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6:05: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的基本功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探讨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
1.授课模式的转变:实施任务型教学,更多地让在职教师参与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轻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在职教师的教育技能。而在职后教育的授课模式中,以培训老师的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培训老师的,在职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这样既会降低学员对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是填鸭式的讲课,应以在职教师的能力本位为核心,培训老师只是靠单纯的幻灯片演示,或按照书本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没有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和能力本位的培养是冲突的。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讲课时,培训老师要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对课堂内容只需做简单的引导,然后针对每一堂课的中心内容,布置课堂小任务,让在职教师运用培训老师在课堂上所引导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现学现用,而不是被动地去听课,可以让听课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更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树立起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技术的理念,切实做到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2.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门类,包括数理化、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等门类,不同的门类其学科特点差别较大,而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只是一个笼统的体系,没有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展开,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教育信息技术也有差异,如果只是统一的教学,采取统一模一样的教学课程内容,则会缺乏针对性,在职教师就很难将教育技术与自己的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和创新,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外语类的课程,大部分内容是语音信息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方面,使用音频技术较多,与之对应,对外语类专业的讲课内容就应该以音频技术为主,适合专业的教学实际。只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教师才能扎实掌握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上灵活自如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1.前言
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调试是机床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数控机床厂家的技术人员在用户现场通过设置机床参数来完成,但此类技术并不作为培训内容对用户的维修人员开放。然而,在数控机床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如操作意外等原因造成数控机床部分或全部参数丢失而引发数控机床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的状况却时有发生。若要恢复数控机床的功能,就得求助于数控机床生产厂家,而他们的服务不仅是有偿的,而且也不可能保证随叫随到,这样势必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于用户单位的数控维修人员来说,学会数控机床基本功能恢复的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保障本单位数控机床得以及时修复,而且还可以使数控维修人员能更全面地了解数控机床的控制功能,有助于拓展排故思路,提高日常维修效率。
2.数控机床常用参数介绍
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恢复与调试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参数的设置与数控功能测试这两部分工作,而参数设置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那么,究竟有哪些参数决定着数控机床的基本功能,它们的作用及意义有如何?
2.1 数控机床参数的作用及分类
数控系统的参数在数控机床的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完成数控系统与机床结构和机床各种功能的匹配,这些参数在数控系统中按一定的功能组进行分类。例如,伺服轴参数配置数控机床的轴数,各轴伺服电动机参数、速度及位置反馈元件类型及反馈元件参数,串行通信口参数对串行口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波特率、停止位等进行赋值等等。
下面,就以配备有FANUC 0i-mate-TC数控系统的CK0625数控车床为例,具体介绍与伺服轴及伺服有关参数的意义。
2.2 伺服轴设定参数的意义
(1)1825#参数:各轴的伺服环增益,该参数是用于设定各轴的位置控制环的增益。在进行直线或圆弧插补时,各轴的伺服环增益必须设定相同的值。环增益越大,位置控制的响应速度越快,但是设定值过大,伺服系统会不稳定。位置偏差量会储存在位置累计寄存器中,并进行自动补偿。
(2)1828#参数:各轴移动中允许的最大位置偏差量。在X或Z轴移动过程中,如位置偏差量超过此参数设定值,会出现“某轴超差”报警,并立刻停止移动。如果经常出现此报警,可将该参数设大些。
(3)1829#参数:各轴停止时最大允许位置偏差量。当X或Z轴运动停止时,如位置偏差量超过此参数设定值,会出现“某轴静止超差”报警。如果经常出现此报警,可增大该参数的设置。
(4)1320及1321#参数:各轴正、负方向软限位坐标值,此值是相对参考点设置的,根据机床行程及位置确定,要求正、负限位位于正、负硬件限位开关之内。
(5)1410#参数:空运行速度。此速度为程序模拟运行时各轴的运行速度。
(6)1420#参数:各轴快速运行速度,在自动方式下G00的速度,需根据机床刚度设定,选择适中速度。
(7)1421#参数:快速倍率F0的速度,即选择操作面板上快速倍率F0时的速度。
(8)1422#参数:所有轴的最大切削进给速度。此值为限制值,即在所有方式下,各轴的运行速度不得超过此数值,当速度超过此值时,以此速度为当前进给速度。
(9)1423#参数:各轴的手动连续进给速度,指进给倍率开关在100%时的进给速度。
(10)1424#参数:各轴手动快速运行速度,即快速倍率选择为100%时的速度。系统回参考点时的速度=[1424]×快速倍率,若回零速度过快,可将此值改小。手轮运行速度的上限速度也是此值。
(11)1425#参数:各轴回零的FL速度,回参考点时,各轴先快速移动,碰到减速档块后,以回零的FL速度搜索零脉冲信号。
(12)1620#参数:各轴快速进给的直线型加减速时间常数T或铃形加减速时间常数T1,系统推荐值64(不要轻易改动此参数)。如要改动,应设定为8的倍数。
(13)1622#参数:各轴插补后切削进给的加减速时间常数,系统推荐值同1620#参数。
(14)1624#参数:各轴手动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系统推荐值同1620#参数。
2.3 伺服设定参数的意义
(1)初始化位设定值:系(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统通过FSSB初始伺服参数后显示00001010,若没有初始化过,设定为00000000,重新上电,系统会重新初始化参数。
(2)电机代码:根据实际电机类型进行设置,本装置采用βis4/4000型伺服电机,故应设为156。
(3)AMR:采用标准电机,故设置为00000000。
(4)指令倍乘比:通常,指令单位=检测单位。指令倍乘比为1/2~1时,设定值=1/指令倍乘比+100;指令倍乘比为1~48时,设定值=2×指令倍乘比。
(5)柔性齿轮比N/M:根据螺距设定。设定好螺距再按自动,系统会自动计算柔性齿轮比N/M和参考计数器容量。系统最小指令脉冲为0.001mm/Pluse,且系统计算电机一转时的计数脉冲为1000000个脉冲。计算公式如下:
参考计数器容量=丝杠螺距/最小指令脉冲。
柔性齿轮比=参考计数器容量×指令倍乘比/1000000。
(6)运行方向:从脉冲编码器看,顺时针设定为111,逆时针设定为-111。
(7)速度反馈脉冲数:设定为8192,此参数不可更改。
(8)位置反馈脉冲数:设定为12500(半闭环的系统设定值),不可更改。
3.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调试方法与技巧
下面,具体介绍数控机床基本功能从无到有的调试方法与技巧,掌握了这个技能之后,对于由于部分参数丢失所引起的机床对应功能丧失的故障维修就会显得轻而易举了。
3.1 系统参数的配置
系统第一次通电时,最好先做一次参数全清,所谓全清就是将系统所有参数恢复出厂设置,即在系统启动过程中,同时按下MDI面板上RESET+DEL键。全清后一般会出现如下报警:
100#:参数写保护打开;
506/507#:硬超程报警;
417#:伺服参数设定不正确;
5136#:FSSB放大器数目少。
注意:在初次调试时最好进行全清,如果只是进行参数的修改,切勿全清!
参数全清后,显示器上将恢复英语显示。若想改成简体中文,则需按照下列步骤操作并设置参数:
(1)在操作面板上选择“MDI”方式,按“OFS/SET”功能键,再按[设定]软键,找到设定画面,将“参数写入”选项设置为1;
(2)按下“SYSTEM”功能键,再按[参数]软键,找到参数设置画面,将3190号参数的第6位设置为“1”,即设置系统语言为简体中文;
(3)警“000请关闭电源”,按操作面板上的“停止”按钮,再按“启动”按钮,重启数控系统。
各表(1―3)提供了与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相对应的各个参数及其建议值,分别为一般参数、伺服参数、主轴参数及轴设定参数。请按照下列各表的顺序并依据“设定值”一列中提供的值对每个参数进行设定,这样可使我们在机床功能调试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参数设置的过程中,每次遇到提示要求断开系统电源的时候,都说明刚刚被设置完成的参数需要断电才能生效,那么就要对系统执行一次断电再上电的操作,以激活所设参数。
3.2 数控基本功能的测试
分别选择手动连续进给、手动回参考点、手轮、超程检测、MDI、编辑及自动运行等操作,观察伺服轴及主轴的工作是否正常。另外,还要进行各进给倍率开关、急停按钮及手动/自动换刀等测试,用以检查机床是否正常工作。
当功能测试全部完成后,千万不要忘记将配置的所有参数及时做好备份以防再次丢失。至此,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调试工作结束。
参考文献
[1]FANUC Oi Mate-TC简明调试手册.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2008,6.
[2]FANUC Oi Mate-TC参数手册.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2008,6.
软开度是舞蹈中对人体柔韧性的专业术语的俗称,它是舞蹈艺术对表演者的一种特有要求。作为舞蹈演员就是要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运动幅度大,它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关节、韧带都达到最大程度的舒展,才能达到柔韧性技术、技巧所必需的爆发力。练好身体软开度的基本功,不仅能保证动作的质量,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扩大舞蹈表演的范围,丰富动作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
一、 软开度与跳跃能力
从舞蹈的训练上看,舞姿旋转动作中所运用的关节运动幅度都与软开度有关。因此,软开度训练与教材中的舞姿、转、跳、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舞蹈中,跳、转、翻的特点都很突出。在舞蹈中要发挥各个舞种的特长,例如加强肌肉弹力训练,使肌肉既有韧性又有爆发力;加强垂直重心的训练,动作舒展的训练,小腿部分的训练,空中舞姿造型的基础训练以及旋转中的平衡重心训练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将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其难度越来越大。在舞蹈“跳”中呈现了“拧”“倾”“翻”“闪”“展”“腾”――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的弹跳特点。例如,在发展空中舞姿方面,小跳部分有“扭身掖腿跳”“磨手拧身跳”;中跳部分有“飞燕”“摆腿”“腾空望月”等。其次,舞蹈中的跳跃还常常具有快速凝聚、渐渐延伸的方式为特点,如大射燕跳、踢吸腿跳、摆腿跳等。这些舞姿动作的完成拉长了韧带,需要借助关节的开及腰背肌肉的能力,才能形成空中令欣赏者叹为观止的速度和高度。所以,想要身体腾空跃起的一瞬间体现舞姿,就需要舞姿形成的速度快,就需要身体各部位快速的配合。可见软开度对于体现舞蹈跳跃的轻盈感,技术的完整性和艺术的表现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动态表现上来看,软开度是民族舞姿、跳跃技巧、爆发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它不但能体现民族性的审美表现力和技术技巧,另一方面它还能加强舞蹈中人体运动的律动性,使得表演语言有弱、有强、有柔、有刚、有弛、有张、有涩、有畅。以舞蹈中的软开度为基础才能充分运用和开掘人体美的千姿百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表现力。由此可见,软开度在舞蹈的律动中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动作,而是一种令人享受的艺术语言。
二、软开度与转、翻能力
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多以舞姿为主,旋转的技法特点是以拧倾为核心的旋转舞姿结构,如:“拧身探海转”“大掖步转”等。软开度在舞蹈运动中起着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作用。在垂直轴平衡状态下仰旋转舞姿中,如:“反掖腿转接仰胸转”“平转接紫金冠转”都充分说明了软开度对旋转的影响。当今中国古典舞还加强了旋转的复合型,如由低到高的旋转、由高到低的旋转和在旋转中进行连续舞姿变换的内容。这些旋转动作如“探海转”“掖腿转”“踹燕转”“荷叶转”等都是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用力,保持重心的稳定的前提下完成的。在旋转动作中,腰背肌起着主导作用,如果舞蹈者出现端肩、扣胸、髋关节等不开的毛病就会阻碍旋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相反,身体具有软开度会使各关节的力量随着身体的旋转走向加强旋转的动力,使旋转技巧更有光彩,更具艺术表现力。
翻身是舞蹈最具鲜明特质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丰富是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盖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运动连绵、圆润,形成空间上的优美弧线,犹如波涛起伏,绵延不绝。这种舞台效果就是以舞者的软开度为基础的,因为只有身体具有软开度翻身动作才能在完成时表现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情绪型内涵,才能使快速翻身的动作具有干净利落、英武刚健的铿锵之势。
三、软开度在课堂组合训练中的基础作用及方式方法
软开度可以把各种舞姿转、翻身、跳等一系列动作串连起来,遵循舞蹈的运动规律,顺其势,就其行地加强其动作的幅度及表现能力。软开度还可以突破把杆的有限空间,加大学生肌肉收缩、韧带拉长的幅度与力度,从而使全身关节得到解放,最大限度地解放肢体,摆脱身体的僵化、呆滞。可以说,软开度不仅丰富了地上和空间的表现手段,还增加了地面动作的表现力,从而扩大舞蹈艺术的表演范围,丰富了表演手段。
1.1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内在动因
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核心条件之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正是主张自由竞争的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斯密的《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斯密认为,只要能保证市场充分自由竞争,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利对经济的干预就没那么重要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并不存在,事实上,市场失灵似乎才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常态。如1873年后,相继五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加剧了企业的兼并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主要行业无可避免的被一家或者几家超级企业控制,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出现了。这说明垄断、外部经济效应、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等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都在证明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存在着客观缺陷。
此外,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还表现在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这一切要求必须借助另一种外在力量去弥补缺陷,而国家干预正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必要手段,正如弗里德曼所说,“自由竞争的存在并不排除对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这些规则执行的裁定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失灵构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在需求,而经济法的产生就是为了确保国家干预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因此,可以说,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内在动因。
1.2政府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客观需求
由上文论述可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内在缺陷要求国家干预经济,而国家干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问题又构成了经济法的重要内涵。事实上,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其专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藉此,凯恩斯提出要建立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体系。在面对1929一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凯恩斯主张要依靠国家的干预来刺激有效需求,保证整个社会充分就业状况的实现。战后,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白皮书》(1945年)和美国的“就业法案”(1946年通过)都反映了凯恩斯所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至于上台伊始即遭遇自1929 年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的奥巴马政府,更是采取了和平时期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经济干预政策,以至于美国保守政治人物惊呼: 奥巴马要把这个国家推向社会主义!由此也引发了关于政府经济社会职能限度的争论。
国家干预的实现要借助于国家权力机制的运行,而国家权力本身也存在着天然缺陷。例如政府的权利寻租行为、谋私行为以及由于对政府过于依赖而产生的权力膨胀。20世纪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和经济危机很好的验证了政府的过度干预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法律体系来监督约束政府的干预行为,厘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和方式。一方面保证国家干预职能的落实,另一方面也制约国家干预职能的过度行使。正如李昌麟教授认为的那样:“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因此,可以说,政府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客观需求。
2. 经济法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功能
经济法作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工具和重要制度载体,应当从单纯地关注市场失灵,转向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均作为自己的调整目标,以保证国家权力作用于市场的及时与适宜。事实上,各国经济立法逐渐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功能,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干预。那么由上述对经济法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经济法本质内涵,一是经济法为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平衡之法;二是经济法为政府干预和干预政府并举之法;三是经济法-社会本位之法。
基于对经济起源以及其本质内涵的认识,可知经济法具备调节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功能、对市场环境进行规制的基本功能、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功能以及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而这四项基本功能也构成了经济法的主体内容。综观现代经济法的内容结构可知,经济法包括了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国有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房地产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优抚安置法律制度等。 其中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法等凸显了经济法对市场调节机制的修正,是调整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法律规范。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证券法、房地产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凸显了经济法对市场环境与秩序的维护和保障,也是调整市场经济主体行为一系列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容体现出了经济法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平衡之法的内涵。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的等则凸显了经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是调整政府干预行为的法律规范,体现了经济法是政府干预和敢于政府的并举之法的内涵社会保险法、有福安置法、劳动保护法等则凸显了经济法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关注,凸显了其服务于社会,追求社会公平与效益的立法宗旨,从而也体现了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的内涵。
3. 经济法的起源与其基本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
上文对经济法基本内容、基本功能、本质内涵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归结。那么正如本文所提出的经济法的起源与其基本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
基本手型是钢琴初级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由于钢琴教学偏重实践性,不少教师易忽略必要的理论指导,他们并未了解钢琴基本手型的内在的功能要求和科学依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从外观上模仿所谓“标准”手型,缺乏对基本手型的明确规格要求,致使学生手型疲软、关节塌陷,或肌肉僵硬、动作呆板,进而养成难以纠正的错误习惯,影响钢琴演奏技能的正常发展。为此有必要对钢琴弹奏的基本手型问题从理论上作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钢琴弹奏的机械原理和发声的物理特点,决定着人手的生理适应性。并不是任何人随便把手放上键盘就能完成正确、科学的弹奏。钢琴演奏作为一门学科,受其自身规律的支配和制约。演奏者既要遵循和利用钢琴弹奏发声的性能特点,又必须适应并发挥手部运动生理方面的科学性与可能性,使之达到控制协调,动作自如,灵活准确,省力高效的演奏状态。钢琴学习初级阶段训练培养的正确基本手型和良好的弹奏习惯,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坚实基础。
根据钢琴基础弹奏技术(包括非连奏、断奏、连奏,音阶,双音、和弦等)形成的基本手型,在静态下具有明显的自然圆拱型外部特征,初学者易识别和模仿。然而手型并不是刻板固定、一成不变的某种“样板”姿式。在钢琴弹奏的动态环境中,基本手型与具体弹奏内容紧密相关、是充满活力的、积极的技能状态。常见的书籍里对基本手型只是外形的简单描述,让人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尝试从理论上探析钢琴基本手型的功能和要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与协调
当演奏者把手置于琴键上时,首先必须做到自然协调,确保手型及整个手臂处于舒适放松状态。其功能要求是:
(1)消除肌肉的紧张僵硬。手部僵紧是多数人初次接触钢琴时心理畏惧引起的生理反应,只要从心理和生理上予以放松,手部肌肉即可恢复正常状态,避免肌肉紧张导致的种种恶果;
(2)防止肌肉相互干扰。表生理学揭示,人体所有关节的动作都是由配置成对的、功能作用相反的肌肉(称对抗肌)共同参与,并相互调节完成的。弹琴更需要手部肌肉神经之间精确的调控。既要保证与弹奏有关的肌肉必要的收缩运动,又要不断通过放松去抑制那些与弹奏无关的、包括已经完成了弹奏动作(如触键)的肌肉因过度兴奋引起的多余紧张,有效防止它对正常弹奏动作的干扰。
(3)提高动作的控制和反应能力。当肌肉分工明确并相互协调后,大脑与手指弹奏有关的肌肉神经就能逐步建立清晰准确的控制联系,形成正确弹奏动作的条件反射习惯。如弹奏连音、双音时手指之间敏捷准确的交替衔接,实现手指的独立分工和灵活反应。
二、支撑与传力
科学的自然重量弹奏法要求基本手型能够胜任手部从上臂到指尖,甚至肩背弹奏重量的支撑与传力。因此基本手型应具备以下功能-
(1)构筑圆拱。①由于手部屈肌的先天作用,在自然情况下各手指均会微微向内弯曲,关节稍外凸,掌指呈现自然圆拱形。从力学上看,圆拱形受力均匀、结构牢固,能以较少的力达到很强的承重效果。这种手型最符合钢琴弹奏的需要:②手部重量会根据不同的弹奏任务而变化,比如运用自然臂重弹奏的和弦、重音,或仅用手指弹奏的单音、弱音等,就需要及时改变手指屈肌张力,调节圆拱形的稳固程度,去支撑不同的弹奏重量。
(2)有效传力。①传力的关键在于指尖(第一关节)牢固与否,指尖位于圆拱手型的基底,所有弹奏重量都通过指尖传递到琴键上发声。强奏时需要指尖牢固支撑传力,即使弱奏时指尖也应结实稳固,才能细致触键,控制声音;②手部肌腱软弱的儿童甚至成年人,在支撑时因手指触键角度改变,或指尖关节、掌关节塌陷造成圆拱变形,使弹奏产生分力,削弱了弹奏重量的正常传递。
(3)张弛有度。圆拱手型并非始终要用力支撑。按照钢琴发音的机械原理,指尖击键发声时绒槌已退离。琴弦处于自由振动状态,传力任务宣告完成。这时只需用较少的力维持手指在键上保持住手型。手部不需也不应继续对键盘施加压力,造成多余无用的紧张僵硬。这在弹奏和弦,重音或长音时尤为重要。
(4)手型各异。不同的演奏者手部条件亦不相同,不存在人人必须模仿的“样板”标准。应根据不同演奏者手部发育的程度、掌指的宽窄长短、肌肉力量及肌腱柔韧性等具体条件,去建立弧度不尽相同,但又能有效支撑臂重的圆拱手型。对于小手,手指较短或手指纤弱者,其手型弧度需相应缩小,更接近半圆(球)形,以充分发挥掌指关节构筑圆拱的稳固性;大手、手指粗壮有力及手指较长者,手型可适当伸展,这时圆拱虽然较为平坦,同样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传力。每个演奏者都必须经过探索、检验,建立符合自己手部生理条件的恰当手型。
三、平稳与定位
正确手型下的基本弹奏动作,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技能,它要求手指以掌关节(也称第三关节)为轴心,干净、准确、灵活有效地起落运动。因此:
(1)掌关节的定位。在基本手型状态中,掌关节与键盘之间的高度距离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基本弹奏的动作和效果。必须保证掌关节稳定在最佳位置,才能发挥手指的正常运动功能:①提供各指自然有效的活动范围(幅度),获得足够的弹奏动势,②使弹奏的肌肉(肘部伸屈肌)处于效率最佳状态,即肌肉收缩最轻松灵活的位置,手指动作得以迅速有力。以上两点对初学者很重要。反之,掌关节的变位(下陷或过高隆起)会使手指活动受限,弹奏无力,进而依赖上臂压键,腕掌部位颠簸摇晃。
(2)腕部的稳定。腕部连接手型与手臂,在基本弹奏中应大致稳定在合适高度,即与掌关节平行或略低的位置(弹琶音可略高)。其功能:①确保掌关节与键盘之间的最佳活动高度,让手指正常有效运动;②提供前臂(肘部)肌肉协调舒适的环境,防止腕部过高过低时,对抗肌(伸屈肌)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引起手部僵硬不适,并可提高手指弹奏持久性(耐力)。必须注意,这里要求腕部的稳定是针对初学者建立正确基本手型后的基本弹奏动作而言,不包括大幅提臂,分句、呼吸等腕部位置需要变化的演奏状态。随着学习程度加深和音乐表现的需要,腕部会随手指手臂的大幅运动做出各种方位的、适应性的协调配合。
(3)手指的稳定。在基本弹奏动作中,手指依照运动杠杆原理工作:肘部屈肌为力点,掌关节为支点,手指为动臂,指尖 为阻力点。在正确圆拱型下,手指关节因自然弯曲,缩短了动臂,使弹奏轻松省力。因此,固定手指前三个关节的弧形状态(即指型),可防止抬指及下键时出现伸指或勾指多余动作,使弹奏过程干净,准确。
(4)触键点的定位。①在基本弹奏时,手指应以指尖部位垂直(大指以指甲侧沿)触键,使力点集中,触感敏锐。触键点勿随意滑移,以保证重量传递、弹奏准确和发音质量;②从学琴之初就应建立一个手指对准一个琴键中央,手指“各就各位”的良好的把位习惯。但对掌指太小的幼儿则需注意,防止伸展时肌肉过度紧张;③肩、臂亦需自然平稳,不可耸肩、拐肘或任意伸缩前臂。确保各手指的接触点在键盘上相对固定(呈自然弧线排列),避免手部随便挪动摇晃,指尖在键上滑移,以提高手指弹奏质量。为音阶、跑句的准确均匀、干净流畅打好基础。
四、把握基本手型功能的辨证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清楚看到,科学正确的基本手型具备的各种功能之间密切配合,相辅相成 圆拱手型既是手部自然放松、肌肉协调的产物,它又是支撑臂重的牢固构架,并为手指弹奏动作提供舒适合理的位置状态;再如指尖在圆拱手型中接近垂直的触键,既是手部放松的生理结果,它又为弹奏重量的支撑和传递创造了科学省力的最佳角度(与地心引力方向一致):而手指自然状态下的适度弯曲,又形成高效、省力的杠杆动臂。它们各自的功能都在弹奏过程中达到了科学合理的协调统一。
凡事总有度,不能走向极端。基本手型也存在如何恰当把握尺度分寸的问题:
P键词:本体;建筑施工能耗;案例检索;相似度
Key words: ontology;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case searching;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98-03
0 引言
建筑施工能耗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数量,主要包含建材或构件加工能耗、施工运输能耗和施工过程能耗[1]。传统的建筑施工能耗控制依赖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经验,难以实现经验的共享和重用[2]。本体能够对领域的知识进行规范化描述[3,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例的存储、共享和重用[5]。因此提出用本体方法对建筑施工能耗控制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表示,建立已完工程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案例库,在本体案例库中检索与拟建项目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借鉴相似案例的能耗控制经验,制定拟建项目的能耗控制措施,实现拟建工程施工能耗的合理控制。
1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模型的构建
1.1 建筑施工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能耗水平的因素众多,如自然环境的好坏、施工机械的种类与新度、水文地质条件、施工管理水平及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6,7]等。以土方工程为例,挖掘一类土时施工能耗比较低;挖掘四类土时施工能耗比较高[8]。
1.2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的构成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模型采用五元结构CECO={C,R,F,I,A},在上述施工能耗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建筑施工特点,对施工能耗本体建模元描述如下:
①C:概念集合。1)项目信息术语,包括工程类别、参建单位、建设地点等;2)自然环境术语,包括土壤类别、气温、海拔等;3)施工管理术语,包括施工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形式;4)施工技术术语,包括施工方案、工人技术水平等;5)述施工机械术语,包括机械种类、机械新度等;6)施工能耗术语,包括施工材料加工能耗、施工运输能耗、施工过程能耗。7)能耗控制措施术语,包括施工前控制、施工控制等。
②R:概念间的分类关系集合,对象属性(Object Properties)关系和数据属性(Data Properties)关系。对象属性表示概念或实例之间的关系,如父类关系(Super Class Of)、实例关系(Instance Of)等;数据属性表示概念或实例与基本的数据类型(int、short等)之间的关系,包括海拔高度、施工过程能耗量等。
③F:函数,概念之间的非分类关系集合,如施工总能耗量=∑分部分项工程量×单位工程量的施工能耗量。
④I:建筑施工能耗工程实例集合,概念的具体表现,如黄土为一类土的一个实例。
⑤A:公理集合,约束概念、属性、实例之间关系的公认正确命题,如“土壤坚硬程度与施工能耗量成正比关系”。
1.3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模型的构建实例
将“建筑施工能耗本体”设为最顶级概念,作为本体结构的根节点,并向下逐层建立子类及实例,应用Protégé4.2构建部分本体模型如图1所示(以土方工程为例)。
2 基于本体模型的案例检索
2.1 案例检索原理
本体模型构建完成后,使用本体模型对低能耗案例进行统一表达,形成本体案例库。拟建项目(即问题案例)出现时,将其与案例库中各案例相似度比对,寻找相似度最高的案例作为最优解案例,输出其节能措施,即可为问题案例的能耗控制提供参考。同时,问题案例作为新案例存储入案例库。
2.2 案例检索方法
案例的属性根据其可否计量分为两类: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对两类属性运用不同规则,确定其相似度、权重,即可得到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实现案例检索。
①数据属性相似度。
2.3 实例应用
某基坑开挖工程,基坑挖深5.5m,开挖面积约为151.5m2。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基坑开挖的土壤为黄土,地下水在地面下1.5m,拟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并用土钉墙对基坑进行支护。土方开挖采用机械挖装,自卸汽车外运,辅以人工挖土与修土。施工场地距离最近的堆土场5.3公里。现需根据已有本体案例库制定相应节能措施。
假设本体案例库中已存入5个案例,问题案例及案例库中5案例的属性如表1所示。
①属性间相似度的计算。
因此选择案例三作为案例匹配结果,调取其施工能耗控制措施作为参考: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及施工人员素质;对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指导;制定施工机械操作规程,出现异常及时排除;保持施工机械清洁,加强保养,及时调整、紧固松动的零部件,降低磨损和破坏。
3 结论
①建筑施工能耗控制领域涉及概念和影响因素众多,本体方法能对其进行清晰和科学的表达,提供规范和统一的描述。
②本体模型和本体案例库的构建,使能耗控制不再简单依赖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经验,为建筑施工能耗控制I域知识、经验的共享与重用提供基础。
③在本体案例库中进行案例检索,提高了对已有的建筑施工低能耗案例的利用率,对象属性相似度计算方法的改进使案例检索过程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许伟,徐伟,李帼昌.建筑建造能耗分析[J].施工技术,2014,43(16):74-77.
[2]Hendro Wicaksono, Fabian Jost, Sven Rogalski, Jivka Ovtcharova.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manufacturing through an ontology represented knowledge base[J]. Intell, 2014, 21 (1):59-69.
报纸是以刊登各种新闻和评论为主,通常为散页、无需装订、面向大众、以固定周期发行的一种纸质出版物;其内容涉及国内外的时事政治、金融经济、军事技术、文娱体育、文学和艺术等。是新闻传播的为主要基本功能的传媒印刷出版物。
报纸是业内普遍认可的历史最为悠久,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传播最为有效的媒体平台。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与报纸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步入电子资讯时代,以广电、网络、电子期刊、手机为首的五大新兴媒体正挑战着报纸传媒老大的地位,因此传统报纸在挑战面前承受着巨大压力。但是报纸在来势汹涌的电子媒体的冲击下并没有溃败,依然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最为有效的媒体之一,而且在与新的媒介竞争、融合、共生中功能上获得了新的生机与发展。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增加融合了多少新功能,对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不会变的。
1报纸的特点
1)报纸需要读者视觉来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思考,可信度大为提升;2)保存性强,便于重要信息查找、收集和存档,目前各市图书馆都对报纸进行存档便于日后查找信息;3)读者有较大选择的空间和自主,目前各类特刊报纸与综合类报纸繁多,报纸内容包含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娱乐、文化、文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阅读;4)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可反复阅读;5)报纸印制成本低、购买价格低廉,方便购买,便于携带,媒介接近容易;6)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传递性,传阅率高;;7)版面越来越多,新闻的及时性也逐步加强,内容上愈发丰富,具备大量刊载的条件。通过对报纸自身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报纸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因此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和高节奏的社会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我们必须继续做到将报纸传播新闻的基本功能发扬下去,引入新的辅助功能,使报纸可以继续良性的发展下去。
2 报纸的内容
报纸的内容除了可以向大众提供新闻、信息、知识,还可以倡导新的观念、理念,如低碳生活理念等,报纸还可以引发热门话题的议论,发起娱乐和休闲,引导舆论、公共监督等等。由此可见,报纸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新闻传播向大家传递信息,树立典范,惩恶扬善,提倡道德伦理,监控环境质量,引导教育方向,提供合理化意见,确定议程,传播科学知识,丰富娱乐等,报纸的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有告知功能、解释功能、监督功能。这些内容,决定了其他媒介无法完全取代报纸,报纸有着它自身独特的“看点与卖点”,报纸与新兴媒体比较适合深度阅读,继续思考。因此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仍然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广电、网络信息等快餐资讯更新迅速不具备深度阅读的条件。因此,报纸在激烈的媒体大战中应扬长避短保持优势。
报纸的发行量仍是以普通大众为主的大众报纸,但是面向中上层的高级报纸也逐步稳定下来,可是大众化报纸和高级报纸的发展却互补干扰,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前者以数量获利,后者以品质获利,但读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影响舆论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将翻看报纸作为一种放松,看报纸是一种休闲,读报纸是一种习惯。很多知识分子,如教师、公务员等都有阅读报纸这种习惯,对报纸上获取有较大的资讯也有着依赖与信任。人们的传统观念,许多人喜欢读书看报,报纸成了生活的必须,为报纸传播新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知识分子和老干部。中国的党报和机关报也丰富了报纸的形式。
3 报纸的编辑、设计
为了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保有竞争力,更好的传播新闻。报纸的版面向着多而大的趋势发展,版式丰富多样。其中,报纸随着版面逐渐扩大、增厚已初步具备“书本化”的功能,报纸版面相对比较灵活,版面大便于读者阅读,文图混排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图文并茂更加美观,也使得新闻更加直观,更加赏心悦目的传播,报纸版面文字常使用横排,也可穿插使用竖排,标题字号大小也变化无穷,字体也花式繁多,再加上底纹、花边、艺术字等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大量吸引读者眼球,大大加深了报纸的可读性、耐读性。
4 报纸在新闻传播上面临的挑战
首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激烈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新闻等信息的及时、迅速、直观、动态等方面远优于报纸,报纸在获取新闻经过采访后要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工序才可发行,无法像广电那样现场直播采访,第一时间把新闻传播出去。发行速度也不如网络、手机快捷。其次,现代社会生活快速多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们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报纸在新闻传播上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是报纸在新闻传播中可以适当提升其他功能,不要以为的只行使告知功能。加强解释功能,快速新闻媒体由于时间和版面限制往往无法正确深度地解释一些问题;发挥报纸媒介阅读群体多这一特点加强监督功能,通过这些扬长避短的办法可以使报纸新闻传播的功能得到加强使报纸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依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5 结论
综上所述,报纸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以表面、肤浅、陈述性的告知为基本功能的媒介,在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报纸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已经提升为告知、解释、监督和论述。
参考文献
[1]潘堂林,梅明蕾.拓展新闻报道边界——报纸功能演进的一个基本路向[J].中国记者,2008(10).
筹措的手段主要有: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及相应的比例,保障教育经费筹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保证教育支出的逐步增长;通过各种行政或经济手段吸纳各种民间资金或资源投资教育事业。
2、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
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经费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多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
关键词: 公安院校;能力本位;计算机;教学改革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ions;competency-based;computer;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17-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日益猖獗,社会危害日趋严重,信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形式非常严峻,给公安机关涉机、涉网案件的侦破带也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目前在公安的日常工作中或者办案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非常的广泛的,计算机的应用给公安办事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比如信息采集,网上办案,交通管制,网上通缉,指纹识别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那么,如何将与公安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最新成果融入到计算机教学当中,提升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面向应用需要,面向公安工作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以应对复杂而严峻的公安工作,成为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现代警务特点和警察职业所需,引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新模式,为培养现代警务急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创建了新局面。
1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的思想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人提出的,在90年代传到我国,在我国有几种称谓,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培训以及能力本位教育。[2]
能力本位就是讲在职业教育中以职业的实际能力为依据进行。通过对职业活动的要求出发,然后教授学生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3]
2 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
公安院校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4]。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面向应用需要,面向公安工作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原则。因此,结合“能力本位”的特点进行分析,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定位不明确,没有根据公安实践工作对计算机技能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学目标。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仍沿用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开设计算机应用等简单的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也与公安工作相脱离,没有体现公安工作的特色。
第二,教学内容落后,没有按照当前的公安人员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课程。目前的公安院校教育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公安的职业需求而进行教学的改变,仍然是以最简单的打字,排版等最基础的课程为主要内容,明显满足不了公安岗位的计算机需求。
第三,教师队伍缺乏基层锻炼,无法提供对公安实战工作的指导。公安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虽然在计算机领域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没有在公安机关基层锻炼,导致对计算机在公安工作中有哪些应用教师自己也不甚了解,更不要说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来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
第四,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不合理,采用形式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评价缺乏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目前,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够重视,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查。
综上所述,目前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突出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难以培养符合职业上岗要求、具备胜任公安实战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因此,需要紧紧围绕“能力本位”的思想对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3 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都依据一整套“能力”来制定,其中,这些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所必需的。根据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 “能力本位”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3.1 针对不同警种的工作职业特色,分析其公安业务中对计算机水平能力的实际需求,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能力本位”要求教学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明确,就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而言,需要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具备某警种岗位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可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公安人才。
随着“金盾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安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刑侦、经侦、治安、网监、户政、出人境、交管、监管等公安业务都实现了程序化、标准化、智能化。因此,为了使各警种所对应的公安专业,体现特色,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及时适应公安工作信息化的需要,必须针对不同警种对计算机能力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3.2 对公安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了解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实时更新并模块化教学内容以适应警务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完一项内容,就能完成一项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因此,应打破传统公安学科体系的界限,重新按照各警种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组相关学科知识,构成不同需求的教学训练模块。以岗位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性教材,以满足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求。
3.3 注重师资培养,不断加强教师的公安一线实战经验 要经常性的与警务部门合作,进行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安排教师到公安部门去实习,在实践中发掘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试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使得教师回到学校之后,面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更加接近现实,并且更加真实,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4 更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面向职业的计算机实践,增强公安实战能力 打破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合作-抗辩”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教学课堂。
此外,在努力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体现在机房与第二课堂,更表现在贴近公安实战,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犯罪的知识等方面。除了增加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比重之外,还应该紧密结合公安实际工作内容与需求设计实验内容,明确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通过实验可以掌握的技能,使得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通过一次实验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掌握在将来的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问题的强烈愿望。
3.5 采用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从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创新意识方面等进行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总之,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需要紧密围绕公安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实战中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有效而实用的改革。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方面的犯罪行为越来越多,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目前犯罪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很重要。这就要求公安人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并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用自己的技术手段遏制住目前的犯罪形势,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公安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力度培养未来公安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积极的实施教学改革,为我国的公安部门培养出真正的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公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03-106.
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06-01
农民工的相对能力是指农民工本身具备的能力与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的能力的匹配程度。农村劳动力(包括外出劳动力)虽然内含的人力资本量不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种劳动力高,但从其出生到就业都程度不同地接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而且不同的外出劳动力可能接受了不同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所以,并非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才具有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一般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这种资本只能通过教育、培训、交流以及实践总结等途径来获取,是能够使价值增值的特殊资本。而舒尔茨认为,按照投资类型可以把将人力资本分为五种,即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和医疗保健。
一、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所谓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和传统的产业工人相比,农民工具有新的独特的、典型的特征:第一,几乎都居于城市就业体系的底层,而且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第二,他们中的多数生活困难。第三,他们的流动性大,却又难以向上流动。总体而言,农民工无论从制度、能力,还是从市场地位看,都属于弱势群体。而目前农民工人力资本低下的严峻现实,一方面难以满足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延缓我国城市化步伐。为了缓解农民工人力资本低下的现实问题,笔者将从政府、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三个不同的投资主体角度,分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分析:
(一)个人投资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主要集中表现在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状况、工作经历经验等方面。一般地,一个人教育程度越高,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其本身拥有较好的人力资本存量,学习能力强,因此就业竞争中相对有利,而教育水平低的人却处于不利地位。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地位,就需要不断提升以教育水平为中心的竞争力,从而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而根据示范效应,如果一部分人因为提高教育水平而增加了社会收入,提高了社会地位和竞争力,那么就会引起更多其他的农民工仿效和跟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长期这样就可以形成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良性循环的局面。
(二)用人单位投资
传统意义上,用人单位只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追求经济利益,不会主动加大对职工的人力资本投入。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多数会在注重企业发展利益的同时,主动考虑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长久。因此,用人单位增加对职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也就可能成为一项长期的措施了。而随着国家对“农民、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财政加大对企业在职培训的扶持和补贴,特别是对农民工,更是前所未有。那么企业就会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增加其技能种类,提高工作熟练度和职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没有付出多大的投资成本,因为有各种国家政策的照顾,包括缓缴社会保险费,培训补贴,吸纳富余人员补贴,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基金等。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政府更是把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于促进就业的投入也是空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更要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一方面是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长期支持,另一方面,这也是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机遇,一旦此时留住了人才,保存了人力资源,就相当于保持了金融危机后重新分配市场的有利位置。
(三)政府投资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政府投资主要体现在政策和财政上。对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繁荣,以及公民社会文化、道德素质提高等目标的追求就成为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动机。
政府投资主要体现在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引导其与农民工开展集体协商,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组织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稳定农民工岗位。强化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各市、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大实施力度,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小结
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元化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的根本。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过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投资主体应该有各自投资重点的选择,三方投资主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而使各种有效资源积极进入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