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2 15:59: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

篇1

一、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就理论谈理论”的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实践课程,则多数依照配套辅助教材进行授课。配套教材大多只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网络命令,并利用常用抓取数据包软件对相关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材相关配套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对该门课程很生疏,对于网络结构体系相关知识比较陌生,在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很难理解利用抓取数据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的真正含义,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

1.创新方案

综上所述,盲目按照教材配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其他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的理解和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的创新方案: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完成指导和锻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更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知识点的运用技巧。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实例。

2.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方案实例

实验内容:模拟实现网桥的自主学习算法。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运用,加深其对自主学习算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以及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1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

以上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抓包分析数据枯燥难懂的低效学习方式;根据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运用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算法,对于学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学生,不但加深了对Mac帧结构模型的理解,对OSI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在结构系统模型中数据通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上,达到了锻炼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利用增强基础专业课程关联性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培养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构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增加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只有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7).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和繁荣。而且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也已经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展开,其中以高职院校最为突出。下面文章将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使学生通过基础教学掌握造型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效果。

1 高职院校造型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存在着,不同专业相同的教学方法的现象,仍然在强调物体的基本造型、形体空间、色彩搭配、比例透视、明暗关系以及物体质感等传统的知识点上,这样往往忽略了艺术造型的设计性,不能够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方向的有机结合,缺乏与专业课程的连续,失去了专业特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而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不吻合

目前许多院校的造型基础课程多注重于物体的造型、构图、色彩搭配以及明暗层次等方面,并把这些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存在着造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搭边的情况。大多数的造型教师本身对于设计也不太了解,传统的教学思想浓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效果差。

1.3 实践教学达不到工作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动手能力要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好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却缺乏自身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动手能力仅限于在画室画石膏、几何体等静态物体,或是到户外风景区写生,教学设施单一、落后,与企业岗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学生的实践水平也参差不齐。

2 造型设计的设计思路以及培养目标

2.1 造型设计教学思路

对于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首先,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以提高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然后,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方向的培养,全面实施“双证制”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选择从事专业设计的专门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要将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2.2 造型设计培养目标

造型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向思维、富有创造性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调整并优化专业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结构,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将教学与实际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3 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3.1 增加师生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造型教学中,是教与学对立的模式,一般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看的模式,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方法,但是会使学生产生被动、消极、乏味等情绪,并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2 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艺术造型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条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制作教学方案时,可以将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放到课件中,供学生欣赏。并且把专业知识融入课件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 实物教学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装修工程的施工现场、商场、包装厂、建材市场、印刷厂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操作中对造型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色彩搭配等相关知识。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设计现场,能够了解到所学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及需求掌握的相关知识等,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解,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知识,将学生对造型的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总结

篇3

目前,全国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高校达到两百余所,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工农医科类,师范类与民族类等院校中[1]。在这些众多的高校中,一些老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方案较完善,但大多数学校由于开设时间晚、基础薄弱、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客观上也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3]。

一、面向未来,突出食品营养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关注,食品营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很多领域都将面临该类人才急缺的局面。要切实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提高国力就必须要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队伍,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应该遍及社区、中小学、托幼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机关食堂、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各级饭店,食品物流等各个相关机关、部门、企业。在今后几年中,食品营养学领域的职业将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具有极大的人才市场的潜力[6-7]。

二、服务经济建设,彰显应用为本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边缘性和综合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类高校肩负着培养食品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未来,服务经济建设,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科技更新加快,消费市场需求更高,这种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4]。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很多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还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就业、创业的适岗能力错位等通病,造成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是很高,就业质量较低,从而影响了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食品专业的教学改革,对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及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作为本科层次不同于职业教育,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要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要有较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当是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技能、了解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现代新技术、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国际理解力和适应性的人才[6]。

三、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向未来、突出食品营养特色,服务经济建设、彰显应用为本,对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其中知识要求有: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具有从事食品营养专业工作所需的数、理、化、生等基础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及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力要求有:具有食品营养品质控制和生产指导能力;具有公众营养咨询指导、养配餐设计和餐饮卫生管理能力;具有保健食品研发能力;具有食品与健康关系研究能力。素质要求有: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交流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核心课程体系:无机及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实验、生理学、食品化学原理、应用营养学、应用营养学实验、功能食品原理与应用、食品工艺学。其他主要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有有机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配餐设计与烹饪学、功效因子制备技术、功能食品功能评价与管理、功能食品制备、食品毒理学、普通生物学、基础医学概论、药理学概论、分子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免疫学、食品原料学、生物统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酶学、食品保藏技术原理、市场营销学、食品机械与设备、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应用生理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功能因子检测实验、功效因子制备技术实践、食品工艺学实践、公共营养师取证、营养配餐师资格取证、保健食品创新创业实践、食品营养产学研项目综合实践等。

四、总结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对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突出食品营养和技术应用,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袁晶,廖威,谭强.浅析中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1,5:142-142,167.

[2] 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3] 周文化,李忠海,向春阶,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1):196-19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3-02

中药学专业主要开设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必修课程,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1]。然而,中药在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具有药效物质不明、作用机理不请、质量可控性差等问题,随着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引入和发展,给中药研究带来了有利的手段,但同时也造就了复杂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的问题。化学计量学方法非常适合于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大量数据有效信息的提取,将化学计量学引入中药复杂体系研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既然现时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该切合实际需要,适时地为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开设《化学计量学》选修课程。

一、化学计量学的学科内涵

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ICS)定义了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的学科内涵:“化学计量学是一门通过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将对化学体系的测量值与体系的状态之间建立联系的学科”。它应用数学、统计学和其他方法及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选择最优试验设计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解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物质系统的成分、结构与其他相关信息[2]。化学计量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新的算法层出不穷,基础及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迅速成为化学与分析化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

二、化学计量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是十分复杂的化学量测体系,具有化学成分众多、药效物质不明等特点,随着先进量测仪器与技术的应用,中药复杂化学体系得以逐渐阐明,但随之而来的是获得的海量量测数据亟需整理挖掘。此时,要从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中更加有效地提取出有用信息,必须借助于化学计量学的方法与技术,将化学计量学引入中药复杂体系研究,必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下文简述了几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典型应用。

1.主成分分析法(PCA)。PCA旨在运用降维思想,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化成另一组彼此正交的低维变量。PCA被广泛用于光谱、色谱及其联用指纹图谱的模式识别,如徐永群等[3]测量了黄芩的红外光谱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PC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来自15个产地的黄芩样品分为6个产区,相同产区内样品的化学成分相似,以此提出了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的方法。

2.聚类分析法(CA)。CA是对一组尚无明确分类的样本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加以归类,属于无监督学习方法,其目标是在模式空间中找到客观存在的类别。张铭光等[4]通过测定广藿香裂解色谱指纹图谱,应用算术平均最小法对13张指纹图谱进行了聚类分析,总结出样品间相关系数与产地的关系,此方法不以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有限成分的含量作为主要指标,可作为中药广藿香的质量控制方法。

3.判别分析法(DA)。DA则属于一种有监督学习方法,它利用一组已知样本为训练集,经训练后得到一个判别模型,从而对未知样本进行分类。DA法可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张亮等[5]采用RP-HPLC法测定了六味地黄丸缺味药模拟方的浸出物,借助Bayes判别建模,取得了满意的识别效果。苏薇薇等[6]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化橘红样品的HPLC量测数据,借助DA法可快速、准确地对样品进行分类。

4.人工神经网络(ANN)。ANN是一种通过模仿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借鉴人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过程,以数学网络拓扑结构为理论基础。其结构和算法已有多种,包括BP(反向误差传播)、ART(自适应神经网络)、MDL(自适应线性机)、FANN(模糊神经网络)等,其中以BP网络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如乔延江等[7]借助ANN法建立了中药蟾蜍的质量评价方法。

5.支持向量机(SVM)。SVM是建立在统计学学习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小样本学习和泛化能力强的优点。其基本原理是把训练集数据从输入空间非线性地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此高维空间中求解凸优化问题,得到唯一的全局最优解。张录达等[8]测定了中药大黄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SVM法建立了大黄样品真伪识别模型,对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检验精度分别达到了100%和96.77%。

本文简要综述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一些典型应用,而且随着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因此笔者相信,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化学计量学》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培养他们的数据解析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梁逸曾,俞汝勤.化学计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徐永群,孙素琴,冯学峰,等.黄芩产区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的快速鉴别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3):505-505.

[4]张铭光,袁敏,袁鹏,等.广藿香裂解色谱指纹图谱及其聚类分析[J].中草药,2003,34(8):749-752.

[5]张亮,刘展鹏.六味地黄丸缺味药的Bayes法和PRIMA法定性识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1):29-32.

[6]苏薇薇,林海丹,方铁铮,等.中药化橘红的模式识别——计算机辨识研究J].中药材,2002,25(8):554-561.

篇5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灯具的基础知识,灯具的安全规范,灯具的分类和采用光照技术的特点,灯具的结构,灯具设计的历史与发展,中外灯具设计的比较,灯具造型的方法,灯具设计与环境,灯具设计与材料,灯具的光影效果,以及灯具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学生才能够很快明确自己设计的定位。比如吊灯的设计,学生就应了解吊灯使用的场所、吊灯采用何种基本造型、吊灯使用何种材料、吊灯营造何种氛围、吊灯的光影效果等,在有了明确的设计定位以后,学生再进行创新,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灯具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灯具的造型设计基础,主要包括结构基础和材料基础以及灯具设计的安全规范。学生应用灯具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灯具造型的设计,比如从外观的细节变化进行设计,从使用方式的变化进行设计,利用仿生、移植、借用等设计的方法进行灯具造型设计。重点让学生能够合理的进行装饰类灯具和功能性灯具的造型设计,以及室内灯具和室外灯具的造型设计。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灯具的风格,能够敏感地根据使用场所、使用人群、使用的时间的不同进行灯具设计。

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思路。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灯具造型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绝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到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设计出实用、美观的灯具。作为艺术生,学生的长处在于思维的活跃性和对形态美的良好感觉,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理性因素。比如拿灯具的结构来说,完整的灯具应该至少包括灯罩、灯头、灯泡、(灯座)、开关这些关键部件,有的学生的设计却往往只设计了一个部位,你很难分辨他设计的是灯罩、灯座还是灯泡?在进行造型变化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学生常常只设计灯泡的造型,而忽略了和灯泡配对的部件比如灯头、灯座以及灯罩的设计。因此,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灯具的结构,在设计的时候能进行整体性设计,保证灯具设计的完整性。再比如,拿灯具的发光方式来说,很多学生对发光的方式、发光的位置、灯光照射的位置都很模糊,学生只是大概知道他的灯会发光,至于光线照射的范围、光线的分布、光影效果都非常模糊。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灯具采用的光照技术,了解不同材料的灯具发光的区别,了解遮光器等部件对光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实地观察不同灯具的发光方式、发光范围以及灯具的光影效果。这样设计的灯具才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点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起到一个答疑解惑的作用。而要避免老师填鸭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机械性地记忆,但学生真正掌握能够运用自如的知识却很少。灯具造型设计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进行草图的绘制、效果图表现、电脑三维模型的建立之外,还要让学生动手做出真实的灯具,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依靠自己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灯具造型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一套完整的流程来进行。比如,老师拟定一个以材料为中心的灯具设计题目,让学生选取某一或几种材料进行灯具造型设计,完成从草图绘制、效果图表现、电脑三维模型建立直到实物的完整设计流程。学生自然会去了解金属、塑料、玻璃、纺织品、复合材料、木材等材料的特点以及在灯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非常牢靠的。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忙学生解决在整个设计流程中遇到的困难,等设计作品完成后让学生点评他人的设计作品,互相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然后对设计作品进行再完善。最终老师对学生在整个设计流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和建议。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灯具设计的知识,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在相互的学习和批评中得到提升。

篇6

武昌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相继推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研究”阶段成果、“大学素质学分制实践研究”阶段成果、“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素质导师制实践研究”阶段成果。其中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已经进入关键的完善实施阶段[1]。目前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已经在学校范围内全面实施,笔者认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具有自身的不同特点,所以需要进行具体的教学对策性研究。以下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的自身特点,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对策性研究。

一、民办高等教育进行特色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日久形成的固有的教育模式已经渐渐显示出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方式,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往往注重专业素质忽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民办高等教育不能沿袭传统的公办教育的教学模式一直走下去,而是应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和发展机遇,进行特色化的教学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武昌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在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完善实施阶段。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国家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真本事、成功素质的抢手人才为目的,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2]。

(一)开发内化教学改革实施广度效果良好

目前学校的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已经全面铺开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课程教学前的准备、课程教学中的执行、课程教学后的检测[3]。在具体的执行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包括很多教学方法的综合,比如提问法、讲授法、练习法、实践法、点评法等。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开发内化教学改革实施深度有待改进

在开发内化教学改革前期,由于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规范,所以在具体各门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出现教学过程僵化、生搬硬套教学方法的情况。目前在完善阶段,已经认识到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艺术设计学科,更加具有艺术特殊性,所以在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时候,方法一定不能僵化,深度有待改进。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开发内化教学具体对策

(一)艺术设计专业各类课程需要区别对待

艺术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画影视设计、服装表演设计等具体的分支专业,在具体的分支专业中各门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操作类课程、创意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在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中,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区别对待。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具体对策性研究

经过多年品牌形象设计教学经验和商业项目设计实践的积累,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改革,进行对策性研究,以期提供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导向。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确保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落到实处。

1.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不同教学环节具体对策

(1)理论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创意设计教学环节、电脑操作教学环节、输出成品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提问法和讲授法为主。针对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上课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提问,大家都很了解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或者不讲,对于大家都没弄懂的理论知识可以精讲。

(2)创意设计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在创意设计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练习法和项目法为主。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课堂中布置学生练习。上课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针对具体的参赛或者商业项目进行创意设计,绘画创意草图,帮助学生修改创意草图,然后绘制彩色设计正稿,细化设计细节。

(3)电脑操作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在电脑操作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实践法和答疑法为主。针对创意设计正稿,课堂中布置学生在电脑机房里使用专业相关绘图软件把设计创意绘制出来。上课过程中,要求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电脑设计文件的绘制,细化电脑制作细节。

(4)输出成品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在输出成品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实践法和点评法为主。针对电脑设计图,课堂中布置学生进行设计印刷前的文件规范练习。上课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把设计的电子文件输出为实际的设计成品。要求学生了解输出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成品,并且针对设计成品互相进行的点评和展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升。

2.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不同学生层次具体对策

(1)专科学生层次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专科学生能力的基础层次要低一些,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他们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中,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执行环节。要求学生针对实际的商业项目和参赛选题进行具体的创意和制作,确保专科学生学懂、学会,确保所学知识会用、管用。

(2)本科学生层次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三类本科学生能力层次相对于专科学生要高一些,相对于一类和二类本科学生的基础层次要略低一些,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中,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中的创意设计和实践执行环节,也会兼顾课程教学前的预习布置准备和课程教学后的复习检测。要求学生除了针对实际的商业项目和参赛选题进行具体的创意和制作外,还必须学会撰写前期设计策划报告,能够在后期成品输出形式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

3.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不同评价体系具体对策

(1)在评价体系中要转变考核方式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主要要求教师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在其评价体系中,相应地也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各项指标。这就需要转变考核方式,比如采用观察法对观念进行考核、采用问卷法对品格进行考核、采用考试法对知识进行考核、采用面试法对能力进行考核、采用追踪法对方法进行考核等等,要求多种方法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考核。

(2)在评价体系中要改变考核人员

在评价体系中,相应地需要改变考核人员。比如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不同的考核人员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选用主讲教师为组长,其他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创意设计教学环节,选用设计公司的创意总监为组长,主讲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电脑操作教学环节,选用设计公司的技术总监为组长,主讲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输出成品教学环节,选用印刷公司的技术总监为组长,主讲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求选用不同的考核人员组成考核小组,采用各组评分比例相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考核。

(3)在评价体系中要改变考核题库

在评价体系中,相应地需要改变考核题库。题库要求包含全面评价学生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各项指标。题库要求方便于相关考核人员对学生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要求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要求多样题库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考核。

结语

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武昌理工学院正在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改革,为三本院校教学改革做出了可参考的范本。笔者特别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对策性研究,为艺术设计学科中各种专业的创意类课程提供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导向。希望能够确保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落到实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B139)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赵作斌.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篇7

1.博物馆式教育模式的含义

博物馆式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现场式教学,即将学生带到博物馆或者课程中经典作品的原地,进行现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设计课程中讲到某著名的作品时,直接将学生带到作品下直观讲解,学生也能进行情景式体验,对于设计本身的好坏也有最直接的感触。相对于传统的图片案例式分析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轻松、直接地切入知识点主题,使学生在乐趣中、无形中掌握理论知识。

2.博物馆式教育模式的特点

(1)更直观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图片具有很大的假象性,也许你看图很好看,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看,因为你看到的是别人通过摄影记录的瞬间,不是全部,难免会产生片面性。但如果有条件能到现场看到实物,学生不仅能有自己更直观的感受,还能从触觉、听觉、味觉上去感知事物,而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感受。

(2)更生动

假设你去讲解一个从未去过现场的作品时,你只能从网上或书籍上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将自己所学传达给学生。学生也没有去过现场,听到的又是老师经过自己提炼过的感受,这样的双重间接式传授知识必定导致学生的乏味。博物馆式教学方式的转变至少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触环境、接触作品,最终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显得苍白。

二、博物馆式教育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1.主动性接收知识

现在,我国的教育模式基本就是被动式教育,即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等,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还会渐渐磨灭学生的积极性。博物馆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不再是老师说教,而是自己发现兴趣点找到研究方向,从而促使学生主动钻研专业知识。

2.贴近生活,亲身体验

设计来源于生活,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设计师该是多么的悲哀。生活需要去感知,更需要去体验与发现。然而,封闭性教学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博物馆式教育模式可以尽量地创造环境,不能去国外或外省外地教学,至少能把所在城市的本土设计研究透彻,这已是对课程教学最大的帮助了。

三、博物馆式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1.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历两年的教学经验得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被动、教学环境单一、教学手法陈旧,种种这些都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的厌倦。因此,一种新型的、有效果的教学方式需要被应用,即博物馆式教育模式。

2.博物馆式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1)传统的教室封闭式教学转化成博物馆开放式教学

为了探索博物馆式教育模式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课程做了实例研究。如,在上景观设计初步时为了让学生对场地加强了解,我们直接把教学的场所变成了场地,大家坐在周边进行现场教学,针对场地的重要元素一一分析,学生不仅能现场提出问题,老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很好的引导。

(2)传统的多媒体和板式教学转化成灵活的立体式和体验式教学

教学两年以来,每天上课学生面对的就是PPT教学,虽然能清晰地看到所讲图片的视觉效果,但毕竟不全面,同时老师的讲解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案例的第一印象。但做设计不仅仅是视觉设计,还有同样重要的听觉、触觉等设计,只有将学生带到现场感受环境,进行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知识点。

篇8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收集、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物证,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技术,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在新世纪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法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法制的不断健全和普及,讲证据、重证据、用证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犯罪活动日趋科技化、智能化,对诉讼证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显著提高,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刑事犯罪的形势,有力地打击各种犯罪,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根据公安部1999年颁布的刑事科学技术一、二、三级技术点人员编制标准,在四川省公安机关中需要配备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为3567人 。而2003年止,四川省现有刑事科学技术人员840人,尚缺2727人。2003年4月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向省公安厅、21个市、州公安局及其所属县、市公安局的政工部门,对全省公安机关2003-2008年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表明:需录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1062人,缺口很大。而目前,除中国刑警学院外,仅有少数省的公安院校开设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并且规模都较小,很难满足需求。过去我省除我校举办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干部短期培训外,还没有任何院校开设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学历教育。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队伍质量看,由于历史原因,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培训,而是在实践中,按照师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这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难以运用高新技术到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中去,难以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因此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是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安工作机制转变需要的高素质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片面追求大而全。既要求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又要拓宽专业面,要求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培养复合人才,导致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的门类和学时偏少。据调查我校目前专科三年制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在实施的教学计划,必修课为27-30门左右,共计2000学时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为20-22门,占70%-72%,专业课为7-8门,占28-30%。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性教学薄弱,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混淆了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差别。人才规格的模糊性导致实践教学的不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2、教学内容陈旧。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今天,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更新是很快的,而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内容却因种种原因,更新却较慢,陈旧和老化,与刑事科学技术实践脱节,跟不上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发展步伐,把原本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的教学,变成了纯知识讲授和课堂说教式教学,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实践之间的脱节,以至于学生毕业到刑事科学技术鉴定部门后,反映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有较大差距,实战部门同志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差。

3、教学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讲授学时偏多,实验实习学时偏少(仅占总学时30%左右),互动教学少。教师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课时安排中,往往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因此讲授课时多,而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其他教学活动很少,对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利;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贴近实际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的模拟训练有限。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难以满足培养新时期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人才的需求。

4、未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阶段,尽管学校在基层公安部门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因此各专业学生实习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刑技专业学生同侦查、治安、法律专业一样,常下到派出所、治安队、法治科等部门实习,难以接触刑事技术鉴定,对专业提高不大。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不够,深入基层锻炼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小。高学历教师少。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 教学改革的目标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以分数、以知识继承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转变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形成有公安特色、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

2、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以培养政治上合格、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适应公安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刑事科学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建立起“警学结合,校局互动” 教学改革机制,构建 “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即“产、学、研结合”的专业人才模式。

3、课程体系改革。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建立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群,构建具有公安特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4、教学方法改革。改变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实验、实训基地改革。打破学校过去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学校与警局合作,人才和设备资源共享,校内、校外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和物证鉴定中心结合的实践体制。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建立新的公安教育观念和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周济副部长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张尧学司长指出“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扎实,毕业后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因此,给我们指明了高职高专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目标。科学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新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建立思想教育、人文科学、警用法律、警察技能、警务业务基础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六大模块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地考虑其专业的实用性,突出课程内涵的专业特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时,应首先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其次是公安特色、然后才是大专生应具备的公共基础理论和工具类课程。

3、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办法。

4、按照“警学结合,校局互动” 教学改革机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学校物证鉴定中心,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举措

(一)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设置以来,为了进一步明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面向省公安厅、21个市、州公安局及其所属县、市公安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层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调查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形成了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需求的意见。调查表明,基层刑事科学技术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政治上忠诚可靠,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系统而扎实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等。通过调研,我们确立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以实践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实践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适应我省基层公安机关(尤其是区县公安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为目标。

在确立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l、政治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沉着机智,严格执法,公正廉明。

2、法律素质要求:具有依法办事的思想,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懂得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刑事法律、法规,熟悉刑事办案程序。

3、专业素质要求:具有牢固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掌握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

4、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身体健康,体能充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态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问题深刻,领悟能力强,有较强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5、文化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英语通过大学生一级以上计算机考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通过大学生三级以上英语考试;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6、警务基本素质:掌握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会使用武器、警械,具有擒拿格斗技能等。

培养目标和学科质量标准的确立,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了使课程设置更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应分为:思想教育、人文科学、警用法律、警察技能、警务业务基础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六大课程模块。

1、思想教育课程模块:政治理论等课程,坚持“政治育警”,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加强“两课”的教学,注意将课程融入平时的政治学习、各种教育讲座、公益活动、政治思想工作中,增强效果。

2、人文科学课程模块:开设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培养计算机、外语、写作等能力。开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

3、警用法律课程模块: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有关的法规等,培养其警用法律运用能力。法律课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专业有区别,要紧密结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如刑事诉讼法关于现场勘查、物证发现提取、检验、鉴定等法律程序及要求。

4、警察技能课程模块:开设擒拿、射击、驾驶等课程,培养警察基本技能。警体技能要达到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但可比侦查、治安等专业要求低一些。

5、警务业务基础课程模块:开设公安基础理论、公安文书写作、刑事侦查学等课程,培养公安基础业务工作能力。

6、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模块:建立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群,突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特色,加重其课程比重,培养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将原来的课程作一些调整:将原来的痕迹检验学分为“手印检验”、“足印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等;将原来的刑事影像学分为“刑事照相和摄录像”和“刑事图像处理”;将原来法医学分为 “生物物证检验学”(指对涉及案件的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质检验)和法医学(指法医病理学鉴定、法医临床学鉴定等);将原来的刑事化验分为“毒物和检验”、“微量物证检验”;加重文件检验和现场勘查的比重、开设刑事科学技术总论、现场勘查等课程。为适应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可在大三学生实习返校后,根据公安机关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选择刑事科学技术具体的专业方向,对相应的专业课程开设加强课,如痕迹专业方向,可开设特殊痕迹检验等课程;刑事影像专业方向,可加重刑事摄录像、刑事图像处理等课程。深入学习理论和操作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以达到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

(三)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制定教学大纲:如果没有教学大纲,各位教师上课就可能出现随意性,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教学,由于不同人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必然产生差异,要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2003年6月我校组织刑事科学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编制教学大纲,以达到规范教学,明确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同时并编制实训大纲,规范实验实习教学,明确了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避免了过去实验实习教学的随意性,想开就开,想开什么实验实习项目就开什么实验实习项目,规范了实验实习教学。另外制定了专业能力测评标准,为实训的考核提供了量化依据。

2、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材建设。我校有11名教师正在参与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刑事科学技术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学中积极选用近年来的统编教材。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写专业教材,满足教学需要。如刑事科学技术总论课没有教材,我们及时组织编写《刑事科学技术总论》填补了国内本学科空白。为了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编写了刑事科学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指导,保障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

3、加强教研活动:教研室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进行沟通了解,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坚持相互听课,以便取长补短。对年青教师首次上课,进行试讲,保证教学质量。

4、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实战:刑事科学技术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物证检验鉴定。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必然会带来刑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利用高科技犯罪。因此,必须结合新形势下,案件发生情况和刑事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教学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战,确保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目标实现。如针对目前持枪作案较多的情况,痕迹学加重了枪弹痕迹教学;针对图像处理广泛应用在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刑事影像技术开设了刑事图像处理内容;根据目前物证检验广泛开展DNA指纹检验,法医学及时增加DNA指纹检验内容等。

5、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对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热点的研讨,对实际案例分析讨论、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应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音像资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设置、创造更多客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接受多种感官刺激,从而形成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制作课件72个,达328学时。绝大多数课程已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将国内外重大、典型的刑事案件资料,制作成案例教学课件,以便进行经典案例教学。校园网建立后,正在筹划利用校园网,开辟刑事科学技术网页,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讲评作业、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可新技术信息。

6、改革考试方法: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考核基本知识,采取教考分离,考试课的试题由非上课教师出题,并计划逐步建立试题库,有条件的课程采用机读答卷,并进行集体改试卷。这样使考试排除了一些如学生“打定子”、教师泄漏试题、改卷偏袒或出差错等因素干扰,使考试成绩更加公正客观。撰写论文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学生对论文题的思考,查阅有关的资料,作调查研究和实验,获取的数字进行分析,而写出论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写作能力很有益。实验实习的考核,制定了考核的质量标准,测评学生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这样规范了实验实习考核的内容、评定成绩的标准,避免了实验实习的考核的随意性,更加公正客观。并尝试进行模拟实际案件情况,进行实验实习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实战能力。采用观看案例录像,回答问题,培养和测试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提问,回答问题以及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和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将笔试、课堂回答问题、实验实习以及平时作业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的成绩,这样更能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逐步改变了过去单靠笔试定成绩,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痕迹检验学、刑事影像技术、文件检验学等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40%以上。根据教学计划总体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分为验证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综合训练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渐进,不断强化,达到培养刑事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从公安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实验实习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大模拟实验实习的力度,使实践教学贴近实战,如模拟现场的拍摄,模拟现场的物证提取和检验等。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在课余时间逐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实践自学的环境,组织一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一些小的科研活动。在校外公安基层实习基地,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作指导教师,给予实习指导。实习完后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写出实习意见和评语。学生将撰写《学生实习专业技术报告》。这样保证了校外实习的质量。

(五)建立“警学结合,校局互动”的教学改革机制

1、走出校园,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成都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乐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南充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泸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等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多次派教师前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均到泸州市公安局及分局有关部门作为联系点进行调研活动,并形成了相关制度。并分期、分批派教师到公安基层刑事科学技术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2、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坚持请进来。先后从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及院校聘请了22名客座教授。分别请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常伯年研究员、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的杨盛君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杨鸣高级工程师、成都市公安局技术处叶岗高级工程师、省司法厅技术处刘朝宽处长和陈昌全处长的等专家来校讲学。为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3、在省公安厅的支持下,与公安厅省物证鉴定中心建立共建关系,进行人才交流,仪器设备交流,业务信息交流,教学、科研和办案合作。校聘请鉴定中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人员来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实践办案、从事科研活动等(按学校教师对待)。学校派教师到鉴定中心实践办案、从事科研活动(按鉴定中心人员对待)。四川省公安厅鉴定中心作为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刑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为学校的师生提供实践锻炼场地。鉴定中心人员则为师生实践锻炼的指导教师,指导学校的师生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学校教师在鉴定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可使用鉴定中心的仪器设备从事科研活动和案件的鉴定工作。鉴定中心人员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可使用学校的仪器设备从事科研活动和案件的鉴定工作。学校教师与鉴定中心人员共同合作,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共享。教学、科研及业务资料共享。充分利用省物证鉴定中心的资源,为我系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积极筹建学校的物证鉴定中心,争取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权,以便对外接案进行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工作,为对外开放提供窗口,为师生提供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的实践机会。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举措,对构建产、学、研结合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筹建工作已基本到位,并已通过省公安厅的检查验收,只等省公安厅的批文授权,即可挂牌。

5、校外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效果,增加岗位意识,到岗训练的一种好的方式。在学校已建的20个公安基层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以地、市、州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为中心,辐射区县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学生专业实习需要。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办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工作:

1、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鼓励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力争形成本专业骨干教师群体和学术带头人。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个人规划》,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争取5年内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由现在的0.08%。上升到25%,今年研究生学习的教师人数将上升为7人。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指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资较高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全国“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取得鉴定人资格;积极申报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到物证鉴定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和科研工作,以及在公安基层锻炼,使担任专业课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现在的37%达到70%。

篇9

从创新型教学的要求出发,反思过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传统的专业教科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学生学习专业不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演练过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就只能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也就变成了机械形式的理论灌输。三是在考核方式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封闭的、教条式的,考核的方法也是教条知识记忆式考核,即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极大地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问题,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教学大纲,确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原有专业教学大纲中陈旧的知识,以及在过去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体系膨胀过程中所揉进的、与专业本身并无内在联系或本不属于本专业内容的知识,压缩专业课的讲授内容,引进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和学科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在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中着重突出了对当前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刑事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和高智能犯罪的关注和面临的问题,强调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为中心主线,按照专业发展规律重组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二是构建“网络”知识结构体系。在确立新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每一章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解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网络”知识体系。这种“网络”知识结构是互相融会贯通的。通过对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贯穿这一章的基本原理作为知识“主干”,构成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和范畴则被看成是这一章的网状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实验,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根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这一特点,将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现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把专业原理课教学与教师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高度工作责任感和富于创新进取的意识。三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好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理解和掌握专业的主要理论与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次带学生到基层派出所、分局、社区实习和调查,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从中寻找薄弱环节和理论知识的空缺和不足,这样多次的往复,从而达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专业原理课程教学特点,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将考核的成绩分成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课程考核成绩的60%,课程教学结束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

一是在考试内容上突出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调整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和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引进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与当代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把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在考试命题上,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形成相对合理的比例,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为基础,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形成相对稳定的开放式的知识考核体系。三是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把整个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统一起来,把整体考核分解成4个有机部分:其一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二是理解能力与研究能力的考核,其三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情况的考核,其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不仅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更加适应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新模式,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一)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中实现了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主题的创新。就学科的本质和特征来讲,它更加关注科技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也正是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新技术,才能推动学科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的。然而我们原有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所实现的这种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中体现了专业学科理念的创新,即从专业理念上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的专业教学转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的讲授和答疑,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受专业教育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学生的束缚作用。在专业教学新体系改革中,强调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核心理念确立起来。

篇10

由于“体改生”的招录条件的规定,使得学习同一专业的“体改生”的生源五花八门,有的为高校毕业生,有的为退伍士兵;有的毕业于地方院校,有的毕业于公安院校;有的刚刚走出校园,有的已参加工作多年。学员来自五湖四海,群体结构层次多样,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在学习新专业时程度就参差不齐,学习的方法、兴趣度、投入度及学习的效率就完全不同。

2职业特色鲜明

由于“体改生”入校前已通过全省统一组织的政法干警招录考试,入校时已确定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具有预备警察身份,无择业的后顾之忧,因而容易产生优越感,滋生懒散情绪。

3学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

根据目前的安排,体改生在校学习理论时间为二年,但经过几年的实际运作,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为一年,而所开的课程基本上是按二年的学习时间来安排的。这样一来,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要想教好和学好,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把如此多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们就成了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既要兼顾专业的教学,又要兼顾公安基本知识的教学;既要有理论的阐述,又要有较多动手操作的训练。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学资源,精选教学内容就是应对体改生教学的应有之义。

4思维活跃,人文知识较强,不太适应新的学习氛围

而学习刑事技术的体改生作为招录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具有自己的特性。一是动手操作的训练较多,刑事技术专业对学员们的要求不但要能懂,而且要会用,学以致用方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数、理、化的知识要求较高,对于原来是学文科的学员来说,难度将较大,有些完全是全新的知识学习;三是在动手操作训练中,有对单个知识点的训练,而更多地是对整个专业的完整、连贯地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进入角色,真正为公安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所有的这些特点或特性都表明,对体改生的教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针对性,要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对原有的教学要进行改革,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

二“体改生”刑事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

1专项不专

虽然“体改生”在进校之前,都是专业设岗招生的,但进校后由于各种原因,各专业所学内容大同小异,区分度不强,学校过分强调了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开课过多,而忽略了公安专业的教育特点,导致专业课程的学习无法突出。

2训练缺乏

“体改生“实行高中学历起点的专科教育,学制两年,在校期间安排一年的理论教学,一年的实践教学,其中,半年时间到公安基层部门实习,因此,在校系统的学习时间也仅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学员还要学量的非专业课程。因此训练的时间在整个课时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这就使得学生的动手训练严重不足,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创新不够

当前对刑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教学方法是还是老一套,实验内容也多是演示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较少,创新性内容不多,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刑技人才的需求,而且“体改生”尚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没有统编的教材和大纲,大专生、本科生、“体改生”所使用的教材几乎差不多,没有一套能比较适用各层次的教材,不能很好的适用各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的需求。

4师资不强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公安院校中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教学、科研的教师中有50%以上是半路出家从事此专业的,而且许多学校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教师动手实践机会少,到实战部门锻炼机会少,外出进修学习机会也少,使得教师知识面受到了局限,视野不够开阔,较难把一些现代技术知识,一些鲜活的案例融入到刑事技术的教学中来。

5投入不足

刑事科学技术学科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应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需要有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的投入,而目前,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装备、设备还非常落后,这严重影响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刑事技术专业的教学难以和实际接轨,难以完成培养掌握现论与刑事技术专业人才的任务。

三关于“体改生”刑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公安职业特色

应按照“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突出公安职业特色、突出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实战教学”的原则优化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三个平台”(通识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七个模块”(警察职业素养、法律基础知识、警务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讲座)的课程体系。应以突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将学生已学过或掌握了的部分基础课程压缩,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全面深入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调整实验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根据“体改生”人才培养要求,我院将“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技术”等课程综合成“刑事技术”一门课程,作为非刑技专业“体改生”学习刑事技术的专业主打课程,刑技专业“体改生”则分别开设;根据“体改生”各专业特点,“刑事技术”开设内容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如侦查专业只开设痕迹+照相+化验,治安、网监、经侦专业只开设痕迹+照相+文检,这种设置,更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另外,根据培养目标和各实验教学模块的功能及实战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实验项目,紧贴公安实际,科学地划分实验层次,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刑技专业“体改生”《手印学》增加了“血潜手印的显现与提取”、“手印显现综合训练”,这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实践教学

(1)针对“体改生”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片段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变面面俱到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章、节理论讲授向基础知识自学、重点理论讲授、操作方法实训、考核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转变;(2)在实验课学时安排上,打破以往一次课2学时的排课方式,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引导划分教学单位,刑事技术课程采取4课时联排,同时进一步加大实验课的比重,校内实验实训总学时达到了必修课总学时的55%以上;(3)以典型案例为原型,使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训练,提高了实训的实战性、针对性、综合性和科学性,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项措施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需要,因此刑事综合训练布置的现场要切合实际,不要流于形式。(4)建立刑事技术协会,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与管理。2008年我系成立了刑事技术协会,是由学生组成的专门开展刑事技术各项活动的社团组织,旨在运用系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利用社团活动时间,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5)建立与刑事技术专业紧密相关的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将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并允许教师带学生直接参与办案。湖南警察学院于2008年6月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湖南鉴真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人员主要由刑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者司法鉴定职责,开创了“教学―科研―办案”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鼓励教师搞好教学科研、积极办案的同时,我系积极鼓励学生跟随老师参与办案,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了实战阶段,将教学-科研-办案真正落实到教师和学生身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公安实战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6)创新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实施《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以综合性实训项目为牵引,增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局合作培养机制

校内,进一步加强了刑事技术实验室、战术训练场、模拟街区、模拟派出所、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照各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训练和演练,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校外,进一步完善了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长期的实习基地。另外,公安院校要积极变革当前的办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院校+实践单位”结合的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实践单位的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5创建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专业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挂职锻炼和实习锻炼的力度。要在公安工作一线广泛建立专业教师联系点,为教师实习调研、随时跟踪反馈公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有效的平台。力求每一个教师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二是要大力培养教官型教师。继续从公安实战部门选拔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担任教官,进课堂讲课,指导实训,建设一支与办学规模相匹配、与专业建设相配套,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官型师资队伍。

2009年,从招收第一批“体改生”开始,湖南警察学院就积极向省厅汇报,争取政策支持,从各市州公安局选调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政治表现突出、业务素质好的18名优秀民警来校担任教官。这批教官的到来,促进了老师、学员与实战部门的双向交流,发挥了他们在公安实战方面经验丰富的优势,对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战结合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资料。

总之,对“体改生”的培养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是更好地改进“体改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公安院校“体改生”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推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央政法委员会.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