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9 14:44: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媒体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媒体理论

篇1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一书首先是从媒体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入手,以数字图像产品、数字音频产品、数字视频产品、数字动画产品、数字游戏的设计开发、软件设计开发等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为例,从内容上涵盖了数字媒体产品的各个领域,涉及媒体产品的设计思路、开发流程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使读者对数字媒体产品的制作全过程一目了然。因此全书的理论十分全面,内容也非常丰富完善。

二、理论结合实例教学,通俗易懂

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将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理论和具体软件的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撰写,在结合实例讲解的基础上运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知识,使得读者学习起来十分省力,会少走很多弯路。例如全书根据数字音频、视频资源开发过程的实际需要,以VegasPro、PremierePro为例讲解视频、音频数字媒体产品的编辑、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要点、重点及核心难点;在进行图像技巧处理方面的论述时,以光影魔术手处理照片技巧为例,将光影魔术手技术的要点及操作可行性进行分析,对于提高读者实际操作的水平有重要帮助;在动画制作方面,作者以Flash作为动画编辑制作软件的代表进行范例论述;最后在数字游戏的设计开发方面,以通俗简单的语言介绍了游戏设计的整个流程以及常用开发工具的简单使用步骤。整体而言,全书的实例教学非常全面,操作性和实用性极强。

三、行文框架清晰,利于深入研究学习

思路明确、框架设计清晰是本书行文的另一大特色。全书总共由七个章节组成,分别为数字媒体技术概述、数字媒体图像技术与制作、数字音频技术与制作、数字视频技术与制作、数字动画技术与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与设计。每一部分的论述都按照概念讲解、概念特征、产品分类、设计思路、设计流程、设计元素、开发工具、案例分析的顺序来展开,内容上层层递进,思路上环环相扣,全方位考虑到了读者接受新知识的顺序、速度和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描述,十分利于数字媒体产品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进行初步学习和深入探讨。这样的行文顺序和框架建构模式十分值得借鉴和学习,不仅要学习这种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学习这种编排文章由浅入深的思维顺序。

四、可应用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和学习,适用面广

篇2

关键词:

慕课;数字媒体;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人才严重短缺,高等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同时专业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技术水平,因此形成合理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便成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借鉴慕课这一新兴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以软件工程专业下的数字媒体方向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介绍笔者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慕课”发展的整体状况

“慕课”这一术语实际上是英文“MOOC”的音译,是“MassiveOnlineOpenCourse”的英文缩写,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08年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联合提出了慕课这一术语。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Thrun与PeterNorvig联合开设了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万多名学生注册学习。之后,投资商与顶尖大学合作推出了Udacity、Cousrera、EDX三大慕课平台。自2008年以来,全球已开设了13000多门慕课,包括近20种语言。2013年起,中国的大学开始加入到慕课实践中。2013年上半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继加入Cours-era平台。同年9月,以北京大学第一批慕课课程上线为起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加入到慕课的课程建设之中。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标志着国家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对慕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的赞成态度。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慕课能在多方面、多角度吸引众多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原因在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优质性。慕课课程的提供者通常来自于世界一流高校,高等教育资源质量高并且种类多。每一门慕课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每一个微课视频中的授课内容事先一定经历过反复的推敲和耐心的演练。据调查,除了课前的辛苦准备,授课教师还要每周平均花费若干小时进行课程答疑,每门慕课至少配备2位助教,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反馈。名师授课和精心准备决定了授课内容的精品性,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同时为高质量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极的课下反馈为课程的品质提供了保证。

2.授课资源共享。这一全新的授课、学习形式的目标就是一流教育资源的无条件共享。慕课的开放属性对学生参与没有门槛限制,也没有数量上的限制。全球各地的学习者以在线注册的方式就可以立即成为慕课课程的学习者,获取在线学习资格以及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

3.课程学习的个性化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在线课程的内容由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以及知识储备进行选择。慕课就像一个大型的“知识超市”,教师精心制作的课程就是货架上的商品,而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类似于商品的采购,同时,课程学习的个性化也反映在学生对授课风格的选择上。从这个意义来说,慕课的授课形式能够得到“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学生自主完整课程的学习。

二、慕课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思考

(一)数字媒体专业理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下的数字媒体方向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和数字媒体新技术;实践课程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和数字媒体应用实践等课程。该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前沿;具备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软件制作动画的技能以及开发游戏软件的能力;掌握视、音频合成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视、音频编辑、剪辑和特效制作等技巧进行独立创作。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方向定位模糊导致的授课内容不明确。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和软件工程学院都开设有数字媒体方向的课程。软件学院开设的数字媒体方向既不能复制计算机专业的完全依赖编程技术,也不能照搬传媒艺术专业的全部学习软件操作,有必要和其他学院开设的相关方向有所区别:应当在学习多媒体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技术背后的算法和原理,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日后的研发工作。

2.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理论授课中,学生往往喜欢看实际的案例,在讲授算法和原理的时候兴趣不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案例的搜集,并进行课堂的讲解提高互动。

3.缺乏课后的深入讨论。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的讲授,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熟练运用,可以组成兴趣小组,在课后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讨论,还可以将有趣的想法转变成科技作品。

(二)基于慕课的理论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慕课的优势,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对现有的数字媒体方向的理论教学进行改进,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课前环节。通过对微课教学形式的强化,逐渐实现慕课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事先根据知识点进行归纳,并精心设计和制作十多分钟的视频课程。由于时间相对较短,教师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语速语调进行反复演练和调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授课教师可以考虑结合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前沿,将重点放在补充新颖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和综合能力;重视先导课程的衔接,强化课程的系统性和组织形式。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练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准备和熟悉。

2.课中环节。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数字媒体课程慕课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计划在理论和实践讲授时的侧重点。教师也可以将数字媒体课程群中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以教师亲自演示的方式对学生直观呈现。同时,在授课形式上,可以考虑邀请企业的一线开发技术人员以项目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进一步,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后,就可以借助实训及实验等方式,深入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作品。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授课细节方面,教师可以在幻灯片的设计上通过问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某一理论或技术细节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积极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流程上,则可以考虑采用基本概念讲解、技术分析、作品鉴赏三个阶段。

3.课后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意见反馈和评价考核两方面,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还可以通过作业完成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总结该课程教学中的运行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慕课教学的相关规律,积极探索慕课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

理论课程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可以考虑通过课程讨论、章节测验和课后作业三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估。课程讨论: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教师发起的讨论。慕课平台默认只有在该区域进行的讨论才能计算成绩。数字媒体课程每一小节都会指定讨论题目,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章节测验:每次测验可以设置一些客观题,如单选题和判断题。每次测验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只有1次完成机会。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延伸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具体要求可以提前进行说明。课后作业可以考虑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分,并且设置合理的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体现公平和公正,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建议。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每个得分项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平均分,然后相加。

三、结语

慕课理念在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研究慕课对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弥补传统理论教学受时间、空间制约的缺陷,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效率。

作者:刘玲慧 夏淑芳 贾朝龙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施一满.慕课(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论坛,2015,(9):177-180.

篇3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论是一种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能够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于2010年,立足社会需求,扎根学生实际发展,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我院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RIZ理论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1. TRIZ理论概述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以G.S.Altshuller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近250万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发明专利进行了分析和分类,总结出创新原理,以解决新出现的发明问题。运用TRIZ理论解决发明创造问题一般可分为分析技术系统、确定技术矛盾、解决技术矛盾三个步骤。

针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TRIZ理论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套工具首先帮助人们克服思维惯性,如九屏幕法,让人们既关注问题本身,更了解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和问题内部的各个子问题等。其次,系统分析法帮助人们分析各个子问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定位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后,S曲线和金华法则帮助预测技术、产品发展规律等。TRIZ理论包含的方法和工具很多,通常挑选其中部分方法进行逻辑组合,形成一套适合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完整算法[1]。

运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为:首先可以将具体问题抽象成TRIZ模型,然后运用TRIZ理论的标准方法和工具, 例如发明原理等, 从而得到该问题的普适解,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个普适解进一步转化为特解(领域解)。经过上述一系列步骤, 得到的特解就是具体问题的TRIZ解决方案。这样, 原有的技术系统得到了进化,原有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即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了发明和创新[2]。

图1 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应用性、实践性很强,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该学科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专业教育。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适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主性发展。教学体系中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外,大量开设专业任选课程,大致包含游戏设计、影视后期、影视广告三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

其次,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时间,实施全实践教学。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机房开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教师边讲边演,师生实时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提供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在辅导过程中,对学生展开分层次指导,最基本要求是重复教师的案例,同时强调教师提供方案的优化角度,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结合数字技术专业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和熟练教学方法的修正。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积极引进和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尝试全案例教学法;同时,考虑到案例教学虽然以其特有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创新需要一种科学方法来指导。TRIZ理论与传统创新方法相比,优势在于揭开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快速确认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活泼、自主的学习与创新兴趣。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引入TRIZ理论进行指导,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3. TRIZ理论在数字媒体及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在信息工程学院,但该专业的实践课不同于该院开设时间较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课,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组在专业课程中引入TRIZ理论指导,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只注重技能培养的情况,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TRIZ理论在教学内容规划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院特别重视课程改革,关注优质课和精品课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院近年来新开的专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审定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中,引入TRIZ理论为指导,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多种不同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创新的方法完成一些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广度和深度[3]。广度方面,每一门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制定都要围绕专业体系,使学生每学完一门课,就能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能认识到已学专业课的作用,并使用创新理念把易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专业发展。从深度方面,运用TRIZ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在诸如室内外设计、游戏设计、影视后期等方向案例中的灵活应用。例如,在制定《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课程组通过关注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课程知识点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被需求程度和应用程度等,让学生站在专业体系角度认识该课程的地位和知识点在专业的应用范围;在具体的课程环节,注重案例的安排,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一个知识点在不同案例中的灵活应用方法,并让学生运用TRIZ理论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TRIZ理论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项目驱动法等。

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组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知识点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探索新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以全案例教学法为主、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等的综合教学法,并引入TRIZ理论指导,提升教学方法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不同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引导他们依据TRIZ理论尝试新的案例解决方案。

(3)TRIZ理论在成绩评价方式构建中的应用

传统的实践课成绩评定方式是比较松散的,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作品提交情况、课堂的活跃度等给出。

引入TRIZ理论后,实践课内容和授课方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成绩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也要相应地做出修正[4]。首先,评价依据要有所改变,以往的评价依据更看重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新的评价依据在适当保留以往的评价依据外,还应着重提高实践方案的完善和创新程度、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作品的完善程度等,整体上更加看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评价方法也由教师一人评分变成由团队间互评、团队内成员互评和教师评分三部分,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同于其他的理工和文科专业,具有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规划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惯用技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并引入TRIZ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拥有良好素养、具有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和开发技能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微.什么是TRIZ理论[J].安徽科技,2012,(11):20-22.

[2]江敏,刘立军.基于“TRIZ-CDIO”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5):8435-8437.

篇4

当今的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针对于技术性强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实现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将可视化、临场感、交互、引导结合到一起,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动态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和感受,更加方便、正确地理解和熟悉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其逻辑性与可变性很强,如果只简单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件,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可变性与拓展性的不足;其二,制作更为复杂,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怎样去做呢?笔者通过教学与制作实践总结出了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一套方案,应从制作课件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一、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多媒体的平台特性。此平台可以插入文字格式、图片及音乐等文件,并能播放演示。

2.具有乐谱等图片的特征。这一点是音乐理论课件所特有和必备的,乐谱可以直接使学生看到所讲授的例子及技术的关键点。

3.具有软件直接操作的特征。对于所要做的课堂练习,教师所讲的范例,由于可变性和拓展性的空间很大,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因此必须要在音乐软件里完成。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课件有别于其他多媒体音乐课程的主要方面之一。如和声学的作题范例的实际配制讲解等,就必须要运用功能强大的专业乐谱软件。

4.声音文件的制作与处理特性。在实际的课件制作过程当中,音乐中必须要有声音。真实地让学生听到所学作品或创作编曲声音,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所讲授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熟练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熟练操控音乐制作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播放器。

有了以上几种能力,数字化多媒体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音乐基础理论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不能将课件制成“傻瓜式”的,那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课件应该由授课教师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理论体系都是个性化的。

三、课件制作所应用的软件

多媒体平台制作,主要交由PowerPoint来完成,运用这个大众化的制作平台可以实现文本、图片、声音等文件的插入与连接及多媒体的播放。

乐谱的制作主要交由Sibelius或者Finale来完成,这些制谱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谱例的制作,也可以实现乐谱的播放,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技术理论课程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PowerPoint软件,实现展示旋律发展或声部连接的各种变化,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使教师的讲授更加灵活、自如。

图片的制作主要交由Snagit来完成,此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规格的图片制作,包括捕捉图片和视频,可谓功能强大。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多数用它捕捉乐谱图片。

音乐的制作主要交由Nuendo来完成,此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实现各种音乐,包括MIDI、音频的制作。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配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配器写法及编曲想法随时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反映给学生,可以实现编曲的直接性及音响的实时性。如果只是编辑或剪辑现有的音频,包括音频格式的转换等,可以用sound Forge软件直接处理。

四、具体课程的软件应用方案

基本乐理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音程、和弦调式等;和声学、复调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和声学、复调课程的例题及练习;音乐欣赏、音乐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Snagit 软件做图片的处理,用Sound Forge软件来对现有的CD、MP3等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配器课程及作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用Finale软件制作谱例,由Nuendo软件来完成制作;作品分析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谱例由Finale软件完成。

当然,音乐的专业制谱、制作软件还有很多,如Sibelius、Encore、Sonar、Photoshop 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但目的是唯一的——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适合自己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课件,最终来实现教学目的。

五、制作设计与实例流程

这里笔者以和声课为例,文字的讲授部分在PowerPoint软件中完成,乐谱部分由Finale软件完成,再用Snagit软件按图像缩放比300%、图像分辨率300 来捕捉乐谱图片,然后插入到需要播放的幻灯片中。如果想实时操控乐谱软件,可以按电脑键盘上ALT+TAB键进行幻灯片的页面与Finale乐谱页面进行切换。这样教师可以直接控制软件,直接进行交互来授课;另外也可以在软件中实时播放谱例。这样技术处理就很直观,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直接反映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味正确与错误及技术的艺术性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课堂效果会更好。

篇5

1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1.1定义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是一个以技术为主体,艺术为辅助,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与传统的动画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的、可以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和设计工具对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1.2主要特征

首先,具有媒体集成性。与传统艺术作品通过不同的材质和工具创作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是创作者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数码技术等来完成的。电子地图等作品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数字媒体艺术的集成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氛围。其次,具有可编辑性和可复制性。借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其本质仍是相应的数据信息,可以被编辑和复制,其真实性曾一度被人们怀疑,许多专家认为其是对于艺术作品内涵与价值的抹杀。而随着虚拟现实(CR)的出现,将现实与虚拟的进行了重新定义,在实现对艺术作品编辑和复制的基础上,将现实艺术与虚拟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可编辑性和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最后,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数字媒体艺术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还改变了传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形式,有视觉和听觉逐渐向着嗅觉、味觉等方向延伸。例如,当前社会中比较流行的3D、4D影院以及模拟游戏等,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成果。

2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在许多文化创意行业获得了广泛地应用,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2.1优势

(1)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沉浸感是与交互性同等地位的数字媒体艺术特征,它使得人们在欣赏数字媒体艺术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可以应用相关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际影像,却不会影响人们的真实感受。同时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展艺术创作者的视野,使艺术创作的范围更加广泛,甚至可以超越时间或空间的限制进行创作。(2)艺术创作走向平民化。传统的艺术创作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极高,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功底和素养水平,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和练习。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使得艺术创作逐渐走向平民化,对于自身艺术功底的要求也逐渐减弱。以摄影为例,传统摄影需要摄影师对于光线和拍摄角度进行充分地把握,对照片进行修改也需要在底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需要进行长期专业性的训练。但是随着数码摄影艺术的成熟,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应用,以及Photoshop等软件的发展,使得摄影成为大众层次的艺术,只要对数码相机以及Photoshop软件具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参与相关的艺术创作。

2.2不足

(1)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时间较短,许多艺术家受传统思路的限制,对于其缺乏深入的认识,导致部分艺术作品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还有一部分艺术创作者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上缺乏创新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同质化、雷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数量巨大,但是精品缺乏。(2)缺乏人文底蕴。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却并没有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缺乏人文底蕴。(3)对于技术手段的依赖性高。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创作者的灵感,提高了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能力,但是对于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依赖性较高。过多的使用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手段,虽然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创作者自身会逐渐对技术手段产生依赖性,养成艺术创作的惰性,从而逐渐失去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最终导致艺术创作停滞不前。

3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更加密切。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也处于探索阶段,专业素质不高,数字媒体的艺术性有待增强。但是,在我国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支持下,随着艺术创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必将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更多的优秀元素,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民族特色更加鲜明,最终必将实现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次,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更加紧密。数字媒体艺术涵盖的学科是多种多样的,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将会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也会更加密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人员的交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融合。最后,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开放性、互动性、集成性等优势,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创更多与虚拟物体互动的全新的形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及时进行解决。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产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推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贝焕钦.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8384.

杨益.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现 状反思.青年文学家,2010(7):138.

篇6

摘 要: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媒体已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并正在渗透到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众多方面,“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优先主题。当前随着数字媒体应用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数字媒体理解面临着媒体对象复杂性、媒体数据规模化、应用需求多样化等挑战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媒体应用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必须研究媒体内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类媒体认知的计算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并且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需要重点解决3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构建符合媒体理解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理论框架;针对媒体对象固有的多义性、多态性,发展刻画媒体对象多义性和多态性的表示体系;针对媒体计算应有的协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约媒体处理协同性和高效性的技术瓶颈。该研究围绕该项目的三大科学问题之一――“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如何符合媒体认知的特点”,开展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从视皮层细胞与网络水平的信息加工机理、双光子成像手段、理论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几个方面研究视皮层神经机制是如何支撑视觉认知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建立模拟视皮层神经机制的算法模型,研究如何在算法层次实现认知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神经科学与计算科学在视觉问题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并进行实验验证,为提高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媒体 视觉认知 层次性

Abstract:Digital media is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n current world, and it influences th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Thu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 in 973 projects.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media is provid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information become a huge challenge, as well as a bottle neck, considering it complexity, data size, and diversified need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set up an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speed of computer, and integrate them together. It is highly demand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1)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flect the hierarch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visual system.(2)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objects.(3)To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 neck for more effective comput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scientific question, by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photon imaging,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ion. In detail, we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retina to visual cortex, how the top-down feedback and bottom-up feedforward projections work as a whole, how a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es this process, and how this computation improves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Importantly,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will be compared side by side, to speed up this well-integrated project.

Key Words:Vision;Hierarchy;Top-down;Bottom-up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117&flag=1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校内教学研究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计性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编号:KJY2014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5-01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高校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1]。目前高校评教主要采用统一的评价结构,这影响不同学科评教的合理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同其他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各个课程比较重视艺术设计和软件的综合操作能力,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难以评价该课程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评教过程中,评教样本较少,不适合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灰色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以小样本为基本出发点,实现对系统行为的正确认识[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是根据该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准则,判断课程教学效果与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教学评估过程中既有已知明确的信息,也存在许多未知信息,因此,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

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是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指标应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根据国内高校评教体系,我们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分别表示为: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内容充实、深浅适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准确性和科学性)。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态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充分准备;教学认真、有耐心;教学中充满活力;遵守教师行为规范)和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学生掌握了本课程知识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灰色理论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式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主观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客观方法采用熵权方法。采用灰色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思路是对教师评价数据进行灰色聚类,判断教师教学质量属于哪个灰色类。下面以某次评教的4名教师得分为例,来说明灰色理论综合评价过程。首先构建评价特征向量,如表1所示,表示4名教师在各个评价指标上的得分(按照百分制计算)。

表1 教师的各个评价指标得分

其次,对原始特征向量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数据在[0,1]之间。接着求序列差、最大差和最小差,以表中最大值作为参考序列,求出每个评价指标值与参考序列的差值,序列差Δij。接着可以求出教师的关联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的灰色关联系数

关联度越大表示教师教学质量越接近最优值。教师的灰色关联度为:

教师1为0.61107,教师2为0.62644,教师3为0.62864,教师4为0.60978。

最后进行白化权函数聚类,将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等灰类,可以计算出这4个教师的评价得分都属于“良”类。

结论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一个系统科学的评教体系,也需要有一定的评教水平,但是目前对教学评教体系的研究还不完善,有许多问题还不清楚,这说明评价系统是一个信息不完备、不确切的灰色系统,本文正是基于此而采用灰色理论评价方法,这能够提高评价效果。

篇8

作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字体设计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更传达了基本信息,同时展现了其艺术性与应用性。为了满足审美要求,同时,兼具鲜明的视觉形象,字体设计时必须集视觉审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于一体,为平面设计提供最为明晰、迅速和直接的载体。目前,有关字体设计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字体设计的功能方面,而对于艺术性及审美方面的关注仍微乎其微。汉字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文字,其艺术美不仅表现在字形结构方面,还体现在字体形态美感方面,二者兼具方凸显出了汉字体完整的艺术美感。汉字体源远流长,其神韵及形态之美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借鉴汉字体的艺术美,将其充分应用于字体设计中,必然能够彰显我国字体设计的独特魅力。

1 蕴含民族传统文化而承载的内在美

自创造之时,汉字就已经具有了其内在价值及美学意义,最初的文字形式只是一种图形符号,主要功能即便于劳动生产及生活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在《说文解字》中已经对汉字造字的规律进行了阐述,即所谓的“六法论”。汉字体的内容与形态本身就属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凝结了劳动群众的智慧结晶,更稳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使用内涵及惯性。因此,当代字体设计过程中切忌忽视汉字体的根源及传统文化内涵,若舍本逐末,将限制汉字体设计的创新性。由此可见,在字体设计时,首先要忠实我国汉字的思想及文化内涵,忠于我国民族的认同及使用习惯,避免胡乱改变而导致字体内在美缺失,曲解字体的内涵,误导大众。

2 传统美学思想的展现

汉字作为我国重要文学、艺术及美学思想的记录工具,其书写、设计、造型中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传统书法艺术中所提倡的筋、骨、气、意、情、韵等,均为汉字体的审美做出了精到的评判,各种绘画理论及国画美学原理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刘熙载着重强调了“阐”、“扩”二者的创新,提出了“书贵有神,而神又有我神、他神之别。若入他神,化我为古;若入我神,化古为我”,“诗不可有我无古,更不可有古无我”,兼具典雅与精神二者方为善。同时,刘熙载更推崇个性的自得,以性情为本等美学思想,这些都为艺术设计及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字体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切不可停留于视觉游戏或技巧上,应从传统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关注美学规律及艺术本身,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更具价值。

3 创新过程中的情态美

当前,字体设计往往在对象创新方面遭遇诸多问题,例如,传统与现念如何进行有效结合?内在与外在观念如何统一?个性与通用如何平衡?由于视觉美、丑观念本身具有矛盾,此矛盾观念在设计过程中也是真实存在的,需要设计者具体思量。字体设计过程离不开传统与现代诸多要求与审视,一个好的设计不仅承载了过去,更涵盖了现在与未来所有内涵,究竟能够走多远有赖于设计者思考的深度。无论是学习还是设计过程都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必须在此矛盾状态中寻找平衡。字体设计及创新时充分反映了设计者的苦思、情态及真实状态。

4 形式与功能美

功能而言,字体设计以视觉审美及传播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其实用性特点,因此,要求设计过程中必须兼具字体的艺术性及传播性。字体设计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发性设计,二是创意性设计。开发性设计是针对字体书写形式来进行开发与设计,以便进行印刷、排版或艺术追求,因此,其规范性极强;创意性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商业活动传播及诉求,因此所设计字体更偏科研。具体而言,字体设计形式美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识别美。识别美是字体设计中最为基础的形式美,设计后无法识别的字体不会有人看到它的“美”,这是由于其不具有传播性,无法展现文化或商业诉求,不能和受众进行有效沟通,也许所设计形式满足艺术审美规律,但也只能算是视觉游戏。(2)结构美。结构美展现了字体的形式、结构变化之美。其中,结构内涵主要包括了笔形框架的塑造、笔画的自由组合所展现的秩序性与韵律,应满足艺术规律及视觉审美要求,外观上应展现出足够的形式美。(3)风格美。风格美是指字体设计创新过程中应独具特色,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气质、品味与高度。如宋体、黑体等各具特色,黑体简洁而又沉稳,宋体秀丽又不失庄重。字体设计形式既包括抽象美,又包括形象美,也包括抽象与形象相互结合的美,只要协调、统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就是一个好的作品。当然,独特的风格也有助于增强其识别性与传播性。(4)应用美。应用美主要关注的是字体设计形式与内容方面的统一性,所设计字体能够实现形、音、意的完美融合,使用时能否同环境合二为一,能否与文字编排共同形成一个极具美感而不失个性的整体。

5 悠远的意境美

意境强调了作品所展现的境界与情调,艺术角度而言,更注重的是作品的艺术审美境界,对于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而言,同样应该展现出设计师的文化境界及艺术高度。字体的意象性特征为字体设计意境美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若单从艺术美角度而言,意境美属于一种极致与境界:情景交汇,意象相通,以深远的意境无言地征服观众。字体设计的意境美能够从视觉深入内心,从色彩、形态、声音、意境等全方位展现其内涵与艺术美,观众不禁深刻铭记了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更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6 深刻的情感形象

若艺术美对于设计而言具有普遍适用性,则字体设计所蕴含的情感形象则赋予其独特的魅力。所有人类活动均离不开字体,因此,字体拥有着独特的感情面貌,人们对于不同的字体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因此,设计者只要把握了此内涵,就能灵活利用字体进行设计,观众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并接受作品的情感定位及其所传达的信息。字体设计包括活泼型、怀旧型、创新型、朴素型、浪漫型、粗犷型、严肃型等多种情感类型,因而常常用来象征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从古至今,人类不停地以笔记录所见所闻及内心的情感,并使得信息得到了永久性地保存,这种历史积淀的艺术性是任何一种符号都不可能达到的。

7 结束语

在多元化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历史也赋予了设计者更多的责任,即构建现代化字体设计体系。以更高的视角审视字体设计,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和创新。以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民族独特的情感及思维方式展现字体设计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结合字体设计的结构美、形式美、情态美、意境美,塑造一个个拥有深厚情感思想的鲜活形象,将字体设计情感同观众情感融合为一体,从而获得一个完美的传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莫军华.字体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2] 郑笑仁.视觉传达设计中常用汉字字体之情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电视媒体经营内容

1.1节目经营

电视传媒业属于信息产业,根本上生产的是信息产品,表现形式主要是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也是开展其它电视媒体产业经营的基础。节目是电视媒体产业经营的核心,电视媒体价值的实现能否保持较高的收视率持续吸引广告投放都与节目密切联系。然而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的现状是电视节目经营的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功能薄弱,产业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有的甚至处于零开发状态。

1.2广告经营

当前我国的电视媒体产业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收入作为资源补偿和价值增殖手段。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电视媒体开始播放电视商业广告以来,电视广告收入逐渐成为各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近年来,小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电视媒体单单依靠广告收入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1.3技术经营

数字技术发展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也不例外,电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更是首当其冲,基于数字技术许多新型的电视媒介形态出现,这些新媒体业务的经营是电视媒体产业经营的趋势,但在国内只是刚刚起步没有形成经营的模式。

1.4混合型经营

除去主要的经营项目之外,电视媒体还可以开展与主营内容相关的衍生产业或者根据电视媒体的品牌优势开展多种混合型经营,但由于起步较晚、开发比较薄弱,经营的成效并不好,大力开发电视传媒的上下游产业是日后发展的趋势。

2基于数字化的盈利模式

2.1 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由同步传播向异步传播发展,由共性向个性发展,用时下流行的话说,“网络电视变大家的电视为我的电视”。网络电视可以负载起声音和影像的传播实现,影音节目的实时直播和各种形式的视频点播同时结合了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从而大大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正是在传播方式上的区别导致两种媒介的竞争关系。

2.2移动电视

数字移动电视是目前区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数字移动电视。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媒体,数字移动电视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的一种现代化系统。目前已开始在铁路、地铁、公交车等领域得到应用,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

2.3手机电视

随着手机数据业务的进展,终端性能的提高,以及许多国家开始发送数字电视信号,移动服务中的电视市场已经出现。手机移动视频应用已经成为继电影、电视和PC之后的第四块屏幕。除手机电视外,运营商可以提供一种可以将通信与移动视频内容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组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个传统电视台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多频道竞争市场,在技术上,电视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诸如录像机,无线电缆直接入户,卫星传送系统以及有线电视等可转换的影像传输系统,而且还有影像压缩技术,高清电视,互动电视和加密系统模拟时代。广告商对于电视台的生存而言至关重要,数字时代电视媒体将获得多个收入来源,但广告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模转数的过渡阶段争取新的并扩展以往的广告客户还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受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电视台的管理者挂在嘴边,关于收视率的分析常常是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在一个多频道的竞争市场环境下,相对于以前节目选择余地较少的年代,受众的期望值、受众的收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受众更加浮躁,更有鉴赏力。数字时代下的受众,在众多的选择面前当然就对节目拥更多的挑剔的权利,这就要求传媒要不断开拓新的经营模式,以应对受众挑剔的眼光。

3当前我国电视媒体经营模式的弊端及出口

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种电视媒体在我国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我们在各方面包括技术理论运营等都缺乏自主的创新观念和理论,很多东西都较为盲目的从国外引进,在应对中国独特的现状时,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对发展电视媒体中的一些思路和观念,特别是在新形势下电视媒体经营模式上的观念,要有一个新的全面综合的观点,将新兴的各种电视媒体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进行运用,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种电视媒介形态的发展思路。

3.1以广告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的弊端

篇10

一、我国本土美术文化的特性与内涵

(一)我国本土文化的总体特征

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主意识,就要掌握我国本土文化的总体特征与内涵。我国的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艺术家,一般更倾向于自身的直觉,在审美方式方面更倾向于意象的审美,在画作的表达方式上重写意,轻写实,这些特征不仅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涵盖范围之广,从中国油画、建筑物、雕塑这些静态物体到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领域。

(二)我国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及内涵

我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重写意,而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写实,我国的艺术表达比较委婉、含蓄,西方的艺术表达大胆、直白,因此,在文化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和弘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勿削足适履。

二、当代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美术理论家自主性理念的缺失

目前,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给我国当代美术理论不仅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带来了生存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本土文化美术理论的发展目标,在美术理论的自主性理念方面,我国美术理论家要做到立足于本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美术理论,有选择性的吸收优秀的美术理论精髓,而目前,部分美术理论家不论是对艺术理论的教育与发展,还是对艺术史的学习,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大都是照搬西方美术的模版,缺乏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深入研究和发展,除此之外,部分美术学者关于美术理论的文化起源与归宿的观点都是照抄西方评论。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美术理论自主性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国美术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阻碍了美术理论的发展。

(二)当前美术教育体系自主性意识的缺失

目前,由于建设经验不足,众多高校美术教育体系都缺乏对本土文化自主性的表达与认识,无论是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是本科生招生考试的题目要求,无一不充满着浓重的西方色彩,例如在每年本科院校的美术生招生考试中,考试的形式大都是考学生素描及色彩的运用,对于类似传统的美术艺术如水墨画、书法等考的比较少,使得美术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本土美术文化,不利于我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美术的基础理论的教育方面,由于西方的美术造型已经逐渐定型到部分美术家及学生的心目中,使得在进行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西方美术造型死板的套用在我国艺术形式上,例如我国的书法艺术、人物、自然风景及事物的水墨画等,未能立足于本土文化自身的特点及发展需求,对于我国传统美术理论的自主性认识不足,因此,给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三、我国当代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的策略与途径

(一)审视自身文化价值,探索正确的文化发展路线

为了避免在不同文化潮流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淹没自己文化的声音与特色,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脱离西方的美术文化评价观念与体系,拓宽自身对于艺术发展的视角,杜绝潜意识套用西方艺术观念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评论,时刻保持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豪感。其次,要敢于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文化海洋中,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在继承上发展原有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明确本土文化的价值定位,发展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二)转变文化发展理念,构建本土文化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