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3-30 09:33: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 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篇2

引言

2011年2月27日在新华网上与网民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总理提出网络民意对于党与政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每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源头或者是终点,对于政府来说,其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视线中,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矛盾,信息传播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传播对政府形象不利的信息,错误的引导网民,激起社会矛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引导网络舆情,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国政府公信力首次出现是200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从学术上看是指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可与评价,包括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理解或者支持,也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信誉、形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

互联网时代具有信息的共享性,通过互联网技术,人民群众可以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能够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而自身的观点也有可能被其他的互联网用户所知晓。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是官方媒体垄断的时代,而互联网时代则打破了政府的媒体垄断,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1.网民规模发展迅速

根据数据显示,随着4G手机技术的商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关注社会事件,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网民数量为3.84亿,而2010年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4.57亿,2015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8亿。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比例已经高达81%,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增加到5.94亿,使用新浪微博社交平台的月活跃人数超过2.12亿人,互联网视频APP软件的应用,使得网民自己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而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

2.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增强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疑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得到一定的解答,公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增强。在目前互联网提供的渠道上,如电子投票、网络投票、BBS等都能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如2010年5月4日搜狐新闻网“国家统计局称中国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的新闻消息,消息一出立刻受到网民的关注,搜狐网上有超过2.8万的人参与,网友对该消息进行批评与质疑,说明互联网舆情的影响力大。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一)网络曝光政府官员腐败的现象增多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国家政府官员中出现腐败行为时,一旦经媒体曝光,则会被广泛的网友知晓。一些官员在网络媒体面前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导致网民对政府印象下跌,政府公信力受挫。在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官员开房、官员艳照门等视频图片,使得政府被网络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二)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参与政府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仍显不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信息,对于政府公开行政政务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华南虎事件”“王立军事件”等都显示出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导致社会网络谣言,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一)开展电子政务

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当与时俱进,要通过引入电子政务系统,提升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实现政务公开,并为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日常职责、办事规则,将政府的行政窗口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二)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或者是政府的信息不公开容易在网络上造成谣言,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通过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舆论热点进行解读,防止网民以讹传讹。通过网络发言人解答网友的问题,能够建立政府与网友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互联网时代中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十分庞杂,一些谣言信息极易在网民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损害国家形象、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事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网民由于自身的原因,其情绪极易被挑拨,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因此,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及时的处理不良信息,保障政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安.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以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1):43-46.

[2]柴红蓉.互联网信息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4):32-35.

篇3

1 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 “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 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 “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 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 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 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 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 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 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 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 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 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 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4

那个时候我们对互联网没有深切感知。今天,当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际,我们或许要重新审视尼葛洛庞蒂16年前这一判断的洞察力。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向着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扩张渗透;多媒体信息的和谐集成形成强大的传播能量;丰富的信息数据库成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信息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加入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信息产业的生产线正在向着广阔的外部产业延展从而推动着信息生产总体模式的变革;物质世界正在因人类赋予的信息表述能力而参与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这些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现象已成趋势,信息生产的总量与日剧增,信息交流的障碍日渐突破,信息使用的效率日益提高。人类个体生命的需求潜能和创造潜能正在被日益深刻地开掘出来。

仅最近十年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增长了2385.21%,中国网站数量增长了10123.9%,中国域名数量增长了11139.9%,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了80792.79%。

人们在体验着网络信息传播所主导的各种服务、感受着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能够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时段,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

互联网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

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级、各个类别的专业媒体和组织机构纷纷在互联网上建造了自己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服务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功能丰富、结构多元、布局广泛、规模庞大的信息传播集群。这一信息传播集群正在释放着日益强大的信息传播能量。

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今天中国公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扩展,公众监督权利不断加强,公众协商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社会的建造都赢得了新的空间。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障碍与坎坷,但是互联网平台所推进的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正在告别互联网早期公共信息传播与私人信息传播的初始形态,完成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如果说几年前新闻传播学界谈到的媒体融合,更多地还是指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那么今天,随着Blog、Tag、SNS、RSS、wiki、twitter、Microblogging等标志着Web 2.0新一代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普及应用,我们则更加深刻地感到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进步与变革。

今天,信息的传播者正在从制作信息到聚合信息,从信息到经营信息,从输出本体信息传播能量到整合网络信息能量。与此同时,信息的接收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创作信息,从单一获取信息到全面利用信息,从信息索取的孤立个体变为信息交流的聚合群体。这个变化是深刻的,它不仅推进着网络信息总量的急剧扩张,而且推进着网络信息的更大范围的更加便利的共享。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共创信息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人类在长期历史间创造并承袭着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本质性改变。互联网正在将信息传播的能量从网络延伸到网络之外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与改变。

互联网推进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所推进的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加大了信息提供的总量,深化了信息价值的开掘,提升了信息使用的效率。

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十余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革期:

Web1.0时代: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的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2.0时代: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的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Web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3.0时代:它将是物体全面互联、客体准确表达、人类精确感知、信息智慧解读的时代。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观。在这个或许可以被称之为Web3.0的时代,人类将赋予物质世界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在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级别的与物质世界和谐共生的智慧。

今天的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推进着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互系统的建设。在这个系统中,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新的信息模式和社会结构形式正在形成,而且过去看似完全被动的物质客体也将因人的智慧而得到主动表达的智慧机能,这一技术的应用趋势推进着人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推进着人类社会与大千世界的和谐共生。

互联网让人类拥有了另一种文明形态——数字文明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的两个发展趋向:

一是个体信息能量的深度开掘。微博(Microblogging)信息传播模式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一个手机短信的传播载体之上,已经构建起个人的信息集散平台、个人的公共对话平台、个人的社会关系平台。RSS,博客,有文字记录功能和多媒体交互能的即时通讯平台,标示地理定位信息的数码相机,有线与无线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包括IPAD在内的千姿百态的个人信息终端,所有这些技术都使得个人信息的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获得了日益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数字技术在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同时,正在深入开掘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信息创造与信息传播的能量。

二是网际信息能量的规模集成。以维基(wiki)为其代表的网络信息工程建造的技术原则与技术模式,正在日益全面地聚集着网际信息的能量,推进着互联网信息的整合与整个网际范围的信息协作。互联网信息的全程连通、全程采集、全程分析、全程使用已经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趋势;基于个体生命信息创造的整个网际的信息协作已经成为今天宏大网络信息工程的主流建造方式。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正在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为核心目标,以扩张个人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强化社会的信息关联能力为主要途径,全面调整着互联网的信息创造机制、信息获取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和信息使用机制。

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正在不断突破着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时空限制,正在把信息创造与信息使用的自由越来越多地给予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把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与人类的文明世界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推进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

篇5

1 互联网信息传播结构特点

1.1 信息传播方向

不对称性是虚拟网络应用中最大的特点,在应用节度点函数对网络用户评价喜好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可以对信息传播方向进行判断。如,知名度较高的用户很容易得到其他用户的评价,而同等知名度用户之间不会出现频率较高的评价及交流。据有效数据显示,网络中经常发表内容及文章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评价,需要有效提升自身的关注度,这一反映体现出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异配性,网络中混合连接是论坛信息传播方向的主要特征。

1.2 集聚特性

无向网络是进行集聚计算的基础,在对全局特征在网络中的体现进行展现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平均聚类系数,当提高节度点的过程中,如果节度点不大于二,说明该点处于网络最边缘,说明用户在网络中活动次数以及交流较少。当节度点出现在四的位置,那么网络用户同其他成员的交流及评价次数增多,已经可以成为社团的中心。由此可见,节度点是影响聚类系数的关键因素之一,运用这一变化可以对用户评价习惯及方式等进行判断,促使分层性在互联网传播结构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如果用户在网络运行中相对活跃,那么将会形成多个社团,不同社团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并对聚类系数一节节度点进行分析[1]。

2 互联网信息传播结构下的舆论涌现过程

2.1 选择性关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来自多个领域的信息,如政治、军事及生活等,然而实际上,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对多种信息进行接收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不足以对全体信息内容领域进行了解。与此同时,人们生活中还体现出了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同一信息会得到不同的理解,这一现象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尽管部分人们拥有相对坚定的立场,但是还是会受到信息的影响,这一观点同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相符。

2.2 选择性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结构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传播结构同选择性关注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现阶段,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已经不再被动和随机,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信息交互内容。现阶段,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否定和束缚,但是在网络信息交互过程中却能够在抒发自身观点以后得到支持。医学论文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应用网络进行交流,从而产生信息传播。这样一来,也促使网络信息传播更加生动、频繁,互联网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意扩散相关信息,这同人们日常真实生活中的信息传播具有本质区别。

而选择性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结构,信息传播的方向会在个体邻居观点发生变化时产生转变[2]。例如,一个个体的动机相对强烈,不同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不同个体彼此熟知,就会体现出相对强烈的信息交互动机,然而当观点不断发展变化时,某个个体会在周边个体观点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必将导致信息传播方向等因素发生转变。

2.3 个体相关性建模

个体为i,那么个体相关性函数可以应用f(i)来表达,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发现,话题同舆论客体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i的取值在0至1之间,那么u是f(i)的值,同时这一数值始终保持不变。此时,如果u值以0.5为界,u值越大时,将会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联系变为紧密,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选择正确的选项,因此从多个角度展开对同一问题的交流[3]。

如果函数整体取值大于0.5,那么此时说明事件和话题之间紧密性一般,此时会导致开放性出现于信息及不同个体持有的反面观点当中,人们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开放度将不断扩大,而当函数整体取值小于0.5时,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函数整体取值等于0.5,拥有两种观点的人概率平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我国在积极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创新,从多个角度出发,加强对信息技术相关领域内容的探讨势在必行。本文在对舆论涌现过程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建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结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个体相关性建模的应用,希望能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进步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微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及观点演化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篇6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篇7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篇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不断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适合现在时展的新媒体。对于新媒体来说,其利用互联网为基础,能够实现信息接收用户的增多,传播信息更快,并且用户还能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形式,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新媒体发展模式不仅顺应了时代的特点,还有利于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媒体的产生

上个世界末,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网络新媒体,之后进入我国,并不断快速发展和应用。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生活,可以购物、医疗服务、银行服务等,计算机网络真正成了现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不断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应用在社会的应用逐渐广泛,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优势。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也增添了很多的优点,比如,能够实现声音和图片、视频的融合,帮助信息解说更加清楚明白,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将这信息传达到用户的手里,提高了传送效率。新媒体不仅具有了传统媒体的优点,还增添不少自身的特点,能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展示形式多种多样,但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压迫,而新媒体以迎合时展的优势成为了现在社会的媒体发展的新形势。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新媒体发展模式变化

2.1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新媒体发展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之前的传播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人们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公开的平台上交流和传播信息,人们成了信息接收的主动方,可以自行对信息进行筛选。互联网刚发展时,网站是信息传播主要形式,虽然大家可以同时获取信息,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信息,但此时,媒体信息传播还是趋于单向传播。后期出现了网络聊天工具,能够实现实时信息沟通,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帮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随之又出现了论坛,微博等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广受大家的欢迎,不仅能够实现了信息的互动,还能让人们自己成为信息的主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甚至连国家政府都利用微博进行信息,论坛和微博的这种开发性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迅速发展成为了现在主要的媒体形式。

2.2 无线设备成了新媒体的载体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迈进了4G网络的时代,随着3G和4G网络的覆盖,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成为了新的移动网络,实现了可随时随地上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媒体也逐渐发展,移动设备成为了新媒体的重要载体,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利用手机浏览信息,实现信息的沟通。而手机技术也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替代,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问世,实现了硬件设备的优化,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完全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互动交流信息,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和趣事分享,增添了媒体传播的信息种类,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开辟了移动网络信息时代新纪元。

2.3 改变了信息内容结构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结构不断变化,网络上信息内容结构和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化。之前的媒体传播仅仅是是依靠文字这种单一形式,完全不能详细的描述信息内容,不能再现其场景。而计算机网络推动了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多种混合运用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文字信息传播形式,完全能够实现对信息场景的再现,保证了信息的完整度。尤其是现在又多了在线直播这种传播形式,直播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由于互联网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的优势,即使错过了直播,之后也可以再次进行观看。新媒体的这种以视频的形式传播信息,并且能自己掌握观看时间和观看模式,完全实现了之前传统媒体不能实现的自由性,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也带来了更多新的体验。

3 新媒体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了网络,可以保证大部分的人民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和他人的交流,但是由于一些地理环境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还没有覆盖到网络,那些贫困山区的网络技术也不太发展,根本不能实现新媒体的技术应用。第二各方面就是技术的要求,尽管现在新媒体在我国广泛的发展,但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和国外的网络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之新媒体也要不断发展创新才能适应时代而生存,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碰到技术上困难和问题,技术若是要求过高就只能采取进口的方式,直接阻碍新媒体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则是现在的网络流量费用还比较高,我国总理也提出了网络费用问题,由于流量费用过高,大多数人在使用移动网络时还是依赖于wifi,这样也间接的阻碍了新媒体的发展模式。

3.2 改善建议

针对现在的新媒体发展,要做好其问题的应对之策,首先要加强重视程度,不仅仅靠媒体自身的发展,还要引起各界的关注,让政府参与进来,让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合作,共同推动其发展,另外针对新媒体发展的资金方面也要加大投入,主要是提高基础设施,能够使得网络更好应用。除此外还要加强技术的研究,着重网络技术手段的提高,确保新媒体的发展和创新能够和时代相吻合,同时还要严格规范行业标准,保证网络秩序,使得网络环境纯洁,网民的数量增加,网民素质提高。

4 结束语

网络新媒体完全实现了以前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信息传播功能,不仅传播信息更快,而且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并且传播的形式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人们对媒体信息的发展要求也随着时代不断增加,所以研究新媒体发展模式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菲.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

[2]董鹏.刍议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模式[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09:15-16.

[3]刘元庆.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7:136-137+139.

作者简介

篇10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它的到来使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不再那么困难、那么单一、那么枯燥。它开创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有它自身特有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缺点。下面就互联网对中国化广泛传播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对中国化广泛传播的两个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大大的提升了。

众所周知的是,传播各种信息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功能,而且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非常的高。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才能有效且及时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经由互联网渠道广泛的传播出去。方便了每个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能即时获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何最新信息。互联网经过最近几年日异月更的发展已经逐渐地植根于几乎每家每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智能手机极其功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莫属,更甚于连六七旬的老人和刚懂人事的孩童也都加入了学习和使用网络的队伍,大大提升了互联网对于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

第二、互联网强大的发展速度极大增强了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互动性。

由于互联网人机交互能力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单一性的特点,互动能力又弱,使得人们对中国化的某些相关知识和理论缺乏充分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结果人民群众必然不能很好的践行中国化的相关精神和理论。同时,传统的传播方式由于解释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理论与现实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些情况在互联网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后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互联网为中国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仅仅通过自身携带的手机便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信息。而且,人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助平台对理论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的进行提问得到最为准确的答案。另外,网站管理人员会对网站进行管理和提供相应服务。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化的理解和掌握。

二、互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两点积极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就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互联网的多元性严重削减了主流价值观对于民众的影响能力。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全球媒体网络方面都稍逊于西方那些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多元性致使人民的价值观念亦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形内容都充斥在网络上,不免掺杂有一些腐坏消极的观点,它们会误导人民对政府部门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为那些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在网络上传播的机会,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决,使得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民众的影响能力进一步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目标的实现。

第二、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信息流动的数量和流动的方向是可以被媒体加以控制的,

而且媒体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信息的理解,媒体还有权利对哪样信息是否可通过,以怎样的形式和渠道通过进行把关。媒体的这种筛选作用在信息传播的全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那些信息可以进行报道,报道又该取向哪里。但是,媒体所具有的这种信息把控能力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已经日渐衰微每况愈下了。现在,各种社交app和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似的竞相冒出头来,想在网络时代占有一方之地,这些都更方便了人民随时随地收发各种信息。这样滥竽充数的消极腐坏的信息自然也有不错的用武之地,所以说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使我国对理论所有的正面宣传工作难度加大了不少。

三、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应对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首先,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各方面的法规,优化网络生态。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大主流网站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加强对主流网站的管理能力,积极推动中国化的广泛传播。再次,丰富互联网的宣传方式,还可以通过在媒体平台上定期举行演讲、辩论讨论、答疑等等方式方法来促进中国化的广泛传播。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优点和缺点相依而生、相伴而行,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法规,最终使广大普通民众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