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6:08: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长期进行科学实践的结晶,它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充实、丰富、提高的,每当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产生新的方法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系统科学于20世纪40年代末崛起,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在60~70年代基本形成了由许多学科分支构成了学科群体。不仅如此,“系统及系统科学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综合行的、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讨论系统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论价值问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必然结果,很少涉及到方法论的范畴。本文就尝试以叶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关于“系统科学在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一部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系统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问题。
1 提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观的新视角
系统科学的首要贡献在于它以复杂的开放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揭示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
内部运作机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等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视和深入研究过的重要问题,为人类的认识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复杂事物,系统科学在方法论上对“原子论”和“还原论”突破,使其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架,形成了以“整体”为研究对象与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一突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教育工作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并行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又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功能,而且贯穿在其他系统之中,从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广泛的系统。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系统是一个整体功能和属性大于局部功能和属性之和的有机动作集合体,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它本身的研究,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的母系统,全面的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相关性,最终把研究对象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如同系统科学的新思路一样,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重新确定和拓展研究域的新问题,对于新的问题域,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关联中重新认识它。
2 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
系统科学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现成的新结论,但确实提供了从整体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新思维原则。“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它为人们从整体上研究客观事物提供了有效方法。他们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因此,以“三论”为基础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所提供的方法突破了以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要求人们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对整体性原则的把握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曾经过于强调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把大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我们在道理上是能够接受整体性原则的,但是已成为潜意识的习惯思维方法,依然会不自然的遵循“还原论”的方法。
3 提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复杂开放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必须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交流,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并发挥功能。系统科学中“结构――功能”的关系就成为一组新的范畴进入到人类的思维空间,成为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有关“黑箱”与“白箱”研究,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间接研究教育影响在学生内部发生变化过程和机制的手段,也提供了同一教育影响可能产生不同效果的模拟研究手段,这对在微观层次上研究教育活动承担者双方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人为系统的发展中,新的目的和功能要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样一个人为的系统,从社会和学生的角度看,都以未来作为时间维度,以发展作为目标,任何一个既成的教育事实都不可避免地与价值追求和选择相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经济主体多元化、主体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环境,能够坚持自己应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目标的实现状况对于施教方法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关注整体的协调性,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展。此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通过系统对社会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做出合目的的选择,再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及通过结构的改变,进而实现。
4 提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变革过程的新思维
系统科学把系统存在状态分为“平衡态”――“非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三大类。分类的标准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现有结构的稳定性。普里戈金关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发生、演变的耗散理论具有突出的方法论价值。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复杂系统,非平衡态是常态,演化是绝对的,稳定却是相对的,要全面认识教育系统及其发展,就一定要研究它的非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
平衡状态打破、熵的持续增加,使原有系统的一体化能力逐渐削弱,个体呈现越来越大的自由态,进入非平衡态,再向前发
展,就达到远离平衡态。对于原系统而言,系统不再存在回复到原有状态的可能,那么这一阶段研究的要点就是新系统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种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无序的,把这样一种无序当作一种常态,在动态中把握对它的研究,从有序到无序然后再到更高一级的有序,呈现螺旋上升这样一种形式,在大系统中使它能够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利益观等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在这样一个时期,更要坚决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灵活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及时控制干扰因素,促进新的、积极的因素的发展,最终使得新系统形成。5提供多学科综合研究复杂对象的方法范式
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仅决定了要有思维方式、理论工具的变化,而且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此外,还决定了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这些研究方法在服从于对象特征和研究任务的需要中实现综合。
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是系统科学研究体系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系统科学方法论处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的地位、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沟通哲学与系统科学的桥梁,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从具体科学中提炼出一般科学方法,又可以为丰富、发展哲学方法提供素材,但它本身并不是哲学方法。我们既不能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代替哲学方法论,也不能用哲学方法论代替系统科学方法论,从而抹杀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方法论中应有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实现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精确化创造了条件。系统概念与一切哲学范畴一样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54-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6[本刊网址]http//
一、微媒体的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
提起“微”字,一方面它有短、小、低、少之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亦可积“微”成著,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可谓无所不能。2012年以“微”开头的词语层出不从,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经济、微公益等等,“微”字最终不负众望,当选当年“年度汉字”。随着“微”家族的不断壮大,“微”字也被更多的人用来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微”持续地改变着世界的点滴,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的全部。崭新的传播时代下,信息的获取和分享更实时、更互动、更高效。明确“微”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有着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及启示
腾讯的微信项目始于2010年11月,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微创新为主要手段。起初的核心思路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结果没有受到市场的太多关注,但也积攒下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反馈。随后,微信团队瞄准市场,推陈出新,着力提高信息收发速度、相继推出了语音可视聊天、“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朋友圈”等服务,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由某些共同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链,实现了微信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另外,随着,新增的微信支付、游戏中心、“扫一扫”等商业功能,使微信的生活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化、广泛化,同时也为腾讯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
简单回顾“微”家族中微信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微”家族之所以不断壮大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1.目标明确。微信团队最初推出的是一个功能专一、需求单一的简单产品;随后对产品的每一次创新,也都是从小处着眼,专注一个方向,即使功能在不断的由少及多,也都是在围绕一两个主题功能深入挖掘,而不是“大而全”式的全面铺开。
2.关注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研发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关注用户需求,迎合用户需要是制胜法宝。微信团队围绕用户体验持续更新技术,产品体验的改善又帮助微信团队积累了新的用户,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和方向,形成了良性循环。
3.学习创新。对于微信团队而言,微信的蓬勃发展既是对快速迭代模式、敏捷开发能力等先进经验和行业规律的学习,也是主动求变,积极学习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能力,寻求新的突破的过程。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方法论意义
1.主体的能动性
“能动性”涉及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是指主体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微”时代,人们存在感显著、真切,社会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声音,它可以是语言,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是符号,个体在信息、建构、获取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彰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得见,听得见的人”。“微”时代,随着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逐渐增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公民意识日益成熟,个人价值得以展现。
2.沟通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参与主体之间的多项交流、沟通和互动。“交互性”源于世界的联系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往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强制性单向沟通特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互动交流是“微”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互动是结构性的参与,沟通的过程是双向的。“微”媒介的信息的传播提倡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融入了主体性、实时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速度快、密度大、方式便捷、影响广泛。“微”时代无人能置身其外,信息交流的便捷使人们的交往界限日渐淡化,平等交往日渐普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
3.信息的建构性
“建构”是指主体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取舍、组合、分析、抽象,实现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过程。“建构”的过程既要尊重反映事物本身的客观性,也体现出反映主体自身的差异性。“微”时代海量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因此,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反映是有选择的,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心态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从自身的感觉、知觉出发,引起联想和理解,对信息做出评估和取舍。“微”时代,个体对信息的转帖、跟帖、围观、点赞等行为,都是对信息不同程度的“建构”或“重构”。
4.渠道的场域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受周围场域环境的影响,场域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场域对信息的传递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场域融洽、和谐、平等、民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递和沟通效果。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传播场域的优势:一是平等性。使用“微”媒介准入门槛低,名人和草根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身份平等,权利一致,和谐融洽的信息传播环境促进了“微”家族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二是自由性。“微”媒介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自由开放的场域特征,不但使大家相隔万里,也能表达心声,畅所欲言,而且还有助于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三是便捷性。微媒介信息实时、流畅、简洁、动态,适应了现在高频率、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需要的即时性、便种性、海量性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各要素的“微”特征
“微”时代下思想信息的有效传递、接收和反馈有其内在的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问题置于“微”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越发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的“主体的自主与参与”,“信息(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环境的影响与渗透”等微特征。
(一)主体的自主与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特征的突出体现,只有合理维护和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呼声此起彼伏,越发高涨。各学科、各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而广泛的实践。主体参与性教育强调人文关怀,鲜活生命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尊重学生合理选择。
(二)客体(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信息的输送过程,对于教师来讲,要依据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再优秀的教材也不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材应该是一个合理且开放的体系。教师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取舍和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是“容器”不是“白板”,不可能对于传递来的信息全盘接受,一味盲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等个性特征进行筛选、理解、批判、建构和生成。所以内容的建构性和生成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三)环境的渗透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为了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总是要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是各种场景,营造和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支持和烘托教育的内容,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全方位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体布局、系统考量,要充分重视环境中各环节、各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建立起多种互动的环境机制,形成全面性环境力量,充分认识,积极营造、建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强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从“微”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主体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品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严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思想水平、认识基础、接受及理解力相适应。“经验说明,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在明确宗旨和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现代教育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主体的人的合理维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布局。
但是,审视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理论课教师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授课模式单一,填鸭式灌输,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少启发性。枯燥、抽象、乏味、沉闷的教学过程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倒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难“入脑”也难“人心”。
在考试评价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考试手段单一,主要采取以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形式的固定化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上课松松散散,临考试昏天黑地地突击背诵,照样能拿到很高的成绩。考试模式的固定化,简单化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及道德状况严重脱节。现行的考试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以及所持的价值与情感标准,一张简单的试卷就更不能完全呈现。
(二)内容预设
一提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会让人想到很多的大道理。讲道理是必要的。它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道德、价值及行为取向,丰富完善了自己;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言:“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维护其制度的思想。”但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期待着吸收新的思想。教育者如果脱离时代,脱离社会同步,一味空谈,教育者预期难以达成。
现阶段美国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但是,美国所说的“公民教育”便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难发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且成果显著,因此我国与美国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现阶段存在较大区别,但我们仍然应该取长补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一)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创立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杜威主张根据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培育,反对与社会脱离的传统灌输;主张运用“间接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和各种活动中,而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要求废止传统德育中用说教、训诫、口号、誓言、信条等灌输固定道德规范的“直接法”。他的这些观点,折射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体现有:
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由教师将社会上的道德难题交给学生讨论,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层面的难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层面上的思维能力与分辨能力。
2、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将学校布置成生活化的社会场景,这样生活其间的学生就能自然地明白生存之道与交往之道。
(二)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在5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联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而他提出的具体教育方法有:
1、道德讨论法。即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诱发认知冲突,达到促进分辨水平提高,从而促进道德判断发展。
2,公正团体法。这个方法主张在公正团体中培养成员的公正观,努力提高团体成员的公正水平。鼓励团体内建立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给每个人提供参与管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并且要创造团体的民主风气,形成相互之间的良好感染。
(三)价值澄清方法论
价值澄清法在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的实践里被运用得最为广泛。价值澄清就是用事先设计的活动来教导学生一些审慎思考的技巧,并借着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信念、情感、行为作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学生可以通过价值澄清法来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和确立自己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把持自我并充分发挥自我。
价值澄清法大致分为四步:“一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注意他们某些行为或是态度、目标、兴趣、抱负、情感、烦恼等,或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上;二是需要正视现实生活,这就提醒我们全面地接纳理解别人,和让别人接纳自己,彼此之间要诚心相待,坦诚无私。三是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思考与反省,以便可以做出多种选择,鼓励学生更好地把选择整合到日常行为中,更加明智地选择他们所珍视的事物;四是是培养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自我指导的技能”,培养人深思熟虑地看待价值问题,在几年内能独自继续这样去做。这不仅对学生毕业之后独立使用澄清能力有很大帮助,还有助于提高他们潜在的谨慎意识。
(四)社会学习方法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人的复杂行为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运作而不断形成的。社会学习论者还创立了自我效能理论,即强调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为更好、更多的学习创造条件。这是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几种方法:
1、示范榜样法。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示范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2,强化手段。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惩罚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结果使人产生相应的期望,它使特定行为再现的可能性随预期的奖励而提高,随预期的惩罚而降低。前者是正强化,后者是负强化。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学校中的实践
(一)匠心独具,建立别有用意的课程设置
在美国不同的地区、学校中,课程往往也不同,但它们通常具有共同之处,即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与热爱自己的祖国。如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让处于不同教学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都了解本国的过去,对国家民族有更深的情感。同时,在美国大学的专业基础课中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美国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等有关专题,以此促进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政府理念取得进一步的认同与熟悉。除此之外,美国学校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是建立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具有的不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上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与连贯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潜移默化,重视隐蔽课程的设立
隐蔽课程,是与正式课程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学校的氛围与环境。受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课程,因此将这些合称为“隐蔽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经常通过举办节日庆典活动或升旗仪式等,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的思想及通过校园政治活动,来宣传教育青年认识民主原则,遵守民主制度。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学历要求外,还要通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岗位培训才能上岗。并且,美国的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也十分完善,心理咨询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按严格的要求控制,为校园努力营造轻松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些都为美国学校里隐蔽课程的良好开展奠定基础。
(二) 注重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形成合力
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次数上,我国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践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实践与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结合得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进行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尽快克服目前我国实践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具体操作上,学校可以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专门设立实践学分,未修满规定实践分值者不予毕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尽可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场所和平台。
(三) 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扩大现阶段教育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工具条件,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影响作用,抓住热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更好地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形成绵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达到激发受教育者兴趣、提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中的认可度与接受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 王宏宇.美国两次德育改革的方法论启示.政法学刊[J].2002,(4).
[3] 李万成.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前沿[J].2005,(1).
[4] 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J].2002,(2)
[5] 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司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白显良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理论前沿,2008,(9).
[7] 陈安杰.美国高校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现途径探析[J].理论消费导刊,2009,(8).
[8] 王锐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及其借鉴 [J]. 教育研究 ,2011,(3).
[9] 贺才乐.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0]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 李俊勤.西方宗教教育对我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韶山学院学报,2001(7) .
[l2] 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2) .
[13] 晁永国.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探析[J].临沂师专学报,1999(5)
[14] 袁建生、江晓平.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J].前沿,2007( 6)
[15] 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
[16] 胡静.中美高校德育模式比较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6).
[17] 罗琼.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8] 袁银传.中美大学政治课教学之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19] 万美容,姬会然: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20] 吴华云: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互动[J],大众文艺(理论),2008 (10 ).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7-0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局限性凸显,教育方式的滞后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和令人担忧的教学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好可以弥补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并将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指教育者通过开设正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形势学习会、思想报告会、理论讲座等有形教法,明确、公开、正面、直接地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国家倡导的道德规则和价值观念,并通过训练、考试等方式加以巩固和强化的教育方式。该方法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曾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没有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因素的教育方法,加上说教式的内容和单调的形式,极易引起受教者的逆反情绪,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效。
当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首先,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缺失,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枝独秀”。思想政治教育三方各自为战,学校教育难以与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未形成协调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次,忽视了对象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作是被动接受的“道德容器”。在实施中剥离人性的丰富内涵、背离了人性发展规律的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是一种“人学空场”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沦为毫无主体能动性的、令人厌烦的、空洞的道德说教。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被知识化和泛政治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抽象轻具体、重理念灌输轻生活引导,重知识轻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活动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育对象的经济及社会生活渐去渐远,成了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大降低。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必然性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样化的政治文化思潮带来了多元化的思想;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利益主体和利益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海量信息的便捷获得,使受教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而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却不断坠落;加之大学生这个群体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价值趋向多向、思想道德复杂更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并呈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显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信息的表面性、教育目的的急功近利性等缺陷,使教育要求无法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于是,完善显性教育方式、构建隐性教育体系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环境熏陶、文化侵染、生活实践)中,侧面、间接、迂回、潜移默化地传递教育主张,影响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施教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张和经验等无形的教育模式。隐性教育以一种含而不露、非标签型的、潜在的、渗透型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在泛时空下使受教育者接受既定思想政治内容的熏陶和感染。
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是对教育者来说必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时,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运用二者的合力作用,共同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应对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下面提供几种比较具有实效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以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并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构建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许多发达国家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有着思想教育之实,他们在公民教育的名目下,做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利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这种“隐性教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良好手段。充分发挥公共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重视学科间的隐性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与该专业有关的伦理道德知识,形成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程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二)建构大学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也理应回归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灌输,而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建构大学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系。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交往、娱乐、购物、求职、上网等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际交往中,以大学生关心的话题为内容,以大学生喜爱的语言为载体展开教育;在娱乐中,以影视、游戏、音乐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在求职中,以招聘要求、创业模式、励志楷模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到德才并重、奋斗向上的重要性;在购物中,把价值观、利益观教育渗透到学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中;在上网过程中,积极抢滩和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缔造既符合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大学生生活化的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的人性魅力。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具有促进、感召和约束作用,而无论是校园的、社会的抑或是家庭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制约和塑造着学生的品格,因此,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社会、家庭环境的优化,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创新、上进的生态环境。
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是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在无形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有效运用教学楼、花草树木、公寓、图书馆、食堂、雕塑、体育馆、纪念碑等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文化载体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以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环境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生态环境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建设,利用自然环境中山川平原、江河湖海、树木草地等所蕴涵的教育内容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建设,维护和建设好各种教育场馆以及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社会教育基地,使社会处处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发挥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人际氛围、道德取向、舆论氛围、家风、厂风等社会精神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软实力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良好生态的一体化、互动化、合力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升和飞跃。
(四)构建实践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的道德品质。加强实践教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革命老区和革命根据地,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社区劳动、公益活动等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劳动,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怀。丰富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渠道,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活动以及支教、支边、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又能丰富课堂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
总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对互相对应、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方法体系。隐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受教育者的不自觉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时,把隐性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既注重坚持不懈地搞好显性教育,又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作用,要做到有意识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积极组织,精心策划,构筑环境,创造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构建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建构大学生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增强主流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说服力,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赵仲英.我国现阶段利益多元化格局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95,(02).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 赵丹.试论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0.
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政府机关内部、事业单位还是国企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政工思想教育体系。此外,党的方针、政策,团体内部的组织工作、群体的风气建立都需要思想教育工作来完成。但是当下政工思想教育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企事业单位对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将此项工作引入高效、创新的轨道上来,是每一个政工机构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企事业单位在政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均不是政工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赚取利润,或者在社会生产及生产分配环节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对政工思想教育的忽视是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运营机制决定的,本是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发展,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被忽略程度日渐加大,以至于有的单位完全将思想教育工作抛之脑后,使企业的日常活动完全与政工工作脱节,这不得不引起从业者注意,及时遏止这种不正确的势头。
2.人员配置不足
对政工思想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导致了工作人事机构方面的薄弱。企事业单位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配置的人数往往较少,一方面因为日常需要处理的相关工作较少,另一方面也是轻视了党政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在面临检查或是遇到重大事项需要临时调度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在其他的部门借调人过来帮忙。借调过来的人员由于平日不从事相关工作,所以极不专业,也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此外,政工教育工作本身的专职从业人员也有素质不过硬的情况。企事业单位在政工工作者的选择过程中,轻视专业素养的筛选,导致政工工作岗位人员素质层次参差不齐,难以在工作中做到协调统一。
二、企事业单位在政工思想工作中的改进方式
1.加大重视程度
加大企事业单位对政工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关键要从决策层的思想意识着手。决策层首先要意识到政工思想工作不是做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它能够提升单位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加大单位的工作效率,净化工作风气。就事业单位而言,政工工作自上而下地规范单位内部人员思想、让单位的存续目标、内部文化在员工心中更加清晰,也让员工对国家方针、政策能够实时了解,及时调整工作方面的不足,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对于企业而言,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度,让员工明白创造利润的正确的渠道及企业内部的员工思想要求,可以使企业在创造合理利润、提高业内竞争力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风气,创造出积极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在长久的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2.加强政工人力资源配置
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力度招聘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富有经验的人员来从事政工教育工作。政工教育工作看似笼统,琐碎,但其实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是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政工教育人员能够将思想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事务中来,此外,专业人员懂得创造新的模式来为企事业单位员工宣教思想理念。这些都是非专业人员在短期内很难具备的素质。一个有经验的政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具备以身作则的意识,少有散漫的作风,工作原则性强。在被教育群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是政工思想教育机构真正成为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机构。
其次在人员数量配置上应该加大规模。在改革后的政工教育工作中,岗位需求较以往有所增大。比如,工作流程的细致化、成果检验岗位的新增等。足额的人员配备可以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在人员的配备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为原则,把握好从业人员数量。
三、提高政工教育体系的创新性
1.优化政工教育流程
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教育一定不是刻板的传播,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体系流程。可以在教育工作开展前,利用问询、问卷等形式了解员工的思想现状及思想动向,根据不足之处做以纠偏,也可以优胜之处作为立足点,做以发扬。在制定流程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模式,对各自的看法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发扬正确的理念;也可采用参观的方式,树立历史名人榜样及身边的典型事例,让员工身临其境感受到榜样的先进之处。
在流程的改良中,还应做好规律性的课程教育工作。课程教育的方式是思想教育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在员工集体的培训中,信息传播集中、重点突出,有利于规模性地传播教育信息。
其次,可以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对理念进行推广。员工首先要有一个乐观的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在娱乐活动中,帮助员工排遣日常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听取员工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意见,在交流中使员工的心态趋向平和,能够接受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新的理念。
2.建立政工教育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教育成果的最有效的检验方式。比如某企业在公司内部建立公共交流群,定期网络交流群中议题,由员工畅所欲言。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由专门政工人员来记录发言的数量及内容,统计员工的内容趋向。这项工作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通过员工的发言次数及内容来统计出员工对近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接受程度,了解员工在思想方面的进步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其次员工在发言的过程中又是一种二次提高、二次交流。员工能够在长久的讨论中彼此交流想法,达成意见的统一,最后这些想法逐步形成该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日常的精神风向。
结语:
政工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思想教育工作实施的容易但是收效不易。政工思想教育是一个长久的摸索过程,因为受教者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要求教育者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政工思想教育这必须实时进修,了解掌握最新的政策发展风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能够在大方针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根据企事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修缮,制定适合自身的思想教育方式,制作出易于员工接受的合理的思想教育流程,最后增加企事业单位的凝聚力,优化单位内部文化风向,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好评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民主风气的发展,在创新性的大潮流之下,以前的一套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思政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效果性等一系列问题。
通俗来说,方法就是工具,手段。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1]
一、关于“灌输”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
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本位的“灌输”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受教育者单向地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而受教育者则一味地接受,其到底能不能消化、吸收则不是这种理论考虑的范围。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并不能把自己的意见传输给教育者。
在我国,不管是学界还是实践中,大部分人都是对“灌输”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把受教育者当作完全被动的对象,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教育活动的作用,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对受教育者进行创造性素质塑造的现代社会的要求,无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简而言之,灌输的特征就是单向传输。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那么这样的灌输方法,呈现什么样的方式呢?首先,常常会导致教育者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却背离了受体,忽视了受体的思维和情感;其次,这种独白式的教育往往不可避免地有些表演的味道;再次,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明确,双方并不平等,体现了教育者的权力而忽视了民主;最后,在操作的时候,通常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转型——走向对话
既然灌输和说教有着不可避免的不足,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觉得由独白走向对话,采用寓教于乐的、启发式的互动型的教育方式则是必然趋势。
(一)对话
对话不仅仅指说话,而是一种思想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对话主体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其中“我—你”关系既不是“人—物”的关系,也不是“人—人”的单向度关系,而应当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平等和相互开放的关系,即伽达默尔的“效果意识”。[2]所谓效果意识,是指在主客体的交互关系中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意义既不完全属于主体,也不完全属于客体,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人的研究中并不存在着主客体,只有二者的相互作用,即相互理解,强调在“参与”或交互作用中去获得真理或意义。
(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那么对话理论如何用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呢,“对话”可谓是个新词汇,民众和政府对话,弱国和强国对话都是当今世界比较敏感的话题。通过“对话”式教育,使教育中的人愿意对话、渴望对话而且能够对话。对话贯穿于各种关系中,对话意味着什么呢?
1.“对话”是让受教育者介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要求受教育者不局限于接受,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或者说连教育意向性都不存在的话,那教育活动根本无法维系。其实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态度的培养,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形成。
2.“对话”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对话关系如何形成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一你”关系的确立。“我一你”关系就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
3.“对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独白”式教育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教育中的生活,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3],而“对话”式教育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使他们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意识,使人明白当下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并能选择或决定如何生活。
三、如何进行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话”式教育因其拉近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了达到其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对话式”教育中,应当把握好技巧。参考了有关学者的观点,笔者归纳如下:
(一)做好准备,抓住重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育者只有在正式教育之前,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在教育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1.了解受教育者心中的问题,选准教育的主题。对话式的思政教育则更多从受教育者需要的角度出发,从而选择教育的主题和方式,相应地去准备材料。对于教育者本人,则要求其具有某一方面的广泛的知识储备并且不断更新,(下转第232页)(上接第226页)从而方便和受教育者的交流。
2.认真选择受教育者,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发言。教育者可以就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与受教育者进行事先探讨,把其中思维敏捷、思想丰富的受教育者挑选出来,动员他们积极发言,把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方向,从而可以带动广大受教育者参与到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二)善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要使对话式的思政教育进行得很好,则需要受教育者的广泛参与。由于受传统的受教育者只是充当“接收器”思想的影响,受教育者本能上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这就需要教育者摆正心态,多做工作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1.善于打开话题。如何把话题抛给对话者,使他们愿意说,有话可说,打开话题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教育者一般“抛砖引玉”,自己带头发言,启发受教育者的思路,选择好一个很好的开头,创造对话的氛围,这是教育者要认真去做的。
2.善于提问和点评。在思政教育中,对于受教育者的对话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育者都应当进行及时的反馈。在对话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适时进行提问,从而活跃大家的思维。同时,要组织好一场对话,还需要善于挖掘对话者的闪光点和明显的不足,从而进行点评并进行鼓励。
当一场对话结束之后,笔者认为,还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这场思政教育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当然这种总结,可以由教育者进行也可以由受教育者进行。
(三)控制全局,防止偏离主题
笔者认为,对话式的思政教育虽然强调双方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但是大方向还是由教育者进行把握,并且主持对话。由于发言的人多,每个人的思维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引导、把握全局、善于总结。
最后,笔者认为,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去摸索、完善和前进。首先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参与的理念和意识;其次,每个人都要正确定位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存在,积极参与到其中去;再次,受教育者的责任重大。总之,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地去做,在操作的时候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修正、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最广泛也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其方法也显得尤其重要。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来满足现实的需要。其方法必须得到新的转型,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是创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教育方法,一种是隐性的教育方法,所谓显性的教育方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直接、公开和正规的课堂教育。隐性的教育,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或者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现对于显性的教育方法,隐性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它可以消除大学生的抵触教育心理,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渗透到大学生的情感认识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相对单一,过分关注于理论灌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各种信息不断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成为当前时代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对社会上的敏感问题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很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机械的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点容易忽视,造成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不高,甚至具有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倾向,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教育变化,也消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二)教育内容和社会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缺乏融汇贯通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脱离于社会现实,形成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的尴尬局面。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要接受理论教育以外,更多的应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不但高校教师要将这种思维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也要积极树立这种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多种因素,要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结合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统筹结合、综合运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国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强的优良传统,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良好资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推进。
(二)正视多元的社会思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
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全面发展,多元文化齐头并进,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受到影响,这也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容易使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迷失方向,这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坚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很多情况下,社会思潮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混淆不清的,存在一些想当然式的理解,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既然大学生总归要接触社会思潮,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充斥着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不要回避社会思潮,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正视社会思潮,坚持用的观点和方法去客观、全面、理性地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流,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学会从各种思想流派中汲取精华,从而提高一定的鉴别力。
(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往往只关注于理论研究,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可以说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就离职,其中不乏有企业的原因以及企业和学生之间协调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对于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要求适应能力较低,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高校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志愿活动或者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充电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设定:第一,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人,是蕴藏体力和智力、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外教学,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
2.1教学设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和设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针对社会现实中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可以组织讨论、辩论赛、演讲会、专题论坛、对话等活动,通过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辨明是非曲直,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针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针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薄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社区服务、技术服务、便民服务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可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指导活动,既可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又可为大学生道德问题提供预防作用;为使大学生消除对第一课堂正面理论引导的疑惑,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可以组织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调查,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总之,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计划、精心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
2.2组织和管理。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一分为二,各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交叉进行的,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活动必须置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假期进行,依照课程的基本理论确立调研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深入机关、下厂、学校、街道、乡、村等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为确保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制约理论教学结束后暂不给学生记考试或考查成绩,而将该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放在下一学期,待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批阅后,把调研报告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项改革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纯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考查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搞活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学生们在调研中对所调研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教与学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真实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学生返校后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的调研报告也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会实际材料,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安排和严格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2.3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评估及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合作,构建迅捷畅通、灵敏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及行为,以及就业后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社会行为等有关信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把握有关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优的育人效果。
2.4“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就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案例讨论、辩论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就社会实践层面或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智力扶贫、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距、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4.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员阅读并撰写个人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思想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在案例讨论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我是如何理解的?”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过的概念、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讨论比仅仅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便于理解。
2.4.2情景模拟。这是一种由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设立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活动。情境模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真实、典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使学生跳出自我,看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解开自己认识上的疑难,矫正自身的不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以下6个环节: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必要情况下准备模拟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交流和教师讲评。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而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应的模拟活动,同时要熟悉模拟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对于比较复杂的模拟教学情景,还应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上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结论的知识再造式,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在模拟演练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自觉运用(学以致用式)。从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求来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角色模拟法、决策模拟法等。角色模拟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新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
模拟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发挥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教学活动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
2.4.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将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查报告,交任课教师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老师帮助下,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特点、一般过程和调查的技巧等。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现实的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调查方法,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7-02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该课)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之现实的最优化的辩证研究,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重要一环。
科学地总结国内对该课题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讲,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的研究与改进举措、双边教学方法的研究、“两课”“知、情、意”的实效性的研究、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中,指出了该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一言堂多,群言堂少;学习书本的多,接触实际少;被动学习者多,主动学习者少;专注听课的少,课上做其余事情的多;更有甚者,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者只是把书本内容简单地搬到电脑、屏幕上,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图、像、网络联接等现代传播技术、条件还没有充分的有效利用。该课没能达到科学性、系统性、价值性、审美艺术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没能做到“知”、“情”、“意”三者完美的结合。故此,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该课学的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模糊认识,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抵触情绪,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现状,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一些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如,为改变单一的课堂灌输现象增加专题讲授、实践考察、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提出比较方法教学法,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出优化教学手段,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大量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方便快捷性,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临新的困惑,现实的实效性、针对性之出路在何方?
若实现该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客观辩证地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上述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实践方面,缺乏最优化的系统分析,缺乏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评估系统及认证体系;缺乏实施认证的目标管理体系;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反馈机制及动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运用是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随意性多,系统性、计划性、有目的的实施少;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少;寓教于生活的少,寓教于乐的更少;由于对该课在观念上、管理上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理论研究深度也不够,系统性不强,实践上又缺乏规范性;同样,缺乏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运用;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适用环境的选择;缺乏教学方法与内容结合方式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系统有机的转换、更新;缺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技术含量的支撑;更缺乏课堂学习及课下研讨的浓厚求知欲的有效激励机制;缺乏思想政治课新知识新思想的有效的传播量;缺乏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与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有效研究;故此,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其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教学的实践的实效性有较大的或然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在某一高校某一班级,某一阶段可以,但仅具有特殊性意义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全面客观的辩证地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辩证扬弃的意义上,针对其存在着诸多不足及缺陷,突出该课程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践基础性、可操作性;坚持以哲学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双向传播与沟通的理论与实务技能,以与时代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以现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从解决大学生当前及长远的关注的问题入手,着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此达到“知”、“情”、“意”共鸣。继而,以实效性为目的针对授课对象、授课环境,客观、系统、科学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用性、普遍性意义上得以推广,使受教育者由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再转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从学习无用,转变为学习有用,再转变为终生受益等等。这是实现该课程实效性的最现实的选择。
辩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一问题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是解决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
辩证扬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就是要在克服其不足,保留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些内容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本质规定、原则、特征、切入点、归宿点;第二,以该课程的内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筛选、确定、排序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三,以该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四,以该课程的学期的不同阶段(如期初、期中、期末)及不同课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五,以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与多方面、多视角的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相结合来确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六,以该课程的全程教学的战略系统性与各个阶段教学战术的灵活性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七,以该课程传统模糊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向科学的量化教学方法及手段过渡;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双向性,通过疑难问题专题式、座谈式、对话式、演讲辩论式、案例式、调研式、论文式、报告式、网络交互式等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更重要还是实践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现实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体系方案,方案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上升理论,升华理论;各种方法手段交融交互运用,先后重轻有别。第二,建立系统的评估及认证体系,以保证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文实践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习惯。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富有实效性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实、具体的系统的统一;第二,建立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系统评估及认证体系;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实施动态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第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以哲学指导,以现代心理学、现代公关学、现代传播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相交融,并以此为科学理论依据,对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优化;第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第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对于受教育者是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理论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选择;第七,掌握和运用方法与手段的人,必备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条件,应是事业型、学究型、宣传型、讲演型、主持型、沟通型、辩说型等几者于一体的通才教师;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传播技术的新生产力基础之上,使之具有科学化、标准化、信息量大,感染力强等特色;第九,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应以哲学、数学的科学定性、定量为基本思路;第十,创立其有共性、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组合的各种模式。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第一,从个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从教学的实践中概括和推导出具有共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二,从分散的、不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到系统的形成教学方法与手段规律性的运用;第三,从该课程的内容到形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色,选择最适宜的导入点,如疑难的社会问题、关系到自身发展前途问题、价值取向等问题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其现实性的选择是:第一,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客观、科学的区别分受教育者注意力、兴趣点的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二,建立反馈机制,在一定的时段,对该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其效果,以不断地加以修正,进而采用更为现实可行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建华.“全国高校第二十一届哲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2,(11).
[2]李文海.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高校理论战线,2001,(10).
[3]郭凤志,张澍军.关于加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从新的教学大纲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高职院校几乎都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创新,这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虽然教学有方法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贵之处在教学得法。至于如何得法,每个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发现适合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本学校师资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
1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模式
相比其它本科院校或者专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自身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高职院校的办校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为生产行业以及服务行业培养一线岗位的技术人才和应用性人才,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知识获取和积累还是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些都与其它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的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软硬件与城市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生不管是理论基础、知识见闻还是眼界、观念等各方面都与其它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生源的自身限制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与研究发现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第三,从学生入学时的录取成绩来看,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课基础弱、高考成绩低,无法考取其它本科院校,所以选择了高职,他们上高职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一门专业的实用的技能。由于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技能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生源成份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务必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各方面具有多样性以及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的,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师资配备,建议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采取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考核为保障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有机整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考核为保障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想理论课缺乏兴趣、缺乏求知欲、缺乏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果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或者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方法,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尝试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进行章节串讲、重点重讲、难点多讲以及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1],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当主角,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将探讨研究成果通过演讲、辩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实践,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争取取得比较高效的教学效率。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学学内容的重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根据具体情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问答法、参与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演示法、研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等。
第三、在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要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通信技术,比如:以互联网媒介,以校园网站以及学生手机电脑为平台,以摄像资料以及音频影像资料为辅助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通过这些聊天软件来完成师生的课后沟通以及辅导答疑。
2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而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上学的最初目的就是学一门专业的实用的技术,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满意的、高报酬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与学生学习的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偏见、厌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授课前的备课中要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抓住学生的硬能力与软能力之间的关联点,充分挖掘学生理想的职业对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以及法律素质的需求,引导学生意识到理想就业方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第一,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落实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大纲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并有效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来整合或者取舍教学内容。
第二,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要提倡创造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争取做到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念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要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选取教材、学目标、统一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
3改革考核方式有效评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