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2 14:4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体经济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体经济模式

篇1

一、关于产融结合模式与企业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

在国内,产融结合模式是指产业资本通过构建内部财务公司、入股外部金融机构渠道形成全新金融领域,它主要通过实体经济平台实现融资,全面深入开展实体经济范围相关业务,就目前来看,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中大型企业打造金融平台的核心模式。这些企业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海内外并购,争取快速获取宝贵市场资源,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与我国实体经济的逐渐“虚弱化”,我国经济也逐渐走上了“脱实向虚”的发展道路,实体经济已经完全陷入“空心化”发展困境。就以目前许多企业为例,他们在利益驱使下已经逐渐将大量资金转投向投机市场,例如股市、房地产、信贷、成立了多个财务公司,希望构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融结合新模式。这种产融结合模式如果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代表了企业的制度建设改革,希望确保实体经济背景下产融结合的良性向前发展,因此这是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集团实体经济化发展困境与产融结合模式的关系分析

当前社会中的企业集团在发展进程中深深嗅到到了网络经济资本市场的诱惑味道,所以这也是他们弱化甚至放弃实体经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当企业集团将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后,实体经济空心化困境就逐渐形成,它与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相互关联并发挥作用。在本文看来,首先实体经济空心化确实是刺激到了产融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比如说许多实体企业集团希望“赚快钱”,所以他们放弃了坚守多年的实体经济,而选择建设网络经济平台。当企业集团尝到虚拟经济的甜头以后,他们开始将产融结合模式与虚拟经济联系起来,不断提高产融结合模式的运营效率,优化其发展态势,希望通过企业的大量融资来增加更多虚拟经济发展空间,改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用。当前社会经济市场背景下,社会中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规模也逐渐扩大,它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困境。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所采用的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营模式,他们一般都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资源,且具备相当强大的运维实力。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虚拟经济领域的收益率也逐渐增大。在如此背景下,虚拟经济愈发膨胀,它一方面为市场股市、外汇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一方面也导致社会资金供求平衡的丧失,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下降。客观讲,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提高了实体企业集团的整体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实体资本的利润率,此时的实体经济发展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停滞、萎缩状态,其空心化困境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

三、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生原因与现存问题

1.发生原因

第一点,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的企业集团追求产融结合模式,这是因为产融结合首先能延伸企业价值链,帮助企业扩大利润空间。比如说此时企业就会积极联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内的多个领域实现企业集团多样化发展,比如说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或者基于垄断行业的利润潜力增长优化调整等等。换言之,当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过程中,他们的企业价值链在延伸,所创造的利润也更多,所以许多企业集团愿意建立产融结合模式。第二点,企业在产融结合模式中希望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发展,而这一长期价值最大化可帮助企业实现利润贴现值总和的有效提升。如果从成本降低角度来看,企业产融结合一方面希望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一方面就希望降低技术开发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还能实现对企业产品与服务范围有效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会通过合并报表实现赋税的减少。而如果从增加收入方面来看,产融结合为企业规模扩大、夯实经营基础、拓展客户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企业集团的市场美誉度也会因此而获得优化。在该过程中,企业的收益与风险承受能力也会得到全面优化。第三点,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希望满足自身的非价值最大化发展需求,结合特殊情况确保产融结合模式最优化,而并非是价值最大化。在该过程中,企业集团经济成本是受到更多的非价值最大化因素影响,因此在产融结合模式建设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时刻保护自身利益,拓展业务范围,并伺机兼并其他企业,目的就是为了稳定自身发展地位,争取为企业长期价值提升创造先决条件。

2.现存问题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某些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并不到位,其模式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就是模式发展目标不够合理,模式发展形式不够集中。从本质上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普遍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规划。这种“拼盘式”模式实际上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转型是严重不利的,客观讲它缺乏对企业深层次经济模式的优化与渗透,是典型的松散式结合,对企业集团整体发展不利。再一点,部分企业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律规范不够完善,特别是对某些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他们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但明显缺乏对集团新控股公司的有效定位,导致公司监管力度严重不到位,其中的会计制度建设存在严重滞后问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该过程中,部分企业集团的资本构建存在明显的法律盲区,这在无形中为企业增加了产融结合模式创建的风险因素。

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未来创建的针对性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同时解决产融结合模式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企业集团还需要思考良方,结合国家地方政策设计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本文主要提出三点策略。

1.对资本市场的深度完善

首先要深度完善资本市场,深度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转型期间发挥其应有作用,帮助企业集团解决自身产融结合模式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发展结构不够合理、层次性严重缺乏、发展规模受限、制度完善度不强等问题。而对于某些上市公司,他们还需要解决上市公司质量偏差、市场监管不到位、交易主体、披露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总结来讲,企业集团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体系,确保企业集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

2.健全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发展体系

要深入健全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发展体系,结合产融结合与实体经济发展稳定规模,从资本基础这个根本上构建金融业务安全管理体系,解决金融业务管理中所存在的某些风险性问题,刺激企业经济发展优化。在该过程中,企业应该实现金融业务与产融结合模式的有效扩大,保证企业产业与产融结合体系之间构建良性互促的发展新格局。

3.构建适应于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篇2

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发展,现代体育经济无论是直接经济效益(因从事体育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由于体育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都越来越趋于市场主导型。体育的直接经济效益(如体育比赛门票收入、体育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入等等)和体育的间接经济效益(如体育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等)在现代体育经济活动中都受市场需要的制约,因而,现代体育经济活动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市场为导向。

在现代体育经济活动中,对于体育市场的微观组织如企业和俱乐部等,基本都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队已经通过产权改造,逐步建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并确立了相关规则,逐渐实现政企分开,把体育组织的发展交给市场。在体育法律法规制度方面,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得到了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和体育市场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管理部门及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立,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规范了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了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单项体育市场的管理规定,比如制定了一些特殊项目的经营活动管理规定,体育中介市场的管理规定。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扩大,必然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增加,体育用品成为消费链中的重要环节,群众体育消费的体育用品市场也得到了开发。随着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体育知识培训、咨询服务的机构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各种经营性的体育培训班,如游泳、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球类等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经被亿万群众所接受,因此,体育培训、咨询将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现代体育经济的市场主导模式

(1)适度的竞争格局。市场主导型体育经济是指体育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主体自身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相互竞争产生的压力和推动力。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体育经济活动中,适度的竞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体育经济活动主要强调经济发展,尽可能提高体育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经济制度的这项任务主要靠市场竞争来承担。如体育产品的发展主要靠体育品牌经营。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的李宁、双星等体育用品的名牌,在市场竞争中,国内市场难以把守,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往往实力远远不够,敌不过耐克、阿迪、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面对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通过主动调整,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规范的市场秩序。虽然有些经济主体对竞争不感兴趣,而总是力求通过垄断来削弱和排除竞争,但是,在现代体育经济活动中,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是维护市场的先决条件。实践表明,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在体育市场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它必须通过一种国家规定来加以保护。当然,仅仅通过一些直接的调整还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必须是市场调节与直接调整有效的配合。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封闭市场,谁就将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支持下成熟和壮大起来,并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企业、产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紧密的基础上,规范的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并逐渐形成世界市场体系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体系是具有宏观指导的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有效的市场配置与拉动。亚当·斯密把市场称为“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价格为杠杆最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随着体育产品市场的日渐发展与繁荣,体育产品的品种繁多,市场规模也日益扩大,包括购买体育用品之类的家庭体育开支占日常生活开支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包括体育衍生品市场在内的体育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体育衍生品如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以及带有某种体育标志的商品等为体育赛事制作发行的纪念品和为迎合体育爱好者及体育迷心理所设计制作的日常用品。世界各国体育组织获取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逢体育大赛特别是在本国举办的体育赛事出售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以及带有某种体育标志的商品生产的许可证。国内的体育赛事,特别是在国内开展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能为举办者或举办国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这种繁荣景象来源于有效的市场配置对现代体育经济的拉动。从体育产业的运作情况来看,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体育就意味着经济和财富。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为确保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顺利研究和实践当中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供出更加具有参考意义的资料分析,需要重点阐述化工产业沿着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前进的方向,并且针对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目前发展的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净化设备和开发出来的诸多产品和生产技术综合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出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战略措施。

一、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综合分析。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减量化的发展原则、再使用的发展原则、再循环的发展原则,以及在各个诸多实践模式过程之中,可以分别的有效的适用化工产业的企业发展层面、化工产业模式研究层面和社会环境保护关注层面。在化工企业和化工产业发展的层面,重点和主要需要从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领域和层面,进一步的加快实现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运用更多的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研究化工资源及化工能源的减量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化工产品重复利用等显著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更多的关注废弃物如何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的循环利用的技术发展的尽快实现。努力将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和实际的工作效果和成果,充分的体现在化工企业的原料利用以及原材物料节约的诸多环节之上,确保化工产业产品、化工产业链条能够加快的构建和形成。关于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需要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发展模式来说,必须积极的推进核心化工产业企业发展模式、复合共生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联合化工产业生产发展模式等诸多模式。例如,复合共生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具体是指,将各个化工产业发展结点上的上下游企业,进一步理顺之间的寄生关系、协作关系等,进一步构筑其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网络组织,努力实现结点上各个企业之间能够有效的实现自我结合与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运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发展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情况,特别是针对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含义和内涵,在“一体化”的工作要求上加紧研究,特别是对于化工产业原料性产品的循环经济标准、循环经济规格等必须做到科学的统一规范。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做到化工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最大限度的统一和规范。

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发展原则。

化工教学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广大化工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产生科学的合理的情感教育领域的真实体验,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各种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怎样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怎么样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循环,建立一个节约友好的经济模式,提高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效益,这对于改变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要格外注重对于发展和加强重化性工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转化和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发展工作目标,充分的利用和采取较为先进的高新科技和技术的提升改造、传统工业的改进,实现化工循环经济向着更加精细的深入加工以及加大加深产品附加值的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实现更高的层次和方向上的迅猛发展。要多进行新产业的开发和科研,积极主动的去采取措施,重点要进行推进系列重化工业在各方面主要包括采掘提炼、原材料的加工等层次的加工产业工业的方向引导和发展,要大力开发和鼓励对重化工业的提升和发展,加大重化工业产业中在高新技术含量、精密细致产业化工、现代化机电发展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要善于和重视对重化工业在产业链条集群化方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充分的发挥和体现重化工业在长链条、投入产出、提高效益的方面体现出的联系密切等的特点,要着重在提高和加速对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同时,进行重点因素和协同化对象的培育工作,形成和发展重化工业产业相关密切部分新兴上下游链条产业,并积极实现对通过和经由发展壮大重化工相关链条产业以及关联性产业,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相关密切产业的发展链条,注意开发和研究新兴重化工产业的相关配套产品和措施,着重提升和加强产品产业集群化的水平和能力,在提高和加强资源的综合产能以及利用开发上狠下能力提升的功夫。要着重加强和加快对于重化工业产业集约化方面的层次提升和改进,重点要加快和推进关于各项节能以及环保绿色生产技术的进步,提升和加快对循环性经济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和实现对于现有各项资源再生和利用,大力降低对于各项现有资源消耗和浪费。努力改变以往的从资源向产品向废弃物转变的高耗能单向性的线型增长和发展模式,开发和形成一种从资源向产品再向废弃物最终实现再生的资源发展性封闭的环式反馈型循环性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要加大利用和提高在循环经济里面3R 化新原则的利用,在努力实现和提高降低消耗和能耗、降低排量和污染、提高和增强效率做为基本的要素和特征的高效节约循环性利用。加强和提高重化工业的循环经济体验和理念,加强对关于大力提倡和发展健全工业化产业区和生态链、生态园的理念培养,严格按照循环性经济规律和要求来健全和建立循环性的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既要从企业的内部进行产业循环的发展和研究,又要多多的从产业链条的源头和根本上下功夫,努力减少和降低对污染和废弃物在生产以及排放等环节的管理。同时,要在产业园的内部进行广泛的循环和提升,多采用各种先进的方式方法,比如通过建立健全物流体系以及采取公用的工程体系,通过各样的有机形式和联系,实现将最低的环境污染程度和最少的资源消耗力度都降低到最低的效果和程度。

当前的经济社会,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发展目标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时期,工业化也发展到了一定的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和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作用也更加的明显和增强,发展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建立新式的一体化模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冯武军,毛玉如,陈红,陈闻.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研究[J].现代化工,2007,27(3):8-10.

[2]陈伟亚,马玉明,袁兵,高山.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1):36-37.

[3]谢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循环经济效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8-13.

篇4

从专业的角度讲,“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一直到今天,国内外学术界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为大家所广泛认同的关于实体经济的概念。一般来讲,“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而与实体经济相对的是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专家评论和政府表态可以说非常之多。而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关于实体经济的关注,将实体经济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2011年从民间到官方均对实体经济表达了如此高度的关注?中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在其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1~2012)》中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泡沫化和资金对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下降的三大表现:

1.金融资源大量流向房地产、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类投资品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泡沫化现象严重

2009年和2010年我国分别新增信贷9.62万亿和7.95万亿,直接导致流动性出现大幅度上涨,其中2009年底M2增速创10年的新高,达到29.74%。而这些流动性并不是在各个领域进行平均增长,而是向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类投资品市场大幅度偏向性流动,这种偏向流动直接导致2009和2010年全国平均房地产价格飙升50%左右,期货交易额增加3倍多,而价格的飙升又进一步引发资金从实体领域向虚拟领域转移。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2009年房地产资金来源增长了69.5%,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M2增速高30.3个百分点和39.7个百分点。资金泡沫化和资金虚拟化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原因。

图表53:流动性增长与资金偏向性投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图表54:商品期货交易额2009~2010年大幅度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2.贵金属和珠宝价格上扬,保值增值需求和投机需求挤占居民的正常消费,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变换

2009年底金银珠宝的价格指数快速上扬,从89.8快速上升到114.9,国内批发零售总额增速从年初的0上升到2009年年底的11.6%,然后直线上升到2010年初期的58.8%。这种购买加速与价格上扬是投资性需求与投机需求共同推动的产物。这种泡沫现象向消费领域的蔓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居民进行消费结构的调整,挤占其他消费开支。在2007年时,金银珠宝开支仅占总体消费开支的1.7%左右;但到2010~2011年,平均达到2.3%,最高达到3.3%。这种消费挤占是目前消费实际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图表55:金银珠宝类的销售和价格飙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图表56:金银珠宝类支出占比在消费泡沫的推动下快速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3.2011的负利率现象出现,导致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进入其他套利领域,进一步削弱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

自2010年1月开始,中国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的提高而加大。到2011年11月为止,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为-2.6%。该水平直接导致居民存款意愿下降,开始寻找其他融资渠道。2011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加7259亿元,储蓄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重从2010年同期的43.4%下降到目前的41.6%,下降幅度达到1.8个百分点。这些储蓄存款搬家并不是用于投资,而是大规模进入到其他套利领域。

图表57:2009年以来我国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需求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11月份理财产品总数已达18777款,余额达3.3万亿元,而2010年全年为10779款,余额为1.9万亿元。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超出了近1倍。

其次,大量银行表内业务被转移至表外,表外资产增长迅猛,以逃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获得相对多的收益。统计显示,2011年1~9月中国委托贷款增长10700亿,比2010年同期多增长5625亿,同比增长90.2%,银行表外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从2010年26.9%上升到2011年的27.4%。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11月,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大量银信合作业务的存在提供了大量的游离于银行传统表内业务和监管之外的变相贷款。

图表58:银行表内与表外贷款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再次,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和其他非正规金融公司业务大增,高利贷等民间融资泛滥,“银子银行”大行其道。野村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中国“影子银行”放款规模达到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总量的18%。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规模占到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46.3%,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2011年,各类影子银行贷款总额可达到11.5万亿,其中委托贷款占到34%,民间融资占到33%,贷款信托占到15%,信贷担保公司占11%,融资租赁公司占到4%,小额贷款公司占到3%。这些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左右。

图表59:各类影子银行贷款占比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中国民间借贷分析》。

再次,金融体系的资金套利模式大幅度扩散,致使大量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其中,成为“新型影子银行”。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中旬,深市、沪市已有139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79家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累计资金量达到200亿元。这直接使上市公司和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转变为融资平台,实施与银行一样的融资功能。这种“新型影子银行”进一步弱化了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

最后,通过各种非传统、非规范渠道获得的资金大量用于“经济泡沫”领域,以维持这些投机领域资金正常运转。例如相当比重的委托贷款都是由房地产企业发起的,2010年全年新增房地产信托贷款2864亿元,截至目前,房地产信托融资总额在7000多亿,占全部信托贷款的40.5%左右。又例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组的调研,温州1100亿的民间资金有20%用于炒房地产,40%用于中间进一步介入借出,5%用于其他投资。

在上述资金大量流向投机领域的影响下,国内资金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大幅度下降,民间对于实业经济投资意愿低落,更加严重的是,在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和国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领域出现泡沫破裂的现象,金融风险上升。

2011年5月的《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2010年)》显示,五成(50%)的企业家表示想投资房地产,三成(31%)企业家想投入股票市场,炒楼炒股成为企业家投资的最爱。此外,有两成(19.5)企业家想投资基金,而像艺术品(14.3%)、理财产品(11.9%)、黄金珠宝(9.5%)等投资领域也受到部分企业家的青睐。

无独有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参加2010年《头脑风暴》节目的约100名企业家的访问调查显示:未来一年,企业家们将主要在房地产、股票和基金领域进行投资。具体数据表明,超过三成(32.8%)的企业家表示会增加个人投资,房地产(27.8%)成为企业家们的首选投资渠道。其次,股票(23.6%)与基金(20.8%)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同样受企业家们欢迎。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较2010年同期增长24.3%,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8.4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小企业贷款余额10.1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5%,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事实上,中小企业并不是融资难,而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借助货币政策大环境和利息差来套取更多的利益。这种现象在2011年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和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崩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1/6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

《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温州、鄂尔多斯、陕北等地,借贷市场异常发达,鄂尔多斯已经达到全民放贷的地步,月利率高达2%~5%。通过借贷将零散的民间资金聚拢,再投入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民间资本被不断放大。

2011年年初,温州一些企业主开始“消失”,9月,“跳楼”、“跑路”已成为温州的流行名词,因高利贷引发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恶意逃债和哄抢企业财物等和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企业家“跑路”以及担保公司的倒闭,使得各种案件集聚发生。据温州中级人民法院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累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比一季度高出8.7百分点;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8月份涉案金额达10.7亿,是1月份的2.69倍。截至2011年9月20日,温州“跑路”的32家企业所涉金额达11.7亿元;当地金融机构也因民间借贷受到影响,如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占比60%左右,其中30%左右的贷款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各类有问题企业信贷资金贷款余额15.86亿元,票据(敞口)9.06亿元。

根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参与完成的鄂尔多斯《中国民间资本投资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2月底,鄂尔多斯银行系统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59.7亿元。在360.7亿元的投资规模中,仅占到不到16.55%。在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据报道,鄂尔多斯民间融资成本大约在月息2.5%左右,而借贷成本一般则在月息3%,最高甚至可达月息5%。2011年下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发生多起高利贷崩盘事件,多名涉足高利贷者因资金链断裂而逃跑甚至自杀。

4.实体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繁重的税费负担又进一步摊薄了企业的利润

整理部分地区2010年国税地税系统全年总收入,计算其与地方生产总值之间的比重,可以看到,比重最高的上海、北京都超过了40%;而2010年GDP最大的四个地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也均在13%~25%之间。不仅如此,企业的税外负担也比较重。根据《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共有18个,收费项目有69个大类,子项目则有上千个。

我国税费收入2011年突破10万亿元,增速在20%左右;央企在2011年1~11月实现利润8317.9亿元,加上商业银行将近1万亿元以上利润,税费、央企、商业银行3项拿走将近12亿元蛋糕,占GDP总量的29%。留给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的蛋糕小得不能再小了。

2011年11月的《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79%和57.7%,排在所有20个选项的前两位。在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当前税费负担也较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的评价,认为“很重”或“较重”的企业经营者占80.6%。关于企业一年来向各级政府交纳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集资、摊派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选择“5%以上”的企业经营占3.7%,选择“1%~5%”的占17.2%,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选择“0.1%~1%”的占37.6%;选择“0%~0.1%”的占30.3%,选择“0%”的占11.2%,均低于2009年和2010年。

图表61:部分地区2011年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IUD数据中心。

2012年实体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显然,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泡沫化的趋势和民间对于实业投资意愿下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展望2012年,我们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做以下预测:

1.负利率的逐渐回归将促使居民储蓄意愿得到一定的回升,一部分股市及理财投资资金将逐渐回流银行系统

一方面,随着2012年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放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回冷,物价水平将出现回落,“通货膨胀”也将全面回落。而中央作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安排,也不会对2012年的整体货币市场流动性造成大的冲击。在货币政策微调的基调下,预计央行不会对金融机构利率作出大的下调安排。因此,通胀的回落将促使国内负利率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

另一方面,鉴于2011年国内股市的“悲惨”表现,在股市中亏损的部分股民会选择谨慎投资策略,让资金回归银行赚取稳定的利息收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股市成为A股4年来的第二个熊市年,也成为“A股史上第三大熊市”。这一年,1.25亿股民的财富平均每天蒸发286亿元左右,全年市值缩水7万亿元,超过14个省市GDP总量。《财商》调查显示:2011年有90.68%的投资者亏损;73.34%的投资者2011年的亏损超过30%;12.12%的投资者亏损在20%左右;5.22%的投资者亏损在10%左右;3.91%的投资者基本持平。

最后,2011年打着抗通胀旗号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并不能令所有投资者满意。数据显示,在5254只今年内到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只有4只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10%。而全部到期产品中实际收益率在4.2%(含)以上的有2288只,占比只有43.5%,不足半数。若与全年CPI维持在5%以上运行的水平相比,只有821只产品实际收益率能达到5%(含)以上,占比更降至15.6%。据分析师预测,2012年很大的可能性是央行不会降息,但将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直接影响将是规模和收益双降。

2.对中小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将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继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后,10月,银监会又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该通知公布了涉及对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存贷比要求将适度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也将提高等内容。

2011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一系列金融、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对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及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发通知称,为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从2012年1月1日起,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强调30%以上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专门面向中小企业。

在2012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把握好五项原则。其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了第一位。温总理指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各类金融机构都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此外,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显然,总理的上述表态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实体经济重视程度的很好注解,服务实体经济也将作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推行。同时,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在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方面,银监会将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将强化涉农金融业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我们认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2012年,相关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及“三农”政策会陆续出台。

2012年2月7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安排150亿元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30亿元将集中使用于中小企业。朱宏任指出,由于小微企业没有一个确切的分类,其他资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划入到中小企业的范围之内。在支持的方向上,工信部更多的是通过公共服务这样一种形式来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朱宏任表示,在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中,工信部将对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篇5

(一)高校体育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具有很大差距。体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一些高校的设施陈旧,教师团队综合素质不高,这种不均匀的资源分布造成一些地区的产业化无法实现。客观上,高校在体育设施的投资上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进行建设,造成一些学生的体育兴趣无法满足。资源闲置现象和资源浪费现象均有存在。在设备的利用和管理上,均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团队不足,因此集体体育课现象在大学中较为常见,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充足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体育观念的形成。从而制约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影响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高校体育经济的正确认识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体育仅限于校内,并且依附于高校教育,服务型体育教育成为其主要特点。现阶段,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一些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无法认可体育经济化的理念。仅靠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而自身缺乏经济运营理念,使得其产业化的进程缓慢,不符合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三)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在高校体育经济逐渐引进体育教育后,学校开始自主进行管理。但由于未与企业管理脱轨,教师并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在管理经验上存在缺失,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并且校内高级管理人才不多,对于高校体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校体育经济的路径与运行模式

首先,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路径多样化,可通过科研、劳务以及体育项目和设施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高校应不断的拓宽体育发展路径,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由于高校具有丰富的资源,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先进,并且目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则成为高校体育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运行受到高校自身发展条件,当地经济条件,学生对于体育认识及其体育观念的养成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从高校的现状出发,阐述一种适合高校体育经济的运行模式。

(一)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以往的体育场馆仅对学生开放,且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要实现其经济化,应扩大其应用范围,将其对外开放,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利用经济来源不断的完善高校体育场馆,事实证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需求巨大,因此对外开放具有可行性。如社区比赛、一些中型比赛均可以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场所,还可利用体育场馆对教师和其它体育爱好者进行培训。总之,应致力于实现体育场馆使用的多样化,发挥其在体育经济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体育场馆承办大型体育比赛

体育比赛具有较多的观众群体,因此组织体育必然能够拉动高校的体育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可获得经济赞助,使其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但目前我国众多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中,具有长远眼光的管理者数量极少。高校应打造主场赛事,并引进实用的体育品牌。利用体育品牌效应赢得观众和投资商的认可,推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过程。如可加大场地建设,引入专业运动员。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一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其终身体育观,真正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形成提供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

(三)利用体育场馆承办大型活动

篇6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着《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二)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 Approach)

    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

    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一样与游客同吃同住同娱乐,与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游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游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York, NY: Harper & Row, 1990.

    [2] Gunn, Cilare, A., Tourism Pla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Third Edition, Taylor & Francis, 1994.

    [3] Keyser, Heid, Tourism Devel 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374.

篇7

一、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在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上,Jorgenson(2005)、Fromlet(2005)、黄亚生(2003,2005)、张勇(2008)等从储蓄率、投资率、资本存量、经济效率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依靠高储蓄、高投资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没有伴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则依靠科技创新及内在禀赋带来的服务业出口与内需拉动,而不是中国模式的“资本驱动式”发展,并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二、中国与印度——典型银行信贷行为研究

1、银行信贷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及印度国家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行为。从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年报来看,在信贷结构上,公司贷款上,工行主要投向项目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所谓项目贷款,其一般用于基础建设,占公司类贷款57%,表明大量公司类贷款用于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另外,有11%的公司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而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的流动资金贷款仅有32%。个人类贷款也有同样倾向,其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仅有11.4%的个人贷款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将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用于企业(个体户)的资金合并,发现其总量仅为14037亿元,占全部信贷量的24%(假设流动资金贷款全部都是投入到实体企业发展,真正的数据应该要小于这个比例)。具体到行业,2009年末,该行贷款投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电力、水利、房地产以及制造业五个行业。前四个行业均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占公司类贷款比重为57.2%;从创新型领域来说,科教文卫所占贷款仅为1.7%,通讯设备所占贷款仅1%。2008年之前,工行信贷投放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2)印度国家银行信贷行为。2009—2010年度,印度国家银行总贷款量约为1800亿美元。信贷结构上,21%进入中型企业,14%的贷款投放到集团企业,17%进入小微企业,10%为农业贷款,21%为零售贷款,另有15%为其他贷款。按行业划分,18%进入基础设施领域,3%进入工程建筑领域,3%为珠宝首饰领域,7%为机械工程,11%流入钢铁行业,3%为其他金属和金属制品,4%进入化工行业,10%为石油行业,11%进入纺织行业,7%为食品加工业,1%为造纸业,另有21%为其他行业。可见,印度国家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均匀,仅有14%的贷款流入到集团客户,余下都是中小型企业、个人客户。从行业分布来看,仅有21%的公司贷款进入基础设施以及建设领域,其余均进入各类实业企业。也可以发现,这种比例在近些年是常态。

2、两者的对比及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述比较,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两个同为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相似,中小企业为最庞大的市场主体,为何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有如此大差距(下面的两个差异在中国和印度的中小型银行中也可以发现):第一,基础实施投资上,中国银行明显高于印度银行;第二,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上,中国的银行明显低于印度银行。这两个差异直接导致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真实作用效果的差距。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增进我们对于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模式的了解。本文接下来试图解释这一难题。

三、假说: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模式

从目前研究来看,有关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较少。主流经济学家,如林毅夫等人尽管对银行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对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没有涉及。而对不同国家银行信贷行为的差异,目前的研究也几乎空白。针对中印两国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的差异,本文提出自己的假说,即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导致国内资金资源分配的差异,从而影响银行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重视投资,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因而资金集中在大项目或企业上。作为追求利益的银行,其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从而表现出信贷投放到大项目或企业,并通过这种信贷投入进而获得相关存款回报,银行自身也得以发展;而印度则没有此种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资金分配集中度低于中国,不存在大项目或者企业聚集大量资金的现象,信贷投放因而比较平均。

为了支持上面的假说,本文将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银行行为模型,分析中印两国银行体系的表现。

1、一个简单的银行行为模型

一个银行的行为主要是经营存款和贷款,其以获得最大存贷款利差为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本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两国的信贷资金都是供不应求,即在合适的价格下,民众对资金的需求无限大。假设二,由于监管对存贷比率的限制,假设两国贷款为存款的一个比率,记为a,并假设两国比率相同。假设三,贷款行为与存款行为紧密联系。一个客户存款时,往往会寻求金融机构在适当时候能提供融资支持;而其在贷款时,也相应会在适当时机向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以强化银企合作关系。这在实践中是常见的。假设四,相对存贷利差而言,交易成本较少,忽略交易成本,以D表示存款,L表示贷款,rD表示存款利率,rL表示贷款利率。

在上述四个假设下,两国典型银行的利润函数为(忽略其他成本,t表示时间):

R(t)=Lt*rL-Dt*rD (1)

进行整体考虑,忽略银行微观上存贷款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设Lt=a*Dt,代入可得:

R(t)=a*Dt*rL-Dt*rD (2)

对(2)式求最大化可以得知,只要a*rL-rD>0,就有R(t)/Dt>0。而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印两国而言,a*rL-rD>0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因而,在两国的银行体系中,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寻求存款最大化是一回事情,“存款立行”仍然是一个真理。

上述模型实际上是不完善的,它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方向上扩展。然而,从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含义,足以揭示两国信贷产生差异的缘由:一是在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是该银行获得存款的增函数。二是存款和贷款不可分,商业银行所能获得大的存款回报的客户,必定也是信贷投入较大的客户。

2、经济增长模式、资金分布与银行行为

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决定社会资金分布的形态:在一个依靠强力政府,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中,大量的资源势必集中在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身上;而在一个相对弱势政府下,依靠内需和企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形态中,资源配置必定是分散的,主要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国是强力政府,政府集中大量的资源,并且近年来依靠土地升值集聚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基础实施建设以及其他资本投入型行业;而印度则是更注重市场化作用,依靠自身私营企业发展,因此资源主要分布在个人和中小企业。黄亚生(2009)的研究表明,中印两国的存款分布迥然不同,印度是家庭、小企业所占的存款居多,而大型企业和政府的存款比例较少;而中国则是相反,国家机构、大型企业所占的存款较多,而居民储蓄存款则较少。如果继续从两国典型银行来看,2009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公司存款4.78万亿元,是个人存款的1.02倍;而印度国家银行在2009年末,其公司(大额)定期存款77.22亿卢比,占全部存款比重仅为10%,公司活期存款也仅占全部存款的20%,余下全部为个人及零售型存款。

根据前面模型的假说,在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寻求存款资金最大化成为两国银行体系极力追求的目标。所以,商业银行必定密切关注社会资金分布情况,作为理性人,其必定追求资金回报最大的领域。另外,需要关注的一点,在银行的实际运营中,存贷款是关联的。这也是假设三的内容。出于两国资金分布的特点,理性的商业银行会有不同的行为。在印度,一个理性的银行,其必然主要服务于这些中小企业,从这些企业中获得存款资金,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而转向中国,商业银行最有效率的行为是追逐大的项目工程或企业,追逐政府行为,因为这种大项目意味着国家几十亿乃至百亿的投入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会像过去迫于行政压力进行信贷投放,而是更乐意为之。因为这些项目往往都有政府财政担保,目前政府的信用仍然足够强,并且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政府的还款能力强劲。因此,银行自然有动机去对这些领域进行投入。一个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银行体系对实业的信贷投入会比较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也比较少。实际上,这种结构特征的差异将深刻地影响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层面研究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发现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本文的一个政策意义是,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根本层面改变银行业作用的经济增长环境,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银行系统本身的功能发挥,或者是银行机构的特定形式。只有在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银行体系才会将信贷投放到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上,才能真正对经济增长施加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Feb).

[2] Jorgenson and K.V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Growth Resurgence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005,107,No.4.

[3] Fromlet,H.:India versus China —Who will be the Winner in the Long Run?[J].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Vol.2005,12,No.3.

篇8

引言

数模一体机可以同时接收模拟和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笔者参与研发的数模一体机采用晨星半导体公司解码芯片MSD209为核心,不需要外接机顶盒,只需要一条电视天线输入就可以同时接收数字和模拟电视信号。由于解码芯片内部包括对模拟和数字信号的解码,解码芯片的集成度比较高,元件比较少,机器操作界面简单明了。下面介绍该一体机的整机结构设计思路,希望对今后设计数模一体化液晶电视机有一定借鉴。

整机电路结构设计

整机电路设计

整机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整机具有高清Full HD超薄LED背光显示屏,能够实现4:3和16:9信号自动识别功能;符合节能标准,待机功率小于1W;感应按键,自由操控,科技时尚;动态Gamma控制、肤色调整、黑电平延伸等,使图像层次分明、色彩鲜艳、时刻保持清晰视像:能够接收模拟信号制式和数字信号制式;内置数字多媒体播放器,可支持H.264、MPEG4等多种音视频格式。该机型具有3路AV输入,2路YPbPr输入,1路VGA输入,3路HDMI输入,2路USB输入,1路AV输出,1路耳机输出。伴音功放采用晨星半导体公司MSH9000,伴音功率8W×2:DDR采用512Mbit 2片:FLASH采用4Mbit;HDMI切换IC采用3选l通道设计的IC。

中频解调设计

模拟中频解调设计

电视机接收到模拟电视信号经过数模一体化高频头将模拟高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中频信号,再分别经过图像和伴音声表面波滤波器后,将信号输入模拟中频解调芯片,进行图像和伴音解调,经中频放大器分离出模拟CVBS全电视信号。

对于不同地区的模拟信号,通过数模一体化高频头转换为模拟中频信号频率也不相同,PAL/SECAM制式的模拟中频信号频率为38/38.9MHz,NTSC制式的模拟中频信号频率为45.75MHz。设计不同地区的数模一体机时,将图像和伴音声表面波滤波器,以及模拟中频解调芯片更换成与PAL/SECAM/NTSC制式相对应的元件,这大大减少了开发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数字中频解调设计

电视机接收到数字信号经过数模一体化高频头将数字高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中频信号,输入到数字中频解调芯片内,进行子带解调、取样率变换、整形和校正后,输出并行TS数字码流,如图2、图3所示。

对于不同地区的数字信号,通过数模一体化高频头转换为数字中频信号频率也不相同、ATSC制式的数字中频信号频率为44MHz,DVB-T制式的数字中频信号频率为45.75MHz。设计不同地区的数模一体机时,将数字中频解调芯片更换成与ATSC/DVB-T制式相对应的解调芯片。

解码模块设计

数字中频信号TS流经过视频缓存控制器后,通过解量化器、运动矢量算法设计,数字解码,最终得到10bit数字RGB信号。数字解码部分,由于数字信号的不同,解码方式也不相同,数字解码形式有MPGE2、MPEG4、H.264、AC3等,通过软件切换调用,实现不同数字信号的解码,如图4、图5所示。

为了支持PC和视频两路输入,芯片内设有一个3路10bit高精密视频ADC,上限可达165MHz;支持HDMI1.3的高速信号输入;多制式3D视频解码器,用于NTSC、PAL、SECAM制式;HDTV同步分离器、运动自适应解交织引擎:用以消除抖动效应的新型扫描变换装置SRC;内设USB单端主控器,适应USB2.0版本格式;另外,最终实现10bit LVDS全高清信号输出到LED液晶显示屏。

伴音模块设计

从MSD209输出1V音频信号,经过AZ4558音频放大器提升3.3倍后,输出给MSH9000,再经过功放放大,经过喇叭产生声音,如图6。

其中R1/R2=3.3、R3/R4=3.3,是左右声道音频放大器的放大倍数,MSH9000的放大倍数通过软件(软件接口为G0,G1)调节,从15db到31db,分四级。

MSH9000有两个音频声道,每个通道均可提供10w输出功率,芯片内的音频功放运行在D类工作状态,所以功放的功率很高,即使在播放音乐时,也不必使用散热器,其输出能与80hm阻抗的扬声器匹配。MSH9000还能有效抑制咔咔声和劈啪声,即使在低功率1W输出的条件下,也能播放高品质的音乐,其失真度THD小于1%。

整机软件设计

篇9

“速度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它的意思是“因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说,在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说: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代替企业的规模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因为反映最快的企业总是能够占据最佳位置,从而能够最先获得市场。所以速度将代替规模而成为新经济自然淘汰的方式已成为必然。

一、传统“规模经济”之路将越走越窄

1.“反垄断法”的存在使企业将走向规模经济的误区。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新古典学振”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题: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要长期面临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两难选择。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又会使经济丧失活力。他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难以分割,社会要取得规模效益,就得失去竞争效益;要取得竞争效益,就得牺牲规模效益。但是,基于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下,西方国家还是更偏向于竞争效益。正如美国联邦司法部长雷诺所指出的“联邦司法部有责任为美国的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消费者选择的权力。我们要的是竞争而不是超大规模的企业”。正因如此,才出现美国历史上利用《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棒打标准石油公司、分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目前的刀砍微软”。因此,如果企业一直沿着“规模经济”的路走下去,不免是个误区。

2.全球市场由于空间距离大,使’规模经济”实现难度加大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同一类型产品在同一地区通过大规模的经营而产生的,但是,由同一类型产品在不同地区组成统一管理下的企业,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就不一定,因为规模经济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采购的规模经济。固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垒球化经营,每个子公司分布在全球上相距遥远的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如果由母公司实行全球统一采购,再把其分配到各地的子公司,这将会造成极大的运输成本,尤其是原材料体积大而重的产品,这种运输成本反过来把上述的成本节约进行了抵消这也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实行本地经营、地方采购为主的原因(2)生产的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厂房设备、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而现在大多数跨国公司生产都采用本地化政策,实行分地生产,生产的规模经济很难取得(3)储藏的规模经济即由于投入品采购后,产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固存放数量的增加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这种规模经济也会固异地生产而使其无法实现以上面的情况看,对于一个面向全球实行跨国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因为全球市场空间距离相距遥远和本地化经营的要求,使规模经济之路很难走得通。

3.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使“规模经济”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使标准化这个规模经济的基础不复存在。同时,从企业角度看,产品的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产的方式才能生存。在日本电子行业,每隔30分钟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在瑞士的钟表行业,每隔2O天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产品寿命周期变短的趋势还会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来实现规模经济呢?

4.规模经济”实现的时滞使规模效益受到稀释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由其市场规模决定的,没有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造成产品过剩。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不象生产规模扩大那样,这个月我引进生产线买进原材料.下个月就有可能上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至少要以年计算一般来说,一项新产品的市场寿命会经过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新产品介绍期企业往往高收入和性格较为开放的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企业在此阶段可采用高价策略以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市场规模可能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竞争者也日益增多,产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下降,利润空间也不断受到“蒸发”。虽然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扁”。这样“规模经济”所实现的规模效益就受到时间的稀释如果企业想重新获得超额利润的话,只有采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垄断地位采用垄断高价。这样.企业叉步入了“规模经济”的误区,受到政府“反垄断法”的打压。

二、速度经济”的路将越走越光明

1.时间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速度经济”发展价值的根本所在。

篇10

中国的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多年,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刊登新闻的网站已经达到了150家左右,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为CNNIC)《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万,网民普及率达到8.5%。其中网民的上网目的中,获取信息又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对网络媒体的认识,已从最初的片面理解为追求点击率,到树立品牌意识。许多网络媒体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提供信息获得“眼球经济”,进而吸引网络广告,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网络媒体也不可能奢望一夜暴富。它需要经营者的坚持、胆识和创新,找到适于自己的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虚拟经济与网络媒体

“虚拟经济”一词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以一种抽象的、虚拟的价值形式来存在和运动,目的是通过这种运动来追求利润最大化。(2)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它是从实体经济中发展过来的,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特别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虚拟经济的工具,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到实体经济中最需要和最有效益的部门中去,进行资源配置,并为各种生产和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研究虚拟经济下网络媒体盈利模式,要从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的经济规律,如边际效应递增规律、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经济因子等;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环境下的资本手段,如发行股票、并购等形式,来获得发展盈利模式所必需的资金。

在传统经济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分析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是在虚拟经济中,这一规律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际效用出现了递增。一条有效信息,在消费过后,依然存在,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有效信息,消费的人越多,信息就越值钱。同时,复制一条信息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于提供信息的网络媒体来说,只要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将在虚拟经济中获得比实体经济中更加可观的收益。(3)

虚拟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网络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跨地区、跨媒体的整合以实现多传媒共同传播,充分利用采编资源,制作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文化产品,细分受众市场,完成目标市场的覆盖,将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盈利模式的最大趋向。

站在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网络媒体应该针对已经成熟的盈利模式加大投入,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虚拟经济环境下,一种盈利模式的成功,并不代表着市场能够接受它,即使它能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也可能招致市场“用脚投票”。同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在选择盈利模式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网络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中,更要考虑到不同媒体间的盈利模式是否能够互通,是否被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接受。

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管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流。在虚拟经济环境下,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三大流的时空转换界面。网络媒体则正好适应了这种空间的转换,网络媒体目前只面临着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转变,这就决定了传媒业是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实现产业对接的最佳突破口。

中国的网络媒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扩大了市场空间,做到了由实到虚。但要真正获得利润,就必要做到由虚到实,实现与传统媒体以及传统行业的对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网络广告、移动增值、网络游戏以及搜索引擎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传统媒体以及传统行业发展有联系。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的行业发展趋势,就是要与传统媒体及传统产业对接,拉长网络经济产业链,构建网络访问流量转换为产品收入的稳定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把产业链条拉长,没有构建基本的网络产业链条,最后的投资回收不了,最终只能是衰退。

网络媒体的新形式

从2005年开始,国内的网络媒体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一些新的业务模式的拓展及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发掘上。在互联网通信方面,以流媒体为平台的网络电视(IPTV)、网络视频,以及即时通讯业务,包括网络影视、视频聊天和视频邮件等新的业务模式,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网络媒体方面,被称为WEB2.0的网络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热门话题。这些技术包括Blog、RSS、Wiki、IM、SNS等。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互联网模式的发展。

中国博客规模发展情况(4)

与传统网络媒体相比,Web2.0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利用技术手段,吸引了更多的网友来关注,这也适合了虚拟经济下的有关定律,而使得资本市场更加青睐这种模式。

对于一个Web2.0式网站而言,除了依靠开放式技术搭建平台外,还必须有不可被复制的竞争要素,如技术、品牌、营销、客户关系等已被传统产业竞争所证明的必须要素:从网友来的信息,应用于产业经营,再反馈于网友的网络本色才是互联网产业的核心价值。

如果说Web2.0是一种信息交互上的革新的话,那么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新媒体上的应用,则应看作是技术层面革新的。特别是在目前网络技术已经相对发展到一个成熟的时期,新的传输技术已经能够让音频和视频在网上流畅传播,这使得网络新媒体在传播多媒体信息的时候更加便利。目前已经被业界看好的技术,包括网络电视(IPTV)以及流媒体增值服务。

中国IPTV市场规模及预测(5)

IPTV,又称为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在业务上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具有双向互动性,用户不再是仅仅单向被动地按照时间表来接收电视节目,还可以主动点播;二是可以在普通电视机上简单实现多种互联网增值业务,如网络游戏、远程教育、可视电话等。

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接受和使用IPTV,一方面要符合人们已经养成的普通电视终端的使用习惯,降低转移成本;另一方面必须提供较之普通电视和有线电视更有价值的电视节目和差异化服务,这是保证IPTV成功运营最重要的商业因素。

移动流媒体市场规模发展情况(6)

移动流媒体在影视、交通、广告等领域的应用将前景广泛,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终端和网络的升级,移动流媒体用户数2005年预计达20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但由于流媒体业务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2006年移动流媒体用户数将达到1000万左右,市场规模约16亿元人民币。

网络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从盈利模式的创新度去分析,web2.0并没有给传统的网络经营者们带来新的冲击。无论其怎样鼓吹创新的价值,web2.0的盈利模式仍没有突破传统的广告及无线增值业务,还是对于传统网络媒体的一种“复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进入Web2.0并不是对于目前网络传播形式的否定,而是应该将它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互联网用户对IPTV付费方式的选择倾向(7)

IPTV的盈利模式较为复杂,从理论上来说,交互式的业务使得IPTV有了收费的可能,但是通过有关财务测算,IPTV收费每月至少应在30元至60元才可能在5年内收回成本。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用户所能接受的视频节目的收费很难支撑IPTV自身的发展,因此还需要通过插播广告的形式获取一些收益。有关专家表示,IPTV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运营商期望IPTV能够开启一扇增值业务发展的大门,最终建立一种按内容和业务收费的合理盈利模式。

相比之下,流媒体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就要多得多,目前网络媒体的几大盈利模式几乎都可以移植到流媒体增值服务上,特别基于移动网络的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将使得整体网络游戏产业出现新的增长动力,也会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其实,无论是Web2.0,还是多媒体的盈利模式,都可以看作是目前虚拟经济环境下盈利模式的延续。从原理上来说,并没有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新媒体在交互形式,以及技术上进行了变革性的更新,因此根据虚拟经济中的梅特卡夫定律来看,它就有比传统网络媒体更大的盈利潜力。

网络新媒体不只是单纯提高技术竞争力,而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来争取网友,赢得成功。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一种正向竞争手段,那么价值创新则是侧向竞争妙策(8)。

虚拟经济环境下,存在着一种网络经济因子K用以表示这样一种网络经济现象,与传统经济相比较时,在受益类经济指标上表现为乘数作用,而在成本(费用)类经济指标上表现为除数作用(9)。以Web2.0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互联网浪潮,并不是网络媒体的穷途末路,事实上,网络媒体纷纷在自己的服务中加入了Web2.0和宽带的成分,对它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它们对自身调整的决心和速度。

目前,KPCB、Accel Partner、Matrix Partner等国际风险投资商腰装数十亿美元,将于今年扎堆中国。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如果能够快速进入新媒体的“阵地”,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减少自己使用流动资金进行投资,也是节省费用的方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盈利能力。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进入网络新媒体的门槛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只要网络媒体想进入,它就可以进入。因为网络新媒体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并没有在营运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特别是在盈利模式上并没有很大的创新。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进入网络新媒体,不应认为是寻找新的盈利模式,而应该认为是为现有盈利模式寻找更多的用户。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确立,取决于科学的“定位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特别是在虚拟经济的环境下,发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手段较以往更为重要。只有当网络媒体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目标上获得成功时,我们才能说它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当有了一种客观上能做到使数以百万计客户群与数以百万计网络媒体新闻中能准确有效地撮合配对机制,使所有客户能准确及时地在浩如烟海的媒体产品中享受所需要的业务,这就解决了需求与产品的一致性配对问题。同时加上这种盈利模式不能被模仿的因素,这种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搜索引擎以前没有人认为它可以赚钱,包括GOOGLE的两个年轻人在当初做的时候,没有想到一个盈利模式,但现在结出很好的果实,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最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具有强大的“注意力”,无疑是其能成为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

在虚拟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S LAW),实际上是对以注意力为基础的盈利模式的最好例证。梅特卡夫定律认为,网络的价值与互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使用网络的人越多,网络资源才会变得越有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10)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注意力”,与单纯追求点击率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更可以被认为是树立品牌意识,其所追求的是需求与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匹配。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其本质并不是仅仅从用户那儿赚来钱,它也为用户创造价值。

要让“注意力”发挥真正效益,就涉及另一个概念:影响力,其认为受众不仅注意到了网络媒体的信息,而且还实实在在受到了影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自愿还是被动,并且付诸了消费。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效能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是强调注意力,即信息传播送达的广泛性;第二是强调影响力,即所传递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注意力并不等于影响力,并且注意力未必都能转化为影响力。在同一个市场上,那些具有规模优势的传媒,在定位相同、内容同质的情况下,总是要比那些没有规模优势的传媒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以网络广告为例,广告额和广告收费标准的多少,取决于它对多少、什么样的受众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力,而仅仅是受众注意到了,那实际上等于是无效广告。影响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就要在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上有所创新。首先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视听,凝聚起足够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并成为媒介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在接触环节上吸引注意、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一是靠媒体规模,二是靠媒体特色,三是要构筑受众对于网络媒体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只有持续不断的接触(即保持)才能使传媒的影响力因时间的延续而价值“丰厚”起来,这在目前网络媒体“同质性”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网络媒体应致力于降低用户在选择网络媒体产品时的辨识成本,也就是能够尽可能地做到用户在选择网络媒体时,不需要有太多的考虑,这也就是一个树立品牌的过程。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要管理和维护那些可形成受众与消费者忠诚的有形和无形(因素)的混合。(11)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树立好的品牌,并不是去塑造新而独特的东西,而是操纵原已在人们心中的想法,在顾客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12)。

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中,就有一点“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在传统经济中,网络媒体往往会针对单一盈利模式,特别是目前已经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盈利模式加强投入。但是在虚拟经济环境下,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引起投资者的关注,而且也难以进入其他盈利模式并获得领导地位。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传播手段和信息多元化方面有优势,但是同质性无疑是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媒体应从资讯的有用与重要、情感按摩与价值认同与个性化发展等相关的方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降低用户在获取资讯时的成本,努力提升用户的品位,并按此方针制定相应的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东方网)

注释: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2)严明:《虚拟经济》,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9)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艾瑞市场咨询:《中国博客市场研究报告》,2005年8月

(5)艾瑞市场咨询:《2005年中国IPTV市场研究报告》,2005年8月

(6)易观国际:《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

(7)艾瑞市场咨询:《UserSurvey的邮件问卷调查》,2005年5月

(8)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