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1 15:1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1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身,将知识显像化、趣味化,正确表达了学科的知识内容,反映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远程反馈的功能,弥补了板书表达的不足和缺陷。金融学精品课程课件的制作,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符合教学规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同时抓好传统的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讲清基本知识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金融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重要性和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最起码的目的。否则就可能是课上热热闹闹,课后茫茫然然,对所学课程缺乏理论功底。金融课对许多学生来讲,本身是一门很生疏的课程,专业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如:在讲到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基本概念时,可用超级链接重点讲解,从现实中如何操作具体业务出发,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然后推导出理论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抓住重点和难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所谓重点,就是重要的理论、知识等内容;所谓难点,就是较难理解,不易把握的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讲授中除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授一般内容外,讲清重点、难点,就能以点带面,加深理解,否则本门课程的学习就只能是囫囵吞枣。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在非本专业要深入浅出地讲授,重点是“货币政策”,难点是“金融市场”,使学生学会分析我国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而在本专业“货币理论”是重点,货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难点。这里必须明确本专业与非本专业讲授金融课是有明显的区别,才能有的放矢。因为本专业学生金融知识较丰富,自学能力强,也更注重课程的前沿理论,教师可以重点讲授核心内容,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还可以结合讲授内容,指定阅读外文资料,以便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而非本专业的学生,由于金融专业底子薄,建立不起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必须按照其能负担的原则授课,传输知识信息的数量要适度,难度要稍低些,知识梯度不要陡峭,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注重金融案例教学法,培植创新力

金融案例教学法以实用主义为原则,重在培植创新力,提倡学生作出与真实答案不同的结论,以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同时,提高了金融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调整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促使教师在教学领域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案例教学中体现了“师生互为主体”,由课程内容以应试为主向体现内容的现代化转变。

创新力是用已有的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加以升华的能力。而金融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心选择案例、适时布置案例、安排学生讨论以及写出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金融案例具有图文并茂或数表同存、牵涉面或宽或窄、主体范围几乎没有限制、体裁多样、时效性强等特征。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现代金融学既是理论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既有理论问题、应用技能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既是宏观经济学,又是微观经济学,既有宏观金融,又有企业金融,金融学与经济学密不可分。特别是1997年学位委员会调整了专业目录以后,将原有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国际金融、投资经济合并为“金融学”,列在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扭转了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现代金融学成为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数学、计量、工程、信息、博弈、伦理学等都在金融学科中留下痕迹。为适应这种拓宽的培养口径,金融专业教师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授课。讲授理论课要有实践的印证,需要补充专业课外相关知识或相近专业课方面的知识;讲授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如银行经营管理,应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讲授,使理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了解实践与理论的内在联系。

一个好的金融教师“功夫在课外”。金融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搜集新资料、研究新问题、撰写新文章、参加学术会议,挖掘金融前言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做到金融学教学常讲常新,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人才。

篇2

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由于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大,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难点。

先说说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我们知道,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我觉得这一改变,体现了本次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标准,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显然课程标准更具有合理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这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对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而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习数学的范围。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没有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超纲”之说了。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即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

再谈谈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学中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地具体化,是根据教学大纲阐述学科内容地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地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地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地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地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3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得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学习来说,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学生初次接触舞蹈时,不能让学生觉得困难,高难度的技巧、高强度的训练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记得在我校今年上半年的“百花奖”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都不是学舞蹈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舞蹈,所以刚开始大家都非常紧张。那么,我们的第一个内容就是通过拍手、拍腿、拍肩来变换简单的手上动作,然后改变音乐节奏,由慢至快的节奏让动作也随之加快,而难度也随之增大。当所有的人都整齐的跟着音乐做动作时,那种统一的美、整齐的美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所在。那一刻,笑声充斥着整个教室,每个人都在想:“原来我也可以跳舞。”兴趣由此而生,信心由此而增。所以,在教学中,“一切从兴趣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淡化技术难度,改变学习方式。

    普通中学里喜欢跳舞的学生甚多,但绝大多数同学只是对舞蹈有兴趣,却没有基础。对舞蹈的认识、态度持不同的见解,对学习舞蹈有不同的心理障碍,教学对象有教大的差异性,这些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课堂要排除学生不同的心理障碍,引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和热爱舞蹈。

    我在“走进舞蹈”一课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套十分简单的舞步,并选了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藏族、拉丁舞、秧歌)供大家辨别。首先让大家把舞步跳熟,在此基础上让大家以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和体态,配合藏族乐曲来表演舞步,所有同学都感受了藏族舞蹈的粗犷;当大家两人一组手拉手,配合轻快的音乐,把舞步加快表演的时候,大家体验了拉丁舞的疯狂;在第三段音乐播放的时候,许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所以我给了大家五分钟时间,自己根据音乐的风格,结合我们刚才学的舞步,创作一个舞蹈片段,整个教室处在一片沸腾当中,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分组表演,这节全省展示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捕捉当今青少年的流行文化热点,将街舞、生活舞蹈融入校园舞蹈活动中。

    学生的舞蹈兴趣和喜好会随着社会舞蹈发展潮流而改变。近年来,体育舞、健康舞、街舞、“芭拉芭拉”,还有在香港极为流行的“生活舞”等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跳这些富有动感的舞蹈更具有青少年的特点,学校走廊、操场只要有块空地就可以动起来,而且舞蹈动作并非是经过刻意营造而成的舞蹈形式,因此,我在舞蹈课中加入了课本上没有涉及的动感舞蹈的内容,以跳为主,使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舞蹈来达到放松、解压的目的。特别是许多爱惹麻烦、爱捣乱的学生,他们内心只是需要一种方式来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接触这些舞蹈之后,他们自己自发组成舞蹈社团,利用课外时间来编排学习一些舞蹈,研究一些舞步,大大改进了不良行为的出现。

篇4

教训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案例:在刚开始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时,我立即将学生按所在位子前后四人分成一组,殊不知,这样的分组在讨论进行了两轮后就出了问题。有的组可以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组却鸦雀无声,有的学生还当面抱怨说,组里有的成员从来就没吭过一声,所以不要说高效课堂,甚至可以说比原来传统教学的效果还差。组里一旦有几个性格特内向的学生,气氛就活跃不起来,讨论效果就比较差。

反思:分组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然就会事倍功半。而这步工作还要得到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对全班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学习基础、能力、性格、性别差异等,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从而实现可合作性。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学生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好、中、差三个层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学生,尽量做到“异组同质”。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能力差但有学习愿望的要分配到组长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去,调皮的学生放在全班最有“权威”的同学任组长的组里去。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训二:忽略预习,指导学生不到位

案例:有一次在讲新课时,课前并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觉得这样布置练习也太浪费时间了,干脆就到课堂上叫学生自己先看书,接着就回答我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浏览了我设计的几个问题,就按要求花了10分钟看书,,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于我提出的问题,简单的能回答,稍微难些的还得再看书,一问为什么,学生很委屈地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生词都没查完,怎么谈得上加深理解。

反思: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设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而有时设定的目标又太简单了,指导得一点都不到位。所以在高效课堂中,我们在预设这方面要花更多的心思。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教训三:当堂训练形式单一,学习效率低

案例:我在连续几天的当堂训练中,布置的练习都是我辅导书上的或是多媒体上预先设计好的,几天下来我发现学生明显感觉很枯燥,面露倦色,并且我还很难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有一次,我课堂训练的时候,讲到当今社会的时政热点知识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涨,非常积极地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我在他们的发言中也学到不少东西。高中教学中,我原来总是认为,花时间多赶进度很有必要,至于课外知识可以省略,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学生乐在其中,而且收获颇丰。之后我又尝试了让学生在当堂训练时自己总结课堂重点,然后在迁移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循序渐进就行。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到底什么是历史?我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主要是上好一节讨论课,通过讨论历史的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了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历史教科书中治国安邦的道理,科技发明的创见以及文学艺术的魅力,无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修身、齐家、治国,从历史中都可以寻求借鉴。

二、充分运用目录进行历史教学

目录是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文正文的索引,而且是课本知识体系结构和课文叙述的许多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是课本内容的纲。特别是在新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很明确,每个单元讲述的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有什么特点,通过读目录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为例,5课内容分别讲了列强发动的四次战争,突出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一主题,这样一目了然,线索很分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线索。

三、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使用历史地图是为了使学生在了解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帮助学生去记忆历史。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的时,教师可运用活动地图将史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思绪随着教师的讲授再走一趟路,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那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再如八年级上册18课战略大决战时,三大战役中的几个重要地点:中迅速攻占的锦州,让学生通过在地图上的比较,能够直观知道锦州这一位置的重要,从而能够理解人民正是用了“关起门来打狗”的战术;还有淮海中的徐州,是南京北面的门户,也是重要军事基地,所以在这个地方进行了决战;再就是中的北平、天津、张家口把敌军分割包围在这三个孤立据点,截断敌军南逃和西窜的通路,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通过识图,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些地点的重要。加强史地联系,能从历史地理的变迁中寻求历史发展的足迹。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课前准备了: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在课堂上可以随时调用,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历史。

篇6

《高中地理》是整个高中教材中科学性比较突出的一门学科,它包含了巨大的知识量,虽然高中教学中不更多的教授深度科学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学校内闭门苦读书本知识,对地理学中很多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概念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容易。高中地理教材包括自然科学中天文、地学、大气等空间动态性很强的并富有探索性的理科类知识,也有社会科学中人口、资源、城市、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化的文科内容。其综合性和区域大跨度及复杂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显然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于学生合理运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这也是全面贯彻新课改精神的终极目标和最佳途径。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一直以来教师就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主宰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质疑,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之中,从而积极主动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给予学生足够的质疑和自我展示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心情状态,让学生敢于想、勇于说、乐于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教师在新课程要求之下要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让自己的知识涵盖量和职业操守达到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助理”、“配角”、“服务员”,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并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教学关系链”,达到教学同长的目的。

其次,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强化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改原有的“私塾式”的教学模式,避免“填鸭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地理课本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地理课可以通过让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本知识,做课前学习笔记,然后教师加以指导,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我的教学创新探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创设有创意的地理教学情境。创设各种创意情境来激发学生地理思维。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模块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让课堂摆脱教师的“影响”,让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模块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篇7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正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不断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要富于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篇8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5-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五、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这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教师需要在课前学会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产生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和普通人一样,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师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教师一定要能够理智地加以克制,并作出及时调整。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

篇10

【中图分类号】TP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5-02

1 教学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电工电子学》是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电类基础课程。每年面向化工,机自,高材,印刷,包装,安全,非金属,材物,材化,应物,制药,成型,船舶,油储,设计等10余专业近2500名学生授课;同时开出实验近14400人次。它在我校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是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电类基础课程。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工电子学》的教学目的是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宽广的基础。由于课程本身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本课程通常被列为相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或者作为重要的选修课。

《电工电子学》作为技术基础课,即不同于专业课,它更加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又不同于某些基础理论课,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其次,《电工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新的器件和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既要抓住基本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所以电子电工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要求,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程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与充实,优化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强化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和力度。

2.1 强化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的联系,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的联系,不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打破以前不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确立了几大实验教学模块。如教学大纲中电子器件的识别与应用部分,是通过对二极管等电子器件的认识与应用能力而展开教学,在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器件识别、测试、应用能力的训练;另如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分析部分,通过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一步步的制作测试过程,来学习了解直流电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些实验模块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各常用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而且对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过去学科体系教学转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存在联系的实际电子电路的实践分析的学习过程。实验课与电子技术课程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体现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的课程特点。也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较好的衔接。

2.2 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课程教学的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学生对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有困难,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动画演示等手段解决;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认识电路,分析电路等上,化解学生的难点,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其应用性的特点。

2.3 增加动手能力,培养合格人才

减少一些纯理论教学的课时,增加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培训基地及专业实验室的教学时间。把过去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思想转为用理论去解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增加对元器件的识别、单元电路的测试等实验教学内容。

2.4 完善指导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各种电子实验、实训指导材料。制订了相应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2.5 拓宽教学内容,联系设计大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安排了和电子设计大赛相关的综合教学培训模块: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综合内容。在进行该模块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逼近应用和开发实际,有查找资料、有工艺设计、有实际装接、测试,还要完成实践报告,最后回答指导教师的相关提问。这种重基础、分层次、宽口径、模块化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理论教学。

《电工电子学》课程组教学中以能力为中心,符合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等的教学原则,并且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中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减少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采用新颖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精心建设,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个个教学模块,以能力、素质教学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一个个模块中的项目作为教学的单元,首先虚拟演示、动画或实际测试作为课程的引入,然后介绍其工作原理、特性等相关理论,再回到实际中依靠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来验证学到的理论。这样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验证再提出问题”的循环之中,把教师的课程知识传输过程转化为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目前较难解决的“教”与“学”的矛盾问题。

3.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借助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演示技术等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电子专业实验室和机房等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学生进行实验、实践等基本教学内容的需要,另外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3.3 综合实习开展课程实际训练

在课程结束后,开设《电工电子学》综合实际训练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作基本的辅导,提出实践要求;(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定实践课题内容,进入图书馆寻找资料,并做出设计电路;(3)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装接、排故、调试并作相应电路参数的测试;(4)根据实践内容,写出总结报告或设计报告;(5)最后指导教师组织对每个学生根据设计的结果和报告内容进行答辩,确定实际训练成绩。

3.4 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评价标准的制订

《电工电子学》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与传统相比,作了较大的改革。考核内容从以理论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能力的测试,通过强化平时的实验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4 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教学组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与时俱进,制定与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指导纲领,课程组定期讨论《电工电子学》教学的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并把研究得到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在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使电工电子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始终保持先进地位。

4.2 加强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

严格要求教师上课纪律和学生听课纪律,要求主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作相应记录,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按照教学日历进行授课,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了集中备课、作业批改制度。集中备课制度的采用增加了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有利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动态,探讨微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集中批改作业制度,使得学生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反映,有助于教师在上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建立互相听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4.3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个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也踊跃参加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和实验研究项目的申报。

4.4 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注重网络资源的更新

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化,使之成为同学学习、交流的工具。课题组已经将部分内容放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如电工电子学教学课件,其他网络资源,如教学网站、课程录像、电子教案、实验讲义、习题集、课程相关内容的新动态等正在加紧研制,争取早日挂接在学院网站上,使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4.5 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并适时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

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争取使课程组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相关技术培训。

制订了详细的中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以提高课程组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

5 结论

《电工电子学》课程经过教学改革,无论从对学生的教学,还是教师的科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军玲,陈晓平,李长杰,朱孝勇.关于“电路”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讨.江苏大学学报.2003,25(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