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新机制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1 16:11: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治理新机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治理新机制

篇1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082-01

一、社会消防监督管理现状

当前社会消防事业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消防安全工作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整个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相对薄弱,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还不相适应,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一是部分法律法规协调统一性不够。如在对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监督管理方面,《消防法》与《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生产、储存、运输、销毁易燃易爆均做了原则规定,但在监督执法主体和监管内容上相互交叉;《消防法》及其相关行政规章规定了在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中,将建设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行政许可和规划许可证明文件作为消防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但在城市规划、房地产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的内容体现不充分,衔接不紧密,极易出现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失控漏管的现象。二是部分法律条款义务与责任不对等。如《消防法》规定,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人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但对未按规定纳人的,没有规定应承担白勺法律责任。三是部分法律条款实践操作性不强。例如,在对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方面,《消防法》原则规定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生产、流通的监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使用领域的监管,对同一不合格产品由三个部门监管,从制度设计上就增加了监管难度。

2.政府部门和单位在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上还不到位

《消防法》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为工作原则,这是消防工作长期以来经验和客观的必然规律。但是在履行消防工作法定职责中,仍存在不到位和不充分的现象。一是市级、区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抓消防工作能够建章立制,有规定、有文件、有会议、有部署、有检杳,但是具体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往往逐级衰减呈弱化状态,主要表现为没有力量抓、没有精力抓、没有用心抓,导致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源头性问题得不到把关,存在的消防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成为火灾频发区和小火亡人“重灾区”。二是执法人员欠缺法律知识,法律素质不高,特别是刚入行的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缺乏扎实的业务能力,去单位检查只能发现一些简单的火灾隐患,比如灭火器过期了、电线零乱了、应急灯损坏了等等,不能在检查中找到问题,造成致执法过程执法不明、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体现在执法业务素质不高,甚至在出现执法错误和疏忽等。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学习的广度、深度要不断加强,进而增大了执法难度,对执法进度和水平造成一定影响。三是有的部门和行业系统主管单位重主业、轻安全。有的部门和单位对消防法律法规不闻不问,不了解法律法规赋予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导致对消防工作不想管、不会管,甚至还存在着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一家之责的观念。四是一些社会单位重效益、轻消防。一些单位特别是个帝单位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淡薄,内部消防安全责任制不明确、不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不科学,不愿意在资金和人员上保证对消防安全的投人。即便是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检查指出了存在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也缺少积极整改的态度,甚至宁愿接受行政处罚也不愿意实实在在的进行整改。五是有些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能力弱、水平低。有些单位即便在主观上很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但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导致消防安全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滞后,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低,甚至不会操作和维护保养自动消防设施。

二、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消防管理的领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对管理的对象、手段、方法进行调整。鉴于当前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实际,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思路,转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

改变消防工作仅靠消防部门“单打独斗”局面,需要树立“大消防”理念,坚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推进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并实施项目化管理和年度考评,真正实现社会消防管理齐抓共管局面。从过去消防管理多以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合法建筑(场所)规模实体为主,转为将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屋、农村、流动人口、违章建筑、非法场所一并纳人消防管理范畴,加强这些薄弱区域的基础建设、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综合治理,以消除“短板”,夯实社会消防工作基础。

2.创新机制,建立完善各类消防工作组织

社会消防管理要依托各类组织和社会力量建立起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基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建设,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相关办公设施,合理投人经费保障日常工作;二是加强乡镇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按照有关标准保障落实消防站址、运行经费、消防装备器材、消防服装,实施强化训练和实战演习,提高战斗力;三是规范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加强农村、社区以及小单位、小场所消防管理;四是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维护保养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提供消防技术咨询及服务。

3.完善消防监督机制,规范执法程序

应该完善消防监督机制,约束执法者遵纪守法,以此来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首先要做好内部监督,即上级监督下级,同级之间互相,监督,确保消防行政执法活动公正、合法的进行。再者,要注重外部监督工作,加大对警务公开制的推行力度,提高消防监督执法的透明度,让社会单位、群众等对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有更深地了解,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地发现执法过程中消防执法人员在的不当行为并进行纠正。以此,来改进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消防行政执法水平。

4.坚持以专业化为主导,创新灭火应急抢险救援举措

要建设集消防执勤力量、地理信息、灭火救援预案、危险化学品专家组等社会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库,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灾害事故风险评估、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包括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责任区一体化调度体系,提升灭火和应急救援决策力。进一步发展非现役消防救援力量,加强合同制消防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消防部队力量短缺问题。同时要以开展比武竞赛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多功能化、模块化、轻便化的消防装备发展新模式;应对大型恶性灾害事故,创新组训方式方法;突出实战化、社会化的联勤联动联合演练,提高攻坚能力和综合救援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消防管理涉及诸多层面、诸多内容,需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单位,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才能保证落实。同时,社会消防管理只有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标准,才能顺应时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为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红宇.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大力提升火灾防控能力.山东消防,2011,(3):14-15.

[2] 王英.加强和创新消防安全管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消防,2012,(3):19-21.

篇2

Incentive Mechanism Study on Social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for New Immigrants Villages

ZHANG Yan, LI Wei-nan,YANG Qiao-fa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Abstract: Based on 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in view of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motivation and hygiene factors, the mechanism possibilities inspiring immigra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 were explore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model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ncentive factors would b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meet immigrants demand.

Key word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incentive mechanism;immigrant;social governance

水库移民是指因国家水利水电建设需要被迁离原居住地而重建家园者,它是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的产物[1]。目前移民新村的保健因素较为齐全,而激励因素仍需进一步加以实现,急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内在动力,提高移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治理注入长久动力。

基于此,本文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理论基础,探寻移民激励机制的建立方式。激励机制模型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激励因素的实现进行阐述,强调在移民新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因素,善于应用保健因素消除移民对生存要素的不满意,同时通过激励因素来达到激发移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目的。

1 移民新村社会治理激励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1.1 物质激励不足

目前,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新老条例中都规定了对水库移民实行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的政策[2],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渐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移民地区总体发展速度较慢,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逐年扩大,发展后劲不足;政府对移民发展缺乏指导,扶助停留在物质补助层面,没有以持续发展的眼光激励移民进行生产生活;移民增收乏力,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奋斗目标,部分移民对国家补助的依赖程度较深,缺乏积极主动性。

1.2 精神激励欠缺

总体来看,移民对新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条件基本满意,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状况较好,契合度较高[3]。但移民民主自治意识不强,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社会融入障碍较多,生存压力导致心理不适应,精神面貌有待改善;移民地区文化追求层次不高,缺乏先进文化对精神的有效激励。

2 双因素理论释义及激励因素对移民治理的意义

2.1 双因素理论释义

赫兹伯格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产生的,这类因素若得到改善,职工就会满意,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称为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是由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等外部因素引起的,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称为保健因素[4]。但随着所处时代和国情的改变,双因素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作出适应时代特征的调整。

2.2 双因素理论对移民治理的意义

生活环境的变迁需要心理状态的积极调试。不同于过往生活的新变化伴随着移民居住地的改变而生,难以因基础条件等保健因素的改善而变。这要求我们在对移民进行治理时,一方面要实现移民对保健因素的诉求,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升教育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移民对生存环境的硬性需求,消除不满因素;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激励因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正视移民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参与度不足,欠缺归属感的现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寻求一条符合移民心理需求的治理道路,以激励因素的实现为移民带来生活的激情和希望,提升移民满意度。

移民治理区别于移民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移民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而移民激励机制的建立正是推动移民治理的有力手段。纵观各个移民典型地区,移民激励机制的建设依旧有待加强,移民对未来生活和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依旧欠缺。也正是基于这一现状,运用好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在移民地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这一构想成为改善移民治理的可行方案。

3 激励机制模型及其在移民新村治理中的具体运用

3.1 基于激励因素建立的激励机制模型

在双因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移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激励机制模型。以医疗社保、教育、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保健因素得到保障后,人们的不满情绪得以消除,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追求激励因素的实现。激励因素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物质,二为精神。对移民而言,要想在物质层面上实现激励因素,就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拓宽收入渠道,从而促进个人发展空间的延伸。而精神层面上则需要落实村民自治,帮助村民融入社会,提高文化追求层次,激励移民自主提升。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移民诉求得以实现,从而使满意度达到整体提升。

3.2 激励机制在物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3.2.1 促进生存环境发展,为移民提升满意度打下良好基础 生存环境的发展需要内外力共同作用。内力发挥作用一得益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招商引资,谋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二得益于以补助补偿政策多元化促移民情感独立,根据各地移民的补偿需求和移民生活适应情况,不同阶段予以移民不同力度的补偿,避免补偿费用一刀切。外力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合作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为移民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向发展速度较快的移民地区学习发展经验,与之建立长期合作互助关系,鼓励发展情况较好地区政府管理者定期在需帮助移民地区挂职指导,使学习借鉴更科学有效。

3.2.2 拓宽相对收入来源渠道,为移民提高经济成就感提供可能 在原有劳动需求总量难以提升的前提下,政府应对移入地主要生存手段和劳动力需求市场进行前期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批次对移民进行生存技能培训,使移民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更好地把握获取收入的机会,以此相对拓宽收入渠道。此外,地方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在当地企业做好移民就业宣传,鼓励企业创办,以增加就业机会,就业信息及时公布,使就业环境便捷化。

3.2.3 延伸个人发展空间,为生活树立奋斗目标 个人发展空间的延伸建立在生存环境改善、收入渠道相对拓宽的基础上。生存激励要素实现后,政府应以政策对移民的个人发展进行指引。以创业为例,政府应为移民创业提供贷款优惠,邀请专家进行创业指导,鼓励移民通过创业获得个人发展空间。政府还应鼓励发展情况较好的移民传授发展经验,以个体的成功案例予以其他移民延伸发展空间的启示,激励其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3.3 激励机制在精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3.3.1 健全民主自治,让移民成为移民地区的主人 正确处理移民利益与权利诉求,是促进和谐移民的关键所在[5]。政府应以民主决策尊重移民民意,建立健全民意反映制度,确保渠道畅通;主动走进移民生活,了解移民发展诉求;在政策出台前,统筹分析移民民意,以此为基础制定发展规划。政府应在科学规划、责任分片分区基础上,以民主管理突出移民主体地位,以此充分调动移民积极性。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片区责任负责人,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使移民成为移民地区的主人,从而激励移民主动建设新家园。政府应以民主监督培养移民责任意识,做到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保障移民的知情权。政府还应以宣传教育提高移民自治能力,引导移民参与民主自治,使移民具备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素养,为民主自治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篇3

通化县属于中等规模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处于全省中上游。2008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结合县情,分两批组织乡镇和有关部门干部到山西夏县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确立了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新农村建设整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我们之所以下大力量抓改善农村环境,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1环境建设能够引领和助推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村容整洁,与其它方面也是紧密相连,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讲,人居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居才能乐业,才能创业,才能创造就业岗位和吸引劳动力。从“生活富裕”上来看,村庄的人居环境是富裕的要素之一,环境改善了,农民才能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真实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说,环境建设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得实惠的地方抓起,能够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环境建设也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民主管理意识和当家作主的能力,从而强化了农村管理民主。

1.2具备了较好的环境建设基础连续五年的“安居工程”和“新居工程”,基本消灭了农村危草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水泥路“村村通”;延续多年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成效明显,绿化、美化、亮化、围墙一体化等初具规模,卫生保洁机制初步建立,改水、改厕、沼气等工程有序推进;通过“扶贫助困奔小康”、“捐资助学”等活动的开展,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努力进一步提升环境建设层次,工作难度相对较小,见效比较快,易于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

1.3农民有改变农村面貌的强烈愿望通化县近几年在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想使通化县城乡和谐发展,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改变农村面貌,就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改变原有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适时开展环境建设,也是顺应民意的一项重要举措。

1.4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村、生态村、民俗村、旅游村,创建舒适、靓丽、宜居的环境,能够吸引人才,吸引投资者,提高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招商引资的有效开展。

2.在推进中不断完善标准和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我们分别制定了达标村、先进村和标兵村的建设标准。要求达标村做到所有自然屯净化、绿化、美化达标,卫生清理到位、有碍观瞻的堆积物清理到位、绿化到位、美化到位、畜禽圈养到位,集体经济有项目、产业发展有典型、农民收入有增长、农民培训有成效。要求先进村做到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庭院硬化,有科技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消防队伍及设施、休闲健身场所、便民超市、清洁能源设施,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要求标兵村建设在达到先进村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便民浴池,集体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这样,使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奔有目标、干有抓手、比有尺子、奖有依据。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2.1变污点为亮点为改掉传统生活陋习,提升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大力清除“三小五堆”,大力整治乱排污水粪便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的不文明现象,先后清理空心房、柴草垛6246处,清除垃圾点2889处,445处卫生死角经绿化都变成新的风景点。新建文体广场126个,完成泥草房改造1088户,改厕4611座,建沼气池3252个。治理小流域砌筑浆砌石7.6万延长米,砌筑永久性边沟17.2万延长米。以前的敞牛圈、垃圾堆、柴草垛,变成了绿化带和小花园;过去的臭水泡子和臭水沟,变成了小公园和景观带;过去的河滩地和荒草地,变成了运动场和篮球场。

2.2变家园为花园在清障治污的基础上,对村屯和庭院进行绿化、美化、硬化,极力打造花园式村居。在绿化美化上,实行“有空就栽树,露土就栽花”。全县投入1400多万元购置苗木,栽种垂榆、桦树、快杨、红皮云杉等124.9万株,在278.6公里公路两侧栽植红皮云杉大苗,村屯路边美化52.6万平方米。在庭院改造上,拆除破杖子、旧篱笆,修建一体化围墙42万延长米,硬化庭院7940户,改厨2178户,安装路灯1270盏。经过强力提升改造,我县农村正逐渐成为城里人观光度假与避暑休闲的新去处。

2.3变陋村为乐区以前的农村有“三难”,就医难、入学难、购物难,“打瓶酱油要去八里地”。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先后修建村部70个,新建文化活动室66个,便民浴池63个,便民超市157个;计生卫生室28个,幼儿园48个,安装自来水41处,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农民有学习的地方、有看病的地方、有娱乐的地方、有买放心食品的地方、有托管孩子的地方、有洗澡的地方,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2.4变穷乡为富壤农村环境的变化,带来思路的变化,为乡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打破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赚钱增收的门路正在拓宽。仅2008年,全县各乡镇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80个,到位资金20亿元,同比增长32%;乡镇财政收入实现20151万元,同比增长24%。农民人均收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2008年达到4998元,比上年增长17.9%。

经过努力,全县15个乡镇所辖的160个村全部达到了“绿化、净化、美化”的标准,目前已有44个村达到了先进村标准,32个村达到了标兵村标准。

3.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机制和办法,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的不平衡和所涉及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着建设工作必须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对此,我们坚持抓规划、抓示范、抓投入、抓机制、抓帮扶、抓管理,推动新农村建设。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我们始终强调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既注重规划的长远性和前瞻性,又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特色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突出小城镇规划。坚持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按照功能互补、基础共享、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原则进行编制;注重突出特色村规划。在山水和人文优势上做文章,突出一村一品,在强调基础环境改善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各乡镇根据各自财政实力、村屯现状和农民承受能力,实事求是地做出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做到了文明村镇建设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群众认同,实现了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整治一处、规范一处,建设一处、达标一处,保证了建设效果。在指导和建设过程中,不一味地追求大拆大建,围绕一村一品,坚持“花小钱、办大事、干实事”的原则,力求特色,建成了赶马河村、大都岭村、老岭村、爱国村、新开村等具有一定品位和特色的新农村。

3.2政府主导、强化责任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包一片,副县级以上领导各包保一个乡镇和一个重点推进村,乡镇领导干部每人包保一个村,县直副局级以上干部都承担出生地或成长地所在村的包保任务,而且每月给三天假回村帮助开展工作。在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包保抓、帮扶部门定点抓、镇村主动抓的良好工作局面。

3.3农民主体、齐抓共建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等不来,靠不来,要不来,只能靠双手建出来。能不花钱的事就动员农民自己干,能自己做的事就鼓励农民干,实行建设项目农民确定,农民参与,农民管理,少花钱、办大事,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委、县政府还针对建设工作投入大,而村级经济又比较薄弱的实际,采取了向上争一点、县乡投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拿一点的筹资方式,在两年的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全县共投入资金23594万元。结合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向农民感恩的平台和机会,组织引导和动员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家及在外的能人回乡帮扶新农村建设,共筹集款物2492万元。同时,把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使用,加大县、乡两级配套力度,共解决建设资金7318万元,加上村级投入的6674万元和农民自筹的7110万元,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篇4

(二)进一步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根据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持久有序高效开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积极动员、自愿参与原则。既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又要充分尊重社会力量各个主体的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强迫命令,不下指标,不搞摊派,不相互攀比,不搞“拉郎配”。二是发挥优势、形式多样原则。坚持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的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技术等优势和农村的资源、地理、劳动力、产业等优势,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突出重点、推动发展原则。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培训农民促进增收、村庄环境整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开展活动。四是有序推进、注重实效原则。加强组织引导,合理安排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利益,做好社会力量参与单位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对接,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五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单位与结对支持村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是推进社会力量持久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寻找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共赢点”,多采用联合合作、双向互动的方式,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增。

(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民营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广泛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对于带动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从对农村的了解程度,还是与农民的感情联系上,都有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积极向他们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高度认识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弘扬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

篇5

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保障。总理还指出,离开了测绘地理信息,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具体成果,离开测绘地理信息就无法建成智慧城市。换而言之,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不仅为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奠定了工作基础,而且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将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智慧城市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海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我国已经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覆盖,形成了国家、省、市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建立了庞大的动态地理信息数据库。目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在积极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使大地测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发展,推动航空航天遥感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通过卫星发射组网进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使获取的地理信息资源在时空上覆盖面更广、数据量更大、准确度更高、现实性更强。不难预见,全方位、多时空的地理信息将让城市更加“耳聪目明”。

李维森说,为了推动城市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早在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就与省级测绘部门和市级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共享,开展了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其中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平台,所建成的空间框架和公共平台是市政府权威的、唯一的、全市域的共享平台。截至目前,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有317个开展了这项工作,170余个已经建成。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空间框架经过扩展、提升将方便地升级为智慧城市的时空信息云平台。

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过开展时空数据建设、云服务系统开发和典型应用示范等试点工作,探索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凝练工艺流程和标准规范,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转型以及后续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提供指导,为智慧城市、智慧区域和智慧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智慧城市促进城市问题解决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7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51%。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到10亿,城市人口的剧增,不可避免地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导致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教育资源不均、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等问题的出现。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以时空信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重新审视城市本质、定位发展目标、培育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通过智能传感和智能决策调整城市运行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对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将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李维森告诉《经济》记者。

产业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失去产业支撑的城市就会陷入“鬼城”的噩梦。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过分依赖土地财政、资源开发等,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能力,随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枯竭、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能否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李维森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大量智能化基础设施,需要海量的时空信息数据,需要通过广泛地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处理、数据挖掘服务、知识管理等技术,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敏捷、低碳与和谐。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将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对时空数据的获取、处理和深度挖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有力地促进航空航天地理信息获取、大数据存储处理、云计算以及新型地理信息服务业的成长,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已带动影像获取、应用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大发展,拉动地理信息产业服务产值高达300多亿元。

城市管理模式的变革

篇6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19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0.097

1 概述

社会组织一般是指非政府、以公益事业为首要追求目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发达也标志着一个文明的进步,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组织数量的空前增长和投身公益的人的大幅增加,社会对社会组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今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处在一个初期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水平欠缺,并普遍缺乏公信力,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各类企业身上借鉴方法,因为从根本上说运营一家社会组织和一家公司除了终极目标不同外,其内部架构和运营模式还是大同小异的。当今各大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ERP对企业各大模块进行整合、实现全面信息化,进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而这样一套系统同样可以运用到社会组织中来解决其内部的管理问题,但对于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组织来说,引进ERP系统无疑将耗费一笔其无法承受的巨资,所以我们只有寻求其他解决途径。好在如今网络上有像ODOO这样的开源软件,其本身是免费并且公开下载的,ODOO的研发初衷就是为了提供商业ERP的开源替代品,任何人都可以对ODOO进行自由使用并修改。这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只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借用ODOO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特性为其量身打造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

2 社会组织现状

2.1 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

社会组织,在我国是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会组织在信息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组织的特殊性、信息的不透明将会直接导致善心人士对于捐助事宜无法建立信心,进而导致社会组织的日常事宜很难进行。在调研和相关采访中,总结出如下三种问题:第一,社会组织的财务信息透明度很难得到提高。社会组织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往往无法保证及时更新;第二,在较大型活动中,志愿者的管理会出现混乱情况。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人数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常用的Excel已逐渐无法满足社会组织在志愿者管理上的需求。志愿者的管理一旦出现混乱,将会直接导致大众对该社会组织的专业度产生怀疑;第三,项目管理方面常出现不及时性。往往一项事宜在即,却出现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到位的情况。

2.2 社会组织现有的需求

通过对社会组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高募捐等财务信息透明度。对社会组织来说,募捐款项和物资信息的彻底公开是提升其公信力的有效方式;第二,合理管理志愿者的信息。志愿者从侧面反映出项目的专业化程度。有秩序的活动流程无疑会美化大众对社会组织的印象;第三,将项目管理进行流程化,有效率、专业地做好每一个项目,及时地更新项目动态。

2.3 牵手上海现状及问题

牵手上海是一个在上海成立于2004年的社会组织,并于2010年在上海正式注册为非盈利社会组织。牵手上海目前的公益项目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教育项目、儿童健康项目、老年关怀项目。牵手上海现已建设自己的官方中英网站,各类基本信息几乎都能体现。存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其内部的管理上。

牵手上海内部的管理基本上都是采用Excel来完成的,这对实现信息同步化带来诸多不便。在项目管理中,使用Excel进行管理就十分繁琐且容易造成混乱;在捐赠管理上未实现信息公开化,并且缺乏信息公开透明化的意识;在财务管理上,由于是采用Excel管理,历年的财务数据难以整合并服务于新项目;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包括志愿者的管理及培训以及数据的更新都非常的耗时耗力。

为了解决牵手上海社会组织以上的问题,我们选取了ODOO(前OpenERP)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初步尝试,以帮助牵手上海内部管理上可以快速便捷的实现信息录入、数据实时更新和分享,从而实现全面信息化,进而有效整合并利用组织的资源、整体的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3 ODOO

3.1 ERP软件

3.1.1 ERP介绍。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又称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与利用的系统。

3.1.2 开源ERP。随着时代的发展,ERP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企业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IT方面有持续投入,但是以上这些投入需要极其高昂的费用支撑,这使得诸如社会组织这类的组织机构无法进行实施。开源ERP软件ODOO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免费且开放,源代码的完全公开和网络上详尽的安装使用信息,都使其更加适合社会组织的属性。除此以外,ODOO的操作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对非IT人员来说一般只需稍作培训便可上手操作,所以ODOO对员工的时间成本及社会组织的资金成本要求不会苛刻。

3.2 ERP实施

3.2.1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选择适合社会组织的ERP产品。由于社会组织性质的特殊性,不是所有ERP产品都可以直接适用于社会组织。选择合适的ERP的产品,必要的前提是对组织的需求理解深刻。选择合适的ERP产品更有利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员工更易上手。因为ERP产品的每一项功能都和实际工作流程是吻合的,这对于员工合理的使用ERP产品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确保能正确实施ERP的IT人员。有了合适的优秀的ERP产品并不是成功实施ERP的终极一步,帮助社会组织对ERP产品进行实施的IT人员也影响着最终实施的成败。好的实施顾问需有相关的实施经验。虽然书本中也有实施ERP的所有流程和相关的所有的知识点,但是书本里教的毕竟只是基本的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能性很有可能是书本中无法预料到的。优秀的有经验的实施顾问在面对全新的不同领域公司的问题时,以往的经验会提供灵感,想出合适的解决策略或者能够更快地找到相关案例中的解决策略作为参考,这对于首次想要将ERP系统运用到社会组织中,也可以提高实施的成功率。

3.2.2 具体实施:

第一,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任务、计划和技术支持等。这几块分别细分为记录每个任务的时间表线,使用集成的协作记事本任务,允许任务委派;管理任务的估计时间,记录工作活动的任务;追踪问题和错误,提供时间表支撑项目的问题管理。将每一次社会组织举办的项目中的每一个流程都单独处理,除了确保每个流程的合理性之外,更容易发现细节问题,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增加了一份把握。

第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模块在社会组织中是除了项目管理外最重要的模块。社会组织每年都会收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款项,除了社会组织内部的日常开销外,如何对各款项合理的分配使用,并保证财务透明,这一重责则通过财务管理模块进行管理。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人才管理、附加特性、考勤跟踪、合同列表等。这几项分别细分为管理招聘流程,组织员工定期评估;管理假期、请假和分配请求,管理员工的费用;管理计工单,允许管理人员核准工时单,出勤率;记录每个员工的合同,管理工资单。该模块可以应用到志愿者管理模块上,已在社会组织登记的长期志愿者和针对每一场活动的临时志愿者的详细信息都可以在这个模块中详细记录,并且可以通过软件定期给志愿者近期活动动态。

第四,社交通讯模块。社交通讯模块主要包括微会议、及时分享、文件共享等。微会议模块可提供一个线上人员沟通交流的平台,一些小型远程会议可通过此模块完成;及时分享即每个内部成员可及时上传志愿者活动的最新进展和活动总结,或者分享活动中有趣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想,分享形式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不限;文件共享即内部成员之间可通过此模块共享文件。

3.2.3 实施后续跟进:

第一,对员工进行ERP培训。ERP作为新技术,高品质的培训活动才是ERP实施成功的最后一步。尤其是软件型产品,成功地安装调试好并上线远不是评价其是否成功的所有因素。若操作者不能正确地操作好ERP系统,那就只会是前功尽弃。故而对员工开展ERP的相关培训可以帮助员工认识ERP产品,并且帮助员工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使用ERP产品完成自己的工作相当重要。在培训中,培训师有必要告诉员工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即使遇到问题,员工也可以自己解决或是寻求专业帮助。

第二,持续改进ERP。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组织也在不停成长。在不停变动的氛围中,要保持对ERP系统的实时更新,以吻合现实的发展步伐。顺应时展,及时调整自身,ERP系统的实施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陈启申.ERP从企业内部集成起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欣.ERP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3).

[3] 彭雁虹.ERP实施与业务流程重组[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6).

篇7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4-006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很快,现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24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万家,基金会2500家,初步形成了数量增长较快、领域分布较广、门类比较齐全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发展体系。

但是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需要相比,我国的社会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严重滞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手段缺失;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社会组织公信力不高;社会组织作用不大。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勇于探索,采取先行先试的许多做法突破在体制、机制、观念上的种种束缚,大力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努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它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突破双重管理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统一直接登记的新体制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是一种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负责的双重管理体制。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带来的是双重的准入门槛,这会限制一部分社会组织获得合法身份,从而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正态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业务主管单位对业务主管对象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就是其是否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这致使一些草根社会组织很难获取信任;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其业务范围亦日益复杂,这使得社会组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体系内很难找到对口的主管单位。因而,这种滞后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使得社会组织的发展很难跨越准入门槛,破解合法性困境。因此,自2011年初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十多个省市陆续宣布在体制上先行先试,采取各种方式突破双重管理体制的障碍。

2010年7月,北京市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2011年起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无需再找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上海2012年将探索通过“自律承诺制”等方式,试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广东省自2012年7月1日起除教育、卫生等须前置审批的少数类别外,对所有社会组织实行民政统一直接登记,大大降低了社会组织合法化的门槛,为依法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并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了体制保障。

因此,确立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这不仅仅表现在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直接登记管理体制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登记,从而获得合法身份,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并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给予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合法性依据。

二、转移政府职能,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

现阶段,我国还未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的参与机制和途径。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但是相对于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政府对于公共管理职能的让渡则稍显滞后,使得一些具备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社会组织却无法获得相应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这不仅造成了社会组织无法获得充裕的发展资源,也影响了我国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

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发展。2012年3月,中央财政拿出1.9424亿元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能力建设。2013年民政部还将继续投入2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

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开展试点。2012年,广东省将原有的400多项政府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同时政府拨付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为此,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正式以政策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即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并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投资。

上海、北京的区级政府每年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预算都已近亿元。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上海市机关各部门和个区县政府每年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高达数亿元,其中包括财政预算、专项业务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采取项目发包、公开招标、费随事转等多种形式购买服务。北京市于2009年即确立了社会建设专项资金,2009年和2010年分别支付1.5亿元和1.7亿元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2011年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指南,细化了购买服务的类别,分为五方面、40类以及300个公共服务项目,并采取全部购买、部分购买、奖励的方式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

因此,让渡政府公共职能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开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要退出社会管理的部分领域,让渡出一定的空间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接;另一方面就是要与社会组织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即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相互竞争、互通有无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整合各自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的优势资源,更好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建立孵化机制,形成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本身的发育不良直接影响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主要表现在:规模较小、活动范围有限、管理能力不强、专业能力建设不足、创新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性较弱、发展不平衡等。特别是其内部缺乏一支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单纯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不能有效保证服务提供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和支持体系,以有效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上海、南京、深圳等地方政府近年来探索建立公益组织孵化机制,通过政策诱导、项目支持、培育指导、登记注册等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育和快速成长。上海2007年在浦东建立“公益组织孵化器”,2010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筹建“社会创新孵化园”,旨在通过跨界合作打造一条公益产业链,培育新型公益组织。南京建立了政府与NGO合作培育的社会组织孵化模式,于2009年10月由南京市民政局、建邺区政府和爱德基金会联合筹办了“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从而有效利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优势,跨越观念、资金和制度缺失的障碍。2012年3月,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成立。2012年5月,深圳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挂牌。

可以说,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归因于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社会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的,社会性是其首要特征,它服务于社会,同样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公益组织孵化机制不仅吸引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参与,一些走在前列、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亦逐步成为处于发展初期的社会组织的孵化基地。除此之外,社会组织的发展还离不开企业、社会大众的支持、各种传播媒介等的支持。因此,社会组织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包含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之间跨界合作的体系。在这种社会支持体系之下,可以为社会组织拓展出更多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建立与政府合作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亦可以利用各种媒介的宣传,建立起一个有效吸引社会大众的捐资平台,以实现社会组织的增量发展。

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形成党委领导下社会协同的多元生态

虽然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组织形式而出现,但正因为此也决定了社会组织一开始的定位就比较模糊,即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合理的定位。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不能进行合理定位,这就使得社会组织无法找寻到适合自身发挥的空间,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通过尝试性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形成党委领导下社会协同的多元生态是发挥社会自组织社会管理职能的有力举措。

目前在重庆巫溪、辽宁鞍山等许多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注意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包括农村的村民互助会、村民维稳协会、拆迁矛盾调处协会、积案化解协会,以及城市社区的秧歌队、书法会、环保队、垃圾分类协会、流动人口读书会、菜农工会、保洁员工会、城管促进会等等。重庆巫溪党委政府通过扶植村民自主组织“乐和协会”、引进专业从事乡村社会服务的公益机构,组成了由村支两委、乐和协会和公益组织三方组成的乡建联席会,形成了村级治理的互补共生的包容性模式,即“村支两委领导、乐和协会协同、公益机构助推”,各方相互借力亦互相监督,和而不同,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辽宁鞍山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探索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2+1+X”鞍山模式。铁西区通过组建、扶持和规范一批民间调解组织,例如卢大姐民间义务调解中心、繁荣街道谈心屋,并于2011年年初成立了辽宁省首家“民间调解协会”,并在铁西区11个街道成立了民间调解分会、41个基层社区成立了民间调解工作站,从而构建了民间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四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因此,促进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协同是基于探索一种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探索形成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社会组织通过对群众的社会需求进行吸纳,并将之输入到政府,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敏感度和切实性,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满足群众的社会需求,并及时解决社会矛盾,及时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这必将有利于加深政府与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理解,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沟通机制。

五、加强评估问责,建立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表现为:政府监管的责任不清、力度不够;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缺失;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和覆盖面不够。其一,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责权不统一。登记管理机关虽然对社会组织具有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撤销登记或取缔等权力,但明显表现为其无“力”进行监督;而对业务主管单位则并没有要求其具有明确的监督职能,也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循而进行合法、合理监管。再加上即使要求业务主管单位进行监管,但会由于其与社会组织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而使其难以进行中立、客观的评判。其二,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还未建立。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很多社会组织还未建立起内部评估机制,再加上行业内还未形成一个业内监督机制,这使得社会组织的自律功能稍显薄弱。其三,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和覆盖面不够。其中,由于社会大众对于社会组织的了解程度不够,因而还未建立起有序的公众监督;虽然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关注,但由于其往往是一种事后发现,而使得其监督较为滞后。为此,应当吸引多方主体加入到对社会组织的评估问责中,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民政部和各级政府登记管理机关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2011年3月1日,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开始正式施行。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了以行业协会、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为主体的评估工作,各地基本建立了“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北京市、广东省等许多地方党政部门通过发展枢纽型组织推动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北京市通过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将业务主管单位职责赋予“枢纽型”社会组织,由其对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提供服务。云南省探索民政部门与外事部门协调配合的境外在华社会组织双备案制度,于2009年底颁布实施了《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通过“组织身份备案”、“项目合作备案”等方式,将在华社会组织全部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给予境外在华社会组织在云南开展活动的合法性身份,努力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此外,媒体和新媒体带动了全社会参与的问责体系建设,对增强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035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较严重类型,5年多来我院共收治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患者10例,年龄55~70岁,男6例,女4例。其中6例有高血压、冠心病史;2例有糖尿病、高血压史;2例有高血压、脑血栓史。病程5~10+年。所有10例病例均经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证实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条件,其中4例表现为典型的心前区压榨样剧痛,并放射至左背,伴冷汗恶心乏力,6例表现为不典型的腹痛、恶心呕吐。

抢救方法: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低盐低脂饮食,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或情绪,保持大便通畅,并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予安定、杜冷丁镇静止痛,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多巴胺静滴抗休克,纠正低血容量,以改善心脏微循环。予利多卡因纠正室性心律失常。以丹参或硝酸甘油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缩小梗死范围。予血管活性物质如β受体阻滞剂以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减少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氧量、减少心肌损伤。同时予能量合剂,心肌极化液,钾镁合剂改善心肌营养供应,促进心肌损伤代谢产物的清除。在严密监测患者血Rt、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情况下,予抗凝溶栓等治疗以促进心肌再灌注。

结 果

10例患者中有8例经十多天的治疗,心慌、胸闷痛、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血压上升,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现象有所好转,心肌酶谱正常。2例无明显缓解,送省医进一步诊治。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因血栓形成、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而发生冠状动脉持久的完全性闭塞,或在心排量骤降如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时,或在左心室负荷剧增如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引起心肌坏死,死亡率极高[1]。诊治时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发现心肌梗死应就近就地抢救,减少搬动。②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前提。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和血清酶谱变化,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治。但约有25%~75%的病例无明显的疼痛,临床表现不典型[2],加之心脏痛觉与胃肠道肝胆胰等内脏器官在第5~7胸椎有交感现象,故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易表现在咽、颈、下颌、头部、左上臂、左肩或腹部,极易造成误诊。故凡年龄在40岁以上,发生原因不明的心悸、胸闷伴恶心呕吐、汗出、头晕、极度疲乏、口唇发绀、四肢冰冷等周围循环衰竭等症状时,或上腹饱胀隐痛伴恶心、呕吐肩背痛、牙痛,或原有高血压突发昏厥、心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均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③尽快地镇静止痛吸氧,合理应用血管活性物质,注意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维持有效血容量,降低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促进冠状动脉侧循环的建立,是纠正休克心律失常的关键,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缺血损伤和缩小梗死范围。④经过上述处理,患者病情多能有效缓解。若病情无变化或休克心衰、胸闷痛、心慌、心律失常仍得不到纠正,则最好转条件较好的上级医院行冠脉搭桥或冠脉支架。

篇9

0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已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和其他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国内地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仍在进一步构建之中,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西方“福利国家”,又有别于传统社会保障的“和谐社会保障”模式。

一般从社会保障的概念中,我们会发现社会保障具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双重功能,并且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种“资本”性的投入;社会保障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蕴含着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消费性,这也能体现出在变革和指导组织的过程中,薪酬体系提升了整体的竞争力与活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性质与人力资本的分配性密不可分,同时通过薪酬的激励作用在对社会资本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的视角下,我们不难发现薪酬激励机制的身影。

1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薪酬激励机制

在英国,社会福利被定义为“是为了保障全体国民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最低生活水准而由政府和民间提供的各项社会服务的总和”而中国的社会福利则是专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中国的社会福利隶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介于广义福利概念与狭义社会保障概念之间,是一种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国家(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通过从事福利事业的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的社会福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成员在生活服务、保健、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需求,这既是社会成员在生活质量、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发展权的体现,也是社会成员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之一。

社会保障通过国家和社会为责任主体的承担,这种使社会成员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能够体现出双因素的激励理论,影响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行为和动机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通过这种薪酬的激励机制往往会产生良好的保障需求。

同样,在社会保障中通过对收入的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这个方面,在薪酬的相关影响因素中,报酬的分配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的积极性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在社会保障的改革中成为了重点考虑的因素,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在薪酬激励机制中,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需要处理好满足需要的期望值的关系,人力资本的私人性和社会性,从社会保障的筹资主体来看,宏观层面既有国家的投入,微观层面亦有企业和个人的投入,因而社会保障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私人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薪酬的激励作用就会在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上产生良性的作用。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它具有数量上“普惠性”的特征,然而学术界目前很少有人关注社会保障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对薪酬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启示。其实,就象一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样,社会保障不仅可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概括说来,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可归结为两个方而:一是社会保障的各类项目,特别是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下的各项保障措施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为薪酬激励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二是社会保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关乎“人”的正式的制度安排,除了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外,其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拓宽了人力资本的各种属性有关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形成的关联度和影响度,是需要进一步进行定量研究的问题而深入透彻的阐释人力资本的各种属性,无疑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提供理论基础。这样,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会兼顾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重视经济效益和心理效应。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需要对其认真对待。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吸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关键,同时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朝着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方向发展,从而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薪酬设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薪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以往薪酬模式不同,与社会保障价值相适应的薪酬有着不同的优点,即企业发展以人为本,将人真正视为企业的珍贵资源,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让员工充分发挥的自主能动性,发挥自己特有的潜能,使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篇10

任利军局长:济源市近年来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调结构、促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抓手。努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结构转型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大力推动以传统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优化升级。开工实施了济钢高性能特殊钢大棒材、豫光冶炼渣技术改造、中原特钢重型装备关键件、金马焦化苯加氢、万洋振龙蓄电池等一批链条延伸项目;积极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产业,实施了富士康产业园、伊利高温灭菌奶、济世药业产业园、贝迪汽车空调、力诺太阳能、国电大岭风电、尚阳科技等新兴产业项目,特别是富士康项目的实施推动全市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目前。济源市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67家,虎岭集聚区人选省“十强”,玉川集聚区被评为省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荣获全国煤矿用防爆电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河南豫光金铅集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原特钢集团公司荣获“省长质量奖”。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4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40家、超百亿元企业4家。豫光金铅连续六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钢集团公司、万洋公司、金利公司进入中国民营业500强,5家企业成为省百强、百高企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养殖、蔬菜、核桃、烟草、冬凌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本刊记者:济源市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这得益于什么?

任利军局长:济源市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主要得益于我们政府服务观念的转变,得益于企业主动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因为济源传统产业规模扩张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济源的地域空间很狭小,资源环境很有限,生态的容量有限,在这样的空间里要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通过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正如市委书记何雄所说“没有科技创新,济源的发展就没有出路。”

本刊记者:我听说,在济源市,不单单是市委书记、市长、科技局长了解企业的需求,政府部门上下都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各个部门都有一本《济源市企业技术需求手册》。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任利军局长:为企业搞好服务,一直是我们科技部门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企业实际需要什么,都统计在了《济源市企业技术需求手册》上。定期更新。通过技术需求的,不断聚合各方合力,使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经过我们牵线搭桥。全市许多企业如济钢集团公司、豫光公司等企业都根据自身需求。对接了研究实力雄厚、技术陈国领先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邀请到了领域内高水平的专家进行指导,开展协同合作创新。

本刊记者:我前些年听说济钢原来以生产建筑钢为主,近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科技部门推动和支特下,该公司引进了德国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生产装备钢,机械钢、特种钢等,不但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且产品还填补了河南市场的空白。技术改造后,钢渣也实现了再利用,减少了污染、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任利军局长:你说的不错,现在不仅济钢、豫光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济源白云实业、清水源、蓝曼、贝迪等一大批企业也都借力科技创新优势。济源市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新型生物杀菌剂“新奥霉素”项目,已完成中试。正在加速产业化。公司目前是全国目前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基地。

本刊记者:化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舍量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传统产业发展空间逐渐受到限制,济源要想在经济发展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高的新兴产业。请问济源市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升级上有哪些举措?

任利军局长:就济源企业目前发展状况来看,需要在立足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借助外部的资源、人才和高校、技术科研单位,用先进的理念、战略定位和配套资源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就当前济源科技创新的重点,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等;二要加大高成长性产业、高技术型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三要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四要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

本刊记者:科技提升产业,创新成就未来。请问任局长,济源市正在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用科技提升产业,无疑是转型之“核”。静观济源,还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科技资源不足、领军人才不多等问题,产业发展升级仍面临一定压力。对于济源而言,如何进一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任利军局长: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济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为企业搭建更多的平台、集聚更多的人才、倾斜更多的政策。各项科技服务政策要落实到企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家要密切关注新的科技发展趋势,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内部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机制要有利于科技创新、留住人才。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