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2 15:37: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统计学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数据统计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学生掌握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作用.教师有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数据统计具有重要影响.
一、通过讲解,使学生形成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是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学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对于统计的基本概念缺少基础的理解,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学生进入统计部分学习的第一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天气预报、体育比赛等,都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将信息传递给群众.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学中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等,还要向学生举例解释统计学对生活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比分等对体育比赛中的胜负做出判定.在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出大量10以内的数字,如3、2、4、6、8、6、6、4、3、3、9、9、2、0、8、7、7,事先向学生说明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一组数据可以有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等基本概念,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上面一系列的数字中平均数是多少?众数是多少?这样,在学生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同时,使他们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统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探索统计学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可以通过任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最感兴趣的运动是什么引起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举出一个有关足球比赛的例子,如甲队、乙队、丙队进行循环足球比赛,比赛情况为甲队:胜2,负零,平零,进球数为6个,失球数为2个;乙队:胜1,负1,平零,进球数为4个,失球数为4个;丙队:胜零,负2,平零,进球数为2个,失球数为6个.提问学生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分析其提供的数据的正确性,得出最后的具体正确的比分.统计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无聊的.因此,由体育比赛吸引学生的目光,再通过学生对比分的好奇,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趣.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102-05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进一步深化,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生命质量是对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个多维度综合测量,它作为评估个体及群体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之一,已受到我国社会学界、医学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健康观念较差、体质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等情况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学科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体育投入是指“以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为目的,非体育专业范围内的政府、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民营单位)和个人的体育行为及参与,有益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思尼德(Snyder E.E.)、韦诺(Weaner J.S.)及其他学者采纳了贝克有关“投入”这一概念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在体育社会学领域中,对于解释个体在体育及其它类似活动中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帮助。金崎良三氏用“时间、金钱和精力”3个指标研究了学生参与体育和其它类事活动的情况。刘卫(2009)等人利用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和情感投入等指标,对山东省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与生命质量显著相关(P值均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目的是用最小的投入活动消耗获取最佳的活动结果。本研究尝试以经济学的视野,汲取医学、体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体育投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重新认识。并深入探讨大学生体育投入与产出(生命质量提高)的关系,阐述体育投入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良好影响。目的在于研究成果能为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丰富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提高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将以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试来自河北省5个地区10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类别。调查共发放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50份。其中理科504名;文科477名;体育269名。受“体育投入”概念的限制,体育类大学生不列入统计范围,研究将对文科和理科大学生981人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量具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一100)》包括总生命质量与健康状况;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周围环境6个维度。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形成对应的6个变量。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对在相应维度的健康程度或满意程度越高。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6个生命质量维度克隆巴赫系数α在0.899~0.804之间。问卷的信度符合科学研究的标准。
《锻炼态度量表》包括目标态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情感体验和主观标准8个分量表。量表按照“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越良好。本次调查8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克隆巴赫系数α在0.942—0.711之间。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1.2.2 研究过程 1)体育投入“支付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然而,大学生属于无实际收入人群,“金钱投入”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为此,本研究将分析的着重点放在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上。由于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在实际研究中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表述和说明,因此本研究将参考学者王景贤的部分观点,通过对《锻炼态度量表》中某些维度的测量来评判被试对体育精力以及体育情感的投入程度。调查中把周锻炼次数和次锻炼时间作为衡量大学生体育时间投入的指标;把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作为衡量大学生体育精力投入的指标;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作为评价大学生体育情感投入的指标。
2)分析模型的建立研究以生命质量(总分)为因变量,性别为控制变量,体育投入之锻炼次数、锻炼时间、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因素分别为协变量建立相应的7个分析模型进行协方差分析。
为使我们能够估计不同类型变量总体作用于个体时,对生命质量产生交互作用的影响程度,并观察大学生体育投入各变量逐步引入回归方程后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分析被试体育投入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时,采用逐步引入自变量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以“模型I=“性别”、“模型Ⅱ=时间投入”、“模型Ⅲ=精力投入”和“模型Ⅳ=情感投入”为自变量集,生命质量为因变量,逐步引入4个自变量集来回归因变量。
3)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t检验、方差与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生命质量与性别的关系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被试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在2.95~3.65之间,说明被试大学生生命质量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之间除环境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体育投入与性别的关系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男生在体育投入3个维度的不同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表3的数据结果显示,被试大学生体育投入各因子与生命质量各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各因素之间的相关说明,被试相关体育投入变量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质量除环境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的数据结果显示,生命质量与性别之关系,当6个体育投入因素作为协变量分别加入后,各协变量都使F控制变量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小,并且6个F协变量之P
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认为,行为意向在影响行为的同时,行为又受到行为态度、行为习惯以及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体育锻炼行动意愿较高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对体育锻炼行动有较高的评价,并且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行动有较强的自主控制能力,因而促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正是由于被试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以及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使得他们产生不同的体育锻炼经历,因而造成对生命质量有不同的贡献。本研究结论在吴永慧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
由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引入时间投入变量(模型Ⅱ)后发现,生命质量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消失(P>0.05),而时间投入中的2个因子与生命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
表6和表7的数据结果都显示,情感体验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大学生体育投入中情感投入维度的情感体验因子,对生命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往往都要承受正性的或负性的“情感体验”。如果个体在体育锻炼中经常经受挫折的打击,经受失败的体验,则有可能对其生命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发挥“情感投入”在提高生命质量中的贡献,就必须在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运动特长,增强他们正性情感体验。研究结果比较符合行为动机理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被试大学生生命质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的产生主要与其体育投入的程度不同有关。
2)对被试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作用较强或较广的体育投入依次是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
3)被试大学生体育投入中的情感体验因子,未能给其生命质量带来良性影响。
4)体育投入各维度及因子既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
1、 前言
社区是指依靠某些共同利益维系起来的人群,他们通常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它的构成是共同生活的人群以及生存的地域,包括生活服务设施。社区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最早的有关研究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我国社区体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它逐渐被深化研究并且它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的载体,发展社会体育是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东莞市社区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现状调查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几大典型性、代表性社区的群众体育活动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了解我市社区群众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我市社区体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东莞市滨江体育公园、南城文化广场、金丰体育花园、人民公园随机选取765名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社区体育发展相关的资料,加以分析了解目前发展概况。
2.2.2 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统计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2.2.3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结合逻辑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全面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体育活动现状
3.1.1 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中,19岁及以下者占34.2%,20-39岁者占50.4%,40-50岁者占12.8%,60岁以上者占2.6%;其中未婚者占72.5%,已婚者占27.5%;有高中学历以上者占79.6%。说明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青少年居多,中年人次之,老年人最少。未婚者、学历高者参加体育活动较多。其中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较少的情况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职业分布方面:政府公务员占17.7%,文员占9.2%,商人占1.8%,工人占6.4%,售货员占2.1%,退休人员占1.4%,家庭主妇占4.1%,学生占56.8%。可以看到除学生之外,则以政府公务员和文员者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职业特点,及收入等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3.1.2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占38.4%,不经常参加活动的占59.3%;表明改善社区各方面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活动是当前社区体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从社区居民选择体育项目内容情况看:选择篮球者占16.6%,跑步者14.6%,游泳者13.2%。表明居民选择篮球、跑步、游泳 羽毛球等项目活动为多。(表1)
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以体育场馆和公园为主;分别占总数的38.1%和24.6%。而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大多是属于无组织活动,占总数的56.8%,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占32.7%。这一结果反映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据分析是反映由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人们可以分析与推测出可能的结论。数据分析强调的是数据,是实证判断,而不是凭感觉臆断,既要回顾分析,又要做出预期,既要关注局部,又要关注整体。因此,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学生亲历与体验。
史宁中教授在他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一书中指出:“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统计学与数学有所不同,数学研究的基础是抽象了的定义与假设,而统计学强调的是数据,是数据分析观念。如平均数在数学里只是一个算式的运算结果,而在统计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使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水平以及产生的影响。
当前,教师们关注与研究更多的是数学,对统计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偏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更好地促进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呢?笔者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资源利用变虚拟为真实
教材提供的活动设计,或出现的一组数据,本质上都是虚拟情境,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经历与体验,如果开发真实的活动资源,经历真实的统计过程,效果更佳。
例如,教师组织课堂内的统计活动――摸球游戏:袋子里装了10颗球,有红球和黄球。不打开袋子看,你怎样才能知道红球多还是黄球多?要求先讨论摸球规则,再分组进行“我摸你猜”的摸球游戏。学生根据小组内的摸球统计数据,初步猜想哪种颜色的球多,感受小数据信息的作用。接着,学生进行小组摸球情况对比,分析与大多数摸球情况不同的个案,探讨能让实验判断更为准确的方法。最后,汇总全班数据,感受数据信息量变大之后给“哪种球多”的判断带来的变化。学生经历试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感受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现象背后隐藏的一般规律。有些统计活动还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亲历实实在在的统计过程。
二、统计活动变“一般”为内涵
小学阶段的统计方式最为简单,无非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与简单的数据分析,但从统计背景和统计学的视角看,在统计过程中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挖掘内涵。
1. 样本感知。
例如,教学中进行“全班学生最喜欢哪个体育项目”的调查活动,教师不应着急调查统计,让学生先对样本的选择有初步的感受。引导学生选择与讨论:三种调查方法,哪种比较合适?(1)问自己最要好的几位同学;(2)问自己小组的所有同学;(3)问全班同学。然后,再次讨论:要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哪种体育项目,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合适?(1)问全校学生;(2)调查每个年级的一个班级学生;(3)在校门随机询问部分学生。引导学生聚焦样本的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建立样本概念,感知总体与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
2. 尝试方法。
在收集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过程中,不同情况下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尝试不同方法的机会,感受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和不同方法的优点。
例如,每学年末的不同学科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先采用逐一询问同学后画正字的统计方式,让学生感受该方法效率的低下;然后采用全班举手的方式,学生感受快捷与方便,但又发现这样统计真实性受到影响,学生对这样的调查统计没有心理安全感,进而讨论更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最后采用不记名问卷统计完成调查任务,学生对无记名问卷的真实性有了初步的感受。如果用网络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在不同地方完成问卷,时效更佳。
3. 体会价值。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教师都会让学生说一说统计与统计结果的用处,比如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那么就可以建议学校多开展这项体育活动,但这就像是一场模拟活动,学生还是没有获得真切的价值体验。我们所期待的效果是,通过统计活动,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体验统计的价值。
例如,笔者针对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周边脏乱差现象的成因是小摊小贩占道经营,不仅阻碍学生通行,还留下了许多垃圾。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在小摊贩购买早餐的主要群体是学生。进一步在五年级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发现:经常在小摊贩吃早餐的学生占全年级总数的34%,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2%,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时间准备早餐。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后,由学生策划的“家里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活动随即展开:给家长一封倡议书,开设保健与养生课,与街道、城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在调查、统计、分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调查统计对具体事物所产生的变化,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
三、统计图的选择变“绝对”为“相对”
在小学阶段,主要有三种统计图供教学选择,它们都可以直接表述数据,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所占的比例,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的变化情况。一般统计图选择的标准是:离散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连续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但统计学与数学不同,统计图的选择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也就是说,要表述离散数据的变化规律或发展趋势,也可以采用折线统计图,要表述连续数据的多少,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例如,要表述两个班在运动会4个项目上的成绩对比。
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也能清楚地反映1班各个项目成绩总体高于2班,但在第三个项目成绩对比中出现反差,2班的得分明显高于1班,要引起1班的重视,查找原因;而2班在第三个项目上总结成功经验,在其他项目上要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策略。
因此,统计图选择的关键在于你要表达什么,能达到目的即可,教学时切忌一刀切。
四、统计课程变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课程重要内容,分布在每一册教材中,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模块,意味着课时量有限,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拓展统计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统计活动渗透到各个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与学科教师合作,整合课程内容,更好地培养统计意识,达成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男33例, 女37例, 年龄4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 男1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8.5±8.5)岁。对照组35例, 男16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57.7±9.1)岁。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专业护理。②观察组:在常规专业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干预。奥瑞姆护理模式由完全补偿系统, 部分补偿系统, 和辅助教育系统组成。完全补偿系统:主要针对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 所有的自理需要完全依靠护士来满足。部分补偿系统:主要针对有能力满足自己一部分自理需要的患者, 但另一部分需要护理人员来满足。辅助教育系统:及时评估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要、自理能力等, 将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以文字资料形式发放给患者。
1. 3 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2, 3]制定标准:采用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进行评价, 量表的每个条目得分是0~4分, 其中, 11条为反向得分, 满分为172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记录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血糖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的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血糖值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为4000万, 居世界第2位。专家推测每年还新增近200万, 预计2010年, 患病率将达到14%。糖尿病己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4]。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患者多肥胖[5]。与1型糖尿病一样, 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6]。在糖尿病长期治疗过程中, 遵医行为是改善糖尿病控制情况的关键因素, 而患者自我照顾、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G8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21-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居民的健身意识大大增强,体育消费已经启动,体育产业向前发展,体育人口大幅增加,体育消费市场日趋繁荣。但是,女性,尤其是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体育行为仍处于底下状态。面对中国女性体育消费不容乐观的状况,认真研究女性,尤其是研究湖南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和家庭自我观念与体育消费态度的关系,对了解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特征,吸引湖南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促进湖南体育市场繁荣,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14个省辖市35~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城市是: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吉首市、怀化市、娄底市、郴州市、永州市、张家界市。
1.2研究方法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1.2.1调查、访问法
1.2.1.1一般问卷调查法身体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由多种成份构成,澳大利亚Marsh教授的理论把人的身体自我概念分成11个维度,即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外表、身体协调性、身体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尊等,并依次编制了《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我国杨检对PSDQ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认为该问卷是一个较为理想和可靠的身体自我评价问卷[9]。
本文采用的问卷调查法,420份《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由作者派出经过训练的学生调查员在14个省辖市内随机抽取一个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二年级符合课题调查对象要求的学生家长30人、由学生带回家让其母亲填写,这其中涵盖了35~45岁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280份《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是由调查员在14个省辖市的高校内随机抽取符合调查要求的当地城区学生家长20名,对学生发放问卷,委托学生带回家由其母亲填写,这部分人群则是46~55岁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抽样调查样本总量700人,问卷回收676份,35~45岁403份,46~55岁273份,回收率为96.57%,剔除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64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6%。
1.2.1.2效度检验在问卷设计好后,作者选取了37位体育理论及消费心理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分,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结果见表1。
1.2.1.3信度检验问卷主体采用“再测法”,即在第一次调查问卷回收后,作者以邵阳市原来样本中选30位调查对象进行重测,时间间隔一个月,然后利用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方法进行信度检验,计算R=0.8276,符合统计学要求,表明问卷有较高的可信度。
1.2.1.4调查访问法为了解全面情况,笔者就有关问题走访湖南省一十四个省辖市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学者,并考查了长沙、湘潭、益阳等地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用品等体育消费市场,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撰写该论文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2.2文献资料法本文作者查阅了相关论文60余篇,阅读了《消费者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与体育消费心理和营销策略相关书籍。
1.2.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3.o分析统计,将结果进行讨论。
1.2.4逻辑分析法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走访专家所得信息,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自我概念的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的关系
2.1.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的相关性本研究运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通过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
1) 从表3可以看出,在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中,有6个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有相关性。第一,灵活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显著相关,说明灵活性好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者比较积极。在现实生活中,灵活性好的中年职业女性,她们比较喜欢体育活动,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的自由活动,她们都表现出积极或较积极的态度。在城市的健身场所可以看见,大多数女性都是比较灵活的;在运动场上的众多女性也是比较灵活的。第二,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力量和耐力等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非常显著相关性,说明协调性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强、力量素质好、耐力好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体育消费态度积极或比较积极。协调性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协调性好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她们愿意参与节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比如健美操、健身操、有氧健身操、街舞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必然参与体育消费。因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的。体育活动是当今众多人比较喜欢的,喜爱体育活动的中年职业女性,对体育的认识较深刻,体育价值观正确,她们对单位的体育活动积极参与,自己还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也组织其他人开展体育活动,所以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的。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参与运动者具备一定运动能力。运动能力较强的中年职业女性,她们不会因运动量的大小、强度的大小而中断体育活动,有的还会认为这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因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的中年职业女性,在参与力量项目健身时,会表现出特有的风格,以增强自身的肌力而感到愉快和满足,并将长期坚持健身、健美训练,为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耐力,耐力好的中年职业女性,她们会象跑长跑一样坚持体育锻炼,不会因运动的劳苦而中断体育健身,为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以上六个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相关性,这给人们,尤其是给体育商家带来新的思考。
2) 健康、外表、自尊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健康类型的职业女性,自认为身体健康,而较少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处于不太积极或消极;外表与喜爱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心理本身也没有多大相关性,所以二者不具有相关性,这合符常人的观点;人的自尊与人的修养有关,与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关系不大。
3) 身体肥胖与体育消费态度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肥胖者不愿参加体育活动或参加体育活动较少,其体育消费态度表现为不太积极或消极。
4) 消费金额与消费积极度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59,P<0.01)。
2.1.2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不同消费态度下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在协调维度中,消费态度较积极与消费态度积极相比差异显著,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体育活动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消极与积极相比差异显著,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运动能力维度中,体育消费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整体身体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较积极和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显著;在力量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较积极和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灵活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显著;在耐力维度中,体育消费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这进一步说明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态度与其身体自我概念的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力量、灵活、耐力等6个维度具有相关性。
2.2家庭自我观念与体育消费态度的关系
从表5可以知道,具有扩展家庭观念、核心家庭观念和子女中心观念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构成比较高,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和较积极态度构成比也高,反映她们在参与体育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参与体育消费,而且为家人代为(帮助购买体育产品)体育消费,这是值得企业关注的问题。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在生活中担任多重角色,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重要作用,是绝大多数儿童、老年、男性、家庭体育用品的购买者。在当今社会家庭中,大多数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掌握了经济支配权,她们在满足自身体育消费的同时,又参与子女、丈夫及其家人的体育消费。
3结论
1) 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中,有6个维度与其体育消费态度有相关性,分别为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力量、灵活和耐力。健康、外表、自尊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相关性不显著,身体肥胖与体育消费态度呈负相关,消费金额与消费积极度呈显著相关。
2) 具有扩展家庭观念、核心家庭观念和子女中心观念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构成比较高,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和较积极态度构成比也高。
参考文献:
[1] 杨晓燕.如何吸引女性消费[J].消费经济,2000(5).
[2] 徐江. 体育消费心理文化论[J].开封大学学报,2001(4).
[3] 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动机需要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0.
[4] 张辉.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Morgan,AmyJ The Evolving Selfin Consumer Be havior: Exploring Possible Selves[J].Advancesin Consumer Research,1993(20):429.
[6] Graeff,Timothy RU sing Promotional Messages to Manage the Effects of Brandand Self-I mageon Brand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6(13):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9
[中图分类号]G420;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统计学这一门学科的应用性与实用性非常强,也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高校中经济类学科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时代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呈现出了诸多问题,所以要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来适应时展的需要。
1 统计学概述
应用统计与理论统计是统计学中的两大基本模块,应用统计学更加侧重各个领域中对于统计学的应用,而理论统计更加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数学方法。统计学不仅在经济与管理学上大显身手,并且在医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工程学、法律及体育等诸多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 统计学课程的问题
2.1 核心课程不完善
现阶段,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主要是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①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②经济管理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③统计学专业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与金融统计等。
从实用的角度看,统计学专业课程并不完善,还应该包括企业统计、行业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统计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于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更有助于统计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2 课程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经济统计学的相关课程(例如国民经济核算)在课程设置上大多较为固定,教材内容较为基础,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2.3 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其概念也非常多,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并且对于公式计算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如果不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有助于学习的阅读或实践的话,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达不到要求。在经济类专业中,大部分学生眼中的统计学课程就是一门数学学科,拥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得当,使整个学科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他们的内心中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严重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绩。
2.4 考核方式落后
现在许多统计学课程都是通过考试来考核的,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们的总成绩是由考试成绩及平时成绩来决定的,而闭卷考试的内容太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忽略了统计方法与应用能力等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就算是考前临阵磨枪也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考核分数无法显示其应用能力的真实性。
3 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创新措施
3.1 积极引用案例教学法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新型授课方式,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于统计学数学模型理解困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统计信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升思维能力。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案例的选取要求还没有一个定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感受进行综合考虑。
3.2 完善大纲
教师要积极进行工作总结,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第一时间发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人才培养大纲中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及时修订,制定出一套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发展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
3.3 积极引入世界前沿的先进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近年来,国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国际官方统计机构(如联合国、OECD、世界银行的统计部门)还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都能看出经济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但再好的理论不主动学习推广,只是一味地自说自话是没用的,所以要将国外的先进理论课程引进到国内的课堂中来,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直接引入国外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成果,如联合国最新的核算体系(SNA2008)、投入产出核算领域的国际权威读本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等。②把当前经济统计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引入国内教材,如国际比较(ICP)的理论与方法进展、非市场服务核算等。
3.4 探索新型的评价方法
探索新型的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不论那次考试都要做到基本知识、基础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要重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②要对现有的综合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创新,除了要参考续期最终的闭卷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讨论、答辩及小组互评等方式来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4 结 语
ν臣蒲У慕萄体系进行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发现自身的问题,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改革之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我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人才。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多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体育旅游的定义。hall指出体育旅游具有2种行为特征:通过旅游参加体育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1995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1998年,gibson指出体育旅游以3种行为方式为特征:主动体育旅游(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赛事而进行的旅游);赛事体育旅游(为观看体育比赛而进行的旅游);怀旧体育旅游(旅游者被著名赛场、体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进行旅游)。2001年,hinch和higham以mcpherson、curtis和loy的著述为指导,从体育旅游的角度阐述了体育的构成,然后又在leiper的旅游吸引力框架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旅游的概念,最后又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指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在有限的时间内外出旅游的活动,作为旅游基础的体育必须以规则、竞争、趣味为特征。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体育旅游具有主动与被动形式这一提法。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安东尼先生于1966年发表在英国的《自然休闲研究中心》的《体育与旅游》被认为是最早的研究体育与旅游的论文,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glpysti)关于五个欧洲国家的体育旅游研究被认为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的开始。1985年,罗伯特•l•西蒙所著的《体育和社会价值》研究了体育竞技的哲学、美学意义,是研究体育旅游者出行动机的重要文献。1999年,斯坦德文(stnadvene)和德•克洛普(deknpo)发表了研究史上第一部关于体育和旅游的介绍和概括的学术专著。进入本世纪,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专家撰写的有关体育旅游的书籍陆续出版发行。2002年,turco,riley和swart共同编写了《体育旅游》。2003年hudson撰写了《体育与探险旅游》。接下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其中有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体育旅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着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交通餐饮业、运输业、商贸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乘数效应(briassoulis,1991)。美国经济学家曾经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的部门关联数学模型(里昂惕夫矩阵)定量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推算出了体育行业与其它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指出体育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为0.21,服装业0.13,交通通讯0.12,建材业0.11,食品业0.014,机械业0.008。国外学者先后将乘数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卫星账户理论应用到小型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计算中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计算具体的产出,各类计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