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新闻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2 15:37: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观经济新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微观经济新闻

篇1

一、前言

在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管理模式的创新,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制定工作,避免因为管理手段的落后,出现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问题。

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知识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拥有更好的未来,就需要拥有知识丰富的人才,拥有优秀的人才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更轻松的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公司的损失,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这就要求市场经济参与者能够结合具体财务经济管理的问题,去选择合适的人才,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现阶段财务经济管理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管理人员问题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管理效率,但是,目前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工作效率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先进的财务经济管理观念执行工作。部分财务经济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是领导利益,在财务经济管理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财务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出现问题,不能更好的对财务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二)财务经济管理理论知识问题

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发展,现代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一些有形资产已经转变为无形资产,例如:人才的综合素质、各种专利的申请、各种商标的申请等,这就导致财务经济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还在学习传统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执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工作,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适应时展,无法对自身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估量,使得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损失,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三)制度问题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知识社会的发展促进其产权制度的发展,但是,目前部分市场主体还在应用传统的产权配置方式,一味重视自身有形资产的配置,只能根据成本的投入执行经济管理工作,对知识资本的配置不重视,这就导致产权制度不能得以有效应用,股东与经营者、员工的利益出现较大矛盾,如果此类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不能有效提升财务经济管理效率。

三、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一)重视知识资本理论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想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就要重视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资本分为人力、市场、知识产权等,有助于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与决策,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完善,但是如果能对知识资本理论加以重视,就可以更好的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现代化,保证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二)制定完善的内审制度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内审制度是较为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完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一味的利用新兴审计方式对内审工作进行完善,虽然监督工作力度较大,但是实际效果不明显。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内审制度加以完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其他国家内审制度加以借鉴,创新内审方式,重视团队合作能力。制定统一的内审方式,对财务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要求管理人员对各个环境的经济支出与收入进行分析,确定资金流动方向,以此为参考对未来的资金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提出财务经济管理建议,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内审工作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内审工作在合法的基础上,提高财务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要想更好地执行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管理模式加以创新,保证能够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首先,要对经济管理的战略性进行分析,保证可以更好地对财务职能进行改善,提高其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进而提升战略高度,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分析自身优势,保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采取经济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对各种财务资源加以利用,保证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价值。另外,还要根据长远发展对财务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引进新兴管理技术,应用先进管理知识,促进财务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支出,优化经济体系,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注重收获的效益,而现在最新的管理理念则是比较注重人本,这种创新的管理理念比较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对职工的更加的关心,这种经营理念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内在潜能,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五)财务管理职能的创新

第一,财务预算职能的创新。财务预算职能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对一段时间内财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各种支出的一个预算,这对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只有合理地进行理财,才能更好地维持家人的生活质量,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财务预算的创新式管理,有利于社会长期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创建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二,资本运营职能的创新。资本运营是财务管理制度别重要的一步,合理地进行资本运营可以有限提高收益,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进行战略性选择,从而有效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实现资本的最大运营价值。

第三,财务决策职能的创新。财务决策主要运用合理、科学、专业的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方案做出合理的判别和决策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财务决策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运转情况,从而达到最大的效益,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是市场经济下,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财务决策,不仅能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还能避免很多资金运行方面的问题。

(六)互联网+财务管理技术系统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宽了财务管理的发展空间,使财务管理延展到运营管理的每一个节点,实现了远程处理、集中管理的功能。财务人员可以借助E R P系统实现集中算账核账,远程查报账以及统计审计等工作;如此一来,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实时地查询各类资金运作情况和财务经营状况,增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以及对日常运转的监督,优化财务资源,减少开支,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协同的最终目标。

(七)增强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经济活动的现代化、信息化使市场主体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作为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要想有效地规避或减经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各单位应及时纠正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态度,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借助信息资源对有关项目进行全方位监测,防范财务风险。

四、结语

财务管理应该实现全面的创新,根据自身的实力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还应该高度重视知识型人才,完善财务管理的监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为河南南阳一中)

参考文献

篇2

(二)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工作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多,而且不断的加大了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比如说比较明显的就是将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提高到与有形资产同等的地位和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计管理工作的财务报告变得更加的科学和规范,并且越来越得到不断的完善,这就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与国际会计模式更加接近现阶段,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发展模式,也不断的开始实现与国家会计管理模式的趋近,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的负责的任务越来越多,业务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实现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并应对国际事务。

二、促进会计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方法

(一)协调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财务工作相关联,会计工作主要需要负责的就是资金流动方面的情况,这是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必须调节好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好财政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的相关情况,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会计管理工作是财政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妥善的调节好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服务。

篇3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  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 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  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推定,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简明、易于操作,且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严厉,威慑作用强大,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使失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这样,就促使交易主体优选守信行为取向;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繁琐、难以操作,且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性差,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难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甚至守信也会面临一定风险,且失信的风险小,在这种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体就会优选失信行为取向。  

2、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如抛硬币就表明了分离效应对决策的影响:在第一次抛硬币打赌的结果出来以后,问所有参赌的人是否愿意再赌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赌取决于是否赢了第一次赌”,尽管第一次赌的输赢与第二次赌的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大;若第一次赌赢了,大多数人愿意再赌一把,否则,大都不愿再赌。   

当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受前期决策实际结果的影响,前期盈利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以平滑当期的损失;前期损失会加剧以后损失的痛苦,人们的风险厌恶会增强。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经常大于成本,会助长其失信偏好,不断重复失信行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利润颇丰,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造假违规的专业人士。股市中因不诚信而造假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严惩不怠,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守信行为就会受到弘扬。  

3、从众行为。  

不守信用的从众行为源于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看,行为经济学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从众行为。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有两家饭馆相互紧挨着,每个顾客都要从中选择一家来就餐。第一位顾客选择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顾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做决定之外,还可能受第一个顾客的影响,如果前两个顾客的选择相同,则第三个人看到其中一家饭馆有两个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却没有顾客,也可能会选择人多的饭馆。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顾客都会选择同一家饭馆就餐。但是实际上,选中的那家饭馆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论可用来分析信用问题,失信者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或通过不合理的推理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管理者们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严重。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是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市场经济下,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诱惑随之产生,相应地,一些丑陋现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不守信用而欺骗另一方交易者。  

从外因看,产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外部原因在于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太小。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作决策、作判断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法必定要受到惩罚。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触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判断时,不会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个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窃“成功”后,发现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罪行也会越来越严重。同理,当交易一方发现不守信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失信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另外,监督成本过高,违规成本、诉讼收益太低,这就诱致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社会信用普遍较差。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信用问题治理 

    信用问题治理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索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课题,构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主题。笔者根据以上对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1、第一层面是根据确定性效应,构建规范、简明、易于操作的信用体系,交易主体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自己规范在自觉守信行为层面。按照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所以,应创造条件,增加人们面临“获得”的概率。为使守信的“获得”概率增加,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社会征信机制,使人们易于获得全社会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降低单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尽量使社会征信机制和信用交换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导尽量多的大众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尽量通过正式规范信用体系渠道获取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减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如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或道听途说。 

2、第二层面是根据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使交易主体之间一对一的失信行为演变为失信者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通过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机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强化为守信行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惩罚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得以递减。培育发达的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是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能够中断的关键,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础上,生产出可以交换的市场能够接受的信用产品,同时建立规范的信用产品交易市场。这样,一旦某一交易行为主体不守信用,其失信行为很快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也即通过信用产品在信用交易市场上交换并扩散出去,导致失信者对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为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失信行为,失信者将会丧失与社会中任一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机会,作为他不守信用的代价,这种代价会伴随他较长时间甚至一生,其惩罚和威慑作用是很显著的。这样就能中断失信者的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3、第三层面是根据从众行为特性,完善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强化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弱化失信行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随者摄于法律的严惩,而由失信行为取向转变为守信行为取向。行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故处罚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根据该理论,让失信者彻底放弃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们意识到不守信用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此,一是要加快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业监管,加大惩罚力度,以解决行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二是要加强执法机关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对违反法律的失信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目前国内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的区域信用体系构建等,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获收益的成功率逐渐变得更为不确定,客观上强化了交易主体守信收益的稳定性,引致社会交往、经济交易中个人、企业守信行为趋于强化。 

【参考文献】 

  邱曙东 《灰色经济造成信用缺失 潮汕背上假货标签》 新华社通稿 2001年11月7日 

  [英] 约翰.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5页   

  阮德信  《区域信用体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 《求实》 2005年第6期 

篇4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借助于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发展,才能使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新经济时代管理对企业来讲尤其重要,人本战略是新经济的显著特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密切,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经济时代,由于企业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模式、观念、内容等都受到巨大影响与冲击。

一、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先进化

新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和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财务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日益广泛运用于财务管理之中,它能根据既定的原则,只要将每笔财务及财务计划等数据化后,输人数据库,即可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决策,并加以实践,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排除大部分人为干扰因素,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可为非常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MIS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财务管理的优化和简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如在公司中建立局域网,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进行财务管,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财务管理。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财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走向多重化

旧经济时代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权资本所有者即全体股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员工的劳动通过领取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讲究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不能把员工的利益排斥在外。企业必须依赖于员工的富有创新性的劳动,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员工的劳动已不再像工业经济社会中以可重复的劳动为主,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还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人其财务管理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满足这些集团的利益需要,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以成本一效益为指导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或是为了获得营业许可证等,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人的回报。新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对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目标的全盘否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走向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终实现多赢目标。

三、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以生存为导向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以收益一风险一成本为其模式的。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一个总资源向量R,R=(L,K),企业一旦破产,只有资金资源K才能用来偿债,人力资源L将重返劳动力市场,不能用来偿债,股东因无法使用L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有形资产的数量与小型企业相差无几,而市场价值则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这样的企业要是破产,将使其股东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破产成本将更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坚持以“生存”为导向,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财务管理强调创新与风险

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出人类的创新精神和动力,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理财的创新工具,努力掌握并创造理财的技巧,以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生存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经营风险。由于市场竞争剧烈,新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于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但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很大,有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据统计,美国的高技术的成功率只有15%-20%,而某些高科技的项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其二是金融风险。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介人,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交易费用的降低,经济全球化的驱使,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将更高,资金的流动率将更强,这为企业的理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企业可以方便地从金融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通过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能使企业合理地回避金融风险;信用工具的适当使用,可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也可以融通所需资金;通过将闲置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可以获得投资回报,以增强资金使用效率。企业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将更大,市场综合消化吸收各种渠道信息的能力更强,并能迅速做出反应,金融市场将更为动态;在动态的金融环境中,利率、汇率的变动将是经常性的,于企业不利的变动有可能使企业陷人困境,乃至破产;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对换的使用需要很高的技巧,使用不当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投资组合决策失误,有可能使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赔了血本,陷人财务危机;信用工具的不当使用,有可能使企业因其他企业的破产而遭受巨大损失。亚洲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动荡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提高理财技术水平,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是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五、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扩充

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企业管理人员、社会公众都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知识资本的状况,以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为他们各自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提供一套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他们面临的挑战。目前,西方学术界十分重视对反映知识资本价值指标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是1997年瑞典的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Skandia)副总裁LeifEdinsoon与美国商业和高技术作家MichaelMalone合作出版的《智力资本》一书,提出了适用于Skandia自身的200个指标及具有普遍意义的21个指标。这对我国企业建立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篇5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篇6

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要求事业单位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理念、制度、方法等,以期达到更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效率。新特的地理和社会因素,使其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克服这些问题,事业单位才能高效落实经济管理,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率,推动事业单位高质发展,继而推动新疆经济、科技的繁荣。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面临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者素质低

新疆处于我国的西部边缘地带,其发展虽然受到了国家与社会关注,但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相比,依旧相对落后。特别是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够积极。对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来讲,缺乏专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导致经济管理失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管理理念陈旧、管理者素质低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管理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经济风险意识薄弱、技术与管理水平低等。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手段落后

目前新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亟待进行内部改革,特别是在制度方面亟需完善与更新。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是确保经济管理高效实施的必选途径之一,但目前一部分事业单位在此方面有所欠缺。再者,随着信息社会的加速到来,经济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陈旧的管理手段理应被淘汰。但新疆部分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理念薄弱,管理信息化程度低,这严重制约了经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二、改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理念,强化职工队伍建设

改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现状,首先要做到的是创新管理理念、强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前者而言,各经济管理人员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遵循成本效率理念,在管理中做到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后者而言,事业单位要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事业单位专业知识、也要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促使管理者知识与技能的双向提升。当然,除了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之外,还要强化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培养其经济意识,使其配合管理者的一切有利于经济管理的行为。

(二)强化事业单位制度改革

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推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强化制度改革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挖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人力潜能与活力,降低人力成本,确保管理效率的最高化。如,人力制度应在选拔人才、培训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二是改革服务管理制度。该项制度应将管理与服务进行巧妙结合,重点增强管理的服务性。事业单位要树立服务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管理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更新。三是改革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还要制定评价监督制度,确保经济管理的高效运行。

(三)重视预算管理,控制经费开支

在重视预算管理方面,主要应注意:对预算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管理。通过预算编制、预算实施、预算反馈等步骤实现对预算的全面控制和监督,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根据单位可承受的资金能力,制定支出定额,并尽可能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支出在定额之内。在控制经费开支方面,主要应控制“三公”开支,即出国经费开支、用车经费开支、公务招待费开支。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审批程序,使“三公”落到实处,避免公费滥用情况的发生,这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经济运行效率。

(四)不断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

新形势下,要不断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以此不断提升管理效率。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实施动态化管理。改变以往死板、定向管理的模式,采用动态化管理模式,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管理中,促使管理途径、管理角度更加灵活、自由。加大对职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训,使管理更加信息化。二是建立规范化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事业单位实现经济信息获取、经济信息分析以及经济信息共享,提升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不断推动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新时期,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面临着管理理念陈旧、人员素质低、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新疆事业单位应基于自身发展实况,采用合理高效的策略确保经济管理。笔者认为应对症下药,采用更新管理理念、强化职工队伍建设、深化制度改革、促使经济管理信息化等手段推动事业单位社会、经济等效益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与国家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引导舆论, 构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媒体需要将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科学报道正面题材。同时高校媒体需要淡化处理校园内出现的不良言论与现象等负面议题,并进行批判,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学校出版社、校内广播电视、校报校刊建设。校园新闻工作者可以挑选采访对象和新闻报道角度,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所要宣传的思想,以免大学生抵触生硬和直接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三是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可通过校报和校园网站等媒体的协同服务,快速及时了解教科学研究成果、校园活动开展情况、学校工作进展状况;同时师生能够利用校园媒体发表自身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看法,使领导能及时知晓师生的呼声。

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创新思维及创新途径

1.塑造一流的学校形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品牌文化建设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品牌文化建设需要高校不断发掘自身的文化特征与办学理念,将新闻宣传的媒体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自身的美誉度与知名度,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合作。高校需要优化整合校园资源,形成宣传合力。高校要想实现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结合媒体特点来优化整合资源,减少设备与资源的重复利用,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新闻宣传提供一定支持。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集中各媒体的办公场所,有效挖掘深层新闻,统一调配设备与人员,实现资源的共享。另外,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对高校广播文化以及校园网络的建设加以高度重视,利用校园广播及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和广播等新闻宣传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2.结合校园特色来创新写作思路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色来创新新闻写作思路,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通常校园报道写作思路可分为“由小见大”和“由常见异”两种思想,其中前者多指校园记者难以接触各地的要事与大事,只能采写小事,这就要求其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来充分发掘小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并进行报道。后者则是指校园记者接触的多是日常事件,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平常事件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3.优化整合资源,突出媒体特色

优化配置资源是保证新闻宣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要想改变校园媒体“各自为政”的局面,改进各媒体的缺陷,高校必须要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有效管理与协调各个媒体,汇集各个媒体的新闻资源,使其成为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当然宣传主管部门需要以各个媒体的特点为依据,对新闻报道采写加以统筹考虑,避免全部媒体同时报道同类新闻而造成物力与人力的浪费。同时需要结合不同媒体的具体写作要求特点,对稿源加以协调分配,从而保证校园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宣传的“统一战线”,发挥出各类媒体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总之,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才能有效节约财力、物力和人力,提高宣传效率,实现最大化的宣传效能。

高校要想实现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塑造一流的学校形象,结合校园特色来创新写作思路,优化整合资源,突出媒体特色,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功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深奥、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图表较多,在教学中,容易因为学生们缺乏兴趣而效果低下。教师应该多采用新闻事例以及身边的经济现象对知识点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理论与实践更充分的结合。教师亦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做一些生动活泼的课件以打破课堂的沉闷。并优化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简单。同时,教师应该多向学生介绍学习经济学的好处,并向其讲清楚经济学学习的难度,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接触热点,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入

新闻每天都在更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财经新闻,探讨经济热点。一来,注重经济热点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有利于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二来,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微观经济学就是厚厚的充满了难懂的数学公式和文字图形的教材,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专业术语和统计数据让他们觉得既枯燥又无味。而教师利用经济热点来引出知识点则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打破学生“理论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另外,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经济热点,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帮助教师自身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习进度,变死记硬背为有效引导

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一样,经济系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即使有在大一时学过微积分,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熟练的把微积分的知识运用到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解书本中繁复的公式以及图形,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多注重基础的知识。例如“弹性理论”,在碰到这类需要用到微积分知识的课文时,不应该就微观经济学的课本理所当然的向学生授课,而应该更注重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中与微积分相对应的那些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举一些简单的数学案例,先简明扼要向学生讲解一下相应的数学知识,激起学生对微积分的记忆,再进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这样定然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和数学公式。

另外,微观经济学还有很多坐标曲线,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就有一般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吉芬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等十几种曲线。虽然每条曲线都易于理解,但是容易弄混。有一句这样的谚语“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只能做到“tell and show”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忘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我们在讲曲线的时候,我们在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自己画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课前的备课,在讲解课本的同时,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最终将所有知识掌握,铭记于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自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熟悉概念原理,并能在操作的时候纠正学生的错误,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41-02

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是“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国内设有经济新闻专业的高校一般既开设了新闻评论学课程,也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然而效果却普遍不如人意,毕业之际,多数学生并没有习得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因而其竞争力也就难免不受影响。培养学生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障碍是什么?又如何去超越障碍?

一、特定的目标: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

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一种手段,其本身并非目的,目的乃在于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目标是托尔曼(Tolman,1932,1942,1951,1959)的目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在托尔曼(1932)的理论中,‘目的性’指的是他确信行为以目标为指向,即‘行为看起来总是具有以下特征:接近于或来源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对象或目标情境’”,“托尔曼认为环境中的刺激物(如物体、途径)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人们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些刺激物,相反地,人们应研究整个行为的顺序,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要从事某一特定的行为。[1]”

托尔曼的“目标学习理论”中所谓的目标,具有“特定性”的特点,所谓目标的“特定性”是指,“如果某一目标包含了特定的行为标准,那么,这个目标比一个一般目标(如‘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更可能促进学习,并使人能主动地做自我评价(Locke & Latham1990)。特定的目标可以较明确地说明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因而能够提高成绩,同时,由于能够根据明确的目标对行为过程作出直接的评价,所以也能够提高行为者的自我效能感。[1]”

受托尔曼目标学习理论的启发,经济新闻专业设置的“新闻评论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便不能也不应被“孤立地研究”和看待,而应采取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视野,将这些课程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视为培养学生某种特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而“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基于“目标学习理论”,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便应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新闻评论学”以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的特定目标之一。

二、障碍的归因: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现实困境

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学习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障碍,如果进行归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

(一)用不上所学专业知识

尽管国内各经济新闻专业目前基本上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但本科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由于心中并不清楚这些课程的学习与自己财经新闻评论技能的养成具有何种关联?因此,在学习之时,多数学生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该课程便沦为学生只是为了考试通过拿到学分而修的课程。学生们之所以感觉到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等课程用不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的理论学习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实践应用相脱节。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往往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对于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建构起来的系统性的一门课程的理论,并不清楚。

(二)看不懂媒体财经评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班曾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咨询办学建议,专家学者们给出的‘药方’是:多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言论范文、全国每年获奖的优秀评论作品、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和时政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2]。这意味着,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媒体上发表的财经评论,亦即“平时多读一些评论,特别是注重在不同评论文章中发现别人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论述,长此以往,对提高我们自身的评论水准是大有好处的” [2]。

而学生们在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课程时,由于学习时并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或者没有学透,因此,对于媒体上发表了的包含经济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术语的财经新闻评论,往往看不懂。这不但影响学生阅读媒体财经评论的热情,而且也影响阅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收益。

(三)写不出财经新闻评论

由于学生读不懂媒体的财经评论,因此,“操千曲而后知声,阅千剑而后识器”,或者通过大量阅读媒体的财经评论来学习和培养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便成为一条走不通的路。

同样由于看不懂媒体上所发表的财经评论,不愿意或者说做不到大量地阅读财经新闻评论,因此,写不出财经新闻评论便成为经济新闻专业学生的技能短板和从事财经新闻评论写作教学的教师的焦虑。

三、渐进的目标:超越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障碍

对现存的障碍进行归因分析,目标自然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超越障碍。按照托尔曼的“目标学习理论”,其所谓的目标,除了具有“特定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所谓目标的“渐进性”是指,“逐渐推进的短期目标,较之遥远的长期目标更接近于眼前,可以更快地实现,并且会导致个体产生更加强烈地指向于实现更高目标的动机”。[5]亦即,“逐渐接近目标能够提高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这对于不懂得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短期目标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具体到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定“渐进性”的目标,通过“渐进性”目标的实现,最终使学生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具体而言:

(一)首先学会写“评论”

作为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构成要素的“评论”,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事情”+“异思”+“说服”。评论不能凭空而发,必须是针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而发,对此“事情”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要不同于一般人的看法和观点,要能够看到或者看出一般人所看不到或看不出的东西来。亦即“评论观点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3]。因此称之为“异思”。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发表不同于一般人的“异思”,还必须能够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异思”。这样的一种能力,才能称之为“评论”,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议论”。

而这种作为新闻评论写作和财经新闻评论写作之基础的“评论”能力,所涉及到的“异思”和“说服”两大能力,并不是学生在学习《新闻评论学》或《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之前不经过训练就已然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针对某一件特定事情的“异思”和“说服”能力。

(二)其次学会写“新闻评论”

在一个学期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专门安排设计的几次(例如5次课)专门训练“评论”能力的课程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设计安排训练“新闻评论”能力的若干次课程(例如同样是5次)。

“新闻评论”与“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新闻”二字。这意味着两点:首先,“评论”所针对的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新闻”,“旧闻”(包括历史)亦可,但“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特定事情,一定要是“新闻”——毕竟,“新闻评论学是研究大众传媒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主观意见传播的科学” [4]。其次,“评论”所针对的特定的事情的“异思”和“说服”是可以不讲究时效性的,但“新闻评论”,针对发生了的“新闻”的“异思”和“说服”是要讲求“时效”的,因为新闻的特性之一就是“强烈的时效要求”[5]。所以,“新闻评论”训练的是学生针对“新闻”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所做出的“评论”,亦即,“新闻评论”=“新闻”+“异思”+“说服”+“时效”。

(三)最终学会写“财经新闻评论”

在训练和培养学生“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再设计和安排几次课(例如同样是5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是《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最终要使学生学会和养成的技能,较“新闻评论”增加了“财经”的限定和要求,亦即,这不但要求学生评论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财经新闻”,而且要求学生在评论过程之中,要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财经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的评论。这等于说:“财经新闻评论”=“新闻”+“异思”+“说服”+“时效”+“专业”。

而“财经新闻”是一个外延颇广的概念(例如包括“金融新闻”、“财贸新闻”、“证券新闻”、“工业经济新闻”、“农业经济新闻”等等),教师一个学期关于《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时间又颇有限,因此,从可操作性上而言,教师必须将“财经新闻评论”再化约为具体某一方面特定的“财经新闻评论”(例如房地产新闻评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学会写作某一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则对于其他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一旦锁定对财经新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论——例如写房地产新闻评论,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查漏补缺,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房地产分析的基本经济背景”,“理解房地产市场”,了解“对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影响”,学习“房地产投资——地块的经济学”,从而不但能够“理解造成房地产活动的原因,以及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原理和微观经济原理分析国家、地区、社区和邻里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趋势”[6]。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财经新闻评论。

参考文献:

(美)申克(Schunk,D.H.)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廖艳君等.新闻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一)违规公款吃喝和大吃大喝情况

经自查核实,我校未发现领导干部借用公款在私人会所、豪华饭店等场地大吃大喝和参与有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也未发现有干部将个人吃喝费用违规报销的情况。

(二)违规使用办公用房的情况

经自查核实,我校严格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要求执行,未出现有违规使用办公用房的情况。

(三)违规公务接待情况

经自查核实,我校不存在违规公务接待情况。

(四)违规配备使用公车情况

学校无公用车。

(五)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情况

经自查核实,我校领导干部均严格执行婚丧喜庆等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并按规定如实报告,未发现有公款支付操办费用和收受个人礼金,没有接到群众举报校领导干部违规举办“生日宴”、“贺寿宴”、“乔迁宴”、“升学宴”、“谢师宴”等问题。

(六)收送礼品礼金情况

经自查核实,校领导干部不存在公款购买购物卡,收受礼品、礼金、电子红包的现象。

(七)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情况

经自查核实,我校严格遵照发放津贴补贴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不存在擅自设立津贴补贴项目,超范围、超标准发放津贴补贴等情况和借助重大活动或节日之便发放现金、有价证券等情况。

(八)公款旅游情况

经自查核实,我校未发现有领导干部借公务之机旅游和以公务差旅为名变相旅游的情况。

(九)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和违规参加活动情况

经自查核实,未发现我校领导干部存在工作作风不实,活动开展不够深入、有调研无成果的情况发生。

(十)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式对待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