的能力。该课程学时为36,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多,课时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难度高,对简单的程序勉强还可以接受,但是对一些复杂语言结构的理解、动手编写程序并上机调试运行感到很困难。C#语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比较抽象,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为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2教学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本课程以蓝墨云班课为支撑,从课前任务、课堂活动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课前将课程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使用手机、笔记本等载体提前学习,通过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难点,或者在课前自测时发现问题。而课堂教学则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协作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学生借助平台开展课后拓展学习,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5]。

3.3教学实施

本文以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课程第6章ADO.NET——非连接状态下的数据存取为例,具体说明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3.3.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影响翻转课堂能否实施的关键,首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其中微课视频是最重要的一个资源,好的微课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其次是自测题的设置要能很好地反映知识点,这是老师得到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重要窗口。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接收老师发送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自行观看视频并完成自测题。老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数据统计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测试题完成情况,更准确的把握教学重点,从而调整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答疑讨论”中留言,老师及时进行解答。教学资源后,所有学生的手机会收到即时消息通知,如果该学生浏览或下载过该资源,资源后面的数字可以即时统计,对没有预习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醒,方便教师监督学生按时完成课前学习。

3.3.2课堂活动

在ADO.NET——非连接状态下的数据存取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超市商品管理系统”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客户端完成商品信息的浏览、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演示已完成的界面。学生看到了系统功能的实际运行效果,会对系统设计产生兴趣,继而寻找相应的知识点,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根据课前设计的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第三步让学生回顾前导课程数据库基础并设计出数据表,在MicrosoftSQLServ-er2012中实现。然后对本节课的重点“ADO.NET对象的对象模型”进行讲述,举例介绍Connection、Com-mand、DataAdapter、DataSet几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并示范如何使用VisualStudio2017集成环境实现所需要的功能。随后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介绍一个ADO.NET对象,继而归纳出客户端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之间进行交互的步骤。在明确了数据存取步骤以后,下一步讨论系统的设计界面,将系统功能模块中需要实现的内容进行分组设计。设计完成以后分组进行演示,在演示结束后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归纳,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与教学案例相似的练习,巩固知识。

3.3.3课后拓展

课后阶段,师生在蓝墨云班课的作业任务模块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此来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且学生间作业的互评增加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此外教师可以发起调查问卷或者答疑讨论,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疑问,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课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借助蓝墨云班课的数据分析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过程考核情况(所有的考核结果最终都量化为经验值)。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制定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

4教学效果分析

篇9

Econometrics Course Oriented Design and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FU Qiang, HUANG Wenwu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aking the course of econometric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ntroduc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to colleg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econometrics course;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与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追捧,由此引发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将更为便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颠倒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并寻求和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2 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2]。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课前学习设计 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后评价设计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4 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 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

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总结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2)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3]。

3)总结点拨。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篇10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翻转课堂中职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2016SK314)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顺应了这一教学改革的理念,为课程教学变革带来了新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笔者学校情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影响技校教学质量的常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玩手机、打瞌睡甚至缺课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

第二,研究性学习缺乏。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作业、应付考试,自然也就谈不上对课程的兴趣和对内容的探究了。

第三,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属于个体行为,偶尔的交流也大多属于浅层次的帮忙,因此“学霸”和“学渣”各自相向而行,两极分化严重。

第四,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真实、多元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遗憾的是,虽然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但是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业、课堂上的交互、高频次的测试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过程性评价往往被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的加权比例所替代。

因此,本文在混合式教W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二、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又名“颠倒课堂”或“翻转教学”等,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内完成知识讲解,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课外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真正碰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却又孤立无援。而在翻转课堂后,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教学视频,先行自学,遇到问题,既可以多看几遍视频,加深理解,也可以记录问题,到课堂上主动与同学探讨交流,寻求教师的帮助,真正掌握知识点。综上所述,翻转课堂一般是指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传统的家庭作业,如工作表、习题、章节练习等,是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是混合式教学。目前,国内外专家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侧重点不同,归纳起来包括多种教学理论的混合、多种学习环境的混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混合、多种学习评价的混合等,如图1所示。

本文将混合式教学界定为: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协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结合而使教学趋于最优效果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活动为核心,包含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其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参与、协作互动、资源共享、知识建构的氛围,以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发展。在教学组织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教师的教学有在线学习平台的支持,同时,有条件为学生课余上网提供便利。

2.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首先是课前在线学习阶段。无论用什么方式在课前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前的学习内容必须能够达到和教师在课堂讲解有相同的效果。因此,如果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看书,比较像是预习,而不是翻转课堂中的在家自学,因为学生自己读书与在课堂中由教师讲解是明显不同的。换句话说,要让学生在家自学能达到和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相同效果,提供教师讲授的微视频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在翻转课堂的定义中,常会谈及提供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自学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除了教学视频之外,互动电子书结合了教师的解说视频、练习及反馈,也成为翻转课堂课前自学的另一种选择。

课前三步骤分别是指: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点、进行学情分析、完成进阶练习。首先,学生要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完成对微视频的学习,在课前自主学习单上要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需达成的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记下没看懂的地方或遇到的问题并向教师反馈学情,教师对学情进行分析然后布置对必须掌握知识点再现的题目,让学生完成进阶练习,上传到“云端”,通过学习分析系统分析出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帮助学生通过运用达到基本学会的程度。

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细分教学知识点,准备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前几天在平台上教学任务、评价标准、教学课件、测验任务等。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或者电脑随时查看课件,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发起问题。教学资源以PPT课件为主,结合微视频、课前自主学习单等,微视频与课前自主学习单配套。视频来源主要是教师自己录制。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平台查看学习任务,完成相应的学习课件,提交相应的测试,若有问题在讨论区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学习的节奏,不懂的可以重复看,测试不对可以重复做,直到感觉掌握了,再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课前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自测情况都会在平台上统计出来供教师调整上课内容,也方便学生课后随时复习。

其次是面对面教学阶段。在翻转课堂的面对面教学阶段是以透过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分析与评价为主。然而,在开始这些活动之前,确认学生的自学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此阶段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确认学生的自学状况。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进行一次简单的小考,考试的题目不用太多,以免占用太多时间。此步骤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自学方面的困难,也可以请学生做笔记、准备问题提问,回答相关问题等。

第二,进行复习与讲解。针对较为困难或容易误解的概念,设计一些问题或课堂作业,透过分组方式进行讨论及操作。学生透过与同学的互动能更深入思考,了解问题所在并练习运用所学。针对学生无法正确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考虑进行重点式的复习,或是利用活动时间提供个别化的讲解。

第三,提供别指导。通过活动的进行,教师可以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困难;接着,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协同学习,并由教师从旁适时提供协助,或者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较多的指导。

再次是课后在线学习。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堂讨论的体会,整理本堂课各问题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绘制在一张图上,下次课要和教师布置的其他课外练习一起,作为作业上交。同时学生会在超星尔雅平台的讨论社区中继续和同学和教师进行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更加深入的讨论。综上所述,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在线学习、课堂面对面教学、课后在线学习三部分。课前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指引下,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进阶练习,明确基础目标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课前可通过各种学习平台如QQ群、微信平台等和同学们进行初步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困惑,有针对性地指导与辅导学生。

依据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分类,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所进行的自学属于记忆及理解等较低的认知层面,主要透过教学视频的讲解,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内容;而在课堂中将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学习,即应用、分析及评价。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从课堂中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个别化指导等各方面促进学生进行深层反思,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认知,尤其是应用、分析及评价。

三、小结

混合式教学使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协作教学优势互补,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是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还要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来实现。笔者把翻转课堂理念融合到混合式教学中,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新的途径,使学生在课前根据课前自主学习单提示的学习流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适当的练习,达到基本学会的程度。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能够随时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的需要做出合适的调节和指导,随时与学生交流讨论,随时给学生反馈和纠正,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应用。学生课后能完成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ed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zong_he/201602/t20160219_1367155.shtml.(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