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06:5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董事长工作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主要做法
(一)搞好试点启动,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就业模式和“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试点结束时,*县城乡劳动者新增就业3656人,9镇5园区城乡登记失业率3,较试点前下降1.5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90以上,较试点前上升5个百分点。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多档次、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探索出全民社会保险的路子。组织12.58万人参加新农保,征缴保费3.69亿元。从17岁到96岁不同年龄段的人员都积极参保,劳动年龄内和超龄人员参保比达到2.4:1。全县有3.88万参保农民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均月待遇120元。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打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二元制度模式,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管理“两统一”。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合二为一,新制定了《*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原由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职能整体划转劳动保障部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工作实现了归口和统一管理。*县的医保制度在实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县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就达73.9万人,为应参保人数的100。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39个乡镇设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717个村61个社区设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面向全国招考了50名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落实了873名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居民小组劳动保障联络员,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编制、经费全额纳入政府管理,社区、居民小组协理员和联络员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12月上旬,由西南财大校长助理林义教授、川大和财大社保系主任蒲晓红、胡秋明组成的专家组一行四人到*调研,对整个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领导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充分,制度运行平稳,工作推进有力,群众普遍欢迎,效果好于预期。
(二)突出就业援助,政策促进就业效应充分发挥。 (三)狠抓扩面征缴,社会保险作用彰显。;将职工医保封顶线由3.8万元提高到8万元,居民医保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7万元(直接达到6倍),将补充医疗保险由15万元增加到18万元。三是提高统筹层次。今年4月,我市全面实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按照统一筹集资金、统一使用资金、统一管理资金的原则,失业保险统筹调剂功能显现,确保14970名符合条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为切实提高工伤统筹层次,依据《××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出台了系列的配套管理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建立了预决算制度。四是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全市按185号文件规定办理了1.09万名超龄人员的参保和待遇审批手续,征收养老保险费41078万元,人均月养老金达到532元。认真做好破产、撤销、解散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接续。大力支持企业改革重组,并有力保障职工社会保险合法权益。组织对广旺集团代池坝煤矿、建平机电工业公司等企业破产中职工的医疗、工伤保险的清算工作,已清偿到位医疗保险基金3818万元。五是继续推进医疗保险监管改革。淘汰了1家定点医院和1家定点药店,补招了2家定点医院和2家定点零售药店。新增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在物价部门规定的基础上统一下浮达22以上,卫生材料进销差价率、药品进销差价率以及新进药店药品价格进销差价率均在1以内。六是加强基金监管。强化对基金运作全过程的监管,认真开展专项资金的现场检查工作。对旺苍、剑阁、元坝、利州等县(区)的自查工作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无新的挤占挪用和违纪违规情况发生。七是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问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决策。
(四)突出督查指导,劳动保障特殊政策全面落实。 (五)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稳步推进。
将恢复重建作为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良机,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力度和速度上狠下功夫。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资金领导小组,抽调5名同志组建重建办,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积极创新向上衔接沟通、与相关部门和县区的互动互助、恢复重建督促检查等机制,强力推进灾后重建。二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发改、建设、国土等部门的指导下,结合统筹城乡劳动保障,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特别是对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机构上合理布局,在职能上完善加强,在服务上规范提高。各县区都编制了重建规划,县区按8000-12000平方米、乡镇按100-300平方米的规模落实了场地和资金,目前各县区都已进入施工或准备阶段。三是切实搞好培训。邀请发改、建设、国土等部门,对全系统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灾后重建专题培训。四是加强督促指导。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位牵头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张进度表“四个一”项目落实制度,全面推行局长-分管领导-科长-工作人员逐级负责、分线实施的“梯级管理模式”,对市本级的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通报,对县区实行两周一通报。五是打造规范样板。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和机构名称、基础台账、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标准“五统一”的要求,着力打造规范化示范服务中心,以此带动全市的基层公共服务建设。六是积极争取支持。主动向上汇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争取灾后重建中央投资5.8亿元,本年度可完成投资50以上。
(六)狠抓劳务输出,农民工工作实现新突破。 (七)狠抓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认真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月以来,紧密结合劳动保障工作的特点和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广泛深入动员,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专题调研活动,认真抓好查摆问题和整改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学习理论、解放思想、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整改落实、健全机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根据梳理的21条意见和建议研究制订整改方案并通过电视台和××日报向社会做出了公开承诺,整改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全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工作创新和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二是进一步丰富“创一流”活动内涵,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方面狠下功夫,认真分析研究干部职工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落实民主集中制、开展民主生活会、参加帮扶村文娱活动,增强了领导班子团队精神;通过开展登山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参观市容市貌、阅览画展、了解市情等活动,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了部门新形象。三是狠抓机关效能建设。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将制度建设放在效能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做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完善出台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黄红牌制度、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度、效能投诉制、执法责任制、行政责任追究制、考评考核制度等十项工作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理事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规范、行为引导到养成素质,建立起了追求效能的工作运行体系。四是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确保依法行政。按照“两集中、两到位”原则,对涉及行政审批的事项按要求和做法进行了严格清理并规范了行政审批项目,制订完善规范政务中心大厅劳动保障窗口办结的审批管理方案,切实做到项目“七公开”,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运行体制,更好地发挥了行政服务的效能。五是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扎实搞好综合工作。深入推进党建各项工作,切实增强劳动保障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加强信息宣传,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舆论氛围;做好综治、维稳和应急管理工作,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树立机关良好形象。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资金缺口大。虽然整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矛盾较为突出,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同时存在。我市作为全省使用就业资金较好的市(州),今年在统筹城乡就业、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培训补贴等方面资金缺口达2亿元。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压力巨大。虽然今年我市社保基金征收完成情况很好,但存在很多特殊因素,如超龄职工参保缴费,在征缴的基金中占了很大比例,而现在已停止实行这一特殊政策,今后也就不存在这一块基金的征缴。受“5.12”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参保企业的缴费能力明显下降,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的落实,导致一些企业的缴费主动性减弱,加之因企业破产改制经费不足,企业保费的征缴困难。
(三)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就业服务信息功能的丰富性尚未充分挖掘和开发,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性、整体性运作环境还未形成,不能满足统筹城乡就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不能满足社会保险各项工作开展。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员详细情况及待遇数据信息急需清理和规范,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查询、对账工作不能开展。医保业务经办软件开发滞后,设备老化,已严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经办需求。
(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任务繁重。目前,尽管整体执法环境已有所好转,但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逃避社会保险义务、不按时支付工资等问题在部分用人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年年攀升,侵权案件不断增多,企业改制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处理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劳动保障侵权投诉量增加,劳动保障维权任务十分繁重,人手不足。
(五)劳动保障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滞后。服务内容、标准不规范,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手段单一、原始,导致整体效率不高。
四、2012年工作初步打算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一年,劳动保障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局将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较大突破。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全面推行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为主线,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以班子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工作制度体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落实,提质增效,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新跨越。
(二)主要目标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做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全市推广。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统筹城乡劳动保障*试点经验和成果。就业方面,按照城乡劳动者均等化就业服务和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方向,分项在全市稳步推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方面,搞好已试点新农保制度与国家新农保制度的对接,并在全市全面推行。医疗保险方面,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配套政策,规范经办工作流程,建立起比较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建立起与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经办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的规范建设。
2、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市、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并投入使用,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和稳定就业。建立专业性招聘会与综合性招聘会相结合、城镇吸纳就业与农村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面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围绕“五类”群体,开展好“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工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援助活动。三是以创业促就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全面建立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努力开创全民创业的新局面。加强同财政、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充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四是加强协调配合,扎实做好农民工工作。按照“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和“1 4”统筹城乡就业模式,扩大组织化输出转移规模。不断创新培训思路和培训路径,切实提高农民工整体技能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维权救助和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工商、税务、信贷、土地等扶持政策体系,帮助农民工创业。
3、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办法,积极做好开展省级统筹的各项准备工作。以“金保工程”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养老保险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收统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业务经办流程和经办事项及经办标准。完成历年个人账户基础数据清理、采集、录入、审核工作,建立市级集中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巩固现有成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切实开展好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研究解决市级统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我市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抵御风险的能力。探索统筹城乡居民医保试点。按照医改方案中关于“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两统一”。
7月7日上午9点,湖南珈汇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召开团员大会,进行团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
湖南珈汇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蔡峰,支部委员、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周跃文同志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党群工作部部长、工会副主席肖莉同志主持,公司全体共青团员及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团支部书记鲍利代表本届团支部作了工作报告,她从“坚持政治强团”、“坚持思想立团”、“坚持固本兴团”、“坚持改革强团”、“坚持从严治团”五个方面就本届团支部工作进行总结,并希望新一届团支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到会的10名共青团员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团支部委员,他们分别是党群工作部范佳、资产财务部王文倩、综合管理部王晓东。同时,新一届团支部召开第一次支部委员会会议,选举范佳同志担任新一届团支部书记、王文倩同志担任组织委员、王晓东担任宣传委员。
新一届团支部书记范佳作表态发言,她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带领团员们将团支部打造成服务型团组织、学习型团组织、争做青年员工的表率,不辜负党支部的重托和团员青年寄予的期望”。
一、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详细人员编制及组织架构计划,招聘优秀物业管理主管人员到岗接受岗前培训工作,针对管理项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物业管理方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岗位工作流程,确保上房前一个月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做好前期介入各项准备工作,以方便业主及便于后期物业管理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好物业接管验收工作,对发现的工程问题及存在的其他安全隐患或者其他问题提出整改通知并专人跟踪实施,并严格进行复查,直至合格。
三、制定详细的交房工作流程,做好详细分工。进行交房前工作演练,对可能或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四、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优秀的基层物业管理人员(如:工程维修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秩序维护员、保洁等),进行专业培训。严格首问责任制,全方位、全天候跟踪,解决业主后顾之忧。为后期更好地进行物业管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五、做好交房后装修期间物业管理,严格落实装修管理制度,对违规搭建和违反装修管理现象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整改,杜绝隐患及后期因装修问题产生的纠纷问题。从确秩序维护员全角度对进出小区人员、车辆等进行严格管控,从根本上杜绝偷盗与丢失现象发生。
六、本着“开源节流”的工作目标,把认真做好节能降耗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严把物业管理成本控制关,严格物品管理及费用支出控制,严格支出审批制度。加强物品领用等细节开支,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七、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从而建立良好并保持的社会关系,积极进行沟通,增进友谊,为下步更好地进行物业管理所需职能行政部门各项支持打下坚实基础。
八、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和全心全意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物业服务等工作,与业主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和谐的互动关系,为在物业管理中取得绝大多数业主支持做好准备工作。
具体实施措施:
一、招聘素质较高的物业服务人员,并针对各部门所需制定培训计划及工作流程进行专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向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岗位理论知识、实操技能等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信赖企业,做企业的主人,从而安心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以“走出去、拿回来”等方式带领员工与同行业优秀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沟通,结合自身适时调整工作方式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员工综合水平得以提升,确保每位员工都能胜任并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
二、在前期介入及分户接管验收与综合验收时,本着对业主负责和有利物业后期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做到全面细致,并由专人跟进监督整改,通过复检,最大程度上在交房前完毕。
三、为上房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与营销策划部加强沟通,结合实际进行宣传,杜绝“口头承诺”给物业后期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工程部相互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人员对工程知识理论与实操能力。
四、交房前进行上房流程工作演练,详细对交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演练,针对重点对参与上房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建上房工作小组,结合以往小区上房中的突发事件和与业主间所发生的不可预见的矛盾焦点,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并制定应对计划和措施,做到事前有准备,遇事能自如,知已知彼确保初次上房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五、交房后,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大装修期间的监管巡查力度,坚决杜绝违规、野蛮施工现象,对发现违规现象及时进行整改并作出处理。对外来人员、装修人员及进出车辆严格管控,实行进出凭卡、登记、检查的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偷盗与丢失现象的发生。
第二,运行机制行政化。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主要由政府施行,体现在对人事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行长和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由地方政府任命,使得企业的经营和运作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进行。
第三,董事会职能不健全,监事会流于形式。董事会基本是以通过听取行长工作报告的形式对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关联交易控制、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投资等工作发挥作用有限。银行监事会成员一般来自内部,受制于董事会或经营班子,对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一是跨区域经营与联合重组。实行联合重组进而实现跨区域经营以提高其竞争力,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
二是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与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产品技术,从而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迅速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能够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质量。
三是民营资本入股。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难以获得境外投资,可以先从引进民营资本着手,练好内功。限制地方政府在股权结构中不能一股独大,并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股权多元化,积极引入并扩大民营股本比例。
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是要抓住机遇,实现股权结构的突破。通过公开上市或引进优秀的民营资本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
二是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组织架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改变经营管理层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建立董事会下属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力求治理结构优化,效用最大化。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1世纪初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正逐渐进入人们热议的话题。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点,呼吁党和国家人民更加真爱自然、自觉维护生态社会。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探索的阶段,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一、环境会计的当前状况
(一)理论体系不成熟
环境会计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会计界具有领先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这一领域尽享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当前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这五个趋势:以核算环境成本为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精细;以包括环境绩效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与评价越来越规范;以提供绿色GDP指标为导向的资源环境核算内容越来越综合;以强化企业环境责任为主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越来越标准以及以确定生态效率指标为核心的环境会计披露与评价越来越具体。我国于1992年8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尊重自然,以较低的环境成本来发展经济。2002年财政部推行“绿色核算“政策方针,将“绿色核算”划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宏观层面要求计算国民经济指标时,要考虑防治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将环境污染恢复所产生的费用,最后再计算指标时应该将这些费用扣除;微观层面则来自于绿色会计领域的核算。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又曾提出”绿色成本“的概念,将企业的排污状况与当前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近些年,国家统计局计划建立相关指标来统计环境污染相关数据,据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从整个层面来说,虽然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从政府官员到研究学者都在积极为环境治理出谋划策。但随之而产生的问题则是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由于专业性不同,一方无法从其他领域理解获得全部信息,不同方面的信息缺乏一个串联整合。而且相关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无法进行实务的验证。
(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康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数据信息披露显得更加重要。不仅仅是为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呼应,更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一个经营结构健康的企业注定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经营的,如果企业决定对相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不仅仅会对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揭示企业的环境成本以及环境负债,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结构以致于不被行业淘汰,而且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充分披露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期望的。环境会计披露仍面临诸多问题:1.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相关企业范围较小。仅上市公司群体而言,目前只有对污染较重的化工企业才会被强制要求对环境问题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对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则无法全部做到对待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问题充分披露。非上市公司群体则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忽略问题更加严峻。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目前对于污染治理费用,相当一部分企业直接将其划分为期间费用中的管理费用范畴,在管理费用下设置二级科目“绿化费”和“排污费”。这种盲目计入期间费用的方法,不仅无法体现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决策有用性,而且当防止污染与治理污染所产生的费用较大时,这种计入期间费用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及税负。3.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具有可比性,缺乏完整性。企业可以通过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以及董事长工作报告等中披露相关环境信息,这些信息载体格式不一,而且有些以货币计量,有些则无法进行货币计量。例如笔者选取了安徽省北部区域6家上市集团公司,通过巨潮资讯网()调查搜集资料发现,这6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2家仅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的重要事项中简要说明社会责任情况,剩余2家则对环境相关信息无明确列示。其中披露信息的4家上市公司全部采用非货币计量,即文字形式披露相关信息,在行业中不具有可比性,更缺乏完整性。(见表1)
(三)相关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成熟
当前我国环境会计领域会计主体的选择分为两种:一种为政府主体论,另一种为企业主体论。政府主体论的会计主体显然是政府,它要求政府担当环境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的主力军,由政府承担会计核算所产生的费用以及风险。而企业主体论的会计主体为企业自身,它要求企业自身核算和披露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当中所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政府主体论无疑会增加财政支出,增重财政负担,但企业也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期望企业自身自觉核算披露相关信息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更需要相关法律的出台来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将环境会计披露法制化。我国针对环境保护虽然颁布了许多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前者虽然于1989年颁布,但直到2014年4月其修订版本才通过,其更新速度无法与实际情况的变化相匹配。对于环境会计领域,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专门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约束。这些情况都说明目前在环境会计领域,法律的约束作用相对较小,相应的法律空白点比较多。
二、对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自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环境报告书》。报告书中列示了导言、环保管理体制、环境影响、治理措施、治理成果、环保活动等长达几十页内容,同时随着日本环境省和经济产业省的指南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的内容也逐年随着变化。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已经落后,所以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努力填补环境会计领域的空缺与不足。以下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环境会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加强法律方面的建设,提高法律约束力
不管是政府主体论为主还是企业主体论为主,国家都应该加强环境会计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针对环境污染颁布相应的法律之后,应该具体细化每个领域的法律法规,鉴于环境会计领域空白点较多,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抓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仅仅是会计主体方面的细化说明,针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核算方法的选择、披露方式的限定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法律约束。我国相关部门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并对排放超标,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使企业不得不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使经济能够绿色健康的发展。
(二)建立第二会计报告体系
当前企业环境会计所披露的信息无论是范围还是时间上差异都比较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环境会计没有具体的核算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基于基本国情,创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规章制度。根据郭道扬教授的猜想,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研究建立第二会计报告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会计主要工作室确认、核算、计量和披露与环境相关的数据,也可以细分为三大部分:大气污染会计处理、水污染会计处理以及陆地污染会计处理。不仅可以将资源的消耗与对资源的破环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讲污染治理费用和防止污染费用联系在一起。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这一体系的报告讲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联系,有助于决策者作出优化决策。
(三)发展独立第三方的环境审计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公布报告来披露信息是不够的,为了保证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独立第三方的审计也是必不可少。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大力发展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审计。可以建立以民间审计为主,政府审计为辅的审计体系,这也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拓展知识面和业务范围,同时对注册会计师在环境会计领域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积极引导高等教育在环境会计领域的作用
针对环境会计领域的知识空白点,国家可以通过适当方式来引导高校进行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例如国家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项目或者科研竞赛等方式吸收来自高校的方案与意见。同时在硕士和博士群体中,也可以通过适当方式或者加大投入,积极倡导他们投入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同时高等院校可以设立相关学系将会计知识、统计知识与相关环境知识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知识人才。以上观点仅是笔者个人观点,目前环境会计领域仍是一个发展不成熟的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还是不小,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与投入。
参考文献:
[1].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0):72-75.
[2]李克国,魏国印.环境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61.
[3]屈建民.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财会月刊,2003(B6).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1世纪初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正逐渐进入人们热议的话题。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点,呼吁党和国家人民更加真爱自然、自觉维护生态社会。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探索的阶段,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一、环境会计的当前状况
(一)理论体系不成熟
环境会计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会计界具有领先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这一领域尽享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当前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这五个趋势:以核算环境成本为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精细;以包括环境绩效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与评价越来越规范;以提供绿色GDP指标为导向的资源环境核算内容越来越综合;以强化企业环境责任为主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越来越标准以及以确定生态效率指标为核心的环境会计披露与评价越来越具体。
我国于1992年8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尊重自然,以较低的环境成本来发展经济。2002年财政部推行“绿色核算“政策方针,将“绿色核算”划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宏观层面要求计算国民经济指标时,要考虑防治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将环境污染恢复所产生的费用,最后再计算指标时应该将这些费用扣除;微观层面则来自于绿色会计领域的核算。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又曾提出”绿色成本“的概念,将企业的排污状况与当前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近些年,国家统计局计划建立相关指标来统计环境污染相关数据,据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
从整个层面来说,虽然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从政府官员到研究学者都在积极为环境治理出谋划策。但随之而产生的问题则是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由于专业性不同,一方无法从其他领域理解获得全部信息,不同方面的信息缺乏一个串联整合。而且相关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无法进行实务的验证。
(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康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数据信息披露显得更加重要。不仅仅是为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呼,更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一个经营结构健康的企业注定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经营的,如果企业决定对相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不仅仅会对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揭示企业的环境成本以及环境负债,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结构以致于不被行业淘汰,而且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充分披露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期望的。
环境会计披露仍面临诸多问题:
1.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相关企业范围较小。仅上市公司群体而言,目前只有对污染较重的化工企业才会被强制要求对环境问题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对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则无法全部做到对待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问题充分披露。非上市公司群体则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忽略问题更加严峻。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目前对于污染治理费用,相当一部分企业直接将其划分为期间费用中的管理费用范畴,在管理费用下设置二级科目“绿化费”和“排污费”。这种盲目计入期间费用的方法,不仅无法体现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决策有用性,而且当防止污染与治理污染所产生的费用较大时,这种计入期间费用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及税负。
3.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具有可比性,缺乏完整性。企业可以通过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以及董事长工作报告等中披露相关环境信息,这些信息载体格式不一,而且有些以货币计量,有些则无法进行货币计量。例如笔者选取了安徽省北部区域6家上市集团公司,通过巨潮资讯网( http: // cninfo. com. cn) 调查搜集资料发现,这6 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2家仅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的重要事项中简要说明社会责任情况,剩余2家则对环境相关信息无明确列示。其中披露信息的4家上市公司全部采用非货币计量,即文字形式披露相关信息,在行业中不具有可比性,更缺乏完整性。(见表1)
(三)相关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成熟
当前我国环境会计领域会计主体的选择分为两种:一种为政府主体论,另一种为企业主体论。政府主体论的会计主体显然是政府,它要求政府担当环境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的主力军,由政府承担会计核算所产生的费用以及风险。而企业主体论的会计主体为企业自身,它要求企业自身核算和披露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当中所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政府主体论无疑会增加财政支出,增重财政负担,但企业也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期望企业自身自觉核算披露相关信息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更需要相关法律的出台来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将环境会计披露法制化。
我国针对环境保护虽然颁布了许多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前者虽然于1989年颁布,但直到2014年4月其修订版本才通过,其更新速度无法与实际情况的变化相匹配。对于环境会计领域,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专门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约束。这些情况都说明目前在环境会计领域,法律的约束作用相对较小,相应的法律空白点比较多。
二、对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自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环境报告书》。报告书中列示了导言、环保管理体制、环境影响、治理措施、治理成果、环保活动等长达几十页内容,同时随着日本环境省和经济产业省的指南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的内容也逐年随着变化。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已经落后,所以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努力填补环境会计领域的空缺与不足。以下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环境会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加强法律方面的建设,提高法律约束力
不管是政府主体论为主还是企业主体论为主,国家都应该加强环境会计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针对环境污染C布相应的法律之后,应该具体细化每个领域的法律法规,鉴于环境会计领域空白点较多,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抓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仅仅是会计主体方面的细化说明,针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核算方法的选择、披露方式的限定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法律约束。我国相关部门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并对排放超标,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使企业不得不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使经济能够绿色健康的发展。
(二)建立第二会计报告体系
当前企业环境会计所披露的信息无论是范围还是时间上差异都比较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环境会计没有具体的核算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基于基本国情,创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规章制度。根据郭道扬教授的猜想,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研究建立第二会计报告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会计主要工作室确认、核算、计量和披露与环境相关的数据,也可以细分为三大部分:大气污染会计处理、水污染会计处理以及陆地污染会计处理。不仅可以将资源的消耗与对资源的破环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讲污染治理费用和防止污染费用联系在一起。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这一体系的报告讲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联系,有助于决策者作出优化决策。
(三)发展独立第三方的环境审计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公布报告来披露信息是不够的,为了保证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独立第三方的审计也是必不可少。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大力发展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审计。可以建立以民间审计为主,政府审计为辅的审计体系,这也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拓展知识面和业务范围,同时对注册会计师在环境会计领域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积极引导高等教育在环境会计领域的作用
针对环境会计领域的知识空白点,国家可以通过适当方式来引导高校进行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例如国家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项目或者科研竞赛等方式吸收来自高校的方案与意见。同时在硕士和博士群体中,也可以通过适当方式或者加大投入,积极倡导他们投入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同时高等院校可以设立相关学系将会计知识、统计知识与相关环境知识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知识人才。
以上观点仅是笔者个人观点,目前环境会计领域仍是一个发展不成熟的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还是不小,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与投入。
参考文献:
[1].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0):72-75.
[2]李克国,魏国印.环境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61.
[3]屈建民.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财会月刊,2003(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