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7 15:52: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发展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发展措施

篇1

重点对全县农户的信息化产品运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的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拓宽农村信息获取渠道,改善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

计划于5月24日—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农村信息化程度摸底调查,在年摸底调查基础上,再由各乡(镇)安排村委会主任、村小组长协助移动分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把新增及遗漏等用户认真填写在摸底调查表上并反馈移动分公司指定机构。

(二)信息普及阶段

计划于6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信息富民产品普及工作。信息富民产品普及过程中,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移动惠农网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此阶段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全力协助移动公司开展相应信息化产品提供、培训、普及工作。

(三)授牌奖励阶段

计划于10月份起对全县范围信息化产品普及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关村委会或乡(镇)进行评选、授牌和奖励。授牌及奖励时举行授牌或奖励仪式,根据时间安排分批、分次举行,奖励费用由移动分公司负责。

三、年“深化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奖励措施

在实施移动信息富民村建设项目中,移动分公司对获得“移动信息富民村”称号和客户维系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

评选组织:首先以移动分公司为单位,对所辖行政村、乡(镇)进行初评,汇总符合达标条件的行政村、乡(镇)上报州(市)分公司,州(市)分公司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移动信息富民村”相关奖项和“移动信息化乡(镇)”相关奖项。

评选内容如下:

(一)行政村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

2.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

3.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

(二)乡(镇)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化乡(镇)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进步奖

(三)个人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先进工作者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先进工作者

评选标准

行政村评选办法

评选前提。行政村必须完成90%的行政村人员明细摸底资料完整度、60%的行政村通信客户摸底资料完整度、80%的移动惠农网渗透率、90%的在网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方可参与“移动信息富民村”、“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三个项目的评选。

奖励标准

行政村奖励标准

篇2

2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西吉县属干旱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较小,仅为20%,旱地面积占耕地的80%以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强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科学进行肥水管理,引导农民采用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3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马铃薯、芹菜、胡萝卜等优良品种培育,并进行示范推广,以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做好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向农民推广专业科学技术,使各种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3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地区发展。教育经费投资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投资领域里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西部省市教育投资达到GDP的4%的区域只是极个别。西部地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但在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重最大,财政拨款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真正用于添置教学公共用品的资金并不多。所以,务必把握好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几大原则。

1.注重投资比例兼顾投资数量的原则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主要参考指标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多少,也不是资金总量是增还是减,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的多少,占GDP的比例是升是降。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并举的原则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增加教育投资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一些城镇中小学人员臃肿,机构重叠,而乡村中小学师资短缺,聘请人员较多;公用经费紧缺而有些学校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校舍维修管理不善和一些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都会降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要与其他投资同步增长的原则一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快,平均每年在10%以上速度增长,而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下。

(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狠抓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根基工程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分布极不均衡,城镇教师人员臃肿,乡村教师十分紧缺。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乡下初中升学率远远低于53.3%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也更低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比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在农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多种教育方式是适应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在数量上做到以农村学校为基地,一乡一校;二要在质量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学效果;三要革新专为向外输出劳务为主的办学模式,重点开设面向农村发展的专业课程;四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和农村,走“企业+学校+农村”的产学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务必走出把劳动力州外输出就叫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向非农业转移才是真正的转移,必须坚持面向当地,面向农村的方针,否则职业学校就成了单一的劳务输出基地,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亏空。构建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方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比较赞成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为它是一种覆盖面大、利用最充分、最经济最有效最适合农民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农民可以在白天劳作之后,晚上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既可以解除劳作的疲劳,又可以在第二天用于实践。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解除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瓶颈”据统计,西部农村初中学生升学率在约70%左右,也就是约三成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上高中阶段读书。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了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尤其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形成了农村教育体系中“瓶颈中的瓶颈”。

4.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在广大农村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要上高中读大学,初中毕业没能升上高中摆在学生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出门打工,要么等着结婚成家,从事农业耕作,继承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艰难的生存下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投资和逐步落实。

(三)设置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课程设置对农村来说针对性不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走出大山,而落榜者对自己所学又很难直接的运用于农村实践,出现高不着低不就的教育怪现象。同时,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要孩子考大学,跳出“农门”,为了迎合这一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授课方法上都是为此目的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为别人制“嫁衣”,直接后果是农村人才流失,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抑制了农村地区社会经发展。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者曾提出在农村教育中各级实行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实行人员分流,建立基础班和技能班,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差别,只有主次之分,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受教育制度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首要价值。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已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多次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仍然存在。我国历年城乡两种教育制度是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最主要表现。教育专家则担心,由政府扩建重点学校将导致“锄弱扶强”,有悖“教育公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而教育资源中又数教师资源分配尤其不均。其实在农村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们都还没敢奢求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资源与城镇学校接近,因为乡下的孩子艰苦惯了,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但连最起码的教师资源都无法实现公平这的确是令人心寒的事。各级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应当履行公共义务。

(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一是老年教师多,中青年老师少,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不均。二是代课教师多,骨干老师少,人力资源知识层次失衡。三是“磨洋工”的教师多,潜心教学的老师少,人力资源整体合力堪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师资流失,商品经济下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二是教育管理发展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是造成人力资源现状的根本原因。教育主要注重对教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管理的探讨,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所以,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二要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但最主要的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教师物质待遇。激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其次,建立合理考核机制。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是考核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务必铲除考核上的平均主义、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和评优表模上的长官意志的束缚,将职称评定、评优表模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作出贡献的教师能够名利双收,在适宜的范围内拉开差距,从而使他们扎根岗位,安心教学。再次、正确选贤用人。不得出现“近亲繁殖”和扼杀优秀人才的现象。可以说,越是偏远的学校越不民主,“指任”干部的现象越普遍。所以,贫困地区务必要消除层层任命的误区;务必要建立民主选举的激励机制;务必要建立用人制度上的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竞争上岗制,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篇4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篇5

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浪湖村是__市传统的奶牛养殖村,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廖桥村还是__奶牛养殖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廖桥村拥有土地2611亩,人口30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9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9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35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巴浪湖村拥有土地1830亩,人口25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7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50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700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二、在在的问题

这两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数急剧下降。由于牛奶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宰杀奶牛数量比较多,造成奶牛存栏数减少严重。在发展高峰期,廖桥村奶牛最多存栏数达到3500多头,现在减少到1000多头,巴浪湖村奶牛最多存栏达到5000多头,现在减少到1700多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奶牛减少5000多头,奶牛存栏数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不起。存在着多养多赔钱,少养少赔钱,不养不赔钱的问题。养殖奶牛多的,淘汰差的保存好的,或者淘汰大的保存小的;养殖奶牛少的,有的全部淘汰,有的仅留几头,等待时机。

二是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倒挂。由于玉米和油料饼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又下滑,目前挤奶站牛奶统一收购价每公斤1。6元,散户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4元,一涨一降,两项负担同时增加到农户身上。据了解,现在一头奶牛每月倒挂600元。过去,农户以每头1万元左右的高价买进,现在只能以每头5000元左右低价卖出,一进一出,两项损失又叠加到农户身上。据推算,一头牛在买卖当中就损失5000元-6000元左右。这样“一涨一降”、“一进一出”,导致奶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能忍痛割爱宰杀奶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廖桥村地下水位高,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为扶持奶产业发展,市物价局、经委、畜牧局制定出台了生鲜奶最低保护价政策,园区每公斤1。7元,巴浪湖村既无养殖园区,也没有挤奶站,只能按散户价收购,奶业经纪人转嫁危机,压价收购,散户收购价比园区收购价每公斤低0。3元左右,靠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

四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政策补贴又少,种地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能保吃饭,有的农民不愿种地,把土地摞荒。巴浪湖村由于受附近造纸厂排污影响,用污水灌溉,粮食产量只能达到正常地区的70%左右,企业每年给该村造成损失达100多万元,虽然经多方协商,但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五是村集体欠帐较多。这两个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近年来建村部、搞“两大工程”等,村上欠了很多帐,仅巴浪湖村负债就达7万多元,由于家底薄,收入低,银行贷款难,群众机耕、发展生产都没有资金扶持,发展缓慢。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两个村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村党支部和村委员,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想办法、谋发展,不能被田暂时的困难吓住,不能被客观条件捆住手脚,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养殖园区、小额贷款、政策补贴等方面积极大胆地争取市、区、乡的项目支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稳定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尽管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群众接受程度上看,奶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奶牛基本形成了农户+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奶牛的政策,为奶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两村奶牛养殖时间比较长,发展基础比较好,奶牛养殖也是农民主导产业。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稳定奶牛数量,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奶牛养殖。

篇6

长期以来,山东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再加上其服务对象的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其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三农”市场潜力巨大。山东农信社必须充分认识其经营服务的基础和对象就是客户,牢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客户进行分层管理,进行客户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特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营销管理模式和产品服务模式。

一、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加强客户工程建设。一方面,制定客户分层管理规定,下发指导各基层经营单位,并由各基层结合自身实际,将区域内有效客户按照“大、中、小”客户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安排专人进行服务,并确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客户的信息和价值管理。在资本刚性约束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以“风险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评价理念,依托核心业务系统,推进客户的分类营销管理,将信贷资源、营销资源向综合收益高的客户倾斜,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提升高价值客户的比例和贡献度,实现农信社盈利的目标。两方面的结合将山东农信社“支农”与“盈利”的目标有效结合。

二、改进和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更好的服务支撑“三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大力推进“精细管理”。要从农村信用社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管理促转型,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提质量,以管理增效益,以管理防风险。

一要提高县级法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县级法人是经营主体,也是精细管理的责任主体。实现精细管理,关键要落实到县级法人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各县级法人机构要按照精细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信贷、财务、业务、资产、内控、人力资源等各项管理的精细化。要把信贷管理精细化作为重点,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重点。要强化会计管理基础,加快推广新会计制度,完善会计操作规范,严格内部控制。

二要加快管理创新。县级法人要借助银行化改革或增资扩股的有利时机,以规范股金为手段,积极吸收优质股东,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要强化对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的考核,避免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创新和丰富业务种类,转变盈利模式。金融机构以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为主,产品和服务创新则成为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利润来源的着力点。山东农信社应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以激励手段促进创新的深入开展。在打造省联社金融产品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在每个地市或者建立的若干个区域中心组建研发团队,保证能够因地制宜。在服务创新方面,应转变原有的坐等客户上门的思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贴近群众、政策灵活的优势,对区域或者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区域或者客户配置不同的维护人员。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山东农信社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润的金融机构,其资产质量决定了其发展能力。对于山东农信社而言,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一方面,建立高效的不良资产清收体制,提高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另一方面,严把风险关,防范新增不良的出现,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最终实现质量、效益、规模的协调发展。

1、持续提高不良资产清收力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山东农信社在过去的经营中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给山东农信社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2011年山东农信社通过推动股东直接购买不良贷款,加大了现金清收和呆账核销力度,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但是截止201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仍有337亿元,占比5.79%,不良贷款基数依然庞大。为甩掉历史包袱,实现大踏步、跨越式发展,山东农信社必须首先建立高效的不良资产清收体制,强化资产保全部门的职能,健全不良资产管理和清收领导责任制,提高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其次,建立不良贷款台账,逐笔分析原因,查找问题,落实责任人员,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示警戒。再次,综合运用现金清收、呆账核销、优质资产置换、股东直接购买、债权转让、竞标清收等方式,加大处置力度,加快消化历史包袱。最后,借外力,提高清收效率。加强与银行业协会沟通,对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联合制裁。加强与公检法的联动,借助司法手段,采取强制措施,打击恶意贷款、拒不还款等行为。

2、严格防范新增不良资产的出现。在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存量贷款及新增贷款的管理,严格防范新增不良贷款的出现。

首先,坚持审慎、稳健经营的原则。银行可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其风险掌控能力的大小,决定着风险成本的高低,决定着其发展的能力。为此,山东农信社必须端正经营理念,正确处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风险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速度、规模的思路,合理匹配收益和风险,将确保资产、资金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加强内控基础管理。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使合规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合规的“基石”是全员合规,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做到真正合规。因此,要动员全体员工对现有的制度、系统、流程等以实际工作相结合,查找风险点,并对其奖励。还可以开展“合规机构”评选活动,加快内控合规管理向基层机构的推进。

篇7

    (一)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使农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一、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二、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

    (二)农村经济建设投资高,收益低,缺少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一、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国,农业是一种经济利益很低的产业。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二、近几年来,虽然支农资金逐年增长,但是与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的服务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过小。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健全、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子女文化教育极不重视,造成了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二、农民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欠缺。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强化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克服农业投入的随意性,规定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最低比例,才能在二、三产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相应增加农业的投入。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加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其次,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最后,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结构调整升级

篇8

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电信运营者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着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服务水平都存在巨大差异。在现阶段接入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在电信欠发达地区缺乏配套的用户线问题,另一个是电信发达地区用户环路的数字化与宽带化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普遍存在着因没有用户线而造成的大量待装用户无法及时装机。

许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公司认为,采用无线用户环路解决电话网的机线矛盾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效果更明显。因为目前的农村电话用户基本是固定用户,不存在不同无线技术之间的互通问题,也基本不考虑漫游问题,所以原则上可以不对采用的技术加以限制。

另外,SDH/SONET已大规模推广,ATM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公用网,开始商用。因此用户环路也需要相应宽带化以支持各种宽带业务。现在,电信运营公司已经认识到用户环路宽带化刻不容缓,纷纷提出改造或重建用户网络的计划。

用户环路宽带化的方案有很多,如FTTB、FTTC、FTTH、HFC、HDSL、ADSL、WLL等等,并且有可能不断推出更新的接入技术。

对于新的各种接入技术,FTTB、FTTC、FTTZ将在近期内占有较大市场;国外电信界普遍认为FTTH是未来的发展方向;HFC是目前较看好的提供CATV等宽带业务的方法;HDSL在利用现有用户线对提供基群速率业务方面技术相对比较成熟;WLL还限于提供基本电话业务,与有线技术相比很具竞争力。但无论采用什么技术,运营公司最关心的是每线成本及商用的时间。

无线用户环路(WLL)目前主要用于提供基本电信业务,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以数字/模拟蜂窝为基础的技术、数字微波技术和毫米波(28GHz)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目前,无线用户环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较多,想以此加快提高和发展电信业务。一些发达国家新的运营公司也用WLL作为竞争手段,在日本,已把发展无线接入技术作为今后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政策之一。日本NTT公司将从1998年开始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光纤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或有线无线混合接入等方式正式商用PHS-WLL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并把这种技术推向国外。一些国家在局部高密度用户区域也开始应用无线接入技术(PHS等)以扩大业务。

二、我国接入发展状况

自“八五”、“九五”规划期以来,我国电信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通信网正向全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电话网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交换机总容量达1.1亿门)。全国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7%,长途话路中数字电路占99.2%以上,据ITU统计,1995年美国电信网数字化率达73%。应当说我国通信网路装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从网络整体看,我国处于网络末端的用户线路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十分突出,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用户线传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着通信新业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经济发展,高速数据、高质量视频业务等宽带业务的需求日趋迫切,作为交换局与用户终端间的连接纽带,用户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也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国农村通信市场迅速启动,将成为电信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农村用户接入网的建设也十分迫切。农村用户接入网建设受农村用户分散、地形条件复杂,山区、水网、用户线路超长,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差,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地区的用户接入网建设难度比城市用户接入网建设的难度更大。

目前,接入网的许多技术仍不够成熟,或成本太高,离大规模商用化还有一定距离。我国有关接入网的体制、标准正在抓紧制定中,相关的接入网试验也在几种交接上进行实用化试验工作。因此,在确定各地区接入网发展途径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城市和农村地区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条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接入网。

三、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

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通过关于用户接入网定义、定界和功能的G·902建议,以及接入网的接口建议G·904、G965,我国已制订了接入网的相关标准。

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处理。换言之,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测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

接入网所覆盖的范围由三个接口定界,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由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其中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是一种可以接入各种交换型和/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而SNI即是AN与SN之间的接口。可提供规定业务的SN有本地交换机、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情况下的点播电视和广播电视业务节点等。

四、接入网的功能、位置及标准化接口

根据接入网的定义,接入网为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的用户本地线路网,可含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接入网可支持包括窄带和宽带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为了支持不同的业务,接入网需要有不同的接口。交换侧和用户侧的接口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配置,两侧的接口可以是不对称的。目前ITU-T规范接口版本交换侧采用的为V5.1和V5.2接口,将来接口类型还要向前发展,例如宽带V接口,如VB5.1,VB5.2,SDH接口和租用线接口等。

V5接口的诞生对接入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直到不久前,音频(VF)接口仍是电话用户与本地交换机之间的唯一接口。超过铜线用户电缆的覆盖范围时,只有采用远端模块或音频转接的用户环路载波设备(SLC)来实现接入。这两种技术目前都存在严重的缺陷。SLC设备在交换机侧需要进行一次A/D和D/A转换,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极不合理,而且无法解决数据业务的接入问题,因为数据要求透明传输,不能转换。远端模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比较合理,然而,交换机与远端模块之间的数字接口没有统一规范,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通,给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造成一定困难。交换机局间中继的数字接口则由于不能支持用户线信令而不能用于接入网。

V5.1和V5.2建立在2.048Mbit/s接口基础上,除了帧同步时隙外,使用一个或多个时隙作为通信控制信道来传送信令,其它时隙作为承载信道,可以传送64Kbit/s数字话音信号或ISDN的B通道信号。V5·1支持1个2Mbit/s链路,1个位于TS16时隙的通信控制信道,其余各时隙固定分配给各承载信道。V5·2支持1~16个2Mbit/s链路,1个或多个通信控制信道,承载信道时隙动态分配,且具有集线功能。

V5链路接入协议定义了V5的所有功能,内容包括:电话网用户信令信号的双向传递、用户端口的状态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ISDN的D通道信息的双向传递、V5.2承载信道的动态分配和集线控制、V5.2的多个控制信道的倒换功能和承载信道连接功能、V5.2的多个2Mbit/s链路的管理功能等。

V5接口支持的接入类型包括:模拟电话、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基群速率接口(仅V5·2)及半永久连接租用线路。

V5接口的问世推动了接入网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1)由于V5规范了数字化的用户接口,从而使接入网的引入变得既经济又有效,使得用户环路中音频转换接技术SLC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将被取代。

(2)由于V5支持多种业务以及它们的综合接入,使得从此在接入网上能够实现模拟和数字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3)由于V5接口将交换机的数字接口标准化,故为开放式接口,打破了交换机远端模块的专有性,交换机与接入网设备可由不同厂家提供。大批的厂家加入到接入网行业中竞争,大量的生产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各本地网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齐,对接入网的业务需求差异较大,广大农村地区拉入网的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交换机数字化,ISDN的引入,多种接入网组网方式的应用,迟早要在农村地区实现。

五、接入网的组网技术选用

1、有线接入技术

当前比较实用的有线接入方案中,除了传统的铜线接入方式外,有以下四种接入技术:

(1)光纤接入(FTTB、FTTC、FTTZ、FTTH等)。FTTB、FTTC、FTTZ、FTTH等接入方案是按光纤敷设到那里来区分的,即以接入网主干系统与配线系统的交界点—光网络单元(ONU)的位置进行划分的。FTTB是指光纤敷设到办公大楼,FTTC是指光纤敷设到路边,FTTZ是指光纤敷设到用户小区,FTTH是光纤直接到每个家庭。从技术的角度看,FTTB、FTTC、TFFZ基本相近,没有实质性区别。

从运营角度看,当前业务量最大,用户需求最迫切的是FTTB。FTTB的特点是全数字化接入与传输,主干系统的传输媒介是光纤,各种业务以时分复用方式接入,传输速率为155Mb/s或140Mb/s;配线系统使用星型结构的铜绞线作为传输媒介,根据终端设备的种类,配线系统可以使用二线连接或四线连接结构;FTTB与交换局之间应使用V5接口。可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服务(包括宽带业务),容易向环型光纤网过渡。

目前发达地区农村接入网已广泛采用了架空光缆,今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光缆到乡、镇、村是发展的方向,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敷设光缆,接入技术仍可优选远端模块。模块服务半径7~10公里。光缆应备有传送CATV信号的单独光纤为实现共缆分纤综合传输电话和CATV提供基础装备。虽然目前农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几年农村电话发展速度持续高涨,农村通信水平将有大幅度增长,因此建设农村的光缆接入网应有长远规划来指导建设。

(2)光纤同轴混合接入(HFC)。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模拟传输方式,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HFC的主干系统使用光纤,采取频分复用方式传输多种信息;配线部分使用树状拓扑结构的同轴电缆系统,传输和分配用户信息。在HFC网上传输数字语音和数字图像信息时,必须经过宽带调制器(64QA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信道中传输。

HFC可用于解决CATV、电话、数据等业务的综合接入问题。

(3)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市话电缆的作用,解决用户线不足和高速业务的需求的矛盾,国外研制开发了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技术。使用两对用户线传输2.048Mb/s信息的能力。HDSL可充当用户接入网的主干传输系统。

HDSL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铜缆实现扩容,也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384Kbps和2Mbps宽带信号的需求;安装HDSL设备时基本不改变原有设备,施工方便迅速;当更大容量用户环路建成后,HDSL设备可以转到异地使用。对于原来已铺设有铜缆到乡、镇及村的农村地区,HDSL方式对迅速扩容和开放数据业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2、多种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在有线通信不断发展的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灵活方便、建设速度快、维护费用低、受环境限制少、适合于远距离分散用户等功能特点,成为接入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中,固定无线接入是解决我国目前机线矛盾等问题的主要方式。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不允许敷设光缆,接入技术应优选多终端固定无线接入。服务半径10~30公里。

在城、乡用户线紧张的地区,用户的扩容也可采用无线技术接入手段,日本已大量采用无线接入手段、PHS-WLL。

无线接入大体上可分为:

(1)现有移动技术的固定应用,如蜂窝技术和无绳技术;

(2)专为固定无线接入设计的技术;

(3)微波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均适用。上海市区已应用一点多址无线接入系统开通电话、传真、数据等业务,农村地区也有较多应用。

采用移动技术或专用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系统结构:与移动混合组网;单独组网。

(1)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即固定无线终端接入到移动交换机MSC。此方式可使运营者以同一系统结构服务于移动和固定的不同用户群;

(2)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结构,即直接接入到PSTN/ISDN,而不接入到移动交换机。

这种结构是由PSTN/ISDN本地交换机来进行呼叫处理、计费和编号识别等。

当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与PSTN或ISDN连接时,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应能透明地支持;

(1)PSTN的电话业务、电话新服务项目及非话业务。

(2)ISDN的用户综合(电信)业务、承载业务以及补充业务。

篇9

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在我国用于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而这部分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供给农村幼儿园的经费所剩无几。经费短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在个别特困地区,由于工资报酬极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幼儿教育师资又流失去了待遇相对较好的乡镇幼儿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很多农村幼儿园往往不得不挂靠于经费相对充足的小学,成了实际上的“小学学前班”或“小学预科班”,从而失去了幼儿教育所应具有的办学特色。

2.2幼儿教育理念得不到广泛的接受

在城市,对适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普遍重视,必然促进城市幼儿教育办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人均GDP不高、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决定了幼儿教育理念很难形成像城市那样的认同感。同时,县乡一级的教育部门由于面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压力,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缺少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政府行为。农村幼儿园不得不偏重于读、写、算等枯燥的形式教育,幼儿的游戏教育、人格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显得苍白而无力。

2.3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部用以专门指导农村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法律上的“真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人们群众对发展幼儿教育需要迫切;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育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状况使资金、人员方面的调配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支撑,资源难以实行政策上的有效配置。

3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互联网+;电子银行

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于我国农村地区,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村信用社抓住了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民文化水平不断增高、快递业务逐渐蔓延到农村等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超预期的良好效果。本文分析了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

1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1.1电子银行客户数和业务量大幅增长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我国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大幅度提升了金融机构经营效率,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在农村地区人口绝对数量每年减少120万人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网民仍然大幅增长,2015年增量超过1800万个,其中超过70%使用了手机上网。2015年,农村网民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超过8000万个。农村上网居民中网上支付使用率超过接近45%。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电子银行客户总数达到1690万户,增幅48%。客户粘性进一步提高,全年网银和手机银行活动客户数达到436万户,增幅46%,电子银行新增客户数、活动客户数均为历年来最高值。该信用社电子银行全年交易超过3亿笔,金额超过4.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8%。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增速均超过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1.2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显著提升在当前“互联网+”的整体形势下,单纯依靠线下方式来办理非税类缴费业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银行业务发展需求,必须力争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发展财政非税收入缴费业务。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扩展既是技术进步推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扩展业务功能,既有助于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成本,又扩大和巩固了农信社的客户群体,有效拉动存款增长,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农信社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信社的业务功能从较早的代收电费、话费、水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上网费、物业费、配货费、供暖费缴纳等项目,扩展到了与投标保证金缴纳、在线理财、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初步测算,截至2015年末,我国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过1亿户,增速超过30%。农村上网居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超过50%。

1.3移动端服务迅猛增长随着智能手机的大幅推广和无线Wifi,4G网络的普及,移动端电子银行业务迅猛增长,手机银行的新增客户数和使用频率均超过了网上银行。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2015年户均交易量最多的依次是手机银行客户端(30.2笔/户)、手机银行WAP(20.4笔/户)、个人网银(17.7笔/户)。前些年客户接受电子银行服务主要是通过个人计算机(台式机或笔记本),并要求有宽带设施,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居民的使用。近几年,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大大提高,移动端服务客观上缩小了城乡电子银行的发展差距。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2015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网点数量为3.8万家,比2012年下降了22%;从业人员数量也下降到38万人,比2012年下降了23%,但此期间农信社的总资产增长了27%,达到9.5万亿元,实现利润223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40.2%。

2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农村地区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增长潜力有限电子银行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农村地区已具备相应文化知识水平的居民大多已是电子银行客户。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已不太可能成为电子银行客户。2015年末,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71%;但其网民人口仅为0.33亿人,仅占全部农村网民人口的17%。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有1.72亿人,其中有1.62亿人已经是网民,这意味着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居民仅剩1000万人不是网民,未来农村地区网民增长潜力有限,增量主要来自少年儿童的自然成长形成(但这部分人员随着今后升学或进入城镇就业,也将不在农村地区,甚至不在县镇)。

2.2城镇地区电子银行客户数量也接近饱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城镇居民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增长潜力也相当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城镇地区的品牌度与商业银行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在新增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趋近饱和的情况下,要依靠市场竞争赢得更多客户比较困难。今后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应从规模化向深度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宽业务功能、挖掘法人客户,发展电子商务平台。

2.3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配备与商业银行比有较大差距由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薪酬待遇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要比商业银行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并不比商业银行低,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总体上要比同地区商业银行待遇低(农信社发展较好的地区除外),这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

3农村信用社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的新机遇

3.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奠定了硬件和用户基础我国2013年开始实施“宽带中国”战略,2015年加快了实施进度。仅2015年,国务院就为此专门出台了多个文件,并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预计到2017年,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4G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十三五”期间,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投资将超过1400亿元。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该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点采取灵活、便捷的方式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或其他专业化支付清算系统。

3.2快递业务已拓展到农村地区,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前些年,受制于成本因素,依靠快递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广大城镇地区。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张,快递已开始扩展到了农村地区。京东、当当等电子商务巨头陆续推出了农村电商服务。随着规模经济效应不断显现,快递成本持续下降,快递效率大幅提升,农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农村人口使用互联网购物的意愿日益增强。2015年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78号),就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2016年2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该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快递下乡”。支持适应乡村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建设,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快递不仅促进了农村居民购买农资产品和生活消费品,也将促进农民销售其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城镇居民对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个性化需求,将带动单件小批量农业生产,也形成了双向快递。例如,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拓展了“农家乐”需求,进一步在农村“租”地种植水果、花卉、蔬菜,委托农户进行日常管理,并将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快递到城市供自己食用。同时,为了保持新鲜感,他们甚至要求农户视频现场直播有关管理和快递活动。单纯的快递无法高效实现上述功能,所有这些交易都离不开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6-17.