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的作用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4 11:00: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言教学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言教学的作用

篇1

小学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而且习惯于用生活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但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课堂活动中,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我在教学100 以内的减法时,利用同学们熟悉的《西游记》故事情节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唐僧师徒一行前往西天取经,途经火云洞,火云洞里住着一个小妖怪,名叫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他正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呢!于是化作一阵妖风卷走了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来到火云洞,要救回师傅,红孩儿说:“要救师傅可以,但得先帮我做一道题,做出来了,我就放了你们西去。”那是一道什么题目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俩看看:小龙女的篮子里有苹果和桃子一共50个,桃子30个,请问苹果个?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再让同学们组间交流,最后请学生代表汇报。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有了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本组的意见,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效度和密度,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充分发挥教师口头表达的示范作用,促使学生注意语言的条理性、简洁性和完整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备,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首先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例如:我在教学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情景图,问:“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识字量少,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范读,范读时注意突出关键性的词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再要求学生复述,并说出解题方法,旨在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通过读题、复述题意、说解题思路,使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利于明确题意,正确解答。

3 通过亲历活动,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36-8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36 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 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6 减8 不够减,我可以打开一捆再减,从36里拿出16,16 减8 得8,20 再加8 得28。”而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6 里先拿出10 根,10减8得2,26再加2得28。”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总之,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从一年级起就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2

测试通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测试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关语言测试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加强对外语测试的研究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语教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语言测试的目的

语言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反馈、评估、选择和研究 测试提供的信息反馈,使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评估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方法,确定教学进度, 并据此来指导教学与大纲;它也是开展科研活动、研究语言教学的有力工具。

二、语言测试的要素

语言测试作为评估学习者能力、知识和行为的测量手段,它必须符合一定要求才能更有效。一个好的语言测试必须满足四个要求: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可行性。这就是语言测试必须满足的四要素。

1.测试效度(Test Validity)

测试效度是测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测试内容符合测试目的。。测试效度又分为(1)卷面效度(Face Validity)、(2)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3)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4)预期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5)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等具体指标和类型。

2.测试信度(Test Reliability)

对测试来说信度是必不可少的,测试信度是指对测试事先所做的判断与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同一份试卷, 测试的时间或对象不同,但结果一致,表明这种测试有很高的信度。当然,测试信度在实际测试中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考试人数、试题长短、测试组织、评分方法、考生个体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确定测试信度,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1)平行测试法(Parallel-forms Method)、(2)重复测试法(Test.retest Method)、(3)对半测试法(Split-half Method)。其中平行测试法是观察信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3.测试区分性(Test Discrimination)

测试区分性指的是整套试题或每项试题都应含有简单、一般、较难三个级别。

4.测试可行性(Test Practicality)

可行性是指试题编成后组织考试和评分工作便于进行,或者说测试在时间、费用及组织测试、阅卷工作方面是否切合实际。如切合实际,则测试具有可行性;如试题太难,时间太短,或题量太大,或评分工作太难,就是试题的可行性差。

三、语言测试的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伴随着语言教学的出现,并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测试经历了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科学前时期(Prescientific period)

科学前时期测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外语教学也就把语言当成一门知识传授,教学基本上是凭经验、遵循传统,测试方法主要以论文写作式的短文写作一翻译法(essay―translation approach)为主。总的来说,科学前时期的测试既没有科学的语言理论做指导,也没有统一的客观评估标准,测试结果完全凭考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因此,可以说科学前测试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系统性,是测试发展的雏形时期。

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

20世纪50、60年代,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分析法测试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语言测试由此进入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该阶段人们对语言第一次有了一个较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认为语言是一套可分解的形式结构和符号系统,既可分解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成分,也可分解为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因此,语言测试的题目设计应该是针对这些成分或技能的逐项考察。该阶段所学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即语言能力,该阶段采用的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法、听说法和认知法,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测试方法也主要采用离散式题目(discrete items),逐项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中那些分解了的成分或技能。此外,分析法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符号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逐项考察和反复操练的观念使多项选择题在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倍受重视。多选题的优势是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这意味着在容量有限的卷面中可以覆盖大量的语言点。对语言形式和技能考察的范围越广,试卷的信度就越高,而测试的效度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多项选择题的客观评分标准避免了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提高阅卷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测试的效度。然该方法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却难以令人满意。首先,把语言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逐项测试的做法会使语言学习者偏重语言点的操练,忽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把握,从而导致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其次,大量选择题的采用还会导致教师为追求高分而使用题海战术,从而背离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另外,考生在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中,猜测因素会降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integrative-sociolinguistic period)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开始进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为理论基础,把对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考察纳入了语言测试的范畴。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测试工作者开始重视整体综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testing)的研究与应用。为了实现对语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察,整体综合法测试采用的较多的是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这些题型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语言应用能力的考察。然而综合测试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完形填空、听写等题型虽然可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但由于答案设计过死,忽视了语言的动态、创造,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学者认为,写作所测量的内容有时会超出语言能力的范畴,是对世界常识性认识、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考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整体综合法虽然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但由于测试环境、材料、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仍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4.交际语言学时期(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riod)

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交际测试法。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Palmer,1996;Bachman,1999)。该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Bachman交际语言模式的提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就意味着语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从而出现了语言综合能力测试(integrative competence testing),这可以说是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测试所要考察的内容方面,交际测试法认为测试首先应重视语言行为的交际性,因此在考察领会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时,主要是强调对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复述能力。在测试的任务类型方面,交际测试法主要任务是注重对交际语境特色的突出,强调对真实交际语境的最大程度模仿,追求测试的真实性。

四、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测试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到注重交际能力的转变,由科学前的经验型转向了当今时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是一个质的飞跃。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每个语言测试阶段的发展都是以前一个阶段的经验为基础的。语言测试更多的是为了语言教学服务的,是一种体现语言教学成果的手段。通过前期的回顾可以看出,交际测试法无疑会成为语言测试发展的必然方向。

现在英联邦国家为国外留学人员开设的雅思(IELTS)考试就包含了许多交际互动性的任务,而且,在我国颇具影响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也已经把口试纳入了考试范围。由此可以看出,交际测试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广泛。

正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交际测试法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可以永久使用的测试方法,它本身也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我们相信语言测试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可能需要进行改进和发展:

1、交际测试法由于主考官和阅卷员的主观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在如何提高整个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方面,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语言交际能力的标准,无疑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2、尽管交际测试法具有许多不言自明的优势,但是传统的测试方法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何将分离式测试与整合式测试结合,寻找一种能够全面考察被测试者的语言能力的途径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五、小结

语言测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本文对语言测试的特点和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使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拟定试题,从而为教师全面测试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提供有效帮助。测试作为教学的一种衡量工具,要想保持生命力就需要我们不断发展它,跟上教学新思维,不断探索新题型,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篇3

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而中国外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语言技巧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与记忆,忽略了对规律的把握及应用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能从语言学的角度俯视外语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中所遇到的许多疑难现象会变得容易理解、容易传授、容易掌握。因此,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在全世界受到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对应用语言学的起步较晚,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早,开创了我国英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先河,其中语言教学是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关系进行探讨。

2.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语言学使理论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学实践方面发展,使教育者对教学目的与宗旨有了明确的了解。同时,语言学也阐述了其理论对语言教学法的深刻解析,一旦教学内容和宗旨被确定下来,教育者就要考虑如何去教。本文就一一探讨语言学与语法词汇教学、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2.1 语言学与语法教学

语言是符号的系统,印欧语系的语言这一特点尤为明显。比如: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可置换性。线条性指的是句子中的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就像一根链条,其基本次序是主--谓--宾。可置换性是指语言链条上由符号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卸下来,换上同类的另一个环节,组成新的链条。如果我么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通过替换说出无数个不同意思的句子,从而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获得英语语言能力。在印欧语系的语言里,词与词组合成句时形式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屈折变化,以英语为例,名词有单复数变化;动词有时、体、态、语气、主谓一致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形容词要与它所修饰的名词在数上保持一致(俄语);代词有格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果能从语法范畴的角度加以理解,也更容易掌握。试比较:

a: borrow me some money.

b: can you borrow me some money?

c: i’m wondering if you can borrow me some money.

虽然这三个句子表达了相似的意思,但不同形式的句子却反映出对话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身份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以语法能力培养而非语法知识的生硬的灌输为教学宗旨,可采取基于语境的角色讨论和扮演法来教授语法。(邓,2008)

2.2 语言学与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英国语言学家d. a. wilkins曾说过:“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所以词汇是语言学习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把语法结构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我们便很难完成外语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起到很好的组织形式,根据词项的形式、意义和内容很好地组织材料,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指导,使其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而学生在学习中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多方位地接触词汇,同时,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实际的运用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词汇知识,词汇量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2.3 语言学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严格意义上讲,有纯正的语音以及构造语法正确的新句子的能力还不能算作语言能力。语法正确的语言运用还必须符合交际场合、交际意图、交际对象及其对文化习俗的不同诠释。

比如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有些话题属禁忌话题,这些话题不是随便能说及的,如询问年龄、婚姻、工资、生

等。有些话的说话对象和场合不同, 意义则不同。对待恭维,中国人采取否认或自贬态度,而美国人则采取迎合的态度,但是,外语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把语言教学等同于语言形式的教与学,认为只要能够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就等同于具有了语言能力。实际上,人们在交际中,由于所承担的交际角色不同,或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或交际对象不同,表达同一个意思所使用的手段也会不同,每一个语法结构都带有一定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比如bardovi-harlig(1999)提到一个例子:

(graduate students addressing a faculty advisor.)

advisor: ok, let’s talk about next semester.

student a: i was thinking of taking syntax.

student b: i will take syntax.

对于部分非本族语者,a同学的答案是错的,因为该句的回答应该用将来时,从本族语者却认为b同学的答案在当时的场合下更为合适,更为礼貌。i was thinking of… 用的是过去进行时,表示有礼貌地征求对方的意见。可见,不同时态的运用在某些场合也能产生不一样的含义。而学生对英语中“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这一提法感到很惊讶(邬颖祺,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45-01

一、非语言交际研究内容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交际者运用身体语言姿势等身体自然的特征以及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手段,非语言交际在表达的过程中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非语言的信号就表现在非语言交际所使用的代码上,它常指某个人或者身体中的某一部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动作、眼神的交流等,让交际者双方都产生视觉和感觉的信息交流。

非语言教学研究的三方面:第一方面,体距学。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从而体现出特定的表达含义就是体距学。体距的变化能够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甚至能够远远超过语言交际所产生的作用。交际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关系疏亲等方面就决定了体距的远近,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文化和关系亲疏因素。第二方面,体势学。有很多学者也将体势学称为体态学,它研究的范围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姿势等。体势语主要通过手势表现出来。第三方面,副语言。副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嘴发出一些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表现来传递信息,是语言特点的附加现象,例如哈哈大笑,唉声叹气,等等。讲话音量的高低起伏也是副语言的表现内容。

二、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也随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显露出来。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都有费时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差,并且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加薄弱。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没有应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是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把非语言教学看做是语言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但是大学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侧重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跨文化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它要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还应结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进行教学。以此推动英语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非语言交际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非语言交际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身体行为,包含眼神、举动、表情、手势、姿态五部分。二为声音行为,包含音量、音调、音质、语速、音域五部分。这十部分将会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重点就凸显在教师的身体行为上,恰当地运用身体行为来帮助教师展现自身的教学风采。教师的站姿放松、自然就会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但是不恰当的身体行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教师的眼神交流也是师生之间非语言思想感情交流的关键点,教师目光柔和,合理地投向每一位学生,这能体现出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如果学生的目光没有跟随教师的指引,看窗外或关注其他地方,那么就说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或者改变授课方式,因为学生通过非语言交际已经告诉教师对所授内容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手势引领,可以起到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纠正行为规范,并通过手势来强调教学内容。教师也要把控好语速和语调,过快或者过慢的语速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不同内容及时改变语速。在英语教学中使用音调的上扬和下降来吸引学生也是非常好的方法,教师要控制好语调与音量,声音过高不仅教师感到辛苦,学生也会感到疲惫,声音过低又难以保障教学的最低要求。所以,教师要和蔼亲切地授课,充满感情的课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语言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语言交际都是无时不在的。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应用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更要深入探究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瑛,张淑玲,付小达.浅析医学英语课堂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并用的意义[J].卫生软科学,2011(07).

[2]许静.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篇5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或者说只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看待,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致使我们的学生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应是“文化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英语的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既然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在外语教学中就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最基本得日常教学中。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语言反映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影响语言。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语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体现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特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该语言的基础结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这语言,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外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2.认识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流通常指用非语言行为或身体语言交流,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行为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的有效沟通方式。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大部分情况下是伴随着非语言行为的。非语言行为的交流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三种。

非语言行为同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3.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得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差异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正确对人、对己、互相尊重,平等往来。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根据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

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教师自身素养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只有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才能全面把握外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活化和拓宽教材内容,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的。

其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那么不同的作业反馈方式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多样性和特殊需要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也应该具有灵活性,因人而异、科学反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进步。

第三,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传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而且必须注意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常识,选择合适的文化信息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东西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能力。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各种外语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从课文主题入手、从故事情节入手、从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课文引语入手,挖掘有关的民族文化信息,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教学的任一环节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此外,通过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往往来自于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精髓,培养外语学习者优秀的交际能力,才能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教育必须在外语教学中上升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04).

篇6

在人的幼儿时期语言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了人的一生,对未来与他人的交流和思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语言的形成在幼儿时期直接伴随幼儿健康的生活、学习、游戏、认知、成长中,通过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在《纲要》中是这样说的“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Z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我们在传统的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图片让幼儿学会知识,这样的方式其实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科技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幼儿自身语言的需要了。而科技的进步衍生出来的多媒体这一新型的教育工具,有很多我们不能替代的有点。将多媒体运用在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故事、儿歌配上生动形象的动画音乐,这样幼儿由于充满新鲜感,会将自身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这样从多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能够真正的获取大量的知识,还能活跃幼儿的大脑,思维逻辑也能得到升华,在教学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对于幼儿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一、语言情境的多姿多彩,能帮助幼儿产生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因此幼儿对很多色彩鲜艳、声音优美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也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多媒体能够将以前教学中陈旧的图片变得非常艳丽,色彩更加鲜明,将图片从静变动、从无声变有声,这些都是在传统教学中不能与之相比的有点。多媒体将语言知识变得更加鲜活赋予其生命力,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课程的学习中,幼儿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得到了激发,这样幼儿都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达到我们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

例:《动物谜语》游戏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给幼儿呈现出生动形象,会动的 一些小动物,如小狗、小鸡、小鸟、小兔、小猫等等,利用多媒体呈现出这些动物的叫声和走路的形态,这时候所有的幼儿都在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这幼儿很快的能够记住这些动物的特点,也知道的动物的名称,将无意转为有意通过教师的从旁启发很多幼儿能够正确的使用很多动词。通过引进多媒体辅助幼儿的学习他们获取知识的情绪越来越高,大家都愿意去参与到语言游戏的活动中,幼儿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拓思维、提高自信,更加促进了幼儿的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二、创建有趣优美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幼儿语言的感知力进一步提升

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创建有趣优美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有趣优美的儿歌是这个教学训练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通过对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欣赏、理解、朗诵,这样对于幼儿语言的感知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通过学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不全面,他们对儿歌的含义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解。因此,幼儿很难在朗读过程中想象出鲜明的画面,这样限制了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而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儿歌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配着动画、声音、文字将儿歌展示在幼儿眼前,这样创建有趣优美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够将自身融入到情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例:欣赏儿歌《小雪花》时,幼儿对儿歌中的“小雪花在飘”和“小雪花在舞”不易理解。我就用鼠标反复点击画面,“小雪花”一会儿“飘”着,一会儿“舞”着,这样幼儿便顺利地理解了这句话。由此可见,我们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幼儿能够理解儿歌中所要表达的含义,通过结合多媒体展现的语言和生动画面进行想象,幼儿在朗读中将自身的情感与语言的韵律表达出来。

三、创建丰富的语言环境,幼儿创造力能够得到提升

篇7

语言测试的诞生就是为了检测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测试与教学之间紧密不分,语言测试对语言能力的表现行为能够做出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但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英语的测试都是有效的测试。假如不当的英语测试不仅不能够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不能够及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严重的将要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充分利用语言测试的正向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以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何为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就是教育领域中测试对教和学的影响或者反作用。在语言测试教学效果质量标准中反拨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测试对教学以及学习都是有着影响的,语言测试和教学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语言测试从目标、内容、方法上都对教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反拨作用。测试不同于教学,有别于教学实践,是提供信息的一种方法,但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教学。

二、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语言测试能在很多方面都有作用,如语言教学、语言研究、教学研究等等,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在衡量英语教学成果以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方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段。既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还能通过语言测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能让英语教师通过语言测试,了解到学生对所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扬长避短,及时纠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语言测试就是英语教学中不可以或缺的环节之一,是服务于英语教学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处理好与语言测试的关系,将其正面的反拨作用于英语教学,分析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语言错误,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正面的影响

语言测试是伴随着教学产生的并为教学服务,并成为检测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语教学有着指导、促进作用。从学生而言,语言测试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学生为了完成目标而努力学习的动机。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测试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推动整个学习的进程。严谨的语言测试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评价,探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依据语言测试的结果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并予以调整,假如暂时的成绩不够理想,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而压力也能转变成动力,促进学习。从老师的层面上来说,语言测试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老师通过语言测试带来的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长处,继续发扬,发现的不足及时调整。好的语言测试可以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好的影响,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也可以给老师一定的刺激作用。学生的测试成绩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及态度的一种反映。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要参照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促进老师的教学动力,激发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四、如何强化英语测试对教学的正反拨作用

(一)转变教学思想,科学教学与考试

要转变思想,科学定位语言测试的目标,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英语技能。在命题的时候要清楚当时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并依托测试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命题。使学生在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解决问题可以使用真实的语篇,采用多样化的测试形式,如口语、听力等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要将学生从纯粹的应试考试学习中解脱出来,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增加学习的内容,开拓知识面,如英语书报的阅读,英语广播的收听、英语影视作品的欣赏等等。不断完善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学会英语,会用英语,不再是过去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由于语言测试与英语教学的紧密关系,只有运用科学的测试才能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进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大班上课改为小班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语言交流学习,还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进而推动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端正教师与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对语言测试的态度

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测试就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考评。所以说语言测试从多方面影响了教师,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深度、学习态度等等。但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不能过分的依赖于语言测试,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深度等方面进行钻研,调整教学思路,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而言,学生要认清楚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文凭而用题海战术,纯粹的追求应试技巧,以端正的心态来进行自我评价,适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被考试分数所左右。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还是学,我们都要尽最大能力的将正面的反拨作用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还要遏制其反面的反拨作用。将语言测试做成教学最强而有力的支撑,并及时将语言测试的结果反馈到教学上,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修正,长此以往,语言测试与教学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真正的将其正面的作用用于教学,保障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作者:肖飒 单位: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日语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和观察发现,目前很多日语系的学生都掌握着较扎实的日语基础,而且还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日方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时,表现极为不适应,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语言交流与文化人为的分割开来,单纯的把语言当做工具,没有融入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二者结合不好,日语的真正熟练运用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职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文化的导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一、文化导入的概念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导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导入又被称为“文化移入”,结合日语教学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对学习者传授语言及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意义,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结构,设法让学生了解以及习得所学语言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应遵守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课后主动去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建立学习者自己的对比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这一语言,同时避免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日语表达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与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日语教学一直强调挺、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训练,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即使有文化课程的设置,也今单一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知识的阐述,而从语言相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较少。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来说,语言与文化知识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前的教学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外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这样的一种经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包括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实际的应用。只有把应用好,才能做好实际的文化交流,实现语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职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教学的重量放在理论的学习以及影视方面,然而应用方面的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学习和运用脱节。

(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日语学习者是不可能只围绕日本国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谈特谈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是交流双方在进行彼此国家文化的分享与对比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熟悉。当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不会表达的本土文化知识时,就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同时,本土文化针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第二种语言的基础。由于中国与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在行为、价值观、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对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和日本文化对比,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学习。通过日语的学习,既能增加对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目前日语语言教育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日语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集中例解单词、精讲语法、辨析各种近义词的区别及分析各种语法现象为主,处理课后练习巩固复习为辅。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误用。

另外,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日本概况”“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关课程,学生也能学到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还存在着考试成绩至上的看法,教师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学生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如何。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只知道“武士道”读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读作“かぶき”,但是当问及武士道的内涵及歌舞伎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却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怎么讲,也不涉及考试。

另外,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导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话,谈何去给学生讲解?所以教师也必须多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强调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常常有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但说出来的话却支离破碎,有的看似正确却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表达。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第一,选用正规的日本原版会话教材。原版教材简单易懂的对话自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日本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国内出版社的教材,对日本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刻,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人际沟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原版教材中的会话为日本人编写,大多是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为,因此对话能够表达出他们正规的相互响应。日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择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的日文原版书作为会话教材。有了这种教材,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有了出发点,文化知识的导入就变得很自然。

第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设施通常是黑板、粉笔、黑板檫。而现在包括专业的培训学校在内的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教师的口头讲解不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日语。而现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很快捷的帮助学生了解到日语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直接看见、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影音,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就比如,很多日语学习者都会看一些日语电视剧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积累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材料。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阅读日文报刊、杂志,除此之外,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得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留心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日语运用的恰当性。培养学生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和中日两国的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减少汉语习惯对日语交际的干扰。另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要不断更正或提醒。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加大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日语外籍教师的作用。日语外籍教师地道的发音和表达,相对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适中的音速、适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调,都能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和语言专家来到中国讲学,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被引进中国,外籍教师是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们懂得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方法时的心理变化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能够及时地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

第六,运用实践教学,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学好日语抓住几个关键,而发音就是关键之一,学生课堂上开口讲日语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老师在讲解。鉴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说日语的机会。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办日语角、搞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剧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六种基本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或方式的采用,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教法要得当,内容要适度。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语言中。日语在各种外语中受到重视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学习日语,不仅要会怎么运用,而且要精通,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学习日语,一举两得,同时也能开拓了自身的知识面,满足了社会对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晶.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孙满旭.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学习与研究,2009

[5]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篇9

1.什么是语言的能产性

世界上有许多动物能够通过吼声传递一些信息,例如:狮子、猿猴、蜜蜂等。有人会问:“是不是动物也能使用语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有人类才会使用语言。“Language is an infinite human capability.”既然这样,那在人类的这个交际系统中一定存在着某些特征不被动物的系统所具备,事实上,语言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这些特征。下面我们就谈谈特征之一――能产性。

1.1定义。

能产性(productivity)也称为创造力(creativity)(Chomsky,1968)。John Lyon把它定义为:“The ability that we all have to 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our native languages,including sentences that we never heard before.”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有无数组的句子,而这些我们听到或者我们自己说出来的句子的大部分都是新的。当我们积极地使用语言时,同时在创造生成许多新的句子,而这种生成新句子的能力只有人类才具有。假设我们对人类的这种能力作出一个限定,那时人们不仅会没有新的事物去谈,别人说出的一些新的语句也不能够被理解。事实上,就是因为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具备有无限组的句子,语言学家认为动物没有语言。

1.2能产性的两个基本特征。

每当语言学家们说到人类语言的能产性时,总会指出能产性的两个基本特征:

A.The number of elements and rules in the system is limited.

B.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utterances the system can produce is infinite.

在英语中,只有26个基本字母,通过字母生成许多单词,而这些单词按照有限的语法却可以造成无限多的句子词组。同样地,在汉语中,构字的偏旁边部首是有限的,语法规则也是非常有限的,然而汉族人却可以听懂和生成无限多的和无限长的句子,而且人们在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无意识的。

2.语言的能产性是受规则支配的

人类的语言具有能产性,这种能产性受规则支配,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随便地乱生成一些新句子。“To produce sentences is to predict what could be sentences of the language or to specify precisely what the possible sentences of the language are.”我们可以生成以下的句子:

1)I can speak.?摇2)He kicked the dog.

但不可以生成以下的句子:

3)Speak can I?摇4)Kicked the dog

所以能产性是受规则限制的,任何语言都有许多不同的语法规则限定着我们如何去使用和生成语句。我们已经知道,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不能记住他一生中将要用到的句子,也不可能听到所有的句子被说出来,一个人的一生显然是不够完成这些任务的。“What he does is to assimilate a number of rules or principles that will give him access to the set of sentence that will encounter in his lifetime.”比如在学校中,我们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其它一些科目,都会先学习一些法则和规则。在学算术时,我们总是先学会加、减、乘、除的法则,接着就是更加复杂的法则。当然,在学习这些法则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能利用这些法则得到无穷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光记住那些规则。语言也是如此,一个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只要掌握了有限的语言规则,他就可以讲出和理解许多新的句子。

3.语言的能产性对外语教学工作的启迪

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所以必须以语言学理论作为教学的理论基础,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外语教师所教的是语言,就必须根据语言的特征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语言的能产性这一特征为我们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1教会学生学会发现创新。

语言具有能产性、创造性特征,而这种创造力又是受规则支配的,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简单模仿、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过程。人类,即使是幼儿,学习语言最主要的不是模仿,而是掌握规则,主要是语法规则,这种规则能推导、转换、生成句子。借助这些规则人们能够听懂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句子,说出从未学过的话语。学习外语必须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规则,不管学生发音多么好,词汇掌握多么多,如果不能在有限的规则内产生和理解无限的句子,那也是永远学不会语言的。

掌握规则的途径一是发现规则,二是创造性活用规则,发现规则虽然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活动,因为言语是受规律支配的创造性活动。“学生习得语言并非机械的模仿,而应从有限的信息中找出规律,再用所得规律产生相应表达形式”。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创造活用语言规则的机会和情景,让学生用已学的规则见景生情地说出想要说出的话语。如今,学生用书的改革,强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加大量的日常对话内容,教师就应当根据这些对话,设计一些直观的情景中,并提供一些易于发现规律的语言材料,从已知到未知,在教师引导下,告诉他们外语学习不仅要养成习惯,而是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则,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3.2恰当地利用母语。

学习外语,即掌握一种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母语即原有的已经学会的语言体系,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根据语言的能产性,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学生们可以利用原已掌握的语言体系,创造性地去解决外语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因此,进行外语教学利用母语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母语和外语在结构上有不同之处,所以,在学习外语时要防止母语的干扰作用,不能按照母语的生成句子的模式去生成外语句子。

3.3改变教学形式,尽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语言具有创造性,外语言语活动同样具有创造性,所以这些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是活用式的,而不只是简单地复用。换言之,言语活动的特点是经常更新,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语言形式方面。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不仅要把学生放到外语言语中去练,而且还要使他们在有创造性的外语言语中去练,要不断改变教学形式,不能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单一的形式,还要尽量充实教学内容,使其多样化,应让学生不断接触到新的外语材料,不要简单地重复使用同种材料。

当然,以上三点是从语言的能产性中得到的启迪,不能单独使用,只有重复地、综合地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华钧.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胡壮麟,刘润清.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篇10

1游戏在“双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1.1有益于幼儿语言的学习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很强,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学习能力的最好时期,如何抓住这段黄金时间对幼儿展开语言教育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在游戏中学习语言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在轻松愉乐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放松,敢于张口参与讨论有助于口语的学习。

1.2激发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

科学实践表明,经常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比较快,知识掌握的比较轻松。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会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在经常性的质疑中来实现。学生平时上课未能听懂的问题要及时举手请教;对教师的讲解,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在幼儿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提问,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语言现象进行换位思维,从而使幼儿养成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游戏环境

2.1创建合适的游戏环境

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都喜欢比较竞争,自我表现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孩的心理,设置合理的游戏方式。通过创建合适的游戏氛围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状态下达到共同进步,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也非常有帮助。创建游戏环境的关键就是要及时的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孩子进行鼓励和引导。

2.2创建游戏的方式

创建游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系统,完全的融入到游戏当中。最常用的方式有重演经典剧目,对经典熟知的电视卡通形象进行改编,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类似话剧的小游戏中学习汉语。学生通过背诵台词然后表演的方式很容易掌握语言的精髓。幼儿的绪不稳定、兴趣多变、注意力容易转移,所以教师在设置游戏的时候不能太死板,要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话剧表演之外,唱儿歌也是不错的教学方式。以汉语儿歌作为基本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幼儿既学会了玩游戏,又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相关的汉语。

3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如果要保证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游戏学习就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好的习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游戏要形式开放、贴合儿童的心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要符合教学内容,切合所讲的知识点。学生思维活跃跳跃性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游戏要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教师设置的游戏要富于启发性,值得学生品味思考,游戏规则太复杂的游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太简单无聊的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3)要适量、适度,能够使学生在游戏中有所收获即可,不要太过于计较游戏的质量,毕竟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4)在“双语” 教学中,一定要保障幼儿的安全,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情绪比较高涨,难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竞争产生对抗,而这个阶段的小孩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一定要防止出现打架、混乱的现象,避免危害都孩子们的安全。除此之外,游戏的环境一定要确保没有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