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1 16:11: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1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专任教师而言,对教学方法的科学把握和熟练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英文电影教学无疑是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现实中,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方法有多大的认知程度(包括认同度),从学生视角如何达到英文电影教学的最大实施效度,是实施英文电影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性问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高校英文电影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度与实施效度问题。我们对山东工商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05和06级各两个班,07级一个班,共计五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7份,收回问卷115份。收回问卷中,男生40人,女生75人。

一、学生对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认同度分析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现实中,高校英语教学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目标,以课堂灌输为基本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书本和知识传授成为传统英语教学的“三要素”,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附属物。对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认同度如何?问卷结果显示,“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不被学生认同。115份问卷中,认为“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不好”的同学有92人,占总问卷的80%;认为“好”的9人,仅占8%;回答“无所谓”14人,占12%。改革现有的课堂以老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我国的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做法不普遍。比较而言,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迫切性更强但难度更大些。那么,作为英语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课堂角色?在问卷中,当问及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时,83人认为应是“参与者”,占总数的73%;认为应为“受众者”的14人,占13%;回答“不好说”的18人,占14%。从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把“学生课堂角色”定位为“参与者”,这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方向和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与学生课堂角色定位一致,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应吸收学生参与”,持有这一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85%;认为“不对”的仅占4%;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在问卷中罗列的几种教学方法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英文电影教学法”,学生人数占32%;其他方法依次是“情景参与体验式”,占22%;启发式,占18%;“老师主讲式”,占13%;“课堂讨论式”,占10%;“问题导向式”,占5%。对于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有一定差异。毋庸置疑,“英文电影教学法”是男女生共同的“最爱”。但男生对其他教学方法的选择次序是,情景参与体验式、课堂讨论式、启发式和老师主讲式(并列)、问题导向式;女生其他教学方法的选择次序是,情景参与体验式、启发式、老师主讲式、问题导向式、课堂讨论式。说明男生较之于女生更喜欢课堂讨论式,可能由于男生相对更大胆些,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二、高校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的认知度分析

(一)高校英文电影教学的普及程度

为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英文电影教学方法的具体情况,问卷设计了“以前所上过的英语公共课中,采用过英文电影教学的比例大约有多大”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三分之一以下”选项,27%选择了“三分之一以上”选项,只有14.8%选择了“三分之二以上”选项,5.2%选择了“80%以上”选项。由此可见,近80%的学生认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文电影教学并不是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的认知度

英文电影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建立在学生的广泛认知和较高认同的基础之上。现实情况又如何?我们设计了五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方法的认知情况。

1 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的认同度

(1)对英文电影教学“十分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占14.8%和77.4%,两项合计93.2%;而对英文电影教学“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占0.8%和7%。说明学生都对英文电影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了解程度,这为实施英文电影教学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础。

(2)学生普遍认为英文电影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其中,高达84.3%的学生认为英文电影教学是一种“很好”形式,认为“不好”的仅占1.7%。而持“一般”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14.8%和零。因此,学生普遍对英文电影教学形式高度认同。

2.英文电影教学使学习变化情况

学生不仅对英文电影教学形式高度认同,同时认为英文电影教学可以使学习“更有趣”,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比例达80%;另外,选择“更轻松”的学生比例为9.6%,两者合计近90%。进一步说明,学生乐意接受英文电影教学方法.并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电影教学也使近7%的学生产生压力,男生与女生相比,有压力感的人数比例高,为7.5%。这可能与男生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比女生差的原因有关(见表1)。

3 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适应程度的自我评价

学生对开展英文电影教学充满信心,认为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能适应英文电影教学。从总体样本看,有14.8%的学生选择“完全适应”选项.64.3%的学生选择“适应”,17.4%的学生选择“能完成教学过程”,但也有3.5%的学生选择“完全不适应”。

4 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的主观效应评价

(1)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普遍抱有较高的主观效应,当问及“英文电影教学对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是否有帮助”时。学生普遍认为“很有帮助”和“有一定帮助”,选择比例分别为44.3%和52.1%,两者共计96.4%;而选择“没有太大帮助”和“不好说”的分别占到1.7%和0.9%。

(2)学生对英文电影教学普遍抱有较高主观效应评价的原因,可能是英文电影教学法本身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功效。在问及“英文电影教学法起到的作用”时,“激励”“督促”“检查”“反馈”四个选项选择比例分别是54.8%、9.6%、17.4%和18.2%。英文电影教学方法在对学生学习起到激励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5 英文电影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偏好情况

(1)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英文电影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卷调查显示,选择“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4.3%和67%,两项合计91.3%,而选择“被迫参与”和“强迫参与”的学生人数分别只有7%和1.7%。

(2)虽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英文电影教学可以更好地促使其积极学习,但实施英文电影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障碍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占学生总数的49.6%;其他选项的人数比例相近,分别为“学生学习习惯障碍”占14.8%;“缺乏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占17.4%,“英语基础不够”占18.2%。其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是英文电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三、英文电影教学的组织实施路径

1 师生角色的转变

英文电影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放电影并对电影内容进行说明,它需要提供一个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掌握所需英语语言知识,并能理解电影的背景,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突破原有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导教学的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一方面,英文电影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弱化了或不提教师的作用。实际上,英文电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取得英文电影教学的理想效果,需要教师科学引导和点睛总结。需要教师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选择,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学生也应从接受性向探讨式学习、从封闭型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需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化。

2 电影教学素材的选择

篇2

1 困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该怎么办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此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进速度很快,但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则相对停滞。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呼吁高校加强和改进母语教学,虽然高职院校业已认识到职业教育缺失不了人文教育,但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表明:多数学生在理智上承认语文价值的同时又认为现有课程教学并没有多大效果,不仅不能达到个人成长、提升职业能力的期望值,而且传统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无法与其兴趣和学习习惯相吻合。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服务于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使得公共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把握;且高职语文大都大班授课、互动有限,教师往往应付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质量;加之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热情的打击,这些都对教师追求高效课堂产生了消极影响。

简言之,近年来的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被学校所耽搁、被学生所误解、被教师自己所荒废。解决高职语文教学困境,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一是应对于学生,须主动教改,把课上好、上出质量、上出特色自然能赢得口碑;二是应对于学校,须主动融入,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和职能部门、学生社团合作,主动融入才不会被边缘化。其中通过教改复活语文课堂,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微课:启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的钥匙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国内外教育者当下都在探讨的热门话题。在众多资源形式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时代要求和学生心理,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就国内来讲,微课业已被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一种手段迅速推广,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目前,国内微课主要以教学视频为呈现方式,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其依据即在于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结论:10分钟左右的时长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面对当今学生 “数字时代原住民”的特质,高等教育教学形式需要适应数字一代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基于上述背景,项目组在面向高职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在全面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同样呈现出信息知识碎片化、审美标准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各院系各专业对于大学语文的要求则呈现出听说读写应用化、人文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在这两端诉求之中,教师倘若满足于自我欣赏、脱离学生兴趣、无视专业诉求开展语文教学,其效果无疑是刻舟求剑。反言之,把握住学生端和专业端的两点诉求,开发并用好微课资源,微课完全可以成为启动高职大学语文教改之门的钥匙。

3 实践:卫生类高职语文微课建设的案例评析

笔者所在的苏州卫生职业技术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卫生类院校,素来重视语文课程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的背景之下,该校语文课程启动微课建设。其做法包含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微课资源的开发,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资源,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复习;二是微课资源的应用,腾出有限的课堂时间,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开展广泛的阅读、思考和交流,促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思考与表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侧重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借助微课资源,积累起基本的语文知识;第二阶段则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掌握的微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本阅读,帮助学生逐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逐渐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逐渐实现医学人文素养的升华。

1.微课资源的开发。从教学规律分析,绝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切片化以制作微课。鉴于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微课开发过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需要呼应专业诉求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定位于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选择“点”而不是“专题”。因为微课时长不过15分钟左右,主题太大、内容庞杂难以讲清楚。对此,比较好的形式应该是围绕某一主题的“微课系列”。比如,该校大学语文课程微课开发中,围绕课程标准中的“传统思想文化专题”,选择“孔颜乐处”、“人生出处”等核心概念制成一个“儒家的人生观”微课系列,该系列包括3-4个微课,各不一样但又有一定关联,可以形成集合;而若干这样的集合又统属于某个专题,从而形成“微课――微课系列――专题”的知识层级。其中微课所表达的无疑是有助于深刻理解专题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只不过它以镜头语言更生动地展现出来。

2.有效课堂建设。由于高职语文课时的极度有限性,传统大学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虽然也根据所讲专题给学生开出书目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并借助读书报告对学生学习情况实施考核,但事实上学生很少深入阅读,甚至根本不读,而是借助网络截取或拼凑完成作业。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环节的丧失,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势必要加强阅读环节。然而阅读的增加必然消耗课堂宝贵的时间,面对这一矛盾,微课的价值得到了显现。借助于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将知识的讲授前移至课前,从而让渡出足够的时间开展课堂内的集体阅读,并通过对话与反省来开展深度阅读,以纠正碎片式阅读产生的思维惰性、增加学生阅读过程中自我体验,从而真正实现语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如,该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思想文化专题”,由于学生通过微课已经基本了解了儒家“孔颜乐处”、“人生出处”以及道家“逍遥”、“淡泊”等基本概念,课上教师便能够集中精力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汪曾祺的小说《钓鱼的医生》、东山魁夷的散文《听泉》等经典文本,而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积累,所以在阅读研讨中面对“你如何理解莫道渔人只为鱼?”“作者夜半听泉领悟了怎样的人生”等问题时往往能够比较聚焦、比较深入,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也都明显提高。

4 结论

篇3

大数据(Big Data),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一个流行词汇,进入2012年,它越来越多地被人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在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大数据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和思想境界;既能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文学带给自身灵魂的净化和生命的感动,又能用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尽快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新要求和新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革新

有学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是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它关乎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关乎着大学语文的现状、命运和前途。”[1]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信息不断更迭的大数据时代,大学语文课程要想迎来发展的机遇,首先大学语文教师要进行自我革新,抛弃旧的教学思路,抛弃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把目光投得更高更远,投入热辣辣的生活当中,投入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大学语文教师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展,才能迎来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春天。

一是大学语文教师不要做书呆子,要做一个懂生活情趣的人。

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这个人。在这样一个追求时尚、求新求异的时代里,试想一个穿着打扮老土、讲课照本宣科的老师怎能让年轻的学子喜欢上你这个人和你这门课。大学语文老师讲的是文学和文化,实际上传达的是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见识水平和生活品味,因为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们不要做一个书呆子式的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懂生活、有情趣、爱时尚的大学语文老师,这样我们讲的课才会更加生动活泼,更富生活气息。

二是大学语文教师不要埋入故纸堆中,要关注当下社会文化热点。

大学语文课古代文学经典是必讲的内容,有的学校大学语文课的课时比较少,就以讲古代文学经典为主。大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不要让自己以及大学语文课堂埋入故纸堆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指引当下生活,所以应注重挖掘古代文学经典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关注当下社会文化热点,比如脑瘫诗人余秀华现象,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风靡一时的电影、电视剧背后的文化意义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富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三是大学语文教师既要专业发展,又要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见多识广、博闻广记,上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应该没有学生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课堂,要想做到这些,大学语文教师既要有“深度”,即专业精湛,又要有“厚度”,即知识丰富广博,也就是把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2]

四是大学语文教师要做一个网络达人。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语文教师要懂网络、善于利用网络,最好能做一个网络达人。利用网络的丰富多彩来给自己的教学增彩添色,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大学语文课程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身处大数据时代,大学语文课面临着很多变革发展的机遇,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手段使教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使教学进程更加流畅顺利及使师生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如很多学校大学语文课是大课,学生太多点起名来不太方便,我们可以利用微助教等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下载登录后,只需要他们用手指点一点,教师在后台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考勤情况,学生对这种新颖的点名方式也颇感新奇。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利用建立大学语文QQ群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进程的管理和推进。如在群上作业信息、活动信息、新课预告及准备、学习资料交流等,学生一般会积极回应。这个群也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因笔者所带的班级是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学生,这个群方便了他们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它开辟了师生交流的新模式,改变了高校老师下课就走人的现状,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询问老师,而且网络交流使师生交流更加顺畅和平等,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也改变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静听的交流模式,可以比较平等地进行互动。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用谈“网”色变,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网络,查阅资料,解答问题。

二是大学语文课程要善于运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实质是把课堂上听教师讲课,课后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翻转”为课前在网上听看教师的讲解,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作业的教学模式,它将教与学的过程进行了颠倒。翻转课堂是一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将需要讲授的基础知识安排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将一些难点知识放在课堂上讨论和解决,或者课堂上就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大学语文的教学非常适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大学生已经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对各个方面的文学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现在网上的海量信息,使一般性知识的获得易如反掌,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还是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如果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针对一些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或者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就能真正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吸引力。[3]有的专家认为,翻转课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和革新,而不一定要在网络上建立这样一个学习空间,笔者认为很有道理。翻转课堂的建立要求掌握较先进的网络技术,它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暂且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在网上建立翻转课堂,可以采取线下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简单方式来对课堂教学进行“翻转”。如笔者给学生讲《红楼梦》这本书时,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提了很多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就采取讨论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这也算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初级模式吧,毕竟翻转课堂的实质应该是一种教学观念的革新和转变,而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

除了翻转课堂,还有一些其他促M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如笔者在班上开展了两次比赛活动,一次是“我为同学讲大学语文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一次是“我爱阅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都要求制作PPT进行演讲。所有参赛的学生赛前都要经过收集和阅读资料、选择和整理资料、制作PPT、试讲等自主学习的过程,很多学生反映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很大,而且也体会到老师备课的不易。

三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专题化,特别是可以加入一些时代感和现实性强的专题。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文学为主,但不能总是“为了文学而文学”,我们可以加入一些“为了人生而文学”的内容或专题,如“职场文学专题”,把古今中外和职场相关的文学进行整合归纳,让学生在享受文学乐趣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职场的有益启迪。如“影视文学专题”,介绍文学作品及根据它们改编而成的电影和电视剧,分析改编的优劣,特别是可以介绍当下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分析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流行的原因,以及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等。诸于此类的专题,由于它们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应该会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所以大学语文的专题化教学不能流于表面,一定要关注当下,大胆创新。

三、大数据时代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群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和研究性本科院校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为了使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更好地助力于地方经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我们发现,很多本科生听说读写,包括与人交流与沟通等应用性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笔者在平时的师生沟通及具体教学中发现,有的本科生让他写一个收条,都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很多本科生让他在课堂上读一段文章或一首诗,语言表达过于平淡,毫无生动形象可言;有的本科生写作演讲稿,主题不鲜明层次凌乱语言不流畅,等等。应用型本科的人文教育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让我们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综合素质,又具有较强的人文应用性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应建立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课程群,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之外,还应开设以下必修或选修课程:

其一,开设口才类课程,如普通话与朗诵、演讲与口才、职业口语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第一项就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这类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未来职场所必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其二,开设写作类课程,如实用文书写作、商务写作等,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写作能力,这种写作能力无论对学生当前的生活还是未来的职场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这类课程的开设也显得非常重要。

其三,开设其他文学或文化专题类课程,如《四大名著与智慧人生》《红楼梦中的文化》《影视欣赏》等。这类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它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Key words】Counselors;Teachers;Motor and drag;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0 引言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职务-辅导员,其基本的职责包括:(1)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把握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状态及效果;(3)为大学生上课等。由此可以发现,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又是教师。因此,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引导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在辅导员如何更好地授课方面,许多高校开展了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伊梅,提出了将辅导员熟悉学生特点的优势与专职教师结合起来的方法[1],因材施教,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南昌工学院的张文慧教授提出了大学语文专职教师兼任辅导员的改革思路,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课上课下互动,促进了教师授课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在辅导员参与授课方面,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提出了课程《电机与拖动》的教学思路,拟探索出辅导员兼教师对于辅助教学的积极意义,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1 学生特点分析

以我校16级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笔者担任该系辅导员已经3年,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心理辅导等工作。对该系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整理,主要得出以下几点:(1)理论课程基础偏弱,学习兴趣不高。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较之重点高校而言,整体的基础较弱,且学生对于深奥的课程兴趣度较低;(2)实践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对学生进行走访和调研发现,我系70%以上的学生,对实践动手的项目存在较高的兴趣。许多实训类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质量良好。(3)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许多学生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参加各类科技比赛中,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想法,并将其实现,获得了较多的奖项。因此,在理论课程中,采用项目制的授课方式,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 课程教学思路的提出

本文以《电机与拖动》课程为例,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结合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特点分析结果,拟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理论教学。由于电机与拖动课程所涉及的重点知识点较多,比如发电机原理、电动机原理、同步电机的运行等,不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则无法将其运用于后续的项目中,所以理论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但是在课程体系中,由于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渗透,故将原来的48课时理论学时缩短为32课时。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点的验证性实验,主要起到巩固课程知识的作用。在原先的培养方案中,并不存在这一环节,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佳。对于课程而言,主要涉及的实验,如表1所示。

实践教学。是指在课程中,将学生按照4~5人一组组成项目攻关团队,负责电机拖动系统的设计。每个团队可以按照组员的兴趣,在电机拖动系统这个大的框架下,自主命题(例如:基于步进电机的寻迹车、蓝牙控制风扇、船舶驱动机构等)。同时,由于课时量有限,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于课后进行。而教师由于兼具辅导员的身份,所以可以在课后对学生的进度,完成情况等进行过程监督。

3 教学效果试运行

辅导员结合学生特点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否有效,本系在《电机与拖动》?n程上开展了1学期试运行。在课程中设置了许多实践项目,部分学生团队的项目成果,如图2~5所示。

从图2~5所示的学生作品来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项目制的引入,学生完成了许多具有创意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创新能力,且项目是基于学生兴趣基础上研发的,故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与此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包括:(1)你是否觉得该课程的学习比较有趣?(2)你认为课程的培养体系是否合理?(3)你对辅导员兼教师的模式是否认同?(4)课程的学习模式是否与你的特点相匹配?结果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