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培训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0 14:52: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的培训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的培训方法

篇1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to enhances the operating room to protect the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effect observation

Tan Wanwen Shi Jingfang Ding Song et al.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o protects the labo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understood the operating room protects the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formulates and implements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plan,strengthens the operating room by this to protect the labo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Methods:Protects the labor to 2008-2009 year in my courtyard operating room work 41,divides into 2 groups stochastically,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s the standard th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the control group uses traditional in front of the management and the hillock trains,the observation protects the labo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Results:Uses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can enhance the operating room to protect the labor effectively the occupational safety,trains the comparison difference obviously with in front of the traditional hillock (P

Keywords:The operating room Protects the labor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raining Saf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80-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手术室系统化护理的开展,护士的工作日益增加。为了使手术室护士更多更好地从事其专业技术工作,越来越多的手术室利用护工承担非护理性技术工作。但由于护工文化程度低,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并缺乏系统的管理,对手术安全及护工的职业安全带来隐患。本文就手术室护工管理与培训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与培训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2009年度在我院手术室工作的护工41名,其中男性12名,女性29名。年龄29~48岁;文化程度:小学21人,初中16人,中专4人。工作时间最长11年,最短3个月。随机分成2组,分属2间手术室,实验组21例采用规范管理与培训,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管理与岗前培训

1.2 规范管理与培训方法。采用短期岗前培训,加长期持续的培训,实行“导师制”分级管理,上级对组内下级进行负责,设立护工长,对科内护工进行管理,并接受科室护士长的管理,具体如下:

1.2.1 护工的管理进行分级管理,通过统一考核评价方法,将护工分成1、2、3级,定岗定编,按照金字塔结构,进行“导师制”分组管理,上级对下级负责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并设立一护工长,对科内护工进行全盘掌控,护工长可由护工中提拔,护工长接受科内主管护士(长)管理,并制定护工考核提拔方案,根据工作年限、业绩、平时工作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其级别升降。

1.2.2 护工的规范培训方案 护工的培训实行短期岗前培训,进入实习期,由组内一3级护工进行跟教,跟带3个月,考核合格聘为3级护工,考核不合格继续实习期。工作中实行持续的培训方案,由护工长制定长期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学习讲解,对于重点问题实行班前强调,班后总结的强化方案。

1.2.3 护工的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①手术室基础知识培训,包括手术室的组织结构,手术的基本分类与编排原则,不同手术室的处理原则等;②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包括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接触利器时的防护、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处理感染手术敷料、血液、体液时的防护、配制消毒液时的防护、传授他们洗手的正确方法。③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血源性传染病的教育,让其认识到防护的重要性,并牢固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④安全防护设备使用技能培训,在护工工作场所,张贴如何洗手示意图,配置防护眼镜,配置防水围裙、袖套、防水靴等等并强化护工的使用技能。

1.3 传统的管理培训。分管护士长分管及采用岗前培训,工作中以自行学习为主,发现问题时指出改进。

1.4 观察评价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内容:①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有无戴口罩、手套。②皮肤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是否立即清洗。③接触尖利利器时有无受到损伤。④被利器刺伤后有无正确处理伤口。⑤在处理感染手术敷料、血液、体液时有无保护措施。⑥对手术室常用化学消毒剂配制有无进行防护。考核内容只要包括手术室基础知识、安全防护知识、安全防护设备的使用技能等。调查问卷总分20分,考核总分100分,分别于岗前、上岗后1月、3月、6月进行考核。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AS8.1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进行t,X2检验,P

2 结果

传统的集中培训组在短期的集中培训后,护工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在上岗初期考核分值明显高于规范的管理培训组,但其在之后由于缺乏持续的学习培训和强化训练,其安全防护知识逐渐遗忘,在上岗后3月、6月的考核中分值明显下降。规范管理与培训组护工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考核分值不断上升,在上岗后3月、6月的对照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随着医疗分工细化,手术室护工队伍越来越长大,并完成了大量非护理技术性工作,避免了因这些工作占去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而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手术室护工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护工基础知识水平低下,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缺乏系统的管理,在工作中对手术安全及护工的职业安全均造成一定的隐患,严重可造成医院感染事故发生、医院传染病的传播和护工的职业暴露。传统的手术室护工的管理为松散的管理,不利于护工的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工不能在级别工资中体现,缺乏激励措施,未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传统的手术室护工的培训采用岗前培训,上岗后缺乏持续性培训,护工的技能在培训后短期得到提升,但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将遗忘大部分,带来职业安全隐患。

护工的规范管理与培训采用系统的管理,在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管理,实行“导师制”分级管理,形成一系统的严谨的管理模式,并以工资形式体现技能级别的不同,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并能激励护工不断上进,以护工的内在动力自发的提高职业技能。在此基础实行可持续的培训方案,由护工长进行护工的培训和管理,更能贴近护工,培训效果更佳,由于可持续培训方案的实施,护工的职业技能能得到可持续的提高,避免了因时间而遗忘。作者认为,规范的管理培训能很好的提高护工的安全防护技能,能很好的实施护工的管理,值得推广。但是同时由于文中所述的管理体系适合大医院护工数量多的科室进行实施,而护工数量小的不宜采用此管理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 李琼丽.手术室环境污染及安全防治措施[J].医学文选,2005,24(1):148―151

[3] 杨文卿,詹鸿,陈洁文,手术室环境污染及安全防治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20):315―316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85-02

在社会逐渐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所改进。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结合教育现状,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

一、当前信息化教育现状

1. 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在飞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落后,教育领域正逐渐进行变革。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很多行业都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互联网+传统行业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发挥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更好地进行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比如,现在很多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在黑板上书写板书。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上老师写板书的时间,又可以用更加形象生动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培育我国下一代,要深思如何才能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信息技术帮助中小学课堂释放活力,让中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高效地学习。

2.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但中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很多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合理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比如,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会使用,无法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对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也无法熟练应用。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年限比较久,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熟练,难以接受信息化教学,不愿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这些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导致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过窄,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够合理,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虽然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但我国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所做的努力还不够。比如,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没有定期地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得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而且,现在还有部分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设施配备比较薄弱,难以实现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来上课。加之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难以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便利。

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措施

1.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中小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展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专项培训。具体培训形式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更方便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对于培训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划分。每个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培训之前,要根据不同学科,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进行小组划分,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教育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巡回讲座,分别到不同的中小学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讲座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可以选择学生自习课比较多的周五下午或与学校进行协商确定具体时间。

2. 培养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想要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所有中小学教师的主动配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钻研和改进,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从教多年的中小学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育思想一时难以改变,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不高,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信息技术,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所以,为了激发中小学教师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让教学过程信息化,教育部门可以在教育政策上着手。比如,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作为每个中小学教师的考核标准,用绩效考核、教师能力判定、教师职称的评选等优惠政策来鼓励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各个中小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师信息化水平考评标准,把教师平时上课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考试成绩纳入到考评标准中。同时,教育部门可以分片区地评选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先进学校。用先进学校的荣誉来激发各个中小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另外,教育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优秀网络课件的比赛,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带着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参加比赛,通过层层选拔选择出优秀课件,对制作优秀课件的教师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3. 加强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

为了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国家都应该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投入力度。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院校的宽带网络全覆盖建设,建成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各学校根据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建设为同学们开放的校园网,在网站上更新教学内容,并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课外补充,丰富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其他有利于学习的知识。同时,教育部门还可以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来实现信息化教学。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包括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资料推送、学生档案管理等比较实用的功能。网络教学可以对传统的面授教学进行补充,使教育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好地创新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料的推送能够打破传统的信息壁垒,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学生档案管理数字化,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教学。

4.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方法正逐渐走进课堂。中小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代替传统的在黑板上写板书,既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电子书包的使用,更能大大提高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电子书包可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给学生布置作业,给家长通知,与家长进行线上交流,实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并且,电子书包中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当前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让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最终就是要实现借助信息化教学方法来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为了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要多措并举,通过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措施,做到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2]周洪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4(07).

[3]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

篇3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对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照不同的培训模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即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示教讲解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为: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示教讲解护士培训考核。结果: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以提高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动式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效果。

【关键词】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模式;比较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3 讨论

操作培训模式改变的目的是培养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有目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况的考虑[1]。通过提升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使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护理操作技术更规范、科学。

两组培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对照组护士参与的是一种被动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限制了护士的思维,束缚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在观看教学老师示教过程中不能对照自身的操作细节,易养成不良习惯性;实验组护士面对小组成员进行操作,同时接受教学组长的提问,无形之中促使操作者要预习和思考,且通过提问可启发护士、纠正不足,继操作之后再观看教学组长的示教和讲解,自觉对照细节,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形式会促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完美。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59-03

0 引言

与传统的基于工作岗位的培训体系相比,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因能有效提升培训效果而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大量的实践证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能够解决传统的培训体系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概述

1.1 胜任力的涵义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授戴维?麦克利(David?McClelland)提出的,它指能将工作中的卓越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目前学术界对胜任力公认的定义是:能将某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显著区分的个体特征。

1.2 胜任力模型的涵义 胜任力模型又称为素质模型或能力模型,是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各种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知识技能水平、自我形象以及社会角色特征。

1.3 胜任力的分类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全员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因此,胜任力要素的提取也是围绕着这三部分能力素质来进行的。①全员核心能力素质。全员核心能力素质是基于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业务需要,要求全体员工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②通用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是依据员工所在部门类别的不同,在一个职系的多个角色中都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但精度和重要程度有所不同。③专业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是针对特定岗位来设定的。它是某个特定角色所需要的特殊技能,通常用来描述在某一岗位层级能力的重要程度。

2 胜任力的基础模型及构建步骤

2.1 胜任力模型的构成要素 胜任力特征是一个人的潜在特征之一,蕴含着驱动力和表现力,这种力量可以类推到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等各种不同的方面,并能保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胜任特征自上至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与自我形象;个性/特质;动机。

2.2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把人的能力结构描绘成一座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一个人外在的显性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处于海面以下部分是一个人内在的隐性特征,主要包括社会角色或价值观、自我概念、个性、动机等。冰山模型将胜任力分为六个层次,往往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作出突出绩效的是水面以下的潜在的个人特征。

2.3 胜任力的洋葱模型 胜任力的洋葱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学者Boyatzis提出的。Boyatzis在保留原来McClelland将胜任力划为六个层次的基础上,把它们重新划分为三类:洋葱表面、洋葱中间和洋葱里面。洋葱表面包括知识和技能;洋葱中间包含了社会角色或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洋葱里面包含个性和动机。相对于表面来讲,洋葱的中间和里面是难以培养和评价的。(见图2)

2.4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步骤 建立胜任力模型是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流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具体的流程见图3。

2.4.1 定义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的确定通常使用专家讨论和工作分析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工作分析的各种方法来确定工作内容的各项要求,从而确定出区分优秀绩效员工和普通绩效员工的标准。

2.4.2 建立校标样本 按照岗位的要求,在从事该工作岗位的人员当中,从优秀绩效员工和普通绩效员工中分别抽取一定数额的人员进行调查。

2.4.3 资料收集 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有专家讨论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目前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最主要。行为事件访谈法一般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访谈时,最好让被访问者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最成功和最失败的工作事件。

2.4.4 构建模型 通过行为访谈的内容提取出胜任力要素。首先,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各个胜任力要素在访谈内容中出现的次数;然后,对绩效优秀组和绩效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次数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确定两组的相同与不同要素。最后进行要素的归类,同时根据要素出现次数的多少,确定各要素的权重。

2.4.5 验证模型 可使用回归法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已有的优秀与普通的相关标准进行验证,主要取决于企业选择怎样的绩效标准进行检验。

3 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3.1 基于胜任力的企业培训与传统的企业培训之间的区别 下面通过对比图4和图5的不同,来说明基于胜任力的企业员工培训与原有传统培训之间的区别。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以往所提到的培训系统大多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它只是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等表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分析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而胜任力模型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从分析一般绩效者与优秀绩效者的特征出发,覆盖的内容比较全面,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技能等表层能力素质的分析,而且还包括了对员工一些潜在特质的探究,这些潜在特质恰恰是影响员工绩效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培训体系,而是借助胜任力这一理论,通过改进传统培训的需求分析方法而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它是为提高企业绩效水平提供的一种新思路。

3.2 传统培训体系的不足

3.2.1 传统培训中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 通过图4可以看出,现有的培训需求分析大多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这种方法只是局限于知识、技能这些表面上员工的素质,却忽略了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员工的隐性特质的挖掘和分析。由于对培训需求缺乏科学有效地分析,这样的培训活动开展下去会导致培训目标、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

3.2.2 传统培训体系中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选择性

培训内容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达成。以往的培训内容主要存在两个误区:其一,培训者仅仅把一些被广泛提及的热点话题,比如压力管理、授权管理等作为培训重点,而忽略行业的要求和自身组织的特点;其二,以往的培训重点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等浅层面的不足进行培训,是对员工的个性角色、价值观等深层特质的培训较少。

3.2.3 传统培训体系中培训方法的选取缺乏创新性

由前面所阐述的两方面原因可知,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及培训内容的确定上存在误区,导致了企业一向采用的培训方法过于单调。因企业过分的注重员工显性胜任力而忽视了隐性胜任力,致使企业在培训方法的选取上缺乏创新性,往往是选择一些强化的方法,把显性的知识或技能直接灌输给员工,这样的培训方法虽然让员工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却无法很好地解决隐性胜任力的塑造问题。

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意义 基于胜任特征分析主要是依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针对岗位要求并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进而提高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支持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与以往传统的培训体系不同,基于胜任力模型所建构的员工培训体系是对员工所在工作岗位所需胜任力的不足之处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个人和整个组织胜任力的水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是依据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为标准,针对职位所需的关键性胜任特征来开展培训工作,不仅能满足当前岗位对员工胜任力的要求,而且能从战略上满足组织当前及今后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人力资源胜任力的要求,这种以胜任力模型为基准的培训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3.3.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更加注重隐性特质的培训与开发 往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涉及的层面是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的发展目标以及工作的职责,较少的涉及员工的态度、动机、价值观、自我形象以及特质等较深的层面。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则包含的比较全面,从浅层次的知识技能到深层次的特质、动机等特征,它分析员工的胜任力素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经有关研究发现,知识技能等要素只是员工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不是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普通者的关键因素,而特质、自我形象的深层次特质才是衡量和区别他们之间差异的不可或缺的素质。

3.3.3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能够使培训方法更具创新性 与传统的培训体系相比较,胜任力模型下的培训体系更具有创新性,因此在培训的开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培训方法也会具有多元化特点。企业应该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法。胜任力模式下的培训系统既考虑到了显性胜任力特征,同时又强调胜了隐性胜任力特征。基于工作岗位的不同,每个员工自身已具备的胜任力水平与岗位胜任力水平相差的程度相同程度不一,因此应该采取的培训方法也会呈现多元化。

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

4.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员工现有的胜任力水平与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如图6所示,从横向来看,是将员工当前绩效、实际行为以及实际胜任力水平与组织理想状态下的绩效、行为以及胜任力状况相对比,找出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需求;从纵向来看,描述的是绩效、行为和胜任力水平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绩效水平与员工的实际行为是紧密相关的,而胜任力又是通过员工的实际行为体现出来的。

4.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与实施

4.2.1 培训对象的选择 员工是否需要进行培训主要取决于他们当前的胜任力水平和工作岗位所需的胜任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说,当前胜任力水平与岗位要求差别明显的员工是培训的对象。

4.2.2 培训内容的确定 培训内容主要是受训者当前在知识能力、动机等能力要素水平与岗位胜任力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水平间的差距。胜任力素质模型针对员工自身在各个方面胜任力水平,并以岗位胜任力为参照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员工在胜任力素质的哪些方面与标准还差距,以此来确定培训内容。参照表1所举的例子说明培训的内容是怎么样来确定的。通过表1能得之具体某个员工的培训需求,把每名受训者的当前胜任力水平与岗位所要求的标准胜任力相对比,然后把得到的信息统计起来进行分析,可以把那些平均得分与岗位所要求的标准胜任力差别较明显的素质挑选出来,以此作为所有受训者培训的内容。

4.2.3 培训类型的设计 经相关研究得之,胜任力的重要性和可塑性均有高低差别。相对来讲,较高可塑性的胜任力说明经过后天的培训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如技能水平;而低可塑性的胜任力说明经过后天的培训得不到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如成就导向。具体划分见图7。

4.2.4 培训方式的设计 基于胜任力特征的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显性的特征,也包括动机、价值观、态度等隐性的特征,因此基于胜任力特征的培训方法也必须多元化才能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一般情况下,针对员工显性的胜任力特征(如知识、技能)进行培训时,采取的培训方法以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研讨法等为主;针对员工的隐性的胜任力特征(如动机、社会角色、价值观等)进行培训时,则主要通过拓展训练、行为规范、角色扮演等方法。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及员工自身的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培训方式。

4.2.5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实施 在准备培训实施时,要参照制定好的计划,将培训的场所、培训所用的设备、培训时间安排等做好,以防有漏洞出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培训过程的记录,并将反馈意见收集起来,以备完善和修改计划。另外,培训的实施时,还要做好应急方案,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正常展开。

4.3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评估与反馈 培训项目的评估是一套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评估员工通过培训是否在绩效上有明显提高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为员工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有利于今后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评价一个培训活动的结果通常能够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为:认知结果、技能结果、情感结果、效果以及投资净收益。选择哪种培训结果来评价培训活动,主要取决于培训活动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G42

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加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和落实。尽管农村基础教育在近些年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几步。但和我国当前对人才的要求要相差甚远,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培养出综合型人才,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

1、当前农村教师素质的现状

教师所担任的重任就是对下一代的进行良好的培养,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教师自身的素质无疑会影响他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的教师都不例外。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面将对农村学校教师的的选择进行分析。

1.1教师职业道德堪忧

职业道德作为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的,尤其是教师,由于教师的所有行为对学生来说都会造成很多的影响,想要真正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实际上,目前有部分农村学校却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一些教师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忍受不了农村的清贫生活,心情浮躁不能安心教学。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强调不能体罚学生,但实际上部分学校还是存在这种现象,这不断对教师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1.2教育教学观念陈旧

在很多学校,一些教师依然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授业,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原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服从,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农村教师必须要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1.3业务能力有限

目前部分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但是很多农村教师对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在课堂中就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农村教师素质现状的分析,可见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下文将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措施。

2.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为了改善当前农村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就要设法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所有行为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格素质才能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无法,为教育事业服务。他们必须要具有一些的道德素质:第一,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第二,应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风险精神,同时应热爱学习;第三,应真诚、诚恳、正直、勤俭节约。只有师德高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高,所以老师必须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使得学生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2.2加强理论学习,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不能单靠教学经验,应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切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这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其次,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唯我独尊的形象,要成为对学生学习和开发的指导者,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这样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有利于健康向上人格的塑造;第三,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应建立现代的教学方法,这不但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等,现代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应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向着现代的教学方法转变。

2.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可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首先他们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的相关使用方法,通过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应建立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最后,应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通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促进教学任务的达成。

2.4加强教育理论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所有的进步都是离不开创新的,而创新是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教师加大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科研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自身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教学质量的达成,甚至可以体现出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众多的原因,当前很多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续润华.改善待遇充电进修定期流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深度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2]金辉.增强校本培训实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篇6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我有幸参加了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景格科技与本校合作在上海同济大学进行的"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示范校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项目培训时间8天,参加培训学员30多人,共同学习和探讨职教改革与创新、转型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获。

一、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传统的职业教育学习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学习的教授方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而随着现代教学理念改革要求下,教师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

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单一的授课方式向多样化、科学化的方式转变。在课堂上,老师不再仅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经过细致的教学加工,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使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现代现代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能学。

2、改变师生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生互动方式,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合作,尽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将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作为突破口,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对学习的看法、意见、观点,以此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精品课程的思考

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们需要做的是: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4. 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 重视教材建设。

6.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7.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精品课程不是网络课程。众所周知,任何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由每一讲课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实现,换句话说,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通过一讲一讲精品课的建设来实现,离开实际存在的精品课,那么精品课程就名不副实。我们的工作任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任务。

三、加强教师道德评价,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这一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六个字中,"传道、解惑"好理解,关键是"授业",怎样"授业"呢?"规划主体单元"模块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技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教育不再是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各学科齐头并进,真正做到全面素质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是事业的需要,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学校要求教师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家长、对待学生。认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应该是完人,教师要具有一切优点也是应该的。因此,学校要求教师要注重自我完善。并提出"三个杜绝,三个正确对待"的要求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乱收费、乱办班;杜绝把学生赶出教室。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教师、对待学生。"学校强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核心是学生,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学生是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个体,个别学生有行为上的偏差是正常的。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与耐心,作到诲人不倦。另外要求教师要正确的对待家长,尊重家长。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提升每位教师的师德外水准,努力提高每位领导和老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四、总结

通过这次培训,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与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景格科技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更深度探索全方位的办学模式与途径及创新管理新理念。我们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而且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更加也督促我们紧跟学校的发展步骤,努力成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余茂辉、孙勇,国外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启示[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1

篇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高等医科院校毕业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培养高、精、尖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我国于2002年之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2]。骨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临床二级学科,具有疾病分类复杂、病种繁多、治疗方案复杂等特点。早期阶段,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轮转到骨科开始临床工作后,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容易出现培训目的不明确,工作重点模糊,态度消极被动等问题。2009年国家颁布了107类疾病的临床路径,并在2011年进一步扩大病种范围。结合骨科临床路径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将其引入到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工作中,并和传统的教学进行比较,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对骨科规范化培训教学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3年12月,来笔者所在科室接受培训的的160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名。一组为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教学;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骨科带教方法。

1.2方法 实验组,按照卫生部颁布的骨科常见病的临床路径,利用笔者所在科室原有的临床带教导师制,引入骨科临床路径进行带教。在导师指导下,对于符合临床路径纳入标准的患者,首先临床路径根据规定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和《外科学(第七版)》的诊断标准进行问诊、查体及阅片等分析后给出初步诊断,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完善病历和医嘱。期间导师全程监控,对重点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和医嘱进行详细讲解,对于手术病例要详细讲解手术适应证、并发症、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和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术中主刀手术示教讲解,按照临床路径理念进行手术步骤教学。术后按照临床路径的标准进行康复带教,直至患者满意出院。最后导师和培训的住院医师进行讨论,对整个临床路径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及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照组,按照传统的骨科带教方法进行带教。住院医师出科时,进行考试,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病例考试,每门考试满分为 100 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 t检验,P

2结果

临床路径教学的实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病例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路径做为临床医疗的一种标准模式,是在费用标准确定情况下,既保证和改进医疗质量又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3-4]。在1995年,美国哈佛医学院首先将临床路径应用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在授课时将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明显改善[5]。

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使青年医师学习最规范的治疗,掌握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所以使用临床路径对规范化培训的医师进行培训正符合培训的初衷。对同一种疾病,不同的导师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对于同一种疾病,同一个导师在不同的时间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是导师临床经验的差别导致,但是对于青年医师来说,不能完全领会治疗方案,在执行时容易造成疏漏。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临床路径明确规定了对入院患者在适当的时间点做相关检查或治疗、开医嘱、交待注意事项等,是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医师能够主动的、有计划的和有预见性进行临床医疗工作,而不是被动、机械的执行带教导师交给的任务。这种主动的医疗行为培养了青年医师高度的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使用临床路径教学时,因为临床路径表单中有详细的每天医生需要做的主要医疗工作、重要医嘱以及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的内容需要填写,参加规范化培训的青年医师在填写临床路径表单时可以自查工作完成的情况,避免了因导师忘记提醒或本人忘记而导致的临床工作漏洞。

骨科临床路径的逐渐开展,不仅提高医护治疗质量,而且引导了一种全新的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操作安全性。随着骨科临床路径的不断发展更新,如何更好的引入骨科临床路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红,丁胜,周 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38-40.

[2]唐国瑶,陈建俞.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历史演变[J].医学育探索,2006,5(2):99-101.

篇8

培训需求调研是开展有效培训工作的出发点,不考虑培训需求的培训就像不问季节的播种,只能浪费时间和精力。为了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在培训前首先搞好需求调研,全面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调研的目的是摸清农民素质状况及农民对教育培训时间、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需求调研,就现阶段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找出真正需要接受培训的对象,总结出农民生产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当前需求,为农民教育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调研重点要了解农民生产生活背景、农民受教育年限、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科技素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状、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农业品种和技术主要来源及应用情况、农民心中的惠农政策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目的需求、时间需求、培训方式和地点需求、内容需求等。可采用访谈法、观察法进行调研,重点是通过问卷法来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然后对问卷汇总和整理分析。分析的结果要作为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安排课程内容、选派教师以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培训时严格按照农民需求进行,增强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动力。

二、创新培训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学习者在接受知识时,如果仅仅靠口念,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10%,仅靠耳听只能记忆20%;仅靠眼看能记忆30%;用眼、耳结合听和看,能保持记忆50%;如果边听边看边说,能保持记忆70%;如果眼、耳、手、口同时使用,在学习时边听边看边说并亲自动手行动,过后记忆的保持率可达到90%。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充分、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口、耳、眼、手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尽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讲授法不能全方位地利用人体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仅仅依赖教师,教师讲什么学员就听什么,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需求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满堂灌”,学员的参与度低,不利于学员动脑思考,也不利于学员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受教科书内容的限制,教师走不出教科书,按照教科书的章节进行教学,所讲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的需求,因而使农民感到培训只是一项任务而不是满足需求。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201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创优了培训模式,创新了培训方法,实行“双师配合、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培训模式和方法。“双师配合”就是一堂课由两位老师完成,一位老师以主持人身份出现,起引导作用,引出课题、抛出问题;另一位老师作为专家和主讲人身份来解决问题,对学员的参与给予总结和点评。“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是以农民学员为主体,以农民培训需求为内容,让农民学员高度参与、互动,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员同时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和经验相互分享,体现教师和学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课堂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员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农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农民学员的记忆程度,顺利达到了学习目的。

篇9

所谓校本培训,周建平(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认为是指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校本培训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的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提出来的。我国的校本培训起步于90年代后期,是伴随着“八五”师资培训的进程而逐渐探索形成的。最早出现这个概念是在广西桂教师范【1998】256号文《关于全面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以中小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之词在官方文件中首次被明确提出①。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较,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传统的培训模式则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和指导下以增强教师知识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为主的以讲授方式为主的非长期性的培训活动。

二、培训目标的区别

校本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一样的,都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都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为前提。但是它们又有各自的目标。校本培训是以学校本身为前提的,所有的培训目的都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特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的培训。传统的培训模式则侧重于教育教学中一般性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有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由于受自身学校条件的限制而只能停留在脑海中,因此校本培训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次的培训中老师感受非常强烈,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定要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可是等回到自己的而课堂上不自觉的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使有改变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两个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决定了这样的培训结果只能停留在给领导汇报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无法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很好的运用。

三、培训方式的区别

(一) 传统的培训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方式较为单一、受众较为被动。培训方式:

1、会议、报告。主要针对教育法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岗前培训。

2、讲座。主要是针对教育理论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的讲座,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如奥尔夫教学法的介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等。

3、短期培训。主要针对某一种技能或方法进行学习。如童声合唱的训练,愉快教学法的运用。

4、教学观摩。主要是想优秀的老师取经,面对面的感受其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艺术,从而得以借鉴。

(二)校本培训的方式多以解决教学问题和追求特色和个性为中心,方式就更为多元,受众就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现在已经把培训提升到研修的这个层面了,这就更加说明参与的方式已经彻底的改变。

1、集中培训:虽然我们很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几个或者一个老师,但是我们任然可以进行集中培训。集中培训能够更好的了解该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宗旨以及办学的特色,并根据这些要求来实施自己的培训计划。

2、巧结对子:以学校内或片区内的优秀教师为龙头开展“传”“帮”“带”的形式来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3、个人反思:引导教师每天、每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评价,并坚持写反思笔记,以达到“实践+反思=成长”。

4、案例解读:首先是把自己的教学案例拿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其次就是要学习先进的案例来借鉴成功,提高自己。

5、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内部网等先进的媒体进行学习和教学,尤其是在寒暑假既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又能提高自身的技能。

6、微格教学:讲求细节,目标明确,讲求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对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进有争对性的教学。

7、教材研究:研究教材就是研究教法,教材是教法的篮板和依据,我们只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才能更加游刃有余的进行课堂教学。

8、专题、课题研究:这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层次教学研究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个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争对问题进行的集体培训,借大家的智慧完成自己的提高。

9、观摩学习:这是一种冲击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最好方式,也许一次观摩就能够打开一扇天窗从而广开思路,豁然开朗。

篇10

连续性是会计工作方法中对会计人员工作的一项重要要求,但是由于账务处理量非常大加上一些人为因素使得会计工作的时效性变得很差,使做账不连续。另外,会计工作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是记账、算账、报账和查账,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非常繁琐的,不仅浪费时间消耗人力,还不能保证工作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还要进行错账更正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可见传统会计工作的工作量之大。

2.会计核算结果不准确

以前的会计工作都是人工通过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量很大,而且有的会计人员专业基础较差,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不准确,财务报表不真实。还有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会因为自己的一时私欲误入歧途,破坏会计工作,使得最终的核算结果缺乏真实性,从而延误会计工作。由于传统的会计工作都是会计人员手工完成的,工作量大,时间紧,还有一些人为因素,均会降低会计核算结果的精确性。

3.工作投入成本较高

传统会计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工作量之大不得不聘用更多的会计人员进行工作,工作的繁琐也使得大量的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这便加大了会计工作的人力成本。另外,会计工作的工作量太大,并且还要保证会计工作的高度精确性,所以要大量聘用专业会计人员甚至是高端技术人才,随着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企业需要支付的工资也随之增加,这便大大增加了会计工作的财务成本。

二、会计电算化对现代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

1.简化会计核算过程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会计工作的繁琐及不连续性,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时效性,因为会计电算化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是连续的,可以避免传统会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运用计算机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大大简化了账务处理过程。另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可以简化会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操作项目,而这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是很难通过人工完成的,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是一气呵成,省去了很多传统的操作步骤。

2.使会计核算结果更准确

在不考虑人为因素的前提下,会计电算化的核算会使录入的数据更准确,因为会计电算化是借助计算机对账务进行处理,所以会避免很多工作中的误差,大大提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另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会上会计工作较以往更为安全,因为会计电算化系统对工作人员设定了操作权限,这样的话就会保证会计信息不会被更改也不会轻易泄露。在会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正确的干扰性的信息,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排除这些干扰信息,从而让用户获得更为精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

3.大大降低信息成本

会计电算化是通过电脑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而且会计电算化比较系统化和统一化,会计人员只需通过一台电脑即可轻松完成会计核算,可见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为会计工作提供了多大的便利,所以会计人员的聘用也不像传统的会计工作那样要用很多人员,会计人员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财力成本,同时也使得用户获取会计信息的成本降低了。

三、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力措施

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会计工作方法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为了继续优化现代会计工作方法就要继续发展会计电算化,首先,就要使企业人员积极树立会计电算化观念,重视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企业领导应该经常组织会议宣传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其次,还要重视培养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企业应该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有计划地开展会计人员能力的训练工作,在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岗位分工情况,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并且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