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4:49: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引言:我国于2014年年底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应该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并根据现有状况准确的判断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有辩证的、历史性的认识,特别提出要认识、适应并恰当的引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逻辑。但是目前对新常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错误,具体来说就是在认识新常态是简单的、片面的、固定的、静态的,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等问题,认为新常态是能够自然保持的经济增长状态,因此不必担心新常态的发展状况,存在这些错误和缺陷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不利影响。正确的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经济发展新常态概述
我们所说的常态就是正常状态,而新常态就是新的正常的发展状态。正常的经济增长率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正常波动,这也是经济增长的特点之一,按照经济周期理论,不论是国家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不可能呈现直线式增长状态,国民经济总是在不断波动,而高新企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和落后企业倒闭破产都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不论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还是科学技术,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对于我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以往比重最大的为第一产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只需要更少的劳动力就能够得到足够的工农业产品,因此比重最大的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点加速并且不断变化,也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
经济发展的非常态是与常态对应的,在衡量非常态和常态时,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例如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时,不能仅就经济增长速度谈速度,认为经济低速增长或者高速增长是常态。在分析经济增长状况时,需要分析多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要素能否支撑经济增长;(2)物价是否稳定,正常的、健康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通胀、高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存在高通胀、低增长或者高通胀、高增长等现象,则说明经济增长滞胀或者过热;(3)经济增长是否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过去几十年里,袅袅炊烟显然不是环境污染,但是在现在则是环境污染的标志;(4)经济增长稳定与否,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忽高忽低,阶段性经济增长极不稳定,那么说明经济运行是不健康的;(5)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也就是稳定的、长期的曾张,如果目光短浅,用短时间的经济增长换取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显然是得不偿失的。目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的竞争,一些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状况,主要就是国民经济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由于:第一是生产要素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原本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供给接近无约束或者无限供给,现在则是有限供给,在某些阶段甚至出现了短缺问题,实际上就是能源和自然资源难以维系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环境容量导致经济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三是经济增长不够稳定,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率最低和最高相差可以达到1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严重,我国居民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将会存在严重差异。我国目前的客观条件要求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尽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尽量保持通货膨胀率的正常。
2、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错误认识
(1)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不是不顾及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要让经济发展从高速状态进入中高速增长状态,一些人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需要考虑经济发展速度,这是对新常态的错误认识,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换挡期,但是是换中高速档,而不是低速档。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有一个底线,不可能放任经济增长或者减少,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对于任何经济增长都是适用的,因为只有保持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以体现。我们必须追求可持续、质量高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2)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加快发展是改善落后状况和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有效途径;(3)要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停滞导致社会问题增多造成的。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即使一个国家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低速增长阶段。
3、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3.1保持正常的心态
经济增长回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逃避只能适应。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容量增大,增长速度势必会有一定的回落,就像滚雪球,雪球比较小的时候滚动速度较快,体积变大后滚动速度就会放缓,雪球越大滚动速度越快是不符合常理的,速度降低的情况下经济容量仍然在增大;经济增长的适度回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和能源的紧张或者短缺状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能源短缺等,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增长。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奉行的理念,切忌用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3.2深化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经济增长侧重量,经济发展侧重质,也就是经济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不代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能够实现协调发展,这些系统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各自独立但是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故障都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经济发展能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资金支持,但是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其他各项也能够随之发展。
3.3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
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革新对政府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应该采用新的思路;分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的不同功能,尽量减少出现诸如政府职能错位、干预太多等问题。
结束语
综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王烁同志,您好!
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新常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新”就是“有异于旧的”;“常态”就是经常持续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经济这辆快车已经换挡行驶,而且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
实际上,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2012年,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符合“新常态”增长率。惠誉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将避免“硬着陆”。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4-02
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国民生活和福利水平至关重要。而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带来的相应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研究和解决。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于教育事业建设而言,经济水平带来的思潮问题进一步突出;对于高校而言,经济发展成果带来了思政工作的巨大挑战。为了及时解决经济发展引发的思政危机,就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对于思政工作的相应影响,并通过思政工作的有效转型来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高校大学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水平。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概述
我国在近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多源于在国家建设根本和方向上的巨大调整。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了经济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执行指导,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多样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由起步到兴盛,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举世瞩目。在一步步实现经济基础夯实的过程中,重视工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并在打好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拓了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而在近年来科技作用进一步突显的情况下,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同时,将科技充分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1]。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的成果作用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原有的物资匮乏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等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而在经济发展推动下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高,社会思潮发展突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频繁,带动了东西方以及传统、现代之间的剧烈碰撞。同时,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就会呈现出经济发展的负面结果[2]。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大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也愈加明显。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更广且杂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必然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且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不仅实现了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也十分突出。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大多未经筛选,大量的信息直接冲击着信息接收个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更多更杂的信息往往很难进行甄别,容易受到流行思潮的左右[3]。
(二)经济引发社会面问题,不公平问题更突出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追求效率,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翻番,但其存在的负面性则会作用在社会发展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面对自身所处阶层的薄弱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之下,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颇,对于社会性问题过分关注,且在思考中容易产生偏激甚至仇恨心理,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三)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负面情绪更为多发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多为粗放式,发展结果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这其中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多种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广受关注的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不容忽视,而其同时造成的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思政工作的巨大影响
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高校多主张思想的百花齐放,让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认同个体自主性的重要性[4]。而其中并未认识到大学生在心智发展上仍不够成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复杂社会环境,容易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容易受到极端思潮的影响而在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的树立上出现严重问题。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教育课程,但多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教育引导作用不强。
(二)经济辐射下思政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科技的主推下,社会思潮暗潮汹涌,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许多高校未意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为传统和老旧的,并没有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较差,且在思政工作落实时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变化。当学生个体出现了思想上的问题时,多以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应对,效果较差。
(三)经济作用下校园主流文化创设仍不够到位
同样源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影响作用,校园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个体有着很大的影响,主流文化为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则大学生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在思想上不断向主流靠拢。当前情况是,一些高校并没有创设校园主流文化的意识,采取自由化、放任式的态度,任由学生自主发展[5]。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文化有好有坏,当负面文化占主导并在校园当中蔓延开来时,则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出现行为意识上的相应错误。
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思政工作转型策略
(一)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思政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建设
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有着新的特点,需要在处理思政工作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转型,以对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高校而言,在思政工作当中,应当首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政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要组成,将强化思政教育作为所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委任专业的思政教师进行课程教授,并对现有的思政教师进行统一而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关注经济辐射下的思想动态,改革课程教育方法
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是社会环境的新面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辐射出的是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紧跟社会实际,通过与学生的充分接触和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政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思政工作办法。从思政教育课程的落实方面来看,应当就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办法。面对话题性和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学生难免出现想法上的偏差,通过即时性的教育指导,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避免陷入错误的思想漩涡[6]。
(三)追求社经济发展大目标,强化思想阵地建设
就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大目标仍未改变,高校大学生在今后经济发展上发挥的作用将更为重大。高校应紧跟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引导校园主流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和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等校园组织的引导性建设,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通过班级和学院等集体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校园思想阵地建设,使得高校大学生即使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时,同样能够以正确的三观对待,以个体的进步促进整体的不断进步,实现国家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迈向正轨,并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到当下,新常态带来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需要在足够重视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转型策略,才能避免思政工作的滞后性和无效性。只有不断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摆正其思政观念,才能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6,(8):262―264.
[2] 周鹏.经济“新常态”视阈下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价值探析[J].理论观察,2016,(7):50-51.
[3] 本刊编辑部.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J].中国工运,2014,(12):1.
关键词 :人才评价 人才资源 政府部门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人才评价工作越来越引起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公务员招录实行了“凡进必考”制度,事业单位实行了“公开招聘”制度、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考试和评审制度,技能人才实行了职业技能考试鉴定制度等。但是笔试、面试、考核等始终是人才评价的不二法宝,人才评价的内容、方式、程序还稍显单一,人才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创新不够,人才评价的结果还不能完全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因此,必须思考和实践做好新常态下的人才评价工作。
一、准确认识新常态下人才评价工作
1.科学认识新常态下人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科学认识新常态下的人才评价工作,就是要充分认识人才评价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评价是助推经济发展的爆发力,经济发展又是倒逼评价创新的反作用力。
2.增强做好新常态下人才评价工作的紧迫感。面对新常态,要有冷静的心态,紧迫的责任。要应用好人才评价的功能,发挥人才评价的激励作用,抓紧做好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评价过渡,抓紧补齐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抓紧培养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抓紧储备经济发展的“后续人才”。
3.创新做好新常态下人才评价的新形式。经济要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人才评价也要创新发展不拘一格。要创新管理人才的招录选拔、专技人才职称特殊评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鉴定等工作,激发人才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正确把握新常态下人才评价工作
1.人才评价不能以“证”拦路。纵观各种人才评价,前提均设有学历和资历等诸多门槛。申报考试、考核、评审,必要的条件设置是必须的,但过多过高过时的证书门槛,可能就会导致选拔评价的范围过窄、报名总量过小,出现“萝卜”式的招录招聘等,从而为社会所诟病,影响人社部门社会形象。
2.人才评价不能唯“考”是宝。评价和选拔直接和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才,考试、面试、考核等固然是其重要方式,但不应该成为固化程序、唯一手段,还应鼓励和支持重能力看发展的人才评价创新。近年来,各地试行公务员专业技术岗位试行招聘制度,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实行人才引进制度,非公企业职称评审免除职称外语、计算机水平等相关考试、成果和拥有技术作为人才评价重要要素、实行面试答辩方式,技能人才试行现场操作考核等都是人才评价中去“考试化”的有益探索。
3.人才评价不能一“评”了事。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职称评审晋升、职业技能考核升级等,这些都是人社部门人才评价的任务。但是人才评价服务可以探索纵深服务的方式,比如人才的招录招聘,实行试用期、任务期、重用期等多个时间段的跟踪评价制度,职称资格取得后实行岗位竞争聘用制度等。
三、不断强化新常态下人才评价部门自身建设
1.突出人才评价的公正性。人才招录招聘是实现人才就业需求、关乎稳定和民生的工作,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更是人才高质量就业、实现社会贡献率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政府人社部门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依政策、讲原则、重公正,必然是人社部门工作的重心,必然是人才评价工作的命脉。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65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由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发生变化,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以及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再可持续。诸多因素使我国经济的增长率不断下滑,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双双达到近些年来的谷底。诸多信号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指伴随经济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出现新的问题、挑战以及机遇和条件等。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是一种必然的状态。在不同发展的阶段对要素禀赋结构和动力机制的要求也必然不同,进而将使经济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状态。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诸多方面,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支撑我国30年高速增长的动力正逐渐减退,我们仍应乐观的面对新常态,通过增长动力由投资转向创新的路径,追求的更高目标增长质量和效益重新发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新动力。
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一直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市场经济一直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相当程度上是政府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对政府来说,意味着其行为方式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政府继续推动经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不再现实,因此,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通过自身行为的调整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政府而言,现阶段下更应该抓住机遇,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通过政府行为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发展的平衡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变。因此,在新常态下,为了发掘我国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作为政府应首先对其行为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由制度产生看当前问题
诺思提出,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在于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当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就会发生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理论基于历史的演变,主要分析制度效率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的观念便是低效率的制度被更高的制度替代的过程。在本章,我们可以从制度的产生、演化以及完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基于制度变迁分析在新常态下政府行为调整。
在制度的产生方面,我们通过追溯在制度设立之初的目的以及相关者的意向认识并揭示一个制度的本质。基于制度产生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要求我国政府行为新常态下所做出调整的必要性。某种意义上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推动经济增长是政府的重中之重。不可否认,快速的增长显然是同政府的作用分不开。但对于经济的过分干预所积累的矛盾在近几年来表现愈发明显。比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有关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代价。比如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发展均衡问题,以及收入差距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政府是具有生产性质的。由于过分看政府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过多的权力赋予政府,政府运用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对权力的边界和合法性的界定,缺乏对责任以及后果的承担以及对权力的制约。现实中政府权力经常出现的越界与滥用,寻租与腐败的问题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中仍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权力过大、干预过多、程序过杂加之监管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对市场高度的干预导致了市场的扭曲,监管的缺失从而导致了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与泡沫,食品安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有限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紧张,以及寻租导致的官员的大面积腐败。传统的政府行为已经延缓了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3由制度演化看方向
从制度演化方面来分析,基于格雷夫的观点,制度是基于历史内生演化的,一些过去继承下来的制度要素成为了新制度产生过程中的部分初始条件,而短期发展的现实力量和社会的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度的演化。现实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指示了制度演化的方向。对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行为如何调整应从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的政府行为入手分析。而新常态下基于传统政府行为模式下的矛盾指示了当今我国现实制度演化发展的方向,新常态在否定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向尽头的同时也暗示着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机遇,因此政府行为调整对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从短期发展的现实力量来看,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发掘新的增长驱动力。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在传统的发展驱动力减弱的今天,传统的政府行为通过直接的干预拉动经济的做法在新常态下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相反会带来一些结构性的矛盾。过去的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的直接投资所涉及行业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据2012年数据统计,中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中国产能利用率仅为578%,远远低于1978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70%以上的水平。而随着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增加,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政府的非经济职能,比如监管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新常态要求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审批模式,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工作重心放在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上。从而减少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另外,进入新常态,新的形势与政策要求政府高度重视与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确保经济政治平稳运行。
而对于社会的认知水平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对于政府的认知必定有了新的发展。由于过去政府的过度干预与监管缺失造成的市场扭曲,食品安全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和大面积的。因此,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做好政府的减法显得势在必行。让政府行为从重权力向重责任转变,用一套有效体制和机制来保证政府权力的正当行使以及对责任的承诺。新常态下,政府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市场服务,更多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而不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指挥企业的领导角色。
4由制度完善谈发展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将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政府的改革要回到原点去。新常态下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透明政府对于我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
从制度的评估标准上看,对制度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原始目的的背离程度,决定了应该如何对制度进行完善。当前阶段,我们更加需要政府“有限”的作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着供给、需求双紧缩的压力,经济增长率下滑已成定局。因此,当前的重点在于确保增长的质量。适当调低增长目标政府对于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多地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速度。通过调低经济增长目标,避免GDP论英雄的做法,给政府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契机,围绕新常态进行宏观调控。新常态下,作为政府应该给企业更大自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市场带来更大活力。因此,要避免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而是采用间接手段和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的主体性。做好政府的减法,建立有限的政府就显得十分必要。有限政府意味着政府有限的权力以及权力的运行应是受到制约的。而权力和责任两者不可分开,行使权力同时就要承担责任。因此,传统强调权力而轻问责的管理必须调整。政府在任何场合下应该优先考虑公众利益,这也是新常态下政府的职责所在。
从制度变迁动力来看,我们仍可以从认知以及力量两个方面分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应该摒弃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而是转向“集约”的发展路径,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到更加重要位置,通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核心,使中国经济进入经济质量增长的轨道,进而在国际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了发掘创新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就要求我国政府重视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的法制建设保障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维护企业基于创新的合法权益;通过改善科研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完成由劳动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变;完善涉及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确保有效供给,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提供完善制度的环境。
5结论
新常态下,在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的今天,势必要做好政府的减法,更多地服务于市场为市场有效运营保驾护航。从制度的演化来看,由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期间,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应该要做好权利的减法以及责任的加法。从非经济职能方面入手,通过更好的事中监管,更多地关注民生发展,做到真正的国富民强。而从制度演化的方向我们应该看出,今后在制度层面的完善应该着力于经济增长新驱动力的发掘,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完善,确保创新和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保证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总之,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通过政府的自我调整,有效引导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重启政府改革之路,按照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以及法治政府这一本源进行调整。在重重经济发展双行压力的环境下,经济新常态也为政府进行这样的调整提供了机遇。
参考文献:
[1]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从高速的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发展形式从资源投资转变为创新,经济的变化带动着管理也进入新常态,医院开始转变管理形式,从粗放管理向集精管理转变。内部审计是医院的管理核心,对增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运营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一、新常态
新常态指的是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贯穿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中的主线,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类总是经历事物的正反面发展、总结正反面经验,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后,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经济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的成果;经济学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结晶。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问题和现状
(一)认识不足
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内部审计工作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纳入日常管理范围中,还以为内部审计工作是纪检监察。同时,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会认为审计工作容易得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即使发现医院内部存在问题,也不敢上报,导致国家财产受到损失。
(二)审计人员素质低、人员配备不足
内部审计工作虽然都配有专业审计人员,但是数量少,很难满足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还有些单位对审计人员的配置问题不够重视,内审人员大多从财务管理部门调配过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但是审计工作的相关知识却很少,缺乏审计工作所具备的综合水平和业务知识,不能满足医院内部管理需求,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
(三)机构制度不够完善
国家没有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制定基本的制度方针,这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起来毫无章法可循,让审计工作的意见落实不到实处,如同纸上谈兵。在机构设立上,有些医院配备了专业的内审机构,但是没有配备专业的内审人员,有的医院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却没有建立专业的内审机构,而是把内审机构与财务部门合二为一,或者是将内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在一起,没有让内审机构发挥其实际作用。
(四)内容单一,忽视其智能
现在有些单位只是单纯的实行内审部门的控制、监督职能,主要行使事后监督职能,这项职能主要应用在财务方面,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的审查上面,并未对单位内部进行深入管理和审查服务,忽视了审计工作事前和事中的监督,意识不到内部审计工作即是医院的监督部门也是医院的服务部门,让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缩小,达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作用。
三、新常态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现在的内部审计意见从最初的事后审计发展成现在的过程审计和预警审计了,一般来说现代内审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风险评估及预防
风险评估是指内部审计对风险的识别及评价和评估相应措施应对风险的过程和方式。风险预防是指内部审计通过对单位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检查监督,找出薄弱环节,尽早提前发出警报,起到风险的预警作用,再进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通过将风险评价和风险预防做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经常而及时地了解单位各方面的状况,发现单位存在或是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健全风险评价机制,帮助单位高层注意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二)监督与再控制
单位由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务日趋复杂等使得单位高层很难直接控制各方面的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需要专门的监控机构对单位的以上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达到其控制单位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以后工作绩效的建议。
(三)咨询职能
随着市场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单位自身判断能力是不足,以及单位各部门业务专业知识的狭窄,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和咨询活动,它在单位中承担着咨询的职能。内部审计能针对单位中存在的不合理事项进行制止,预防出现更大的管理漏洞和经营方面的损失。
随着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体现,首先要监督完善内控,医院必须遵照国家医疗方针政策及有关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运行。通过对医院内部进行规章制度的审计,如:落实医疗服务费政策、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等,监督有关部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发现其中问题要及时解决完善。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对医院的经济运营进行监督,保证其经营规模是合理合法的,在对医院领导负责,如实的反应医院的实际经济状况,提出如何提高和改善医院的经营模式,让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对医院进行合理审查,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及早防备,提高经济免疫力。再次是提高绩效促进管理,通过对医院全方位的审查可以收集到经济运营的审计信息,如: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等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总结出医院内部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内部的管理形式。最后是以利益为出发点促进发展,医院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由部门、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医院通过内部审计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维护患者的经济利益。推进了医院的全预算全成本管理,提升了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做到正直忠诚,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会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巩固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医院里的地位,成为真正为医院增值的管理工具。
[DOI]10.13939/ki.zgsc.2016.01.201
1 正确认识新常态
(1)新常态概念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新表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自身特点和当前世界经济特点决定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片面追求GDP高增长、缺乏市场经济下必要的法制和制度建设、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等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产能过剩所积累的问题,是形成“新常态”的内因;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部分承接的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任务,而高成本、低收益、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的增加,致使经济结构朝外向型、低附加值、低端产品或零配件制造倾斜,国际收支账面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形成受制于美元政策变动的不利地位,加剧我国目前新常态的形成。
(2)新常态的特征:一是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甚至是中速增长转换。二是增长方式从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增长。我们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通过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期经济长时间发展。
(3)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六大趋势。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上述六个阶段转折,意味着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常态,或者说一种新成长阶段。这既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2 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赶超发展症。如经济增速过快、经济增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等。我们不仅要看到增速的业绩,同时还要看到其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问题。
(2)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第三产业依旧滞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业”比重偏高;高附加值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较低,低附加值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品牌产业比重低。
(3)经济效益低、创新驱动力不够。经济效益低即表现在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益较低,也表现在某种要素的生产水平偏低。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因为:知识资本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增速一直在20%附近上下波动;企业创新活动不普遍,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好模仿制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下降,特别是通信技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口比重下降尤为显著;人力资本增加遇到瓶颈,据预测,2025年后人力资本将开始减少。
(4)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中国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雾霾、水土污染是困扰当今社会的常见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森林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引发一系列灾害。
(5)经济风险飙升。中国经济杠杆率过高。其债务总额达GDP的250%~300%,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已超过16万亿,2015年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约1.8~2.0万亿元,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货币信贷过度扩张,不良贷款率上升;影子银行过快增长,风险较大;高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较多;多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6)扶贫面临新挑战。新常态下,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部分就职于中低端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可能回流,极易使脆弱家庭返贫。
(7)治理秩序不足。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治理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依旧存在不足和缺陷。例如:政府公信力不足、人治状况依然严重、官员腐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政府问责制还未真正确立……这些都构成中国民主治理的重大挑战。
(8)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组织架构有“强政府、弱市场、弱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具有“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的特征,这说明社会组织架构需合理调整。
3 适应新常态,攻克难题
(1)找到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要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关键在于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各种公平,化解中国经济泡沫。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是政府提出的改革的三大公平。在公平环境下保持合理增速以适应新常态。
(2)工业化的逻辑开发。处理好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关系;政府要着手确定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智力化、资本化、效率化、国际化为目标,既重视传统服务业发展,又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3)加强技术创新。拓宽创新融资渠道;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般投资者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和全部风险,而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则能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一个较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创新的宏观引导;建立有利的激励机制运作政策平台;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开拓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4)加强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环境管理目标必须强调和回归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根本目标。目标导向从管好污染物总量,向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工作重点从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转变;管理途径从依靠环境容量,向依靠环境流量、环境容量的动静协调、统筹综合支撑转变;用法律守住底线,用制度划清边界,用治理保证效果,建立全面有效、标本兼治的管理体系。
(5)稳住大局,缓减经济风险。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停止回报过低或完全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停止刚性兑付;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清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
(6)扶贫新对策。建立贫困村扶贫村资金项目;村级扶贫重点是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培育;在贫困村组设立公益岗位;积极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推行有利于穷人的农业产业链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制度职责;加强贫困片区内中小城市的包容性返贫工作,把帮扶工作纳入到流入地政策覆盖范围。
(7)重构中国治理秩序。确立核心政治价值,重构政治认同;强化公民教育,提升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意识;强化执政道德,再造政治信任;完善制度环境,扩大公民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自治;注重地方自治和行业职业自治。
(8)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社区组织、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改革盘活现有社会组织资源的存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民间组织扩大社会组织资源存量。大力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实现人民团体的职能转变;稳步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冬冬.2015年中国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15(2).
[2]蔡P等.以新视野面对新常态[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15(3).
[3]任保平,周志龙.新常态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5(2).
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新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非常落后的基础上,急起直追的伟大成果。现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当然还要努力发展,但要兼顾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也要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满足群众物质文化健康多方面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路。对于增长速度既积极进取,又适度控制,更加重视创新推动,更加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人们从现实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氛围里明显感到这些经济的新常态特征,感受到社会的进步、稳定与祥和。
新常态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过去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和工作任务不同,有些发展方式虽不完美,却也是当时较佳的选择。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基础、条件、任务都有了变化,时移势易,就应该顺势应变,改革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常态也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之后,往往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并且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是如此,国家、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甚至个人,都会有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的思维方式可用于广泛领域,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还是用来观察国家发展大势,把握大局,在大局中有所作为。
怎样认识和对待新常态,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在新常态下工作,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认识、研究和解决,更加需要努力奋斗,需要锐意创新!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而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是应对的基础。
平常心,要镇定从容。在战略思考和把握大局上,看问题要理智,既不受激情所干扰,也不因面临危机而惊慌。环境有了变化,新的矛盾产生,翻老黄历不灵,用老办法不再管用,判断事物不如原来清晰明白,有人就惊慌失措,紧张万分,感到天快塌下来了;也有人喜欢发“警世之言”,把前景说得一片灰暗,领导干部听了这类论调要分析,不要轻易跟着喊狼来了。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揭示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常态”一词被用来形容经济危机之后缓慢恢复的过程。既然“新常态”意味着经济低增长,意味着微刺激,那么反映到医疗行业上来,尤其是在医院,同样需要结构调整。医院经济管理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运转医院经济。
一、新常态下医院经济管理的变化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变化
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要把握经济发展大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理念。医院的核心领导层要转变观念,科学的认识新常态,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才能适应新常态;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才能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结合实际和自身优势,转变战略思维,重新思考医院定位和发展的方向; 要及时掌握新时期的政策规定,增强政治敏感性,仔细地分析目前的医疗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依法依规搞好医院经济管理;要以动态形式实现医院经济管理的导向、调节和控制,最终实现医院经济管理的目标。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变化
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的医疗服务业,在新常态下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功能完善、品质优良、服务一流、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医疗市场;另一方面,受益于国家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社会资本已经进入和将进入如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新常态下给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社会资本的进入也使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各医院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医院要加强经济管理,不断更新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医院发展现状加以完善和改进,全面推动管理体系改革,最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实用性强的医院经济管理体系,进而帮助医院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而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医疗服务。在网上选医生、分时段预约挂号、在线进行疾病咨询、请专家远程会诊……足不出户的移动医疗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服务流程。医院的经济管理者也要重视刚刚起步的移动医疗产业,摸准切入点,在合适的条件下,积极开发适合自己医院发展的移动医疗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二、医院经济管理适应新常态的有效着力点
医院要努力适应“新常态”下的生存环境,围绕医院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等方面不断创新,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医院经济管理需要,从而推动医院进一步的建设发展。
(一)以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为着力点,不断提高效率
中央连续3年提出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医院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特点,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医院不能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经济增速,而应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期过度。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与健康需求的增加而改变,从追求单一的门诊、住院人数增长,转向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拓展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经济增长。
医院服务方式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医院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各种需求,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效率,兼顾服务于健康管理的后端行业,诸如特需医疗服务、慢病管理、健康体检、体外诊断、医疗信息化等领域,一切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以患者的满意作为结果。
(二)以主动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医院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存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医院的主体。一方面,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的基本力量,要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方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提高积极性,只要有了医务人员的满意,才可能有患者的满意。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院的功能正在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向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服务模式转变。医院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医务人员能主动适应医疗服务模式,树立品牌形象,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维度的医疗服务。
医疗质量建设是医院的内涵建设,医院安全是医院生存发展的根基。医院要树立质量是根本,安全是第一的意识,强化医务人员敬畏生命的意识,从上到下严格遵守医疗质量的相关制度,才能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目标落实到医疗服务过程中去。通过质量产生效益,使医院的质量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筹协调、全面提升。
(三)以建立完善的经济决策制度为着力点,依法依规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建立了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确定了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医院在经济管理上也要按照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经济决策责任制度,加强对医院资金的管理,特别是重大经济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提高医院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使医院经济决策更加合理,降低医院资金运作风险。此外,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经济管理的要求更高,需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经济管理的人才,对医院的资金资产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以强化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为着力点,提高医院经济运行效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院预算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医院编制预算的过程同时是医院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重点在决策,以结果为导向,要建立健全“策划-规划-预算制度”,实行医院总体经营战略统一策划;根据总策划制订各科室、部门的实施目标规划;以策划、规划为依据对各级经营计划进行预算控制。预算根据工作实际尽量做到数据准确,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医院通过高水平的预算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经济运行效益。同时,要主动适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规范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调整。
坚持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相结合,抓住容易引发风险的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和关键流程,以岗位风险防控为基础,以规范和监督流程运行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对医院财务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岗位责任、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进行深入排查。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并推进防控措施,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关口前移、预防在先,建立健全能够提前发现、有效预防、及时化解风险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医院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医院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以保持稳定为着力点,搞好医院经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