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8 14:42: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管理概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程代码:0005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买家是
A.中央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2.衡量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是
A.贸易条件
B.对外贸易依存度
C.贸易差额
D.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3.决定汇率长期走势的因素是
A.经济实力
B.利率水平
C.国际收支
D.汇率政策
4.许可方将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权转让给被许可方在一定的地
域或期限内享用,但不得将上述权利转让给该地域第三方享用。此许可属于
A.普通许可
B.排他许可
C.独占许可
D.分许可
5.属于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有
A.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
B.莎科特一萨顿模型
C.法尔维一基尔奇考斯基模型
D.波特钻石模型
6.国际公认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外资依赖程度的指标是
A.债务率
B.偿还率
C.负债率
D.速动比率
7.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计算得出的是
A.净贸易条件
B.收入贸易条件
C.单因素贸易条件
D.双因素贸易条件
8.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
C.资本国际化
D.国际生产关系
9.导致“谷物法”被废除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重商主义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0.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常办事机构是
A.总理事会
B.理事会
C.部长级会议
D.秘书处
11.援助国政府或多边机构根据一定的计划,而不是按照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向受援国提供的援助称为
A.技术援助
B.项目援助
C.方案援助
D.财政援助
12.世界银行认为,最能体现“三E原则”的招标方式是
A.两段招标
B.公开招标
C.国际限制性招标
D.谈判招标
13.招标机构对每封投标书中的交易条件和技术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该程序是
A.评标
B.开标
C.定标
D.资格预审
14.国际工程承包的银行保函是银行应
A.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B.申请人的请求向承包商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C.受益人的请求向承包商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D.受益人的请求向业主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15.技术合同中,要求受让人接受并非技术进口必不可少的附带条件属于
A.合理的国民待遇条款
B.合理的约束性条款
C.不合理的区域性条款
D.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16.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二者的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是
A.实用新型
B.发明
C.外观设计
D.专有技术
17.下列各项中,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托马斯·孟
C.大卫·李嘉图
D.罗伯特·蒙代尔
18.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是
A.经常账户
B.资本账户
C.金融账户
D.净误差与遗漏
19.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也被称为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普通提款权
D.特别提款权
20.为平衡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最简便的政策措施是
A.汇率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外汇缓冲政策
21.在短期票据市场上,信用、流动性的交易手段是
A.国库券
B.商业票据
C.银行承兑汇票
D.大额银行定期存单
22.以下属于新贸易理论的是
A.绝对成本论
B.要素禀赋论
C.技术差距论
D.里昂惕夫之谜
23.当事人双方同意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连串付款义务的金融衍生工具是
A.票据发行便利
B.金融期权
C.金融互换交易
D.金融期货
24.出口国的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加大产品的出口,以争夺国外产
品市场的特殊手段是
A.外汇倾销
B.出口信贷
C.出口补贴
D.商品倾销
25.在信贷的基础上,一国企业先从国外厂商那里进口技术和设备,然后以回销产品或
劳务所得的价款,分期偿还外商提供的技术和设备价款的国际技术贸易方式是
A..许可证贸易
B.补偿贸易
C.国际工程承包
D.技术服务
26.职工报酬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
A.货物项目
B.服务项目
C.收益项目
D.转移项目
27.由几个承包商共同承揽某一工程项目,各承包商分别负责工程项目的某一部分,他
们共同对业主负责的承包方式称为
A.联合承包方式
B.合作承包方式
C.单独承包方式
D.分包承包方式
28.中国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属于国际服务贸易中的
A.跨境交付
B.境外消费
C.商业存在
D.自然人流动
29.外汇管制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中的
A.人员移动壁垒
B.资本移动壁垒
C.产品移动壁垒
D.开业权壁垒
30.关于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贷款人受国籍限制
B.经营对象是市场所在国货币
C.借款人受国籍限制
D.借贷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法令的管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记入贷方的有
A.金融资产的增加
B.金融负债的增加
C.货物和服务的进口
D.货物和服务的出口
E.对外提供的无偿援助
32.按照参加分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以分为
A.垂直型分工
B.水平型分工
C.区域型分工
D.混合型分工
E.垄断型分工
33.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包括
A.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B.具有更大的针对性
C.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D.具有更大的歧视性
E.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4.联合国发展系统的三大筹资机构包括
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B.联合国人动基金会
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联合国粮食计划署
E.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35.我国进口税则的栏目包括
A.国民待遇税率
B.最惠国税率
C.协定税率
D.特惠税率
E.普通税率
36.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有
A.标的的无形性
B.主体地位的多重性
C.统计的复杂性
D.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E.市场的高度垄断性
37.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包括
A.绝对优势
B.产品异质性
C.相对优势
D.产品同质性
E.规模经济
38.按照征税的目的划分,关税可分为
A.进口附加税
B.财政关税
C.保护关税
D.差价税
E.特惠税
39.通常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因素有
A.利率水平
B.国际分工的结构
C.贸易政策
D.经济的互补性
E.物价水平
40.世界银行贷款的种类有
A.具体投资贷款
B.部门贷款
C.结构调整贷款
D.技术援助贷款
E.紧急复兴贷款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契约式合营企业与股权式合营企业的区别。
42.简述《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重要作用。
43.简述科技兴贸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44.简述中国对外技术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则。
45.简述国际工程投标在制定标价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7-02
医疗服务市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务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在商品流通中应有的要素。医院的经济管理面对的是各个医疗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大胆地借鉴、吸收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理念,将其转化为适合医院发展的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要注重内部管理,更要转向为市场的经济管理。
一、医院经济管理的涵义
医院经济管理是指医院按照医疗科学和现代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货币价值形式和经济经营手段,对医院全部的业务活动,即医疗服务中所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指挥的调节和监督,合理地筹措和使用医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求尽可能减少经营活动中的耗费,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经济管理涵盖的学科也非常广泛,对医院的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灵活地运用市场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医院、经营科室。医院经济管理是以市场为平台的,经营也必然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运作。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赋予了新的涵义。
二、推行医院管理者职业化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医院面临越来越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时展对管理者在概念、技术、协作、政策、商业、控制等科学管理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特殊要求。国外医院院长是职业化的管理者,在国外称为CEO。他们应具备卫生管理硕士(MHA)或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其中只有10%的人有医学背景。当他们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就开始从事专职管理工作,不再参与临床医疗工作,他们的全部精力均放在医院的战略管理和发展上面了。而中国医院绝大部分的院长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选拔来源主要是集中在临床医疗方面的专业人士,且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大多数的院长都需要管理、业务一把抓,既得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又要领导医疗业务工作,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的时间(有的是大部分时间)从事临床专业发展,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他们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知识,但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医院管理培训,缺乏医院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凭借着经验和后期的零星学习进行管理,很难从医院管理经营的宏观角度考虑,决策上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经验,日常管理工作中很少运用确切的实际数据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指导,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
三、应对医保给医院带来的机遇性挑战的策略
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未形成系统的、精细的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上,没有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没有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效益的意识,在“做大做强”的企业目标下,往往只是注重“做大”,甚至牺牲效益来扩大企业规模,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企业在经济管理问题上存在误区,部分国有企业领导盲目认为经济就是积累起来的金钱,因此对企业的总体规模和总体收入相当重视,甚至把经营收入作为企业运营过程的核心价值和最终目标,但对如何形成企业在技术或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却不甚关心。所以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或进行多元化投资,短时间内营业收入提高很快,但是利润率出现了下降,经过几年发展后发现在有些领域的投资完全失败,企业开始出现亏损。
2.忽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人才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而创新型人才尤其宝贵。但是在不少国有企业中,高中层管理人员更加青睐执行力强的人才,也就是听话的人才,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管理人员的决策。而对于创新型人才,在国有企业的管理文化与氛围中,得不到重视与培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才能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3.国有企业人员分流。
在许多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有些部门的人员严重超出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而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要对一些生产技术能力较低的人员进行裁减,以此来争取企业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再者就是由于企业的停产或破产,一部分工作人员失业。但考虑到社会对这些人员有限的接纳能力,企业将之释放到社会中不能得到社会的适当接纳,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这些企业对其所释放人员的妥善安置也是国有企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4.国企的管理经营者的问题。
在以往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其经营管理者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在经营之初都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拥有足够的管理才能。但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出现失职,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受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未指定有效的问责机制的事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受到的最大处分也就是撤职,但对已经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撤职并不能起到任何弥补作用。6.此外,国有企业在初期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分管理、迫使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这些阻碍了综合利用和专业化协作,降低了运营效率;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具有社会优势资源的垄断权,使其拥有超额垄断利润,一方面这种垄断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破坏了市场竞争中的平衡性,另一方这种垄断使得企业不思进取,没有动力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产品或服务。
二、产生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预期效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着明显距离。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产生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如下:
1.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从我国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来看,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而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发展相对也比较缓慢。究其原因,工业主要靠资金、技术,服务业则更加注重管理创新,而这方面正是国有企业的薄弱点。而且在我国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最大的第二产业中,其内部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制造业中,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加工工业中,重复建设严重,轻纺织业生产能力过剩,但一些基础性产业诸如新能源、原材料、运输等却发展得相对落后。
2.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
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按照地域结构,国家将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分别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然后各级地方政府再按照政府部门职责进行再分解。这样,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但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主管权,地方政府应如何代表国家对其行使,国家并没有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这将造成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的模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只是形式上的。
3.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不健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国有企业往往没有积极性主动进行治理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改革,只是被动地满足监管的需要。这就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徒具形式而无实际作用,企业依然是人治而非法治,而且因为在改革中频繁更换企业管理层,导致管理制度也没有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外,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许多国有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约束机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这就会导致他们挪用侵占国有资产谋取私利,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广大员工,则导致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规范操作,缺乏积极创效的动力。
4.落后的国有企业运行方式。
在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国有企业的运行方式具有政治化、非理性化的特点。政治化具体表现在国有企业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行政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主体。在进行各种生产经营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政府部门,在运行中,企业的各种政策靠外部行政单位推动。非理性化表现在,政府主导企业扩大或缩小产业规模,主导企业投资的领域和方向,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投资风险不负担任何责任。这些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企业管理落后,在经济管理中形成一系列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学得非常痛苦。之所以用“非常”一词,是因为中职学校课堂不像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战场,教师戏称上课为“上战场”。高耗低效,无效教学、负效教学在中职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甚至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到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终会影响其一生。对于教师来说,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多,效果差,上好上坏一个样,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使老师产生惰性,得过且过,不愿钻研教学业务,最终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过分强调课堂的安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会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简单地异化为将一本书上完了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不知道学生走到哪里,在哪里迷了路,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无助的境地,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两茫茫。
在教学手段上,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少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差别也没有认真考虑,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和热情的赞扬,而且往往因为批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的特点,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使用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职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入学分数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学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在课堂上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空间,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时,应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
(5)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和理解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性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中职院校的分数比较低,学生也多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批评多于表扬,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成为无效教学。
(6)究课程设置的方法,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中心来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向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向迈进,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中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要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经济、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它是综合的贴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学。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管理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力市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跟住形势,努力完善中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形势,提出更适合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一)会计的体系不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尽管对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才可以明确各个类别会计核算的目的,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加以规范,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核算的内容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转换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资金,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科学、合理和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信息是由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所提供的完整准确的数据所支撑。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实质上只是财政收支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特别是在诸如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政府的固定资产只由行政单位会计记录,各级政府的财政总决算并不反映固定资产情况,对长期负债以及其他政府债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核算。所以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核算的基础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能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是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如:
1.不能反映那些跨年度的大宗采购项目、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资金,从而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
2.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使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失控;
3.不能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他因素形成的或有负债,政府潜伏的隐性负债和财政危机也会被掩盖[2]。
(四)会计财务报告不能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政府财务报告应关注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应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有助于解脱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满足人民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政府财务报告与政府预算不同,政府预算反映当年预算收支的现金流量情况,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我国目前政府会计财务报告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其他重要内容。如:政府的受托责任;长期资产和长期债务的计量等问题,因而远不能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m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区分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根据我国预算会计所具有的特征,我国的预算会计不仅不是政府会计,甚至还不是完全的预算会计,充其量只是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预算执行会计。与西方国家的预算会计相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不够完整,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相比,差距更大,可以说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因此,从预算会计拓展为政府会计,不仅是改变名称的问题,而首先是转变整个预算会计观念的问题[3]。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因此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基础。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1.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总体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4]。借鉴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加之政府会计的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因而,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政府采购中跨年度资本性支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改革中期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政府会计特定业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1)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
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同时保留在账面上的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能够得以及时处理,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社会保障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
对于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政府财政应按权责发生制预算要求、社会保障需求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年度支出预算;预算单位对未来社会保障需求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列报当年支出。
(3)长期负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
对政府长期负债的会计核算方面,建议对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分别处理。对直接长期债务,如:政府直接借入的各类债务等,建立还贷准备金,核算分摊的长期债务,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并全面反映政府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对或有债务,如: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等,参照企业或有负债处理原则,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预计负债”并在报表中列支。
(三)扩大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目前,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问题,已日渐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政府是一个社会管理机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体,承担着人民交付的财务管理职责。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其会计核算内容既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更不能提供全面、完整反映一级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因此,为了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应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扩大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如:增加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核算内容,并提供实际执行与计划、预算比较信息,并通过财务报表附注提供大量重要财务信息(如或有负债的说明等),以便对政府业绩进行正确的界定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穗红、石英华《美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特点与我国政府会计基础改革问题研究》2005年5月18日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经济时代的组织运行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的组织运作模式,它对我们现在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与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呼唤企业要不断进行管理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培育重视速度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新经济正在改变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其变革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预料。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速度将取代成本和价格,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整个互联网的竞争思路就是追求速度和效率。一个公司的成败取决于他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速度就是一切”。一些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十分强调速度和效率,并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暂且称为速度文化。新经济时代,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但要比“谁能创新”,还要比“谁创新得最快”,创新最快的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占领市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的第一个拥有者,也往往是该市场的成功者和领导者。不但要比“创新的速度”,还要比“推向市场的速度”,即产品上市速度,这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关键。因此,培育重视速度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成为企业组织的当务之急。
速度强调的是使用数字化工具改造组织旧有的管理和运行流程,或创造崭新的管理和运行流程。在速度制胜的时代,惟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创建面对持续变化环境的企业运作模式。持续变化环境的企业运作模式应考虑:预备、射击、再瞄准,即不要再花费时间制定详细计划,只要确定一套指导行动的基本规则后迅速付诸实施,从而将不能制胜的规则淘汰。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志是企业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而最终将是随时间推移不断改造企业的能力。在新经济时代,重要的是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组织氛围,在快速变动的竞争环境中为员工提供最快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主动把握在不断流动的信息中透露出的商机。
二、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的各项目标都是由全体职工的活动来实现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具创造性的要素。跨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地位的提升等使得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如何应付这一不确定性的环境挑战?许多企业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都把目光投向人。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能力是能够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智力资本,它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组织变革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组织内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能否有效地整合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是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从而将研究的焦点指向了组织内的人。人是企业能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惟一动力。因此,企业的一切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由于人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需求也日益要求得到尊重和鼓励。因而,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成为管理理念的核心是管理革命的鲜明特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以人为本”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新经济时代,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主人。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在企业中要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要在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认真对待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要从效益观(抓技术效益,增加经济效益)、道德观(抓职业道德,强化管理)转到核心观(抓员工智力开发和能力建设,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将上述三项工作结合起来。企业家要有创新精神,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勇于进取,不断学习,永远保持创新的观念和活力。企业要像经营产品一样去“经营”人才,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和创新的企业家,以应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三、必须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信息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中谋求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就是其内部以及内部与环境之间能够进行适时、充分的信息交流。有效的管理,要以一定要求的信息为基础,管理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计划——执行——调控——再计划——再执行——再调控的反复循环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共享和利用,而信息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管理决策者的推动。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不仅从全方位给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且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可以降低企业创新发展的风险,克服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障碍。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网络已经成为连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主要桥梁,是不可替代的经济增长之源。企业离不开信息,其创造潜力的释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同时,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所积累下来的巨大资产存量,能否通过信息化改造在不断增值中谋求创新发展,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致力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找到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现代企业必须把对信息的开发和管理提升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四、加强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中,管理者在知识分享的文化氛围中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员工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对组织内所拥有的知识和组织外部各种知识的利用和管理,以提高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它以知识管理为中心,旨在通过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应用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反应能力。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提高知识创新力度,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出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首先,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寻找新途径。未来的知识创新和传播速度将越来越快,当知识量增多时,对知识降低、抑制甚至会阻碍企业创新和知识量的增加。据统计,隐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量的90%,经过编码的知识所占比例不足10%。因此,能否发掘企业中隐含的知识,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知识管理应当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其次,知识管理让企业从学习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新知识和创造力的员工,知识管理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精神。成功的知识管理将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实施知识管理,让员工形成“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终身学习机制,即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适应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
五、建立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以合作求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往那种企业与企业之间单打独斗的竞争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商业运作模式的,由消费者、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或者是一个跨国集团和一个跨国集团的竞争。适应这种模式,供应链管理愈来愈向全球化发展。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一个企业所参与的供应链规模越大,运作效率就越高,那么,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越强。全球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以全球化的观念,将供应链的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同时,对其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与其销售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快速反应运作,达到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协调通畅,以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的。
在新经济时代,全球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大的障碍是来自各组织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的关键。一方面树立全球化的思想,放开经营视野,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另一方面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双赢”思想,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和风险,在合作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
六、要把拥有一流的创新理念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并逐渐升华成一种社会思维和行动的理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诀就是不断创新,企业所有的竞争力都来自创新。企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拥有一流的创新理念。创新变成了组织的生命源泉,在剧烈变化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大胆创造、不畏风险、勇于挑战规则的勇敢者。现代型的组织应该是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充满着创新意识和规则,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面对明天市场的不确定性。:
首先,企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企业要十分重视“危机意识”的作用来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将主要精力用于组织的研发设计,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以保持其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以技术创新制
近几年来,高校在招生、引进师资、内部管理、后勤改革、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呈现竞争态势。每到招生季节,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施展各自的浑身解数来争取招到足够的理想的学生。在引进师资方面,竞争几乎白热化,尤其是热门、紧俏专业,新办专业,师资紧缺专业,竞争尤为激烈,很多大学以住房、奖金、科研启动费等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在人事管理上,签订有关劳动合同和聘书、制定违约离岗的赔偿制度等都呈现市场特征。同时,增效挖潜工作也在各大高校展开,最热烈的就是高校后勤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校内引进了内部竞争机制,把教学、科研的工作与个人经济收益挂钩,调动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采用了企业管理的某些做法,是市场规律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运用。此外,毕业生分配市场化操作,资本运作开始介入高校领域,除建立了各种贷款制度外,一些企业集团开始向高校建设领域投资,建大学城,办民办大学。而公立高校也利用其品牌优势,参与竞争,如清华大学,为建设其远程教育体系,投资亿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的'渴求商品',存在着通过国际贸易而带来购买者、贩卖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其市场竞争特征已十分明显。目前,要求在高教领域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引进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向高教领域投资的呼声很高,说明高教的市场观念已基本确立。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办学体制.从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都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市场经济带来丁我匡经济的大发展这种大力发展又带来r社会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和层次的转移。挑战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从教育观念到办学模式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功能。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属于经济学范畴,它是严格按照经济规律运行的。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的一个门类、它属于教育学范畴,它是按照教育规律运行的。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影响和要求。但它的规律不能替代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管理只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深化改革.只能紧贴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学,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如果完全商品化、企业化。"盈利为目的,那就完全改变了教育的宗旨,等于违反了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本义。
其次,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互助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才支持.而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市场经济提供办学资源支持,两者的汇合点就是高等教育管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就是要努力摒弃影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教育观念、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各种管理等方面陈旧的东西、以自身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给自己的发展打下丁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高等教育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做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如市场经济是按供求关系调节运行、而高等教育管理在变化改革时,也必须要研究社会对各高等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决定开设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建立起打破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以学科为主的开课原则。体现培养学员掌握综合和应用知识及创新能力的灵活机动的办学机制。其他拓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也都可以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办学过程中改造运用。
建构市场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格局
首先,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等教育管理形势,认真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国民消费结构和教育需求,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各方面情况: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与政策导向,特别是要联系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进行行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保持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导性,前瞻地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培养口径.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开办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历、非学历、全日制、非全日制的教育;办好特色专业,特色是每一所高校的拳头产品、品牌产品;改革学制,使学制更为机动灵活,更适合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们进修、学习。
其次,人才竞争出发抓好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是关键。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巨大的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高校大规模扩招,并创办了一定数量的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这给原本就贫血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负荷,从校舍、设备、师资、宿舍等各方面办学条件急待改善,教学质量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因此,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既实施目标管理也重视过程管理,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稳步发展,注重质量,应是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必走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其不适应性。理论界提出的全球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都是新经济时代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企业财务管理只有与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新经济对理财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将使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其所在的理财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财务管理可以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财务管理的自然属性即技术性。它要求一国财务管理应积极吸纳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忽视国界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趋于国际化。而财务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反映一国社会体制和生产关系。因而也体现出财务管理国家化的特征。作为一门方法的科学,财务管理总是要以其技术性的主要属性不断地适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财务管理总是一定历史条件或一定社会形式的财务管理,它必然要体现出其社会属性的一面。但无论是技术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对财务管理要求的结果。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的基础相适应,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发展,也预示着财务管理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新经济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对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理财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这一特征将引起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而言)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这些目标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即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如果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2.2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形势下,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应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已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物料需求规划,发展到80年代的制造资源规划,再进一步演化到90年代的企业资源规划。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和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由此可见,网络财务的发展趋势是融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
2.3财务制度的创新
财务制度的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关系中的成本。现代企业的委托一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次利益背离,委托人为了确保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激励、约束、惩罚和监督,而这些强制措施都会带来成本。财务危机使情况更加复杂,它加剧了大多数的难题和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既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合约中的债务合约、管理合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2.4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