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7:45: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统计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遵义市农业综合情况
遵义市地貌山地、丘陵为主,易于农耕的土地较少,主要分布于平坝与河谷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约6.5%左右,以大娄山为分界线,山南地区易耕土地相对集中而平坦,土质肥沃、阳光比较充足,易于农业的发展,而山北地区,农耕土地比较分散的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形起伏大,农耕比较的分散。近年来,遵义农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到2013年,遵义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7余亿元,同比增加6.5%。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例如。2013年夏粮产量为67.77万吨,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而秋粮的总产量只有192万吨,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是在确定农业的总产量以后,知道主要的农作物占总产量的比重,然后确定该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即:
主要的农作物产量=总产量*比重【1】。
用两组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来确定n个变量,挑选出其中对投入产出影响比较大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包括:农业用电量,各种化肥的使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机柴油的使用量(包括耕地与浇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积、种子的投入、机电排灌的消耗量以及旱涝保收等基本情况,而因变量是总产量。在确定因变量的前提下,以投入作为自变量,总产量的因变量以SPSS作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在按照步骤对投入产出做模型分析,在消除共线性的影响以后,能够客观而合理的分析遵义市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基本的情况,发现那些因素对遵义市的农业生产影响作用比较大。这对遵义市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本文的统计分析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SPSS模型对各个因变量与变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在遵义市农产品投入因素农业能源消耗与农业物质消耗,而遵义市农业产出主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甘蔗、菜花、烟叶、蔬菜、茶叶与水果等。
三、回归模型分析
(一)排除不可抗力因素建立模型
在排除不可抗力因素以后建立遵义市的投入产出的假设模型的公式1为:
Y=β0+■βi+xi+ε
排除的不抗力因素包括:
一是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即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规模的泥石流等。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折旧与损耗排除在外,例如水利工程破损、修复等不算在内。
三是农产品的质量品质排除在外,例如优质的大米与次优的大米在价格上存在差异,而本研究不算此在内。
四是假设遵义市各地的农业生产力基本的相同,土地质量不存在差异。
五是假设数据能够真实的反应遵义市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重要的符号表示说明
J代表的是农产品的类型,xi代表的农产品投入系数,zij代表的是农产品的产量,αj代表的是农产品在农产品总产量的系数,yi代表的是遵义市模型中的农产品的总产量,而βb代表的是回归模型的常数,Bi是在模型中农产品投入的系数,ε表示误差的修正项,z代表的农产品实际的产量。
(三)建立模型
在建立基本模型的时候,根据投入与产出基本理论来确定,主要根据遵义市农产品产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得出遵义市的农产品的产量与影响变量的回归模型,并且确定一定的关系以后,对遵义市农产品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确定遵义市的农产品主要的成分,在确定各种农产品的权重系数以后,然后根据权重系数。变量与总产量的关系,得到公式2如下:
yi=■αjz
设主要的投入的变量因素为x,而产出的因变量为y,那么可以得到投入产出回归方程的公式3:
yi=β0+■βixi+εi,i=1,2,…n
(四)模型分析
1.主成分统计分析。根据遵义市的实际的生产的情况与数据的观察,本文选取稻谷、甘蔗、蔬菜与烟叶的产量作为主成分的分析,分别把稻谷、甘蔗、蔬菜与烟叶的产量设为z1、z2、z3、z4。然后对这四种产品做主成分的分析,然后确定各种农产品的权重系数,然后代入公式2通过spss软件的分析可以得到,然后可以得到公式1中变量α。
表1 变量α值的确定
表2 主元素分析
通过对遵义市的稻谷、甘蔗、蔬菜与烟叶的四种农作物的主成分的确定,我们可以得到主元素的值为0.793,符合经济分析的基本要求。而四种农作物的权重α分别为稻谷(α1)=0.772、甘蔗(α2)=0.922,蔬菜(α3)=0.792,烟叶(α4)=0.595
由此可以得出遵义市农产品总产量为:
Zi=α1*x1+α2*x2+α3*x3+α4*x4
(五)相关性分析
对农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为,化肥用量包括磷肥、氮肥、钾肥以及含有其他元素的复合肥;塑料薄膜包括地表覆盖的薄膜以及大棚使用增温的塑料,灌溉能源与农资的消耗等。鉴于农业用电量(x1),各种化肥的使用量(x2),塑料薄膜的使用量(x3),柴油的使用量(x4:包括耕地与浇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积(x5)、种子的投入(x6)、机电排灌的消耗量(x7)以及旱涝保收(x8)对农业的产量影响比较大,而其他的因素对农产品产量影响比较少,所以我们在相关性分析的时候,选取这几个因素作为因变量。
(六)回归分析
通过代入公式3我们会发现化肥的使用量、柴油的使用量与旱涝保收p值均在0.05以下,但是旱涝保收的p值为-0.036.这样的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合,所以在回归方程验证的时候把旱涝保收排除掉。而其他的因素,p数值过于大,与经济理论计算不符,所以还得进一步验证,首先取化肥的使用量、柴油的使用量做一次回归方程的验证。常数为59.203,而化肥的使用量系数为5.231,而柴油的使用量:1.302.由此得出回归方程为:y=59.203+5.231*x2 +1.302*x4。
(七)回归模型的验证
我们分别采用F模式、T模式与代入样本去验证。
1.F模式(统计量检验回归方程)验证。我们根据方程y=59.203+5.231*x2+1.302*x4,根据显著值为α=0.05,这是一般经济理论采用的数值,来确定临界值Fα,通过代入spss软件,得到F值为57.362,F值小于常数,说明该方程具有显著性。
2.T模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经过代入spss软件软件计算,得出化肥的使用量x2的T值为2.763而p值为0.0013,而柴油的使用量x4的T值为为1.8952,而p值为0.00108,均小于给定的p值,所以满足显著性的要求。
3.代入样本去验证。我们给定的数据代入方程,y=59.203+ 5.231*x2+1.302*x4,得出遵义市的农业总产量为992万吨,与实际1023吨相差左右31吨,误差非常的小,基本上符合要求。
四、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本次的投入产出传统分析比较的合理与科学,也基本上反应遵义市农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实际的情况。
遵义市在化肥使用方面:化肥的有效使用率为32%,而发达国家的化肥有效的使用率为60%,说明遵义化肥的有效的使用率的比较低。
在农业柴油的使用率方面:遵义农业柴油的营销使用率仅为42%,究其原因有遵义市土地比较的分散,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加上在浇灌土地的时不科学,造成水与农业消耗的过重。其产生的后果有,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孔朝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投入产出统计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国际公认的3大著名检索工具,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功能,还具有对期刊和论文影响力的评估、科研成就的评价等功能,通过评价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区或机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011年购买引进了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SCI作为世界知名的3大检索工具之一,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是衡量一个机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反映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来的科技实力和发展趋势,以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决策及人才培养提供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数据和理论依据。
数据来源为登录SC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结果统计与分析
共检索到署单位名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作者发表的论文716篇,本次统计不包括本校人员以其他形式署单位名称发表的学术论文。
2.1论文数量分析
2003~2012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见表1、图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0年间,内蒙古农业大学每年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呈快速递增的趋势,2007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达164篇,这说明本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每年对发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统收录文章的教师给予奖励,既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术地位,又激发和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将会对该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8论文主要国际国内合作情况
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论文一般比独立完成的论文要获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我校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716篇SCI收录论文中有228篇通过机构间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机构达105个,合作国别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我校科研人员国际国内合作是比较广泛。
3总结与建议
经过以上统计分析,近几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虽然逐年在增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引文量来看,除去自引文献,实际被引的数量并不高,说明我们整体论文的科技水平还偏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2)从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来分析,只有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学科 SCI收录的期刊种数较多,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论文科技水平质量就高,如果我们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达不到此类刊的质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论文投不到此类刊上,投到影响因子较低的刊上相应影响因子就不会高。其二,我们的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较高,但是没有认真地去选刊,产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现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建议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在文章发表时,作者一定要认真比较分析同一学科不同种刊物影响因子,正确评价文章的质量,做到适得其所。
(3)继续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校科研人员总体发文量与全国其他高校想比,数量和质量还相差甚远,我校现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需要还不是很相称;其次,由于许多国外刊物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少优秀学术论文没有被该系统收录。主观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意识是有,但强强联合是不够的,没有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大舞台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和认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现状,进一步加强和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术国际间的合作,产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努力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实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之本,也必须要及时的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建立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手段为主的多层次、多方位、人机结合的农业机械信息化系统,全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使我国的农业管理上升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我国相关的农业部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文件来看,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是保证农业机构化管理体制建立和农机管理发展的前提,因而要尤其的重视起来。
1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农业管理部门为了适应其发展,纷纷对农机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与职能转变,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能满足农作物的生产需要,更能够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及高品质,最关键的是能让土地的产出率逐渐增高,提高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但如果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其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障碍,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1信息采集方面比较落后
从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来看,其中存在着未能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采取和处理信息的现状,在此种状态下,其信息获取渠道较窄,自然信息收集量也不足,会导致收集信息质量较低,同时由于信息处理及传递方式的落后,效率低下是必然的结果。
1.2农机管理中的统计分析软件过时
信息时代下农机管理统计软件必须要及时的更新,这样才能够将最新的农机数据进行传递与分享。但从目前我国农机部门使用的农机化管理统计软件来看,却存在着总软件版本过时的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是由于系统升级步骤较为繁琐,再加上软件本地安装分发工作大和维护培养费用搞而导致的。但如果想要使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建设,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及时更新农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这样才能够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更有利的条件。
1.3未利用高新技术实施现代化管理
在当今的农业技术改革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农业机构化管理体制和农机管理是建立农机信息工作的重要前提。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于农业机械化中,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而这就凸显出农业机械化未利用高新技术实施现代化管理这一问题。
1.4农机管理人员没有硬件支撑
近些年,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使得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面对此新形势,陈旧的方式已无法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且不具备直观性,因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已成为首要需要研究的课题。如果农机管理人员工作效率较低,会局限农机管理工作的提高,也会影响农业的成产率,因而需要农机管理人员科学的利用高效的联络信息处理来提升工作能力及效率。对此,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使各农机部门工作处于透明状态。比如各农机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通信,如共享文件、下载工作工作资料等等。
2农机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被普遍的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说农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当出现不同社会条件时,自然对农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为此应用与推广,它也属于商品范围,使用与推广过程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农业机械化信息工程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地区性,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才能时农业机械化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
2.2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给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在此种发展模式下,农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模式能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利用电子数据库的智能化访问方式,能提升其可视性与实用性,鉴于此,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必要,具有十分强的现实意义。
3重视农业机械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的研发
首先,需重视综合性资料数据资源的构建。对于不同类别、等级来建立资料数据库,要将不同地区的人口、农业、农机电子式行政图及农机类型、农作物分布数据等都收集起来,及时了解各地区农业资源及农业机械的数量及分布;其次,要重视对农机适用性的剖析与评论。要对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条件、地形特征、农机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明了各地区的市场状况,再依据综合的经济状况分布图,制作成农机机耕需求的多元化图表。
4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要立足于农业,从高效化采集信息,利用高新技术实施现代化管理,利用高效的联络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农业机械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的研发等方面着手,真正将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作用发挥出来,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一)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亿元,可比价增长2.8%,其中农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3.6%;林业产值1亿元,同比增长1.3%;牧业产值19.2亿元,增长3.1%;渔业产值49.1亿元,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3%。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7亿元,90不变价增长2.8%。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夏粮生产呈“三增”的局面。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21.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66万亩,增长4.9%;总产量为44.52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73万吨,增长6.53%;亩产367.3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5公斤,增长1.52%。今年夏粮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去年秋播时动手早、力度大、质量高。去年9、10月份我市雨水充足,土壤墒情好。小麦主播期集中在10月1日—10月10日,全市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集中播种,适期播种小麦面积占90%以上。这是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小麦价格上涨也对农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气候条件总体对夏粮生长有利。去年秋播以来,全市气温明显表现为冬前气温略高,春后气温偏低的特征,对小麦的前期生长比较有利。特别今年5月份降水量较大且比较均匀,有利于小麦灌浆,确保了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定。三是小麦品种布局合理,优质麦成为主栽品种。去年秋播,我市结合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加大了优质高产良种的引进及推广力度,提高了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而且新品种抗病性强,全市没有发现较严重的小麦病虫害。四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田间管理措施较为到位。尤其是针对小麦春后低温冻害、连阴雨湿害等不利天气条件,狠抓了灾后增施拔节孕穗肥及恢复肥、加强清沟理墒等田管措施。
2.畜牧业生产恢复增长。上半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良好,受畜禽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影响,养殖效益非常可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殖积极性。全市肉类总产量达5.54万吨、奶类总产量11.71万吨、禽蛋总产量5.46万吨,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7.2%、6.2%和7.4%。主要畜禽存出栏也都不同程度的恢复增长:6月末,牛存栏8.3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奶牛6.2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8.9%;猪存栏62.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能繁殖的母猪7.6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9.5%;家禽存栏1176.36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0.3%。1—6月份,出栏肉猪54.9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7.1%;出栏牛1.4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9%;出栏羊7.03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8%;出栏家禽827.77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3.5%。
3.渔业生产增势强劲。今年以来,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大洋捕捞、名优养殖、精深加工、港口海运全线突破。至6月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其中,海洋捕捞72.9万吨,与上年持平;海水养殖36.6万吨,同比增长3%;全市水产品总产值达到4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可比价)。
(三)农民现金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增长的原因: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是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农民从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继续增加。1-6月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85元,同比增长11.3%,占人均现金收入的48%。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1217元,同比增长12.3%;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239元,同比增长17%。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平稳增长,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730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92元,同比增长20%,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第二产业收入136元,同比增长49.7%;第三产业收入402元,同比增长22.7%。三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87元,同比增长36.4%。四是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41元,同比增长49%。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促使生活消费支出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消费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上半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950元,同比增长22.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571元,同比增长14.1%;衣着消费支出人均237元,同比增长10%;居住消费支出人均343元,同比增长了67.7%;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01元,同比增长21.5%;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11元,同比增长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60元,同比增长55.5%。
(四)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今年,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国家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根据今年国家提高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我市由去年的每亩29.5元提高到每亩49元。加上粮食直补每亩补贴15元,我市小麦平均每亩财政补贴资金达到64元,比上年增长44%,全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兑付8954.35万元,兑付种植小麦113.06万亩,兑付农户39.56万户,均占全部应兑付任务的100%。种粮农民户均增加收入226元,同比增长89.9%。另外还积极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扶持资金9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筹措200万元,共1100万元对购机农户进行补贴,补贴资金较上年增长59.4%。补贴资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合并发放,高效运行,保证了资金发放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补贴兑付工作顺利实施。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综观上半年,我市农业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现行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目前来看,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分为农资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跃着多个生产要素。近几年,国家对“三农”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农村商贸流通与城市商贸流通没有统筹,双向流通不够,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笔者按运营主体的不同将我国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显然,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它联接千家万户的农户、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有的加工企业,自建商贸网点搞工贸一体化;还有的加工企业以加工外销为主,把网点拓展到了国外。其特点有:这种模式涉及面较窄,主要是针对一些须深加工的农产品,如临安山核桃、金华火腿、食用油等,但对于一些无须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刘磊,2005)。加工企业须是当地龙头企业才能担当主导者。企业上规模,加工精度深,加工费用相对低廉,能吸引供应农产品的农民;吸引了供方,就会吸引销方,批发商和零售商就会找上门来。加工企业的服务能力往往有限。加工企业主业加工,往往在物流服务如运输、配送,特别是商品跨区域的流动上会显得乏力。加工企业的辐射能力较弱。很多加工企业都建立了企业网站,产品信息、加工常识、技术支持一览无余,但主要是朝“专而尖”方面发展,辐射面有限。
(二)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这里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偏“商”,包括农产品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等。由它们来联接农产品初级产品提供者农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城市终端的的消费者。其特点有:农产品流通企业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它会选择大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农户、加工企业或生产基地须“抱成团”,以迎合这种倾向。流通企业往往对农产品标准、农药残留量、产品包装甚至生产技术都有较严格的标准。而总体上,分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这种标准的执行常常不到位。相对于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运作模式来说,这种模式运作效率较高,并能降低一定的市场风险。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往往运营网点广泛,如上海联华、乐购等,它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直供合同,把城乡对接起来(焦必方,2002)。但总体上来说,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流向还是单一的。只是“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互动,没有双向流通,而实际上农村市场巨大。
(三)以农产品批发中心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农产品批发中心,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们功能相似,但在规模大小、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农产品批发中心按其地理位置来分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城市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联接的是批发商与零售商、公司用户、终端消费者;二是乡镇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联接的是作为农产品供应者的农户与批发商。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农产品批发中心在目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中占据了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农产品批发中心往往又可以细分为副食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肉禽蛋市场和粮油市场(何秀容,2002)。它以批发为主,但往往批零兼营,同时具有市场管理、物流配载、工商税务、产品检测等功能。农产品批发中心能基本反映市场供、需的基本情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批发商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和广大消费者进行消息封锁,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一些批发中心信息平台是缺失的,有一些批发中心即使有信息平台,但透明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快、在线交易不畅。我国农产品批发中心从量上来说接近饱和,但从质上来说,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批发市场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绝大多数批发中心还是处于粗犷性经营中,专业市场不够细分,精深度不够,功能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
(四)以农产品物流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此种模式下,龙头农产品物流企业担当农业物流运营的大任,这也是商业繁荣下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表现,它虽不是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却能较有效地联接起分散的农户和城里人的餐桌。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龙头物流企业利用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能帮助用户获取物流服务、流通速度、产品价格、在线交易等支持,特别受到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性企业的青睐(骆温平,2001)。此种模式下,组织结构清晰明了,有利于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现阶段,跨区域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尚在规划和完善中。只有当物流服务网络发达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城市。绝大多数农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尚在起步阶段,管理水平、专业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都还很不健全,亟需完善。
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的农业物流模式
(一)农业物流模式构建应坚持低碳经济原则
1“.低碳”原则。低碳,意味着农业物流发展应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优化农产品的流动,从对物流源的控制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车辆实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转型。从农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割据,缺乏统筹规划,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缺乏公共的、统一的及公信力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导致物流节点间衔接度不够,货流不畅。而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农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农业物流从服务内容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运输、仓储等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从服务范围上看逐渐向全国性、国际性方向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农业物流需要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2“.经济”原则。经济,意味着要在规划农业物流网络、控制物流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现行的农业物流模式由于分段、分散,资源不够整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物流供应链整体性与农业物流主体的个体性对接度不高,无法匹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布局农业物流网络,可对农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规模经营,可以使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并兼顾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农业物流模式
构建坚持低碳经济,首先应从网络布局着手,网络是实体的“点”和虚拟的“连线”交织而成,故布“网”一定意义上重在布“点”,很显然政府层面规划就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除了组织的网络化,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城乡能否双向互动的关键。其次,经营性企业从具体运营层面应发挥主体性作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停留在“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双向流通,这样一是农村广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也会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故若以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居间性作用,实现“城乡对接”,不仅有利于流通环节低碳化,降低运营成本,也会极大地促进城乡市场的开放与融合。
1.政府主导:以发展农业物流节点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这一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建立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城乡双向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其流通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网络化是现代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依赖和受限于网络结构。鉴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使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应符合低碳化,应优化布局,避免重复布局、重复建设,必须摆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现代农业物流服务网络是由节点、联结、层次和活动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节点功能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物流网络布局和功能结构,因此,通常将发展物流节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关键和重要切入点,发展物流节点应坚持低碳经济的原则。
第二,农业物流应纳入已有流通主道,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应和工业物流基地、小商品物流基地并存于政府统筹规划的分区域、多层次的物流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线路和节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导致城乡资源和要素不能顺畅流动。如何按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构筑我国大物流网络,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节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是我国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在一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务,必然需要网络的许多成分共同参与,因而网络成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黄静兰,2003)。农产品批发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是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组成成分,也扮演着主角,它们又有各自的供应链网络,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了节点的发展。
第四,以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借鉴日本农协的做法,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购买和合作销售(赵慧峰,2002)。通过“合作购买”(主要针对化肥、配合饲料、农药、农业机械等农资品)和“合作销售”(主要针对农产品),实现城乡间商品和服务的顺畅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30-02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亲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工作,而不得不留在家中与祖辈或者亲戚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该现象被认为是我国特定发展时期所特有的[1]。有研究指出,亲子分离的留守现象在其他国家发展史上也同样存在[2-3]。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首批留守儿童逐渐长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发展缺陷,留守儿童成了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由此,留守儿童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发展问题上,目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有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业成绩不因为留守而受到不良影响;也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与非留守儿童比较有显著的差异[3-4]。从有关研究报道来看,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2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调查孩子而得到的学业情况不够准确;二是不同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其年级差别较大,没有很好地区分年龄。笔者采取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学生实际学习成绩,比较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本研究还自行设计8个调查项目,具体调查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6月中旬,笔者从合肥市郊县某小学学生中,按照二、四和五年级随机选取20,17和24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组对象;同时按照年级、班级和性别相同原则,从3个年级学生中分别选取20,17和24名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对象。
1.2 测查内容 测查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认知感受两大类项目。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以上学期语文、数学2门功课期末考试总成绩表示,具体成绩分值由班主任教师提供。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认知感受情况,是通过设计的问卷由学生自己作答来收集。问卷共设计了8个问题,每个问题有2至4个选项不等,以单选方式作答。
1.3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学业成绩,χ2检验分析留守儿童对8个问题选答是否均等分布,即选答是否具有随机性。
2 结果
2.1 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方差分析显示,是否留守因素主效应十分显著[F(1,116)=8.60,P
2.2 心理感受 见表2。
表2显示,83.6%的调查对象其父母都在外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88.5%)不因为父母在外而感到自由;96.7%的留守儿童很担心或者有点担心父母在外出事;75.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总想父母在身边;54.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打工对其影响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18%的儿童认为是受欺负无人保护,16.4%的儿童认为是孤单,还有11.5%的儿童认为是生活无人照顾;支持父母打工的占50.8%,不支持的占6.6%,还有42.6%留守儿童不支持也不反对父母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是0.5 a或1 a回来1次;50%以上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很少或偶尔与孩子联系。
3 讨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在小学阶段是否留守与学业成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从交互作用效应接近0.05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趋向一致。研究结果与范方等[5]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不支持叶敬忠等[6]的关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无差异看法。前面已提到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就数据源来讲,通过调查学生本人获得学业成绩和调查教师获得成绩,是常用的2种主要数据来源方式。学生本人可能谎报成绩或者报告成绩不够准确,教师也有可能存在顾虑而不报告正确的情况,因此,这2种数据来源都有可能存在误差。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讲,有的研究可能在统计分析的时候,没有很好平衡留守与否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不同班级、年级、学校等因素,造成留守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混淆,从上述分析看,减小数据误差、避免因素之间的混淆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2个重要问题。
从上述调查分析来看,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心理产生了影响。子女会担心父母在外出事,遇到困难时总想着父母;感到孤单、学习无人指导监督、受欺负无人保护,也并不因为缺乏父母直接监管而感到自由。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并惦记着在外生活的父母,这与30%的留守儿童憎恨父母的调查结果不完全一致[7]。
本研究启示,父母要经常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孩子对父母的不必要担心,让孩子不要感觉到孤单;学校教师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关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护他们免受欺辱。
4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2]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3]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5-17.
[4] 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
[5]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6]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7):119-123.
关键词 农业系统 会计集中核算 利弊 对策
农业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一是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由于农业系统存在单位较多、账户较多,资金收支渠道较多等现实问题,容易出现监督缺位,用款随意性,甚至有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单位的资金账户,使其会计业务全部纳入中心统一核算,由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实行集中治理。二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职能。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三是利于规范经费收支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加强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法乱纪腐败行为等并有良好的效果。但会计集中核算也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错误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进行,而具体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去执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财务科审核后才能报销。有些站所对此认识不够,不予配合,有的甚至想方设法设立自己独立支配的“小金库”。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单位按规定收费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
(四)报账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有的二级单位将不熟悉会计业务、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没有会计上岗证的人员用作报账员,无法为单位合理、有效地筹集、使用资金提供合理建议,这样使得财务与会计的天然联系被割断,站所的财务活动由于不能得到会计人员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财政资金筹集与使用的效率被降低了。
(五)会计核算与单位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资产管理、账实核对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会计核算移至核算中心,但是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务人员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和直接参与到二级单位的资产购置、费用支出、合同签订等经济活动中去,造成会计管理职能鞭长莫及,会计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管理情况无法掌握,也做不到定期清查、账实核对。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各站所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二级单位财务管理观念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在审核中发现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或有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等情况,即使单位负责人签了字也有权拒绝支付。有的负责人误认为这是在削弱他们的权力,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给财务工作增加了难度。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有关知识,增强其法制意识,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避免滥用权力;明了会计有义务、有权力协助核算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完善费用报销手续。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站所长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站所的财务管理工作负有法律责任,要结合本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应加强物资的管理,配备实物保管员,负责各类农用资产验收、入库、保管、领发。通过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单位法人负责制,为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三)加强财会队伍的素质教育
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进一步的业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其会计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应定期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严明执法。会计人员只有加强学习和继续教育,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四)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作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国家之一,相关地区及部门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力度一直很高。农业作为耗水量最为严重的产业,推广及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喷灌系统的组成、分类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近年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各地区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及运用力度。节水灌溉技术其实是一种以农作物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式与手段的概称。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生态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之,节水灌溉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最小的水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值得强调的是:节水灌溉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包括水资源的利用,还包括水资源的开发、优化、输配、量测、监控等方面的技术。具体来说,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技术以及农业节水措施等。
2 喷灌的系统的组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喷灌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的一种,而喷灌系统则是对这一技术运用过程中各要素的系统化描述。所以,喷灌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水源、动力设备、管网、喷头及田间工程等[1],具体如下。
水源主要是指河流、渠道、渠道、湖泊、塘库、井泉等。值得强调的是水源的选取必须结合实际的需求,水源提供的水量、流量、水质必须满足喷灌系统的要求。不然的话,不仅不能达到灌溉的目的,而且对于设备的损伤非常严重。
动力设备主要是水泵,一般情况下,水源与灌溉区域的高度差不能满足灌溉的要求,甚至很多时候,水源的地势要地域灌溉地,所以必须要借助外力将灌溉水吸提加压,而水泵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其实,水泵不是真正的动力源,因为水泵还要通过电动机、柴油机或者汽油机等设备来带动。另外,拖拉机也可以作为动力机带动水泵。
管网是结合灌溉的需求,用管件铺设成的供水网络。一般来说管网包括干管和支管2级,还有一些连接及控制的部分[2]。管网的作用主要是将有压力的灌溉水输送、分配到田间。管网不仅起到输送灌溉水的作用,而且提高了灌溉的针对性。
喷头是一种喷灌系统中专用的部件,由竖管支撑与支管连接,不然的话,很容易被顺坏。喷头的作用是将灌溉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细小的水滴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而且有利于灌溉效率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 喷灌系统的优缺点分析
喷灌系统主要是利用管网将灌溉水输送及分配到田间,然后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雾状水,然后均匀地洒落在灌溉区域,以供农作物吸收。由此可以看出,喷灌系统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3.1 优点
3.1.1 灌溉均匀,节约用水
喷灌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据相关部门统计喷灌水均匀度可以高达80%~90%,利用率高达60%~85%[3]。
3.1.2 喷灌系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喷灌系统可以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宜的灌溉,使得土壤中的水、热、气比较协调,这对于农作物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
3.1.3 喷灌系统的灵活性比较强
喷灌的过程对于地形及其平整度要求不高。传统的地面灌溉,土地不平整,很容易在低洼地积水,凸出地又达不到灌溉的效果。
3.1.4喷灌系统的土地占用量及工作量都相对比较小
一般来说,喷灌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7%~10%[4],相对地面灌溉来说,也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据相关数据统计,喷灌相对于地面灌溉大概能节省50%左右的劳动力。
3.2 喷灌系统的缺点
喷灌系统的运用受风的影响较大,因为喷灌的雾状水滴,如果风大的话,很容用被吹散,这样不仅不能节约灌溉用水,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浪费;喷灌系统是通过管网输水,而且需要动力设备做支撑。
投资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欠发达地区很难运用。另外,如果采用移动式或者半固定式喷灌设备的话,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但是,移动的过程比较麻烦,而且对农作物的损伤比较严重。总的来说,喷灌系统运用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利大于弊。值得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4 结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不仅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社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节水灌溉技术中的喷灌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对灌溉地面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运用范围比较广。
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的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12).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2507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是需要动用越来越大的物质量,而人类造成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质消费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采掘、加工、使用和废弃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物质流分析通过研究自然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动,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肇始于1969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实践,奥地利、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国家物质流账户。从研究的经济系统范围大小划分,物质流分析的研究通常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国家级、区域级和企业级的物质流核算;从研究对象和领域划分,物质流分析的应用层次可分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和特定元素物质流分析[4]-[6]。目前国内外的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呈现出侧重于钢铁等工业部门的特点,例如Dahlstrm和Ekins结合物质流和价值链分析对英国钢铁产业和铝产业的物质流动、生态效率等进行了研究,Michaelis 和Jackson[8-9]对英国钢铁部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了核算,Park等运用动态物质流方法对韩国钢铁资源流进行了估算,Hashimoto 等对日本林木资源的六个物质流指标进行了精确估算,考察了林木资源的物质循环状况,Hong等对韩国纸和纸浆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进行了物质流分析,Woodward和 Duffy[13]计算了爱尔兰混凝土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的物质流动。我国对产业部门的物质流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徐明和张天柱[14]对我国化石燃料的输入输出量进行计算,温宗国等[15]对我国2001―2005年公路交通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进行了估算。这些研究多数没有将某个行业作为整体进行物质流分析,而是对钢、铁、铝、木材纸等某种或某类物质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过程进行分析。
对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Risku-Norja和Menp[16]对芬兰的各种食物生产和消费状况进行了物质流分析,Kytzia 等[17]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瑞士的食物物质流进行估计,但是Risku-Norja和Menp以及Kytzia等的研究将农业作为食物生产的部门考虑,没有将农业本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进行物质流的全景分析。国内关于农业物质流的研究如朱瑶[18]通过建立我国30个省的农业物质流账户指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李刚[19]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我国农业部门的物质消耗总量和物质消耗效率。但是李刚的研究只考虑农业生产的输入端,没有考虑农业内部物质循环和物质输出,朱瑶的研究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各省的截面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没有从整体考察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同样没有估算内部物质循环量。本文将农业生产看做一个整体,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流分析框架,对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量、输出量和内部循环量进行初步核算,选取和估算切合实际的生态包袱系数,对农业生产中的隐藏流进行估计,得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强度、生态效率等相关的物质流分析指标,同时进行物质减量化分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
1物质流核算框架
本文的农业指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的农林牧渔业,在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系统中,输入端包括系统外物质输入及其隐藏流、系统内直接物质输入及其隐藏流。系统外物质输入包括能源(电力和各种化石能源)、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农业机械(拖拉机、渔用机动船等)和农业工程设施设备(温室大棚、水利灌溉设施及其所需的设备等)。系统外物质输入的隐藏流指这些物质在产品生产过程所有的物质移动,这里主要指产品生产的生态包袱 [20]。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直接物质输入主要包括种子、饲料和有机肥,这些物质同时参与农业生产的物质循环利用。输入的水和空气是指农业用水、燃烧与呼吸所需的气体。由于水流通常被排除在物质代谢系统之外,而且农业生产用水直接进入土壤和水体,参与水的自然循环,因此,在物质流分析中通常不考虑输入和输出的水[21],本文将其单列一项。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系统的输出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输出到系统外的物质和系统内物质输出,前者主要指输出到行业之外的农林畜牧产品和水产品,后者分为输出到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和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两部分。本文建立的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行业外物质输入包括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和化石能源。农业机械输入量由于各种机械重量差异较大,这里不进行估算,而是将其生产需要的物质投入按照隐藏流处理,根据数据可得性,新进入系统的农渔业机械主要考虑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渔用机动船,总的农用机械隐藏流按照拖拉机动力占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比重近似推算。农业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质类别比较庞杂,难以得到合理的质量估计数据和隐流系数,本文不予考虑。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煤炭、焦炭等的生态包袱系数参见吴开亚和毕军等[20],磷矿的生态包袱系数参见沈晓莹[22],水泥的生态包袱系数参见陈效逑和乔立佳[23],钢制品和铁制品的生态包袱系数按照铁精矿的生态包袱系数计算。氮肥、磷肥、钾肥、农药、塑料薄膜、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渔用机动船的生态包袱系数按照实物型物质投入产出表,根据生态包袱系数=∑i(对第i种投入物质的直接消耗系数×第i种投入物质的生态包袱系数)得到。
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系统内
直接物质输入包括种子、饲料(饲草、部分作物秸秆和精饲料)和有机肥(部分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输入的气体主要包括O2和CO2。前者主要消耗于化石
燃料燃烧和动物呼吸方面,后者主要消耗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输出分为两部分:可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出(循环物质)和废弃物输出。前者主要包括种子、饲料(不包括精饲料)和有机肥,后者主要包括废弃的农用塑料薄膜、废弃焚烧的秸秆、废弃的粪便以及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输出到农业生产系统外的物质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产品、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以及输出到生活消费领域用作燃料的秸秆和粪便,将秸秆分类到农产品,粪便归属于畜牧产品。
3物质减量分解模型
物质减量指的是经济系统物质投入量的绝对或相对减少。绝对物质减量指物质投入总量绝对值的下降,是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相对物质减量指创造单位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量减少,即物质消耗强度的下降。绝对物质减量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意味着物质消耗强度的下降,但是物质消耗强度的下降并不一定导致物质绝对减量。以MCI表示物质消耗强度,物质输入量DMI可以表示为DMI=MCI×GDP,则物质输入增量ΔDMI=GDPt×ΔMCI+MCIt+1×ΔGDP。等式左侧是物质投入的增长效应,等式右侧第一项表示降低物质消耗强度带来的物质减量效应,这是由于技术进步形成的直接物质输入绝对量减少,右侧第二项表示经济增长带来的反弹效应,这是GDP总量增长驱使物质投入总量增加。当反弹效应小于减量效应时,增长效应为负值,此时经济增长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绝对减量。
三、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结果
1物质流趋势分析
本文中物质需求总量=直接物质输入+系统外物质隐藏流,直接物质输入=系统外物质输入+系统内直接物质输入。物质输出总量=系统内直接物质输出+输出到系统外的物质。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1990―2012年物质流总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期内物质流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稳步上升阶段,1990―1995年。物质输入和输出总量均稳步上升,直接物质输入年均增长469%;物质需求总量年均增长499%;物质输出总量年均增长425%。这一阶段农业增加值以年均469%的速度增长,伴随着农业物质代谢的稳步增加。(2)波动阶段,1996―2007年。直接物质输入基本没有变化,年均小幅增长045%,呈现“升―降―升―降”的波动趋势;物质需求总量年均增长129%,除2000年和2005年之外均呈现增长趋势;物质输出总量年均增长088%,呈现与直接物质输入相同的波动态势。这一阶段由于退耕还林、建设占地和抛荒等原因,在2000―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降低,同时,1997年以及2000年左右的严重干旱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减缓了需要的物质投入,降低了农产品的产出。这一阶段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0%,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由于强调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压缩,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下降,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上升,因此,造成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在这种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技术较大进步的情况下与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变化情况并不同步。(3)缓慢上升阶段,2008―2012年。直接物质输入年均增长188%;物质需求总量年均增长233%;物质输出总量年均增长200%,这一阶段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0%,占GDP的比重降到1000%以下。由于我国农业物质投入成本较高,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产生生态污染,依靠高投入促进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出增加缓慢与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与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增大,技术进步缺乏新突破,小规模经营的比较效益差等因素息息有关。
2物质流结构分析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外的四类输入物质中,化肥和能源占总输入量的9600%以上,二者比重在5000%左右波动,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输入量只占总输入量的200%―400%。整体来看,化肥输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能源输入所占比重缓慢降低,农药输入比重基本没有变化,农膜输入比重上升约一个百分点。这说明农业生产中化肥和能源的使用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提高物质利用效率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用有机肥料替代工业化肥的使用,不但能够减少人工合成化肥的用量,而且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作物品质有积极作用。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运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将缓步上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系统外物质输入隐藏流中,能源隐藏流占总隐藏流的比重最高,在5300%―6400%之间波动,化肥隐藏流平均占比2756%,农机隐藏流平均占比1215%,农药隐藏流平均占比095%,农膜隐藏流占比最低,平均044%。对比直接物质输入结构可以看出,能源生产的隐藏流远高于其他物质,能源隐藏流是能源直接输入量的163500倍,而化肥隐藏流与直接输入量的比平均为63200,农药的这一比值为72100,农膜只有31300。因此,节约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的生态包袱。从1990―2012年,农机中渔用机动船的隐藏流从04145亿吨增加到07549亿吨,大中型拖拉机隐藏流从00276亿吨增加到03248亿吨,小型拖拉机的隐藏流从00345亿吨增加到01101亿吨,农用机械的隐藏流从01986亿吨增加到13979亿吨。机动船虽然隐藏流系数较高,但是由于数量增加很少,因此,隐藏流增加并不多。虽然大中型拖拉机的生态包袱系数远高于小型拖拉机,但是后者的数量增长速度远低于前者。,大中型拖拉机1990年有813521万台,2012年有8452400万台,增长了103900倍,小型拖拉机1990年有6981000万台,2012年增加到17972300万台,只增长了25700倍,小型拖拉机隐藏流的增量低于大中型拖拉机隐藏流的增量。由于近十几年来农用收割机和其他耕作、排灌、加工机械迅速增加,农用机械隐藏流的增长幅度远高于渔用机动船隐藏流的增长幅度。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内的直接物质输入以有机肥和饲料为主,其中有机肥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为7106%,其次是饲料,平均占比2796%,种子和菌类基料只占098%。氧气输入以畜禽呼吸需氧为主,平均占总输入的8956%,这一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9115%下降到2012年的8798%,这主要是由于大牲畜存栏量经历1990―1999年的缓慢上升后逐年下降,导致需氧量所占比例减少,但是由于家禽等小型畜禽的饲养量不断攀升,因此,畜禽呼吸需氧量的绝对值以平均147%的增长率缓慢上升。化石燃料燃烧需氧量虽然所占比重小,但是这一比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燃烧需氧量的绝对值也以平均340%的增长率不断增加。这说明随着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化石燃烧和畜禽呼吸需氧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化石燃料增长速度高于畜禽饲养规模扩大速度,因此,燃烧需氧量占总量比重增加的同时畜禽呼吸所占的比重减小。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内物质输出量中循环利用量占总输出量的比重平均为7439%,波动幅度很小,不超过0500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系统内部的循环占很大比重并且变化很小,种子、饲料和部分肥料、燃料都是由农业生产的产出作为投入循环使用的,实现秸秆还田,施加有机肥料,提高循环利用率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输出的另一部分是废弃物,废弃物输出以牲畜排放的温室气体为主,平均占废弃物总输出的6401%,固体废弃物占2605%,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只占994%,因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在于畜牧业、牲畜规模化养殖、调整畜牧业养殖结构、改进饲养技术。
3物质流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分析
将物质流指标与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单位物质需求总量产生的第一产业实际GDP代表总的物质资源投入的生产力,即总物质效率=农业实际GDP/物质需求总量,是生态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物质需求总量包含了巨大的隐藏流,掩盖了直接物质输入的真实性,因此,以单位直接物质输入所产生的农业实际GDP代表直接物质资源投入的生产力,即直接物质效率=农业实际GDP/直接物质投入量,是生态效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计算得到的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系统直接物质效率和总物质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在1995年之后二者之间的距离逐年扩大,说明直接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高于总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投入农业生产的物质蕴含的生态包袱远高于直接物质投入,减少物质消耗的隐藏流是提高物质生产力的关键。
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同效应,本文利用分离指数测度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分异程度。分离指数=经济增长速度-环境压力增长速度,分离指数越大,经济增长相对于资源消费的效率越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在大多数年份里,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分离指数都大于零,并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而且这些分离指数逐渐靠拢并接近于零,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同步,逐渐趋于稳定的脱钩状态,并且脱钩程度逐渐趋同。
当GDP增速、物质投入增速和物质消耗强度增速大于零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当GDP增速和物质投入增速大于零,物质消耗强度增速小于零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当GDP增速大于零,物质投入增速和物质消耗强度增速小于零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状态。样本期内,1996年、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07年农业经济增长和直接物质投入处于绝对脱钩状态,这种状态占统计年限总数的2273%,1991―1993年、1997年、1999年、2002―2005年、2008―2012年二者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这种状态占统计年限总数的6364%,只有1994年、1995年、1998年二者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暂时忽略特殊的年份,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的关系从相对脱钩,到扩张性复钩,绝对脱钩,最后又恢复到相对脱钩。这说明高速的物质消耗增长带来更高速的农业经济增长,但是资源效率提高并不理想,因此,停留在相对脱钩状态。
4物质投入减量分析
根据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得到1991―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直接物质投入的增长效应、反弹效应和减量效应如图2所示。1996年、2000―2001年、2006年和2007年物质投入出现绝对减量,呈现一种“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他年份增长效应呈现正值,说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应的直接物质投入的反弹效应超过了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减量效应,但是减量效应基本在零线以下,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相对减量化,经济系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1994年、1995年和1998年减量效应高于零线,这是由于物质消耗强度突然上升所致。1991―2012年间,经济发展引起的反弹效应使得直接物质投入量平均每年增加03925亿吨,总计反弹效应为236103亿吨,而同期由物质消耗强度下降引起的减量效应年均为06807亿吨,总计149752亿吨,减量效应未能完全抵消反弹效应,导致直接物质投入实际增加86351亿吨。整体上看,2000年以后农业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物质投入的反弹效应变化趋势与降低资源消耗强度的减量效应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呈现平缓波动。
1991―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并未达到资源消耗的绝对减量化。尽管通过提高物质利用效率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相对减量化,但是GDP增长带来的物质投入增加对资源消耗的冲击远大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物质利用量的降低,经济发展最终对资源的压力仍不断增大。基于这种弱可持续的状况,在假定一个变量保持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分析达到强可持续的临界点,即物质投入零增长的另一变量变化趋势。
图2农业生产物质投入的增长效应、减量效应和反弹效应
为实现物质投入零增长而降低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显然不符合我国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物质投入零增长。假定农业GDP增长按照实际增长速度发展,同时物质投入零增长,这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物质利用效率从1990年的2288076元/吨提高到2012年的5476434元/吨,即在22年间实现物质利用效率的倍数革命,年均需要提高405%;而实际物质投入效率只提高到3938991元/吨,年均提高25400%。要达到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物质投入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物质投入效率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结论
本文计算了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和输出量,并根据物质投入效率,检验了物质减量化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2008年开始物质投入和输出量均处于缓慢上升时期,之前由于种植面积的下降、自然灾害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主客观原因,农业发展和物质流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物质直接输入中化肥和能源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这两类物质的隐藏流占比最大,因此,提高化肥和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物质消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废弃物输出中温室气体排放以牲畜排放为主,但是与此同时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中单位物质重量产值最高,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增加值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农业减排的关键,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牲畜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增长速度,在这二者同时增加的现状下,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任重道远。
其次,物质投入效率缓慢增长。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经历了扩张性复钩阶段之后,出现了相对脱钩―绝对脱钩―相对脱钩的反复过程,最后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绝对脱钩的出现说明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减少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出现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经济增长自动调控物质代谢水平,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延缓绝对脱钩的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出现反复,落入相对脱钩状态。高速的物质消耗增长带来更高速的农业经济增长,但是资源效率提高的速度过低,最终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的关系停留在相对脱钩状态,依然存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消耗更少资源的前提下尽早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压力的绝对脱钩。
最后,物质减量分解结果表明多数年份农业生产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相对减量化,农业经济系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由于物质投入的减量效应未能完全抵消反弹效应,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未达到资源消耗的绝对减量化。实现物质投入的零增长需要在过去的22年间实现物质利用效率的倍数革命,要达到这一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现今的物质投入效率需要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Kovanda,J,van de Sand,I,Schütz,H,Bringezu,S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Indicators: Overall Framework,Purposes and Uses and Comparison of Material Use and Resource Intensity of the Czech Republic,Germany and the EU-15 [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7(6): 88-98
[2]Ayres,R U,Kneese,A V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Externalit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3): 282-297
[3]王青,刘敬智,顾晓薇,等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7
[4]钟若愚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王亚菲 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中国经济增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6]吴开亚 物质流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测量工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Dahlstrm,K,Ekins,P Combining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Value Chain Analysis of UK Iron and Steel Flow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3): 507-519
[8]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1: 1954-1994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1-2): 131-156
[9]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2: 1994-2019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3): 209-230
[10]Park,J,Hong,SJ,Kim,IK,Lee,JY,Hur,T Dynamic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Steel Resources in Korea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56-462
[11]Hashimoto,S,Moriguchi,Y,Saito,A,Ono,T 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4,40(3): 201-223
[12]Hong,SJ,Choi,YS,Kim,KP,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Paper in Korea Part I:Data Calculation Model from the Fl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per Products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12): 1206-1213
[13]Woodward,R,Duffy,N Cement and Concrete Flow Analysis in a Rapidly Expanding Economy: Ireland as a Case Study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48-455
[14]徐明,张天柱 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166-1170
[15]温宗国,李瑞娟,黄丽雅,等 中国公路交通系统的物质代谢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9):1516-1519
[16]Risku-Norja,H ,Menp,I MFA Model to Asses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0(4):700-711
[17]Kytzia,S,Faist,M,Baccini,P Economically Extended―MFA: A Material Flow Approach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od Production Chai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 877-889
[18]朱瑶 中国农业物质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9]李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55-60
[20]毕军,黄和平,袁增伟,等 物质流分析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1]Matthews,E,Amann ,C,Bringezu,S,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cs [R] Washington D 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
[22]沈晓莹 湖北省磷矿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包袱研究[D] 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陈效逑,乔立佳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
一、普通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障碍分析
1.转型时期的特殊矛盾干扰了普通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就业选择。我国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但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了就业选择。普通农林高校由于生源原因,加之学科的特点,使得这种影响更加突出。农村大学生就业选择时普遍倾向“铁饭碗”;受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的影响,农民对子女的“进城”期望热切,因为就业动机的限制,大学生就业行为容易偏离市场规律,造成供需错位。大学生在市场机制下的非市场行为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目前,尽管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但规范的市场交易习惯和行为没有形成。大学生的非市场行为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
(1)诚信缺失导致信任危机。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就业概念的重新界定,农林院校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一般能达到85%左右,这说明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率还是较高的。然而由于对工作的性质和环境等期望偏高,毕业生违约、跳槽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产生高频率的“重复选择”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供需过程的信任危机,客观上提高了企业选人成本,从而出现了目前企业低薪招聘的普遍做法。一面是低薪招聘的企业如履薄冰,一面是要求高待遇的毕业生上下求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种非市场行为连续产生了系列的非市场反应,严重干扰了正常市场交易。
(2)能力单一造成劳动了需求价格期望偏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大学期间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针对就业市场的能力再造,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同专业范围内能力趋同和单一的特点,尤其是缺乏“敬业精神”、 “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等非认知技能。这不符合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多样化要求。这种能力结构的缺失造成了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劳动力的一般价格普遍偏低。培养大学生的高投入与毕业后的低产出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种供给方和需求方对劳动价格的期望落差影响了交易效率。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传播障碍破坏了竞争基本准则和秩序,使供需双方交易困难。进入市场前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及客观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大学生劳动力定价失真。对大学生来说,进入市场前,对自身能力、特长、潜力并没有科学的评价,对适合的职业也没有清晰地认识,就业盲目,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找”而不是“干”上,跳槽率高。从企业角度来说,好马要“赛”而不是“看”。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选择成本。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破坏了竞争机制。市场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二手车陷阱”、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大学生人才市场上招聘方无法准确区分人才的实际能力、特长、品质等等,加之人才素质良莠不齐的客观存在,造成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低水平模糊估价,形成大学生劳动力均衡价格较低,人才素质高低难以从价格体现,造成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了市场优胜劣汰法则。
3.作为“生产部门”的高校教育体制市场化改革缓慢,使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进大众化教育进程以来,招生、就业两个环节的市场化进程很快,而“生产”的环节市场化滞后。主要表现在: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模式为主导,尽管推行了学分制改革,但很多是换汤不换药,人才培养途径、环境和模式单一,实际上在出校门之前因为能力趋同就已经注定了“产品积压”的命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主要有三大主要矛盾: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是解除目前大学生就难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对策分析
加快农林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市场型大学生人才培养。农林高校教育面向市场改革应该有三个立足点:一是促进大学生观念转变,二是促进人才多样化培养,三是知识、技能、品德培养与市场相结合。大学生的可塑性强,这也为高等学校培养市场型、知识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1.实现高等教育全程目标管理,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专业、兴趣、特长等因素构建科学的能力培养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能力培养产品。大学生能力培养不能局限于学习能力,更应强化在此基础上的多样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在保证培养基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力培养途径,供其选择。其次,依据能力培养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分阶段目标管理,使其转变观念,早作准备,强化个性发展。
2.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大学生市场意识和品质。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大学生“软素质”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方面。在不断增强以知识、能力为主导的“硬素质”培养的前提下,要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才的核心价值和品质,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创造条件。
3.构建完善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体现,是连接大学生与市场的主要信息渠道。在强化该体系就业指导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着重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以及就业市场的建设和拓展工作。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成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进行改革的有力保证
4.加强就业市场信息机制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破除企业难觅人才和人才难觅企业的双困局面的关键是使供需信息及时准确。在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的同时,应该重点构建客观的大学生能力信息评价和反馈机制,使企业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力信息,合理定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
5.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积极合作,促进有效就业市场体系的形成。就业市场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因为各种原因使得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在组织就业市场过程中各行其是,就业市场的分化现象严重。这不仅增加了组织者的负担,打消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降低了就业率。因此,加强三方的沟通与合作,通力构建协调的就业市场体系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普通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在于简单数量上的增多,主要是人才在质量上使就业市场机制产生障碍。因此,从长远来看,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大学生自身能力塑造入手,配以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境。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