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劳动感悟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2 14:4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实践劳动感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实践劳动感悟

篇1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通知》的精神实质。各地、各部门的劳动部门要组织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特别是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和劳服企业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劳服企业十四年来稳定社会、促进改革和在市场就业中平抑失业率的重要作用,深刻领会《通知》中明确的新形势下劳服企业的发展方向、重点、目标和任务,以及国家对劳服企业的扶持政策,发挥劳服企业“五自主”优势,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篇2

2.本规定所称的“勤杂工”,是指在企业、事业、机关、团体中的勤务员、服务员和一般通讯员,不包括旅馆、饭店、浴室等企业中从事营业工作的人员。

(二)关于普通工的工资标准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可以按照劳动力主要来源地区分别规定几个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该尽可能在同一地区招工。

2.普通工的收入与农民的收入作比较的时候,应该以建筑业普通工的三个等级中的二级工的工资标准与农民的收入作比较,以普通工的日工资标准乘以二十五天半作为普通工的月收入,以一个农民劳动力的全年收入除以十二个月作为农民的月收入。

3.普通工的工资标准,应该根据他们所担负工作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计算城乡生活费,应该包括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文娱费及因在建筑工地工作多耗用的鞋袜费。

5.普通工实行“新人新标准、老人老标准”,应该采用对于老工人补发新旧工资标准差额的办法,以便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单位可以统一按照新的工资标准规定计件单价。

6.家住城市的长期临时普通工,应该按照“新人”待遇,执行新工资标准。

7.临时普通工合同期满续订合同时,原则上应该执行新工资标准。如果遇有特殊情况,应该在符合暂行规定精神的前提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灵活掌握。

8.铁路、交通部门的普通工同样执行地方规定的工资标准。

9.厂矿企业的正式普通工的工资标准今后如何处理,另行研究。

(三)关于勤杂工的工资标准

1.勤杂工的工资等级一般以不超过四个等级为宜。

篇3

不实行学徒制度的工种、业务的名称表,同样按照上述手续制定。

2.正式工人、职员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改行学习别的技术和业务的时候,以及转业军官当学徒的时候,都应该按照内部调动工作处理,不实行学徒制度。

(二)关于学习期限的计算、休学和解除合同

1.学徒的学习期限应该自合同生效之日算起。

2.学徒在学习中途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而改变工种业务或者调换学习单位的时候,其学习期限可以合并计算。

3.学徒在学习中途因故停止学习连续在两个月以上的,其停止学习期间不计算为学习时间;不满两个月的,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但是企业停工期间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每年停工时间长的行业在规定学徒学习期限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停工的因素。

4.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学习期限可以适当缩短,只要生产或工作需要,本人的技术、业务达到转正的水平,经过考试合格,即可转为正式工人、职员。至于学习期限是否需要一个起码的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考虑。

学徒应征服兵役复员后继续当学徒的时候,其学习时间可以前后合并计算。

5.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满六个月的时候,应该休学,休学后在一年内身体复原,可以恢复学习,否则,应该解除合同。

6.学徒开始学习后半年内,如果发现患有严重慢性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应该解除合同。

(三)关于生活补贴

1.学徒的伙食费标准应该根据城市、乡村、矿山、野外等不同的工作条件,各行业的特点,和各工种劳动强度的差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几个标准。

2.学徒学习期为四年的,其第四年的零用钱可适当提高一点,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3.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不满六个月的,生活补贴照发;超过六个月休学后,停发生活补贴。

4.企业停工期间,学徒的生活补贴照发。

5.铁路、航运系统规定运输部分学徒的生活补贴标准的时候,应该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的意见;其所属工厂中的学徒,应该同样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的生活补贴标准。

6.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生活补贴按照学徒生活补贴标准第三年的最高标准执行,但是不能执行第四年的生活补贴标准。

7.某些个体脑力劳动者(如中医)培养学徒,如果习惯上是由学徒自备生活费用的,仍然可以从习惯办理,或者由师徒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四)关于学徒参加计件工作

1.学徒参加计件工作的时候,他所做的那一部分工作量,原则上不计入师傅(或工组)的工作量之内,具体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制定。

2.学徒转为正式工人后的第一年,参加工作计件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计件工资;从事个人计件工作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计时工资标准执行。

(五)关于奖励、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

1.学徒可以享受合理化建议奖和不属于工资基金开支的其他奖励。

2.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保健津贴(高温津贴)和出差补助费。除此而外,所有野外津贴、林区津贴,生活费补贴、地区津贴、施工津贴等,学徒都不能享受。

3.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生产和工作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4.学徒本人住公家宿舍的时候,免收房租、水、电费。

5.学徒家庭生活有困难的,不适用职工的困难补助办法,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社会救济办法处理。

6.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医疗所需要的医药费、住院费和住院伙食费本人负担有困难的时候,由所在单位酌情补助。学徒休学以后,停止享受医疗补助待遇。

7.学徒休学回家所需的路费,可由原单位酌情处理。

篇4

品德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与活动型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课程倡导的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说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教学活动建议”,以建议的形式,引导教师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

一、品德课活动教学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小学德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这些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并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德育课堂始终充盈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

二、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

根据活动教学的方式与内容的不同,在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体验领悟式

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景模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等都是体验类活动。所谓体验领悟,是指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比如打扫卫生、做简单的早点等,并写下自己的劳动体验。上课时,通过学生常接触的场景,将过去能做的、做过的劳动生动地表现出来,意在调动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回忆自己参加劳动的情景,着重谈谈当时劳动的过程。通过这些积累,再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岗位,进而扩展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使学生明确完成好一项劳动,也要有一个好习惯。接着模拟“三・一班劳动展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参与到情境中去,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成果,抒发自身的情感。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劳动的感受更加明确起来,对劳动者的劳动发自内心地尊重、感激,进而明白了劳动是人生美好的品德。

(二)自主感悟式

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活动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看看谁的主意妙”这个环节时,我通过展示不同的教室布置示意图引起学生改善教室环境的兴趣,进而针对自己班级平时教室板报、墙报、卫生等方面问题,引导他们出出主意。在环境的创设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觉得教室的黑板报应该出得有条有理,不能全画画,也要写上字。”“我想同学们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位,不要到处乱放。”“桌凳要摆放的整整齐齐,乱了要及时整理”……不一会,学生就说出了许多改善意见,他们从主观上明白教室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让它变得更美,而不是用一些不好的习惯去破坏它。这种自主感悟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真切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自主感悟式活动主要包括情景模式、讨论、辩论等。

(三)交流探讨式

交流探讨活动包括讨论、评价、报告会、展览、广播、写标语、辩论等。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其中有“谁的功劳大”这样一个故事,通过阅读,我让学生谈谈故事中探子、军师、将军和士兵、樵夫、说客各自做了什么贡献,“如果少了其中一种人,赵国能不能免于灾难?能不能说他们中某一位功劳最大?”在处理这个板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然后紧扣“谁的功劳大”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争辩,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在合作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对合作有新的理解、新的想法。

学会交流,是与人沟通的前提条件,擅长交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而在教学中,交流成为了师生间及生生间互相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

(四)设疑探究式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探究式学习。观察、调查、搜集、整理、辩论会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环节时,针对“该不该守规矩”学生展开激烈辩论,有的支持“遵守规矩真麻烦!”有的支持“自己的一点小麻烦,换来的是大家的方便。”对于这两种观点,我始终处于中立状态,让学生充分抒发自己的观点。虽然在短暂的课堂辩论会上未有结果,但每一次的这种设疑探究式学习都给学生留下了一些思考,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课后,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查阅资料、向学者求教等获得正确理解。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五)操练活动式

操练式活动以儿童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为主,如课标中列举到的演练、竞赛、绘制、办报等形式。在教学《我的同学很棒》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好剪刀、纸、彩笔等工具,上课时学生开始制作卡片,卡片内容是“我的同桌真棒”,卡片上不出现同桌的名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最后,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这个活动在动手操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现平时观察中的积累,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所以我们的课堂教育应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扣住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把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课堂教学中任何一次活动我们都不能将其一概归为某种活动类型,因为,课堂可能往往既是体验领悟式活动,又有交流探讨式活动的成分,或者几种活动兼而有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状况合理地组织,合理地指导,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42-01

一、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在情景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生活情景中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 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体验与文本对话

善用生活资源 关注学生的生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导做、学、教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二、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学时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光说而不去实践,教学就会成为一张空文,毫无意义可言。品德教学要善于链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使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是真实品德课堂的意义所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在实践中创新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小学生活动可熔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践中成长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品德课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定能让学生通俗易懂,更好地达成目标,受到良好的实效。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3、在实践中养成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6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20-01

品德教学需要情感的教育、情趣的引导以及文化的熏陶。小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单纯的理性的说教与道理的灌输往往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更多的应该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以及思想方面的引导。教师要客观、准确地认识到目前小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等,从而带着一颗热心来积极引导学生,用情感教育鼓舞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实践引导,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真正收获情感认知,也才能使学生真正修炼成一种品格,所谓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良好品格塑造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将课堂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丰富自我,塑造出一个充实的人生成长经历。例如,小学低年级“拉拉手,交朋友”这一课,就是一个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联的课题,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将课堂打造成一个交友课堂,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学会同他人相处。首先,可以让同桌两人一组,先以同桌为例展开“拉拉手、交朋友”的实践,教师在一边用和蔼、亲切的话语鼓舞学生:伸出你的小手,伸出我的小手,我们手牵手,你向我微笑,我朝你点头,从此便是好朋友。让同桌之间一组,一边学习教师的口号,一边操作,通过几轮的反复,同桌之间增进了友谊,在此基础上,展开同其他同学的合作,让学生学会交友,这样整个班级就结成一个大集体,成为其乐融融的一个大家庭。

二、讲述故事,宣泄情感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种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从基础阶段去塑造,小学时代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孝顺美德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孝顺、尊重等品德也需要情感的力量去塑造、教育和培养,因为品德教育并非通过说教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感动,出现一种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品德教育的效果,也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父亲的疼爱”就为孝顺品德教学提供了有利素材,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素材,用情感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在未正式学习这一课前,教师可以上网为学生寻找一些关于父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看这些资料获得一种主观体验,获得一种感悟,心灵受到触动。经过实际的播放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甚至流下了眼泪。学生的心灵与情感受到洗礼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针对所看的故事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讲述一些关于自己和父亲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对父爱的理解,学生在感动之心的带动下开始思索,开始搜索记忆,一些学生讲出了生活中非常小的事,但是却表达出了对父爱的深刻理解。一名学生说道:“我爸爸每天早餐都为我剥鸡蛋,将煮熟的还烫手的鸡蛋用手颤颤地剥皮,再立刻放进我的碗里,说要趁热吃……”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对父爱的理解,一些学生说着说着还哭了,这就是对父爱的深刻理解。

三、亲身实践,表达感受

情感教学离不开实践的过程,因为只有经过实践、实际体验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才能收获一种思想认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实践,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认知,获得一种感受,并将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学,才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生活。例如,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课后,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感受,可以组织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为学生布置一些劳动任务。如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去户外锄草、捡垃圾等等。让小学生在擦擦、扫扫之间体会到劳动的滋味,通过弯弯腰拾垃圾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当劳动完成后,当学生静下来,再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劳动感受,有的学生说:“劳动的滋味是累的,因为伴随着肢体活动,全身很累。”有的学生说:“劳动是美的,因为经过劳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生活环境都焕然一新、一尘不染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感到很舒适,很美好,因此,劳动应该是美的。”不同学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传达对劳动的感受和认知,最后教师进行集中总结,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苦中有乐,让学生热爱劳动。

四、结束语

品德课是教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科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与品德的教育。品德教育需要情感的带动和支持,需要依靠情感的熏陶,教师必须利用情感教学来感动学生,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领悟到品德的高尚、思想的纯洁,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4月21日,山东日照边防检查站的官兵走进驻地港务局第一小学,与学生们一起举办“认识地球母亲,爱护身边环境”主题活动,通过讲解地球构造与生态环境知识,培养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鼓励他们要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用实际行动关爱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世界地球日”前夕,日照市实验小学组织四年级学生统一乘车至东升地毯厂参观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之后还来到太阳广场参观,当时广场上正在举办车房交易展,地上洒满了人们丢弃的传单。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捡起了废弃物,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责任,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互动活动,宣传节能环保,倡导节约。

世界地球日捡垃圾公益活动感想公益活动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参加志愿者服务奉献爱心,是我们心灵优美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加强。投身爱心公益活动,能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实惠,能让社会更加充满爱心和温暖。身处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需要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中去,去充当爱心公益活动主要参与者和领头羊。投身爱心公益活动,不仅仅能锻炼我们的心理和处事的素质与能力,更能弘扬和宣传爱心精神。在当今社会,爱心公益是显示一个素质的必备要素,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标尺。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在公益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感悟。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环卫捡垃圾活动,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校园里捡垃圾时,我们班的同学毫不嫌脏。每个人一袋一袋的将地上的纸屑、塑料瓶和杂物全部清理掉。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勤劳和辛苦,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优越,也使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珍惜环卫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也使我们对自己以后的行为有了很高的自制力,不随意去破坏环境和不珍惜他人的工作成果。

我们在捡垃圾之后还进行了足球场的清理劳动。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阳光照在草坪上,虽然有点热,但我们班的每个人经历了第一次的劳动之后这次劳动更加认真,努力,当我起身向四周看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满地的纸张和酒瓶现在已经被我们一捡而光了,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喜悦之情,虽然看上去是很简单而且很不起眼的事,但是它让我们体会到了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贵,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提着几袋已经捡好的垃圾。但我们把每个人的垃圾都倒在一个大袋子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捡的已经有几大袋了,虽然只是纸屑瓶子,但是这也让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每个人的成果看起来好像都不是很多,但是当汇总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果。

在进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之前,在学校这个小集体里,通过公益劳动,我学到了什么是助人为乐、什么是志愿活动、什么是关爱他人,它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了我的人格,为我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益劳动是不计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锋。

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创设儿童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各种活动,将抽象而又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十足的活动之中,唤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如在教学《做游戏,守规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孩子们开心地玩了起来,开始还很融洽,不一会问题就出现了:有的组因为组员不守规则,发生了争吵,有的组因为意见不统一,规定的时间结束时,还没有确定玩什么,真正玩起来的只有一两组。游戏结束了,我笑着问他们:“开心吗?”很多同学说:“不开心。”再问为什么不开心,不少人开始数落起了别人的不是。我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小朋友们,咱们的游戏怎样才能玩得开心呢?办法就在大家的脑袋里,愿意把你的金点子奉献出来吗?”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因为要解决他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首先引导他们分析了游戏玩不下去的原因,应,确定玩的内容,再引导他们结合刚才玩的游戏共同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大家都要有规则意识。后来再次玩游戏时,他们都能按照制定的规则去玩,深切体会到了制定规则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只有守规则,才能玩得更开心。

二p利用活动情境,提高道德认识

品德课程标准建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p适应社会的能力。”新课程的开放性设计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苏教版、中图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之情,我特意与本地超市联系,带领学生走进超市,和服务员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超市服务员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认为在超市上班是很舒服的工作,现在才知道他们一点也不舒服,每天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允许坐,还需要随时把那些乱扔的货物“物归原主”。超市每天都要补充货源,他们把货物搬运进超市以后,还得把新货放上货架,忙的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累得腰酸背痛……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们纷纷表示今后进超市,绝对不乱拿乱放。有一个妈妈在超市工作的孩子,知道了妈妈的工作原来是这样的辛苦,哭着说:“今后一定要更加听话,不让爸爸妈妈操心,以后妈妈下班回来一定要帮妈妈捶捶背,揉揉肩,让她感到舒服一点。”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感悟,这样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可以理解、可以实践,真正起到了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三、再现生活情境,升华道德情感

再现生活情境,就是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将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再现给儿童,唤醒他们的有意注意,去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美,从而升华儿童的道德情感。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中图版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身边劳动者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而在内心深处尊重他们,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他用摄像机拍摄了一系列发生在儿童身边、却不为儿童所留意的生活场景,然后在课堂上一一呈现给学生。场景中再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送奶工、环卫工、交警、建筑工、纺织工、送煤的、卖菜的……这些情景的再现一下子打通了儿童的生活通道,调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他们发现:这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人,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虽然他们从事的劳动不同,但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生活就不可能这么方便、这么幸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在此基础上,该教师还邀请了本校的老师和工人来到课堂,让学生现场采访他们,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引导儿童走进生活,实现自我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做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去概括出原理和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也会深刻而不会被遗忘,并能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儿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对事物或者现象的不断深入了解,道德情感被激发,往往比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说教更有效。

篇9

小学品德教材里安排了“诗园”,童谣、儿歌、歌词等被教材普遍采用,本文把这些形式统称歌谣。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歌谣进行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心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活的技能和方法,强化情感体验与表达,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因此,在品德教学的课堂里,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编写歌谣,引用歌谣,诵读歌谣,使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多彩,更有实效。

一、在导入中唱歌谣,增强学习兴趣

在课的导入环节中,特别讲究“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课堂教学中,一个合适而精当的开头,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积极有效的学习体验。歌曲和配有音乐的诗歌,常常被用来导入新课,因为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富有的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导入时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或一段配乐的诗歌,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情境感染,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也获得美感。如老师在执教《城乡巨变》时引用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舒缓幽怨的旋律中,屏幕上打出歌词,学生听着音乐,轻轻朗读着歌词,老师的一句发问“妈妈的家会是什么样的?”十分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

二、在学习中诵歌谣,深化知识与技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生活的知识与技能,精心编写成童谣、儿歌、诗歌等形式,通过设计诵读歌谣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欢快中掌握知识,增强了技能,提高了认识。如《我是小小安全员》的教学中,有位老师设计了“安全隐患扫描”这一板块,引导学生看图、联想、讨论,指出居家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提出预防措施,最后出示歌谣,让学生用快板表演,加深了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理解。

烧菜端汤防烫伤,小心谨慎忌慌张/烧饭烧水避火灾,炉火打开人要在;

高处取物易摔伤,一人爬高太危险/拖地洗衣地易湿,小步走路防摔倒;

煤气泄漏酿大祸,阀门一定要关牢。

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化、成人化的说法是不可取的,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歌谣概括了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琅琅上口的三言两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便于理解、记忆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在过渡中念歌谣,概括活动感受

学生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品德教学倡导活动化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就以几个活动板块的形式呈现。在一个活动板块结束之际,出示教师事先精心编写的歌谣,通过诵读,小结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总结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也概括一下学生的活动感受或情感体验,又为进行下一个活动板块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紧凑了课堂节奏,理清了课堂条理。如《父母的难处》,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课堂采访,播放课前拍摄的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场景,讨论哪些难处和“我”有关,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为难之处,潸然动情时,出示了小诗《父母的爱》:

父亲的爱,深沉如山/母亲的爱,柔情似水/面对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面对父母的难处/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让学生深情地朗诵,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调节了学生的课堂情绪,陶冶情操,激发美感,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为下一个板块“我为父母分忧”做好了铺垫。

四、在理解中吟歌谣,提升感悟与表达

小学生的社会性认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形成概念,理解分析,判断推理都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时最好能提供一个比较直观且简洁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构建。儿歌、童谣是能让小学生体验快乐的一种载体,它的生活性是创作者基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解释,朴素而真实,却充满了生活情趣,贴近真实生活中的儿童。所以在教学中引入歌谣,吟诵歌谣,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提升学生对社会的感悟能力,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并对这种感受做出合适的表达,升华了情感。

如周老师在执教《竞争与合作》时,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方式和意义时,诘问学生:生活离不开竞争,生活也需要合作,我也在想合作到底是什么?然后出示小诗:

合作是一双力量的手/它把一股细线揉成了一根结实的绳/合作是杂技场上飞旋的伞花/合作是奥运场上高奏的凯歌。

合作是一朵智慧的花/它把神州5号送上太空遨游/合作是音乐厅中悠扬的旋律/合作是生意场上一杯庆功的酒。

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形象的比喻,昂扬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竞争,也有合作,合作多于竞争,竞争与合作并存,我们既要培养竞争的意识,也要具备合作的素养。

五、在践行中唱歌谣,强化道德判断与选择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道德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是达到知行合一,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趋向。在教学中借用歌谣,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判断是非善恶。通过唱读歌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道德践行中,强化道德的正确判断与选择。如《我来试试看》(苏教版)老师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出示小诗《试一试》:

小朋友,学做事/遇到许多第一次,大家一起来试试/动动脑筋勤思考,多多练习很重要/碰到困难多请教,不断努力要记牢/要想学好真本事,鼓起勇气试一试。

通过小诗的朗诵,揭示了教学的真正意图是,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尝试,明白尝试是创新的前提。

歌谣是教者匠心独运,将教材的内容浓缩其中,将教材的意图蕴含其中,“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它的趣味性为学生所喜爱,很多教师往往仅在结课时十分喜欢借用歌谣,或以富有哲理的小诗,或以活泼欢快的儿歌,风趣盎然的童谣,将课堂里获得的体验与感悟、过程与方法、认知与情感,指导于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其实,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唱响歌谣,以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篇10

如,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课时:课前,我先问学生,你和小伙伴之间曾经发生过矛盾吗?当时是什么情况,后来是怎样和好的呢?有没有遇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课时,请学生谈谈邻居交往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将品德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在“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在“我来露一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第一个是小门卫,着重体验劳动有时看来简单,但每项工作都有责任,做事要有责任心。第二个是小清洁工,着重体验劳动有时也是苦的、累的、脏的。第三个是小厨师,着重体验劳动中学到的一个本领。第四个是小校医,着重体验为他人服务、为他人减轻痛苦,也是一种快乐。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劳动的酸甜苦辣。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